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97|回复: 1

[名人] 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池际尚:谁都不能将她遗忘(组图)

[复制链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发表于 2019-5-31 07: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mg270388556.jpg

图为中国第一代著名地质学家池际尚。

Img270388557.jpg


池际尚(左)与同事在工作现场。
  简历:池际尚(1917~1994),女,湖北安陆人。我国著名岩石学家、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地质学家。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6年赴美留学,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池际尚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武汉地质学院教授、副院长。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在池际尚先生病逝三个月后,也就是1994年3月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联合召开了由首都各界人士一千多人参加的池际尚院士事迹报告会。3月31日,中央统战部、中国科协、全国妇联和地质矿产部共同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妇女界、地矿界和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开展向池际尚学习的活动。

  平淡的岁月中却不曾想到在2002年9月,受中国地质大学之邀为其建校50周年做校庆片。为此,通过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与这位享誉中外的著名岩石学家池际尚教授“认知”,我常感念这种认知来得太晚。毕竟是在她离开人世的八年之后。她的故事她的人生,在我的心田里随着日月的更替而生长。她的人格魅力与才智的光辉,给人性的灵魂照亮了一个红彤彤的世界。这八年之中一直念念不忘为她写点什么,让更多的人感受她的人生,领悟她灵魂真谛中诸多美好的品性,这对现实当下的人们是至上独尊的难寻难觅的“精神宝藏”。

  早年投入爱国主义运动

  池际尚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4岁时随父母迁居北平。因家庭生活困难,到入学年龄还未能上学,她跟着哥哥姐姐念英语、做算术。她的努力好学感动了父母,在她7岁时终于如愿地上了北平师大二附小读书。193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大附中,二年级时她在全班每次考数学都得100分满分。她喜欢英文,常到北京图书馆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英文小说阅读。她爱好体育,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1936年高中毕业后,池际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此时正是国难当头,她积极参加了爱国主义学生运动,耽误的功课,靠自学补习,在学校的历次考试中仍旧取得最好的成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清华大学师生流亡到湖南长沙上临时大学,响应学生会号召,报名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战地服务团,和熊向晖等人被派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工作。1938年,经郭见恩(清华大学女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经常到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有幸会见过董必武等党中央领导,聆听过他们的教诲,坚定了抗战一定能够胜利的信心。她参加过救护伤员,在街头演过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并深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部队鼓动士兵积极抗日杀敌。后来,战地服务团从武汉转往陕西凤翔,她被分配到西北干部训练团做政治指导员,由于工作出色受到胡宗南的器重,使她有较多的机会接近这位国民党要员,为党组织了解到一些有用的情报。

  有一次,池际尚到兰州看望在国民党司法部门工作的父亲,得知胡宗南也在兰州,就借机到公馆探望,以图了解胡宗南的最新动向。不料此事被父亲的下属看到并告之了父亲,误认为她同国民党军官有什么私情。池际尚感到十分委曲,急愤中脱口说出共产党员的身份。父亲是清华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对国民党军官没有好感,但对女儿不好好读书,加入危险的共产党也十分恼怒,便将她软禁起来。身份暴露之后,池际尚被迫同意到昆明上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池际尚到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专业。地质专业虽然艰苦,却符合她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野外实习时,在一座旧锡矿一尺多高的矿洞里匍匐前进,浑身浸满泥水,脚上划破了一道道血口,不叫一声痛。更没有动摇她学习地质的决心。到了大学三年级,因父亲失业,母亲和哥哥、姐姐先后去世,家里没有财力供给她继续读书,但她热爱地质事业,不肯半途而废。最终在同学的接济和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业。同学和老师的救助,激发了她刻苦学习的信念。她完成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1941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在此期间,池际尚教授过《普通地质学》、《矿床学》和《地层学》等课程。

  留美归来报效祖国

  1946年,池际尚经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推荐,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布伦茂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新婚仅20多天,就只身远涉重洋赴美深造。1949年,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美国布伦茂大学博士学位。学校授予学位当天,校长念到池际尚的名字时便说道:“我们学校为有池际尚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感到骄傲!”因为,她的博士论文讨论了当时国际地质界热烈争论的“花岗岩化”问题。她不仅阐明了它的成因机理,纠正了构造岩石学权威所提出的成因观点,还提出了一个变形—组构的统一模型。她的论文发表后,得到美国著名岩石学家特涅尔的好评,同时被推荐到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当了特涅尔的科研助理,不到一年时间就合作发表了多篇具有开拓性研究成果的论文。

