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9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谱学知识] 苏洵,欧阳修的修谱理论与实践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12: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末五代社会大动乱、大剧变,基本上把士族赶下了历史舞台,讲究门第的社会观念淡薄了。然而,传统习惯很顽强地遗留着,保族强宗的需求,在宋代新兴的庶族官僚士大夫之中,仍然普遍存在,于是滋生出编修家谱的活动。与过去不同的是。谱牒不再是特权阶层的专利品,转变为士庶的社会需求。乃至平民百姓,皆可为之。修谱的主体已由豪门世家让位于普通的官绅士大夫,修谱事务也由民间自撰,代替朝廷官修。修谱的目的不再是保护特权,而是转移到收族敬宗、维系家族传统。北宋中期,统治大局进入一个转折时期,政治上掀起改革的浪潮,思想领域广泛出现扭转“礼崩乐坏”的舆论,社会民众中则悄然兴起修谱之风,关注家谱编修,是北宋强化忠孝伦理建设一个组成部分。最先提倡修家谱,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当属欧阳修、苏洵。
      苏洶(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初(1057)年左右,欧阳修读到他的20余篇文章。并向朝中官员推荐。大家争相传阅,一时士人皆学其文,以为师法。其子苏轼、苏辙同时中进士,并中制科,苏氏父子三人,遂以文章名天下。苏洵于至和年间(1054—1056)写出《苏氏族谱》、《谱例序》、《苏氏族谱亭记》、《族谱后录》、《大宗谱法》等文、倡导修谱。他指出、士族衰败而谱牒废绝,新起的权势之家“由贱而贵者耻言其先。由贫而富者不录其祖”,从社会底层升上来的人不愿说祖宗。兄弟之后,生疏不识,好像陌路之人:而能继承优良传统,成为贤德之士者仅只数人。他把见到的这种人情世态。归结为不立谱牒所造成后果。
   如何挽救这种社会危机?他认为只有修谱。通过修撰族谱,下先辈业绩,熏陶后代,激发孝悌之心。这样就可在宗族之内,邻之间,息争讼,兴礼让,讲仁义,去奸伪骄狂之行,就可达到臣宗不忘,宗族不散”的目的。他认定,士大夫应当知晓家谱,如不立而废,是学者的罪过。
   关于修谱的原则方法,苏洵重申商周时代的宗法制度,区分宗小宗,确定五世为一系列的作谱体例。他按此规条,编写了自家《苏氏族谱》,并写了上述文章,宣示了自己的修谱主张。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江西吉州永丰县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鉴于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纲常沦丧,人心离散,极为痛心,发愤独自编写出《五代史》(即二十四史中的《新五代史》),藉以警示世人,牢记历史教训。大约与苏洵同时,欧阳修写出《欧阳氏谱》,有图有序。序中说欧阳氏得姓缘由,本族迁徙人吉州的简况。图即世次人名表。于图之后论述祖辈的简略事迹。最后,他写了一段《谱例》,对修谱讲了五项要点,他说:“姓氏之出,其来也远,故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如此世久子孙多,则官爵功行载于谱者,不胜其繁,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此人情之常也。玄孙既别白为世,则各详其亲,各系其所出,是详者不繁,而略者不遗也。凡诸房子孙各记其当记者,使谱牒互见,亲疏有伦,宜视此例而审求之。”
   欧阳修这里所讲的五条,符合实情,明白易晓,切实可行。首先,他把姓氏与家谱分别开来,不将遥远而难明的姓氏渊源夹在家谱中叙述,避免杂乱不清。其次,确立家谱只写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身五代人的原则,这非常好。“断自可见之世,”不去无止境地去追溯远祖,既有利于将人事写得准确明白,又能够合理解决亲疏繁简的矛盾。第三,人谱者的事项,要“略远详近”做到“详者不繁,而略者不遗”。第四,提出“玄孙别自为世”原则,即五代以外独自开宗,既分清楚亲疏,又可以参稽互见。玄孙,自身以下第五代(父、子、孙、曾孙、玄孙)。第五,告诫诸房子孙“各记其当记者,使谱牒互见,亲疏有伦”,将修谱确定为家族的大事。事实证明,凡是这样修的家谱,事迹翔实可考:反是,则多有似是而非,难于致信的成分。
