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207|回复: 2

[史料] 翔安池王爷宫申请“非遗” 拟建池王大道和广场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发表于 2019-7-15 15: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池王爷宫”将申请“非遗”
翔安计划对其进行改造,建池王大道和文化广场
W020110402217077722582.jpg
  “池王爷文化”作为闽南、台湾和海外重要信仰之一。因其历史原因,作为祖庙的马巷池王爷宫在交通和场地上都存在严重限制,也成为池王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记者昨日获悉,翔安区即将对池王爷宫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将拓宽形成一条宽约八米的池王大道,以及建一座集文化广场、停车场和办公场所为一体的“池王文化展示厅”,并申请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继全国三大祭典之后的又一重要祭祀典礼。
  据专家介绍,马巷池王爷宫位于马巷街,建筑面积107平方米。处于马巷街中心,庙口就是仅七米宽街道,三面紧挨民房,距离最宽之处不超过1.5米。因历史原因,每年都有来自泉州、台湾和海外大量香客组团前来进香,经常造成交通拥堵,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因场所狭窄,不少香客甚至就在街上进行拜祭。近几年,前来进香的信众与日俱增,压力也增加了不少。同时也成了弘扬池王文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对其交通的改善和场所的拓宽势在必行。
  按照设计方案,结合马巷镇旧街改造,拟对周边十几户民房进行拆迁,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作为池王宫一期活动场所。此外,并通过拆迁的方式在目前宫庙对面建设一条宽约8米的“池王大道”。不仅能有效解决交通问题,还能解决周边环境卫生脏乱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池王文化,还将建设一座“池王文化展示厅”,包括文化广场、停车场和接待办公场所等,该建筑解决了池王宫新入口问题。此外,剩余地块将成公园活动休闲场所。
  据介绍,完成池王宫景观建设规划并形成规模,适当时期申报A4景区,使之成为翔安又一重要景区,并成为厦门的又一张名片。并于今后五年内将力争举办“池王文化节”,在目前取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申请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继全国三大祭典之后的又一重要祭祀典礼,促进对台文化交流。(记者 袁晓敏 通讯员 蔡江沈 范淑桦)
   池王爷传说
  马巷池王宫供奉池府王爷,池王爷名然,字逢春,官名德胜,是明万三年文举人,武进士,朝廷大将军,廉政爱民,济困扶危。
  相传他赴漳州上任时,路过马巷遇到两个天使,要往漳州播放瘟药裁减人口,池然顿生悲痛,漳民将遭殃,于是决定以一身之格代替漳郡万千生灵,自服瘟药,毒发后化生于马巷,感动玉皇上帝,被册封为代天巡狩,镇守马巷元威殿。每年六月十八是池王爷的诞辰,来谒拜的海内外香客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2011.4.2厦门商报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504

帖子

3717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717
发表于 2021-11-12 16:2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马巷池王信仰及其民俗文化强镇

刘燕凌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 福建泉州)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6月

厦门翔安区马巷镇以位列“闽南四大古镇”而闻名, 历史上的马巷地理位置优越, 并有独特的生产制造业, 因而商贸发达数百年, 名震一方。今天, 马巷“重镇”之名已经少有提起, 然而“古镇”之风犹存, 以马巷元威殿为中心的池王信仰及其相关民俗活动就是马巷独特的一道人文景观。特别要提的是, 从19世纪以来, 池王信仰作为文化精神纽带的作用日益凸显, 联结着海内外众多的信众, 池王信仰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往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文化立国的今天, 以池王信仰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是马巷的优势也是发展契机, 马巷可通过再放民俗异彩达到文化强镇。