  正当池际尚的事业稳步上升之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她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便立即给推荐她出国留学的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写信,表示自己希望回国工作的深切愿望。她很快收到了“祖国很需要人”的回信。池际尚将要回国的消息一传开,周围的人都难以理解,一个正向科学巅峰攀登的人,怎么能够离开发展事业的有利环境。特涅尔教授十分赏识她的才华,以自己是新西兰人为例说明“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劝说她留居美国,要同他签订7年合同,给她增加工资。但池际尚想到的是,外国条件再好总是当客人,客居他乡。祖国解放了,我要赶快回去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四十多年之后,中国踏入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在池际尚教授的推荐下,她的学生多次到美国访问进修,著名岩石学家特涅尔还询问池际尚的近况。并多次说道:“她总是超额完成我交给她的工作任务。她工作出色,学习勤奋。很多年我都难得再碰到这么一位研究助手了。”

  1950年8月,浩瀚无际的太平洋上,从美国开向中国的第一艘客轮上,乘坐着几十名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其中就有33岁的女地质博士池际尚。他们的坚定信念是:“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经过一个月的漂洋过海,他们顺利地抵达香港,由深圳入境回国。池际尚同邓稼先、涂光治等人一道回归祖国,成为新中国首批留美归国人员。

  1950年9月,池际尚归国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任副教授。她的到来,使地学系增加了生气和活力。她讲授费德洛夫法和岩石学,在岩石学课中介绍了许多成因岩石学的新资料,如岩浆物化体系与结构解释、花岗岩化作用等。她把在国外研究获得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编写了内容丰富、新颖的费德洛夫法讲义,引进了岩组学分析方法。在岩石学教学中以相律、相图等新的岩石物理化学理论体系革新了教学内容,使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既掌握了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又了解了当时学科的动向。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她便自编自刻蜡板油印教材。新颖的教学内容和精心育人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勤奋学习。当时听过她课的学生们,至今记忆深刻。已成为教授的路风香回忆说:“那时池老师刚从美国回来,她讲课的内容丰富新颖,思维具有国际视角。当时系里学生都喜欢听她的课。当年,她穿一套裙装特别时尚漂亮,那是我几十年来直到她去世,见到的唯一一次她穿裙装的模样。后来,一套中式蓝布褂一穿就是几十年。”池际尚去世时,身上所穿的衣服还是1978年出国时学校发给她的置装费置办的衣服,这套相对体面的服装竟穿了16年,直到生命的终点。她生活节俭,本不富裕的她在自己微薄的工资里节余出一部分,资助她的两个学生最终完成了学业。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池际尚来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并担任地质矿产专修科主任,领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人才,在地质勘探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长期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但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的研究选题,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与地质科学的整体发展步伐相吻合,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建国初期,为了改变我国贫油的面貌,池际尚毅然改变了专业方向,担任石油教研室主任。急国家所需,及时开出了与找石油有关的课程,在国内首先开出了一门新型的沉积岩石学课程,还应西北找油的需要指导助教何镜宇开出了含盐量分析等有使用价值的实验课。1955年12月,池际尚任可燃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主任,期间培养了大批石油及煤田地质勘探人才,切实可行地配合了全国石油资源的勘查工作。

