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840|回复: 0

[史料] 台湾文献丛刊130 台湾通志 > 資料(二)池升 记载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57
发表于 2017-10-12 12: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文献丛刊130 台湾通志 > 資料(二)池升 记载


  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

  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

  昭忠祠記

  新附入昭忠祠職銜姓名清冊

  臺南昭忠祠員弁兵丁銜名冊

  林爽文、蔡牽、張丙等案名冊

  文職冊

  武職冊

  各志文武冊

  戴萬生案

  施九緞案

  剿番陣亡員弁

  埤南剿番案

  宜蘭防勇開山中伏陣亡優卹案

  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獎卹案

  ·御製平定臺灣二十功臣像贊序

  近著「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以為伊犁、回部、金川三大事,各有端文;王倫、蘇四十三、田五,次三事,不足以薌其功。若茲林爽文之剿滅,介於六者間,雖弗稱大事,而亦不為小矣!故其次三,訖未紀勳圖像;而茲福康安、海蘭察等渡海搜山,竟成偉勳,靖海疆,吁!亦勞矣,不可湮其功而弗識。故於紫光閣紀勳圖像,一如向三大事之為。然究以一區海濱,數月底績,故減其百者為五十,而朕親製贊;五十者為二十,餘命文臣擬撰,一如上次之式。夫用兵豈易事哉!昔漢光武有云:『每一發兵,頭鬚為白』。況予古稀望八之年,鬚鬢早半白,而拓土開疆過光武遠甚,更有何冀而為佳兵之舉?誠以海疆民命,不得不發師安靖;所為乃應兵,非佳兵也。然亦因應兵非佳兵,幸邀天助順,而成功速。此予所以感謝鴻貺,不可以言語形容而又不能已於言者也。昔人有言:『滿洲兵至萬,橫行天下無敵』。今朕所發巴圖魯侍衛章京等纔百人,已足以當數千人之勇。綠營兵雖多,怯而無用。茲精選屯練及貴州、廣東、湖廣兵得近萬人,統而用之;遂而掃巢穴,縛逆首。是綠營果無用哉?亦在率而行之者為之埋根倡首有以鼓勵之耳!若福康安未渡海以前,臺灣綠營已共有四萬餘兵,何以不能成功?則以無率而行之者,豈不然哉?且臺灣一歲三收,蔗薯更富;朕若微有量田加賦之意,以致民變;天必罪之,不能如是成功速也。後世子孫當知此意,毋信浮論富國之言。愛民薄斂,明慎用兵,庶其恆承天眷耳!近日以宮商三百,逐章饜飫其義,竟如幼年書室學詩之時;然彼時但知讀其章句,而今則究其義味。因思「采薇」、「出車」諸章,乃上之勞下,其義正,斯為正雅;「祈父」、「北山」諸什,乃下之怨上,其義變,斯為變雅。夫上勞下可也,下怨上不可也。何則?下之怨上,固在下者不知忠義;然亦必在上者有以致之,斯則大不可也。我滿洲舊風,以不得捐軀國事死於牖下為恥;其抱忠知義,較「祈父」、「北山」之怨上為何如?是則綠營之多,恇怯思家,伊古有之,無足多怪矣!然為上者不可不存「采薇」、「出車」之意,更不可不知「祈父」、「北山」之苦。如其一概不知,而但欲開疆擴土,是誠佳兵黷武之為:望其有成,豈非北轅而適越乎?故因為功臣圖贊,而申其說如此。以戒奕葉子孫,並戒萬世之用兵者。

  乾隆五十三年(歲在戊申)春三月上浣立。

  ·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紀事語

  平伊犁、定回部、收金川,是三事皆關大政,各有專文勒太學。誅王倫、剪蘇四十三、洗田五,是三事雖屬武功,然以內地懷慚弗薌其說。至於今之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則有不得不詳述顛未,以示後人者。向之三,予惟深感天恩,蒙厚貺;次之三,予實資眾臣之力,得有所成。若茲臺灣逆賊之煽亂,乃卒然而起,兵出於不得已;而又不料其成功若是之易也。蓋自康熙二十二年平定臺灣之後,歷雍正逮今乾隆戊申百餘年之間,率鮮周歲寧靜無事;而其甚者,惟朱一貴及茲林爽文。朱一貴已據府城,僭年號;林爽文雖未據府城,然亦僭年號矣。朱一貴雖據府城,藍廷珍率兵七日復之;不一年遂平定全郡。林爽文雖未據府城,亦將一年始獲首渠,平定全郡。則以領兵之人有賢否之殊;故曰:事在人為,不可不慎也。林爽文始事之際,一總兵率千餘兵,滅之而有餘;及其蔓延猖獗,全郡騷動,不得不發勁兵、命重臣。則予「遲速論」所云未能速而失於遲,予之過也。然而果遲乎?則何以成功?蓋遲在任事之外臣,而速在籌策之予心;故始雖遲,而終能成以速,非誇言也,蓋紀其實而已。若黃仕簡、任承恩初遲矣,而予於去年正月即命李侍堯速往代常青為總督,辦軍儲,常青往代黃仕簡、藍元枚往代任承恩,司剿賊之事,而郡城與仕簡弗致失於賊手。是幸也,是未遲也(黃仕簡、任承恩既至臺灣,南北互相觀望兩月餘,遂至與賊以暇,日以滋蔓。幸予於正月初旬值李侍堯入覲,即命往代常青為總督;而命常青代黃仕簡,又隨命藍元枚代任承恩。是以郝壯猷於三月初八日自鳳山棄城敗歸,立即置之於法。常青適於初九日到郡,整頓兵威,屢挫賊鋒,郡城得以無失。使常青不即到,則郡城必失守,仕簡或被賊獲,皆未可知。是始雖遲而實未為遲也)。既而常青祗能守郡城,藍元枚忽以病亡,是又遲矣。而天啟予衷,於六月即自甘省召福康安來熱河,授之方略。八月初,即命福康安、海蘭察率百巴圖魯及各省精兵近萬,往救諸羅,是又未遲也(常青雖固守郡城,未能親統大兵往救諸羅。藍元枚正籌會剿,旋以病亡。又幸予於六月內早命福康安來覲熱河,即命於八月初二日同海蘭察率百巴圖魯、侍衛章京百餘人馳赴閩省;並預調川、湖、黔、粵精兵近萬人,分路赴閩。維時諸羅被圍日久,糧餉、火藥道梗不能運送,若非天啟予衷,及早命重臣統勁旅前往,幾至緩不濟事。是常青等救諸羅雖遲,而予所料亦未為遲也)。福康安等至大擔門,開舟阻風;風略定而啟行,又以風遮至崇武澳不能進,是又遲矣。然而候風之際,後調之兵畢至。風平浪靜,一日千里,齊至鹿仔港,是仍未遲也(福康安到廈門,於十月十一日自大擔門開船,被風打回。十四日得風,駛行半日,又以風遮至崇武澳停泊,似覺遲滯。然當此候風之際,四川屯練二千、廣西兵三千俱至,而風亦適利;遵於二十八日申時放洋,至二十九日申時,兵船齊抵鹿仔港,千里洋面,一帆直達,其餘之兵亦陸續配渡。福康安率此生力之兵,旬日內頓解諸羅之圍;繼克賊巢,生擒逆首。是未渡以前若遲,而計其成功又未可謂遲也)。夫遲之在人,而天地神明護佑,每以遲而成速,視若危而護安;有如昔年「開惑論」所云者。予何修而得此於天地神明之錫祉哉!如是而不益深敬畏,勤政愛民、明慎用兵,則予為無良心者矣。予何敢,抑又何忍乎!夫用兵豈易言哉?必也凜天命、屏己私、見先幾、懷永圖,方寸之間,日日如在三軍前;而又戒掣肘、念眾勞。且予老矣!老而精神尚健,不肯圖逸以遺難於子孫,臣庶藉以屢成大勳,此非天地神明之佑乎?亦豈非弗失良心得蒙天鑑乎?福康安等解圍殲賊以及生擒賊渠,諸功績已見聯句之詩序,茲不贅言。獨申予之不得不用武、又深懼用武之意如是,以戒後世佔驗家以正月朔旦值剝蝕,為兵戈之象。遠者固莫考,自漢至明屢逢其事,然亦有驗有弗驗(元旦日食,自漢迄今有四十七,其本系政治廢弛及僭竊偽朝無論已,如唐之太宗、宣宗,元旦日食,其年俱寧靜無事。至宋仁宗四十餘年之中,元旦日食者四;最後嘉祐四年亦無事:此其弗驗者也。惟寶元元年元昊及康定元年元昊寇延州、皇祐元年廣源州蠻儂智高寇邕州,又元代祖世至元二十九年元旦日食,是年廣西上思州土官黃聖許結交趾為援,寇陷忠州、江州及華陽諸縣:此其有驗者也)。若昨丙午,可謂有驗矣。以予論之,千歲日至,可坐而致;剝蝕亦可坐而定也。既定矣,其適逢與不逢,原在依稀惝怳之間;且亦乏計預使之必無也。若使之無,是為詐也;不惟不能避災,或且召災。故史載宋仁宗朝第二次康定元年春正月朔,當日食;司天楊惟德請移閏於庚辰歲,則日食在正月之晦。帝曰:『閏所以正天時而授民事,其可曲避乎』?不許。夫日食必當在朔,可知古稱月晦日食者,見移閏曲避之術耳!至於不得已而用兵,惟在見幾而作、先事以圖,遲不失於應機,速不失於不達。惟敬與明,秉公無私,信賞必罰,用兵之道其庶幾乎!夫行此數端甚不易矣。知不易而慎用兵,又其本乎!凡軍旅事,必當有方略之書;書成,即以此語冠首篇,亦不更為之序矣!

  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春三月吉日立。

  ·命於臺灣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詩以誌事

  三月成功速且奇,紀勳合與建生祠;垂斯琬琰忠明著,消彼萑苻志默移。臺地期恆樂民業,海灣不復動王師;曰為曰燬似殊致(近年以各省建立生祠,最為欺世盜名惡習;因令嚴行飭禁,並將現有者概令毀去。若今特命臺灣建立福康安等生祠,實因臺灣當逆匪肆逆以來,荼毒生靈,無慮數萬,福康安等於三月之內,掃蕩無遺,全郡之民,鹹登衽席。此其勳績,固實有可紀。且令奸頑之徒,觸目警心,亦可以潛消狠戾。是此舉似與前此之禁燬跡雖相殊,而崇實斥虛之意則原相同,孰能橫議?且勵大小諸臣,果能實心為國愛民,確有美政者,原不禁其立生祠也),崇實斥虛政在茲。

  乾隆五十三年仲秋月御筆。

  ·御製福康安奏報生擒莊大田紀事語

  昨生擒林爽文,則剿滅逆賊事可稱蕆大端;茲生擒莊大田,則肅清臺灣事方稱臻盡善。二逆狼狽為奸,得一而不得二,餘孽尚存,慮其萌芽;且彼既聞首禍被獲,則所以謀自全而倖逃生。入山固易追,赴海則難捕矣。是以先事周防,屢申飭諭(莊大田在南路,距海甚近,不慮其入山而慮其入海,則追捕甚難。因屢次降旨令福康安等慎防其入海之路,思慮所及,隨時預飭)。茲福康安盡心畫策,凡港口可以入海者,無不移舟設卡。因聞莊大田帶同匪眾,俱在柴城。初二日欲往蚊率社,經番眾極力抵禦,復行退回。初五日黎明,官軍由風港發兵,越箐穿林,遂有賊匪突出拒敵。我兵迎擊,海蘭察率領巴圖魯侍衛奮勇齊攻,殺賊三百餘,生擒一百餘;追至柴城,賊愈眾多。然恐攻撲過急,莊大田或臨陣被殺、或乘間竄逸,轉不能悉數成擒。福康安分兵數隊,以徐合攻;自山梁布陣至海岸,適烏什哈達所帶水師,得順風連檣齊至,沿海進圍,水陸合剿,自辰直至午刻,殺賊二千餘。群賊奔潰投水,屍浮水如雁鶩,而獨莊大田伏匿山溝,以致生擒,是豈人力哉?天也。二逆以么■〈麻外骨內〉小民,敢興大亂,殺害生靈,無慮數萬,使獲一而逃一,未為全美;斯皆生致闕下,正國法而快人心。反側潛消,循良樂業。福康安、海蘭察等畫謀奮勇,不負任使,固不待言;然非天祐我師,俾獲萬全,豈易致此耶?更查康熙六十年四月,朱一貴於臺灣起事,提督施世驃、總兵藍廷珍於五月由澎湖進兵,至六月收復臺灣府城,計閱七日。於閏六月,始擒獲朱一貴,計閱一月餘。至雍正元年四月,而餘黨悉剿盡。自朱一貴起事至臺灣全郡平定,始末閱兩年。茲林爽文於五十一年十一月起事,其黃仕簡等前後誤事經一年。福康安等於上年十一月由鹿仔港始進兵,其間解諸羅縣之圍,克斗六門,攻破大里杙賊巢,至本年正月獲林爽文,計越四十二日;繼獲莊大田,計閱三十二日。自林爽文起事至臺灣全郡平定,始未共閱一年三月。是較之藍廷珍等,成功更為迅速矣。夫逆賊入內山,生番非我臣僕,性情不同、語言不通,其遵我軍令與否未可知也。福康安示之以兵威,使知畏;給之以賞項,使知懷。其經畫周密,賢於施世驃、藍廷珍遠甚。又得海蘭察率百巴圖魯攻堅陷銳,遂得前後生獲二囚。且李侍堯悉心董理軍儲,毋誤行陣。使不以李侍堯易常青之總督,則軍儲必誤;不以福康安易常青之將軍,則成功必遲。茲盡美盡善以成功於三月之間,則上天之所以啟祐藐躬,俾以望八之年而獲三捷之速,則予之所以深感昊慈,豈言語之所能形容也哉!自斯以後,所願洗兵韜甲,與民休息;保泰持盈,日慎一日,以待歸政之年,庶不遠矣。雖然,仔肩未卸,必不敢以娛老自怠所為,猶日孜孜仍初志耳!