一、马巷池王传说可视做马巷由移民邑聚到兴起的一个印记, 池王信仰与马巷的兴起具有不可分割性

        宋、元、明时, 马巷均属同安县民安里。传说, 宋绍兴二十三年 (1153) , 24岁的同安主簿朱熹到这里视察, 见马巷据南北之冲、具山海之富, 信手在一茅店泥墙上写道:“五百年后通利地, 五百年前利不通。”后人因而建造一座“通利庙”, 奉祀保生大帝即医神吴夲, 于是香火旺盛, 人气聚集, 遂成集镇①。 马巷的兴起, 的确与一座宫庙、一尊神明密切相关, 但这座庙不是通利庙, 这尊神不是保生大帝。有资料表明, 奉祀保生大帝的马巷通利庙, 可能在明代就已存在②,   不过, 同样建于明代的马巷池王宫才可谓是折射马巷由移民邑聚到兴起的最好代表。马巷池王传说, 从某种角度描绘马巷人对古往今来生息传衍的生命认识;马巷池王传说, 从古至今沿袭相传, 与马巷发展的历史足迹不离不散。
        海内外池王信仰是以马巷元威殿为“祖庙”“祖炉”“正炉”, 马巷元威殿俗称池王宫, 奉祀的是“代天巡狩”的“威灵元帅”、“元威将军”池王爷。池王爷 (又称“王爷祖”) 成神的事迹, 各地流传不同, 以《同安县志》、《马巷厅志》的载述最为权威、合理:王爷姓池名然, 又名德诚, 字逢春, 南京人氏。池然文武双全, 文中举人, 武中进士。明万历三年, 他奉派漳州为官, 路经南安与马巷交界的小盈岭, 在客栈中偶识一位差官。二人相谈甚洽, 推杯换盏之后, 差官酒后出真言, 说:“我本天廷瘟疫使者, 奉玉帝之命携瘟药前往漳州散布, 漳民将死大半。贤兄可暂缓赴任, 以免不测。”池然心想:我赴漳为官, 正为漳民谋福祉, 既知漳民有灾, 岂可袖手旁观、苟存于世!不如以一己之躯而救万千生灵, 于是伪装怀疑。差官为表诚信, 遂自怀中出示瘟药, 池然一把夺过, 塞入口中, 一咽而下。顿时, 全身变黑, 卒于马巷。里人感其德, 建庙以祀。瘟疫使者禀报天廷, 玉帝深为感动, 赦免漳州一境之灾, 敕封池然为“代天巡狩”、“威灵元帅”、“元威将军”, 立为地神。
        奉祀池王爷的“元威殿”池王宫,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庙址位于“五谷市”, 即“山仔尾”簇生的四棵千年榕树之下。马巷人口口相传, 将榕树称为“王爷祖榕”。古榕之下, 正有一条官道, 往东北经小盈岭通往泉州, 往西南经同安通往漳州。时任福建督学使的王世懋自泉州往同安、龙溪, 必走此道, 必经此处。这个庙址、这则神话, 可以说明这座宫庙的初始性、这尊神祗的原创性。明天启年间, 池王宫由“王爷祖榕”迁至现址即五甲尾友民街。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 重修;民国四年 (1915) , 里人倡修, 期年竣工。宫内二进两面山墙, 以白描手法绘制《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的故事情景, 宫外临街的立面和屋顶中脊、走脊, 运用闽南独特的“瓷贴雕”装饰工艺, 采用彩色瓷片 (俗称碗白玉) 切割、拼接、粘贴, 塑造出福禄寿禧图景和龙凤、葫芦、太阳球等仙家器物。神龛之上、幔幕之中, 端坐着以厦门漆线雕工艺装饰出来的池王爷, 头戴王冠, 身着蟒袍, 脸黑手黑, 目光如炬。神龛上方正中, 高悬着“玉旨赦封代天巡狩总制总巡王”匾额, 左右两边, 则是海外信众和本境弟子敬献的“威扬海表”、“佑我黎民”。楹柱之上, 有一副清乾隆朝水陆提督李长庚 (马巷后滨人) 题镌的对联:“元气浑沦民物奠, 威灵显赫鬼神钦。”
        不管有无池然其人其事, 这则神话应是马巷早期移民的原创。人们把当官为民、造福一方、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保境安民等理念凝聚于池然一身, 以体现仁、义、智、勇、善、诚等普适的价值与伦理道德要素, 使池王爷成为马巷早期移民族群的“境主”和保护神, 也使马巷成为池王信仰的原创地、开基地。
        当时的马巷, 可能已经有了市廛而尚无街巷, 正是由于池王宫、池王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才使马巷得以迅速发展。

二、池王信仰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 民俗景观是马巷作为古镇的风采遗存, 文化是马巷再度兴起的有利条件

