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2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谱学知识]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00:31: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00:50:09 | 只看该作者
使用家谱资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自我记录,具有强烈的宗族意识。为了敬宗收族,凝聚族人。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很自然地要隐恶扬善,攀宗附祖,夸大、编造本族的显赫历史。私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认为家谱是“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因此,在使用家谱资料时,要用怀疑的眼光去问几个为什么,切忌盲目相信家谱上所说的史实,特别是关于世系源流方面的东西。家谱的撰修者为了说明本家族世系源远流长,又因为代远年湮,对本家族的来龙去脉在不可知的情况下,只好求助于古代文献,甚至于古代的戏曲、话本资料,用姓氏这根线连接起来,拼缀起自己家族的“世系源流”,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可相信的。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在使用家谱资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1 不要假借家谱来证实某些子虚乌有的史实
上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具完好保存2000多年的西汉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墓主辛追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有专家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复原了辛追头像,一位贤淑端庄、艳丽照人的西汉美女。这位“死老太太”虽说给省博物馆赚得盆满钵满,可其利用价值还远未发挥,于是西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在马王堆汉幕发掘遗址上建一座西汉水寨,是拓展长沙旅游业的极好创意。为用西汉美女辛追创旅游品牌,有聪明人突发奇想,找貌似辛追复原头像的现代年轻女子并假借为辛追后裔,作为西汉水寨的形象大使,且不是更加吸引游人的眼球吗? 于是,“经过23个月艰苦寻访”,辛追后裔终于“惊现长沙”。找一个,甚至许多个“辛追后裔”到西汉水寨当服务小组,以吸引游客,拉动旅游开发,倒不值得指责,还应该视为一种有新意的策划。无非让游人去评说,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辛追身后事,付与笑谈中。如果说是“经过一番科学论证后找到的一名有可能是辛追第107代上下五代的后裔”,那就是商业炒作,甚至是商业欺骗了。
目前寻访到的这位辛追后裔,新的名字叫小辛,姓向,19岁,郴州某县人。据媒体报道,“寻觅辛追后裔课题组”负责人讲“寻亲”的重要依据是族谱记载和遗传基因。《潇湘晨报》2003年9月13日有报道《辛追后裔长沙现身》,副标题是:祖籍湖南衡东,家有比较完整族谱。正好笔者手头有一部(湖南衡东)《白莲向氏九修族谱》(2002年) ,虽说是新修族谱,而衡东向氏世系是连续下来的,非是衡东一地,包括散衍各地的衡东白莲向氏裔孙。谱载《向氏源流说》云:向氏世居金陵白下,宋朝南渡后,先祖向尧庆由金陵迁江西永新,转徙茶陵叶坪。越六世,向文庆,字友成,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7)由茶陵迁居衡山白莲坊(今属衡东县) ,为衡山向氏开族之祖。此后,生齿椒蕃,子孙衍散四邑。翻遍整部族谱,没有辛追的任何记载,其实不用翻也知道,绝不可能在向氏族谱里有辛追的记载。辛追的后裔,说确切一点是利苍的后裔。从明洪武年间以后,有一位利姓女子嫁到衡山向家为媳,这才有辛追“遗传基因”之说,族谱上也无记载。稍微有一点家谱、族谱知识的人都不会说向氏族谱里会有辛追的记载。所谓族谱,也叫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说通俗一点,族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关系的男人谱。民国以前,女子是不能入家谱的,只是在其夫下称某氏而已,民国以后,极少数开明家族才允许不字女子(即未出嫁的女子)入谱,向氏族谱不可能有关于辛追的记载。退一万步说,即使是“辛追后裔”,在向氏家谱里,也只能是:向某某,娶利氏。仅此而已。如果今后寻访出一个或若干个利姓“小辛”,似乎还可以牵强附会地说是辛追后裔,怎么可能在一部向氏族谱里找到利苍妻子辛追的后裔? 一个姓氏,在历史的长河中,分化聚合,不可能都有血缘上的联系。湖南或其他省市的利姓,也就绝不可能都是利苍、辛追的后裔。要找一个或若干个和辛追有血缘关系,即有遗传基因的,那是渺渺不可及矣。至于说“小辛”是辛追第107代上下五代的后裔,那是推算出来的。辛追在世时间在公元前190年左右,“小辛”可能出生在1984年,其间2170多年,一般以20年为一代,于是就算出了“小辛”是辛追第107代上下五代的后裔。
