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2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案例赏析] 论湘西北譚姓家族人口发展史与家族人口增长几种相关因素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13 00: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湘西北譚姓家族人口发展史与家族人口增长几种相关因素


序:

从中国人口发展史的轨迹看,进入近代社会之前,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夏至西汉末年(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初),大约2000多年间,人口沿着一条缓升的总量线波动。第二阶段,从东汉至明末(公元初到17世纪初),大约1600多年间,人口围绕着一条水平的总量线上下波动。第三阶段,从明末至清后期(17世纪初到1850年),大约200年间,人口沿着一条向上倾斜的总量线波动,人口最终达到4亿3千万左右。

一个国家;一个家族人口的增长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理论数字与实际数字相差甚远。可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或者较短的几代人中,实际人口增长数可能又远远超过我们所假定的理论数,这种发展趋势在中国每个家族中都存在。如果我们把它归结一个共同点,相比较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就得出了一个共识的允许值。几千年来传统比较结果人口正增长值,就是称为“人丁兴旺”属于正常现象。小于共识的允许值,人口负增长,负增长值就是“人丁不旺”属于不正常了。其实探索历史史料发现;影响人口增长主要简略为;自然灾害,溫病溫疫流行,政权争夺战争,国家执政者的执政政策有密切关系等等。

宇宙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并且都沿着既定的轨迹在运动着。这种运动不受制于外界力量的存在与否,自始至终,周而复始。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大到太阳还是小到分子原子。我们只能相信这是客观存在的,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在运动着的。与此相同人的一生也要沿着他既定的“轨迹”运动下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人的一生不管他.她是怎样度过人生的,到头来一言以蔽之:命运如此!由此引申为:国有国运、家有家运、个人有个人运,自然规律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家族人口发展史史据来自“家族谱牒”记载;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一片“砸碎旧社会”的声浪中,有很多文物古迹变成废墟,对知识的扼杀不亚于旧社会君主时代兴的“文字狱”。在那个随时都可能降下灾难的时代,我们譚家自然也难以幸免,最令人痛惜的是《譚氏宗谱》被抄出付之一炬,祖父还被挂牌游街罪名是搞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

所幸当时慈利县譚姓族人冒险藏了一本还残缺页面不完整的历史版本家谱(慈利县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中游,东北与石门县毗连,东南与桃源县接壤,西北与桑植县相邻,西南与永定区连接)。

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残存的历史版本家谱也算是一种万幸了。家谱遭此一劫给我们后人留下不尽人意的遗憾。翻阅着残缺的《譚氏宗谱》心情格外的沉重,由此使我想得太多太多。这一把残酷的火它烧掉了我家族多少历史!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难以解开的迷。那些断代的历史,一直困扰着我,想解开他,但又迷失了方向。只有根据这些残存的《譚氏宗谱》记载和有关分支譚姓家族史料,探索研究编辑整理本族系家族谱牒。古谱记载:我们这支譚姓源于春秋时期古譚国”发脉而来。

考证附录;齐鲁晚报探访古谭国发表评论

(来源齐鲁晚报 版权所有(C)鲁ICP备05004346号 2004-09-19) 

     上世纪20年代末,在位于济南东部的章丘市龙山镇以东武原河畔的城子崖发现了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但在这个世人皆知的城子崖中却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城子崖位于地上的城池遗迹,就是春秋时期古谭国的都城。时至今日,就连龙山镇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个神秘的国家,留下了济南历史上最早的诗篇,并在城子崖立国存在了长达五百年之久。如今,谭姓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华人的第65大姓,其子孙后代遍布海内外。
我们这支譚姓源流来历于唐朝时期的“譚可奕.字彦明”生于唐宪宗元和一年公元806年,卒于公元882年,距今1129年,其先由河南官居金陵太平路当涂县贵游乡,以宣仪郎(依唐代散官制为正五品官)致仕江南太平府(以曾孙贵显追赠荣禄大夫)。之后代,谭武兴“生进峰、进鸿、进颇三子,俱成名,闻于五代,世梁太祖赐进峰管五库,官授朝奉郞;进鸿封司马大夫;进颇封左卫金吾镇国将军”。“三进”共生十八子,其名均用“宏”字。故有“三进十八宏”之说,是为湖湘谭姓之始也。
根据古谱记载与“譚可奕.字彦明”之子譚武兴的三个儿子,“进峰、进鸿、进颇是有渊源的无疑”,并且说明我们都是“进颇”的后人。


