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026|回复: 0

[家风祖训族规] 古祠堂为什么建在池塘边上?原来不是迷信风水

[复制链接]

361

主题

960

帖子

30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91
发表于 2018-6-23 00: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小池 于 2018-6-23 00:17 编辑

我国的建筑风水源远流长,其信仰的“天地人合一”恰与当今人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不谋而合。风水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并从自然界得到支持,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在倡导“和谐人居”的今天,剖析解读传统建筑风水这一基本的生态思想,对现代城市生态住区的规划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传统建筑风水的生态思想


1.jpg

1.建筑风水的基本观
一般认为“风水”概念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认为避风聚水就能得到生气。对于“生气”, 《吕氏春秋·季春》云 :“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气是焕发生命力的元素,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可见,风水观念从一开始就以生命美为底蕴,以“气”为核心。

建筑风水有不少流派与别称,主要有堪舆、地理等。东汉许慎曾谓 :“堪,天道;舆,地道”,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礼记·月令》中说 :“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其中蕴含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建筑风水的基本观。

2.风水观念的生态意蕴
古代风水认为大地是有灵性的,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其一,赋予自然以生命,肯定自然的价值。其二,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

理想风水的追求,实际上是古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中国很多的传统民居、村镇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徽派民宅等,都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它们体现着顺应自然、为我所用的生态诉求 ;映射了因地制宜地将建筑环境与人的活动、情感协调平衡的生态智慧,使祖祖辈辈从中获得归宿感、聚合感、安全感、亲切感等精神满足,从而诗意栖居、怡乐繁衍。

二、传统建筑风水在现代住区规划中的生态实践

1.用风水的生态内核思想指导住区规划
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和谐。概括而言,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

(1)藏风聚气——理想的选址

古人对于藏风聚气的“风水”结构,在《阳宅十书》中有详细说明 :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 ;右有长道,谓之白虎 ;前有汗池, 谓之朱雀; 后有丘陵, 谓之玄武,为最贵地。这个风水宝地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 :背后靠山,利于抵挡冬季北寒 ; 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日南风,又能享有灌溉、 舟楫、 养殖之利; 朝阳之势,以便有良好的日照 ;缓坡阶地,可避免淹涝之灾 ;周围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小气候、获得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而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

今天,生态建设的角度上看,正需要使区域内各种自然要素相互协调,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充满生机,成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而对于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的城市来说,风水中的龙、砂、水、穴遂被赋予新的喻义而加以应用。比如将一座座楼房看作重叠的山峰峦头 ;将纵横交错的道路,看作一条条河流溪水。对于城市中的民居而言,与毗邻宅周的屋宇、墙垣及道路最为直接和密切 ,因此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jpg

(2)气脉——整体连续的生态结构

风水强调气脉的连续和完整,《葬经》中有“断山”、“独山”不可葬之说。以明十三陵为例 :“陵西南数十里为京师西山。嘉靖十一年(1532 年)三月,金山、玉泉山、 七冈山、红石山、 香峪山皆山陵龙脉所在,毋得造坟建寺, 伐石烧灰。” 依风水观看来,十三陵所在山地属燕山之余脉,与北京西山虽有数十里之遥,却一脉相通,因此明王朝恨不得把整个燕山山脉都保护起来。

这种注重气脉及网络结构整体连续的做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圈以及栖息其中的动植物、微生物所构成的生物群落都十分有益,对该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具有保全、保护作用。这在建筑规划、城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研究上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3)气动——流转起伏的环境要素

风水观同时强调山脉、水流、道路等各环境要素的曲折和起伏,讲求气动布局——既有气势之美,又有动态之妙。被看作风水宝地的浙江武义县郭洞村对水的处理是个很好的例子。该村处于东西两山夹峙的狭长谷地上,两股山泉汇成溪流自南而北穿村而过。但这一“直水”有悖屈曲流转的风水观念。于是,他们对此改造补救,首先将溪水出村之口改向两山对峙宽度只有 100 米的山谷处,使溪流遇到西面的山包又折至东山脚下,再折而向北绕道出村。同时,在水口南北向的河道上建造一道石拱桥, 取名“回龙桥”, 以起聚气、锁水的风水象征作用。