  乾隆五十三年(歲在戊申)春三月上澣立。

  ·昭忠祠記

  臺灣府昭忠祠敕建於嘉慶七年,祀諸陣亡官兵,即附功臣祠之側。十一年,前道慶置座設位。至道光元年,前道葉、胡始將康熙以來朱逆等各案內死事官員弁兵一並入祀。蓋以鯤身七折,為國家新隸之岩疆;鹿耳一門,尤海外孤懸之地軸。經、塽失險阻而徠歸,施、黃乘精銳而深入。自時厥後,盧循、孫恩之釁疊構其狼烽,棘門、灞上之師時陳於鯨渤。其間或納刀入陣,或拔幟登城;或裹革忘歸而彌貞其志,或守陣誓義而卒殉以身。壯矣哉!函先軫之元,丹留一點;埋萇弘之血,碧繡千年。宜其誠格黅閶,恩邀黼座;永存正氣,不沫令名也已。乃者烏合之眾,復聚於清時;鳧藻之心,倍難於前烈。道光十二年,奸民張丙等煽亂,雖運籌甲帳,迅就削平;而流燄申池,幾成蹂躪。庭內之懸魚未臘,驚繳先加;境中之害馬難除,寇鋒已及。見危授命,再睹闔門殉節之人;臨難無生,乃在草檄從軍之士。又無論荷戈者之塗膏廣野,釋甲者之委骨荒沙矣!更有寇興海鶻,闘起城蛇。秉插羽之書,深林捕伏;張游鱗之網,駭浪追逃。棄軀命如土苴,等浮生於泡幻。至若名登軍帖,赴戍年年;事在官書,應差僕僕。唱「公無渡」之曲,滅頂知凶;效「皋某復」之呼,招魂欲泣。嗟嗟!烈傳橫草,固宜褒此殫人;險蹈狂瀾,疇非歿於王事者?加乘車以再世,而餒而之鬼無靈;寵三襚以殊榮,而塊然之形早化。自非亟登禋祀、用享吉蠲,無以慰諸忠之魂,實亦叢守土之責。爰於道光三十年二月,與同官相率捐廉,即於舊祠復加修葺。循嘉慶七年例,增祀張逆各案傷亡官兵,而以奉檄東渡、舟覆溺海者祔焉!溯自乾隆五十四年功臣視告成,由府籌撥三官堂原業鳳屬赤山里租谷歲納一百六十一石有奇,置守祠者供洒掃。久且就湮,亟為清釐復舊,遴公正紳耆司其會計。復經臺灣縣知縣胡國榮勘度內外地基,前後共二十九丈八尺、左右計十八丈七尺,豎立界石,以杜侵佔,而昭整肅。於戲!規模式廓,丹艧重新;咸爇炷而拜庭,宛凌煙而見像。為忠為烈,俾留後代觀瞻;書爵書名,悉仿史家體例云爾。是役也,董其成者,署澎湖通判張啟煊也;鳩金以助之者,淡水同知史密也;監工庀材始終其事者,紳士陳泰階、黃應清、朱世澤、張必中也。並志之。

  欽命按察使銜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徐宗乾撰、臺灣府知府裕鐸書、桂林朱■〈禾熏〉鐫。

  大清道光三十年(歲次庚戌)仲春中澣,臺灣道徐宗幹、知府裕鐸、同知史密、通判張啟煊、知縣胡國榮、紳士陳泰階、朱世澤、黃應清、張必中等重修。

  謹將昭忠祠正殿供奉長生祿位,並東西殿殉難文武各官銜名,暨陣亡各勇丁姓名,開列清冊,送呈憲鑑。計開:

  御前大臣、欽命將軍、經筵講官、太子太保、內大臣、議政大臣、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甘、陝等處地方軍務、一等加勇公福康安。參贊大臣二等超勇公海蘭察。參贊大臣成都將軍鄂輝。領隊大臣護軍統領舒亮。領隊大臣護軍統領普爾普。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閩、浙等處地方軍務李侍堯。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徐嗣曾。

  昭忠祠東祠牌位官銜並勇丁姓名:臺灣府知府呂志恆。佳里興巡檢姜文炳。鎮標左營外委王洪。南澳鎮左營把總李松。南路營外委康宗保。鳳山縣典史史謙。鳳山縣知縣吳兆麟。建寧鎮右營把總官廷梅。縣丞陸晉。鎮標右營把總郭建生。建寧鎮標左營把總席豐。水師協中營額外外委陸銓。福州城守右軍外委林永。陸路提標前營把總黃拱衣。水師提標中營把總蔡江。北路右營把總尹貴。陸路提標前營把總許升。城守營右軍額外外委王大中。皇清晉贈朝議大夫、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即補同知臺灣縣正堂高公諱鴻飛之位。援浙亡故員弁:五品精兵蔣捷高。額外羅建超。五品藍翊盡先外委紀從升。鎮標左營外委陳登超。屯外委潘慶安。賜襲雲騎尉洪百祿。五品藍翎勇首洪江升。五品勇首黃金獅。征臺亡故員弁:五品勇首郭元,張查某。新拔額外李清輝。盡先把總林逢照。盡先把總曾登科。藍翎盡先守備梁青芳、林景福。保升同知潘恭贊。從九品職銜幕友梁徵辰。四品藍翎王得升、羅冠英。盡先外委李肇基。精兵保升外委蔡得成。嘉斗、埔心等處勇首黃佔魁、廣勇黃得義。六品軍功潮勇首周拋。臺灣下淡水營新園千總陣亡張公承烈之位。臺灣鎮標左營把總遇賊被害馬公勝之位。杭州府太學生罵賊遇害陳公載清之位。臺灣、澎湖協標左營外委陣亡王公國瑞之位。臺灣城守左軍千總陣亡蘇公應琛之位。南路營把總林富。北路營把總楊連彪。延平城守左營外委李大魁。通知鈕成標。南投縣丞周大綸。貓霧俸滿巡檢陳慶。督標右營外委孫進。諸羅縣典史鍾燕超。署淡水同知程竣。鳳山學教諭葉夢苓。新拔外委郭天錫。陸路提標中營把總徐德升。澎湖協標右營千總陳淮。鹿港理番同知朱慧昌。外委陳威。北路中營千總吳見龍。金門鎮右營把總江順寶。澎湖協標右營右哨千總楊希盛。竹塹巡檢張芝馨。臺灣兵備道孔昭慈。巡檢署彰化典史馮啟宗。北路協額外外委陳清。原任羅原營外委姚登。城守右軍外委張朝龍。淡水同知秋曰覲。附祀賜卹知縣銜粵義首監生李喬基。福州城守左軍外委藍志純。署外委鄭寶魁。理番同知長庚。署嘉義縣知縣邵用之。斗六巡檢署貓霧捒渠永提。北路中營把總劉聯升。福州城守右軍外委許國忠。撫標右營把總嚴廷選。臺鎮右營額外外委徐剛。城守營把總吳洪。北路原任把總江先達。北路中營外委陳鳳。水師協中營把總陳元生。領餉外委鄧永渭。協標中營把總李茂吉。水師協左營把總徐慶。艋舺營陸路把總黃忠泰。海壇鎮左營把總蔡得恩。新任彰化縣知縣俞峻。銅安營把總曾超群。艋舺營陸路頭司把總郭得升。銅山營把總鄭日新。署外委黃高輝。福寧鎮左營外委鄭朝鳳。賜卹把總陳鳳。臺協右營左哨二司把總郭秉衡。附祀賜卹知縣銜淡水廳幕監生壽同春。鎮標中營外委沈友諒。澎湖協左營把總余壽。澎湖協左營右哨頭司把總周允魁。南路營把總吳高。北路中營把總武成烈。署城守左軍守備中營千總卜斌岩。原千總盧思聰。嘉義營右哨二司外委黃金、千總黃榮。澎湖右營額外外委余應標。陸路提標後營外委蘇安武。協標右營千總趙奇奉。澎湖右營左哨二司外委周得榮。臺協右營左哨千總蔡安邦。南淡水營千總蔡連升。鎮標中營把總林彥、千總陳汝志。汀州鎮右營千總鍾川暘。福州城守營千總陳際唐。水師提標後營千總潘金標。水師協左營外委汪瑞麟。福寧鎮中營千總邱國安。准升臺協右營守備原任左營右哨千總余國章。福寧鎮左營千總王奕魁。澎湖左營外委葉文郁。銅山營把總徐國章。北路中營外委王光明。鎮標左營千總郭雲秀。鎮標中營千總蘇明耀。鎮標中營千總蔣子龍。原任理番同知王雋。千總蘇明榮。汀州中營外委賴名標。鎮標左營額外外委吳國寶。漳州鎮標右營把總蔡以和。澎湖右營右哨外委李連生。鎮標左營千總魏大鵬。準升艋舺營守備原任臺協中營千總李高然。賜卹把總黃興。汀州鎮中營把總石琳。彰化縣典史費增運。詔安營千總湯國寶。賜卹知府謚義烈斗六縣丞方振聲、同知寗長敬。鳳山縣學訓導陳龍池。羅漢門巡檢署斗六縣丞陳聖傅。銅山營外委湯貴。金門鎮右營外委蕭富。水師提標右營外委黃振元。鳳山縣知縣湯大奎。彰化縣南投縣丞朱懋。

  昭忠祠西祠牌位官銜並勇丁姓名:署臺協中營千總事右營把總紀光壽神位。臺協左營右哨二司把總林光星神位。臺協右營左哨頭司把總李如洽神位。臺灣鎮標中營左哨頭司把總張必恩神位。汀州鎮標右營左哨頭司把總鄭長泰神位。臺鎮城守左軍二司把總陳國勇神位。澎湖鎮標左營右哨二司把總聶雲登神位。澎湖協鎮右營左哨二司把總陳庚春神位。臺灣城守營右軍頭司把總朱國珍神位。署陸提右營千總事中營把總張金進神位。陸提右營左哨頭司把總蔡長珍神位。漳州鎮標右營把總蔡長珍神位。漳州鎮標右營把總邱瑞鳳神位。漳州鎮標中營把總曾湧潮神位。澎湖左營把總林文輝神位。泉州城守營把總林鳳神位。陸路提標左營外委陳開榜神位。陸路提標左營外委蘇淨雲神位。澎湖協標左營右哨外委陳相坤神位。澎湖協標右營右哨外委唐國賢神位。澎湖協標右哨外委郭廷邦神位。臺灣鎮標中營右哨外委朱承恩神位。鎮標左營守備胡忠義神位。守備羅世德神位。北協左營守備郝輝龍神位。千總林士輝神位。鎮右營守備楊酈神位。署臺協右營都司事水提右營守備蔡長青神位。准升噶瑪蘭營守備、原任南路營左哨千總張榮森神位。鎮標左營守備馬定國神位。鎮標左營守備王維光神位。賜卹遊擊謚剛烈斗六門守備馬步衢神位。水師協中營外委洪大猷神位。鎮標右營遊擊鄭嵩神位。南路營外委許連升神位。鎮標左營額外外委鄭連捷神位。雲霄營外委沈楊芳神位。北路協額外外委毛進豐神位。南路營外委許鵬飛神位。水師協左營把總郭拔萃神位。南路下淡水營把總沈枝桂神位。督標中營外委余得恩神位。北協中軍都司王宗武神位。水師協右營外委陳必高神位。澎湖協標右營額外高清河神位。澎湖協標右營額外邵清標神位。北南協標左營額外陳騰輝神位。北南協標左營額外朱萬年神位。陸路提標左營額外董連高神位。下淡水營效用陳明魁神位。寧化縣典史屠本神位。候補未入流沈世奇神位。斗六縣丞內幕父子(逆犯張丙案內)。賜卹六品銜沈志勇神位。賜卹七品銜沈聯輝神位。臺灣府學廩生古嘉會神位。嘉義縣武生許亮邦神位。南路營千總丁得秋神位。澎湖協左營外委孫文元神位。陸路提標左營外委柯連升神位。福寧鎮右營外委陳烈神位。鎮標左營外委沈賢神位。領餉外委江海神位。邵武城守左營千總陳忠耀神位。革職效用原任千總沈瑞神位。千總薛元勳神位。北南協標左營左哨外委許國寶神位。北南協標左營左哨外委林登起神位。北南協標左營新添外委蔡大貴神位。臺灣鎮標左營額外陳捷鳳神位。龍岩營額外外委林榮高神位。鎮標左營千總陳元神位。延平城守千總黃國恩神位。水師協中營千總陳邦才神位。協標千總林文煌並弟文甲神位。南路下淡水營把總蘇國樑神位。署臺協中營把總事左營外委劉日高神位。臺灣鎮標中營左哨外委曾聚寶神位。臺灣鎮標右營左哨外委許青櫻神位。臺灣鎮標左營右哨外委馮兆慶神位。汀州鎮標左營左哨外委易錦章神位。龍岩左哨二司外委李朝宗神位。雲霄營左哨二司外委范澤源神位。臺協中營右哨外委劉高崇神位。臺協右營左哨頭司外委王家照神位。建寧鎮標中營額外段連元神位。臺協中營額外江鴻神位。鎮標左營千總陳世傑神位。署澎湖右營守備胥獻蛙神位。千總吳聯貴神位。臺灣鎮標中營右哨千總林連高神位。武舉候補千總陳桓璧神位。題升守備銅山營千總陳昌登神位。水師提標左營外委彭大猷神位。南路營外委惠連升神位。汀州鎮左營額外外委段昭明神位。督標左營外委王福神位。賜卹都司謚勇烈斗六門把總陳玉威神位。南路營把總朱元英神位。北南中營把總陳國印神位。南路營外委王朝桂神位。建寧鎮左營外委潘健神位。署臺城守左軍守備石公諱必得神位。鎮標左營外委任尚標神位。南路營額外外委嚴有信神位。北路中營外委巫鉍神位。北路中營外委李國安神位。鎮標右營外委方日高神位。鎮協左營遊擊李中揚神位。鎮標左營遊擊孫文元神位。護鎮標左營遊擊葉公諱得茂神位。鎮標中營遊擊耿世文神位。升補汀州中營遊擊顏公諱常春神位。署長福營參將事建寧鎮標中營遊擊柴官泰神位。護臺灣水師副將事臺協中營遊擊周承恩神位。協標左營遊擊遊崇功神位。水師協中營遊擊楊起麟神位。福寧鎮遊擊延山神位。臺協左營遊擊曾紹龍神位。守備署都司涂鍾璽神位。署城守營左軍都司黃雲臺神位。澎湖左營把總王澤高神位。鎮標右營把總郭得勝神位。把總劉斌全神位。石榴把總陳和神位。水師協左營額外包定邦神位。水師副將許靈神位。額外外委黃一登。水陸提標左營把總甘瑞龍。北路協額外外委蘇國珍。北路右營把總高茂。南淡水營把總蕭世結。督標中營把總饒成基。護斗六門都司王光春。漳州城守都司羅必達。都司朱化英。鎮左營遊擊邱能成。署北路協林得成。北路副將赫成額。臺灣總鎮歐陽凱。臺灣總鎮林向榮。前署北路協副將夏汝賢。署安平協王國忠。北路營參將羅萬倉。鎮標左營遊擊武元勤。護斗六門都司蔡朝陽。都司王得俊。守備署都司陳廷梅。督標水師營把總林肇升。水師協右營把總任贊元。福州城守右軍把總張射斗。道光十二年逆犯張丙案內過渡淹歿兵丁一百名。督標中營沈得標。撫標右營李高標。陸提前營:紀成瑞、陳鳳金、林文敬、王志得、柯連輝、許大香、蔡成輝、鄭連登、謝志寶、鄭成高、周飛鵬、楊高彩、吳金榜、張木高。陸提左營吳士成。陸提右營楊登燦。長福右軍詹龍森。汀州中營胡得盛。福協右軍林忠標。汀州右營朱日高。陸提後營:楊廷高、蘇錫標、林元鳳、張士得、許邦榮、李明輝、鄭大升、吳一春、郭大金、吳日保、陳起良、陳連勝、林連貴、戴有鳳、吳傅高、倪有成、賴景輝、蘇大福、張士保、戴連生、吳世良、劉士煙、陳連鳳、蕭飛龍、林士寶、李必升、蘇金恩。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鄭必得、鄭連登、徐光章、吳得生、張國琦、林顯、吳仲魁、洪揚元、甘得勝、王廷貴之位。臺灣府鄉勇拒賊被害:黃定、林助、王堯、陳篤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郭人龍、葉朝元、陳良興、陳世康、陳光勵、陳文麟、卓賢、陳萬選、張文龍、張青揚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范榮升、祖彪、陳天喜、吳登、陳壽、李祿生、吳龍、黃起國、王得英、黃茂得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謝存義、范宗基、蔡福、林茂富、路士賦、廖得高、涂昌鸞、李聯捷、陳廷鳳、劉元賦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鄭日升、洪世喜、吳鏞、張釗、林得華、林元龍、鄭得祿、莊亮、林光武、龔盛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陳科捷、謝天成、陳安太、李伯生、祝麟、廖鳳、鄒浩、魏旺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李勝、黃樟誠、溫國棟、郭維桓、鄧璋、梁得榮、張受恩、朱起麟、袁升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趙新、李治平、吳天祿、黃貴、謝隆恩、陳逢貴、李海、楊都、洪壽生、曾應連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詹雲、歐名櫂、李邦寧、紀福、樂得忠、鄭揚、陳福、湯登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林大海、趙廷瑛、莊熊、張崇、李聯登、林信、林日高、楊連、常國偵、高必振之位。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楊廷祿、汪名觀、林成、侯富、葉沐、鄒應龍、王慍生、陳良錦、黃洙、林有興之位。