还有一个重要依据:遗传基因,那要通过DNA验证,只要“小辛”提供一根头发,通过检测仪器看能否有二者的遗传信息,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没有见到检测结果,好在这场闹剧不久就偃旗息鼓了。笔者不反对西汉水寨多找些“辛追后裔”,只是不说是经过“科学论证”就行,一讲科学,必是伪科学无疑。对那些自己是教授、研究员的先生,更不要侈谈科学,要避愚人之嫌。
2 不要盲目相信家谱上关于家族世系源流的叙述
2006年6月12日《长沙晚报》用几近整版的篇幅报道《浏阳发现唐太宗后裔》,说“日前,市文物局在全市文物普查中,于浏阳市白沙古集镇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李氏家庙,家庙中保存的《浏东李氏三门族谱》引起了文物局专家的极大兴趣,经过对族谱的考证,并对照《新唐书》,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白沙古镇一带的浏东李氏三门,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上称浏东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十四子曹恭王李明后裔。李明因武后加害,被胁迫自杀,其玄孙嗣曹王李皋在唐建中三年(782年)被唐德宗李适封为洪州刺史、江西节度使,子孙遂留居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一带。从李皋传到李仲素,李氏遂分支迁义宁州(今江西修水)武乡,后旋迁该州河塘。仲素六世孙贵斌在明洪武初年因避难迁湖广浏阳东乡,始迁祖贵斌公苗裔后派分三支,在浏东繁衍生息。报道说:“经考证,《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上的记载与《新唐书》和其他历史资料都吻合,专家认为,基本可确定浏东李氏三门为唐王室后裔。”笔者看后,觉得这篇报道是在误导读者,次日上午,即以“读者来信”的方式用电子邮件寄该报总编室,指出不能只根据族谱就武断地肯定浏东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并比较详细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但《长沙晚报》社根本不考虑读者的意见,14日又派记者去浏阳, 15日 又刊出《浏东李氏与江西李氏宗族一脉相承》,还用特大号字标出“朱熹曾为李氏族谱作序”。这些记者和所谓的专家由于缺乏最起码的有关家谱、族谱方面的知识,不加分析地相信了族谱上的说法,轻率地在媒体进行夸大宣传,以期引起新闻的“轰动效应”。
笔者没有到过浏阳市白沙古集镇,当然也无缘看到《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但从该报所载族谱的品相分析,是谱应是近20年内所修新谱,不知始修于何时? 据《长沙晚报》称“李氏家庙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 ”,那有可能《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也同时在此时第一次撰修,因为在湖南农村,一般修祠堂、修家谱是同时进行的,谱修好后,在祠堂里举行发谱仪式,然后把家谱放在祠堂里珍藏起来。在是谱始修时,距大唐王朝已千年,试想一下,这浏东李氏的世系是如何记录和承传下来的? 始迁祖贵斌公(是否真有此人还值得怀疑)在兵荒马乱的明初,从江西义宁迁浏,会随身携带记载有李氏600来年世系的材料(假如有的话)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有一种可能:口耳相传。但世事沧桑,子孙代谢,口耳相传的东西能和《新唐书》“都吻合”吗? 只能是在第一次修谱时,为了使本族世系源远流长,只有从《新唐书》和有关历史资料中爬梳线索,然后用李氏这根“线”随心所欲地联系起来,这是私修家谱关于叙述世系源流的惯常用法,《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也只能采取这种办法,那当然与《新唐书》“都吻合”了。湖南李氏岂止浏东李氏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笔者所见李氏家谱中,不少都把唐太宗奉为自己的祖先,因而在三湘大地到处都能够发现唐太宗李世民后裔!