  池际尚先后讲授过《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和《岩浆岩石学》等课程。《岩浆岩岩石学》(1959年版)是中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的教材,由池际尚主编并撰写的前言与第一章绪论对了解建国初期岩石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关岩石学发展史部分特别值得反复研读,池际尚所谈的3个问题:历史上,偏光显微镜的出现是岩石学发展史中一个大转折点,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几十年内,相当多的岩石学家过于偏爱显微镜,以致出现了脱离地质的纯显微镜描述的倾向,把岩石学引向了歧路,其中以罗森布施为代表,后来得到了“碎片”岩石学家的讽刺称号,池际尚特别写出这一点,在当时是要告诫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不要只有岩石概念,而忽视岩体的概念,不去从地质体观点出发研究岩浆岩体和构成岩体的岩石,这一告诫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相当一部分年轻地质工作者已出现了类似“碎片岩石学”的只注重室内工作、忽视野外工作的偏向,这正是许多老年地质工作者所担忧的。她强调岩石学工作要结合中国实际,为寻找矿产资源作出贡献,这对今天的岩石学工作者仍是十分重要的。她指出了今后岩浆岩岩石学发展的几个方向,即地质研究方向、化学研究方向、矿物研究方向、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以及工艺岩石学方向,并指出前3个方向仍处在积累资料阶段,尚需向区域岩石学方向发展,以进行更高阶段的理论综合。中国物理化学和实验方向的工作尚待开展,这一工作必须提到日程上来。池际尚的一生正是按照她所主张的“重视地质体”、“重视矿产资源”、“重视前沿研究”,言传身教地领导着大家从事岩石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由此创建了岩石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她是我国岩石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池际尚领导大家创建岩石学教学与研究系统,她总是首先走在第一线,完成一件工作后留给年轻人去继续,她又继续去创建另一项工作。例如,她对晶体光学与岩浆岩岩石学均进行示范教学,至今中国这方面的教材仍沿用池际尚当时授课的框架。她是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第一任队长,至今周口店一直是北京地质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实习基地。侵入岩体的工作方法、岩浆分异与同化作用的野外识别、接触变质分带研究等,都是她当年教授给年轻教员的。费德洛夫旋转台在当时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测试仪器,它对于提高矿物鉴定的精确度,了解固溶体矿物系列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极大的实用意义和理论意义,可是当时许多教员都不会进行测试。池际尚亲自写讲义,亲自授课并带实习课,教研室仅有12台仪器,想学的教员多,只好分两班分别上课。这一新技术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直至现今岩组分析工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池际尚曾对年轻教师说:“上课必须和学生有交流,尤其是上实习课的时候。有的老师脾气不太好,喜欢教训学生,这样不太好,一旦和学生伤了感情,学生最大的反应是不会问你问题,躲着你,千万别造成这种局面,一定要和学生在感情上交流,哪怕是最幼稚的问题,问出来就好,这样你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全心扑在教学上,教书一定要负责,不能让学生无所收获。要鼓励、支持学生超越老师的学科方向,开拓新的领域。”

  

  她的足迹踏遍千山万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者始终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成长壮大,毛泽东称赞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察部,要求地质工作者要先行一步,提早一个五年、一个十年准备好矿产资源,避免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的重点是原材料、燃料和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而建设这些基础工业,首要的前提都要有资源保证。为此,用最短的时间探明急需的矿产储量是地质工作者的紧迫任务。对地质工作的几个阶段,毛泽东用军事术语比喻:“普查是战役,勘探是战术,区域调查是战略。”

  想必所有的中国人,都会为诸葛亮平定中原七出祁连山的壮举成为历史的伟大绝唱而感天动地。在人称:“望山跑马死”的祁连山,池际尚在1956年至1957年两年间,参加了中苏联合组成的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队,她先后两次横跨祁连山,进行了地质构造及矿产调查。她指导研究生、助手刘宝珺完成了青海茶卡地区地形构造岩相图。这幅图后来被高等学校采用编入《岩浆岩岩石学教程》中。祁连山地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饮食困难,他们只能带些干菜充饥。山很高,高山之间是大草原。早晨9时出工,要到晚上10时才能回到帐篷。跑线路时随时可能遇到狼、豹子和熊。1957年9月,池际尚的助手刘宝珺的脚被冻坏了,不能走路,只有她一个人跑路线,并圆满地完成任务。34年之后,1991年刘宝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给母校来信写道:“池际尚老师对我的教育关心是全面的,她是我的楷模对我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我从她那里学到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地质学家,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池际尚领导工作过的岩石教研室已经培养出了三个梯队层次的接班人队伍,他们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她开创的专业方向,还继承了她治学严谨、勇于探索、重视实践、不图虚名的优秀品格和学风,她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