事实上,从生态角度来看,动感的形态除了有其韵律美感外,蜿蜒起伏的山峦无疑有利于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曲折回环的河流也是改善局部生态环境、涵养生物及防洪的有效手段 ;并使人体味到其中的生命之美 。而现代的公路、铁路、排灌渠或是通讯线路,均以直线一味追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速传输,对照风水观,从生态层面这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4)气场——安全稳定的空间形式

气作为风水的核心虽然含混不清,无法界定和测量,但以气为统一功能特征的系统是可操作和控制的。气周流于天地万物之间,集能、质、生物、信息及精神于一体 [7],所以气可以用场的概念理解。

在理想的风水气场构筑上,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采用院落为其主要空间形式,风水学谓之“气场中心”。这个半自然化的小宇宙,形成了内向型的小气候,较之于自然,更具有可调节性。院落的封闭型或半封闭型空间,以借景、对景等诸多手法,把自然山水投影到气场中来,像一个杠杆,在人与自然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的存在除了给予人类心理上的安全感外,也使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这种人与自然不直接赤裸面对的空间构成和居住方式,获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jpg

2.用生态居住的思想营造和谐风水
生态居住首要的是在不损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居住环境能够满足人类健康生活的需要,能有效地利用现代科技处理环境与人类的矛盾,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与风水观的“天人合一”具有根本的一致。

(1)分析生态规划误区,摒除简单模仿的生态表象

当前,在生态居住的规划建设中存在着不少误区。比如,只注重局部表象,忽视生态系统合理性。一味追宠居住区的外部环境,以景观代生态,在没有对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便大打生态铭牌,建绿地、造水景,这不仅增加投入、误导消费,也给今后的物业管理、居住者的长期消费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如,只停留在肤浅的模仿层面,缺乏适应性和经济性。为达到建设所谓“生态居住区”的目的,机械地套用一些生态工程技术,结果不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投入,更可能会导致居住区原有生态系统被破坏。

(2) 把握生态系统特点,搭建“浑融自洽”的风水秩序

在传统风水核心观中,“气”和“聚”这两个概念似乎适用于很多对象和状态的描述,其模糊性常常难以用严密的逻辑来把握它的真正内涵。而事实上,例如复杂的罗盘编码、八卦的占断定位等都足以说明其中蕴涵的阴阳平衡、伦理等级等复杂内容,自有其内在严谨的风水秩序。风水观念的浑融自洽,正是现代逻辑思维所缺乏的把握世界的整体观照与内部秩序相结合的特殊维度上激发出来的生态智慧,它体现了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协同创化的境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生态居住区在我国发展很快,首先其规划和建设必须依照中国国情,按照生态居住区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开发前期就以生态居住的理念和标准进行系统的生态规划,并以此指导和控制建筑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其次,各地各项目虽然位置、规模、成本、定位都不同,但都需了解或掌握项目的生态系统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充分利用和展示,从而能更好地达到人与居住环境和谐相容的目的。

(3)脉承诗意栖居情怀,创造“谐和生情”的生态人居

风水观“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中包蕴着古人对生活的理想、对生命的精神追求,从生态美上可以认为“诗意栖居”的情怀是其根本内核。风水模式创设环境的和谐韵味,追求小环境与大环境之间的互感互生,给与居住者强大的心理暗示,更赋予了人与环境之间日久生情的某种超越情怀。从生态美学角度来看,建筑风水中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激发互渗,和谐生情,正是人与自然相关联而引发的对生命的共感。

三、结语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中国传统建筑风水观的生态意蕴和实践意义,显得如此亲切和可贵。风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态居住的规划与建设也非一蹴而就。在理解风水观念生态内核的基础上,把古老风水观与现代生态理念相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科学地应用于现代生态住宅区的规划建设,对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人居必然大有裨益。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8 20:24 , Processed in 0.07417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