第二次“记者又随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赴浏阳,对此事做了进一步查实”,结果是“谱系传承详细”。报道说:“现在的浏东李氏三门族谱有两个版本,一个为1938年修订的七修谱,另一个为1994年的八修谱,记者看到的是八修谱。”根据上面的记载,浏东李氏创谱开始于1600年前后,后于1735年、1780年、1816年陆续进行过一修、二修、三修,一直到八修。“第七次修谱序言说:‘吾族之谱,肇基于唐,先朝功令,不祖帝王,七修吾谱,玉步己迁⋯⋯’‘曹王南封,发祥江右,遭时播越,淮川毓秀,述年表第。’”撰写序言的是李柱国,生于1881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毕业。报载浏东的李鲜兴说,“贵斌公从江西义宁(今修水)迁移到浏阳,江西的李氏宗族与这边一脉相承。但六修谱之前的族谱只从贵斌公开始才有详细的传承体系,唐朝至明朝的则极为简略。李柱国主持第七次修谱时,从江西修水借调到了李氏宗族的龙凤谱,上面详细记载了李家从唐朝至明朝的谱系传承情况,充实了浏东李氏三门族谱。据此前族谱上记载,龙凤谱当年贵斌公曾从江西带来一套,可惜在明朝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尤为珍贵的是,七修谱上增加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为李氏撰写的《李氏修谱旧序》。”上面这段话肯定是经过记者加工后的话,笔者相信李鲜兴说的话不会如此条理清楚。“目前,浏东李氏三门为唐太宗后裔的基本事实已经弄清,尚有细节有待赴江西修水查看龙凤谱进行考证,这样一来,浏东李氏三门的 身世问题就会完全清楚。”上面所述很显然是针对笔者所写的“读者来信”。从李鲜兴的谈话中,也透露出浏东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裔,始作俑者就是李柱国,他在主持第七次撰修浏东李氏族谱时,可能因为看到前六次的族谱,对世系源流叙述不详,只是提到始迁祖贵斌公来自江西义宁,于是就从修水借调到了“龙凤谱”,把“龙凤谱”上的有关世系源流部分移植到了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上,“完善”了谱系上的传承关系。且不理喻江西修水“龙凤谱”的真伪,要判断浏东李氏与修水李氏“一脉相承”,那传承者就应该是浏东李氏的始迁祖“贵斌公”,这“贵斌公”也就应该在“龙凤谱”世系表上所有反映,他的父亲是谁?祖父是谁? 他本人的出生年月日,等等,即使再简单,也总有些记载,如果什么也没有,那“一脉”怎么“相承”? 笔者可以断然肯定,“龙以谱”世系表上绝对不可能有“李贵斌”迁浏阳的记载! 上面报道说七修谱上增加了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为李氏族谱撰序“尤为珍贵”,笔者认为不是“尤为珍贵”,而是尤为荒唐! “朱熹曾为李氏族谱作序”,话说得很含混,大概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不可能为《浏东李氏三门族谱》作序吧,有可能是李柱国抄自修水“龙凤谱”,以扬浏东李氏族威的;还有可能是李柱国借朱熹的名义写的,这在私修家谱上是司空见惯的事。很多家谱撰修者为了提高家族的社会知名度,往往在家谱首修或者续修时,请名人写序,而这些“赠序”大多是“假冒伪劣”产品,朱熹就不知给多少家族的族谱“作”过序。家谱上说他们是谁的后裔,由他们说去吧,但要放到报纸上去宣传,那就要慎之又慎了。
2005年8月,笔者游览云南丽江,在从丽江返回昆明的旅游车上,听导游说丽江古城是环绕“木府”而修建的,木府就是明初名臣沐英的府第(后看到丽江旅游资料上介绍:“木府”是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修造的建筑群)。笔者见过《湖南历代人名辞典》上有“沐英”的词条。于是拟写“湘籍名将沐英与旅游名胜丽江”,查阅了不少资料,都讲沐英是安徽定远人,只有《湖南历代人名辞典》和《苗族简史》例外。沐英,明洪武朱元璋皇帝的义子,一代名将,死后赠封黔宁王,其子孙世守云南,在今南京将军山,还有沐氏家族墓葬区,这样显赫的家族,其籍贯无疑应以《明史》为准。为什么《湖南历代人名辞典》和《苗族简史》说是湖南城步人呢? 其根据都来源于(道光)《宝庆府志》,“府志”源于(城步)《蓝氏墨谱》。《宝庆府志》所载《蓝氏墨谱》云:“始祖光晋生昌见,昌见从杨令公再思攻取靖州飞山大寨。令公既据靖州,论功行赏,各有部族世守分地。故令公之子孙为十房,昌见之子孙为七房⋯⋯。当时从再思来者多以再、正、通、光、昌、盛、进七字为派,周而复始⋯⋯昌见之十四(世)孙曰玉,佐明太祖逐元主有大功,封凉国公,甚得众心。明祖忌之,或言其私元主妃,又有告其谋反者,明祖遂杀玉。