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17|回复: 0

[史料] 视点:一位异乡老人的黑土情结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55
发表于 2018-9-15 01: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黔在线讯【风雪交加的冬日,我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在一个边远的山村找到了古稀老人留汉尧。山村的雪天静悄悄,留汉尧盯着手中的几粒良种喃喃自语:“23年前离开普定劳改农场时也是大雪天,我给家里寄了封信就来了。”】
  “我忘不了曾寄予青春抱负的这块土地,忘不了那碗令我感动一生的粥……人的一生总得有点事业,我热爱农业,我想把人生暮年贡献给安龙的农业,权作回报这块土地上的农民。”
  “安龙,有许多令我感念一生的往事。”留汉尧常说这句话。
  而最令他感念的,恐怕就是那个阴雨天。那天,高烧40度的留汉尧晕倒在田里,经郎中紧急施救,傍晚才苏醒过来。见他一天水米未进,社员们分头去给他找吃的,找了10多户,最后凑起来也才小半碗米。端着那半碗米煮的粥,留汉尧流泪了。
  “从那时起,我立志要研究农业,要让安龙贫瘠的土地长出丰硕的粮食,让安龙贫困的农民填饱肚子。”
  1926年留汉尧出生在浙江省青田县万山革命老区,母亲生下他就撒手西去,父亲在他11岁那年患病去世,善良的继母带着兄妹3人在战乱时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1950年8月,考入西南革命大学贵阳分校学习了三个月的留汉尧来到安龙。
  打那以后,他找来资料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进行田间试验。1956年初,他领办的安龙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水稻突破历史最高产量,还被州委、州政府评为一等模范社,谁知两年后,正当他谋划着将经验推广时,却被打成“右派”送往普定太平农场,整整劳教了21个春秋。直到1979年冬才终于摘掉“右派”帽子。
  他忘不了1974年第一次回到阔别37年的家乡时的情景。“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握着我的手老泪纵横:‘孩子啊,你都快50岁的人了,怎么不为自己想想啊……’”那次回乡,48岁的留汉尧才结婚。婚后,妻子叶明花给他生了孩子,独自挑着养儿抚老的重担,等他平反归去……
  普定劳改农场的深夜大雪飘扬,已是夜阑时分,留汉尧还就着灯伏在那张简陋的书桌上给妻子写信:
  明花吾妻:
  当你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普定农场去了安龙,恕我不能回到你们身边,请原谅我事先没有与你们商量。我选择安龙已思索良久。我52岁的人了,从零开始,一生总得有点儿事业,不能碌碌无为呀!贵州是农业大省,安龙是农业大县,我的事业注定在安龙。安龙比我的家乡更穷,我想寻找帮助安龙贫困山区脱贫的途径,用我掌握的农业技术为他们脱贫尽我一份力。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我会时时想念你们,母亲和孩子就交给你了……
  画上句号时,凌晨已姗姗走来。留汉尧离开普定,毅然前往安龙。
  一别21年,安龙的田野,粮食生产依旧因种种原因徘徊不前。第一夜睡在木咱农技站木板床上,留汉尧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卷起背包进到布依山寨谭家庄搞起了冷烂锈田改造和杂交水稻种植试点。当年,试种的30亩杂交水稻,亩产达650公斤,增产一倍多。“县里肯定了我的成绩,并任命我为木咱农技站站长。”
  上任伊始,留汉尧便实施了《木咱镇三千亩水稻丰产坝》项目。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每天夜里,他都打着手电筒在10多里长的木咱坝子上穿行,给村民传授科技知识。这天晚上,狂风骤雨,安马村的队员们以为留汉尧不会来了,正打算散火歇息,他却落汤鸡似的出现在眼前,大伙感动得泪水涟涟。
