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36|回复: 0

[资料] 秦国发展简史

[复制链接]

59

主题

130

帖子

53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38
发表于 2018-7-30 1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然而秦统一中国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笔者据林剑鸣先生的《秦国发展史》整理撰写《秦国发展简史》,帮助大家认识秦国的历史进程。

    一、秦人最初聚居地

    秦人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和商人同属一族或同在一个氏族联盟。“舜”时期,秦人被赐予“嬴”姓。后来,商人推翻了夏王朝的统治,一部分秦人也随之向西迁徙到了黄河中游地区,大部分秦人仍旧在黄河下游地区居住。到商王朝晚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西边兴起的周一举消灭了商王朝,秦人由于是商人近族,在商灭后沦为了周王朝的奴隶,被驱赶至当时的“西垂”居住,也就是今天的天水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二、秦国的建立   

在周王朝统治初期,秦人的地位很低,整个氏族都处于奴隶地位,他们被当作物品、牲畜一样交换买卖,即使是秦人的首领,也常常被周天子奴役。譬如周穆王向西巡游时,为他赶车的是秦人的首领造父。

西周晚期,王室一天天衰微,这时戎狄等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周王朝,周王朝在内忧外困之际不得不重视秦,让秦人助其抵御戎狄。于是,秦人的地位较以前有了提高。周孝王时,秦被封为“附庸”可依附某诸侯国向天子进贡,后又允许其在“秦”地(天水清水县东)筑城——“邑之秦”。这一部分在“秦”地的“嬴”姓人,被正式称为“秦人”。周宣王时,秦人首领秦仲被封为“大夫”。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襄公率兵来救,但无济于事,周幽王被杀死于骊山,西周王朝灭亡。太子宜臼即位,为周平王。周平王随即将都城东迁至雒邑(洛阳附近),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赐封为“诸侯”,赐给岐山以西的土地。自此,秦正式成为诸侯国。

三、新政权的巩固

从公元前770年建国起,秦襄公率军和戎狄作战,直到前766年战死依然没有取得真正胜利,秦人退守“西垂”故地。襄公死后,秦文公继位(前765至前725)。文公继位后,与前763年以“东猎”为名,向东迁徙,历时一年到达“汧渭之会”(宝鸡一带),从此开始定居于周人故地关中。文公死后,宪公继位,将都城迁往平阳(宝鸡县阳平镇),并消灭了都城附近的亳国,控制关中西部。公元前704年,秦宪公死,国内发生短暂动荡。大庶长弗忌、威垒、三父三人专权,废太子武公,立五岁出子为君。五年后,弑出子,立武公。秦武公即位三年后,诛此三人,结束十年内部斗争。秦武公统治时代(前697至前678),秦国对外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领地迅速扩展到关中东部。在统治范围内,基本消灭了割据势力。至此,经过八十多年的斗争,秦国终于以关中为中心,巩固了新建的诸侯国政权。

四、秦国的土地和政治制度

    土地上,秦国没有实行“井田制”而是实行“爰田制”,允许奴隶参加战争。政治上,没有实行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就是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把一部分土地分给属下的卿、大夫。这种层层下分的制度称为分封制。秦国政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央集权,国君是最高统治者,国君之下设有卿、大夫、庶长等官职。

五、秦穆公时代 (前659—前621)

1.领地的扩展

公元前677年,秦武公死后,德公即位(前677—前676),将都城又迁至雍(凤翔县)。自德公起,历经宣公(前675—前644),成公(前663—前660)到穆公(前659——前621),秦奴隶主政权对内统治日益巩固,领土得到很大的发展。

秦国的势力到达黄河西岸,遭到了东边强晋的阻拦,加之境内戎狄并没有完全归顺,秦国面临严峻的斗争形势。穆公分别于公元前659和638年率军打败了秦国东面的茅津之戎和陆浑之戎,扫除了东进障碍。平定东戎后,穆公使用离间计(针对戎王和由余)和美人计使戎王沉溺于声色之中,并于前623年一举平定西戎。