  東祠一牌:王奇生(南路右營)、陳興高(鎮中營)、程伯、陳福、孫士高、許得福、孫連高、陳明佐、李必得、曾一得。東祠二牌:林有得、黃國海、黃得通、鄭良弼、胡得喜、張成有、鄧光升、李巨得、王敬、楊明貴。東祠三牌:陳團、謝得亮、王登龍、劉得元、鄒國材、呂成得、俞雄、黃宗亮、林元龍、陳大魁。東祠四牌:李得亮、張世徵、王連升、鄭易勝、嚴清、余其光、陳得貴、張其盛、邱文俊、陳魁。東祠五牌:鄭炳、楊威、吳忠、鄭沅、陳寶、陳得德、程世隆、黃得升、劉天喜、楊連升。東祠六牌:陳得魁、黃光亮、葉朝光、呂得、陳邦勳、陳正光、何中麟、馮明亮、林章、唐連登。東祠七牌:賴天春、陳江山、馬昆、邵信、楊忠彪、江淮、陳朝雄、何朝雲、黃文錦、鄭遇龍。東祠八牌:馬藕水、石朝鳳、翁廷相、盧上鎬、鮑得富、高元太、吳大勝、謝魁、李朝福、武魁。東祠九牌:鄭良海、劉萬龍、余加宿、朱得茂、林有莊、柯澤、劉得球、董輝、林中桂、陳世貴。東祠十牌:張國珍、洪朝海、張廷芳、陳爾、姜標、黃光耀、金日束、王山、林昂、張準。東祠十一牌:陳良韜、曾琰、涂正發、李飛熊、林清芳、李發、朱品、鄭得魁、鄭得貴、夏珍。東祠十二牌:林宣、陳炎、方模、林輔、吳元遠、林必達、洪光照、蔡得功、李發、胡連升。東祠十三牌:翁振剛、林兆麟、樂文輝、鄭光美、林騰鳳、吳三升、楊開得、王大華(上守兵)、徐大受、黃榮。東祠十四牌;右營康升、鄭成龍、林光德、王國良、阮國行、鄒琴臺、張士亮、謝廷麟、李順、柯有德。東祠十五牌:陳光、陳吉生、朱有龍、陳肇元、曾步高、廖中秀、莞士達、杜泉、廖麟祥、王飛騰。東祠十六牌:楊大烈、程錦高、周得高、丁時章、游尚卿、劉鳴高、林國安、陳有得、林汁清、林承恩。東祠十七牌:陳捷升、盧其寧、俞天才、楊得通、陳義成、鄭福、林章位、趙思貴、吳楊元、陳添。東祠十八牌:黃史、陳昭、詹宗理(上守兵)、周鐄、劉報、劉成、薛廷勇、鄭玉麟、鄭士杓、郭禮。東祠十九牌:李得、李士、蔡興邦、陳發、蘇高、林均、楊國天、傅清、謝廷龍、吳名高。東祠二十牌:林成魁、陳士笏、翁顯、黃全功、余寬、車得成、蔣連生、張源潮、林振光、鄭廷進。東祠二十一牌:曾大用、周朝、蔡連輝、陳長魁、曾高發、林振成、吳定國、吳良奇、陳得成、陳奪魁。東祠二十二牌:鄭士安、陳高發、王周容、莊加祿、沈安瀾、董耀升、黃由天、王清貴、陳佔魁、陳有應。東祠二十三牌:林鳳、陳得寶、鄭順龍、林欽亮、陳大興、王澤元、余海生、曾和成、盧得成、張經綸。東祠二十四牌:趙潘、黃輔國、黃榮光、鄭有得、陳加駒、林瑞枝、林有良、楊萬候、黃朝祿、龔紅。東祠二十五牌:朱得豹、邱隆科、吳連杓、黃恆松、盧雲光、鄧連升、鄭文光、賴蘭、熊炘、岳連杓。東祠二十六牌:婁升、楊光有、楊遇侯、王廷貴、王志忠、周連魁、楊起高、寗邦賢、黃金榜、羅升。東祠二十七牌:徐得勝、黃升、王銓、洪觀生、許祥麟、張朝浦、莊海、曾國泰、林得華、李得彪。東祠二十八牌:蔡國平、董得標、陳雲高、徐錦高、傅得升、吳雲升、劉有魁、韓金榮、徐得標、張世杰。

  西祠一牌:葉得勝、黃泰、張得發、張廷發、吳連興、沈得、葉長升、莊大有、邱得高、鄧得霖。西祠二牌:翁得林、廖英鋒、王捷升、蕭仲富、方夢登、魏意得、田奎、鍾元高、趙維城、鄭得英。西祠三牌:塗官福、張得標、王洪標、林朝光、周得標、伍發宗、謝君正、李青芳、張盛雲、陳龍騰。西祠四牌:吳忠全、謝仰山、黃得太、高鵬飛、吳捷魁、莊朝升、夏清騰、沈開珠、林得鳳、張超。西祠五牌:林龍、葉國章、文能升、鍾得高、韓高龍、蘇得祿、翁飛豹、黃玉山、王成龍、潘連升。西祠六牌:薛文魁、郭一才、林廷漢、范得貴、陳文新、康得龍、黃捷生、林起珠、黃得雲、黃得龍。西祠七牌:吳振昌、許必輝、李成高、劉得旺、林正端、王顯、陳可忠、蔡得鳳、蔡福生、徐振龍。西祠八牌:陳登、江雲龍、鄭雲魁、黃貴、賴得松、涂得勝、廖明、曾啟賢、黃士標、陰文炳。西祠九牌:楊水生、戴洪江、郭元興、李明生、劉元龍、林壽山、賴光恩、周大旭、王江、林春。西祠十牌:熊連輝、梁元輝、邱福壽、李得高、周連升、曾洪升、趙得升、黃必成、謝登榜、蔣經邦。西祠十一牌:林一枝、陳懷英、陳其福、謝清章、呂廷輝、黃捷元、黃文升、雷萬春、王振章、謝玉生。西祠十二牌:蔡攀高、莊添貴、林世英、張聯捷、林光、嚴得升、陳起元、蘇豔亮、吳得超、張得勝。西祠十三牌:林貴、鄭得福、張亮、陳明魁、陳天標、陳受恩、鄭瑞標、陳得芳、范有功、張得榮。西祠十四牌:劉君耀、張輝龍、鄧亮、余得勝、黃鰲、傅得勝、范得高、蕭欽高、童茂、盧得升。西祠十五牌:王學政、嚴得標、陳得華、林朝安、葉先榮、北淡水營范朝龍、辜鵬飛、鄭天華、繆昌錦、周唐。西祠十六牌:陳國才、羅必得、楊光華、林春魁、陳得魁、王開枝、吳必升、莊兆壽、許鵬搏、鎮標左營薛齊于。西祠十七牌:林天金、陳傳受、楊得、張銘、鄭應升、陳必成、陳祈富、沈國、陳連生、王馨。西祠十八牌:聶國豪、梁其鳳、鄭義、黃輝章、梅亮、張玉成、廖祖英、婁士光、陳榮升、楊濟明。西祠十九牌:白良生、李得龍、林興旺、黃成功、龔錦潮、江得生、陳得生、孫得貴、江必得、許清龍。西祠二十牌:張廷才、張乾、藍成高、陳祖盛、曹升、曹長金、俞升祖、柯成、顧得福、吳光慎。西祠二十一牌:陶必成、陳禮、曾本、蔡喜、張奇生、薛國安、王群、許天爵、廖鳳翔、楊記。西祠二十二牌:楊克、吳從、周成功、鄭志榮、巫香、林道源、林貴寬、徐國寶、陳祖文、黃允。西祠二十三牌:王進祿、丁得龍、馮高、董士升、楊飛龍、鄭名魁、楊大通、郭連登、李國泰、王安。西祠二十四牌:林茂安、沈茂枝、江玉光、何啟成、張秉鈞、翁龍光、何登遠、沈成春、陳得、沈國平。西祠二十五牌:王步俊、林臨魁、張步升、翁樹鳴、鄭即升、何國安、王樹高、吳旺春、游光升、謝元升。西祠二十六牌:方升、林青龍、詹捷高、薛鑾、陳錫齡、李河源、倪連升、譚朝興、黃有興、董國貴。西祠二十七牌:莊日新、翁成高、陳溪、高世標、周連升、楊得美、陳志高、林高唯、鄭從龍、陳盛龍。西祠二十八牌:吳經、邱高、萬福、黃喜得、陳瑞、施太平、董長源、林得生、賴良春、鎮標中營吳維洲。西祠二十九牌:池猛、陳文伍、張建、高得生、程得升、陳瑞龍、鄭文亮、陳得標、曾得福、柯成章。

  ·新附入昭忠祠職銜姓名清冊

  補用知府、補授臺東直隸州知州,為造送事。謹將卑轄文武員弁勇丁死事、新附入昭忠祠者,補錄職銜姓名,開具清冊,呈送察核纂修。須至冊者。計開:

  候補通判代理臺東直隸州知州王維敘。秀姑巒撫墾分局委員訓導劉春元。秀姑巒撫墾分局委員巡檢張傳楨。鎮海後軍中營左哨正哨官副將何南元。鎮海後軍前營正哨官劉海清。海防屯兵正哨官都司王開第。海防屯兵哨官守備馬大勝。海防屯兵哨官守備劉鳳儀。海防屯兵哨官把總黃致和。海防屯兵哨官軍功李佑朝。南路屯兵哨官花翎遊擊吳志迪。南路屯兵哨官藍翎把總姚美高。管帶南路屯兵營千總章繼煌。鎮海後軍前營文案向登瀛。埤南屯兵文案廩生劉惠卿。鎮海後軍前營副哨官劉湘華。鎮海後軍前營副哨官包傳忠。鎮海後軍前營副哨官喻光棣。鎮海後軍前營副哨官李端正。鎮海後軍前營副哨官傅發椿。埤南屯兵哨官把總湯學蘭。埤南屯兵哨官把總楊長洲。