  木咱6天赶一集,留汉尧总顶着烈日站在场坝上发放宣传资料,解答各种各样的农业问题,辨认形形色色的病秧,几次晕倒在烈日下。同事们赶紧给他灌凉水才苏醒过来。
  1981到1982年,留汉尧主持的三千亩水稻丰产坝,平均亩产达到613公斤,两年累计增产粮食350万公斤。木咱的经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这一消息,并文章《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留汉尧》。时任省委书记池必卿深入木咱考察,回省城后,将“木咱经验”写进省三干会的文件,向全省推广,从此拉开了贵州改造中低产田的序幕。
  【一早起来,风雪依旧不减。留汉尧说他两天没去看麦子了,心里有些发慌,想去田野走一走。他年近八旬,可身体还硬朗,拿起一根拐杖就出了门。在风雪里跋涉了一个多小时,留汉尧终于来到被称为安龙“粮仓”的木咱坝子。这里是享誉贵州的“吨粮田”。在一望无垠白雪皑皑的麦地里,老人用手拔开了厚厚的积雪……】
  “安龙乃至贵州的农民,穷就穷在科技落后、观念守旧,但这不能全怪他们,怪只怪没人给他们树样板。10年前重返这里领办‘吨粮田’项目时,我知道我老了,不能改变全县农业科技落后现状,但作为一名农技员,付出多大代价,我也要给全县农民树一个样板。”
  1990年早春,已是65岁高龄的留汉尧背起背包又一次站在冰雪未消的木咱坝子上。他这次重返木咱,是领办《五千亩吨粮田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项目来的。留汉尧心里非常清楚,像木咱这样地处云贵高原海拔1500米以上的农业山区,实现在国内外尚属领先地位的“吨粮田”指标(年亩产粮食1吨),没有足够的科技投入是很难实现的。他决定先在拉黑、官屯两村各搞50亩试点,选用优质良种,进行两段育秧等13项配套农业技术的试验研究,待成功后再全面推开,争取5年内建成5000亩“吨粮田”。
  阳春三月,身子佝偻的留汉尧汗流浃背地给村民建育苗床,将稻种播下去,然后整日整夜地守在苗床边,测量温度、湿度,生怕温度高了烧苗,温度低了苗受冻。每隔两个小时便在拉黑与官屯两个相隔两公里的点上查一次苗,实在困了就倒在苗床边睡一会儿。
  从初夏到仲秋,留汉尧揣着记录本整天泡在田野里,100亩试验田每一块稻田他每天至少跑一次。夏秋之交,田野里热得像蒸笼,他却蹲在田边数稻穗,数了这块数那块,数到日落黄昏,数到了解几乎每条稻穗都结了2000多粒稻谷时,他的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要收割稻谷的关口,妻子却从老家发来电报:“母亲病逝速归。”留汉尧火速赶往浙江青田,一进门就跪在母亲的灵前,像孩子似地放声大哭:“娘啊,你怎么这样走了,我说过把吨粮田建成后就回来陪你,你却等不到这一天……”守了一天一夜的灵,心里老想着木咱稻谷的留汉尧呆不下去了,未等母亲入土便急着往木咱赶。妻子送他一程,骂他一程,泪也洒了一程。
  母亲安葬的日子,留汉尧却在木咱的试验田里组织村民收割稻子。脱粒后过称秤,平均每亩产稻谷756公斤,比预计指标多产6公斤。留汉尧泪流满面,抓起一把金黄的稻谷面向故乡长跪不起——他祈求泉下的母亲宽恕自己。
  次年,他试验的100亩小麦成熟,州里把全州小麦现场会搬到了留汉尧的试验田里召开,经小麦专家现场收割、脱粒、测产,百亩“吨粮田”获得成功。人们沉浸在“吨粮田”试验成功的喜悦之中,蹲在田边的留汉尧却把目光移向茫茫的木咱坝子,他在思谋着怎样将100亩变成1000亩、5000亩……
  为此,他创办了全省第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撰写水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等乡土教材20多万字,亲自主讲并带领学员到田间实习,共授课1000多节,使304名学员系统掌握了农业科技基础知识和吨粮田主要攻关知识,成为实施“吨粮田”的技术骨干。