        农历六月十八, 是池王爷的神诞, 也成了马巷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 不但池王宫周边“角头” (指片区) 的民众, 不分宗姓, 家家户户要摆酒设宴为池王爷庆生, 还会邀请远近亲戚朋友过来饮宴聚会, 名曰“吃六月十八”。池王宫外锣鼓喧天, 鞭炮动地;池王宫内香烟迷眼, 金烛吐焰。进香者此出彼进, 摩肩接踵, 人潮翻卷。若遇“角头”大事或“请火迎香”, 还会请乩童“出神”。“神灵附体”的乩童踩在八抬大轿的轿杠上, 紧闭双目, 口吐白沫, 浑身颤抖, 抡起“仙剑”或铁刺球, 往自己背上砍砸;有时还会摆起“火炭阵”, 赤着双脚从炽热的炭火上踏过。遇有民俗节日、家庭世事, 百姓都会备办几样精致食馔, 先行进宫敬过池王爷。平常日子, 总有一些或发财、或得子、或大病痊愈、或良缘喜结的人家, 在宫口“横街”面向宫庙搭起“锦棚”, 唱演高甲戏、芗剧或者布袋戏、傀儡戏, 谢神还愿。一到春节, 池王宫口起码要热闹半个月。从宗教意义上讲, 春节正是一个天地人神重新整合的契机, 人们需要以各种仪式酬神送神、请神求神, 抓住新旧交接的机会来祈福祛灾、除旧布新。为了娱悦神灵, 各种民间文化活动遂利用农闲时节蓬勃开展, 争奇斗艳。四乡五路的农民身着戏装, 踩着高跷, 扮演青蛇、白蛇、法海或者陈三、五娘、益春, 盛设仪仗, 旗旆飞扬, 音乐间作, 这是文出;武出有舞狮有舞龙, 更有扮成梁山泊好汉“套宋江”, 或18人一阵, 或36人一阵, 耍着刀枪剑戟, 先在锣鼓喧聒中大汗淋漓地为池王爷“套”上一阵, 然后开拔到较为开阔的学校操场去比拼。正月初九“天公生”, “横街”上树起一杆数丈高的巨杉, 顶端以鞭炮焰火相接续, 巧设机关, 搭成错落有致的城楼城郭, 这就是“炮仔城”, 任一境人士“攻打”。不拘男女老少、本乡外乡, 谁都可以用一枚或一挂炮仗, 掷上去把它引爆。攻克“炮仔城”者会获得池王宫颁发的一份大奖以及池王爷护佑的一年好运!正月十五元宵节, 街上各家糊纸店必糊扎出各种精美彩灯, 悬挂到宫口“横街”店铺的廊檐之下, 比一比各人的构思巧妙、心裁别出、手艺高超, 顺便也就为自己的“字号”做了广告。每个小孩, 不论男女, 都可以向池王宫领取一对小小红烛, 用来续点自己的灯笼。孩子们三五成群, 提着小宫灯, 拉着兔子灯, 口里朗声诵道:“迎灯迎富富, 饲大猪, 起大厝!”从街头一路游玩而去。
        池王宫面积很小, 虽有二进, 却只100多平方米, 但它历史悠久, 迄今已历400多载风雨;而它的影响, 更是深远广泛。400年来, 随着马巷人移民的足迹, 池王信仰播传、根植于台澎金、东南亚以及闽南十多县市。据马巷镇池王宫管委会统计, 视马巷池王宫为“正炉”、“祖炉”的海内外池王“分炉”, 有360多处。即使在文革“破四旧”最为狂热荒唐的岁月, 马巷池王宫内部亦毫发未损, 只是外立面的浮雕和屋脊上的龙凤仙器受点敲打, 不像马巷城隍庙、通利庙那样惨遭灭顶之灾, 足见马巷人对池王爷的敬畏之心。
        民国时期, 马巷撤“厅” (“厅”系清代县级行政建制) , 马巷被取消县治的地位, 跟着同安, 时而属泉, 时而属厦:解放后, 1949—1958年, 属晋江地区;1958—1970年划归厦门市;1970—1973年复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至今, 划给厦门市。从此, 马巷成为厦门的蔬菜鱼盐生产基地, 以第一产业为支柱, 处在厦门行政中心的外沿。改革开放后, 周边一些原本比马巷落后的乡镇, 突飞猛进, 一路高歌:石狮独立建市, 发展成全国著名的服装城、电子城, 官桥发展成全国主要的粮食集散中心, 水头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石材城、建材中心, 安海发展成闽南重要的通商港口……马巷却停滞不前, 步履蹒跚。同时, 也要看到, 海峡两岸拥有深厚的“五缘”, 两岸人民共尊神祗, 增进了两岸人对人文地理的认同, 增加了两岸人的友好往来, 池王信仰的播传影响、谒祖寻根, 给马巷带来另一生机。
        悠久淳厚的民俗民风是历史上马巷赖以成为闽南古镇的根基, 在文化被倡兴、民俗被珍视的今天, 马巷将以人文底蕴、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池王信仰深植闽台两地民间, 池王信仰及其衍生活动以迎合当地人们精神需求显现着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马巷以旅游、民俗交流及研究等活动为主体的经济文化发展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982年, 池王爷的信众自发组织“元威殿管委会”, 决定募款维修在文革中被损坏的部分。在文物管理部门的配合下, 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 “元威殿”池王宫庙貌重光。没过多久, 1988年, 台湾台南县海埔池王府进香团经由香港转道, 来这里晋谒祖炉、朝拜金身, 这是海外“分炉”的首个进香团。翌年, 由台湾新竹县池王宫牵头, 联合台湾岛内各池王庙宇共同组团, 赴马巷举行“开基池王祝嘏大典”, 进香者达千人之众。自此, 台湾每年都有上千人由池王宫组团前来进香。据马巷镇池王宫管委会提供的资料, 单2009年, 台湾就有78个进香团、3 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元威殿登记在册的台湾定期进香者在15 000人以上。香客们跨海而来, 自然无法自带香烛“金银” (锡箔) , 只好到了此处再购买, 他们用心真诚, 出手阔绰, 让马巷商人瞄准了商机。于是, 马巷的一些村庄, 在传统产业织布业衰微数十年之后, 把一个新产业创造出来, 其名曰“贡香产业”。
