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173|回复: 0

[谱学知识] 新兴族谱价值初探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发表于 2018-7-14 01: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兴族谱价值初探
夏文捷 徐言言
郑州航院人文社会科学系1012061班
郑州航院人文社会科学系1012061班
                     
摘要】:宗谱,又称族谱、家谱,是一个族姓人的谱系文牒。它记述一个族姓人的源流世系,是同族人崇宗敬祖、论辈份序长幼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文献。如今传世的宗谱大都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续修编定,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宗谱经历坎坷,腐蚀损毁,少人问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物阜民丰,民间续修宗谱的活动此起彼伏,形成一股热流。族谱的价值又被当代赋予新的内容。
【关键词】:族谱演变;族谱价值;族谱文化
¡ 引言
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本文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论述当今家谱的修订情况,并探讨家谱现代价值,如:教育作用、学术价值、传承族群优良文化、凝聚血亲、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新修的家谱跟旧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研究家谱的价值,并提出科学理论对其编修活动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研究新兴族谱的价值,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把握这一文献的发展前景和文化意义。
1、 家谱的起源流变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族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族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族谱。
上古时期的族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族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族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族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族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族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序跋):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谱论: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
  (5)像赞(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6)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7)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8)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9)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0)仕宦录:仕宦录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的家谱还列有科第表,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11)族规、家训、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12)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3)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14)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5)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6)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7)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8)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寿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19)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2、现代家谱的修订
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修家谱活动曾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蔓延至全国各省。
民间续修新谱蔚然成风。新修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即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在现代家谱的修订过程中,许多家族抛弃成见,在共同的祖先面前同心协力,无私奉献,并成立谱牒文化研究会,其主要成员大都是社会知名人士,具体指导乡村的修谱工作。
新修的家谱中,在内容方面,人们改风易俗,革旧创新,摒弃了封建家族家长制思想,贯彻本族人人平等的思想,甚至女子也入本姓氏的谱,有特殊成就的还专门立传,介绍功绩,如在李氏家谱的世系表中说:“一先人有懿行可法者。则书于名次下,俾后子孙便于观览。一妇女有天性于常人或孝或节必书以名次下,以后代之仪型。”其谱中便记载了杨氏的贤惠与孝顺。有的谱中还专门记载成功人士的业绩,以传授经验之道;有的家谱还画出了本姓支脉在全国的分布图,方便族人寻宗问祖。                                
在形式方面,现代印刷技术在新谱中得到充分运用:有的装帧版式新颖,许多家谱图文并茂,附有彩图,横排印刷,方便阅读;有的改繁体字为简化字;有的改文言文为白话语体;有的改无标点为有标点;有的改皮纸为机制纸;有的改旧礼制为新应用文;有的改旧族训为新族训;有的用宣纸竖排,在江苏常州所修的《黄氏宗谱》中全部采用铜版纸,所有人物介绍尽可能配发本人彩照,有三口之家,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各具特色。           
在动机方面,现代人的精神诉求感更为强烈,体现在为本族人立言以寄托情感。“立言”是中国人心中潜在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可以立言的时候,往往就会显露出来。生活的安定、富裕,使人们在享受物质上的满足时,开始寻找更高层次——精神文化上的提升,在有修谱传统的地方,续修族谱很容易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当下盛世修谱的具体体现。  
在地位方面,家谱作为联系基层生活的纽带,其作用和意义日益显重。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在转变,如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主要指族人间)、乡情等等。修谱是重新树立家族观、礼仪规范的最佳途径。