  夺取高产的另一关键是种子。留汉尧忍着颈椎时时发作的剧烈疼痛,奔赴全国各地的农科部门引进良种。那次去广东引种,农科所负责良种的同志出差要3天才回来,他带去的钱除了路费所剩无几,为等那3天拿到种子,他只好混进火车站的候车室里过夜。车站工作人员发现他没票,把他赶了出来。他又溜到汽车站候车室,工作人员见他手提着编织袋,嘴里啃着硬饼,以为是要饭的,又把他赶了出来。无奈,他只好到天桥下熬过最后一夜。
  让留汉尧牵挂了1000多个日夜、牵动11个村民组1664户农户的5000亩“吨粮田”,最终通过现场验收。专家认为,产质达到“吨粮田”标准,并居国内同类项目先进水平。“吨粮田”实施5年来,累计增产粮食576.5万公斤,1000多户贫困户摆脱贫困。
  【雪停了,雪水浸透的山路泥泞不堪。年岁已高的留汉尧奔跑了一天,体力明显不支。我搀扶着这位可敬的老人,一步三滑地在山路上跋涉着……】
  “作为一个被历史耽误了20多年青春的农技员,退休后我更觉生命短暂。岁月匆匆,要实现人生的理想,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争分抢秒,永不停下追求的脚步。”
  1995年初,68岁的留汉尧在众亲友的竭力相劝下,办理了退休手续。妻子叶明花也办理了退休手续从浙江来安龙陪他。谁知,没过上几天清静的日子,留汉尧便开始坐立不安。一天深夜,他推了推身边的老伴:“我放心不下培育的那批良种,我想建良种示范场,为老百姓增产增收出点力,你支持我吗?”叶明花沉默不语。她知道,他做出的决定谁也改变不了。
  留汉尧又忙开了。他取出仅有的3000元积蓄作启动资金,搭起了良种繁育示范场的架子。经农业局批准,种子公司核定,一个专门从事常规良种引种繁育、收购销售的民营科技企业——安龙县良种繁育示范场,赶在春耕前诞生了。接下来,留汉尧跑遍全县的坝子山地进行选点。在木咱的安马、纳磨、谭家庄和新桥?虻亩贸〗ㄆ?100亩水稻、400亩小麦的良种繁育基地。
  紧接着,老人又裹着行李到海拔1800多米的龙山镇启动“水稻旱育浅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安龙有近10万亩稻田水源缺乏,插秧赶不上季节,亩产稻谷不足300公斤。龙山就是旱区之一。为这些地区粮食增产,留汉尧1993年就向州科委立项,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攻关。由于投入“吨粮田”建设,这个项目被搁下了。此刻,望着一丘丘干裂的稻田,70多岁的留汉尧急了。大热天,他带领村民建苗床、配营养土、消毒……一连20多天的劳累,老人病倒了。村民们用马将躺在木板床的他驮回县城医治。守在病床前的妻子心疼地说:“老留啊,你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身体扛不住了。你这样,我每天都过得不安稳啊……”听了这话,留汉尧满腹内疚。可是病稍好,他又挣扎着返回龙山。当年,试验推广水稻旱育浅植栽培196亩,秋收测产,亩产稻谷560公斤,增产60%。
  随后,他马不停蹄地奔跑于新桥、兴隆、戈塘、洒雨、梨树等缺水乡镇创办示范点推广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全县水稻旱育浅植推广面积达4万亩,平均每亩增产18.3%,为缺水地区找到了一条增收的农业之路。曾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的留汉尧,这次又被州政府授予科技成果奖。
  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后,留汉尧又将目光移向该县的10多万亩黄土山地,这些山地亩产玉米、小麦仅在150公斤和90公斤以下。为挖掘旱地增产潜力,他向州科委申报了《黄壤改良及开发利用研究》科技项目。1999年初春,他背起背包扎进新桥镇东妹场村。刚进寨时村里不知他的来历,都不欢迎他。他只好在寨边山坡上的一间破房里住下来。
  夜色淹没了山麓,他打着手电筒整理白天在地里取来用于试验研究的泥土,用草纸一份份地包好。突然,一道电筒光射在他的脸上,一位60多岁的老农在弄清他的身份后好奇地问:“你是县里干部,弄这些泥土干什么?”