  1958年,池际尚率领北京地质学院200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经过三年的奋战,他们向国家提交的14幅地质图(面积89600万平方公里)及图幅报告,均由国家正式出版,为山东沂沐断裂以西的找矿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国东部首次认识到沂沐大断裂带的存在,这对指导山东找矿和构造理论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1958年,池际尚在山东领导野外区域地质测量及找矿工作时,她担任大队长兼总技术负责。她没有引导师生去讨论花岗岩化的学说,而是引导大家去观察古老岩系中的诸多现象,而得出花岗岩化的结论,模索和总结出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往岩石教研室教师对岩石学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不满意,又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池际尚主张将学校自组生产队的岩石鉴定工作组织在岩石实验课中,改变了过去只让学生看现成教学薄片、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师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她还主张岩石实验课不必面面俱到,着重培养观察能力、鉴定方法。科学研究要为生产建设服务是池际尚的重要学术思想。

  池际尚领导师生在山东找矿时,她心中一直惦念着中国北方缺乏磷矿资源的问题,为了查明山东磷矿的分布情况,她专门请来专家教会师生如何配制和使用钼酸铵化学试剂以确定岩石中磷的含量,并要求每条路线地质测量时必须进行岩石含磷量的测定,从而查明了区域含磷分布特征。“文革”后期处在逆境中的她随教改小分队去河北宽城劳动时,首次发现了中国华北的偏碱性超镁铁岩中的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这一发现,为在北方寻找同类型矿床,为扭转中国南磷北调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前景。她发现了辉石岩中含有可达工业品位、且容易分选的磷灰石。由于磷灰石结晶粗大,地质队曾误认为是斜长石。她发现这一情况后,非常喜悦。随后向地质部建议开展北方岩浆岩型磷矿的找矿工作,以解北方缺磷之急。池际尚的这个建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地质部领导听取了她的建议,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已在北方岩浆岩型磷矿找矿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已有一批中小型磷矿投入开采,对缓解北方缺磷起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池际尚曾领导一个关于北方岩浆岩型磷矿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带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进行工作,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临终前,她已开始组织班子编写专着,系统总结北方岩浆岩型磷矿。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她的这些博士生、硕士生先后出国深造,或调离学校,在她病故后中断了该项工作。

  1960年之初,池际尚领导专题科研队,开展对北京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期花岗岩的研究。这是一个大面积花岗岩的连续出露区,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是当时国内外的一个难题。按传统惯例,把它作为一个均一的地质体处理(地质上称为“岩基”),在地质图上是一片红色。加之,当时在国内从事地质工作的主体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青年,他们更不知道在这样的地区应如何进行填图与研究工作。池际尚带领大家在野外从如何识别和圈出单个侵入体开始,进行岩浆侵入期次的划分。明确提出“旋回、阶、期、次、岩体”五级划分的方案,进而建立了侵入岩标准序列。证明了“岩基”不是一个均一的地质体,而是一个由按一定规律依次侵入形成的“杂岩体”。在地质图上应从一片红色改变为多种颜色的小区镶嵌在一起具有时代、构造含义的构图。1962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第32届年会上,池际尚宣读了《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作用、风化作用和成矿专属性)》论文,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同源岩浆系列与深部和就地岩浆分异同化作用,从理论高度解释了本区侵入岩多样性的原因,并讨论了花岗岩的成矿专属性,论文得到高度评价,并被地质学会推荐代表中国参加前苏联全苏岩石学会议,受到前苏联地质界的高度评价。这一开创性的研究,不仅为当时国内花岗岩地区的填图与研究工作树立了范例,而且其学术思想在当时亦具国际领先水平。她曾在内部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的新概念。这种研究花岗岩的新思路,与当前国内、外盛行的由著名的英国地质学家W.S.Pitcher教授提出的划分花岗岩体的单元和超单元的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可贵的是,池际尚关于侵入岩标准序列新概念的提出比W.S.Pitcher教授要早10多年。