在我为有这样的先辈感到荣耀的同时,也使我想到我们谭姓出自姒姓,血缘始祖为大禹,发源于山东省境地“古谭国”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譚姓确立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84年(丁酉)年。公元前684年离唐朝时期的“譚可奕”始祖相隔近900余年历史,“譚可奕”始祖干公元806年离明朝建国前时期我们这支譚氏的始祖譚兴的家族谱牒呢?“始祖;谭兴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洲人氏,约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生,明朝,洪武十九年,约公元1386年卒。妣赵氏孺人(诰赠太宜人),生四子:麒、麟、鸾、凤”。
唐朝时期的“譚可奕”始祖与我湘西北譚姓家族一世祖谭添麟相隔近600余年的历史资料呢?
{我宗室“一世谭添麟”,约生于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丙子年(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洲,原居衡州衡阳郡-安仁县。元朝至正22年(公元1362年)谭添麟闻明太祖宽仁爱仕,仗剑前往投从,至则太祖已在江州诣军门,引见为护卫亲军。历任湖广行省参政.管军百户.千户.本卫千户所.正千户.指挥使等职(元-明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千户,为世袭军职,正五品}。


这两大阶段的这些历史史料呢?是如何保存下来了呢?是否也被战火烧掉了呢?是否也被自然灾害其影响?是否也被温疫流行遗弃了?“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自然灾害,其中有些瘟疫和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对人类的后代的影响巨大”。是否也被政治运动烧掉了呢?但是也许会有有心的譚姓家族族人冒险细心的保存下来了呢?幸存远古谱牒也是大有可能的...。例:我家族慈利县譚姓族人直系宗室譚湍家祖“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冒险藏了一本还残缺页面不完整的历史版本本支流家族谱牒。象类似情况在湘西北地区还发现了几本残缺页面不完整的历史版本本支流家族谱牒。

根据我国较完整的家族谱牒现世;主要有《孔氏宗谱》,自孔子至今已传承了百代以上历史。另外在芜湖市南陵县的李家镇李姓族人中,还保存有一套完整的李氏宗谱,宗谱上详细记载了包括李白在内的李氏家族46代资料。曾氏曾国藩家谱也有近百代历史。而我湘西北譚家的家族谱牒从“一世祖谭添麟”传承到我这一代只记载有二十一代,这是什么原因失传?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造成传承断代记载?或者说在始祖譚兴以前的多少代家族谱牒被战争战火烧掉了?是否也被温疫流行或自然灾害关系及其影响逃难遗弃了...???
最有历史史据为证的是在近代史中在那个“破四旧”的年代被红卫兵焚毁的“百姓”家族古谱牒不计其数。“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后来文革《十六条》又明确规定“破四旧”、“立四新”是文革的重要目标(1966年8月1日至8月12日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在那个“破四旧”的文化革命运动中,红卫兵焚毁的家族古谱牒中,是否载有我譚姓家族自“古譚国”国君“譚子”谭祁开创谭姓以来至始祖譚兴公的那段近二千余年历史记载呢?当前以成了譚姓家族后人续编谱牒探索研究之重大课题。


中国历史上;明王朝建国后,社会较稳定。人民能安居乐业。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荣昌盛的时期。特别是汉族人们享受了这又一个太平盛世。这对我们家族的发展应该是带来了前所谓有的生机。毋庸置疑这一时期我家族人口呈直线增长趋势。明末清初,虽有战争,但主要在北方。包括一些农民起义,对我家族的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清末这是我们熟知的一段历史。战争不断,外来入侵。中华民国时期有日本入侵中华的抗日战争。日本入侵对社会造成了一段动荡时期。人民生活很不稳定。生活水平低下,身体状况没有保障。但对我家族的人口残害未发现有记载。族人基本上是在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解放战争,虽有族人投身其中。但都影响不大。直到全国解放,家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天地。

