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67|回复: 0

[史料] 红土地上展新姿——蕉城区霍童镇坑头老区基点村走访记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发表于 2019-8-5 20: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png


梅坑革命纪念馆外景。

2.png

地下交通员遗孀孙桂英回忆当年的革命历史。

3.png

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行,车窗外峰峦叠嶂,云雾缭绕,鸟语花香,泉水叮咚,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和翠竹掩映着黄墙黑瓦房,一幅乡村美景图跃然眼前。这里就是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宁德的“红色瑞金”的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

坑头村位于霍童西北部,抗战时期这里曾经是闽东的“红色摇篮”。战争年代,该村有四百多人参加革命,为闽东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解放后老区村各项事业发展仍然缓慢,是典型的贫困老区村。

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及老区建设促进会对该村给予大力扶持,老区水、电、路、网等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而坑头人民也不负众望,发扬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苦干加巧干,依靠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红旗不倒的红土地

走在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内,小桥流水美景如画,苍天古树郁郁葱葱,细碎的阳光透过婆娑的树影,洒落村中小道上,令人向往。但在这安静祥和的背后,坑头村却有着一段峥嵘的红色历史。

坑头村是梅坑老区的重要组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使这里一度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宁德革命的中心区域。从1931年开始,在党的领导下,坑头群众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卓绝地坚持了3年的革命斗争,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

在坑头村,一栋土木建构的老房子数十年来一直是村民们心中的胜地,这座屋子是宁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4年3月,宁德城关暴动失败,革命中心区域向梅坑一带山区转移。同年7月,宁德县苏维埃政府也在坑头成立,下辖云淡、院前等6个区苏维埃政府,池陈旺任主席。9月,中共宁德县委在坑头村正式恢复。从此,梅坑地区就成为闽东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宁德革命的中心。

在漫长曲折的艰辛历程中,坑头群众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留传下不少感人的故事。

92岁老人孙桂英的丈夫谢成堪曾是闽东游击队的地下交通员。在白色恐怖笼罩的那些年里,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山里游击队粮食紧缺。为了将粮食能安全送到游击队手上,夫妻俩想了一个办法:将米装入箩筐,再盖上肥料,打着施肥的名义,往山上送粮食。虽然夫妻俩也曾遭遇到国民党的盘查,但都化险为夷安全过关。如今还健在的“五老”谢成近也向记者讲述了当时墘前楼战役的场景。

在坑头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叶飞、颜阿兰、曾志、阮英平、池陈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指挥下,以坑头为中心的梅坑老区用鲜血和生命在宁川大地上谱写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篇章。

如今,烽火连天的岁月已经成为了历史。在和平的新时代,坑头村已由革命的最前沿,成为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新阵地。2014年7月,坑头村还建成了“爱国主义梅坑革命历史展陈馆”。目前,该展陈馆已成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众多游客到此缅怀先烈,接受革命教育的洗礼。

4.png

游客在梅坑革命展陈馆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5.png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该村红色旅游的发展。

6.png

茶山全景。

旧貌新颜的老区村

地处偏远山区,为当年游击队开展斗争提供了便利。但同样是这一原因,解放后坑头村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在1998年前,村里公路、电话、饮用水、闭路电视等均未开通。尤其是道路不畅,更是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那时,村里一条羊肠小道通往霍童镇区。到镇里卖些农产品,必须靠肩挑手提走上20多公里,一来一回需要整整一天时间。”谈及当时的交通状况,老村干谢良胡不由摇起了头。

1998年,市、区老促会、老区办领导,跋山涉水,步行30多公里,到坑头村调研,发现老区人民生活在公路不通、电灯不明、电话不响、看不了电视、喝不上自来水的“五不通”的艰苦环境中,积极帮助呼吁,引起当时地委、行署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坑头村列入老区基点村“五通”计划。

1999年,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坑头村实现了“五通”工程,坑头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记者在梅坑革命展陈馆的展板中了解到,也就在这一年的11月5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调研期间来到了坑头村。当看到曾经生活窘困的村民们如今已喝上干净的水,通上了电话,还能看到电视,他很是高兴。他勉励当地干部群众:“一定要加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度,还要继续落实责任。基本实现‘五通’工程,不等于不要扶贫,还要继续做好配套设施工程,帮助坑头老区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