  沈雲先、李洪勝、莫尚明、鄭廷山、譚金山、譚升魁、謝天明、李玉亭、湯迪賢、呂華堂、胡席餘、王發知、賀瓊英、張振榮、宋鑑泉、劉華榮、張文益、楊華林、徐瑞亭、吳德勝、郝金成、陳思永、袁德標、韓學銀、金龍升、胡應龍、羅雲章、唐志皆、王興貴、唐得勝、周達三、李春華、顧登明、姚子衡、方友勝、柳春和、竇錢豐、劉思友、孫得勝、張有盛、譚和清、譚惠卿、尹春洪、葉少梅、羅成元、譚復全、唐仁義、王加魁、顧則龍、黃本衡、龔長發、鄭得標、張祖春、陳文勝、程源俊、陳石成、胡長泰、陳裕發、蘇德盛、劉明發、袁得勝、周興旺、胡季昌、彭泰雄、秦厚賓、何道其、陳谷豐、陳添亭、王大滿、蔡吉升、姜萬成、黃大發、丁明興、王鴻飛、夏世洪、王錦發、劉芷亭、雷上林、蕭瓊林、張朝和、賴溪升、劉序東、藍得華、蕭玉廷、吳清林、丁合林、王正印、梁得勝、汪鳳霖、劉德裕、王全紅、許霞麟、鍾德郎、陳得勝、胡安治、李良榮、毛義和、柯大發、方勝國、周玉山、朱光亮、邱德雲、蔡金生、賴添福、董以林、劉振聲、陳明來、洪文福、盧震卿、劉先雲、朱連斌、陳福來、張天明、張柯騫、陳成仁、陳慶雲、許登貴、方蘭勝、徐柏茂、張連耀、齊得勝、蘇順義、顏宗志、張生龍、謝得興、翁天賜、呂阿添、譚道成、謝雲登、方明玉、湯龍泗、黃得生、林廷標、吳興山、黃朝煥、趙湧元、鄭得標、曾洪星、許得勝、黃安廷、陳有才、李勝標、王清求、吳清元、康清芳、郭順德、朱寅隆、何吉、陳朝思、姜德友、劉萬勝、黃阿喜、陳紡、林正盛、鍾得勝、潘寶德、陳丁寅、林德勝、黃長清、吳得春、郭鼎成、高暉、蔡天成、王本華、林樹安、楊得勝、林清雲、劉升高、葉定元、張明德、王得海、瞿福全、陳得臣、王得勝、陳得成、許桂友、方玉山、葛宗義、陳有升、黃郎二、郭定臣、黃丁元、陳清元、林金勝、蔡萬春、陳錦標、林通發、陳金標、張順捷、汪春富、李金喜、魏學廷、王蓬舉、汪兩買、沈玉華、張元福、周玉林、宋忠慶、廖得盛、張有春、林春貴、李明貴、陳玉春、楊玉山、林落聲、劉本益、畢寶華、黃汪紅、蔡有才、李興榮、游得旺、李取安、朱明瑜、吳錫位、程經魁、顏克生、蔡錫昌、蔡有富、杜長春、黃石生、王維新、戴德細、陳世忠、陳福勝、陳阿芳、吳興發、林正榜、高正興、林仙機、邱添郎、王楠橋、范炳成、劉春生、江金山、劉得齡、滿春林、李進全、蔡得富、葉正才、汪金山、蔡金保、蕭家升、林金生、孫得發、李煦明、林振輝、劉得發、溫大順、曾德三、曾光輝、林由福、汪炳生、鄭貴元、李升、莊國喜、黃家發、黃木生、馬宗成、雷士鵬、林得標、鄭昆隆、曾連升、臧佔春、陳成、吳泰、郭得成、蔡石生、劉家興、蔡瑞明、蘇錫榮、尹正祥、沈大志、劉春廷、明子近、鄭吉成、甯福勝、鄧紹乾、吳大森、林天得、龔春升、葉國珍、張國、張啟勝、吳天送、賀瑞堂、宋福郎、林得郎、黃益春、蕭聯芳、陳金傳、楊啟發、李春花、鍾福三、謝天升、王鴻升、倪雷祥、蔡定蘭、羅定海、潘先朝、鄭國東、葉季林、方純行、陳錦竹、湛意得、王仁山、蕭文亮、田復勝、黃東財、謝永發、丁得升、余得容、萬鴻興、劉笏應、孫瑞榮、傅誠永、陳文吉、吳阿來、曹炳山、張冉郎、張逢春、劉明、林金澍、張文龍、張正綸、鍾翰香、方福勝、塗鴻魁、張得發、陳玉藍、成必有、林元、王學楚、林春禧、鄧維新、石得勝、吳玉山、張得元、楊玉明、朱明亮、楊全勝、胡嵩山、徐新科、蘇榮標、賀光達、彭倫榜、鍾阿三、林子卿、郭海亭、張俊英、譚復新、余道德、王貴華、曾金鵬、李登高、林義生、夏得勝、許英明、許鳳紀、袁瑞濤、吳得勝、孫添福、江少三、湯永和、湯星階、曾和勝、吳漢章、袁書翠、劉洪慶、陳居高、李鳴鴻、李曾勝、李英明、鄭大、劉添壽、陳成、張萬和、林得勝、楊生、蕭天才、潘庸、潘枝那、龔興利、楊春貴、李來那、鍾招連、翁清吉、童阿坤、曾正端、賴祿生、鄭寬英、徐阿盛、江椪司、阿富得、李知高、黃永保、徐文秀、徐順貴、鄭復忠、王恩、賴椪元、潘萬春、鄭友義、潘富、鍾得勝、薛廷光、蘇高春、王天德、鍾永發、徐林、陳常春、歐金標、葉阿生、曾德明、涂得興、葉松山、趙守敬、陳海平、周瑩堂、蕭萬亭、賴九、陳清良、衛立本、余得勝、續連升、符漢雲、歐經魁、周德貞、張新木、黃全順、黃安坤、程高林、楊得林、賴天光、曾阿田、李連升、許阿基、林鴻章、塗澍勳、塗耀廷、樂五隆、葉新芹、陳春發、邱寶三、傅開麟、傅開珍、劉開其、黃開六、古阿掇、鍾來二、鍾添秀、林榮仁、邱庶明、宋敬章、鍾永清、賴永德、李仁壽、陳振光、吳世昌、余春喜、李文橋、林建本、李瑞生、黃竹、陳小成、蔡德明、李宗華、謝阿華、易蘭桂、許金良、利順興、李其福、陳清良、黃紀三、葉育萬、葉勝武、葉松柏、黃賢福、葉海晏、葉育清、葉先懷、羅斌、郭玉林、仇文敖、黃金甲、李海清、黃阿六、李友涼、李友成、許金龍、劉水來、詹挽、胡在位、楊華申、黃在添、蔣阿斷、蕭得勝、丁阿義、何明祥、王楠橋、余辛鳳、謝德三、吳勝泰、徐柏茂、何笑谿、譚定春、李瀛壽、陳愛農、李松盛。

  以上文武官幕共二十二名,勇丁五百零八名,理合登明。

  ·臺南昭忠祠員弁兵丁銜名冊

  謹將入祀臺南昭忠祠員弁兵丁牌位銜名錄呈憲鑑。計開(已見前查各書員弁不錄,案由有可考者,並為依次彙列;其無考者,錄之於後):南路營外委康宗保。水師協中營額外外委陸銓。福州城守右軍外委林永。水師提標中營把總蔡江。陸路提標前營把總許升。北路營把總楊連彪。延平城守左營外委李太魁。貓霧捒俸滿巡檢陳慶。督標右營外委孫進。陸路提標中營把總徐德升。澎湖協標右營千總陳淮。外委陳威。金門鎮右營把總江順靈。福州城守右軍外委許國忠。撫標右營把總嚴廷選。水師協中營把總陳元生。領餉外委鄧永渭。水師協左營把總徐慶。海壇鎮左營把總蔡得恩。澎湖右營額外外委余應標。南淡水營千總蔡連升。水師提標後營千總潘金標。水師協左營外委汪瑞麟。澎湖左營外委葉文郁。銅山營把總徐國章。鎮標左營額外外委吳國寶。漳州鎮標左營把總蔡以和。鎮標左營千總魏大鵬。水師提標右營外委黃振元。北協左營守備郝輝龍。水師協中營外委洪大猷。南路營外委許連升。南路營外委許鵬飛。水師協右營外委陳必高。守備羅世德。南路營千總丁得秋。陸路提標左營外委柯連升。邵武城守左營千總陳忠耀。延平城守千總黃國恩。鎮標左營千總陳世傑。題升守備銅山營千總陳昌登。汀州鎮左營外委熊發得。督標左營外委王福。南路營外委王朝桂。鎮標右營外委方日高。額外外委黃一登。南淡水營把總蕭世結。督標水師營把總林肇升。水師協右營把總任贊元。福州城守右軍把總張射斗(以上乾隆林爽文案殉難)。

  臺鎮右營額外外委徐剛(陳錫宗)。

  鎮標右營把總郭建生。佳里興巡檢姜文炳。城守營右軍額外外委王大中。鎮標中營外委沈文諒。福州城守營千總陳際唐。汀州中營外委賴名標。賜卹把總黃興。鎮標左營額外外委鄭連捷。南路下淡水營把總沈枝桂。南路下淡水營把總蘇國樑。南路營外委惠連升。南路營把總朱元英。南路營額外外委嚴有信。北路中營外委巫鉍。督標中營把總饒成基。千總林士輝(以上嘉慶蔡牽案殉難)。

  澎湖協標右營右哨千總楊希盛。準升臺協右營守備原任左營右哨千總余國章。署臺協中營千總事右營把總紀光壽。臺協左營右哨二司把總林光星。臺協右營左哨頭司把總李如洽。汀州鎮標右營左哨頭司把總鄭長泰。臺鎮城守左軍二司把總陳國勇。澎湖鎮標左營右哨二司把總聶雲登。澎湖協標右營左哨二司把總陳庚春。臺灣城守營右軍頭司把總朱國珍。署陸提右營千總事中營把總張金進。陸提右營左哨頭司把總陳志貴。澎湖協標右營右哨外委唐國賢。澎湖協標右哨外委郭廷邦。臺灣鎮標中營右哨外委朱承恩。署臺協右營都司事水提右營守備蔡長青。澎湖協標右營額外高清河。澎湖協標右營額外邵清標。北南協標左營額外陳騰輝。北南協標左營額外朱萬年。北南協標左營左哨外委許國寶。北南協標左營左哨外委林登超。北南協標左營新添外委蔡大貴。臺灣鎮標左營額外陳捷鳳。龍岩營額外外委林榮高。署臺協中營把總事左營外委劉日高。臺灣鎮協標中營左哨外委曾聚寶。臺灣鎮標右營左哨外委許青櫻。汀州鎮標左營左哨外委易錦章。龍岩左哨二司外委李朝宗。雲霄營左哨二司外委范澤源。臺協中營右哨外委劉高崇。臺協右營左哨頭司外委王家照。汀州鎮中營額外段連元。臺協中營額外江鴻。臺協鎮標中營右哨千總林連高。署長福營參將事建寧鎮中營遊擊柴官泰。漳州城守都司羅必達(以上道光張丙案殉難)。

  試用未入流王鼎成。南路把總陳基成。哨弁莊林法。千總張高祿。把總熊志鵬。外委楊成。哨弁蘇揚珍。把總陳從懷(以上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九年護餉換戍淹斃)。

  五品精兵蔣捷高。額外羅建超。五品藍翎盡先外委紀從升。鎮標左營外委陳登超。賜襲雲騎尉洪百祿。屯外委潘慶安。五品藍翎勇首洪江升。五品勇首黃金獅(以上援浙亡故員弁)。

  五品勇首郭元。新拔額外李清輝。盡先把總林逢照。盡先把總曾登科。藍翎盡先守備梁青芳。保升同知潘恭贊。四品藍翎王得升。盡先外委李肇基。精兵保升外委蔡得成。嘉斗埔心等處勇首黃占魁、廣勇黃得義。六品軍功潮勇首周拋。臺灣下淡水營新園千總張承烈。臺灣鎮標左營把總馬勝。臺灣澎湖協標左營外委王國瑞。臺灣城守左軍千總蘇應琛。杭州府太學生陳載清。從九品職銜幕友梁徵辰、張查某、林景福、羅冠英(以上征臺亡故員弁)。

  縣丞陸晉。新拔外委郭天錫。署外委鄭寶魁。艋舺營陸路把總黃忠泰。署外委黃高輝。艋舺營陸路頭司把總郭得升。署城守左軍守備中營千總卜斌嚴。嘉義營右哨二司外委黃金。千總蘇明榮。同知甯長敬。陸路提標右營把總蔡長珍。漳州鎮標右營把總邱瑞鳳。漳州鎮標中營把總曾湧潮。澎湖左營把總林文輝。泉州城守營把總林鳳。陸路提標前營外委陳開榜。陸路提標左營外委蘇淨雲。澎湖協標左營右哨外委陳相坤。陸路提標左營額外董連高。下淡水營效用陳明魁。寧化縣典史屠本。候補未入流沈世奇。嘉義縣武生許亮邦。澎湖協左營外委孫文元。建寧鎮標右營外委李朝棟。署臺灣城守左軍守備石必得。護鎮標左營遊擊葉得茂。升補汀州中營遊擊顏常春。水陸提標左營把總甘龍瑞。護斗六門都司王光春。前署北路協副將夏汝賢。護斗六門都司蔡朝陽。哨弁高進祥(以上員弁無案可考,合文武員弁一百七十七名)。

  東祠一牌(以下俱兵丁,已見前查各書者不錄):陳興高、程伯、陳福、孫士高、高得彪、許得福、孫連高、陳明佐、李必得、曾一得、林秦香、許若水、吳炳、洪天祐、王國三、張永義、林文、項時貴、李國柱、高振厚、郭文傑、何茂、林蕃、盧功恩、賴國揚、王高新、魏得升、鄭振賢、陳得名、鄭必得、黃安邦、李得鳳、鄭泰山、吳成寶、陳士貴、黃福、王祈泰、鄭得福、李亮、嚴日升、王得升、姚得貴、樂得榮、何得貴、吳得龍、薛朝貴、江升、劉得良、黃得。

  東祠二牌:林有得、黃國海、黃得通、鄭良弼、胡得喜、楊明貴、張有成、登光升、李臣得、王敬、林世萬、王斌、廖承宗、廖元升、周標、江天龍、劉朝品、趙從麟、彭繼高、張日升、薛高升、林超、閔龍、陳國凱、陳開英、韓紹銓、陳盛、林玉聲、彭雄、熊國標、周大時、周振興、陳上恩、饒釗、黃喜、許連升、范玉麟、謝廷標、楊得魁、黃勝恩、盧沛信、張國標、賴福標、黃亮得、胡上榮、鍾亮、黃光輝、李景山、黃庚郎、商朝珠、翁大柱。

  東祠三牌:陳團、謝得亮、王發龍、劉得元、鄒國材、呂成得、俞雄、黃宗亮、陳大魁、陳得玉、陳廷超、藍得標、何興得、劉鸞鳳、彭國進、余祥標、劉得恩、張得拔、楊景標、張士標、許見龍、周登亮、林開登、劉邦顯、吳得安、吳若龍、楊正春、鄭茂魁、賴福升、馬洪、羅上得、李雲標、曾廷魁、郭得俊、鍾進、林云祿、湯必高、王得龍、胡得長、余乃清、陳鋒、王世賓、林高名、廖飛鵬、陳天順、潘廷高、賴亮、謝得、鄭得洪、黃上春、林振元、曾得標、饒升。

  東祠四牌:李得亮、張世徵、王連舟、鄭易勝、嚴清、余其光、陳得貴、張其盛、邱文俊、陳魁、余騰光、朱朝龍、童得貴、俞洪恩、陳得、羅貴麟、李如璉、郭勝魁、韓朝振、康茂、余祿使、孫起鵬、郭振英、張清元、張煌、陳得升、林瑩茂、魏大勇、陳高、黃一升、巫得魁、陳輝耀、黃國成、周振網、楊振春、陳永祐、蔡庵、楊振升、李振耀、余得凱、宋兆升、鄭朝、祝朝棟、湯華彪、江天得、徐得龍、饒挺、魏朝貴、黃得升、黃國深、藍化龍。

  東祠五牌:鄭炳、楊威、吳忠、鄭沅、陳寶、陳文德、程世隆、黃得升、劉天喜、楊連升、鄭奕高、劉志高、池高、沈朝佐、楊正卿、楊天良、陳朝盛、孫遇標、謝朝升、邱有得、林得茂、徐文雅、鄭文、周應標、溫得高、嚴元標、鄧國標、余彪、周德亮、溫得捷、吳得標、陳得發、林瑞璋、王有奇、陳贊得、吳得、黃國標、翁通、陳勇、謝得順、朱得升、許永琳、張得勝、高士升、許連升、張得茂、李連魁、焦霈、張朝鳳。

  東祠六牌:陳得魁、黃光亮、葉朝光、呂得、陳邦勳、陳正光、何中麟、馮明亮、林章、唐連登、張魁元、吳有雄、吳朝龍、吳發、陳國選、陳光升、林上達、章應亮、魏光、張日炳、陳日耀、鄭連魁、周廷瑞、陳春、劉大海、陳有得、王得興、陳定國、劉泰、閆國柱、陳元京、羅得標、劉得龍、余興、陳錫祿、許光喜、鄭國生、蔡得貴、黃璉、陳朝棟、潘泰茂、王國福、龔一枝、鄭壽、賀正茂、黃永鎮、蕭勇、林按、陳春、高連登、李茂、楊魁、鄭耀、吳任、方朝龍。

  東祠七牌:賴天春、陳江山、馬崑、邵信、楊忠彪、江淮、陳朝雄、何朝雲、黃文錦、鄭遇龍、張國雄、鄒啟明、周步雲、李江、王信恭、朱紫標、游金、鄭世茂、陳廷得、唐國順、王得標、王朝選、楊聲遠、陳世魁、鄭得知、林飛雄、朱章得、王有得、朱得麟、林士高、吳隸均、徐得高、丁升、江得、吳章、陳世亮、楊耀輝、江成、薛懷玉、沈祥、俞起鱗、李大龍、王朝升、張愷、林元爵、游得龍、王珍、陳得恩、林得、詹必得、李日升、范魁、陳大龍、宋金瑤、王得。