        如今的马巷镇区面积仅7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也只1万多人, 却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不长的一条马巷街, 隔着数米便有一座宫庙出现。宫庙里供奉的却少有位列佛、道谱系的尊神, 多是民间自立的、以儒家理念与道教仪轨相结合的神祗——这其实也是一个渊源久远的移民社会的历史遗存。即使同一宗姓的不同“角头”, 也会奉立自己独特的保护神, 为血亲宗族的心理祈求和心灵皈依提供依托。于是在一个不大的街市上, 集中表现为各处宫庙、各尊神明的香火鼎盛和祭祀隆重。小小马巷奉热了各路神明, 各路神明又扶升了小小马巷。在一种经济和精神普遍宽松的状态下, 聚集在这些宫观庙宇周围的食摊食肆, 则为人们提供口味独特、意味隽永的特色美食——那些采山海的种种出产为食材, 以中原传承融合闽越土著与南洋味道的烹调技艺制作出来的小吃, 如酸笋鸭、碗仔粿、五香炸、蠔仔饼、满煎糕……人们在香烟氤氲、鞭炮哔剥的氛围中安安祥祥、消消停停地大快朵颐, 流连忘返。这些星罗棋布的宫庙和五光十色的小吃, 显现了人的精神和口腹的需求, 也许恰好展示一个移民社会的历史记忆, 以及一种闽南文化的原生态。
         2003年10月, 同安县划分为两个区:同安区、翔安区, 马巷镇归翔安区管辖。翔安区拟在通往厦门的海底隧道口上 (属新店镇) 另建新城, 作为区的首府, 用以安置党政机关。遗憾的是, 尽管在那里盖了不少机关、院校, 建了大批厂房、仓库, 至今却是市面萧条、人气清冷, 到处空空如也。设计者似乎只热衷于创造历史而忽略了历史本身。忽略了马巷曾经作为一个县治存在过138年的历史, 忽略了马巷的区位优势、商业根基和文化积淀, 也忽略了一尊神祗在社会上、现实中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团结力。池王信仰在数百年间所凝聚的人脉神缘, 是一座新城难以克隆的。一地与一神相互依存, 在闽南表现如此生动。这正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继台湾多地池王府组团跨海晋谒元威殿“祖炉”之后, 马巷池王爷金身数次应邀到台北等地绕境巡视, “元威殿管委会”成员也多次参访台湾各地池王分灵庙宇, 并参加在台举办的“海峡两岸池王史迹研讨会”。马巷池王宫早已成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解决台湾等地进香团持续联翩而来所产生的交通拥塞、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 “元威殿管委会”这个民间组织, 不再只是经管“添油”、“圆签”、“割香”、“请火”之类的事务, 还运用现代管理思维, 与政府部门联手, 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准备扩建元威殿, 拓宽小“横街”, 建设“池王大道”, 营造“池王文化广场” (包括池王文化展示厅、停车场和接待办公场所) 。有关部门还计划在池王宫景观建设形成规模后, 适时申报4A景区, 拓展旅游业, 使之成为厦门市又一张“名片”;计划在现有基础上, 通过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古今中外池王信仰资料, 积累研究成果, 扩展社会效应, 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 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及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2007年6月, 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 有心人、有志者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乐此不疲。对于马巷, 对于池王宫、池王爷信仰的调查研究, 一定可以为闽南文化的发掘弘扬, 增添光彩;以池王宫、池王爷信仰研究为基础或辅翼, 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定可以为当地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和创造各种效益。

