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74|回复: 1

[史料] 厦门送王船:古老的渔民信仰仪式(池王爷信仰)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1
发表于 2019-7-15 15: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hiw.org 于 2019-7-15 15:51 编辑

130631921.jpg
“王船”化吉近三小时,船桅倒下,全船烧尽。海水涨潮,将船灰卷进大海,漂向远方。
围观的人渐渐散去,唯有厦门沙坡尾的老渔民们驻足在已烧成灰烬的王船边,安静地看着星星之火一点一点地熄灭。海风吹来,卷起黑烟与船灰,夹杂着渔民们熟悉的海腥味。
老渔民们已经说不清,送王船是从何年何月开始成为沙坡尾渔民的信仰仪式的。在这个曾经以“打渔”为生的沙坡尾社里,“送王船”仪式祭拜的钓艚王与钩钓王就像定心丸,是渔民们对抗阴晴不定的大海时的精神罗盘。
辗转返乡的池王爷
厦门沙坡尾的送王船活动由厦港龙珠殿举办。自龙珠殿在90年代初恢复后,共举办了七届送王船仪式,到今年是第八届。据传,龙珠殿建于明末清初,俗称钓槽王宫,是厦门港历史上最大的民间宫庙,庙里主奉钓艚王与钩钓王(即池王爷),分别是厦门港外海作业和内海作业的保护神。
文革期间,龙珠殿和神像被毁。龙珠殿的乩童阮过水夜里撑着船偷渡到台湾金门,在那里建了一座“厦门龙珠殿”,延续厦港的香火。(注:乩童是一种职业,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
80年代末,阮过水远渡而归,池王爷的神像也从台湾,历经香港,偷偷地被运回沙坡尾。
“池王爷回来了!”消息很快地在渔民中间传开。“大家都很开心,池王爷不在时,出去打渔心里常常没底。”老渔民阮亚婴说。民间的王爷崇拜被禁止,但在龙珠殿消失的几十年间,渔民们出海前还是会在心里默默向池王爷祈求平安。在对岸的阮过水,也盼望着能有回去的那一天。
池王爷回到沙坡尾后,渔民小心翼翼,不敢声张。没有了宫庙,池王爷被辗转地寄放在渔民的家里,直到1990年,才在沙坡尾避风坞畔的一栋小楼的三楼安定下来。
偷偷摸摸点燃了王船
1995年,在问过神明后,阮过水决定恢复“送王船”习俗。当时风声依旧很紧,一切都在悄悄中进行。四散在海上的渔民,因为这一件事有组织地聚集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捐香火钱、织帆、缝木偶衣服、搬运、煮饭……由于情况特殊,一切从简。送王船的仪式在夜里悄悄拉开序幕,大张旗鼓的游街被取消了。渔民们在黑暗中聚集,微光照路,一起将王船拉到沙滩上。
王船停在指定位置后,人们开始往船舱里装祭品。大米被装进船后舱,船中宫庙内的神像前塞满纸钱“金”、“猪头五牲”等祭品。王醮仪式结束,放火一烧,几十年累积在渔民心里的不安,随着越来越高的火焰,和王船一起,被烧成灰烬。
燃烧的王船与祭品不仅仅是祈福,也是对亡灵的祭奠。渔民打渔时,有时会在海上发现漂流的人的尸体,或是在鱼网里、大鱼腹中发现有人体的残骸,就要立即停止捕捞,返回港口,将尸骨送回厦港田头妈宫处理。渔民们相信,捞到这些尸体并带回港好好处置会给他们带来渔获上的好运。社里有传言,某个渔民因为没把尸体拉回来,最后疯掉了。
“讨海人”式微 “山顶人”来了
2015年11月,第八届送王船活动比以往都来得盛大。老渔民阮亚婴也感受到了不同。
之前,送王船只是渔民的信仰活动,而本届,在送王船的队伍中来了很多“山顶人”。在这个曾经以“打渔”为生的厦门沙坡尾社里,渔民们称自己为“讨海人”,称住在陆地上的人为“山顶人”。
沙坡尾一直是厦门的海洋渔业中心。上世纪90年代最辉煌时,沙坡头渔港年产量达到3.5万吨,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围绕着避风坞周边铺展开来,渔业人口一度占据沙坡尾腹地厦港片区人口的80%,下海渔民达到5000人。
2002年,厦门开始在沙坡尾驳岸外的海面上修建演武大桥,大型渔船不再能在此靠岸和避风,渔港的历史宣告结束。2004年,厦门市政府宣布:废止沙坡尾渔船避风坞。
渔民式微,渔民家里的后辈早已不再从事渔业。在操办的活动的人中,有80多岁的老奶奶,却鲜见20多岁的年轻渔民。
每一种信仰活动背后都有一个群体、一种生活方式。送王船身后那种“出入风波里,渔唱起三更”的生活已经随着清淤被清扫出了沙坡尾。
有人担心,随着沙坡尾渔民群体的消失,送王船会慢慢消失。志愿者黄锡源对此很乐观,他认为渔民信仰是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但不妨碍山顶人来信仰。现在这个活动,除了卖苦力的老前辈,对外交流、整理文史资料什么的都是山顶人在做,没什么讨海人。“有些老渔民觉得我们前面七届都做了,你们不来我们也能做。沙坡尾没有渔船,但不会影响渔民信仰,厦门港那边船一大把。这届是收的香火钱最多的一届,因为山上人捐的变多了。”
王船驶向何方?
80后陈花现是前来帮忙的“山顶人”中的一员。在这场“送王船”活动里,他既是挑夫,也是宣传人。送王船前期的海报设计、网络宣传、文字撰写都由他一手操办。和黄锡源的看法不一样,他认为龙珠殿始终是讨海人的庙,送王船如果剔除掉渔民群体的话,保存下去是没有意义的。“山顶人”对送王船的情感,不大可能会像老渔民那样忠诚。今年的造船总共花了44天,老讨海人们每日在王船厂帮忙张罗,在殿里帮忙的阿姨给大家煮饭,年近八十的老人不用戴眼镜,依然能熟练地拿着针前后穿梭织帆,海洋的记忆和传承的信仰深深地融在他们血液里,成为一种无需思考的本能。
沙坡尾社区许书记希望能把送王船“做大”,举办民俗节。很多参与策划前期活动的年轻人都是他和他的朋友黄锡源找来的。“以前是关起来门来做活动,造了几个月的船,游一下街,一烧,什么都没留下。没有人知道,没有人了解。我们希望能充实一下内涵,把它做大。让大家知道了解,以后找场地会比较简单一些。去年就是因为没找到场地,才推迟到今年。如何去游说,我们做的是民俗活动,而不是封建迷信。”沙坡尾社区许书记说。
龙珠殿复建后,沙坡尾送王船活动一直由阮过水老先生主持。他是厦港人,辈分高,也是老渔民,承载着沙坡尾社里的传统记忆,有很高的威望。但是他已年近90岁,以后谁能接过他的重任,成为新一代的主理人?黄锡源认为,这一方面,外来人很难介入,“这是个社里,外来人你要获得这些老人家的认可是很难的”。
在现代繁华的厦门,沙坡尾“藏”在城市深处。避风坞旁700米的弧形堤岸上,商铺的租金和转让费迅速上涨,越来越多的店面被改成咖啡馆、酒吧、西餐厅。附近的一片老厂房,也被改造为“艺术文创空间”。而失去渔船的中年渔民们大多在外打起了零工。
“送王船”活动结束之后,一些年轻的“山顶人”闻声赶来,到龙珠殿祭拜。赋闲的老渔民们依旧每天到龙珠殿祭拜、泡茶,偶尔和前来的年轻人聊聊天。庙里越来越少看到中年渔民的身影了。送王船活动或许会一直办下去,但在游行的队伍中,渔民将越来越少。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1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23: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送王船: 厦门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下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在厦门市的一些沿海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其中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方的规模较大。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制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制成,或是纸制,把王爷请上王船,载上柴、米、油、盐以至各项生活用品等实物,在海边焚烧。

