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75|回复: 3

[名人] 著名拥军模范池煜华(池育华)老人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8-9-1 15: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小池 于 2018-9-1 15:56 编辑

2005年4月24日8时30分,在 兴国县 茶园乡 教富村,红军遗孀池育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丈夫 李才莲的深情眷恋走完了95年的人生历程,而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将更加激励 将军县的儿女。临终前,她拉着养子李左高的手说:“才莲会回来的,你要好好搞好生产。”

池育华是1935年壮烈牺牲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 李才莲的妻子。1920年,9岁的池育华在 茶园乡 教富村的李家当了童养媳,她的“丈夫”就是比她小3岁的 李才莲,1928年他们算是正式成了夫妻,新婚第3天,李才莲就离家参加革命。1933年6月,两人在宁都相聚6天,分别时, 李才莲叮嘱池育华: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他送给妻子一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为信物。1934年,李才莲同 项英、 陈毅、 瞿秋白、 毛泽覃等11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委员,红军长征北上后,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战。1935年, 李才莲在 瑞金 铜钵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而池育华回到 教富村后,用自己的努力工作等待 李才莲的回来,在担任厂长、妇女主任期间,她获得过“土改积极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她时常告诫人们要好好工作,善良的她先后收养了4名孤儿。几十年过去了, 李才莲杳无音讯,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池育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一尺多高的木门槛上磨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当有人告诉她 李才莲牺牲的消息时,池育华十分坚定地否认:“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没有死,他还活着!”这一守望竟达72年。

这位深情“红嫂”的事迹在 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党团员都聆听过她的故事,更多的人牵挂她的生活。1999年,上海市民政局捐资1.2万元为她盖了新房,辽宁大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为她捐了3000元,江西蓝天职业学院为她捎来了2000元生活费等。《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媒体都刊发了她的新闻。2003年,以池育华的故事为题材的 纪录片《老镜子》一举获得第21届金鹰奖,2005年,中央电视台《 走遍中国》专题组再次以《兴国记忆》为题聚焦这位老人。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5: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井冈山毛竹赞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著名散文作家袁鹰在他的《井冈翠竹》里如此慨叹。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的日子里,走红军挑粮小道,登黄洋界哨口,拜小井红军烈士墓,上茅坪八角楼,听老表讲井冈山革命历史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我接受了一场灵魂的洗礼。

  井冈山毛竹,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竹。1927年10月,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开展了惊天动地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要在这个“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地方生存下来,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国民党嚎叫着“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对井冈山进行了多次围剿:每隔三、五天轮番上山烧杀一次,大井村被反复烧了9次,下井村被烧了13次,茨坪被烧了7昼夜。但是,团结一心的人民群众就像漫山遍野的毛竹,“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就有48000多人,如果按照井冈山斗争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计算,每天就有50多位先烈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纪念堂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着15744位烈士的姓名,还有3万多名烈士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英雄无名,人民铭记。在纪念堂吊唁大厅,安放着一块“无字碑”。这块无字碑,是井冈山时期的红军战士谭家述将军从北京房山自费购买后送到井冈山的。无字碑,既是对朴实得像毛竹一样的无名英烈的缅怀,也是对人民群众这个铜墙铁壁的礼赞。

  井冈山毛竹,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竹。松、竹、梅被人称作“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美誉。人们之所以礼赞竹,是仰慕竹的品格。在井冈山小井红军烈士墓左侧的小山包上,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11个大字。曾志,1928年4月随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她和丈夫添了一个男孩,因形势所迫,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的骨肉托付给当地石姓农民代为抚养,取名石来发,祈盼“时来运转”。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她的至亲骨肉。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终于见到了24岁的石来发。石来发8岁时,养父养母双亡,靠乞讨度日。解放后,石来发分了田,娶了媳妇,成了井冈山大井村农民。人们以为石来发找到当了高官的母亲,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曾志让他重回井冈山,继续当农民,她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石来发服从了母亲的决定,在井冈山上担任了几十年的护林员,不辞辛苦地穿梭在莽莽林海里。1998年,曾志魂归井冈,儿子石来发见到母亲的骨灰,长跪不起。在曾志的墓旁,埋葬着1929年1月在小井红军医院被国民党枪杀的130多名重伤红军战士,曾志是当年医院的党支部书记。“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心里就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曾志正是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这一至理名言。