这给坑头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坑头村掀起了一波波的建设高潮。十多年来,坑头村还先后实现了电网和全村路灯线路改造;修缮了苏维埃政府旧址,爱国主义教育接待站,革命历史展览室,红军亭,村中心凉亭;完成了移山填沟工程和新村建设规划;投入600多万元完成坑头老区21公里公路硬化;建成篮球场等体育健身场所,拓宽广场水泥路及停车场,并解决了200千伏安变压器的扩容,解决了该村企业生产用电难题……

如今,这个曾经被笑称为“五不通”的村庄,通过多年建设有了“美丽老区、幸福坑头”的新评价。

以茶崛起的产业路

近日,代表宁德市最高茶叶制作水平的第七届茶王赛结果出炉,摘得“红茶茶王”桂冠的是宁德市大自然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天山红”红茶茶样。而这家成立于2014年8月“年轻”的茶叶企业正是来自于坑头村。

找准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茶产业,使得这个昔日让不少老同志发出“革命摇篮脱贫漫漫”感慨的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如今村里茶产业发展得风风火火,但在脱贫起步阶段,该村走得却并不平坦。

随着“五通”的完工,实现群众脱贫致富成为了该村新的发展重点。但如何使这个1998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实现质的转变?为了探索致富路,村里展开了广泛的尝试。“种过反季节蔬菜、培育过香菇、栽培过太子参,但均以失败告终。”前村民主任谢郑生介绍。

2004年,转机终于出现。这一年,蕉城区请来省茶科所专家到村里检测土壤和气候条件,向村里提出种植新品种茶叶“金观音”的发展思路。但对于这个建议,村民并不买账。

“村里当时已种植了不少福云6号茶叶,但由于该品种品质不高,价格十分低廉,有时售价还不够人工成本。所以听说又要搞茶叶种植,村民们的热情并不高。”谢郑生说。

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村干们带头开荒种植63亩茶园。区、镇两级也对该村连片开发茶叶每亩给予600元补助,并提供400元政府贴息贷款,并在技术、信息等方面帮助村里解决茶叶种植管理期间的种种困难。随后,村里又引进茶企,成立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生产“有机茶”。2006年,63亩茶园及育苗收入达到了9万元。

“真金白银”的收入,让村民们看到了良好的发展“钱景”,纷纷从观望转变为参与。在短短数年间,该村“金观音”品种的种植面积由63亩增至1400亩。

为了进一步做精做深茶业产业,近年来,该村还大力推广“五新”技术,实施“科技兴茶”。改造茶园,建设清洁化茶叶初制加工厂,进行茶厂环境和设备更新,并在蕉城区率先采用机械化采茶,这一系列举措使该村的茶叶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如今,在坑头村,茶叶已成为了村里的“致富树”。该村生产加工的“金观音”注册了“支提香茗”“坑头茗茶”“第一洞天霍童山茶”等商标,通过了欧盟低毒检测,取得“有机茶”认证,金观音茶叶销往全国各地。2015年该村茶叶年产值16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12600元,其中茶叶人均纯收入达11000多元。

镇党委书记钟宜平告诉记者:“为了将脱贫进行到底,今年,霍童镇党委还制定了班子成员挂村帮扶制度,帮助制定村级总体规划、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指导村级依托合作社平台,走产业脱贫之路,实行村经济能人、制茶专业户与精准扶贫对象结对帮扶的脱贫策略,坚持年初一部署、半年一调度、年终一总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画到底,确保村庄富裕、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下一步,我们计划对霍童至坑头的公路进行拓宽,并争取建设一条连接九贝线的交通支线,以方便游客到坑头来瞻仰先烈、生态观光和体验茶园耕作自采自制茶叶,从而将坑头打造成为一个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茶叶加工及茶艺茶文化休闲区。”村支部书记朱正清说。

政通人和的良好氛围,蓬勃向上的产业势头,成为了坑头村发展的最好佐证。可以预期,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在老区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今后的坑头村一定能够破解村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难题,努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走前头,为建设“产业优、机制活、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坑头而奋斗!(记者 茹捷/文 徐 烽/图)


2016。8.1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19 18:53 , Processed in 0.12100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