玉有遗腹子曰昌建,潜育于云南沐氏,故蓝、沐遂合为一家⋯⋯元中叶,黔宁昭靖王之祖、妣合葬扶城之寅冲,左有南岳庙,右有士王庙。成化初,黔国武僖公遣我先祖归原籍扶城,世守王坟。正德中,户族始蕃,于是蓝光聪、蓝光清自扶城呈宗谱于云南。嘉靖三十七年,蓝昌黑、昌贤等九人至云南;四十一年又至云南,住五十二日;四十四年十二月初五,昌黑又至云南,住十月。隆庆元年,昌黑等五人又至云南,住十六月;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从委官齐显勋解‘黔国先茔’碑至扶城。黔国公朝弼牌曰:‘先祖克平云南,诏封黔宁昭靖王,世受黔国公,镇守云南。远在万里,先王之坟虽未经查修,而先镇亦曾责有管看据。蓝光聪、蓝昌黑等投告在先,委官诣勘未免劳费。为此,牌仰本县当该官吏,照牌事理。即便拘集本户人等及地邻人丁,查勘前茔是何军民不遵法度,妄肆侵损? 原有祭田系诿何人承种?除蒸尝之外,有无余剩? 作何备用? 俱逐一查理,修葺完固,仍听差官代伸告奠。本县即将蓝昌黑等各户人丁清理,明白造册绘图,一并具由回报。仍于坟所刊立石碑,并给帖蓝昌黑等,永远遵守。毋得虚应,修理不实,罪有攸归。右牌仰湖广城步县,准此。’城步知县胡采回报曰:‘依奉查看,勘得寅冲王祖二坟,坐西向东,酉山卯向。周围一里,并无军民侵损作践。及拘年逾八十以上知音户老,吐称,前葬彼约有二百余年,始因树木丛生,户众虑之年月不利,未经修理⋯⋯今于清明令节,著蓝昌黑等修砌完固。买办猪羊祭需等物,会同本县千户所千户刘相、委官齐显勋亲诣坟所,以时祭奠。永远看管祭田一事,⋯⋯。’案:隆庆三年石碑至今尚存扶城蓝氏祠左观音阁。康熙中有洗碑更刻者,‘黔国先茔’四大字以深刻无恙,其小字皆非沐氏之旧矣,故不录。“
在阅读(道光)《宝庆府志》时,越看越怀疑史料的准确性,令人疑窦丛生。最明显的例子如:文内所载沐英之子沐晟,被封为定远王,谥忠敬,与史实不符。沐晟在其兄沐春死后继嗣西平侯爵,后因军功封黔国公,在滇威信甚高,但在正统初,因镇压麓川思任发叛乱,兵败惭惧病死。根本就没有封王,也没有得到谥号,这在明代成稿的云南志书上有非常明确的记载。可在《宝庆府志》上却是“定远忠敬王晟”,不知源于何处?“上扶城峒,在县西南二十里,有蓝玉墓。”(《道光宝庆府志》卷七十三)蓝玉遭族诛,谁人敢收尸下葬? 更不说有人敢千里运尸骨回“桑梓”安葬。连《蓝氏墨谱》都无载,四五百年后竟然冒出了个“蓝玉墓”?前面已经说过, (道光)《宝庆府志》的材料部分来源于《蓝氏墨谱》,这本手抄的蓝氏家谱,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仅从《宝庆府志》所录的部分内容,就其世系渊源以及、蓝、沐两家关系的叙述,可以肯定地说是不真实的,是 处心积虑伪造出来的,是家谱作伪的一种有典型意义的类型。
是否有蓝玉侍妾匿于沐府而生下遗腹子昌建? 城步蓝氏要找一个名人为先祖,而前朝蓝氏,数明初大将凉国公蓝玉最为有名。但蓝玉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族诛,又如何把城步蓝氏与蓝玉联系起来,于是就假设有一身怀六甲的侍妾漏网而在沐府隐藏下来,生下昌建。直到沐春侄孙沐琮时,才使昌建率其眷属归原籍扶城,这样就自然地攀上了蓝玉这位先祖,还牵上了和沐府这层不同寻常的特殊关系。可实际上是完全不可能的,背离了最起码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准则。蓝玉与沐英是同乡,又多次共同作战,按常理二人有一定的友情基础。但在洪武十六年,蓝玉离开云南,而沐英直到二十五年去世都没离开过,即使有一定的交情,也会因关河阻隔、音讯杳无而渐行渐远。蓝玉在洪武二十年任大将军,接替宋国公冯胜主持北边军务,二十一年,因军功封凉国公,明太祖朱元璋害怕将军功高震主,也因蓝玉恃功骄纵,奢侈淫糜,五年之后,蓝玉惨遭灭门之灾。蓝玉的府第有可能建在应天(今南京) ,而宠幸侍妾则可能随侍左右。“蓝玉党案”遭牵连被杀者15000余人,更何况他的妻妾儿女? 在锦衣卫肆虐横行之时,其亲属插翅难逃。即使万一得以脱逃,一个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的深闺侍妾也无法逃到远隔千山万水的云南,去寻求沐府的庇护。再者,与蓝玉熟识的沐英已死,刚刚袭父西平侯爵的沐春敢冒满门抄斩的危险收留蓝玉的侍妾吗? 明太祖是乃父的义父,沐府与明王朝生死与共,休戚相关。沐春之弟沐昕,娶明成祖朱棣之女常宁公主为妻,朱棣与蓝玉有隙,挑唆明太祖与蓝玉的关系,和蓝玉遭害不无瓜葛。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利益面前,沐春敢徇“乡情”而不忍蓝玉绝后吗? 只能说明家谱作伪者对明初皇权政治和皇权斗争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才编出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出来。