参考文献
①叶时荣.厦门掌故 (M) .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9:16.
②王根绵.马巷通利庙 (M) ∥苏文田.马巷.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310.
作者简介:刘燕凌 (1978-) , 女, 副教授, 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6 22: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马巷池王信仰及其民俗文化强镇

刘燕凌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 福建泉州)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6月

厦门翔安区马巷镇以位列“闽南四大古镇”而闻名, 历史上的马巷地理位置优越, 并有独特的生产制造业, 因而商贸发达数百年, 名震一方。今天, 马巷“重镇”之名已经少有提起, 然而“古镇”之风犹存, 以马巷元威殿为中心的池王信仰及其相关民俗活动就是马巷独特的一道人文景观。特别要提的是, 从19世纪以来, 池王信仰作为文化精神纽带的作用日益凸显, 联结着海内外众多的信众, 池王信仰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往来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文化立国的今天, 以池王信仰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是马巷的优势也是发展契机,马巷可通过再放民俗异彩达到文化强镇。

一、马巷池王传说可视做马巷由移民邑聚到兴起的一个印记, 池王信仰与马巷的兴起具有不可分割性

宋、元、明时, 马巷均属同安县民安里。传说, 宋绍兴二十三年 (1153) , 24岁的同安主簿朱熹到这里视察, 见马巷据南北之冲、具山海之富, 信手在一茅店泥墙上写道:“五百年后通利地, 五百年前利不通。”后人因而建造一座“通利庙”,奉祀保生大帝即医神吴夲, 于是香火旺盛,人气聚集, 遂成集镇①。 马巷的兴起, 的确与一座宫庙、一尊神明密切相关,但这座庙不是通利庙, 这尊神不是保生大帝。有资料表明,奉祀保生大帝的马巷通利庙,可能在明代就已存在②,不过, 同样建于明代的马巷池王宫才可谓是折射马巷由移民邑聚到兴起的最好代表。马巷池王传说,从某种角度描绘马巷人对古往今来生息传衍的生命认识;马巷池王传说, 从古至今沿袭相传, 与马巷发展的历史足迹不离不散。

海内外池王信仰是以马巷元威殿为“祖庙”“祖炉”“正炉”,马巷元威殿俗称池王宫, 奉祀的是“代天巡狩”的“威灵元帅”、“元威将军”池王爷。池王爷 (又称“王爷祖”) 成神的事迹, 各地流传不同, 以《同安县志》、《马巷厅志》的载述最为权威、合理:王爷姓池名然, 又名德诚, 字逢春, 南京人氏。池然文武双全, 文中举人, 武中进士。明万历三年, 他奉派漳州为官, 路经南安与马巷交界的小盈岭, 在客栈中偶识一位差官。二人相谈甚洽, 推杯换盏之后, 差官酒后出真言,说:“我本天廷瘟疫使者, 奉玉帝之命携瘟药前往漳州散布, 漳民将死大半。贤兄可暂缓赴任, 以免不测。”池然心想:我赴漳为官, 正为漳民谋福祉, 既知漳民有灾,岂可袖手旁观、苟存于世!不如以一己之躯而救万千生灵, 于是伪装怀疑。差官为表诚信, 遂自怀中出示瘟药, 池然一把夺过, 塞入口中, 一咽而下。顿时, 全身变黑,卒于马巷。里人感其德,建庙以祀。瘟疫使者禀报天廷,玉帝深为感动,赦免漳州一境之灾,敕封池然为“代天巡狩”、“威灵元帅”、“元威将军”, 立为地神。

