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862|回复: 0

[江西] 《南赣明珠---七里镇 》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8
发表于 2019-7-21 20: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南赣明珠---七里镇 》作者:张嗣介  
转自:《南方文物》

赣州城东郊的贡江水面,清波涟漪,七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七条水路,犹七条大鲤戏嬉抢水上行。“鲤鱼”对岸,就是因此得名的赣南著名古镇 七鲤镇(又称七里镇,今作七里村)。今天的七里镇古榕遮天,风景秀丽,没有喧哗,也没有人流,是座悠闲宁静,默默伫立江边的古镇。往日的车水马龙已经逝去,剩下的就是偶尔可见的稀疏卵石小路。只有在聊以穿行沿江十数座如山的古瓷窑堆积时,从俯首可拾、斑斑砂碛的古瓷残片上,才会透现出千余年前,窑烟若雾,瓷贾如云,江西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七里镇曾有过的辉煌。从那宽阔江面,沿岸木材堆场的遗迹和一方光绪十二年的官府告示上,仍可寻找出当年七里镇木流穿梭,排满江面,照章纳税的繁华。

    七里镇距城区约3.5公里,交通方便,与赣县梅林镇交界。地势北高南低,南部沿江平地,北部属丘陵地貌,面积约1.6平方公里。辖有沿江上坊、中坊、下坊、岭背等自然村,共有5000多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00多人,约占3/5。

一、七里镇的历史就是客家移民的历史

七里镇历史悠久,在唐代开元年就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村落。清乾隆二十一年《赣县志》载:“唐末常官设瓷窑于七里镇”。可知七里镇在唐代就已经有官府常设的管理机构,驻有税务官差了。到北宋,七里镇已成为赣州重镇,北宋《元丰九域志》里就有对赣州七里镇的记载。七里镇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古人曾有赞七里镇的古刹灵祠,诗曰:“一带银河晓刹流,紫烟罗翠雪光浮。开元立号千余载,宋代封王万古秋。贤良若问蓬莱境,到此何须更外游。”

    唐代末年藩镇割剧,中原大乱,生产力受到巨大的破坏。黄巢农民战争爆发后,动荡加剧,灾逃倍增。战争期间甚至出现了“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并啖之”①的人吃人现象。战乱和饥荒使大量的北方流民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山区。赣南山区,山深林密,人口稀少。虽赣州地方政权从官府到黄巢农民军、地方势力、张遇贤农民军,几易其主,但生产并未受到根本的破坏,加之后来又一直处于卢光稠的势力范围,局势相对安定。许多北方、江淮流民不断迁到赣南定居,七里镇也同样接纳了不少移民。七里镇移民中不乏有掌握烧瓷技术的窑工,他们找准市场,成为唐末七里窑瓷业始烧的技术先驱。与此同时,赣南的宁都、大余、于都等地制瓷业也同样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由于七里镇南靠贡江,水路便利,官道穿镇而过,通往河东各地,水陆交通均很发达。成为移民向往的好去处。所以到北宋初七里镇人口迅速增多。到了南宋早中期,七里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也是移民最多的时期。赣州府的移民数量,由北宋太平兴国(976—983)的85146户到南宋淳熙年(1174—1189)相距200年间,在赣州府还分离出了南安军三县人口的情况下②,人口增长到293344户,高了约3.5倍。考古发掘资料显示,这时期迁到七里镇的移民,仅制瓷工匠的姓或名就有法、赵、陈、崔、张、刘、吴、李、好、封、木、莆、壬、田、重、白等③。这时的赣州府经济发达,已跻身于全国三十座名城之列,丰富的木材资源使赣州造船年产量达605艘,占当时全国造船产量的1/5。这时,七里镇一带也成为了木商集结的地区。发达的瓷、木业使七里镇迅速成为赣州府的经济大镇,奠定了文化发达的基础。南宋七里镇著姓,池氏子弟池梦鲤就高中状元。直到今天,当地还有七里镇池、郭二家友好打赌许愿的流传。郭氏为了激励池梦鲤求取功名,与池氏打赌:如果池梦鲤考中状元,郭氏将建状元桥和白塔一座,迎池梦鲤回家乡。事后,池梦鲤果中状元。郭氏也信守诺言,修状元桥、白塔迎接池梦鲤回乡。如今的七里镇状元桥即出于此。