  東祠八牌:馬藕水、石朝鳳、翁廷相、盧上鎬、鮑得富、高大元、吳大勝、謝魁、李朝福、武魁、艾應龍、李高龍、趙上魁、李元標、周亮、楊先、曾得茂、江天鳳、嚴國標、羅臺州、柳魁、鄭安平、林福、宮金章、吳得升、彭茂琪、陳盛、陳必魁、鄭時得、鄭朝揚、李逢得、陳英、陳光榮、鄭得貴、張起龍、林發、薛飛龍、翁起華、翁茂、田升、李祿、顏得雄、盧望高、盧勝飛、王天成、陳元興、陳得飛、廖得龍、湯元龍、黃連標、謝廷茂、嚴亮。

  東祠九牌:鄭良海、劉萬龍、余加宿、朱得茂、林有莊、何澤、劉得球、董輝、林中桂、陳世貴、王連捷、邵觀應、曹龍、李得龍、張成、蕭學清、陳茂喜、陳王鳳、趙芳、蔣元標、彭得輝、王兆斌、林學蘭、張達、劉志得、翁進、黃懷得、戴良興、楊進、范勇、李彪、林國志、陳得喜、宋朝龍、羅大雄、萬火清、廖大勇、孫朝爵、張志剛、施朝得、邵雄、林雲漢、艾得龍、黃士貴、謝文貴、謝文開、蔣國英、謝天福、林隸鸞、李得升、陳得功。

  東祠十牌:張國珍、洪朝海、張廷芳、陳爾、姜標、黃光耀、余日來、王山、林昂、張津、柯金、陳志剛、鄧元達、王希禮、何得升、鄭逢基、程亮標、陳朝、周六元、劉光、吳得龍、柯得升、張升、李鳳、池上明、邱起鳳、陳添、余清、賴福、高騰飛、呂宋勝、陳玉生、王國華、陳得、鄭定國、林思、陳勝、陳升、陳雲彩、翁賢、楊魁、王國玉、趙加進、尤加進、林履芳、陳成功、王士貴、蘇正標、鄭珍、康永昌、鄭科、黃桌、吳大坤、李廷龍、曾得山。

  東祠十一牌:陳良韜、曾琰、余正發、李飛熊、林青芳、李發、朱品、鄭得魁、鄭得貴、夏珍、林國川、王廷章、丁喜、蔡章、林長勝、陳勝、蘇連輝、林光得、林致新、張麟、江得有、游榮雷、等夜吉、鄭喜、黃國良、姜嵩、蔡飛良、楊振生、朱俊、孟志遠、梁備、劉得能、李朝朱、王子輝、吳開升、余海、陳朝棟、潘得升、林光春、鄭連生、高忠恩、張炳、李鳳綏、王為魁、陳茂珠、甘求升、王科達、顏榮、劉振華、王春、詹得全、田得意、林次平、陳有杓、田志忠。

  東祠十二牌:林必達、洪光照、蔡得功、李發、胡連升、顏田鏞、王阿觀、鄭光輝、林捷勝、林高發、陳朝龍、林得升、吳興明、王得信、李登龍、陳玉、黃得興、葉文山、林有注、翁得募、鄭振旺、鄭名杓、陳國成、朱士福、張連高、黃必來、陳璀、徐元得、蔡宗、鍾懷德、湯兆瑞、劉長泰、江得勝、繆泰、藍得杓、黃世魁、林朝春、馬得輝、張得成、方洪魁、賴高標、林國章、楊繼恭、饒得、陳獻龍、蘇得彪、胡得龍、張建勳、賴遲升、鍾開金、林宣、陳炎、方模、林輔、吳光遠。

  東祠十三牌:翁振剛、林兆麟、樂文輝、鄭光美、林騰鳳、吳三升、楊開得、王天華、徐大受、黃榮、吳得榮、高得勝、陳高、林得聖、邱明、陳國成、蘇明宗、龔彪、張青達、劉得宗、黃得成、黃福星、洪文杓、趙連高、沈乾、蔡行灼、高登科、莊國忠、方鑾、游貴、林焰、何鳴鳳、葉必得、周時、張定章、魏耀英、卜善喜、吳滿、謝起高、陳山、黃日山、楊天捷、邱記候、陳來生、高榮、王經櫂、黃志捷、李得、陳琰、林大勝、戴連魁。

  東祠十四牌:康升、鄭成龍、林光德、王國良、阮國行、鄒琴臺、張士亮、謝廷麟、李順、柯有得、陳得福、杜必得、何欽綸、莊必升、林光得、郝元、邱兆吉、宋高升、徐明海、劉為邦、魏龍、楊得功、李垂茂、張漢、李貢榮、田正升、鍾忠勳、黃天麟、許得龍、游朝忠、柯登山、蕭廷麟、連吉彩、林大茂、孫志行、許有勝、黃佳宗、蔡得顯、葉灶、葉振、張廷鳳、吳得光、林魁、林國山、吳鈺春、潘宏盛、蔡琪、張有祿、武成功、戴成龍、林國英、饒光升、黃飛豹。

  東祠十五牌:陳光、陳古生、朱有龍、陳肇元、曾步高、廖中秀、莞士達、杜泉、廖麟祥、王飛勝、林順、鄭清、王維桂、梁登、劉光華、陳朝亮、黃貴思、徐升、高國樑、王歡、蕭得高、許連芳、李國漢、江泰、王大春、嚴連生、黃鍾金、王祥麟、陳達、林得志、謝寶、蕭化彪、張發、張登科、李得高、張輝耀、游朝發、陳景忠、張文龍、李發元、李廷驟、余高、葛升、謝華、陳應祥、武殿雄、林光、黃華、陳子亮、林天升、吳世英、黃起、丁生華。

  東祠十六牌:楊大烈、程錦高、周得高、丁時章、游尚卿、劉明高、林國安、陳有得、林汁漬、林承恩、鄧美、朱元亮、劉得標、陳朝龍、陳雲良、陳得旺、蕭元高、羅雄、邱連升、蔣榮、王恩、李伯升、黃承章、李得成、翁力、林師雲、李高升、蘇得發、鄭連興、楊得捷、林文僧、陳志賢、施恩、嚴登麟、朝廷清、林用倫、丁世壽、蘇鳳、俞朝勝、蔡富、沈國忠、劉超、林勝富、林元錦、楊天成、陳安、黃亞、徐其達、陳傳梅、姚國錦、林木、張升、俞福、方得安、陳成元。

  東祠十七牌:陳捷升、盧其寧、俞天才、楊得通、陳義成、鄭福、林章位、趙思貴、吳楊光、陳天、倪廷輝、葉日榮、陳啟明、吳得發、陳轉、歐楊日、林長日、陳獻來、陳子宜、林有貴、林晉福、陳恭、林得貴、黃璘、楊春、傅朝龍、林義、李學忠、楊長、魏應、鄭振、黃輝、林國清、陳長清、林金髮、劉楊貴、鄭光龍、張高飛、張廷、林道揚、黃世連、林長清、鄧勳、池升、毛韋、蔡景文、林永年、傅榮、周日高、棗曾、張成高、鄭建榮、徐發楊。

  東祠十八牌:黃史、陳昭、詹宗理、周鐄、劉報、劉成、薛廷勇、鄭玉麟、鄭士杓、郭禮、陳申、謝士輝、林國、李法、林得魁、莊有諒、張士成、張應選、李日全、林朝、劉高、沈永泰、薛拱、孫國香、陳升、翁世達、湯士雄、林國升、林長、陳大雄、苑東、李士定、崔傑、郭榮升、鄔得升、李繼宗、蔡得升、陳勤元、黃殿安、汪英成、洪捷興、楊清杓、汪天福、王元發、曾正順、洪益成、林青助、莫曾才、林傳生、陳薛加、蘇加明、蔡興、趙殿臣。

  東祠十九牌:李得、李士、蔡興廷、陳發、蘇高、林杓、楊國天、傅清、謝廷龍、耿得龍、吳明高、楊一勇、楊得用、林炳、吳加、黃玉功、周興、沈廷元、姚士成、鄭生、許得元、盧得海、陳進、林廷鑾、孫茂生、紀宗郊、林明晃、楊地、黃略、王天鍾、高日升、林亮、楊維升、陳具正、林得慶、吳得英、劉光、蔡日升、陳國用、鄭理成、林得成、陳宗豪、朱成珍、吳神助、彭升、洪得成、延近生、陳連生、延權生、張士元、陳魁、黃鴻傑、李天生、蒲振英。

  東祠二十牌:林成魁、陳士笏、翁顯、黃全功、余寬、車得成、蔡連生、張源潮、林振光、鄭廷進、芳國典、黎華、謝則侯、邵龍、劉仲漢、沈飛龍、嚴士、周長光、許留、溫成、鄭茂旺、廖大德、劉略、郭拔、楊功生、林媽居、林錦生、白得生、梁承恩、李振輝、林來興、杜必雄、莊得生、許騰蛟、張大升、薛恩、鄭章生、鄭國雄、陳孝炎、許國柱、林贊、葉得旺、鄭喜生、蔡禮、胡廷輝、黃曰生、董高生、陳世棟、陳國材、羅振、楊德、陳朝彩、練興、王應寺、林義。

  東祠二十一牌:曾大用、周朝、蔡連輝、陳長魁、曾高發、林振成、吳定國、吳良奇、陳得成、陳奪魁、曾亨、吳中之、李應球、蔡金標、陳金樹、吳家猷、柯士暉、許承恩、曾尚義、呂飛高、王元良、曾世輝、柯連高、陳承恩、林捷成、謝必成、卜朝章、陳鴻祥、黃朝善、楊瑞、余升、張大品、林清貴、鄭必亮、陳銘、陳得捷、鄭國香、薛天寶、陳為樑、陳捷春、林錦國、曾朝興、鄭捷國、林錦泰、張興龍、李京寶、陳魁標、高雲霄、林兆元、王鳳翔、林連飛、鄭勤高、陳通寶、陳寶升。

  東祠二十二牌:鄭士安、陳高發、王周容、莊加祿、沈安瀾、董耀升、黃由天、王青貴、陳占魁、陳有應、張青龍、黃可升、莊觀寶、林天連、何朝芳、林長發、鄭樂柱、鄭中華、王登光、林日高、辛錦春、陳登科、楊振國、陳高鳳、黃日麟、許志得、張朝英、尤振金、陳受恩、鄭國忠、葉茂、陳吉生、黃輝耀、李連賜、紀錫光、葉蔭、陳必貴、林再福、郭元通、楊有發、林連貴、謝得香、李廷魁、王長勝、薛孝珠、江承青、魏沈興、韓永太、李有成、魏大魁。

  東祠二十三牌:林鳳、陳得寶、鄭順龍、林欽亮、陳大興、王澤元、余海生、曾和成、盧得成、張經通、林良進、張日高、林得勝、張華炳、陶其彪、陳志章、陳高升、朱連升、魏升發、劉日升、戴得勝、李騰飛、趙光龍、劉炳高、李得喜、陳世英、王興發、陳廷標、林雲龍、陳珍玉、陳大財、曾得勝、張朝升、高有成、林國安、宋天華、唐有慶、林江生、顏滿、廖廷生、陳媽和、廖成祿、何再生、吳再金、嚴得標、鄭天華、陳連高、黃金寶、于定國、范元英、許連標、鄭國青、王國祥、葉得魁。

  東祠二十四牌:趙潘、黃輔國、黃榮光、鄭有得、陳加駒、林瑞枝、林有良、楊萬侯、黃朝祿、龔紅、程宏鐸、陳世經、鄭朝平、黃嘉綽、周興紅、陳瑞生、徐瑞鳳、黃廷進、郭金生、陳國榮、黃得勝、高振元、張連科、王世輝、張國貴、陳萬捷、陳鳳、鄭成、洪仲春、陳生、余殿魁、林日升、蔡磚、張朝寶、楊金鳳、陳福生、吳來生、陳伍、許維生、李文略、陳先福、馬大玉、杜連捷、李權、林喜生、陳正春。

  東祠二十五牌:朱得豹、邱隆科、吳連杓、黃恆松、盧雲光、鄧連升、鄭文光、賴蘭、熊炘、岳連杓、彭連杓、呂洪魁、張榮茂、吳超、朱恩兆、梁友春、楊日華、孔廣勳、任有益、邱維翰、鄭兆龍、張福標、鄭龍標、賴廷魁、應洪基、蘇兆鼎、伍連桂、盧得春、鄭新龍、孔繼安、吳在中、沈金鏞、羅應春、林福、鍾洪標、石成、聶士光、張維奎、何廷輝、黃升、沈捷得、方良材、陳得、林樑、余攀桂、左廷懷、蔡升、張維城、林朝榜、潘飛鳳、楊得貴、吳崇升、廖雲得。

  東祠二十六牌:婁升、楊光有、楊具侯、王廷貴、王志忠、周連魁、楊起高、甯邦賢、黃金榜、羅升、吳連成、周國良、曾有功、許兆洪、郭文水、甘國志、張捷魁、陳振輝、林得元、劉名揚、薛得升、許應泰、李捷升、張連福、蔡拔魁、黃必魁、許名升、吳國泰、詹朝光、何得勝、黃朝魁、潭天貴、李開仁、葉開捷、何日新、楊寶升、陳上國、余天佑、王左才、林忠、黃賜、黃明玉、趙有功、陳珍玉、楊捷興、李元福、趙日照、李高輝、鄭正福、陳士海、王得裕、饒得高。

  東祠二十七牌:徐得勝、黃升、王鈺、洪觀生、許祥麟、張朝補、莊海、曾國泰、林得華、李得彪、吳受愷、劉松林、官必升、張光城、楊居全、劉天祥、郭德、薛元光、莊淮、鄭洪恩、陳啟輝、陳朝英、李化龍、范士得、吳成功、林奇香、沈邦獻、陳玉春、謝有慶、陳步生、沈榮光、李捷成、陳進生、何生、車有成、郭雲龍、陳榮珠、王長成、陳彩生、林振祥、林捷成、黃茂用、游元章、蔡石生、雷明生、張高恩、林光求、陳清貴、張得春、雷明得、陳榮光、崔天俊、曹勇輝、劉振勇、陳大勝。

  東祠二十八牌:蔡國平、董得標、陳雲高、徐錦高、傅得升、吳雲升、劉有魁、韓金榮、徐得標、張世杰、洪連元、楊捷高、王元海、劉蛟龍、俞福光、范梓高、鄭得勝、溫大茂、施德恩、陳麟、龔得標、黃振霖、朱高龍、張得高、徐先奎、戴慶元、江中鰲、李福孫、張章鳳、余步升、朱見龍、朱光彩、王正春、陳向魁、張得升、溫必正、廖士元、范得元、鄭旺高、蕭魁、張得升、金得勝、程朝魁、林永發、蔡和然、宋品生、藍大江。