在扶城石羊寨寅川是否真有沐英祖父母的坟茔,即王坟? 按照《蓝氏墨谱》的说法,沐英本姓李,元中叶,沐英的祖父母合葬于寅川,后因孙贵,而称为王坟。既为王坟,就不可能是一座隐藏在杂草之中的土堆。二百年来无人过问,而是一座规制宏大的陵园。朱元璋在《赐西平侯沐英复姓诰》中曰:“⋯⋯尔已长成,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祀尔宗祖。”既然是沐英家的祖坟,为什么沐英及其子孙从未来拜祭过? 在“百善孝为先”的时代,不修砌、拜祭自己的祖坟,那是大逆不道的事。只是到了沐英四世孙沐琮才遣蓝昌建返原籍“世守王坟”;八世孙朝弼委官齐显勋至扶城修砌王坟并立“黔国先茔”碑,“牌照”湖广城步县,给帖蓝昌黑等“永远看管祭田”。如果有沐英祖父母的坟茔,那看管坟茔、经营祭田一类的事那必然是城步扶城李氏的责任所在,外姓人氏绝不能插手,这是天经地义的。沐府绝不会荒唐到让一个外姓人来“世守”祖坟吧! 即便沐英之父举家外迁,而李氏族人不可能举族外迁。沐英在外做官,声名显赫,这是扶城李氏的荣耀,李氏族人会主动担负起看管“王坟”之责。另外,即使元末沐英之父举家外迁濠州定远一说成立,那时,沐英尚未出生或者尚在襁褓之中,对祖父母葬地一无所知,而事隔几十年后,才由其四世孙遣蓝昌建来守“王坟”,这坟茔又是谁指认的? 于情于理不合,难以自圆其说。况且“黔国先茔”碑名不副实,之所以叫“王坟”,是因其孙沐英死后追封“黔宁王”,黔国公是沐英之子沐晟的封号,也应叫“黔宁先茔”才对,显然作伪者“考虑不周”。这块“黔国先茔”碑很可能是从《宙载》一书中借来的。明嘉靖时曾任刑部主事、湖广副使的云南金齿(今保山)人张合所撰《宙载》一书卷下云:“江西乐平县李氏坟,风水甚旺,后人环居其下,皆温饱。自言其坟即黔国祖坟,嘉靖时沐公绍勋遣人树坊于彼,匾曰:黔国公祖茔。人传李氏先有以渔渡为业,夫妇共一船,如江南夜行船者,孝陵(即朱元璋———笔者注)少年奔走尝宿其船,遂幸其妇,既而生一子。夫妇俱亡,子遂育于孝慈(即马皇后———笔者注) ,即西平侯也,故不以朱、李为姓,而以沐氏命焉。”《蓝氏墨谱》成稿当在清乾隆、道光年间,比《宙载》一书晚二百来年,“墨谱”撰修者有可能看了此书后,把“黔国公祖茔”匾改成了“黔国先茔”碑,而遣人送碑者也由沐英的七世孙绍勋改成了绍勋之子朝弼。
3 不要借家谱上的只言片语进行穿凿附会
假借家谱、族谱上自叙世系源流上的只言片语进行穿凿附会,演绎出许多美妙的故事,对毛泽东祖籍的“研究”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从明王朝洪武年问到今天,600余年来,毛泽东的祖祖辈辈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里繁衍生息,“祖恩贻泽远,世代水承昌”(《韶山毛氏族谱》中的辈份用字),其祖籍无疑足湖南湘潭,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最近10多年来,由于《中湘韶山毛氏四修族谱》的公开面世,在寻根问祖热的推动下,不少人开始对毛泽东祖籍进行“深入”研究,起初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后来逐渐异化为借伟人祖籍搭台,唱旅游经济大戏,“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低俗和荒唐。
在《中湘韶山毛氏四修族谱》里载有在清乾隆二年(1737)一修时毛特英的“自记”:“吾族由江西迁云南,籍军户者,始祖太华公也。太华公称隐君子,从云南应募来湖南之湘乡北门外,则土名绯紫桥也。复卜居湘潭七都之韶山铁陂者,太华公之子清一与清四。”《会宗说》云:“粤自吾祖太华公元至正年问避陈友谅之乱,由江西吉州仙茶乡迁云南,因与乡人蔡姓者共垛(似应为“躲”)澜沧卫,乱定后,洪武十三年庚申奉朝廷招募之令,公偕蔡及子清一清四来湘乡北门绯紫桥。“近150年之后的光绪七年(1881),韶山毛氏家族才续修族谱,谱中增加了《源流记》:“吾族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使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之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的(嫡)派。而始祖太华公位下,书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妻)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部七甲韶山,开种铁陂等处,编为民籍。”