2.秦楚联合

楚国在西周末年趁机发展,成为南方强国。前638年,楚宋两国在泓水(河南柘城县西)展开大战,打败宋襄公,从此代替齐、宋在中原地区称霸。由此楚和秦国产生了矛盾,但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晋国在春秋时期渐强,成为秦国东进和楚国霸中原的共敌。为对抗晋国,秦楚多次联合,并通过婚姻关系加强同盟。如楚平王夫人、楚昭王之母就是秦公室之女伯嬴。

3.同晋国的联合与斗争

春秋开始时,晋国上层统治阶级长期发生内乱,四分五裂。晋献公统治时期(前676——前651),秦晋两国通过婚姻维持密切联系。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嫁为秦穆公夫人。还有媵臣百里奚。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晋惠公(前650—前637)。

前651年,晋国又发生内乱。因献公死,由骊姬所生的奚齐继位,大夫里克、丕郑联合杀死奚齐,欲立献公另一子重耳为君,大夫荀息等却立卓子为君。里克又杀死卓子和荀息,重耳和另一公子夷吾逃亡国外。秦穆公应夷吾的请求,护送其回国为君,是为晋惠公。向秦求援时,夷吾答应割让晋国河西八城给秦,但归国后并未履约,仅派丕郑致谢。至此,秦晋间出现裂痕。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十五年),秦、晋在韩地(山西万荣、河津两县间)展开大战,两国长期战争开始。在秦国人少不利的情况下,秦军中杀出一支“野人”生力军,打败晋军,俘虏晋惠公。惠公姐姐穆姬救惠公回晋。秦穆公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晋太子圉到秦作质;二是割河西八城给秦。同时,秦穆公将女儿怀嬴嫁给圉。企图控制晋国。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重,圉弃家室逃回晋。秦穆公于是扶植在狄、齐、曹、宋、楚等国逃亡十多年的重耳至秦,又将怀嬴嫁给重耳。前637年,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晋,杀晋怀公圉,为晋文公。

晋文公归国后励精图治,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公元前634年为夺中原霸主地位,和楚国展开“城濮(山东濮县)之战”,秦国派小子慭观战以示重视。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打败楚军,易楚为霸。前631年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27年,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将,率兵袭郑。行至滑国消息外漏,欲返,不甘,击滑。滑附属晋,晋文公新丧,晋襄公率将士与秦军大战于殽(河南洛宁县),秦军全军覆没,三将被俘。前625年,秦军在彭衙又被晋军打败。

六、康公时代的秦国(前620—前609)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后,康公即位,至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前,经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厉公、躁公、怀公、灵公、简公、惠公、出子统治的二百余年间,秦国逐步向封建制过度,是秦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秦国奴隶制不断衰落,军事实力每况愈下。前621年秦穆公和晋襄公相继死亡。晋襄公死后,国内关于王位继承人产生分歧。襄公之子夷皋尚幼,大臣主张另立新君。其中赵盾为首者主张立公子雍,贾季为首者主张立公子乐。而雍在秦,乐在陈国。乐在途中被杀,夷皋母穆嬴哭闹威逼,赵盾妥协改立夷皋,即晋灵公。已前去秦接雍的两大臣先篾、士会却不知此变,在秦军的护送下至晋国令狐(山西猗氏界十五里)时,遇赵盾军。赵盾以迎接雍的名义,偷袭秦军,取得胜利。“令狐之战”后,秦晋在前619、前617、前616年都有交战,双方互有胜败,但总的趋势是秦国逐渐出现颓势。

自康公至景公时代(前576—前537),秦晋多次交锋,秦国多次被打败。前578年,晋军同秦军大战于麻隧(陕西泾阳附近),秦军大败,晋军第一次深入秦国内地。前559年,晋军有一次深入秦国内地。晋军率宋齐郑卫曹等十几个国家军队伐秦,度过泾水,突破秦军防线直攻到木或林(陕西华县附近)。这两败,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的衰落,军事实力下降。