  東祠二十九牌:林葉生、陳得發、陳騰高、林鳳超、鄭光、陳寶恩、劉文炳、施得貴、游國珍、陳拜本、蘇廷玉、楊成、葉飛龍、黃世澤、黃青漢、林榮保、陳拔元、王安良、黃士福、傅孫慶、楊捷祿、吳得發、蘇覽、史鵬南、洪光輝、王金福、黃振彩、吳國才、金捷升、吳國良、黃元寶、陳忠、潘連成、夏朝青、康捷升、伍連登、胡青桂、蕭連登、林乘龍、李元魁、鄧元升、朱正元、余福星、陳連得、陳占鰲、王光銘、徐金鳳、陳日高、陳得升。

  以下,道光間因公淹歿各兵附祀於此:董成春、楊煥辛、朝龍、黃有光、林心興、褚奪魁、劉起鳳、林振芳、林中桂、朱長發、駱應春、洪登科、方捷元、陳華成、吳啟涉、林松青、羅金聲、陳清水、張步升、蔡振邦、李國凝、曾有輝、張繼忠、楊天貴、鄭得福、周安邦、賴國香、曾秉公、周正、葉旺、李招、黃士葵、葉來鳳、曾萬福、蘇連恩、黃廷寶、黃廷魁、黃名揚、黃連升、許日高、林高、江得春、周姓、顧姓、王加祿、許姓、吳祥雲、陳成良、邱士豹、陳興得、劉步雲、陳永興、童日升、蘇玉盛、邱發升、鄭連升、陳發標、陳復光、王得洪、劉順標、陳連標、李得均、羅墳儒、蕭發春、闕連超、林得標、陳得明、賴福龍、李友龍、曾像儀、劉雄輝、蕭瓊章、吳得標、劉廷升、蘇得光、沈應標、童元勝、蘇龍章、熊漢升、鄭金魁、吳士升、陳林標、彭興龍、伍鳳鳴、謝洪光、蘇鳴高、張元標、賴連科、胡仁標、張良鑣、吳登榮、鍾連高、王福高、藍連升、黃得良、劉紹信、劉發龍、蕭得標、江起春、夏炳升、趙起明、羅得龍、吳榮標、曾連標、王夢雄、蔡得升、王承恩、王志中、湯龍光、葉鳳廷、湯榮光、陰茂松、葉明朱、周青、黃勝魁、梁文暉、曹盛貴、謝連登、鄒連峰、戴如標、張明升、官榮高、胡春暉、李和盛、林朝恩、鍾榮、謝國斌、丁洪標、陳得林、范如林、湯連升、胡友山、曾玉堂、李才、王朝洸、林暄、黃金斗、葉必然、李益珍、陳鳴、黃得生、高尚梅、沈奇生、金光亮、周林方、范召林、余作舟、梅忠信、邱得高、吳得茂、余金、有章、李上得、陳得時、王正春、何金亮。

  以上兵丁共千數名。

  西祠一牌:葉得勝、黃泰、張得發、張廷柱、陳士祀、邱得高、沈得、莊大有、侯孔得、陳福生、吳志升、周廷貴、蔡光得、李得寶、高得龍、楊良高、莊士滔、周勇方、張朝得、吳日成。

  西祠二牌:邱連中、周天和、吳得中、許為明、吳意元、吳元寶、柯得明、陳國昌、楊春生、李金邦。

  西祠三牌:涂福官、王洪標、林朝光、王文朝、王得升、胡升、杜連高、俞得升、黃蛟、李連元。

  西祠四牌:吳忠全、黃得太、吳捷魁、吳安國、何連科、林雲開、遊桂、陳士標、劉順升、林朝高。

  西祠五牌:黃玉山、王成龍、黃金升、郭名英、鄭惜、陳輝、周元升、許天成、王水文、程得六。

  西祠六牌:郭一才、胡元得、林順、吳得李、岳榮、吳得勝、朱榮、郭成、曾天高、林士成。

  西祠七牌:李火茂、李景、林成、翁得、陳得生、周大興、陳得志、林日升、劉永良、蔡生、曾文華。

  西祠八牌:陳登、黃貴、廖明、黃士標、陰文炳、劉章、丁福元、邱玉堂、王永標、楊日升。

  西祠九牌:周大旭、林春、王江、楊水生、李生明、黃上得、林恩得、方國通、江思以、許江水。

  西祠十牌:梁元輝、曾洪升、周升、高大生、陳天發、王大亮、陳上進、許世良、李元福、吳火升。

  西祠十一牌:林一枝、陳其福、杜得風、林士成、李君、李上明、童高生、劉升、紀勝、王振章。

  西祠十二牌:林世英、陳起元、王得標、陳宗標、王得秋、曾大春、遊太、張超、朱上標、陳春寶。

  西祠十三牌:金福、林奎、陳開高、王恩、林雲生、許升、林再元、郭位正、林得成、徐得。

  西祠十四牌:王青山、王得、王名士、王得成、王士明、鄧亮、高峰、范得高、童茂、廬升。

  西祠十五牌:陳士、李士明、王朝宗、張朝安、鄭士安、何春、陳心連、陳雲金、莊田、許世瑞。

  西祠十六牌:陳國才、羅必得、易祖、吳奏、陳蛟、莊珠、吳必升、李必魁、李有魁、程有得。

  西祠十七牌:陳必成、陳連生、沈國、方添、康孟、林有玉、方朝貴、周旭恩、林步升、魏玉。

  西祠十八牌:林瑞、陳瑞、林貴、張蛟、吳善、張強、林國秀、馬國寶、任上國、孫元章。

  西祠十九牌:李雄、郭貴、余奏生、吳斗國、洪全功、洪恩、黃元、吳得合、王得喜、蔡春。

  西祠二十牌:張乾、柯成、張廷才、俞祖升、曹長金、尤福、章永全、林恩、林忠、黃金亮。

  西祠二十一牌:陳扶、林華、許士國、王享、王用、李必生、高升、李興、林一榮、陳恆仁。

  西祠二十二牌:楊克、吳從、周成功、吳雄、余廷高、黃允、石得忠、曾日升、王得貴、楊忠。

  西祠二十三牌:林振大、林明本、楊大通、柯得、王安、李國泰、王元彪、胡升、林連升、王得寶。

  西祠二十四牌:林茂安、沈茂枝、江玉光、何啟成、張有得、王得元、吳日升、李正春、官得恩、陳得昌、吳仲發。

  西祠二十五牌:吳旺春、吳登升、黃日升、吳尚高、李高輝、林天貴、黃郎、王得福、徐捷、何國安。

  西祠二十六牌:方升、王得太、章春、方升、劉春、張貴、許得才、王家祥、周世得、黃國生。

  西祠二十七牌:鄭水、胡日升、吳日升、李士隆、陳士英、吳大興、卓喜、黃一高、王高超、陳江生。

  西祠二十八牌:王良、施太平、邱高、吳經、萬福、陳瑞、呂加得、許士寶、陳元良、黃元成。

  西祠二十九牌:陳得、王世英、鄭文亮、陳伍文、高得生、程得升、林元彪、徐升、張達、曾得福。

  通共員弁兵丁二千二十名。

  ·林爽文、蔡牽、張丙等案名冊

  謹將逆犯林爽文案內力戰陣亡兵丁名冊:郭三春、李德和、楊長勝、紀羅賢、李大廷、張玉林、徐仙虎、蔡紹垣、魏楚善、溫光璧、何輝振、李兆謙、黃開運、徐春龍、羅連升、鄧從發、童鏡光、朱進保、袁維熊、鍾宗生、潘明昌、李炳華、慈品元、趙修家、唐瑞齋、萬義豐、唐子湘、余勝保、鄒勝隆、陳文之、郭興基、朱開貴、劉國忠、周清臣、潘端、汪興發、束士有、崔崇山、楊勝美、李道元、葉兆安、袁乾昭、徐金斌、吳採田、周得喜、彭贊坤、張明德、鍾壽保、許士均、汪士郎、楊新貴、陶樹雲、孫學良、吳慶邦、滕碧雲、李啟堂、徐松亭、袁建勇、金得有、王松茂、夏應龍、鍾阿義、徐佔魁、余浩堂、李仁和、余秋浦、余永茂、袁長福、鍾細義、王炳南、蕭玉順、吳得保、鍾有成、李得春、程永邦、孫福林、李慶春、萬天才、賴宗喜、李阿義、徐金棠、黃幹蠱、吳元興、徐漢廷、余得有、朱金貴、劉阿富、余盈清、李運義、陳萬興、汪得彪、王炳修、陳金魁、張七、陳阿福、郭阿它、陳阿東、謝得平、沈秉良、林發、戴寵、潘光明、王文成、馬老六、王學仁、鄭孝友、李起元、張必勝、王子金、吳大福、李臣良、徐貴、陳奉功、王元品、沈洪興、陳忠保、鄭阿冬、余文標、王承烈、陳春、潘文章、林和順、薛來榮、黃春生、宋雲林、潘阿二、王啟山、陳石來、潘松、林瑞、高正春、曾連輝、何光振、陳得勝、李勇、陳阿杰、許善、文江華、謝文慶、林玉輝、鍾阿三、劉應郎、陳江、穆枝、潘明元、徐東伯、賴得斌、蔡榮宗、郭阿德、譚位、鄭天送、戴桂和、潘成、傅發椿、高得榮、吳錦生、陳德金、楊枝新、曾得標、鄒承斌、蔡榮貴、陳南軒、賴盛光、黃能玉、吳春和、陳建生、邱勝興、張清標、蔣連盛、陳金保、李錫花、黃清節、黃紹成、羅長慶、陳得發、陳承泰、宋洪茂、張玉合、謝得俊、鄭有春、黃連升、劉榮喜、張榮基、孫得祥、李有光、許忠和、林連成、許得盛、林得春、趙福成、繆洪馨、黃得貴、黃阿和、陳祥雲、賴連春、黃春芳、林桂泉、湯連升、鄧金章、萬朋勝、劉高升、林三進、林何玉、吳文保、郭文林、黃子元、張益成、林正榜、黃佔魁、劉湘華、劉文藻、栗得勝、蔡其藻、陳光義、蕭金水、吳發興、陳啟順、李高明、蕭澤垣、孫得貴、王道遠、游喜發、陳金虎、黃濟漯、陳輝龍、沈增仙、梁發三、鄭得賢、張玉發、劉補獻、宋榮升、陳阿方、陳水生、蕭鎮南、丁富有、朱海祥、劉得貴、姜開順、葉傳、高得春、林高升、楊玉成、洪萬泉、凌忠保、陳日高、陳占元、鄭阿吉、賴得春、黃福廷、任得玉、丁軼賢、王興發、楊永林、趙殿金、梁家銀、楊華林、鄭湯湖、蔡發祥、荊文魁、王忠賢、孫大發、張玉勝、曲金榜、張文益、盧祥勝、高明祥、徐宏金、周代傳、盛義源、李福興、張占魁、蓋鴻圖、邢肇珠、李興發、錢得標、田鎮元、王蔚亭、李永發、程心春、王藎臣、龍富俊、湯得發、唐有山、王金全、張金玉、陳思敬、王致和、張殿魁、黃啟照、陳鑫銓、路廷梁、湯永興、孫學有、蕭得發、趙金財、黃福昌、鄭得友、李春林、熊華星、趙金聲、張寶清、丁興發、王行朋、江文明、王字得、陳有成、郭少卿、程福勝、喻清海、鄭從發、施后山、陳若海、丁克猷、蘇鴻福、祖玉桃、吳顯貴、張九齡、金春林、余文忠、王漢臣、劉春滿、王正有、李清貴、孫義強、梁朝斌、吳玉林、蕭得盛、柴金春、趙文魁、張天喜、何永高、彭鶴林、郭正海、魏相同、劉成兌、李溶濤、周全彰、方連升、曹明岐、王子晉、胡漢升、徐高梧、陶宏壽、余正清、張步清、羅章先、高泰安、朱得明、陳榮貴、李連三、江清光、傅子雲、趙勝、何元茂、吳金城、劉鴻斌、顏金春、魯循仁、張啟宣、許金生、蔡春香、盛得寅、蔡必成、劉志忠、程光昌、甯得勝、劉聚才、李福泰、劉若卿、施仁德、李寶順、陳鳳林、何仕榮、謝乞食、張連升、陳茂林、張正貴、朱斗南、陳阿春、田忠永、張正綸、傅應春、王昌勝、吳春三、龔少林、許尚友、劉福隆、林金鐘、林阿生、陳柏山、楊福堂、王士升、陳定棠、徐培修、邱先維、陳廷、黃玉堂、何恆明、黃德貴、朱秀春、張壬生、吳日祥、李永澄、李育遠、鍾桂義、邱鳳熊、葉春福、張鼎傳、陳天來、陳貴賢、李元貴、謝國霖、朱文澤、張悅、張景瑞、王得勝、魏華南、林已郎、胡炳軒、徐有才、羅得福、陳佔先、何光亮、袁瑞彪、劉金標、涂阿五、曾明升、石啟發、王濤、廖洪勝、向貴海、杜郁春、劉芝田、陳進來、李紫興、陳阿和、鄧松林、楊元昌、李復才、楊高俊、鍾桂郎、李得興、陳國發、羅春輝、張得勝、彭紫庭、李山林、孫文路、鄧達忠、李耀東、陳明勝、許景星、鄧正邦、鍾坤義、謝得明、張居明、楊新勝、方勝發、何藻鑑、孫瓜黎、陸才元、李文連、張益德、陳海奇、羅俊賢、黃寶林、王蘭謨、湯夢松、歐陽鎮、徐大有、羅俊元、徐添桂、謝春榮、孟道賢、劉忠南、蕭江、陸雲龍、鍾桂林、曾得明、林得勝、劉步貴、胡清松、吳永勝、葉阿生、江恆浦、陳水清、戴立武、張正德、朱試煥、江忠煜、茅加必、陳福連、唐銀芳、向登瀛、周運亨、吳得勝、陳得興、張金枝、黃得福、劉厚澤、何此內、吳阿支、張鏡志、馬金標、李國華、高南邱、張榮發、游金和、呂德才、張啟齊、郭榮■〈土金〉、包傅忠、吳連才、曾添秀、吳坤成、廖發龍、陳棧發、宋川、龍在田、傅廷光、葉連春、李得勝、曾湘瀾、廖永壽、江曉清、盛桂林、余金榜、皮炳榮、王貴壽、李繼成、王得貴、劉春元、方先發、許成章、李登高、孫麻腰、高品成、符海彬、張立源、李得升、謝鳳春、羅進春、劉得財、蔡連升、趙榮發、鍾得發、利達三、溫華生、林寶勝、孟伯超、張明遠、許春連、楊有林、錢清安、李慶貴、郭廷鳴、許阿登、馬宗儀、葉水火、游得勝、陶德明、葉天來、王麻利、江昶、韓洪勝、李乾元、鄧竹田、游阿生、朱凱風、周貴蘭、吳德泰、葉連發、張開華、張應賢、劉阿端、林添、周廷福、彭克彬、翁新標、徐高升、李家印、歐得標、鄭清龍、黃雲貴、張得招、賴維新、賴雲春、張再得、劉鏡清、沈高源、李騰華、胡清楊、許道瀚、宋得勝、姚發勝、張得雲、何錦春、林來福、廖松勝、劉高舉、趙春芳、盧諒、許玉麟、何積祖、黃春富、曾雄彪、舒德勝、李貴華、歐陽泰、李連春、陳洪標、趙懷德、王錫成、陳德慶、黃興、王國光、李萬祥、周紹南、吳生、沈兆祥、邱文秀、沈福林、夏金勝、謝喜祥、吳春貴、羅春貴、黃明魁、賀曙海、葉春成、儲復春、金得勝、戴定邦、游得順、張雲得、熊佐廷、張福星、王廷彩、蔡文章、劉春林、曾海鵬、陳榮宗、戴需臣、譚得勝、李文新、王錦福、林阿來、陳志高、吳勇得、竇長清、林頭、王進教、沈元標、鄭得邦、方相富、徐福生、鄒得順、范世光、吳永勝、李昌勝、李榮標、彭竹林、陳得高、林老陣、賀殷樹、劉得明、孫讓雲、何蘭臣、陳榮華、俞盛松、陳興來、劉得勝、李寶卿、沈應南、孫虎陷、劉鳳祥、萬其臣、王春喜、聶德發、劉萬勝、張金彪、張清潭、趙新和、李福庚、鄧文魁、黃阿生、游和尚、李高升、張福全、張得雲、鄒水秀、廖得高、林連春、黃得升、張有元、劉福臣、王春山、李玉春、柯亭祿、吳得高、胡鳳池、何萬壽、鄭國芳、蘇石玉、沈鴻春、黃世元、陳錦昌、王永修、李泰交、黃成金、黎定饒、彭正才、潘進發、李鄂、屈精忠、唐廷明、莫松山、鄧成龍、陳文標、王連生、林榮升、李春堂、吳如謨、劉金章、王東海、周勝來、陳春富、張耀鴻、李青山、曾茂春、林和、廖文容、陶在園、曾兆元、文正興、蔣鋒友、胡盛璋、陳清淡、柯得星、趙有光、曾順年、張英、李阿五、李士平、賀又升、陳道周、劉有春、彭登魁、余景升、陽清泉、陳得明、鍾喜秀、葛萬勝、何吉壽、姜定茂、徐廣祥、陳運福、孫學文、蔡吉祥、文洪茂、羅漢堂、蔡廷標、林阿增、陳得桂、王金發、曾洪標、曾孔致、陳長發、林益、錢亭瑞、周發貴、朱必勝、陳安元、范得溶、何振輝、瞿得高、吳金標、許金勝、劉得送、績美玉、溫玉成、王勝、陳世貴、侯天方、劉三元、張連彩、宋其祥、周亮先、何正明、洪渭西、謝金源、鍾阿發、高金龍、唐鄺標、趙中和、蕭榮華、胡萬春、方學對、黎照元、王桂祥、楊兆福、魏得標、黃得榮、李元林、王岐山、邱上林、晏國清、唐榮華、張木、朱文標、李山梅、周發莊、黃木成、詹連貴、李得芳、朱重標、許阿愛、李進安、胡德勝、楊得才、花冠龍、李林園、張勝田、焦得勝、徐文捷、郭澄貴、羅春貴、閔思孝、陳得容、王兆何、張得祥、蕭桂秋、楊紹震、馬士杰、余天德、金得勝、張餘升、徐建龍、林萬壽、蔣志仁、莊得發、李夢星、沈紹文、鄭本良。