其次,家族、仪式在乡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现在农村社会是松散的家庭混合体,很难组织集体活动,家族正可以“适时”地取代集体(村、乡)所承担的角色。而在家族中,除了修谱,没有别的什么行为能把全族人(包括海内外)都召集在一起。而且,修谱本身也许并非最重要的,围绕修谱而进行的各项活动仪式,却能给予全族人最大的乐趣。
另外,还有一个新现象产生,就是现代互联网科技在修谱中的使用。近十年来,互联网上兴起了不少协助人们寻根认祖和编纂电子族谱的网站,互联网特有的数据储存和超文本链接功能,使电子族谱的编纂过程与传统纸本族谱的编纂过程有一定的差异。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上的电子资源,对新族谱的修订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扩大宣传影响的机遇。
3、新兴家谱的现代价值
现代家谱,继承了传统家谱的历史和文化内容,通过详实的考证、梳理和专业的编撰,运作全新的表现形式,尝试用新的观点、资料、体例、方法来续修。去掉传统家谱中关于封建礼教方面的糟粕,保留其基本的传承形式和方法,并赋予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积极、向上的品德追求和人文精神。培养家庭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搭建良好的家庭、事业、社会的关系。
   现代家谱,以家庭的角度,为社会和后世保留一份客观、真实的历史资料;同时,为当今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家庭,增添亲情、温馨的感情,将家庭中的各个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体现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风尚;以家庭史料形式将家庭成员、家庭状况、社会变迁、事件保留、保存;并通过文献、照片、史实、材料等方式予以保存,使当代人在有生之年,能够手捧“家谱”,缅怀逝者的遗风、人生的经历,并以此成为新形式的“孝道”,让子孙后代牢记前辈的风风雨雨、家庭成员的创业奋斗和人生感悟,并以无形的精神财富传递子孙儿女以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一﹞现代家谱的本位价值                                
3.1身份认同和联络情感的载体。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也是现代族谱继承的一点。
3.2 人口迁移史资料。每一种家谱一般都详细地记载了先辈在何时由何地迁到了何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家族迁移的历史。对于一些自发的、小规模的、分散的移民,相关的家谱可能已是唯一的文字记载来源了。即使对于那些大规模的、官方安置的、集中的移民,正史和其他史料的记载也往往失之粗略,缺乏具体而详确的叙述,更没有定量分析。但如果能集中若干种有关同一次迁移的家谱,就有可能作出比较具体的分析。在这类资料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再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就会获得相当可靠的结果。可见,家谱不分古今,均有利于中国移民史的研究。
3.3 社会史研究资料。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文字载体——家谱无疑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家谱的资料,如经济方面,记录了该家族的集体田产数量、分布、收益以及该家族经济上的盛衰,有时还有具体的数字和契约文书;文化方面,记录了该家族的家庭教育、科举、人才、技艺以及有关的著作、诗文;制度方面,记录了该家族的组织系统、族规、婚丧礼仪制度、管理方法等;其具体、详细的程度是其它史料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的一些社会史、区域史、家族史研究,充分发掘了有关家族中的资料,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故而,家谱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3.4 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二﹞现代家谱的衍生价值                             
  3.1 华夏儿女用以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文化复兴极其关键。而作为中华文化根系所在的中国家谱文化岂能被忽略?为此,一些有志之士作为中国寻根文化的爱好者,共同发起中国家谱文化复兴系列活动,准备联络海内外有关机构和人士启动中国家谱文化复兴工程,举办中国家谱文化论坛,开展华人宗亲联谊活动,创办相关寻根文化网站,出版系列家谱文化丛书,与媒体合作开辟寻根文化专栏或专题,倡言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举行同续谱系、合修家谱、齐盼统一、共谋发展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                以黄氏族人一年一度举行的世界黄氏宗亲恳亲大会(简称“世黄会”)为例。世黄会自1980年首创以来,至今已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举行过盛会,跨流域广,规模壮大,并且影响深远。每一次恳亲大会的与会者都来自全球各地,他们不远万里赶赴会场,亲身体验祭祖祀宗、续修谱系的传统活动。会场还增添有宗亲交流会、族人才艺展示等文娱活动,一方面激发本族宗亲爱国爱家的热情,他们踊跃捐资,支持祖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民族复兴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同族人沟通交流经验、信息互通有无提供平台,大家共享彼此成功的喜悦,共同展望美好的未来,为家族的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2 族群文化的产生。现代族谱在修订过程中还联系其他姓氏友人,力促修谱及与其相关活动的展开,形成族群文化。如果说家是最小国,那么传统族谱就是这王国的血脉,而现代族谱则是联系诸多王国的枢纽。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上成为众国瞩目的焦点,一时间,“强国威胁论”和“虚弱的大国”等不利于中国形象的舆论纷纷产生。为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政策。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族谱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形成经济与文化相结合的族群共同体,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新族谱的兴旺发达代表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中华儿女也藉此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3 支助教育的功能。通过续修家谱的活动获得爱心人士资助的经费,还可以用作本族人教育发展的基金。如黄氏文化研究会就将所得捐助,一部分用作修建祠堂、祭祖续谱等活动,并划出一部分捐款用来支援同姓贫寒学子的学业,设立爱心基金。这是现代族谱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价值,形成支助教育的功能,并成为连接社会慈善事业与校园教育事业的桥梁。            
  3.4 跨学科的族谱文化学产生。随着修谱热潮的兴起,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研究项目也相应产生,形成族谱文化学,包含有族谱学史、族谱工具书与资料整理、族谱介绍与族谱史料价值研究、族谱意义的讨论、族谱资料的利用、少数民族族谱研究等方面。而本项目的研究就属于其中颇具新意的“族谱意义的讨论”这一文化领域。并且族谱学研究越来越体现出跨学科研究的趋势,历史学、文献学、图书情报学、人类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以及文学等各领域的学者均参与其间,共同推动着族谱学研究的进展。