元代,文天祥勤王抗元,战争使赣南人口锐减。到了明洪武二十四年(1364)赣县人口仅24160户,只有南宋后期人口的1/3强。七里镇许多居民逃往外地,世居七里镇的郭氏,在清光绪四年修的郭氏族谱上曾记载了这一事件:“宋末时,文山起兵举家勤王。元兵焚其居,四方甫定,复家于镇,就岭为居”。郭氏房屋为元军烧毁。郭氏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以致人口急剧减少。明代早期七里镇窑业终于停烧。这时七里镇的人口旧去新来,新来的北方,江淮甚至闽、粤移民,定居七里镇。据现七里镇的老人说:七里镇最早的居民是艾、葛、蔡三姓。先居于上坊,再向中、下坊发展。他们多是窑工,后来先后迁往景德镇去了。1977年笔者在七里镇调查了现居七里镇人数较多的20多姓中发现,他们在宋代迁来的仅为6姓,元明迁来者8姓,剩下的皆为清代迁来的。从考古资料中反映的宋代七里镇17姓居民、与现居宋代迁来的同姓者仅为“封”氏,但查其族谱也找不到与烧瓷有关的半点记载。可见今天七里镇的历史变迁,反映的是一部移民的历史,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发展形成史。


二、七里镇迅速崛起的烧瓷业

七里镇烧瓷业始于唐代末年,最早烧造青釉瓷,当时烧制的瓷器质量较差。烧造地点多在今天的沿坳化工厂一带。岭背也有少数分布。五代,七里镇造瓷业迅速崛起,流行于北方的白釉瓷烧造技术一下子在七里镇出现,创烧了颇具质量的白釉瓷。是新来的北方移民给七里窑注入了新的烧瓷技术,七里窑白瓷的出现迅速占领市场。会昌县出土的一座五代墓中,一反青瓷殡葬的习惯,全为白瓷。白瓷已成为了时尚。此时的青釉瓷烧造技术也有发展,质量普遍提高。北宋初,七里镇又创烧青白釉瓷,质量极高,可与景德镇青白釉瓷媲美。众多品质优良的新瓷种,迫使青釉瓷在北宋中期开始衰退。北宋末,随着金兵南进,更大规模的北方流民南下,赣州府人口激增。南宋初绍兴年间(1131-1149)人口达到120985户④。其中客户49715户,占40%。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人口又增到了293344户。这时期七里镇的烧瓷技术达到高峰。从各地流入七里镇的窑工,各显技能,创烧了仿漆器薄胎赭色釉瓷,褐釉瓷、黑釉瓷,尤其是色彩斑斓的黑釉窑变兔毫盏,十分美丽。还有褐、黑釉瓷乳钉柳斗纹罐,造型独特,颇具韵味。宋末元初,随着战火的蔓延,七里镇窑烧瓷业开始衰退,根据发掘出的一座龙窑壁砖的铭文上考证,七里镇窑维持到明代早期就完全停止烧造了。

七里镇窑以龙窑为主,产品基本为生活日用瓷。有:壶、罐、钵、盒、瓶、盏、碗、碟、杯、枕等各种器物,釉色有青釉瓷、白瓷、青白釉瓷、褐釉瓷、赭釉瓷、黑釉瓷、窑变瓷和陶器。

