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初访八达岭长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老师

[复制链接]

433

主题

1557

帖子

4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3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19:05: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识产权出版社受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委托,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田野调查,运用口述史的方式,以生动的讲述搭配精美的图片,记录传承人的文化记忆,将于2018年11月中旬前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5册)的出版。成书兼具文献资料价值与较强的可读性,宣传普及北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5册图书为:《京西太平鼓·高宏伟》《象牙雕刻·李春珂》《京绣·刘秀花》《八达岭长城传说·池尚明》《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程淑美》。

访谈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池尚明2018.7.26.
■ 知识产权出版社“来出书”编辑橼橼  访谈 池尚明老师
7月26号,我和同事赶往延庆永宁中学,去拜访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池尚明老师。
在去之前,我们做了功课,阅读了不少八达岭长城传说。
这个非遗项目不同于其他,不属于工艺类非遗传承项目。传承人不需要精炼手艺,只是需要田间地头地跑,去搜集整理老年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虽然辛苦一些,但还算是相对简单的传承项目吧。” 我和同事在车上讨论着。
及至见了池尚明老师本人,我的这种感觉越发强烈了。池老师温和宽厚,像一位邻家长者,他邀请我们去他在永宁学校的办公室喝茶,言谈举止亲切随和,毫无架子。在轻松畅快的氛围之下,我忍不住把这个有些冒失的问题问出了口:“八达岭长城传说并不像其他的非遗类传承项目,不需要手艺,您怎么看待这种区别呢?”
池老师爽朗地笑着,谦虚地说:“可不是嘛,我自己也觉得这种传承跟其他传承不一样。县文化馆第一次把我和其他传承人提名上报非遗传承项目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一定会落选呢。”
然而那次提名之后,一些看似很有希望的项目纷纷落选,池老师的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却稳稳地当选了。
对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搜集工作始于1984年,迄今为止,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个过程曲折而艰辛,但池老师说起来,满是欣慰和乐观:“采访的时候多是走山路,有一次我们去怀柔‘京北大侠’孙少权的后人村里采访,那路可真不好走,有些地方需要先把背包和鞋子扔过去,然后攀着陡峭的山崖慢慢爬过去。”

“危险是很危险的,但有时能看到别人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的美景。我记得那次看到了满山的山花,开得精神抖擞,漫山遍野的,可真美啊。”

搜集民间传说的过程想必也是如此,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只为那匆匆一瞥,就能得以窥见璀璨绝伦的民间文学世界。

“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十六字原则是:‘全面搜集,忠实记录,重点整理,适当加工。’其中‘忠实记录’是非常重要的,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故事不完整就自己想象一下补上。八达岭长城传说是研究长城文化的宝贵的原始资料,一定要保持故事的原貌和讲述者的语言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突出的地域特色,整理出的故事才具有研究价值。”

众口悠悠,怎么辨别哪些是流传下来的真正的民间故事,哪些又是现代人编造的呢?池老师搜集了三十多年的故事,自然炼出了一双慧眼,“真正的民间故事是讲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所以你看我们搜集整理出的长城传说,语言简单朴实,每一篇都可以照着讲。如果是编造出来的,念着都觉得拗口,别扭。经过了时间洗练的民间故事,可能各地会有人名、地名上的出入,但情节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是短小精彩,寓意深远。”

池老师有一次跑了半个多月也没找到一个故事,结果回到家,邻居家的一个小孩给他讲了从妈妈那儿听来的一个故事,经过池老师的整理,就有了后来广为流传的《白花石》。还有一次,池老师和几个共同搜集故事的同事在讨论,旁边烧水的老伯突然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故事,讲给他们,就有了后来的《孟姜女和最早的一段长城》。

因为是第一次拜访,我们没有严格遵照采访大纲,而是散散漫漫地聊了两个小时,讲述者讲得是越来越开怀,倾听者听得也是越来越入迷,宾主尽欢。临走前,池老师还特地拿出了京胡,给我们表演了一段。

我和同事向池老师要他们曾经出版过的长城故事集,因为样书珍贵,小心地表示只要一套就可以了。

池老师慷慨地说:“送你们一人一套。我带你们上楼去拿。”

没想到这才是重头戏。三楼有池老师的工作室,里面装修得很是高大上,有画着长城的背景墙,还有高及天花板的书架,上面罗列着池老师这些年从各处搜集来的各年代的长城故事集。有学者顾颉刚写的长城故事研究的专著,有书页已经泛黄的故事合订本,有中英文对照版本的故事书,甚至还有池老师花四百元从网上买的一张1938年的日本报纸。上面的照片是日本摄影师拍的,俯瞰长城,很是大气。

“日本人当时以为占领了长城,耀武扬威。照片倒是拍得不错。”池老师原本温和的神色渐渐严肃起来,“长城是我们的,我们更应该注重保护、研究才是。”
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传承人只有池老师自己,他想方设法地宣传长城传说,竭尽心力地搜集抢救资料,时间几乎已被工作占满,却感慨自己做的还是不够多。

“民间传说不同于其他故事类型,它是活的,是需要人讲出来的。我们现在在拍电视节目,录制长城传说。我也经常受邀参加一些活动,到处讲长城传说。讲故事也是有门道的,如果听众是小孩子,就给他们讲神话故事,听着热闹;如果是中年人,就讲些历史故事;如果是官员,就给他们讲有寓意、有道理的故事……”

案上还有一沓剪纸,是池老师请一位民间剪纸大师根据八达岭长城传说创作的,每张都是一个故事,用精妙的剪纸技艺呈现出来,两种非遗,相得益彰。没有补助也没有奖金,池老师自掏腰包,一张剪纸付人家一百元钱。
看着池老师靠自己搜集起来的满满一书架的资料,我忽然明白了“传承”二字沉甸甸的分量。传承不是一纸证书,也不是轻飘飘的几页报告,而是沉淀在血脉中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几十年默默的坚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传承,是不问结果的漫长过程。偶有所得,那愉悦就能冲淡过程中的艰辛。
直到池老师送我们回到延庆城区,坐上回京的车,我耳边还回旋着他的那句带着神往的话:
“我记得那次看到了满山的山花,开得精神抖擞,漫山遍野的,可真美啊。”


| 池尚明老师简介|
池尚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开始参加县文化馆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通过听取专家讲座,订阅《民间文学》,自购书籍学习民间文学的相关知识,1982年一边开展民间故事搜集整理,一边进行民间文学普及工作,义务为大庄科乡文化站开办为期7天的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培训班,全乡各村文化员及民间文学爱好者30人参加。1984年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中国民间故事三套集成北京卷的搜集整理,参加中国长城传说故事的搜集与整理,对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搜集了150篇,并在延庆县香营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故事采风知识讲座,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到附近村里采访民间故事100余篇。此后,对长城传说情有独钟,自己利用节假日进行走访搜集。2010年,延庆县文化馆组织八达岭故事传说采风活动,对采风人员做长城故事搜集培训。30多年来,讲述长城故事、开展民间文学讲座培训等长城故事普及活动200余次。搜集八达岭传说故事180篇,多篇被《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故事北京卷》《八达岭长城传说》等书籍选用。

■关注来出书微信听池老师讲述《跑不了挖宝》
本文来出书编辑原创,作者:橼橼,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16:15 , Processed in 0.113629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