4、族谱存在的问题
必须看到,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从本质上说都属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或家族上层,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更难于代表家族的底层、内部的实际。一般的家谱无不扬善隐恶,如果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很多家谱都有名人所作序跋,但仔细分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假造的,有的是从其他家谱中抄来的,只是将主语改变了一下。对先人的爵秩功绩夸大其事,将虚衔写成实职,把捐纳当作功名。所列著作,大多是毫无学术价值又基本没有流传到社会的家刻本,甚至只是谁也不能证实的稿本。而且,无论忠奸贤愚、士农工商,一入谱传,无不尊师重教,文风蔚然,诗礼传家。有的家族明明是做生意发了财,然后花钱捐了功名,到了一些研究人员的笔下,却成了富于人文精神的“儒商”,根据就是他们家谱中的资料。连一些靠括地皮致富的贪官,记入家谱的往往也是诗酒风流、乐善好施的嘉言懿行。
家谱中所体现的“男尊女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封建糟粕,我们应自觉地剔除。攀龙附会,靠傍名人摆谱等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姓赵的都想攀上赵匡胤,姓孔的想成为孔子的多少代孙,只是不知那浩浩中华普通百姓的后代都上哪去了?甚至关于始祖的记载有些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到底是史实还是后人的附会,则需要我们提高辨别的眼力。
5、现代民间修谱中的困难
事实上,现代修谱并非易事,首先,这一活动自身便举步维艰。一是老谱寻找的困难,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修订的家谱曾被忽视,甚至遭到被毁灭的厄运,修谱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二是经费筹集的困难,修谱是一项耗时、耗财的大工程,是对一个家族经济实力和能力的考验。三是年轻人的漠视,由于时代认识上的差距和文化理念的不同,许多年轻人在续修家谱问题上采取不配合的态度。其次,新谱与旧谱相比,还面临以下几个难题:                         5.1 史料价值大打折扣,新谱修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赞助,这样就使得续谱内容的取舍与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钱财的制约与影响,即以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这样,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资料,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便被打了折扣。  5.2 表述标准有所倾斜,旧谱是伦理说教版本,新谱的表述则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比如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在打上时代烙印的同时也难免有失偏颇。                     5.3 人文传承性出现断层,望族的人文优势是通过家谱的形式历代传承的,而民间新兴普通家谱由于无史料溯源则出现了人文断裂。许多宗谱在序言中都以炎帝、黄帝作为本族人文始祖。事实上,炎黄时期出现的姓不过只有十二个,其子孙后代不断繁衍,又衍生了诸多“氏”。在先秦时期的姓氏书籍《世本》中,便收录了十八姓八百七十五氏。西汉以后,一些新的姓氏和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姓氏大量涌现,大大丰富了我国姓氏数量。2000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便收入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姓氏,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超过二万二千个。如此繁多的姓氏一一溯源,并不一定都能寻到最原始的根,这些都对人文起源与传承造成不利影响。        5.4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族谱后继无人,虽然现在人们的理念是“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在家谱中,顶多记载到女儿、女婿。即使到现在,孩子跟父亲姓氏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对于女方家族而言,这孩子也就变成了外人。也就是说,独生子女政策让生女儿的家庭,无法再在家谱上继续延续,这可能会导致今后家谱的大量缩水。    5.5 家谱的隐私性与民间性受到侵蚀,随着家谱热的兴起,地方政府和知识分子对家谱的关注也与日俱增。相应地,他们对新谱的修订也分别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如此一来,家谱作为地方文献的特性也就受到破坏。
尽管家谱中反映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家谱本身引起的,而是更多的社会问题在修谱中得到的体现。从总体上看,修家谱仍然是一种凝聚人心、寻求文化认同的做法,我们要警惕的是把修谱变为“摆谱”,更不能“离谱”。
6、小结                                                  改革开放以来,新修的家谱与以前的传统家谱相比,折射出新时代、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新范式,内容丰富新颖而思想性强,印刷装帧精美,具有很强时代面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特别是当代人出于实用主义观念的现实需要和现实诉求,家谱在主题内容、目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和修正,新家谱中特别强调保存具有传统文化品位的政治格言、家训家规等,突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度的社会使命感,将“强宗固族”升华为“民族富强”、“寻根谒祖”发展为“祖国统一与爱好和平”,家国同构的华人思想、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运用新的观点、思想和方法对传统家谱进行改造、变革和升华,把家谱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借鉴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规范、思想,并加以丰富,使现代家谱具有更强的时代性。随着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以族谱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周珏 《当代宗族修谱现象研究》
2、常建华 《中国族谱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河北学刊 2009年11月第29卷第六期
3、费孝通  <<乡土社会>>
4、郑琳 刘如<<当代重修家谱盛行的原因探究>>
5、李春光等修  <<李氏宗谱>>
6、韩大成  <<家谱、族谱与史学研究>>
7、林香罹  <<中国族谱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5:55 , Processed in 0.11151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