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867|回复: 3

[资料] 关于“岁进士”与进士的称谓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512

帖子

12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9
发表于 2017-5-30 00: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小小 于 2017-5-30 00:36 编辑

       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今年是科举制度死亡整整一百周年,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


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

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512

帖子

12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9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00: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进士


    进士之称,源于《周礼•王制》,述上古选拔人才,由乡、里逐级推举,有修士、选士、俊士、造士等名称,最后一级是进士。起始就是一个美称。不过后来两汉以“察举”、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和“秀才”。隋朝开始主要以考试选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此后,自唐迄清,中国以科举取士,选拔人材,组成文官集团。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科一直是最重要的科目,考中进士也就成为攀登上最高一级科举考试的佼佼者。


    以明清两代而言,全国最高的考试称“会试”,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清代中后期常加“恩科”),应试者必须是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一般录取300人左右,中式者称“贡士”,再经“殿试”,由皇帝亲自决定等次(分三甲,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和名次(某甲某名),才成为“进士”。不难看出,考中进士是何等的不易。而一旦考中,立即释褐入仕,起始最低也是七品知县。政权系统里重要的中高级官员,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进士被认为是家乡的光荣和骄傲,所以在官修的省、府、州、县地方志里,对他们的身世、科甲、仕宦、政绩以至逸事等,记载都很详细,绝不会漏而不记的。明代前期,平度州是科举发达之乡,清代后期又有振作。五百多年里,共考中36名进士,在道光《平度州志》和民国《续平度县志》里,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二)“岁进士”


    所谓“岁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


    “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


    “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在清代,平度州学每三年贡二人。所以岁贡远比举人(更不比说进士)的人数为多。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


    “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即使带有“颂扬性”的普通文体如书信、传状里也很少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主题

512

帖子

12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9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0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池小小 于 2017-5-30 00:44 编辑

2004年12月12日,《三山巡览》发表的《闽清发现“岁进士”旗杆碣》,其中,岁进士应是岁贡。林先生认为是举人,有误!因为举人曰乡进士。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笔者谈一下拙见:后佳乡街中村的池家三位“岁进士”,笔者认为其大凡都是捐纳的,不是正途出身的。


因为六对旗杆碣牌石上,分别刻着:“授岁进士池扬波立”、“授岁进士池得恩立”、“授岁进士池宗活立”。开头都是“授”字。授,不是指中式、考选、选送的,多指捐纳。


《清史稿•选举志•捐纳》中有这样记载:“捐纳仅授简缺”;


《辞海•例贡》载:“授例捐纳的……不算正途。”


笔者曾到省图书馆阅民国本《闽清县志•选举志》上载:清代闽清县举人、贡生中,姓池的只有清顺治年间副贡池日懋一人、嘉庆年间贡生池清元一人,捐纳的贡、举等没有编入县志;因考虑后佳乡是闽、尤、永三县交界处,原是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又有土匪,故笔者又查看了《尤溪县志》,其记载的比较详细:举人无姓池的人,有嘉庆六年岁贡池振辰乾隆五十七年捐纳的例贡池跃鳞嘉庆八年捐纳的例贡池奋鳞嘉庆十五年捐纳的例贡池浴德(跟厦门池浴德应该不是同一人)

《永太县志》记载的举人、贡生等,都没有姓池的人。后佳乡,池家三人授的“岁进士”,是捐纳的成分很大,《闽清县志》没有他们的姓名,亦可说明这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1
发表于 2019-9-30 14: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杂谈“岁进土”(—— 九级半先生)

   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今年是科举制度死亡整整一百周年,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二、“岁进士”不是真进士  (——李树先生)

       日前,偶与友人言及平度历史上的进士。据说,有人称他们的先人中有进士而平度旧志却未予记载。倘对他们说科举时代是“一举成名天下闻”,连举人都是大名赫赫,何况更高一级的进士?如果有进士,旧志是绝对不会不记载的。可是他们都说有珍藏的族谱和尚存的碑石等实物资料作证,而且数其家珍,言之凿凿。有人还对旧志未载其先人的辉煌,做出种种推测和考证。更有甚者,有人以鄙夷不屑的口吻蔑视平度旧志和相信旧志者。

       其实,问题很简单,他们据以为证的那些实物资料,都是说他们的先人是“岁进士”或“明经进士”。而这两种前面加了定语的“进士”,不过是旧时代对于“贡生”的一种雅化的称号而已。“岁进士”专指“岁贡生”,“明经进士”可以泛指“贡生”,实际上主要也指“岁贡生”。而科举时代的“贡生”,不但不是进士,而且比举人的科名还低。现仅据二十四史里从《新唐书》到《清史稿》的八种《选举志》的记载,对有关问题做如下简介:

   (一)进士

    进士之称,源于《周礼•王制》,述上古选拔人才,由乡、里逐级推举,有修士、选士、俊士、造士等名称,最后一级是进士。起始就是一个美称。不过后来两汉以“察举”、魏晋南北朝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和“秀才”。隋朝开始主要以考试选人,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此后,自唐迄清,中国以科举取士,选拔人材,组成文官集团。在长达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科一直是最重要的科目,考中进士也就成为攀登上最高一级科举考试的佼佼者。

    以明清两代而言,全国最高的考试称“会试”,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清代中后期常加“恩科”),应试者必须是各省乡试中式的举人。会试一般录取300人左右,中式者称“贡士”,再经“殿试”,由皇帝亲自决定等次(分三甲,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和名次(某甲某名),才成为“进士”。不难看出,考中进士是何等的不易。而一旦考中,立即释褐入仕,起始最低也是七品知县。政权系统里重要的中高级官员,都由进士出身者担任。进士被认为是家乡的光荣和骄傲,所以在官修的省、府、州、县地方志里,对他们的身世、科甲、仕宦、政绩以至逸事等,记载都很详细,绝不会漏而不记的。明代前期,平度州是科举发达之乡,清代后期又有振作。五百多年里,共考中36名进士,在道光《平度州志》和民国《续平度县志》里,都记得清清楚楚的。

   (二)“岁进士”

    所谓“岁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

    “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

    “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在清代,平度州学每三年贡二人。所以岁贡远比举人(更不比说进士)的人数为多。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

    “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即使带有“颂扬性”的普通文体如书信、传状里也很少有用的。

      三、简谈进士的种种称谓——暨与林跃先生的“岁进士”等商榷

      进士,原是指贡举人材之意,始见《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以试策取士。隋朝以后封建王朝设科考试,分科取士。明、清两代的进士,虽专指各省的举人、国子监的监生,在京师会试中式者,经殿试合格之人称为进士,除登科进士之中有数种别的称谓外,但还有其他的几种亦称“进士”。

  会试中式者,称中式进士或贡士。殿试后进士又分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按其名次分别又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进士第四名 称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其中规定:每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者,称为岁贡,岁贡又称岁进士。《四库全书•正字通•进》载:

“乡试中式曰乡进士,岁贡曰岁进士。”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统称五贡,与明代五贡名称略有不同,都是正途出身的资格。此外,不是由考选,而由生员捐纳的例贡、荫贡、功贡等,都不是正途出身的。另外,民间还有“雍进士”的称谓。其是乡间人们公认的学识水平高、未取到功名的人,卒后对他的誉称,多见墓碑的铭文。

        封建时代,体现取得科举功名的标志,有多种形式。同一种形式的标志,功名不同,标志也不同。以旗杆碣来讲:进士的旗杆碣牌石为平顶,寓意达到最高的水平;举人的旗杆碣牌石为单尖顶,寓意为拔尖;岁贡等的旗杆碣牌石多为笔架山顶,寓意还在努力读写求学,将开始拔尖。据先辈云:古时文化较发达的地方,五贡的功名还较低,大多数都不愿意立旗杆。笔者曾到闽清县的三大古民居———宏琳厝、岐庐、四乐厝参观过。岐庐的道光乙未年进士张鸣岐的旗杆碣牌石为平顶;宏琳厝、岐庐、四乐厝举人的旗杆碣牌石都是单尖顶;这两种旗杆碣顶跟别处相同。宏琳厝、岐庐、四乐厝都有岁贡,但都未见过他们的旗杆碣。

       2004年12月12日,《三山巡览》发表的《闽清发现“岁进士”旗杆碣》,其中,岁进士应是岁贡。林先生认为是举人,有误!因为举人曰乡进士。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笔者谈一下拙见:后佳乡街中村的池家三位“岁进士”,笔者认为其大凡都是捐纳的,不是正途出身的。因为六对旗杆碣牌石上,分别刻着:“授岁进士池扬波立”、“授岁进士池得恩立”、“授岁进士池宗活立”。开头都是“授”字。授,不是指中式、考选、选送的,多指捐纳。《清史稿•选举志•捐纳》中有这样记载:“捐纳仅授简缺”;《辞海•例贡》载:“授例捐纳的……不算正途。”笔者曾到省图书馆阅民国本《闽清县志•选举志》上载:清代闽清县举人、贡生中,姓池的只有清顺治年间副贡池日懋一人、嘉庆年间贡生池清元一人,捐纳的贡、举等没有编入县志;因考虑后佳乡是闽、尤、永三县交界处,原是文化落后、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又有土匪,故笔者又查看了《尤溪县志》,其记载的比较详细:举人无姓池的人,有嘉庆六年岁贡池振辰、乾隆五十七年捐纳的例贡池跃鳞、嘉庆八年捐纳的例贡池奋鳞、嘉庆十五年捐纳的例贡池浴德。《永太县志》记载的举人、贡生等,都没有姓池的人。后佳乡,池家三人授的“岁进士”,是捐纳的成分很大,《闽清县志》没有他们的姓名,亦可说明这问题。○甄鸣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8 18:54 , Processed in 0.074243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