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349|回复: 0

[名人] 红土地上望夫石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57
发表于 2018-9-2 13: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里,有一个人,被誉为红土地上的望夫石,她就是池育华。她那深邃的目光,满含着渴望、期待和坚定的信念。
1920年,9岁的池育华嫁到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成为6岁李才莲的童养媳。1928年他们正式成为夫妻,新婚第3天,李才莲离家参加革命。池育华把丈夫送到村口,夫妻牵手,泪眼汪汪。丈夫深情嘱托:“煜华,等着我,也许三年,我就会回来陪你……” 18岁的池育华只是情窦初开的少女,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已经是一个勇敢的革命者。那时的兴国县,正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区,被毛泽东誉为“模范兴国”,李才莲17岁时已经担任少共中心县委书记。
丈夫走了三年,池育华稚嫩的肩膀,一边挑起一家老幼的生活,一边挑起家乡革命的重担。白天,她下地耕田,上山砍柴;晚上,她赶做军鞋,扩大红军。先后担任了县委的巡视员、中共鳌园区妇女部长。她用积极的工作,来冲淡对丈夫刻骨的相思。
1933年夏天,池育华步行三天,前往宁都探望担任江西省儿童局书记的丈夫。幸福的团聚,再长也显得短暂。分别时,李才莲赠给妻子一面小镜子,叮嘱她说:“如果哪一天,有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在家里安心生产。至多十年二十年,中国的革命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回家来陪伴你!”
时光在等待中又过了三年。红军主力离开苏区,踏上漫漫长征路。李才莲被任命为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他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红军长征后,敌人叫嚣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中央苏区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池育华听说李才莲在瑞金,便决定去寻找丈夫。但她踏遍了整个闽赣山区,翻山越岭,逐村逐寨、挨家挨户的寻访了一年,都,历时一年寻访,没有找到丈夫的讯息,只好回到家里,等候丈夫胜利归来。  
10年过去了,丈夫没有消息;20年过去了,丈夫没有音讯。池育华把李才莲的五个弟妹,一个一个抚育成人,丈夫没有回来;池育华赡养李才莲的祖母和父母,先后为三位长辈养老送终,丈夫也没有回来;全国解放了,她写信给苏区时熟悉的毛主席、蔡畅查询丈夫的下落,得到的回信是:你在家里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丈夫一定会回来与你团聚。善良的池育华相信了,她在家里勤奋工作,积极生产,她的奖状贴满墙壁,她先后担任了乡妇联主任和农业合作社社长。她多么希望丈夫回来,与她分享努力赢得的荣誉,可是丈夫还是没有回来……
春去冬来,花开花落,门前的樟树多了70个年轮,池育华孤独地坚守在灶火不断的老屋,对着丈夫送给她的爱情信物——那面老镜子,梳理着自己长长的思念。天天站在老屋门槛上眺望的池育华,仿佛一尊永恒的望夫石……
在悠长时空的另一端,池育华苦等了一辈子的李才莲,于1935年5月,率领红军独立第7团,在闽赣边境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了……池育华始终不相信丈夫牺牲的消息。直到临终前,她还挣扎着来到烈士英名碑前,颤巍巍地摸索着23179名烈士的英名,从中寻找着丈夫的名字。
池育华那瘦弱的身躯,是我们千千万万苏区人民的缩影;池育华那双深情守望的眼睛,永远闪烁着苏区干部献身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9:59 , Processed in 0.0677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