秦厉公统治时期(前476—前443),晋国正处于大变动时,韩赵魏三家争夺政权,内部斗争激烈,秦国维持了暂时的稳定。戎、狄、蜀、楚主动与秦交好,秦的军威在西方有较大影响,但在东早已不是晋的对手。

厉公死后,相继即位的是躁公(前442—前429)、怀公(前428—前425)、灵公(前424—前415)、简公(前414—前400)、惠公(前399—前387)、出子(前386—前385,即位时晋二三岁)。在这几代国君统治期,秦国自身没有任何改革的举措。而三家已经分晋,紧挨的魏国已通过政经封建改革,成为较强大的封建政权。

战国初,秦晋基本以黄河为界,河西之地为秦地。但是,字前413年后,魏就逐步向秦进攻。前409—前408年,魏派吴起攻秦,西渡黄河,打到临晋(陕西大荔县)、元里(陕西澄城县)等地,深入河西地区,并置河西郡管辖。可见,此时秦国的羸弱。

七、献公掌权前后的政治舞台

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大地上出现突飞猛进的社会大变革形势,相较于其他大国,秦国的发展速度太缓慢。秦国此时或者选择变革求存,或者被时代灭亡。

因国内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以及下层百姓对顽固守旧的小主夫人党政的不满,灵公之子公子连在新兴封建势力的拥戴下即位为国君,这就是秦献公。者意味着地主阶级在秦国正式登上政治舞台。

秦献公(前384—前362)即位后,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废除了人殉制。于前383年将国都由雍迁往栎阳(临潼栎阳镇),以图收复河西。以“伍”为单位,将全国人民五家一“伍”编织起来,平时相互监督,犯罪要连坐,战时作战,并推广县制。

前366年秦进攻韩魏联军于洛阴,大胜。前364年,秦军深入河东在石门(山西运城)与魏军大战,大胜。秦国地位提升,但并未改变积弱局面。

八、孝公图强和商鞅变法

1.孝公和商鞅

孝公死后,21岁的渠梁继位,就是秦孝公(前361—前338)。孝公面临一些列问题:河西故地未收复,奴隶制上层建筑为改变,秦国地位不高。年轻的孝公决定继承献公遗志,发愤图强,改变秦国落后面貌。为图强,网罗人才,得一商鞅而用之,二十年不加怀疑干涉,显明君风范。

商鞅,姓公孙名鞅,卫国人。因在秦被封于商,所以一般称商鞅。春秋战国时代,阶级分化剧烈,社会上出现了依附于各个阶级和各国当权者的“士”,往来于各地宣传各自主张与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商鞅是由贵族分化出来的“士”,早年跟杂家人物尸佼学习,但他更倾向法家,喜“刑名之学”。早年在魏国不得志,听到秦孝公求贤,来到秦国。

商鞅三见秦孝公。商鞅到秦后,先找到大臣景监,通过他两次见到孝公。仅仅大谈“帝道”“王道”试探孝公。不能动孝公。鞅第三次求见,说法家主张,建议用“强国之术”行“霸道”。随后,商鞅就旧制度当不当变的问题同大臣甘龙、杜挚展开辩论,坚定孝公变法决心。

大刀阔斧的封建改革。前356年,孝公拜商鞅为左庶长,进行改革。改革前为取信于民,商鞅在国都门南门外立一根约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若有人能搬到北门,赏十金,后加至五十金。诺言兑现,取信于民,积极变法。

首先,前359年,颁布奖励耕战的政策。政府规定凡务本业(耕织)而得到粮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凡不务本业,因懒致贫的,要罚为奴隶。

其次,有军功者,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当时规定了二十个等级爵位。凡斩获一个穿甲的敌人首级的,可得到一爵。无爵的人称为“士伍”。立军功还可得到土地官位。斩甲士一个,赐田百亩,宅九亩;欲为官者,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对“私斗”行为,严厉禁止。

