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 走进广州祠堂之二十四:石牌村池氏大宗祠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0:0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进广州祠堂之二十四

  走访对象:石牌村池氏大宗祠

  地址:天河区石牌豪居大街1号之一

  本版撰文/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成小珍

  从黄埔大道石牌东南牌坊走进小街,不过数十米,一个仿古式的小门就映入眼帘,外墙上的显眼位置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天河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推开小门进入庭院,古香古色的池氏大宗祠就出现在记者眼前。石牌村池氏第22代传人池效柱,为记者讲述了祠堂的前世今生。

  现场 龙船鼓安放祠堂

  池氏大宗祠建于清代,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为三进厅两天井,东西两边有走廊。祠堂重修后,宽12米深53米,建筑面积为636平方米。

  祠堂大门门额为“池氏大宗祠”,左右对联为:西河世泽,粤海家声。祠堂内的门额、石柱、石墩、石阶、通道等均为花岗岩制成或铺砌。

  一进的天井四周栽种了花花草草,有年桔、桃树等。二进中厅大梁上有木匾,上书“永锡堂”。中厅里摆放了电视、木沙发等,中央有一张乒乓球台,几位街坊轮流上阵,挥拍打球,热火朝天。

  三进设立了神坛,供奉着祖先的牌位等物品,庄严肃穆。其两侧靠墙放着的龙首、龙船鼓,让人遥想到每当端午时节龙舟竞渡的情景。石牌池氏目前有龙船四五条,每到端午,这些龙船便会华丽登场,拜亲访友,热闹一番。端午后,龙船保存在黄埔双岗的河涌里,其他用具则放在祠堂保管,待来年重展威风。

  重修 曾失火部分被烧

  《重修大宗祠碑记》记载了祠堂建成、重修的过程。

  池氏大宗祠是为纪念石牌池姓基祖达源而建,“永锡堂”是其名号。达源品性谦慈、为人厚道,声名远扬。他生了二世祖润泉,到三世祖慕源又生了四子,后分成了三大房(慕源祖公第四子迁于揭阳)。由此子姓日益繁盛,修建祖祠。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祠宇曾经修葺。1993年,祠堂内不慎失火遭焚,当年进行了修复。

  随着年岁流逝,原祠已经十分破旧,而且饱受白蚁侵袭。2002年,重修提上议程。当年10月,旧祠堂被拆掉,重建新祠。为和社区大环境相适宜,此次重修也做了相应改动:位置前移了、地基抬高了2米,新增了包台、偏厢、后院、围墙、石坪、水池等。

  据了解,祖祠原来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西侧有花园,现已改建为楼房。池效柱告诉记者,建国初期,池氏宗祠曾做过农具厂、农机厂。他当年不过10来岁,就读石牌小学。放学后回家,往往要穿过池氏宗祠进到老村里,所以没事的时候就在农具厂里玩,看工人们干活,修理农具等。“以前周围都是农田,走的都是石板路。”

  后来因为石牌小学地方不够用,祠堂一度作为石牌小学学前班的课室、休息室使用。

  特色 名人种下木棉树

  “永锡堂”大气通透,木雕梁架、灰塑雕粱一应俱全。厅里显眼位置悬挂了重修完工后以示纪念、庆贺的匾额楹联。这些楹联可有些来头了,不少出自著名书法家之手。祠堂厢房挂了几张旧照片,看起来颇有些年头,这些照片和池氏出来的一个名人家族有关——广州名医池耀延。

  池耀延,光绪20年(1894年)毕业于广州博济医局,即后来的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池耀庭一直在广州行医。其毕业证书复制品现藏于中山大学北校区之医学博物馆内。一张老照片,为民国十五年广东医学院共进会欢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照片。照片上,孙中山、宋庆龄坐在第一排,池耀延站在第二排。还有一张老照片拍摄于1946年春,画面为池耀延回到石牌宗祠植树的场景,当年种植的是一棵木棉树。

  祠堂一厢房看起来颇为普通,走进去却发现别有一番天地:不大的空间里摆放了麦克风、乐谱、扬琴、大鼓等物品,琳琅满目。据了解,石牌目前也有粤剧的私伙局,由社区里的粤剧爱好者组成,平日在石牌村几个大祠堂轮流活动,自娱自乐。池氏大宗祠是私伙局的活动阵地之一,每周六下午他们在此开唱、开玩,对外开放,据说也能吸引不少的听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3 18:26 , Processed in 0.0605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