  1965年,中国发展经济建设急需金刚石资源,为了指导全国金刚石找矿工作,地质部宋应副部长亲自委任池际尚任技术负责人,去山东蒙阴组织并主持613科研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总结找矿标志与规律,同时举办培训班指导20多个省市寻找金刚石。中国于1962年开始寻找原生金刚石矿,1965年中国地质工作者继贵州之后又在山东蒙阴找到了原生金刚石矿。为此,池际尚提出了“对比思想”,专门成立研究组进行国内外金伯利岩与金刚石对比工作,总结了金刚石伴生矿物的组合和特征作为最重要的找矿标志。总结了控制金伯利岩与金刚石分布的地质构造特征,提出了中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填图单位及岩石特征,该分类命名方案一直延用至今,同时还提出了识别金伯利岩含金刚石性的T?A公式(T?A=TiO2+Al2O3+K2O+Na2O+P2O5,当T?A=4~65时为富矿;T?A=65~95时为较富的贫矿;T?A》95时基本无矿)。指出含矿金伯利岩的产状,除岩筒外,呈脉状产出的也可能含有高品位的金刚石,拓宽了寻找金刚石的远景范围。在她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集体奖。当年跟随池际尚在山东工作的年轻地质工作者们,后来已成为中国寻找金刚石的骨干队伍。随后在辽宁复县等地又发现了金伯利岩与金刚石。文革中池际尚身陷逆境,仍参加教改小分队在河北、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地质队举办培训班,帮助建立实验室,并到湖北、辽宁、河南等省对金伯利岩及其相似岩石进行现场考察,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找寻金刚石资源作贡献。由于十年动乱,该项研究中断。

  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第二轮金刚石找矿工作时,基于高温高压实验新成果与岩石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池际尚又从金伯利岩岩浆不同的温压上升机制对保存金刚石与金刚石石墨化的制约,提出研究深部岩石圈的新思路以指导找矿。这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之一,亦是金刚石及其母岩成因的关键科学问题。池际尚学术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对前沿研究的敏感性又一次放射出光芒。她提出的地幔及其与寻找金刚石的关系,在当时中国广大地质工作者中还是鲜为人知的。她在全国许多省区进行金伯利岩与金刚石找矿工作的现场进行考察指导,并利用多种会议讲述和宣传她的思想,为第二轮寻找金刚石的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第二类含金刚石的母岩——钾镁煌斑岩。尽管此时池际尚已近70高龄,但她仍努力探索,在全国有关生产、科研、教学单位讲解这种新的金刚石母岩,结合中国实际指导寻找钾镁煌斑岩的工作。80年代后期先后在中国发现了钾镁煌斑岩,为寻找金刚石开辟了新远景。她直接领导下的科研集体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对新一轮全国寻找金刚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关于华北和全国金刚石的专着已于1996年正式出版并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81年至1984年间,池际尚领导30多位师生,瞄准国际上的前沿学科,承担了地矿部重点课题“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深源包体及其成矿作用和矿源的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的科研工作,并出版了专着。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伯利岩的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岩石学研究方法方面是一个范例,具有突出的开拓性,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获1989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她还领导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华北部分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富磷偏碱性、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碳酸岩体岩石学及磷灰石矿床(包括远景区)的构造岩浆控矿研究”和“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床的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她指导完成了国家教委科技基金项目“山东日照—莒南一带榴辉岩体及超基性岩体岩石学及寻找金伯利岩和金刚石原生矿床可能性的研究”。她在地矿部多次召开的“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找矿”专题讨论会上作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时国际上金伯利岩研究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为中国金伯利岩及找矿研究作出了新贡献。30年来,池际尚从事的研究课题包含岩石学的各个领域和地质学的许多学科,她的野外工作足迹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内的20多个省和自治区。

  20世纪60年代,岩石学研究中测试矿物固溶体成分的方法主要依靠费氏台和油浸法,费氏台测定矿物光性方位的难度大也很麻烦,为了提高质量,她花费很多时间教会学生如何准确地摆正消光位,但对误差三角形的要求一点也不能降低。同样在测定矿物折光率时,也要求一定要找到真正的Ng、Nm、Np才能进行测量,坚持不许滥竽充数,为此常常需要找寻数十个颗粒才能达到要求。池际尚说:“不要嫌麻烦,也不要怕费时间,数据准确心里才踏实,才能保证成果的科学性,即使观点不同或有改变,但提供出可靠的实践资料也是对学科的贡献。获得的数据经得起任何人的检查,完成的研究成果,至少经得起20年的检验。”