纵观本家族近七百年的历史;

时光匆匆,这是每个人对岁月流逝得太快而发自内心的感叹。七百余年的时间,从历史的角度考证,只不过经历了明王朝-清王朝-中华民国叁个朝代。湘西北譚氏家族人员可以说基本上是在平安中度过的在几次改朝换代的全国战争动荡时期“明王朝-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传家族谱牒也未发现对我家族的人口残害记载。

一.“明王朝的灭亡”本家族受到了重大影响;湖南澧县涔南乡青泥潭长河堰谭氏五大房宗室繁衍蔓延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区)之地,荫袭与明祚胤相终始。“明朝的灭亡后”清王朝政权政策;裁原明朝官吏世袭职为民,征收全部赐禄田产,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本宗室历经改朝是受清王朝政权政策受控制对象,严格控制本支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本支系宗室受清王朝政权政策控制的属十世祖.谭为彦,(含子孙,清王朝政权约波击了三代人),考证有澧州古谱牒为史料证据;澧州古谱牒记载谭为彦(独生子)为字辈,卫庠生,约-明熹宗辛酉年(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x月-x日生,生养生二子,约22岁生养次子,士升。卒-年-月-日,谱据;(家史-传说)...。谭为彦,明禀生,处于明晚季未获功名大用,惜乎,(史料;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清廷对威海卫的文人也予以选用,顺治五年,戚崇进以拔贡任陕西郃阳县知县,后升任淮安府知府,阮述芳以副贡任扬州府通判)。谭为彦,性敏决素善经济,于世然能不为势家所屈,仕途不顺,选择经商养农发家致富,承先启后家道日兴,可想见其梗概云。配孙氏,生二子:士真、士升。
十一世祖.谭士真(贞),(谭为彦长子)士字辈, 男,卫庠生。庠生(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十一世祖.谭士升,(谭为彦次子)士字辈,太学生,明崇祯十六年(癸未年羊年)[清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生(符合史书记载)。太学生-(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十二世祖.学纯,字念兹,(谭士升长子)学字辈,清圣祖辛亥年(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生,清廪生(史料;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清廪生(史料;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宗室评价记载;十二世祖.谭学纯,字念兹,敏而好学食饩,儒学赠有蜚声虎观扁额以旌之,儒学恸谓为今之颜子,以其好学寿数相类云。
十二世祖.谭学春 男,清太学生(谭士升次子)学字辈。(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十二世祖.谭学富男,清太学生(谭士升第四子)学字辈。(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十二世祖.谭学新 男,清太学生(谭士真"贞"独生子)学字辈。(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内设绳、博士、典簿、典籍等厅,以分理各项具体事务;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以供生徒听课、自修及习所。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其属有监丞、五经博士、六堂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等学官掌教务。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二.“清王朝”;满清种族歧视特别严重;种族隔离制度对汉族的民族压迫歧视,黑暗不亚于蒙元。其实在这个外来民族被统治的时代里,统治者对民族界线的划分十分森严,婚姻上的种族歧视严厉地禁止满汉通婚。施行种族隔离政策;满清把汉人当家奴,实质上满清根本就是一个侵略者、殖民者高高在上的反动政权。汉人不仅要供养旗人,而且还要受种种限制和奴役剥削。“明朝灭亡后”清王朝政权政策;裁原明朝官吏世袭职为民,征收了明朝官吏全部赐禄田产,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本宗室因是“明朝官吏世袭族裔”历经改朝后受清王朝政权政策控制,严格控制本支族人不能在仕途上发展。时代变更就发生了人口有外迁徙四川省.湖北省也有回迁徙江西省祖居故乡“吉安府”。内迁徙;有湖南益阳.长沙.绍阳.衡阳等地区域本支譚氏族人。湘西北地域譚氏宗室人口有了明显下降。