  送王船这一民间信仰具有以下一些主要价值:

  1、送王船仪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信仰习俗由于历史悠久,信众数以万计,且长盛不衰。

  2、送王船仪式是大陆同海外华人华侨、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人缘关系创造了神缘关系,而神缘关系又密切了人缘关系,对于王爷的崇拜在海外华侨、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一,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如同安本地的王爷信仰,明清时期也随移民入台,同样成为入台同安先民开发宝岛的精神支柱。闽台两地的地缘、血缘、神缘纽带如此紧密,对增进两岸乡谊、促进和平统一、推进同安经济建设,实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这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的表现。

  3、一定程度上送王船仪式对社会起着安定和谐的作用。王爷崇拜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其信仰中,主要内容多以匡扶正义、赏善罚恶等道德观为主旨,祭祀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些都是对百姓有好处的,同时也会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4、王爷的慈济精神。这点在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吕厝华藏庵内有一百二十八支内科药签,外科有三十二支,放于庙内任信众病者自由求取。同时吕厝华藏庵的问事签诗是按八八六十四卦而编的,每卦配一首意义深远而又通俗易懂的七言诗也是一个典故,能起到以古为镜,教之于人,明辨是非,挖掘人性的真、善、美,为当今治安起到辅助的作用。

  5、送王船仪式是一个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其祭祀仪式及活动期间的文娱表演都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果能做好宣传,定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

  送王船仪式在上世纪50年代因“破除迷信”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是被取缔,完全处于销声匿迹的境地。而现在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对传统文化的日趋重视,这一祭祀仪式已经可以公开举行,而且规模颇大。但是举行这一仪式的都是农村,随着不可避免的城市化进程,这一传统仪式还是面临消亡的危险。再加上懂得这个仪式原始风貌的老人逐渐过世,仪式中一些传统技艺后继无人,送王船仪式的简化或变异也在所难免,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保护、发掘和整理,以真正回复其原生态面貌。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3:30 , Processed in 0.11282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