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 广东深圳市塘头村 寻根石岩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23: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塘头村
1.塘头村简介
塘头村位于石岩街道南部,距离石岩街道办约5公里。该村东临应人石村,西接铁岗水库,南临沈海高速,北邻石岩村。全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
因古时称塘仔头,处于古驿道旁,位于和尚岗山下西坡,明清时期有“塘头下墟”古圩市,后来宝太路开通,古圩市废弃而取名“塘仔头村”,后改为塘头村。1976年,塘头村曾一度改称燎原大队。曾用名塘仔头,别名“塘头下墟”。
2.村落来历
明清时期,陈氏、邓氏先祖最早在此开村。清康熙年间,池氏先祖也从福建汀洲迁来建屋立村。原塘头老村位于铁岗水库上游,和尚岗山岭下西坡,1958年修建铁岗水库,把位于低洼处被水库淹没的一半村民,搬迁至现深圳市福田区白石洲,建塘头新村,位于山岗高处的村民则留在原地;
1994年铁岗水库扩容,该村下余村民也被纳入移民搬迁计划,自1995年至1999年全村整体搬迁至2公里外相对平缓的高坳山顶,在高坳山顶规划新村,平整之后新建别墅式居民新村,老村废弃。
明清时期,塘头村属新安县南头乡。中华民国时期,属宝安县南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亦属宝安县南头乡。1955年成立初级社后转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当时属南头公社石岩大队管辖)。1961年7月体制下放时属石岩公社管辖。1963年1月,撤区并社,塘头村并入南头公社。至1975年属石岩公社白芒大队管辖。
1976年,塘头村改称燎原大队。1980年10月,划属塘头大队。1984年,改为塘头乡,乡驻地塘头村,辖塘头和应人石2个村,169户,829人;耕地面积939亩,其中果园旱地126亩,以水果为主。1993年,将塘头乡析为塘头村和应人石村。2004年7月1日以后,改塘头村委会为塘头社区居委会。
3.姓氏、人口
主要姓氏有池、邓、刘、陈、邹等姓氏。第一大姓为池姓,明朝从福建汀洲上杭县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康熙从梅州迁移至本地。第二大姓为邓姓,元明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初从梅州迁移至本地。第三大姓为刘姓,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初从梅州迁移至本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82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8万人。
4.公共设施
国道G15沈海高速、省道南光高速、县道宝石路、乡道塘头大道经过本村。1960年代通电,1963年通电话,1990年通自来水,1997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1999年通网络。
塘头小学创办于1927年,原校址是塘头村的池氏祠堂,面积仅约300平方米。自1958年起,因兴修铁岗水库、水库扩容以及水源保护的需要,学校几经搬迁,于1997年10月搬迁至现在的校址,即铁岗水库畔塘头大道英才路8号。2015年塘头小学有年级6个,班级36个,在校学生2000人。
幼儿园有塘头双语幼儿园,在园幼儿420人。体育设施有塘头新村篮球场、村民健身运动场、健身路径等。公园有塘头新村公园。村民活动中心有塘头老人活动中心。塘头图书馆,藏书3万册。
5.传统民居
塘头有新村与老村之区别,塘头老村原位于铁岗水库和尚岗山岭西侧山坡之上,坐东向西,依山而建,老村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有上百间房屋建筑,还有2座碉楼,墙体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多为三开间,硬山顶两面坡,平直屋脊,灰瓦覆面。
1994年开始,因铁岗水库扩容,老村全部拆除,至1999年全部搬迁至2公里外北部高坳山岗顶现村址新建别墅式新村。
6.文物名胜
池氏宗祠