再次,为镇压阶级法抗,加强对农民的剥削统治,商鞅制定了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法令推行时期,太子驷犯法,太子师傅公子虔处刑,公子贾黥面,以示惩戒。

前350年,主持颁布了一批土地制度和行政制度改革令。一是“开阡陌封疆”彻底取消奴隶制土地国有,普遍实行封建土地私有。二是推行县制,在全国所有地方设县。

迁都。将国都从栎阳迁往咸阳。栎阳偏北,发展受限。咸阳南临渭水,近通函谷关大道,从渭河直下可入黄河,交通便利。

变法的功绩:

在政经方面的成就。鼓励耕织,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次,因奖赏军功,“民勇于公战”军队战斗力迅速增强。商鞅执政二十年中,使得法令深入人心。秦国的封建统治,则不以某一个人的去留而改变。

军事方面的胜利。击退韩军,与魏会盟。前358年,在西山打败韩军。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陕西澄县东)会盟。元里大胜,远袭河东。前354年,魏赵大战,秦趁魏后方空虚,进攻魏,大胜,占少梁。前353年,魏联合韩进攻赵齐楚宋卫,秦军趁机从后方进攻魏国,直奔魏都安邑,安邑投降。前351年,商鞅率军攻魏国固阳,固阳守军投降。

魏在秦东,独占“山东之利”,堵住了秦向东发展的道路。秦魏之战,不可避免。前342年,魏同齐赵宋等国大战,次年魏军在马陵(河南范县)败于齐,太子申被俘。商鞅建议孝公趁机赶走魏,秦即可“据河西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前341年,商鞅率兵攻魏,大胜。次年,再攻,又大胜。秦收回河西部分土地,军事实力大增。

前338年,年仅45岁的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就是惠文王。商鞅被谗谋反逮捕,车裂,灭族全家。

九、惠文王以后封建制的发展

商鞅死后,秦法未败,封建制从此确立起来。经过惠文王(前337—前311),武王(前310—前307),昭王(前306—前251)统治的七八十年间,秦国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秦国社会里,地主是统治阶级,一部分大地主控制着政权,即国君、王室和封君列侯。农民和奴隶是被压迫阶级,商人和游民分属不同阶层。

1.对外战争的胜利

    收回河西,取得上郡。秦献公时期,秦国君就位河西为晋所占而不安。惠文王即位后,积极准备同魏国进行斗争,任用魏国来的公孙衍为大良造。前330年,惠文王派公孙衍进攻魏,在雕阴(陕西鄜县北)大胜魏军,魏国被迫献出除少梁之外的河西之地。秦取得河西之地后,便处于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东面有黄河、函谷关天险,将各国诸侯拒之关外;西面、北面的戎狄逐渐衰弱;南有秦岭与巴蜀,与楚国相隔。秦国处于“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前329年,秦军越过黄河东进,先后占领汾阴(山西荣河北)、皮氏(山西河津西)、曲沃、焦,深入魏国后方。前328年,秦军又攻魏,占领蒲阳(山西永济北)。在秦军连年进攻下,魏将河西少梁及上郡十五县献秦。

2.张仪的连横活动

    秦国取得河西之地后,形势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积极向外扩张。山东诸侯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主张联合抗秦,是为“合纵”。秦为击破各诸侯国的联合,也进行活动,以拆散各国的联盟,称为“连横”。为秦国连横的主要人物是魏国人张仪。他至秦后,得秦惠文王重视。前328年任其为秦第一个相。前314年,秦攻取魏国的陕,并在上郡筑关塞;魏惶恐,联合齐。原在秦的公孙衍因与张仪不合失势,投魏。公孙衍帮助魏国联合燕、中山、韩、赵、魏五国共同称王,于前318年组织韩赵魏燕楚五国伐秦,推楚怀王为纵长。秦国极力以“连横”破“合纵”,前323年,秦派张仪和齐楚两国大臣在啮桑(江苏沛县西南)相会,说服齐楚不与他国结盟。后来,又佯装去张仪相位,使张仪伪降魏国,说服魏服从秦。在张仪活动下,伐秦五国各怀异心,前318年刚进函谷关就被秦击退。接着,317年,秦将樗里疾于前317年在修鱼(河南原阳县)打败韩赵魏联军,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前312年,楚攻秦,秦将魏章大胜楚军于丹阳,俘楚将屈匄,占领楚地汉中。张仪连横,以拆散各国联盟攻取汉中宣告成功。