奉祀池王爷的“元威殿”池王宫,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庙址位于“五谷市”,即“山仔尾”簇生的四棵千年榕树之下。马巷人口口相传, 将榕树称为“王爷祖榕”。古榕之下, 正有一条官道, 往东北经小盈岭通往泉州, 往西南经同安通往漳州。时任福建督学使的王世懋自泉州往同安、龙溪, 必走此道, 必经此处。这个庙址、这则神话, 可以说明这座宫庙的初始性、这尊神祗的原创性。明天启年间, 池王宫由“王爷祖榕”迁至现址即五甲尾友民街。清乾隆二十九年 (1764) 重修;民国四年 (1915) , 里人倡修, 期年竣工。宫内二进两面山墙, 以白描手法绘制《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的故事情景, 宫外临街的立面和屋顶中脊、走脊, 运用闽南独特的“瓷贴雕”装饰工艺, 采用彩色瓷片 (俗称碗白玉) 切割、拼接、粘贴, 塑造出福禄寿禧图景和龙凤、葫芦、太阳球等仙家器物。神龛之上、幔幕之中, 端坐着以厦门漆线雕工艺装饰出来的池王爷, 头戴王冠, 身着蟒袍, 脸黑手黑, 目光如炬。神龛上方正中, 高悬着“玉旨赦封代天巡狩总制总巡王”匾额, 左右两边, 则是海外信众和本境弟子敬献的“威扬海表”、“佑我黎民”。楹柱之上, 有一副清乾隆朝水陆提督李长庚 (马巷后滨人) 题镌的对联:“元气浑沦民物奠, 威灵显赫鬼神钦。”

不管有无池然其人其事, 这则神话应是马巷早期移民的原创。人们把当官为民、造福一方、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保境安民等理念凝聚于池然一身, 以体现仁、义、智、勇、善、诚等普适的价值与伦理道德要素, 使池王爷成为马巷早期移民族群的“境主”和保护神, 也使马巷成为池王信仰的原创地、开基地。

当时的马巷, 可能已经有了市廛而尚无街巷,正是由于池王宫、池王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使马巷得以迅速发展。

二、池王信仰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 民俗景观是马巷作为古镇的风采遗存, 文化是马巷再度兴起的有利条件

农历六月十八, 是池王爷的神诞, 也成了马巷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 不但池王宫周边“角头” (指片区) 的民众, 不分宗姓, 家家户户要摆酒设宴为池王爷庆生, 还会邀请远近亲戚朋友过来饮宴聚会, 名曰“吃六月十八”。池王宫外锣鼓喧天, 鞭炮动地;池王宫内香烟迷眼, 金烛吐焰。进香者此出彼进, 摩肩接踵, 人潮翻卷。若遇“角头”大事或“请火迎香”, 还会请乩童“出神”。“神灵附体”的乩童踩在八抬大轿的轿杠上,紧闭双目,口吐白沫,浑身颤抖,抡起“仙剑”或铁刺球, 往自己背上砍砸;有时还会摆起“火炭阵”, 赤着双脚从炽热的炭火上踏过。遇有民俗节日、家庭世事, 百姓都会备办几样精致食馔, 先行进宫敬过池王爷。平常日子, 总有一些或发财、或得子、或大病痊愈、或良缘喜结的人家, 在宫口“横街”面向宫庙搭起“锦棚”, 唱演高甲戏、芗剧或者布袋戏、傀儡戏, 谢神还愿。一到春节, 池王宫口起码要热闹半个月。从宗教意义上讲, 春节正是一个天地人神重新整合的契机, 人们需要以各种仪式酬神送神、请神求神, 抓住新旧交接的机会来祈福祛灾、除旧布新。为了娱悦神灵,各种民间文化活动遂利用农闲时节蓬勃开展, 争奇斗艳。四乡五路的农民身着戏装, 踩着高跷, 扮演青蛇、白蛇、法海或者陈三、五娘、益春, 盛设仪仗,旗旆飞扬,音乐间作, 这是文出;武出有舞狮有舞龙, 更有扮成梁山泊好汉“套宋江”, 或18人一阵, 或36人一阵, 耍着刀枪剑戟, 先在锣鼓喧聒中大汗淋漓地为池王爷“套”上一阵,然后开拔到较为开阔的学校操场去比拼。正月初九“天公生”, “横街”上树起一杆数丈高的巨杉, 顶端以鞭炮焰火相接续, 巧设机关, 搭成错落有致的城楼城郭, 这就是“炮仔城”,任一境人士“攻打”。不拘男女老少、本乡外乡, 谁都可以用一枚或一挂炮仗, 掷上去把它引爆。攻克“炮仔城”者会获得池王宫颁发的一份大奖以及池王爷护佑的一年好运!正月十五元宵节, 街上各家糊纸店必糊扎出各种精美彩灯, 悬挂到宫口“横街”店铺的廊檐之下, 比一比各人的构思巧妙、心裁别出、手艺高超, 顺便也就为自己的“字号”做了广告。每个小孩, 不论男女, 都可以向池王宫领取一对小小红烛, 用来续点自己的灯笼。孩子们三五成群, 提着小宫灯, 拉着兔子灯, 口里朗声诵道:“迎灯迎富富, 饲大猪, 起大厝!”从街头一路游玩而去。

