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963|回复: 1

[资料] 权威转发:寻根“调北填南”

[复制链接]

35

主题

84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发表于 2017-4-14 0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家河 于 2017-4-14 01:37 编辑

    明朝洪武年间的“调北填南”为安顺带来了一批移民,他们或来自江西,或来自湖广,或来自四川,但是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征南战争,没有自己的屯堡,600多年过去后,对于这批移民我们已经显得记忆苍白。作为一个“调北填南”移民的后裔,我愿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提供一种个案的补充。
                一 “调北填南”的缘起
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朱元璋决定把足够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按照明军的编制驻扎下来。这一军事行动被称作“调北征南”。今天的屯堡文化即是“调北征南”明朝大军的文化遗存,鲍屯族谱等即是“调北征南”明朝大军后人的完美记忆。
对于明朝30万大军的征南历史,应该说多有记载。但是,历史还有一处细节是“调北填南”,历史记载明朝政府在推行“调北征南”的时候,还推行了“就宽乡”的移民政策,即鼓励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到经济滞后的地方,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在“鼓励”的同时,也强迫大批内地破产的流民和平民迁往贵州。迁入的平民,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成为“民屯”,也被称作“调北填南”。
以上历史说明,贵州屯堡居民主要来自军屯、民屯两股。军屯主要来自调北征南,主要是来自江南、中原的军民。他们说江南软语,唱地戏、跳大神等民俗无不保留和应证着军屯居民中原文化的色彩。那么民屯来自何处居民呢?历史的深处似乎稍显苍白。
二 “调北填南”的口述例证
如果文献匮乏的情况下,允许口述史学发挥作用的话,笔者或可将1991年一桩旧事提起。
1991年,作为贵大历史系一年级学生的我,对于寻根充满了兴趣,但是遍查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均未找到安顺历史上移民的详细记录。寒假期间,笔者不禁问祖父伍恒益:我们家究竟从哪里来?祖父正色道:我们家祖籍江西石灰窑,调北填南时候到贵州安顺州,曾祖父15岁时由安顺州甘塘堡迁居安顺(约1887年)。你学历史可以研究一下。
我当时对“调北填南”完全没有概念,只听说过湖广填四川,于是以为祖父可能是记错了。1995年到上海华东师大读研究生,继续查询有关资料,依然寻根无果。说来惭愧,直到这次回乡得到丁武光老师大作的启发,才发现如果祖父伍恒益没有记错的话,家中起于嘉庆年间的八代家谱,可以上溯到明朝洪武年间的“调北填南”。由他的这番话,不但可以推知历史上确实有民间移民为主体的“调北填南”,而且可以推知“调北填南”主要来自距离贵州更近的地区,历史记载“调北填南”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四川行省应该说是有其依据的(普定白岩据说就是以调北填南江西移民后代为主的村落)。
“600年前是一家”溯源
顺着祖父口述的几句话,我继续寻根旧州。这次回乡经伍永鸿先生提醒,旧州的伍家一般均是少数民族,只有旧州甘棠堡一个支系是汉族,或许我们两家600年前是一家。但是,历史在这里显示了他的复杂性。尽管有一种简单的划分法认为,凡是叫“屯”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征南”来的军人后代;凡是叫“堡”的村寨多大是“调北填南”来的平民后代。但是旧州甘塘堡这里虽然叫堡,但其汉族来源的伍家、郭家确实是军屯人的后代(参见伍永鸿君《郭院溏溯古》)。也就是说,屯堡这个名称其实难以做简单的两分法,一个屯堡中既有军屯居民,也有民屯居民,还有少数民族移民的杂处可能更符合当时的生存状态。历史在宏观的地方,因为某一句例证可以确定地将某些事物溯源到很久以前。但是在细节的地方,她又是那样苛刻,使你不敢因为一个简单的推理就匆忙作结论。这大概正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84

帖子

24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0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旧州衰落的分界线思考
按照历史的记载,“先有旧州,后有安顺”。1351年,元朝置安顺州,治所在今旧州镇。明朝洪武年间,进一步废除普定府辖地大部划归安顺州统一管理。1438年8月,安顺州升格为直隶州,设知府节推。这段时间的安顺州鼎盛一时,扮演了安顺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今天安顺城所在的普定卫还是一个军事管理所在而已。但是,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8),安顺州治所迁到普定卫城(今安顺市),原安顺州称为旧州,但是这个变动似乎并不是旧州衰落的开始。
这一时期,宋元以来一直统治管理这里的张番土司势力逐渐式微,逐步失去数百年的世袭特权,明朝末年(17世纪上半期)其后裔先后搬出旧州城,这些管理体制的调整是有利于旧州的发展,且赋予了旧州以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旧州真正的衰落,其实不是在权力中心的转移之后,因为土司制度改流官制度焕发了其生命力。
旧州的衰落大体上是在清代驿道的变化之后。历史记载,元朝在贵州设置的驿站之一东罗番(今双堡)就在安顺州南侧,后来驿站改到杨武,距离安顺州也不远。直到清代康熙朝,平坝取代杨武成为新的驿站,至此旧州、杨武才无可奈何地陷入衰落。其实,从近代历史中关于旧州谷氏家族迁居安顺的时间大约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以及旧州人周之冕1867年中举人,1877年辞官归安顺办学等事宜(我们家作为一介平民也是同治年间从旧州迁安顺),我们间接感受到这个时候旧州的大户人家开始迁移到安顺,读书人回归故里也基本选择安顺作为故里,旧州在驿站变迁后的衰落大为显现。
                 五 口述的力量
祖父生前的几句话竟然可以追溯这么多东西,这实在有点超乎我的想象。历史有时候显得那样繁复,但是有时候又显得那样亲切,经得起推敲抑或只是部分经得起推敲的信息居然可以在推证的过程中让我们对历史的本来面目清晰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我得感谢口述的力量,是它让我们有机会抓住难得的机会,完成历史时空的穿越。

再说得远些,我还惊讶于祖父居然能够清晰的记得我们家是来自江西,来自调北填南,迁居于安顺州(旧州),对于一个家谱不全的家族,口口相传的力量简直让人惊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竟然使得祖父他们竟然能够一代代口口相传,坚韧地保留了600年来家族移民贵州的基本信息。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2005年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维尔市遇到来自台湾的英语教授刘先生,曾经惊讶于他不但与自己攀认老乡,而且还清晰地报出自己是安顺刘家庄人,而我则为自己对故乡反而语焉不详感到惭愧。或许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于故乡原来都有这么一种亲切的怀旧和眷念,在我们的生命深处不论离开故乡多远,我们都希望清晰地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乡,找到属于生命的故乡。。。。。。

2012年8月6日于上海家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8 18:12 , Processed in 0.0971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