  求实与创新相结合是池际尚的治学态度,在科研与生产实践中,她不满足于前人的现成结论,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教学中她不囿于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充实和改进。她一贯坚持任何新观点、新结论都必须有可靠的证据,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十分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工作中总是不轻易做出结论,提倡多看,多积累事实。她常对大家说:“研究生、科研助手只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那仅仅达到二流水平,要在质量和数量上超额,要有新的发现,要有所创造,那才算第一流水平。”她对学生的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又关心倍至。她检查学生的野外工作时,对每个重要的观测点都要亲自核实,重要的接触界线要重新追索,有些地方山高且陡并需多次翻越,她都从不放弃,直到证据确凿为止。

  刘少奇赞誉地质工作者,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开路先锋。地质工作者以山林为伍,同日月相伴,与风雨同行。那曲震撼了一个时代的地质勘探队之歌,今天依然动人心魂,响彻云霄:“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温家宝总理说:“我常怀念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念念不忘池际尚教授的师恩师德,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曾谈到:“池先生考察祁连山的路线,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在第21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向获得第五节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代表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普及义务教育;第二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除了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外,还需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他们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第二、我在这里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有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有许多学校,教授、名师不上课堂,这种做法不好,应该改变。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我希望各个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第三、教书育人。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另一项任务,就是育人。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他很注意把“传道”摆在第一位。何谓“传道”?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用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2005年10月11日,温家宝总理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送上他2005年9月9日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温总理在信件的抬头写着赵鹏大校长:“送上我的一篇讲话。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

  池际尚的儿子李池说:“母亲教过温总理晶体光学课,尊师之情令人感动。”

  1997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岩石教研室为纪念池际尚教授诞辰80周年,出版了《池际尚论文选集》,文集卷首这样写道:“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池际尚院士80诞辰,现给她无限热爱并为之奉献了一生的祖国!”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为《池际尚论文选集》作序:“池先生的一生为中国的地质科学和地质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和无私奉献。文集的出版将在嘉惠学人,垂范后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池先生的科研选题,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她的教学选材又一直是深思透见,包含了最新的科研成果。更可贵的是,她的科研活动总是急国家所需,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她的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学术道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常常想,她的为学处世所以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好像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她在1950年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选择返回祖国从事教学的道路是爱国主义。在长年累月中,她把服务于矿产资源的工作看得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那是为了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爱国主义。他在毕生从事的教育工作中,把培育后进力量放在自身的科学积累之前,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大气候不利的客观艰难的条件之下,勇于负起721专业人才的培训任务,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她的朴素精神和纯粹理想,是教育家最为本质的体现,其闪烁的光辉永远激励着人们向前。”

  2007年6月,为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莫宣学教授特约主编了《现代地质》第2期,——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专辑。并于2007年6月15日召开了“纪念池际尚院士90诞辰座谈会暨学术报告会”

  人们仍然不会忘记在国家危难的艰苦时期,那些为祖国牺牲个人利益,不计个人得失为贫穷落后的国家奉献一生的前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鞠躬尽瘁。当国家日渐昌隆强大,繁荣似锦享有大国地位的威望与威信的同时,有谁能够忘记,怎么能够忘记,是他们无怨无悔的开拓创新,披荆斩棘的无畏奋斗,甘为基石的辛苦努力而迎来后世新人的传承。而后世之人,仍然怀念前辈的不世之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品德,奉献的意识,科学的求索精神。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已凝聚为今天的成就与辉煌。池际尚就是那个群像中的鲜明代表,更是中国妇女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代表。

  武汉市光谷广场,至今耸立着一尊池际尚院士的雕像,鲁巷小学的学生在她的作文里表达了对池际尚院士的深深敬意!不管岁月的多少时光渐去渐远,但谁都不能将她遗忘……。(本文作者赵湘华系中央电视台世界地理频道《中国地理标志》节目执行制片人)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52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07: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5:25 , Processed in 0.09752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