池王宫面积很小,虽有二进,却只100多平方米,但它历史悠久,迄今已历400多载风雨;而它的影响, 更是深远广泛。400年来, 随着马巷人移民的足迹, 池王信仰播传、根植于台澎金、东南亚以及闽南十多县市。据马巷镇池王宫管委会统计, 视马巷池王宫为“正炉”、“祖炉”的海内外池王“分炉”, 有360多处。即使在文革“破四旧”最为狂热荒唐的岁月, 马巷池王宫内部亦毫发未损,只是外立面的浮雕和屋脊上的龙凤仙器受点敲打,不像马巷城隍庙、通利庙那样惨遭灭顶之灾,足见马巷人对池王爷的敬畏之心。

民国时期, 马巷撤“厅” (“厅”系清代县级行政建制) ,马巷被取消县治的地位,跟着同安,时而属泉,时而属厦:解放后,1949—1958年,属晋江地区;1958—1970年划归厦门市;1970—1973年复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至今,划给厦门市。从此,马巷成为厦门的蔬菜鱼盐生产基地, 以第一产业为支柱,处在厦门行政中心的外沿。改革开放后, 周边一些原本比马巷落后的乡镇,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石狮独立建市,发展成全国著名的服装城、电子城, 官桥发展成全国主要的粮食集散中心,水头发展成国际知名的石材城、建材中心,安海发展成闽南重要的通商港口……马巷却停滞不前,步履蹒跚。同时,也要看到,海峡两岸拥有深厚的“五缘”,两岸人民共尊神祗,增进了两岸人对人文地理的认同,增加了两岸人的友好往来,池王信仰的播传影响、谒祖寻根,给马巷带来另一生机。

悠久淳厚的民俗民风是历史上马巷赖以成为闽南古镇的根基,在文化被倡兴、民俗被珍视的今天,马巷将以人文底蕴、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池王信仰深植闽台两地民间, 池王信仰及其衍生活动以迎合当地人们精神需求显现着经久不衰的文化魅力, 马巷以旅游、民俗交流及研究等活动为主体的经济文化发展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982年, 池王爷的信众自发组织“元威殿管委会”,决定募款维修在文革中被损坏的部分。在文物管理部门的配合下,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元威殿”池王宫庙貌重光。没过多久, 1988年, 台湾台南县海埔池王府进香团经由香港转道,来这里晋谒祖炉、朝拜金身,这是海外“分炉”的首个进香团。翌年, 由台湾新竹县池王宫牵头,联合台湾岛内各池王庙宇共同组团, 赴马巷举行“开基池王祝嘏大典”,进香者达千人之众。自此, 台湾每年都有上千人由池王宫组团前来进香。据马巷镇池王宫管委会提供的资料, 单2009年,台湾就有78个进香团、3 200多名香客到此朝拜。元威殿登记在册的台湾定期进香者在15 000人以上。香客们跨海而来,自然无法自带香烛“金银” (锡箔) , 只好到了此处再购买, 他们用心真诚, 出手阔绰, 让马巷商人瞄准了商机。于是,马巷的一些村庄, 在传统产业织布业衰微数十年之后,把一个新产业创造出来,其名曰“贡香产业”。