     欧阳修在谱序中说作谱的动机:“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正是有感于家谱亡、世次失的现状,他仿照《史记》中“表”的编写方法,“作为谱。
     为什么要上下旁行?他解释说,旁行而列,见子孙之多少:玄孙别自为世,是别其亲疏,二者结合起来,便可“子孙虽多而不乱,世传虽远而无穷”。他申明这个原则,并写出自家谱图.还有一个示范的意思。他告诉曾巩:“近代士大夫于氏族尤不明其迁徙,世次多其序,至于始封得姓,亦或不真”,故“断自可见之世”是很明智的。
      欧阳修、苏洵二人作谱的原则方法不谋而合。苏洵曾将自己编写的<苏氏族谱》送给欧阳修审阅,据苏洵说,修“见而叹曰。吾尝为之矣。……是不可使独吾二人为之,将天下举不可无也。”欧、苏二人都有为天下先,为世人作修谱之表率的用意。以后的事实证明,他们期待大家都修谱的设想得到了兑现。而他们定下的原则与方法一一“欧苏谱法”延续用于明清,因其合理可行依然被崇。后世编谱,除参照欧苏之法,并又根据自身需要,增加内容。以至后世之谱与欧苏之谱,繁简相差悬绝,完全不可比较了。
       欧阳修、苏洵率先修出的家谱都非常简约。《苏氏族谱》本文两页半,其中序文约一页,500字:表一页半。加上(族谱后录)五页,<谱例序》半页,总共也只8页,5376字。在不足一页的500字中,说眉州苏氏自唐朝神龙初年(705)苏味道开始,而他的谱只“自吾以父以及吾之高祖,仕不仕,娶某氏、享几年、某日卒、皆书。其他不书。”他自己只有一个“洵”字,两个儿子的名字也没有。
    《欧阳氏谱图序》共六页半,前有序文12行,中间为表,占三页多。表中列出两批人的名字,前一批是南朝齐至唐的五世人,共22个人名。后一批也是五世人,自吉州开基祖一一欧阳修的高祖起,至修自身,共67个人名。表之后,写了高祖以下四代22个人的事迹,多数为几句话、一二行,最多的不满3行,计123字:最少的2个人,名下仅一个官称,5个字:还有7个人的名下写“事迹阙”。末尾是三行半(谱例》,比较而言,欧谱比苏谱详细一些。多有四代人的简要事迹。整体上说,他们两人都写得简单,说明他们赋予族谱的功能很单纯,作谱的动机很单一,只为“详吾之所自出”、使“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仅此而已。
      以欧阳修精湛的文学造诣,写这样简明的家谱,理应游刃有余.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密指出:“欧公著族谱,号为精密”,但其谱表的前一半,“凡三百年,仅得五世”,后一半“才百四十五年,乃为十六世,恐无是理”。基于此,周密评论说:“后世谱牒散亡,其难考如此。欧阳氏无他族,其源流甚明,尚尔,矧他姓邪!”
      周密评论的是欧阳修自己写的谱,比他更差的就不必说了。无可否认,一姓一族的繁衍、迁徙,如树大分枝,种子飞播,极为纷繁复杂,本来就没有与世共存而制度化的谱牒,后代子孙必然说不清楚历代祖先的世系和事迹。倘若硬要去写,就免不了出现漏洞。故此欧、苏主张只写高祖以下五代,玄孙另起一世,再写五代。即便是这样,要写清楚,也不容易精当。如果轻率从事,就更不足征信。
     其他家族的谱写得怎样?黄庭坚有一个说法,可供参考。他对宗族涣散的实情深为悲叹,向居住在荆州的族人说:“宗子之礼废,同姓之子孙数世之后,遂为路人,切尝深悲之。”因此,他表示“谱之不可无作也”,同时又批评修谱之中的虚妄行为,他说:
     “然作之者,亦不可妄作。今年人家,本寒微,或至荣显,所自出,乃冒他之华腴,以为谱者:又有家本华腴。沦至污下,忘其所自出,乃甘心侪于寒微之族者,一皆可叹哉!苟或自立其身,自追其祖,不蹈夫二者之咎,惟读书知礼义者能之乎!”但是这两种现象,第一种攀华腴是不光彩的行为,第二种“忘记”老祖宗为权贵(华腴),则需重新分析。不敢正视寒微出身。以祖宗为权贵而夸耀,同样不可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古往今来,家庭的升降浮沉乃平常事,指责“甘心侪于寒微之族者”,这是“士族”心态的残余产物。祖宗是否贵显贫贱,虽然对眼前子孙有影响,却不可能预定几代以后人的命运。谱该为权贵所专有。谱不能不修,亦不可妄作,这完全对。自立功勋,自我奋起,家谱世系能明则明,不知则阙,以真实为尚。由高祖而下至自身的修谱原则,既合理又严格,理应坚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5 02:18 , Processed in 0.08008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