一些毛泽东祖籍研究者断章取义地用谱述源流中片语只言生产出了多种毛泽东祖籍的说法,例如:“江西吉水说”。此说源于《韶山毛氏族谱》中的《源流记》:毛太华“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一些人就认为毛泽东祖籍在江西吉安吉水龙城,即今吉水县八都镇。在吉水105国道旁的八都镇街口,有一座高约3米的路碑矗立在街中,上书7个镏金大字:毛泽东祖籍八都。又在105国道1880公桩处的毛家村建立了“毛泽东祖籍游览苑”,高大的门楼气势恢宏,誉之为江西第一民俗村。苑里还建有“毛太华记念馆”,不知有什么东西可供展出?2002年5月27日,人民网、中新社都报道说,江西吉水县八都镇毛泽东祖籍龙城遗址附近的院背村发现了3块刻有“毛氏祖籍”字样的千年古砖,进一步证明了毛泽东祖籍在吉水龙城。这与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玩的把戏异曲同工。陈胜、吴广为了取得起义成功,必须稳住起义队伍,于是遵“卜者”之意,“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于是,陈胜将王天下不胫而走。即使真的发现了3块刻有“毛氏祖籍”的千年古砖,又怎么能进一步证明吉水龙城是毛泽东祖籍呢?“毛氏祖籍”不只是“毛泽东祖籍”,还不如干脆“发现”几块刻有“毛泽东祖籍”字样的古砖。
“浙江衢州说”。1993年,衢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郑艮安得到一份《韶山毛氏族谱·凡例》的复印件,卜面写到“自宋工部尚书让公世居三衢.生子休公,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出守吉州,迎尚书让公就养,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他以 此为线索,穷数年之功,“考察”出了韶山毛氏先人落籍三衢的来龙去脉,“论证”出《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 ,该文叙说了毛宝为江南毛氏一世祖,毛璩为江南毛氏三世祖、三衢毛氏一世祖,毛璩之子宏之、敏之在衢州烂柯山生息。吉水毛氏一世祖毛让是毛璩第十二世孙、清漾毛元琼第六世孙。“如是,衢州毛氏一吉水毛氏一韶山毛氏,这是一脉相承的,是江南毛氏的主系相传。”20O0年4月,郑艮安又自费出版了《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 J。是书考叙了“以国为氏”—— 毛氏的起源、河南原阳—— 韶山毛氏的古籍、浙江衢州——毛泽东的祖籍、江西吉水—— 韶山毛氏的原籍、云南永胜——韶山毛氏的客籍、湖南韶山—— 毛泽东的故乡。“打破了毛泽东祖籍江西说,明确提出了浙江衢州说,从而将毛泽东祖籍研究引入一个新天地。” 客籍与祖籍还好区别,而毛氏的“起源”、“古籍”,毛泽东的“祖籍”、“原籍”、“故乡”又如何理解?词义如何界定?谁能明白无误地说清它们之间的异同?这只能说是在玩一种很低级的文字游戏,给人以云绕雾照的感觉。董志珍在《衢州市谱牒资源综述》中介绍了江山市档案馆所藏《清漾毛氏族谱》(清同治八年合敬堂木活字本),文内说:“清漾人毛让,字伯逊,毛宝十四(世)孙于北宋建隆三年(962)迁居江西吉水(今江西吉安)(?)龙城,成为江西吉水毛氏始祖。元朝末年,吉水仙茶乡人毛太华赴云南从军,明朝初年因军功从云南来到湖南定居,为韶山毛氏之始祖。毛泽东为韶山毛氏(始祖)第二十世孙。”清漾,今江山市石门镇清漾村,那毛泽东的祖籍地就具体到了清漾村。往上溯,三衢毛氏的第六代毛元琼,于梁武帝大同年问,从烂柯山迁居清漾,那衢县(今柯城区)烂柯山是毛元琼的原籍、毛泽东的祖籍地。套“祖籍”研究者的思路,吉水毛氏祖籍浙江江山,江山毛氏祖籍浙江衢县,不能因江山、柯城都是衢州属地,就笼统地称之日衢州,这违背了“祖籍”属地的通常说法。况且,衢州毛氏都是毛宝的后裔吗?据网上公布,2005年9月16日,烂柯山毛泽东祖籍记念地开发项目招商,说“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认定,毛泽东祖居地在浙江省衢州市烂柯山毛家湾双龙戏珠处”。“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认定”,“认定书”在哪里?是否因郑艮安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下属的出版社自费出版了《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就说明毛泽东祖籍在衢州得到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认定”,这不是明显的拉大旗作虎皮的广告欺诈行为吗?