古代七里镇窑床密布,各有水路相通以便装运。临江的窑可以近距离直接下贡江码头装运上船,靠北的窑可利用镇内的河汊水路,用船装运出江或直运到赣州城经邻县岭背及下坊沿途的堆积,在竹山和沿坳之间的杨梅庵出水口进入贡江。这条水道非常方便,可通达各窑堆积点。旧时,这条溪河水面很宽,从砂子岭下来可行小船,溪流过仙娘庙,水面聚然变宽,约达40多米。由于水面较宽,在高岭旁建有一龙王庙,旁有一口塘,称为:“将军塘”。传说将军塘是古代几位将军奉旨稽查捉拿私烧“龙床”的窑工,为保护七里镇窑工免遭涂炭,以死抗旨的投水处。七里镇有句古顺口溜:“先有七里镇,后有景德镇”,1949年以前,七里镇上坊的康王庙内有尊窑神,每年正月,便会有从景德镇来的窑工到上坊庙里祭窑神,然后到将军塘取“釉水”(又称:娘水)带回景德镇,以保平安和烧出优质的瓷器。

三、贡江之端的七里镇木竹业

清同治年修《赣县志》载:“郡东南七里镇,七山排列如鲤,故名。镇旧为关东务,又为窑场。”“务”是宋代的叫法。“关东务”,应是宋代官府在七里镇设立对木竹交易,云集中,出关的集结地。对于宋代七里镇的木竹贸易情况,缺少记载,难以弄清。但在明清时,七里镇无疑已是赣州府东、西二个木材集结地中最大的一处。同治年修《赣州府志》记载:“竹木之类,多产上游,立有定则。清流木三层为一则,税七两;草流木五层为一则,税六两;杉木七层为一则,税三两五钱;皮槁木十层为一则,税三两五钱……”。早年我们在七里镇发现一块清光绪十二年(1886)立的官府告示,其原碑文是:

钦命二品顶戴总理江西牙厘赣局吉南赣宁兵备道文为奉。
出示晓谕事案,据龙、信、定木商钟万茂、三益、曾文盛等禀请;信丰厘卡查点木植围圆尺章程等情。即经札委员候补知县高令前往该卡,会同委员确切查明,妥议□夺。兹据禀请酌量以宽,议以围圆壹尺以下者为小木,照章每根抽厘钱贰文。壹尺以上至贰尺者为中木,照章每根抽厘钱陆文。贰尺以上至叁尺者为大木,照章每根抽厘钱叁拾陆文。叁尺以上者为桅木,照章每根抽厘钱捌拾文等。□前□查核,所议围圆尺寸均属妥洽。除批准照办并扎饬茅店卡知照,外合行□□□谕为此示仰,该木商等知悉,嗣合□□□照此次定章完纳厘舍。如果□□□役有加大浮点,希□需索情弊,许即禀候提究,该商等亦不得影射。夹带□□并究。凛遵特示。
右谕通知

光绪贰拾年伍月拾伍日给示

以上告示是龙南、信丰、定南的木商状告税卡官差围木不公,最后经上级官员查实,将协商确定的纳税规则公示于众。这方碑刻反映了清代贡江木流聚集七里镇查点纳税的繁忙情况。

七里镇的非农业人口基本上是以前从事运排、扎排、打缆的工人,或经商贩木的商人。笔者调查七里镇的44姓中,从事木商号有袁、王、邱、方、罗、钟、刘、赖等姓。出名的商号有袁氏的“袁顺茂”,舒氏的“长兴号”、“舒永川”,还有“钟茂盛”方氏的“方万寿”、“方益记”、“长茂盛”,其中以“袁顺茂”生意最大。放排打缆的多有方、邱、舒、曾、朱、池、袁、封、周、刘、谢、萧、赖等氏的子弟。

注释
①见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
②见明嘉靖《赣州府志》第二册。
③见江西省文考古研究所、赣州地区博物馆、赣州市博物馆:《江西赣州七里镇窑址发掘简报》,《江西文物》1990年第4期。
④见明嘉靖《赣州府志》第二册。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08:22 , Processed in 0.08027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