三.“中华民国”;随着政局和社会有跨越性变异诸如;政府赋税过重,阶级对立激化了阶级矛盾,地主阶级剥削胜于太平时期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某些原因影响造成了家族成员的生活困难,生活质量下降,医疗条件无保证。很显然人口的增长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自然灾害是我们家族中阻碍人口增长的主要罪魁祸首。它会直接带来农产品欠收。人民在温饱中挣扎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疾病缠身。这是族人们面对的最大困难。本家族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影响。古谱中记载家族这段时期人口发展较为均匀,只有少量人口有外迁徙四川省.湖北省。内迁徙;有湖南益阳.长沙.绍阳.衡阳等地区域本支譚氏族人。湘西北地域譚氏宗室人口发展较为平衡。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健立后,本支譚氏家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天地。在经历了共和国人口发展过程中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本支流譚姓家族人口应该或多或少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传统;中国的家族观念只看重增添男丁为荣观念影响下。总体预计本支流譚姓家族人口应处于了下降水平。

主要慨括如下几点原因;

1.建国后高生育率时期政治运动频繁特别是狠抓阶级斗争。本家族成份不好的男丁由于家庭成份不好很难娶到媳妇只有选择爬竹杆这条路“男到女家落户作招郎女婿”。

2.建国后由于遇到自然灾荒年时期,本家族支流大部分分布在丘林地区和山区一部分贫穷家族的男丁成员也选择了“男到女家落户作招郎女婿”。

3.八十年代政府推行一胎生育政策时期;“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1982年推行领取独生子女证。由于政策的连续性;少生.晚生.优生.优育,无奈之下在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只生一个孩子理念。但是在中国的家族观念只看重增添男丁为荣,对增添人口生女嗤之以鼻,这些封建思想维持了几千年。“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实质上是在与中国的传统和家族观念挑战。在中国的“国家政策”传统和家族观念传统,生养孩子必需随父姓,由于第一胎生女孩的比例高于生男孩这就凸显出家族人口直线下降。

4.也有本家族支流成员“因无生育”或“天灾人祸中途夭折后代”造成传宗接代后继无人。

5.建国后本家族支流成员;也有外迁徙四川省.湖北省及其它省份本支譚氏族人。内迁徙;有湖南省内各地区域本支譚氏族人。

综合以上因素;(据社会调查其它百姓家族也有雷同)

一是;家族男丁人口外流“男到女家落户作招郎女婿”造成传宗接代后继无人。

二是;生养独生女儿要顺应中国传统和传统家族观念嫁女后后代随夫姓造成传宗接代后继无人。

三是;“天灾人祸”无奈之下造成传宗接代后继无人。

综上所述;我们的国家和家族现在还是遵循男娶女嫁这一封建传统思想,只看重男丁,对生女嗤之以鼻,这是封建思想恶习。认为生男孩的多少就直接关系到家族人口的发展壮大。其实我们人类要转变思想,不管生男生女,不应该注意数量,要注意质量。使每一个出生的男孩女孩都健康成长。成为人类家族成员中的花朵,国家的栋梁之材。未来的世界是如何发展?谁都难以预料...。

回归自然看人类发展历史;人类从无姓氏发展到有姓有氏。也许那一天人类会改变意识!突发奇想!发展到人类只分人群种类“白色.黑色.黄色.有色和无色人种”为姓氏呢...。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发展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提倡社会上男女平等,同工同报酬,各族人们思想开放了,不可否认。但是我们国家现在还是遵循男娶女嫁这一传统思想;生男孩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家族人口的发展。建国初期全国人口也是递增长较快。

现在回过头来看毛泽东时代的计划生育工作和其他国家相比并不落后。建国后推动了生育观念转变,倡导优生优育。

60年代立足转变观念;提出“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六十年代就有宣传和试点,并在1971年开始正式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以晚、稀、少为实施原则,即晚育,一般初育应当晚于25岁,生育间隔至少4年,最多二胎,各地执行力度不一。到1976年“文革”结束时,生育率已经急剧下降。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统计,1970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二十五点八三,总和生育率为五点八一;197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二点六六,总和生育率为三点二四。在大、中城市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甚至略低于世代更替值二点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所谓的“婴儿潮”,而在七十年代世界平均生育率下降的同时中国也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大降低了生育率。