“河南原阳说”。河南大学刘宝琛1998年著文《毛泽东祖籍新溯——河南原阳》,说韶山毛氏的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毛伯郑,其封地就在今河南原阳境内。毛国被灭后,在其后2000多年时问里,毛氏一支后裔几经迁徙,后定居湖南韶山。自西周毛氏封国,3000余年,传108代到毛泽东。此文发表后,河南原阳迅即成立了“毛泽东祖籍研究会”。研究会秘书长毛国杰“阅典籍,查史志,寻碑碣”,也著文《韶山毛氏祖根在河南原阳》。还是那位刘宝琛在2003年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毛泽东祖籍在河南原阳》。河南原阳“毛泽东祖籍研究会”还准备“继续深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召开毛泽东祖籍在原阳研讨会,争取早日被社会承认,筹建毛泽东祖籍在原阳陈列馆。”笔者断言:不管怎样“深入研究,加大宣传力度”,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结果。
还有云南永胜,在毛泽东祖籍溯源研究中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地方。《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讲始祖毛太华“在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澜沧卫在今云南永胜县。“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同源共祖,韶山毛氏先祖曾经在永胜生活,并留下后裔,这已经不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的渊源,已经成了一个研究成果,载入毛氏祖籍研究的史册。 “研究成果”的主要完成者简良开,退休前是永胜县文联副主席,《永胜报》副总编,先后写过10多篇有关永胜是韶山毛氏的客籍、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等方面的文章,内容大同小异,其集大成之作是《澜沧卫与毛泽东先祖父之谜》,文后“作者注:以往发表的文章中若有与此文相矛盾之处,以此文为主。”文章说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在元末明初,即1366年之后从江西吉州龙城逃难到云南北胜府,俗称“北贼”,后应招从军,娶当地的彝族女王氏为妻。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廷在北胜州设置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毛太华升任百户长,参加修澜沧卫城,立下军功,被赐封为武德将军。洪武三十三年(应为建文二年),上司念其立有军功,准许内迁湖南,走时,带走长子清一、四子清四,留下清二、清三等子在云南。言之凿凿,不知史实根据在哪里?不能仅凭《韶山毛氏族谱》中有“以军功拨入楚省”之句就随意编出一些故事。不过,这样的故事别人早已编过,像裴健编著的《湘魂——毛泽东的家世》(群众出版社1992年6月)中关于毛太华的身世,简编故事只是裴编故事的修改和加工。简先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同宗共祖”。为了求证这一点,据说1998年在程海乡风羽毛家湾北湾(村)发现了七本毛氏家谱,都奉毛用为一世祖,原籍江西占州龙城,一至七世祖冠以武德将军爵位。笔者不可能千单迢迢去翻看这几本族谱,但可以肯定地说,谱上绝没有“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字样,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在2000年6月“永胜毛氏研究课题组”带到韶山的不是老谱, 是由简良开整理、续修的《永胜毛氏族谱》,这显然足一部按事先设计好的框架编造出来的“新”谱、“伪”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与韶山毛氏族人座谈时达成共识,简修《永胜毛氏族谱》“显得简单、粗糙,要以韶山、江西的‘毛氏族谱’为蓝本作全面修改、充实完善。”修族谱是修家族史,是要以史实作依据的,在永胜毛氏家族史料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如何去“修改”、“完善”?唯一的办法就是胡编乱造!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永胜毛氏族谱》要由一个外姓人越俎代庖,这在家谱纂修史上是极少的事,只是在本家族族人中没有一个人有能力担负修谱任务才请外姓人提刀,大概永胜毛姓不是这种情况。永胜凤羽毛氏尊毛用为一祖,如果能“弄清楚”毛用就是毛清二,就完全可以证明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宗共祖,于是就找毛用的墓碑,2001年6月26口,毛华诗、毛唐诗、毛志能等人“终于在山沟烂泥中发现了这块碑”。碑文如下:
吾族原籍江西吉州龙城,始祖太华公宦游从戎,屯戍澜沧卫,后以军功奉调,携长子、四子内迂。
明故一世祖旌表忠义、武德将军毛公讳用,字清二老大人之墓。
前所千总十一世孙毛翼圣率族人重立大清康熙七年岁次戍申季春月,谷旦。
这简直是神话,亦是鬼话!是个别急于想出“研究成果”的人请当地石匠镌刻并经过腐蚀处理的新墓碑,而绝对不是毛翼圣率族人重立的毛用墓碑,却是一块为缺乏学术道德者立的耻辱碑。不然的话,为什么不通过媒体发布消息,毛用墓碑那是韶山毛氏二世叔祖的墓碑,是国家级的珍贵文物,还放在风羽毛家湾毛华诗家中,那可是触犯《文物法》的事。另外,即使毛太华在永胜生活过,并留下后裔,难道“洪武调卫”来的毛姓只有毛太华一人,永胜毛氏都是毛太华后裔?都与韶山毛氏同源共祖?“永胜毛氏与韶山毛氏同宗共祖”还结论过早。
谱叙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在明洪武年问从云南澜沧卫来湘乡,经毛氏族人历代口耳相传,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来湘时间和原因与历史不符.可能因年代久远,恐是后人误传误记。在清康熙年问,江西吉州有毛氏族人执毛氏族谱来韶山寻亲,邀约韶山毛氏家旅派人去江西吉州认祖归宗,但韶山毛氏族人以路远年荒为由婉拒,却认可江西吉州毛氏族人所执之谱对毛氏家族源流的记叙。很有可能韶山毛氏刨修族谱是由此而引发 .同时,湖南有一种说法“汀西填湖广”,元末明初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最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大批涌进湖南,“从征”、“屯垦”、“宦游”和从事商贸活动,叉以江两人居多。江西人口,多来自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江西人大都应募而来,少有在城市繁华之地,多在穷乡僻壤之间从事耕垦劳作 韶山毛氏初修族谱,也可能要让自己的先祖来自江 西,又与相传中来自云南澜沧卫不相吻合,于足就画了一道迁徙“曲线”,也就有了“洪武
十三年”、“应募”之说。初修主修毛尔达是毛太华的十二世孙,所修之谱“载太华公以下至八代诸祖,有仪书名、仅书字者,诸祖妣姓氏、茔域多无所载苦”,只是到了曾祖这一代,内容才稍微多一些,这足符合实际的,族谱初修时,纂修者对曾祖以上先祖的生平能知道多少?值得称道的是,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家谱纂修者那样去肆意编造先祖的派名、宁号、牛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坟茔等情况。《源流记》述毛太华以上世系与江西吉水毛氏族谱所载的《龙城毛氏始事录》相一致,就足以说明韶山毛氏对吉水龙城毛氏在族源上的认同,但并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如毛太华的情况在龙城毛氏族谱上有纪录,完全可以查看(吉水)《铎塘毛氏重修龙城源流族谱》(南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即公元1273年二修至1919年五修谱),可至今无人出来举证有载。二修谱之所以这样说,目的在于把江两吉水毛氏之“源”,“流”到湖南湘潭韶山,把韶山毛氏与龙城毛氏在世系上衔接起来,“完善”初修谱关于韶山毛氏世系源流的说法。难能可贵的是,在《凡例》中明确说明:“源流遵照老谱,卜奉太华公为始祖,始迁为大宗、崇本也。”对毛太华以上世系“直削不录,存实信也”。这似乎可以说族谱纂修者对毛太华以上世系也是心存疑虑的,才会有“存实信”之说。
对于家谱,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家谱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地方史料“金矿”,确定它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另一方 面,在使用家谱资料中,要把家谱放在历史和社会中去认识、去鉴别,既不可“怀疑一切”,也不可盲目相信,更不能借家谱中的某些“自我”说法画蛇添足,“海阔天宅”,还是那句老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正确地使用家谱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4 14:04 , Processed in 0.07947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