始建于清朝。重建于1997年,为搬迁至新村之后重新修建。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开间两进深一天井,砖钢筋水泥结构,硬山顶,两面坡,绿琉璃瓦覆盖。后堂用于祭祀祖先。仍作宗祠使用。代表性碑刻有“池氏宗祠碑记”,书写年代不详;楹联“金岗献瑞、笔架钟灵”,现存于池氏宗祠大门。
塘头老村后山岗墓葬
位于塘头老村后山岗东北坡近山顶处巨石下,土名白坟窝,依山势而建,座西南向东北,墓葬前面30米处为南光高速公路。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太师椅形,由前面风水池、祭拜台和后面圆形墓堂组成。
墓堂中央有一六边柱形墓塔,高73厘米,边长50厘米,正面镶嵌墓碑。碑文纪年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能辨识碑文:“皇清赠显考大鸾池公之墓, 道光十二年任辰岁仲秋日吉旦重修”。墓葬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祭台台阶、护墙转角处使用花岗岩石条砌筑。该墓葬墓堂内置六边柱形墓塔,在深圳地区十分罕见。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点。
7.宗族及活动,文化遗产
主要宗族活动为每年重阳节,全村池姓族人都要到东莞清溪祭拜先祖池欽四郎,祭祀时带上烧猪、果品、香烛等,燃放鞭炮,敬香等。回村后全村吃大盆菜。
村有土地庙,始建于清朝,重建(重修)于2000年(朝代)。供奉土地公、观音菩萨,村民不定时自由祭拜。
民俗“压岁钱”,形成于清朝至今。每年大年三十晚午夜时分,俗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在祭拜祖先之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晚辈向长辈拜年问好,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称“利是”,图大吉大利,快长高长大,然后全家一起吃年夜饭。第二天年初一多数人“吃斋”。
舞麒麟,形成于清朝至今。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吉祥物。麒麟性善,主太平,民间期望他带来风调雨顺、丰收、福禄长寿。客家人视麒麟为图腾,舞麒麟是塘头人传统民间艺术。春节期间,各村都要邀请麒麟队来村表演。舞麒麟表演完成后还要表演武术。塘头村舞麒麟在清代至民国时期非常兴盛,还教会了附近的麻布村舞麒麟。近来,村落几次搬迁,舞麒麟荒废下来。
《塘头村乡规民约》,于1993年制定。塘头村的客家山歌,已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池官华。
8.补充说明
塘头村于1997年整体搬迁之后,宝安区2004年组织全区文物普查时,还能够看到旧村中还保留一些三合土夯筑而成的高达2—3米的房屋残垣断壁,同时还能看到两座三合土夯筑的残破碉楼。2016年再去老村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房屋的残墙都已倒塌无存,仅剩很少残墙断壁不足1米的高度。两座碉楼也早已不见踪影。村中还保留有古道路宽2米多,使用麻石条铺成,可能是明清时期该村古驿道的遗存。该村后山山顶还保留两座突兀的巨石,被史书称为和尚岩,这是当年古驿道所遗留下来的标志。
古驿道:和尚岗(又称和尚岩)
位于宝安区石岩街道塘头老村(已废弃)东侧上岗之上。古村因修建石岩水库扩容已经西迁建新村,旧村废弃。现状保存老村中一段土路及一些老村房屋的残垣断壁。村中及村西土路宽4米余,村东一段土路宽仅2米左右,年代为清代。
村中麻石条道路南北向长约300多米,村南土路长约1公里,村北土路长约300米,村中土路之上铺有麻石板,村东、村西土路未铺石板,土路两侧长满杂草荆棘。现在道路用作石岩水库监管中队安全巡查之用。
塘头村麻石桥
位于铁岗水库内、塘头老村西部。塘头麻石桥修建于1958年,用材为麻石。现存麻石残桥长74.6米,8个桥墩,桥墩长2.1米,宽0.8米;桥梁钢筋混凝土骨架宽1.32米。该麻石桥毁于1998年大洪水。麻石桥冲毁之后修建了水库堤坝,堤坝上面形成道路,路面宽4.5米,总长为90米,夯土修筑,护坡使用石块加固。现况是麻石桥已荒废,库堤道路仍可使用。
来源:山湖石岩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4 05:10 , Processed in 0.083749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