3.攻取巴蜀。

    巴蜀是今四川境内的两个小国,前316年,两国冲突,并都向秦求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攻蜀,在剑门关大胜蜀君,杀蜀王,后灭巴国。秦尽有巴蜀之地,占有肥美土地。

4.从武王到昭王

前311年,秦惠文王死后,其子荡即位,即秦武王。武王不信任张仪,送魏。前309年,武王任命甘茂、樗里疾为左右丞相。前308年,武王派甘茂率兵攻韩国宜阳(河南宜阳县),以实现“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次年攻克,并取河对岸武遂,打通通向周王畿的路。

武王有勇无谋,甚喜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说,并常在朝廷上同其举鼎(数百斤)为戏。武王于前307年举鼎时折断胫骨,亡。

5.魏冉专权,秦楚联合

    武王无子,死后由异母弟则继位,为昭襄王。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君。

20岁的昭襄王继位时,舅父大将魏冉和宣太后摄政专权。宣太后名叫芈(音密)八子,原是楚国人。由此,前305年,秦昭襄王与楚怀王联姻,保持了几年的和好关系。前303年,齐韩魏联合伐楚,秦援楚,楚太子横入侵为质,三国联军退。前302年,楚太子横杀秦一大夫后逃回楚,秦楚关系恶化。前300年,秦打败楚,攻取襄城,杀楚将景缺。后又将楚怀王骗至武关,劫持拘留在秦都。

6.秦、齐、楚、韩、赵、魏间的长期战争

前298年,韩赵魏宋中山五国攻秦,三年后攻入函谷关。秦将河外的封陵和武遂,分别退给魏、韩,攻秦的联军才退走。同年,秦派兵攻楚,在析(河南内乡西北)打败楚军,夺取十余城。前278年,韩赵魏齐燕五国推赵国李兑为主帅,屯于荥阳、成皋间欲攻秦,无果而终。

前286年以后,秦国不断向东方的韩赵魏和南方的楚进攻,并取得辉煌胜利。如前278年,白起率兵攻下楚都郢(湖北江陵),使楚迁都陈(河南淮阳)。前275和前273年,秦军两次逼近魏都大梁。秦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7.秦军攻赵的失败

前270年,秦派中更(官名)胡伤率兵进攻赵国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西),赵奢打败秦军,威名大振。

8.范睢入秦与长平大捷

前268年,魏国人范睢至秦,上书秦昭襄王远交近攻。前266年,秦攻占了魏国刑丘(河南温泉县),同年免去魏冉相位,拜范睢为相。前262年,秦攻占韩国野王(河南沁阳县),韩国上党郡与本土隔断联系。上党太守冯亭投向赵国。赵派廉颇率兵支援,驻军长平(山西高平)。秦军知道后采用离间计,使赵王以赵括替廉颇,秦军大胜,四十万赵军被活埋。长平大捷后,秦军继续攻赵都,信陵君窃魏王虎符救赵。前257年,秦军兵败邯郸城下,失掉河东、太原两郡。秦王归罪于范睢,前255年,秦昭襄王处死范睢,任燕国人蔡泽为相。

十、秦始皇统一中国

自昭襄王死后,秦消灭六国的统一战争犹如秋风扫落叶,在不到三十年时间里,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这时期,统治秦国的君主是孝文王、庄襄王和嬴政。