  井冈山毛竹,高洁凌风、忠贞不渝的竹。象征着团结,象征着爱情。井冈山斗争时期,正是共同的信仰,无数革命者如激流归大海般来到井冈山,这里没有荣华,没有富贵,有的只是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甚至随时会牺牲宝贵的生命。在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的日子里,通过学唱井冈山歌谣,我有幸“结识”了井冈山下的池煜华。池煜华青梅竹马的丈夫是与项英、陈毅齐名的李才莲。李才莲是中共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1929年大年初二,新婚第三天,李才莲就上了前线。1933年池煜华得知李才莲住在附近的七里坪,步行五六天,终于见到了李才莲,还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池煜华像所有的妻子一样,希望和丈夫在一起,不再分离,李才莲说:“带着家属打仗不方便,你还是回老家干支前工作吧!”临行前,李才莲送给池煜华一面镜子,说:“战争时期,消息不是很确定,如果有人说我死了,千万不要相信,记住!等着我!”解放后,池煜华带着这面镜子,踏遍了赣南的山山水水,寻找自己的丈夫,她坚信,李才莲会回来的;每天,她都要站在门坎上张望一下,李才莲会不会从山那边走过来,门坎都站成了马鞍形;每天早起,她第一件事就是对着丈夫留给她的镜子,细细梳头……直到90岁时她瞻仰烈士陵园看到李才莲的名字,她还坚信:李才莲会回来的,会回来的……感谢电视台为我们留下了池煜华坚毅的形象和来自心灵的歌声,老人的山歌唱得如泣如诉:“你说了回来的,怎么么还不回来!满山的杜鹃花也红了,你该回来了!……”听着池煜华泣血的歌声,我潸然泪下。2005年4月,95岁的池煜华老人走完了人生旅程,把凄美的爱情绝唱留在了人间。

  井冈山的毛竹啊!你青翠脱俗、亭亭玉立,是井冈山人忠贞不渝的情怀把你造就!

  我赞美井冈山毛竹!

  我愿做一棵井冈山毛竹!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6: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池育华是1935年壮烈牺牲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
  2005年4月24日8时30分,在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红军遗孀池育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带着对丈夫李才莲的深情眷恋走完了95年的人生历程,而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将更加激励将军县的儿女。临终前,她拉着养子李左高的手说:“才莲会回来的,你要好好搞好生产。”
  1920年,9岁的池育华在茶园乡教富村的李家当了童养媳,她的“丈夫”就是比她小3岁的李才莲,1928年他们算是正式成了夫妻,新婚第3天,李才莲就离家参加革命。1933年6月,两人在宁都相聚6天,分别时,李才莲叮嘱池育华: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他送给妻子一面镶有木框的小镜子为信物。1934年,李才莲同项英、陈毅、瞿秋白、毛泽覃等11人一道,被任命为苏区中央分局委员,红军长征北上后,留守在中央苏区打游击战。1935年,李才莲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而池育华回到教富村后,用自己的努力工作等待李才莲的回来,在担任厂长、妇女主任期间,她获得过“土改积极分子”、“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她时常告诫人们要好好工作,善良的她先后收养了4名孤儿。几十年过去了,李才莲杳无音讯,岁月在漫长的等待中流逝。池育华每天在丈夫送给她的那面小镜子前梳呀梳,青丝梳成了白发;每日在老屋前的门槛上望呀望,一尺多高的木门槛上磨出了一个巨大的豁口。当有人告诉她李才莲牺牲的消息时,池育华十分坚定地否认:“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没有死,他还活着!”这一守望竟达72年。
  这位深情“红嫂”的事迹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引起巨大的反响,许多党团员都聆听过她的故事,更多的人牵挂她的生活。1999年,上海市民政局捐资1.2万元为她盖了新房,辽宁大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为她捐了3000元,江西蓝天职业学院为她捎来了2000元生活费等。《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赣南日报》等媒体都刊发了她的新闻。2003年,以池育华的故事为题材的纪录片《老镜子》一举获得第21届金鹰奖,2005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组再次以《兴国记忆》为题聚焦这位老人。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 16: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73613.gif
 李才莲(1914-1935)
  李才莲,茶园乡教富村河塘人,出生贫苦农家。14岁在清源小学毕业。1928年,参加秘密农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8月,奉令调万安文治区(黄塘)进行革命工作。这里是游击区,通过他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发动群众起来斗争,使这个地方成为杨段县属的红色区域。
  1930年春,李才莲入赣南干部学校学习,结业后,分派至赣西南的上犹县工作。随后又调赣南办事处工作。1931年李才莲回上犹任中共营前区委书记。其间曾出席江西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同年春,红军攻打赣州,他参加地方工农武装随红三军团参战。9月,任少共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后又转任少共江西省委书记。
  1933年,转任少共福建建宁中心县委书记。当他赴任至广昌县途中,正值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开始。因组织需要被留在广昌县工作。1934年7月,任少先队中央总队长。10月,任共青团中央分局书记和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苏区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4月,游击队在瑞金铜钵山区被国民党政府军包围。突围时,警卫班的一个叛徒将他杀害,时年21岁。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05:34 , Processed in 0.07897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