  謹將逆犯蔡牽案內接仗陣亡兵丁名冊:胡義貴、黃文軒、許桂生、張洪勝、黃誠謨、楊長洲、鄭仕源、黃正源、李英良、張得勝、林義、陳綿年、李育遠、陳桂堂、傅庭光、賴得勝、魏春福、劉和貴、吳錫位、羅樹林、孫永祿、曾紹庭、范世明、許阿登、黃玉和、湯治光、畢寶印、曹立堂、王昭、胡榮海、蔣榮星、謝金光、周連升、梁遠、李許堂、彭子臣、黃兆潤、王致和、姜開順、任德華、劉福堂、唐耀廷、吳志迪、沈應南、陳丹桂、羅章光、喻桂樓、郭永興、張明遠、王足盛、沈和清、楊光鴻、賀光達、李勝嵩、楊元昌、蔣有成、汪桂喜、彭玉成、黃雲清、詹金鰲、何朝隆、黃有福、羅竹箱、吳承發、蔡金明、符漢雲、歐源盛、劉得有、張阿保、呂有成、許金良、蔣阿吉、賴鴻興、周得勝、李紹麟、張福星、許應朝、方松成、姜錫祥、黃再添、羅斌、瞿洪章、劉厚漢、陳海清、王志和、黃竹、李佑朝、胡愛、林才、楊翰廷、李福生、周漢湘、蕭全義、陳信生、成勝魁、高文標、趙升高、李少琳、劉玉林、劉起餘、湯耀東、楊發興、劉少來、劉和貴、許宮、鄧有才、章紀煌、林呈曉、郭玉春、王升、陳福、吳起、何冠英、韓少信、李將才、溫成、劉有貴、王加泰、王道成、羅指林、張大富、劉春山、李雲亭、潘金盛、王榮升、馮得貴、王靜波、蘇寶昌、錢昌富、陶玉山、戴其仁、王宗發、方榮貴、孫光明、韓朝堂、李春芳、喻金雲、陳得山、沈得發、高綱三、武得培、王和卿、葛惟得、梁學山、周啟元、郭玉金、許得興、黃桂山、夏得標、熊得廉、張加宣、馮佔魁、龔全才、盛錫金、楊文喜、盛鳳舞、汪得彩、李少梅、溫年山、譚復盛、陳良玉、張思發、唐學千、張世盛、黃光華、范德元、聶廣銳、朱庭機、王金華、梁魁甲、倪有升、余春廷、嚴道才、呂漢、陳道元、游得先、汪懷玉、王清亭、程源塘、羅鎮武、喻尹擇、載德銘、羅起成、姜興發、王得明、金欲才、王正魯、張玉香、姚大起、池金宏、張正銀、吳遇友、朱長生、錢康符、孫星周、許家賢、邱連升、王金元林孝奎、季洪發、高萬廷、徐洪發、徐瑞廷、姜漢茝、汪正應、秦定安、楊萬卿、陳廣福、王克家、祝有發、蔣提元、陳大能、王恆江、葛森林、李炳忠、葛邦金、燕紹榮、方儒卿、吳有元、李金臣、喻萬昌、王伯剛、何世榮、楊洪清、許盡士、劉簏卿、張得標、洪得勝、馮林福、劉明發、賀明海、鄧春生、董得勝、朱錦堂、顏志有、彭起於、馬有祥、夏世宏、吳道平、顏有勝、孫身先、李德元、劉必勝、李有章、楚福勝、張世元、吳得勝、鄭長貴、李金松、周良漢、蕭玉貴、王見發、陳本華、資得勝、劉和鳴、田有韜、陳連升、鄭意元、趙忠元、王鳴飛、劉金龍、鄒雲祥、喻紹森、周得峰、張玉堂、趙九海、王有才、鄭玉清、聶洪友、高玉春、王義和、辛定國、王有志、徐青山、王春有、喻斌泉、童乾俊、嚴德勝、張得勝、黃以貴、傅應知、張得運、王金榜、沈雲仙、王致祥、張寶順、趙泰祥、譚仁建、任其佳、趙祥盛、蘇得勝、李湘卿、邢玉亭、孫教賢、郭得勝、龔本才、李少蘭、王光宗、柳福堂、宋道君、李長發、方楚橋、劉大鏞、李金洪、李盛唐、晏福金、何炳圭、王洪卿、陸雲龍、劉有信、賴啟元、王阿新、蔣雲昌、何瑞林、陳新喜、廖德清、彭榮貴、曹菊卿、居萬發、張有發、譚柱林、唐耀廷、包國山、楊必達、潘德山、洪春輝、劉文卿、何福安、陳新正、高洪盛、張福貴、黎得興、王錦章、張生、李得勝、劉大致、張學誠、黃雲清、鍾錦標、朱文澤、宋春香、楊祥林、劉若卿、陳得貴、邱得才、劉貴堂、張文亮、許春連、劉新勝、酆明文、謝得發、陳得春、熊世鈞、張得勝、林阿才、朱有志、王海清、李得秀、劉福麟、王宏瀛、徐培杰、吳鼇山、楊明福、王應泰、楊得順、陳連升、吳春情、舒得勝、吳得榜、林石生、陳有勝、王金貴、吳三元、牛得勝、朱開貴、張清雲、高廷秀、董步瀛、張連勝、林榮金、張應榮、胡慶臣、郭得榮、陳得福、王得清、曾福忠、邱占標、高廷璧、朱德元、陳有義、陳清水、趙楚臣、王得清、羅光亮、高世瑜、王勝亭、李萬財、周馬、陳得升、李仁祥、羅竹相、夏正和、劉惠吾、羅餘標、顏朝桂、洪萬教、柳竹春、賈連保、王世綱、任得勝、胡高升、黃少泉、劉金茂、張發卿、蘇天錫、孔傳典、賴向榮、陳春源、張子坤、江春發、徐洪標、陳有福、李加應、何金成、劉有才、林福成、潘星標、林兆壬、沈新和、孫寶田、楊福元、廖有才、劉高佐、詹武標、黃錦升、朱清吉、袁大禮、楊至祥、朱宏勝、劉盛煌、楊魁英、吳晉標、金萬清、楊士誠、廖鴻標、王金生、余克明、楊龍、曹飛鴻、張談林、張得玉、張成秀、魏正芳、袁奇珍、范應和、姚海澄、嚴東溪、許光華、何大國、沈得勝、古阿雲、王瑞麟、張捷成、陳得福、劉佐萬、周漢湘、董洋生、楊克來、陳有富、黃安生、曹光鴻、鍾保祥、王孔喬、賴逢章、吳致祥、曾夏明、汪玉山、陳洪亮、曾文龍、袁文振、王有勝、羅炳春、鍾應遠、徐洪標、楊洪生、葉秀林、朱萬勝、陳天星、廖黃標、劉國忠、黃連升、呂湧元、蕭宗慶、陳開勝、張得餘、蔡春成、于得海、黃炳泰、俞幹泉、錢瑞書、黃壽益、黎得生、俞春貴、董三戒、朱有林、羅錦、蕭連升、敖昌法、邱得喜、林阿才、除映華、邱占瑗、廖順親、劉起餘、程灝棠、周代笏、徐書香、黃達聰、曹錫凌、江贊清、蕭山雲、溫方亮、林代成、林大春、陳大發、黃德振、彭懷亮、李洪標、李許唐、黃石林、黃定魁、翁阿全、譚新、李逢春、許春芳、賴榮春、黎少卿、陳德祥、徐海棠、林影、羅長明、羅德富、黃得盛、王昌福、李炳南、胡良輝、陳春生、何先禮、徐定坤、楊雲福、衛授嚴、劉文成、駱成家、李清福、余江美、郭志郡、劉玉山、彭發祥、郭榮泉、王家贊、賴天康、陳儀高、陳得桂。

  道光十二年逆犯張丙案內過渡淹斃兵丁:沈得標、李高標、紀成瑞、陳金鳳、林文敬、王志得、柯連輝、許大香、蔡成輝、鄭連登、謝志寶、鄭成高、周飛鵬、楊高彩、吳金榜、張大高、吳士成、楊登燦、詹龍森、胡得盛、林忠標、朱日高、楊廷高、蘇錫標、林元鳳、張士得、許邦榮、李明輝、鄭大升、吳一春、郭大金、吳日保、陳起良、陳連勝、林連貴、戴有鴻、吳傳高、倪有成、賴景輝、蘇大福、張大保、戴連生、吳世良、劉士煙、陳連鳳、蕭飛龍、林寶、李必升、蘇金恩。

  臺灣鎮協各標拒賊被害兵丁:鄭必得、徐光章、張國琦、吳仲魁、甘得勝、鄭連登、吳得生、林顯、洪楊元、王廷貴、郭人龍、陳良興、陳光勵、卓賢、張文龍、葉朝光、林康、陳文麟、陳方選、張青揚、范榮升、陳天喜、陳壽、王得英、租彪、吳登、李祿生、黃起國、黃茂得、謝存義、蔡福、路士武、涂昌鸞、陳廷鳳、范宗基、林茂富、廖得高、李聯捷、劉元賦、鄭日升、吳鏞、林得華、鄭得祿、林光武、洪世喜、張釗、莊亮、龔盛、陳科捷、陳安太、祝麟、鄒浩、謝天成、李伯生、廖鳳、魏旺、李勝、溫國棟、鄧璋、張受恩、郭雜桓、黃樟誠、梁得榮、朱起麟、袁升、趙新、吳大祿、謝龍恩、李海、洪壽生、李治平、黃貴、陳逢貴、楊都、曾應龍、詹雲、李邦寧、樂得忠、陳福、歐名擢、紀福、鄭揚、湯登、林大海、莊熊、李聯登、林日高、常國偵、趙廷瑛、張崇、林信、楊連、高必振、楊廷祿、林成、葉沐、王慍生、黃洙、汪名觀、侯富、鄒應龍、陳良錦、林有興。

  臺灣府鄉勇拒賊被害:黃定、王堯、林助、陳篤。

  以上兵勇共一百五十六名。

  ·文職冊(歷年在臺文員、幕友、義民、熟番、烈女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

  謹將檢查各書,摘錄歷年在臺文員、幕友、義民、熟番、烈女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送呈憲鑑。計開:

  孔昭慈:官臺灣道,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被劫至彰化,憤極自盡(見「東瀛識略」)。

  --以上巡道官一名。

  孫景燧: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縣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東瀛讓略」)。又於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奉上諭:孫景燧平時聲名狼籍。玩縱廢弛,著停給卹典(見「高宗純皇帝聖訓」)。

  呂宗恆: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賊匪張炳等倡亂;在嘉義大排竹遇賊被害(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東瀛識略」)。

  --以上知府官共二名。

  潘凱:官淡水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被生番戕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東瀛識略」及「福建通志黃仕簡傳」)。

  長庚:官中路理番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逆匪莊大田陷彰化城;奮身出拒,手刃數賊,遂遇害(見「高宗純皇帝聖訓」、「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福建通志」、「東瀛紀略」)。

  劉亨基:官臺防同知,署彰化縣事,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城陷被殺。其女滿姑罵賊,斷其舌死。劉氏一門男女死者十三人(「東瀛識略」作十五人)。(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東瀛識略」、「福建通志」)。又於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奉上諭:劉亨基平日聲名狼籍,玩縱廢馳,業經降旨停給卹典(見「高宗純皇帝聖訓」)。

  程峻:官淡水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案內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東瀛識略」)。又於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奉上諭:程峻平日聲名狼籍、玩縱廢弛,業經降旨停給卹典(見「高宗純皇帝聖訓」)。