如今的马巷镇区面积仅7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也只1万多人,却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不长的一条马巷街, 隔着数米便有一座宫庙出现。宫庙里供奉的却少有位列佛、道谱系的尊神, 多是民间自立的、以儒家理念与道教仪轨相结合的神祗——这其实也是一个渊源久远的移民社会的历史遗存。即使同一宗姓的不同“角头”, 也会奉立自己独特的保护神, 为血亲宗族的心理祈求和心灵皈依提供依托。于是在一个不大的街市上,集中表现为各处宫庙、各尊神明的香火鼎盛和祭祀隆重。小小马巷奉热了各路神明, 各路神明又扶升了小小马巷。在一种经济和精神普遍宽松的状态下, 聚集在这些宫观庙宇周围的食摊食肆, 则为人们提供口味独特、意味隽永的特色美食——那些采山海的种种出产为食材, 以中原传承融合闽越土著与南洋味道的烹调技艺制作出来的小吃, 如酸笋鸭、碗仔粿、五香炸、蠔仔饼、满煎糕……人们在香烟氤氲、鞭炮哔剥的氛围中安安祥祥、消消停停地大快朵颐, 流连忘返。这些星罗棋布的宫庙和五光十色的小吃, 显现了人的精神和口腹的需求, 也许恰好展示一个移民社会的历史记忆, 以及一种闽南文化的原生态。

2003年10月,同安县划分为两个区:同安区、翔安区,马巷镇归翔安区管辖。翔安区拟在通往厦门的海底隧道口上 (属新店镇) 另建新城, 作为区的首府,用以安置党政机关。遗憾的是,尽管在那里盖了不少机关、院校, 建了大批厂房、仓库, 至今却是市面萧条、人气清冷,到处空空如也。设计者似乎只热衷于创造历史而忽略了历史本身。忽略了马巷曾经作为一个县治存在过138年的历史,忽略了马巷的区位优势、商业根基和文化积淀,也忽略了一尊神祗在社会上、现实中的凝聚力、驱动力和团结力。池王信仰在数百年间所凝聚的人脉神缘,是一座新城难以克隆的。一地与一神相互依存, 在闽南表现如此生动。这正是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

继台湾多地池王府组团跨海晋谒元威殿“祖炉”之后, 马巷池王爷金身数次应邀到台北等地绕境巡视,“元威殿管委会”成员也多次参访台湾各地池王分灵庙宇, 并参加在台举办的“海峡两岸池王史迹研讨会”。马巷池王宫早已成为厦门市涉台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解决台湾等地进香团持续联翩而来所产生的交通拥塞、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 “元威殿管委会”这个民间组织, 不再只是经管“添油”、“圆签”、“割香”、“请火”之类的事务, 还运用现代管理思维,与政府部门联手, 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准备扩建元威殿, 拓宽小“横街”,建设“池王大道”,营造“池王文化广场” (包括池王文化展示厅、停车场和接待办公场所) 。有关部门还计划在池王宫景观建设形成规模后, 适时申报4A景区,拓展旅游业, 使之成为厦门市又一张“名片”;计划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挖掘、搜集、整理古今中外池王信仰资料, 积累研究成果, 扩展社会效应, 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 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及祖国统一大业服务。

2007年6月, 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 有心人、有志者对闽南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乐此不疲。对于马巷, 对于池王宫、池王爷信仰的调查研究, 一定可以为闽南文化的发掘弘扬, 增添光彩;以池王宫、池王爷信仰研究为基础或辅翼, 推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定可以为当地创造新的文明成果和创造各种效益。

参考文献
①叶时荣.厦门掌故 (M) .厦门:鹭江出版社, 1999:16.
②王根绵.马巷通利庙 (M) ∥苏文田.马巷.福州:福建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8:310.
作者简介:刘燕凌 (1978-) , 女, 副教授, 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6:23 , Processed in 0.08751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