1.战国末期的形势及秦国内部的斗争

     战国末期,天下一统成为历史趋势。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的百姓,都已经不堪战争之苦,亟需天下太平。而在当时,像齐楚秦这样的大国,都有能力统一中国。可是由于各国内部的政治原因,齐楚失去了可能性,统治者较秦君缺乏政治远见,庸碌无能,以致国力日益下降,无法与强秦抗衡。秦自惠文王后,蒸蒸日上,发展顺利,经济政治军事上都远超其他诸侯国。

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斗争。前250年,秦昭襄王死后,孝文王即位。孝文王即位后,当政三天就死去了,接着即位的是庄襄王。庄襄王(前249—前247)即位后,任吕不韦为相国,一切大权尽落吕不韦之手。

吕不韦治国兼用法家和其他各学派的学说主张,恩威并施。如前249年灭东周后,吕不韦并没有杀东周君,而是将其迁往阳人(河南梁县);前241年灭卫后,将卫君迁往野王(河南沁阳县)。他当政的几年,秦军事强大,政治清明,思想极活跃。

庄襄王在位只有三年,前247年死,儿子政即位。嬴政即位时年仅13岁。吕不韦以相国身份辅政。前239年,秦王政要亲政,与吕不韦矛盾尖锐。前238年,嬴政将吕不韦免相,并令其徙往蜀地,吕不韦途中饮毒酒自杀。

2.秋风扫落叶般的统一战争

(1)攻赵伐楚,两面作战

秦军向东、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伐赵同时攻楚。前236年,秦将王翦、桓齮、杨端和率两路大军攻赵。当时,赵将廉颇因受排挤奔魏,李牧在北御匈奴,同时还在与燕战斗。这种情况下,秦攻占了赵国上党郡和河间地区,次年又攻占平阳和武城。前233年,桓齮从上党出兵,邯郸告急,李牧被调回。李牧率军与秦决战于肥(河北晋州西)大败秦军。秦将桓齮投奔燕国。前232年,秦军又分两路攻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攻番吾<</FONT>河北平山县>),李牧率军抵御,秦军败退。

前235年,秦联合魏攻楚。楚国李园向统率秦魏军的辛梧游说,劝其缓兵以便长期受重用。辛梧听从,楚免遭打击。

(2)韩国的灭亡

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迁韩王安于吱山,韩灭亡。前226年,韩王安叛乱,被彻底解决。

(3)赵王被俘和公子嘉窜代

灭韩后,秦向赵进攻。这时,赵内部政治腐败,李牧不被重用,却用无能的郭开。前229年,秦派王翦和杨端和分两路攻赵。李牧、司马尚坚决抵抗,秦暗中贿赂郭开诬陷牧、尚二人有叛意,赵王信之,令赵葱和颜聚替李牧。并暗中杀死李牧。秦军用三个月破赵军,俘赵王迁,赵国灭。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称代王。

(4)燕国的灭亡

赵亡后,荆轲刺秦败。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太子丹和燕王喜逃往辽东郡。前222年,秦又攻辽东郡,俘燕王喜,燕亡。

(5)魏国的灭亡

前225年,秦军大将王贲攻魏都大梁。因大梁地处黄河岸边,久攻不下,秦军掘开黄河堤坝,大水淹没大梁。三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投降,魏亡。

(6)楚国的灭亡

   前224年,秦派骄傲轻敌的李信攻楚,大败。

   前223年,老将王翦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攻入楚都寿春,楚将项燕战死,楚王负刍被俘。楚亡。

(7)代和齐国的灭亡

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兵攻代,公子嘉束手就擒。代王后,王贲率军南向攻齐,齐君偏信佞臣后胜,从未做抗秦准备。前221年,秦军一到,齐国王建即向王贲投降,齐亡。

至此,秦统一中国的战争宣告胜利结束。从前230年至前221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秦军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地消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个诸侯国。





  

参考书目:

    林剑鸣《秦国发展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6 17:34 , Processed in 0.0948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