  “我想清楚木咱的土壤,看怎样改良才增产,好帮助乡亲们脱贫呀。”
  老农又惊又喜:“你说我们东妹场要怎样种粮食才增产?”
  留汉尧如数家珍地说起了这里的土壤、气候特点,老农则不由分说背起留汉尧的背包便把他请到自己家里。这位老农叫老杨。
  第二天,留汉尧在老杨的陪同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终于有12户人家同意拿出10亩土地给他做试验。
  往后,每天清晨,寨里人刚开门挑水,留汉尧已经到坝子里查地回来;傍晚,家家屋头飘起炊烟,留汉尧还佝着腰在地头查看庄稼;夜里,寨子里已熄灭灯火,留汉尧还在油灯下翻阅资料,记录下白天的观察数据……
  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留汉尧终于让东妹场人大开眼界:10亩山地,创造了黄壤种植玉米、小麦分别增产63.5%、194.9%的奇迹,探索出玉米间作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的高产栽培模式,他立即举办黄土改良培训班,黄壤改良推广面积在全村达到650亩,玉米、小麦亩产分别增产54%、173%,间作经济作物每亩增收200多元。
  留汉尧退休8年,没有停下来休息过一天。77岁高龄的他将生命的余晖播洒在贵州贫困山乡广袤的田野,让大地丰收,也实现了他开创西部高效农业发展之路的夙愿。他的人生在暮年绽放异彩:先后获“国家科委扶贫基金奖”、“亚农科技扶贫贡献奖”、“贵州省科技兴农人才奖”、“智力支边特别奖”等。
  【暮色浓浓地笼罩群山,雪又飘了起来。我们终于走进坐落在莽莽大山里的东妹场村。深夜,四处漏风的民房里,柴火渐次暗淡下去,被风雪袭击病倒了的留汉尧就着一缕微弱的亮光,一次又一次地翻看着妻子的照片.....】
  “妻子跟我20多年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我惟一能安慰她的就是每月一封家书。好在妻子理解我,她在信中说:老留啊,我知道你离不开那块土地,可你是60多岁的人了,要保重啊……”
  留汉尧一生中最愧对的莫过于孩子和妻子。“因为忙,我无暇料理孩子,更别说辅导学习了。”中考时,长子的成绩仅与重点线相差几分,家里来信说只要交1000多元便可以进重点高中,可是他却把钱投到科研,让儿子进了一所普通高中。考虑到妻子一人带3个孩子负担太重,他便把小儿子留青带到安龙县城上中学。还是因为忙,无人照顾,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小儿子转到木咱中学。儿子患中耳炎,需及时送医院治疗,可是坝子里正遭虫灾,他不守儿子却去守庄稼。儿子不理解,冲着他喊:“爸爸,你放弃好不好?你做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做的,你做了这么多年又怎么样?”他把儿子揽进怀里:“孩子,爸爸不是常给你讲‘位卑未敢忘忧国’吗?爸爸必须这样做。”
  提起妻子,留汉尧更是内疚不已。“妻子跟我20多年了,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到半年,我惟一能安?克木褪敲吭乱环饧沂椤:迷谄拮永斫馕?,她在信中说:老留啊,我知道你离不开那块土地,可你60多岁的人了,要保重啊……”捧着妻子的信,留汉尧总是老泪纵横。
  退休后,妻子来安龙陪他,可为了良种场和两个重点攻关项目,他又卷起铺盖拿着雨伞回到山里。老伴埋怨他:“嫁给你,一辈子只能守活寡。”留汉尧说起这话,眼泪便滚了出来:“我欠她的实在太多了。”
  深夜,风雪交加,留汉尧怎么也睡不着。他翻身下床燃起篝火,守着忽明忽暗的火光,叮嘱自己:又是十多天没回家了,大雪封山,家人又该牵挂了,无论如何明天得给家里打个电话,道一声平安。
  作者:岑大明   2003年12月17日11:05 贵州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6:58 , Processed in 0.07765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