80年代转变观念;国家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1982年推行领取独生子女证。由于政策的连续性;少生.晚生.优生.优育无奈之下在群众中逐渐形成了“只生一个孩子”理念。同时政府推动了婚居模式转变宣传,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因计划生育后出现了一些女儿户,他们只能靠女儿养老。把招女婿作为新风俗宣传,目的是改变人们对招女婿的偏见,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实质上改变不了封建传统观念”。
按照目前的生育情况来看,女孩较多与男孩,下一代男孩多于女孩的数量与上一代相比较趋于平稳,总的情况属于发展趋势平衡。

建国后政府推动了生育观念转变,倡导优生优育;60年代立足转变观念提出“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80年代推行一胎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1982年推行领取独生子女证。由于政策的连续性贯彻;少生.晚生.优生.优育在群众中逐渐形成生养独生子女意识。计划生育政策若干年后出现了一些女儿户,他们只能靠女儿养老。同时政府又推动了婚居模式转变宣传,倡导男到女家落户。把招女婿作为新风俗宣传,目的是改变人们对招女婿的偏见,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实质上这是社会养老政策改革问题”。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1980年开始全面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目前,我国公民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出生率已经严重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即将进入负增长。同时,我国人口的性别失衡、老龄化、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老人、失去子女老人,社会当前以面临养老若干问题。后备劳动力不足、民族失衡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危及国家安全。

当前人力社保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制定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为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规划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探索为独生子女父母、无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补贴和老年护理补贴政策的试施...。

计生专家们提议;计划生育30年二胎政策开放呼声高涨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事实上;解放后,全国人口也是迅猛地增长,由原来的四万万同胞增长到至今的十三亿多人口。人口的暴涨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所以“计划生育”这一方针应运而生。时代的改变,人们也应该顺应潮流转变思想...。不管生男生女,不应该注意数量,要注意质量。使每一个出生的男孩女孩健康成长。成为每一个家族中的花朵,国家的栋梁。所以说个人的命运与家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未来的世界是如何发展?谁都难以预料...。

回想我们譚氏家族历史上曾出现辉煌了一个“明王朝”时代。现在只剩下澧州青泥潭长河堰谭氏老祖祠旧址-老祠碑文记载那段辉煌家族历史与湘西北譚氏六世祖皇明大学士“譚钺公”“孝峰石道碑”。碑(迁客之物,碑顺,则后人顺之,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碑则成为了古人的唯一留给子子孙孙财产谭孝峰石道碑亭,位于临澧县官亭(安福镇)。作为后人追忆譚氏家族历史上曾出现的辉煌历史,也是留给后人的唯一遗产见证史据。

注释:

A.编写论家族人口发展史与家族人口增长几种相关因素主要以湘西北谭氏源流为研究文本,历史资料记载以“湘西北谭氏”,湘西北谭氏一世祖谭添麟支流至六世祖谭钺支系直传谭氏十五世谭训智次子十六世谭元宜一支世系家谱详细家族史记载为文本...。

B.探索家族人口发展史与家族人口增长史.研究湘西北谭氏族史史篇分“明王朝.清王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载本支流史据史料为依据。

C.澧水流域(湘西北地区)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搜集谭氏史料特编写家族人口发展史与家族人口增长几种相关因素;目的是确保谭氏谱牒族史资料完整无空白史页,特补遗家族史,留下历代祖先之足迹记忆。准确无误流传给谭氏家族,供谭氏子孙参阅。


编辑撰写初审于辛卯年,公元2011年2月18日;湖南澧水流域(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  
制作编辑:TanXiaoPing

                              1973年插队纪念 1977年知青农场招工纪念 2009年纪念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18:07 , Processed in 0.10635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