  王嶲:官中路同知,卸任,降調內渡;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解餉來臺;派往鳳山隨營支放,在石頭佛地方被害(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及乾隆朝「東華錄」、「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福建通志」)。

  朱慧昌:官鹿港同知,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彰化城陷,死之(見「福建通志」及「東瀛識略」)。

  秋曰覲:官淡水同知,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率勇首林戇晟募勇四百,往剿。戇晟與賊通,佯請焚香,突砍其首(見「東瀛識略」)。

  --以上同知官共七名。

  董正官:官州判,籍貫未詳。咸豐三年,賊匪吳磋、林汶英等倡亂;往捕被害(見「東瀛識略」)。

  --以上州判官一名。

  湯大奎:官鳳山縣知縣,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鳳山縣自刎;子殉業亦被難(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平臺紀略」)。

  俞峻:官彰化縣知縣,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大墩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

  董啟埏、唐鎰(「福建通志」作唐鑑)。右二名俱官嘉義縣知縣,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倡亂,城陷被殺死(見「福建通志」)。又於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奉上諭:董啟埏、唐鎰平日聲名狼籍,玩縱廢弛,業經降旨停給卹典(見「高宗純皇帝聖訓」)。

  朱瀾:官彰化縣知縣,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賊匪陳光愛等倡亂,城陷被害(見「東瀛識略」及「福建通志」)。

  吳兆麟:官鳳山縣知縣,籍貫未詳。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遇賊截殺於磚窖莊(見「福建通志」及「東瀛紀略」)。

  邵用之:官嘉義縣知縣,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賊匪張丙等倡亂,追捕至嘉義店仔口被戕(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東瀛識略」)。

  高鵬飛:官臺灣縣知縣,籍貫未詳。咸豐三年,賊匪戴萬生等倡亂,在灣裏街力戰陣亡。詔予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臺灣縣任所建立專祠(見「東華錄」及「東瀛識略」)。

  王廷幹:官鳳山縣知縣,籍貫未詳。咸豐三年,南路賊匪突入縣城,被害(見「東瀛識略」)。

  --以上知縣官共九名。

  葉夢苓:官鳳山縣教諭,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鳳山縣殉難(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陳龍池:官訓導,籍貫未詳。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殉難(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以上教官共二名。

  周大綸(官南投縣丞)、陳聖傳(羅漢門縣丞):右二名俱官縣丞,籍貫未詳。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殉難(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方振聲:官斗六門縣丞,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陣亡。奉旨照知府陣亡例議卹,賜謚義烈,賞騎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斗六門建立專祠,春秋致祭(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又見「道光朝東華錄」及「東瀛識略」、「福建通志馬步衢傳」)。

  朱懋:官南投縣丞,籍貫未詳。於道光十二年,賊匪張丙倡亂案內被害(見「東瀛識略」)。

  陸仕興:官斗六門縣丞,籍貫未詳。於咸豐五年,嘉義賊匪林房倡亂案內被害(見「東瀛識略」)。

  --以上縣丞官共伍名。

  馮啟宗(「東華錄」作敏宗):官鹿仔港巡檢,署彰化縣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縣城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乾隆朝東華錄」、「福建通志」)。

  渠永湜(「福建通志」作梁永諟,官貓霧捒巡檢)、張芝馨(官竹塹巡檢):右二名俱官巡檢,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殉難(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以上巡檢官共三名。

  鍾燕超:官諸羅縣典史,廣東長樂人。乾隆五十一年,逆匪林爽文破城時殉難(見「廣東通志」,又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及「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史謙:官鳳山縣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莊大田倡亂,鳳山城陷;死之(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費增運: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賊匪陳周全倡亂,彰化城陷;死之(見「福建通志」)。

  張樹春:官典史,籍貫未詳。咸豐三年,南路賊匪突入縣城(安平縣),被害(見「東瀛識略」)。

  --以上典史官共四名。

  林文甲:官職未詳,福建侯官人。康熙間從副將許雲剿賊朱一貴,在春牛埔陣亡(見「福建通志林文煌傳」)。

  林世明:官職未詳,福建羅源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剿賊林爽文在硫磺溪陣亡(見「福建通志鄭朝鳳傳」)。

  吳玉明:官職未詳,福建羅源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剿匪林爽文在岡山灣崎陣亡(見「福建通志鄭朝鳳傳」)。

  李國標、卓恆和:右二名官職未詳,福建羅源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剿辦逆賊林爽文在中軍亭陣亡(見「福建通志鄭朝鳳傳」)。

  阮履清:官職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剿辦逆匪林爽文陷於賊。賊脅降,不屈;殺以祭旗。賜世襲雲騎尉(見「福建通志鄭朝鳳傳」)。

  王陽春:官職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招集義民往剿,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吳世膺:官職未詳,福建長樂縣人。以仗義死林爽文之難(見「福建通志吳朝建傳」)。

  李南暉、李思沅:右二名官職籍貫未詳。思沅即南暉子也。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之難,皆罵賊遇害(見「福建通志」)。

  章康生:官職未詳,福建龍岩州人。嘉慶四年,戍臺期滿,回營在東椗外洋遇盜,追捕傷亡。已入祀龍岩州昭忠祠(見「福建通志」)。

  游盛鳳、鄭高得、陳得興、卓葉貴、張朝安、鄭洪貴、李士明、陳雲金、饒良爵、鄭超爵、阮興、徐清賢、朱必福、鄭士安:右十四名官職籍貫未詳,嘉慶間征逆匪蔡牽陣亡(見「福建通志圖中璽傳」)。

  陳得標、巫詔期、康雲龍、余廷標、彭應龍:右五名官職籍貫未考,年代事跡未詳。但在臺灣剿賊力戰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以上官職未詳,共三十名。

  黃大文:歲貢生,嘉義縣人。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嘉義城外半天厝陣亡(見「福建通志」)。

  薛邦揚:廩生,籍貫未詳。乾隆間,匪徒林爽文之亂,在桶盤棧為砲所擊,墜馬死(見「福建通志」)。

  吳世膺:武生,福建長樂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僑寓彰化。適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執不屈,罵賊而死(見「福建通志」)。

  許鴻:武生,籍貫未詳。乾隆間匪徒林爽文之亂,在三次店被戕(見「福建通志」)。

  --以上文武生員共四名。

  李喬基(「福建通志」作李安善,蓋其字也):義民首,廣東嘉應州人,寄籍彰化。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倡亂;首先倡義捐資招募民番,分撥義勇,協守海口;殺賊甚多,被擒迫降不屈,磔死。奉旨賞給知縣職銜(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廣東通志」、「福建通志」、甘泉謝坤所著「春草堂集」)。

  鄭其仁:義民首,鳳山縣人。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在鳳山東港拒賊。施放大砲,爇及鬚眉。後在臺南放索林爽間,馬蹶被害。詔加都司銜,謚忠勇(見「高宗純皇帝聖訓」、「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劉極:義民首,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逆匪莊大田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周宗盛、古旺成、陳正學:右三名義民,籍貫未詳。雍正十年,隨同提督王郡征大甲西兇番,充鄉導;與賊對壘戰死(見「福建通志」)。

  陳第五、富陳純(俱臺灣人)、林相國、黃國軒、黃彩揚(俱龍溪人)、張保(南靖人)、陳榮(漳浦人)、黃自達、黃啟熊、楊邦連、徐如旺(俱廣東人)、曾良漢、曾維光、巫鳳正(俱程鄉人)、李壯(詔安人)、黃德(惠安人)、洪旺(南安人)、蕭燕、童法(俱同安人)、鄭綸(永春人)、趙會、鄭五(俱陝西人)、黃開(湖廣人)、金丙(侯官人):右二十四名義民,雍正十年大甲番作亂陣亡(見「福建通志」)。

  蔡群、鄭乾:義民,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以上義民共三十二名。

  吧咆:番民,隸社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賊砲打死。奉旨優卹(見「乾隆朝東華錄」)。

  海山:熟番,隸社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以上番民共二名。

  孫南容:幕友,館於彰化縣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城被害(見「東瀛識略」及「福建通志」)。

  范琪輝(「福建通志」作范輝,別出施琪一人,未詳孰是):幕友,館於彰化縣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被害(見「東瀛識略」及「福建通志」)。

  壽同春:幕友,館於淡水廳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招集義民,恢復塹城,擒獲賊目四名,深入賊莊被擒,罵賊不屈,為賊支解。奉旨賞給知縣職銜(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又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東瀛識略」)。

  沈志勇:幕友,館於斗六門縣丞署,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死難。奉旨賞給六品職銜(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福建通志」、「東瀛識略」)。

  古嘉:幕友,館於佳里興巡檢署,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半,逆匪張丙倡亂,在佳里興巡檢署被害(見「東瀛識略」)。

  湯荀業:鳳山縣知縣,湯大奎之子。乾隆五十一年,莊大田倡亂;在隨父殉難(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東瀛識略」)。

  黃莊:歲貢生,黃大文之弟,嘉義縣人。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嘉義城外半天厝陣亡(見「福建通志」)。

  黃啟功:歲貢生,黃大文之姪,嘉義縣人。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嘉義城外半天厝陣亡(見「福建通志」)。

  李端柏、李舉柏:右二民,義民李喬基子及姪也。原籍廣東嘉應州人,寄居臺灣。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喬基倡率義民,從官兵禦賊。姪舉柏詣鹿子港請火藥,途遇賊,力戰死。子端柏旋亦被害(見「廣東通志」)。

  沈聯輝:幕友沈志勇之子,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死難。奉旨賞給七品銜(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東瀛識略」、「福建通志」)。

  江承惠:幕友沈志勇之家人。道光十二年,逆匪張丙之亂,同時死難。奉旨從祀昭忠祠兩廡(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福建通志」)。

  --以上幕友及殉難子姪家人共十二名。

  羅蔣氏:參將羅萬倉之側室也。康熙間,朱一貴之亂,萬倉戰死。蔣氏聞兵敗自經。詔建坊旌之(見「大清一統志」及「福建通志」、「平臺紀略」)。

  方張氏:斗六門縣丞方振聲之妻。道光十二年,逆匪張丙倡亂,振聲死於難。張氏罵賊抗節,致被剜割劓舌,罹禍尤為慘烈。奉旨謚節烈,入祀昭忠祠(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道光朝東華錄」)。

  陳唐氏:把總陳玉威之妻。道光十二年,逆匪張丙倡亂;玉威戰死。唐氏因罵賊,致被剜割鼻舌,罹禍尤為慘烈。奉旨謚節□,入祀昭忠祠(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福建通志」)。

  劉滿姑:前署彰化縣劉亨基之女,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劉亨基被害;滿姑奔投屋後水池,痛罵賊匪,被遭殺害。奉旨旌表,並入烈女祠(見「高宗純皇帝聖訓」)。

  王鍾氏:千總王奕魁之妻。乾隆間,林爽文之亂,奕魁戰死於硫磺溪。鍾氏聞報,不食數日,亦死(見「福建通志」)。

  --以上烈女共五名。

  通共文員、幕友、民番、烈女一百十九名。

  謹將檢查歷年在臺文員、幕友、義民、烈女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送呈憲鑑。計開:

  張鴻年:官臺灣道,籍貫無考。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領兵剿辦,殺賊甚多;為砲所擊,墜馬死。奉旨謚忠義。

  孫月印: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劉維溎: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自刎。子殉業亦被害。

  林瀛:官臺灣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劉建藩:官淡水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遇賊被害。

  劉齊銜:官中路理番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林逵:官臺灣同知,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何良裘:官知縣,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募勇四百名往剿,陣亡。

  王鴻年: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殺。

  劉建韶: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殉難。

  曾元海: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陣亡。

  王義樟: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城陷死之。

  池鑑波: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城破時殉難。

  陳塏: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執自盡。

  葛兆麒: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執不屈,罵賊而死。

  林騰霄: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趙元爕: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殉難。

  曾超:官縣丞,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陳景淳: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陣亡。

  陳鴻波: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城陷死之。

  石大文: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剿賊陣亡。

  鄭冠英: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剿辦賊匪林爽文,陷於賊。賊脅降,不屈;殺以祭旗。

  陳國銓: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招集義民剿辦陣亡。

  林懿烈: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力戰陣亡。

  何鳴章: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之難,罵賊遇害。

  周見三:官典史,籍貫未譯。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林觀濤: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城陷,自盡。

  曾暉春:官典史,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戰敗身死。

  何翼謀: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林昌彝: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劉萃奎: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鄭葆珍: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郭齊銜: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俞煥文: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陳國銓: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李明三: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陳家謀:幕友,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被害。

  丁兆荃: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高福康: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曾元炳: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林觀濤: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曾志元: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曾兆元: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俞高鑾: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鄒魯: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張慶: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鄒正元:幕友,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被害。

  義民:鳳山縣人,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在鳳山東港拒賊,力戰陣亡:李宗善、顧均、童槐、王汝嘉、宓如椿、查有溶、孟世橒、陸我嵩、清年升、張春萱、鄭城、楊逢春、熊常福、高學海、沈慶、劉升、沈敏學、吳本忠、胡端祥、朱錕、何寶仁、王理、黃階吉、董香蘭、周敬賢、郭樽元、張槐生、官綸、謝邦光、張銓榮、顧子南、周有濱、諸鎮嶽、孔家振、方家仁、江雲、蔡德、戴錫錞、嚴仁、方中和、何徵瑞、徐兆奎、羅升、朱慈、張吉仕、郭泰、程兆庠、丁海棠、徐傳鍇、吳昌光、楊維城、張珊元、李春、朱濂、項九扛、趙曰富、孫康寧、郭得壽、柯春華、李源清、施惠、章鳴雷、虞一桂、奎光耀、錢富、馬俊、馬世培、陳潮順、鄭斌佳、胡晟、張鑑、方存洵、郭品金、林霽峰、曾達軒、何柯亭、李筠英、薛元澄、鄭亦廬、王貴、毛仁、毛元炳、毛元卿、王璋、官光周、徐覲庭、劉古民、陳弁卿、何又鉻、趙應元、郭皞區、趙泰、卞鑑塘、李春溥、陳義、彭忠、郭身修、何禮圖、彭福、李崧屏、彭魯汀、曾梅、薩鶴舲、郭冠瀛、何玉田、許芝青、曾履享、陳垣如、黃兆荃、王蘭廷、邵進修、蔡懋杰、徐學清、王通、黃穆如、蔡元亨、林秉中、邵夢元、邵元模、李星波、陳昌年、郭彤階、何紀雲、黃勿村、林鴻年、郭杰夫、鄭冠英、李秀農、陳蔚章、何柏蔚、郭綺田、鄭錦、李勝、王彪中、王齊衢、劉緝堂、何少才、鄭兆熙、陳藩屏、蔡徵心、何少波、黃元海、邵廷禧、范忠義、官禹門、林舊春、徐元璧、陳錫侯、郭曉滄、許慎砥、曾礪卿、王兆鰲、鄭蓮叔、陳梧岡、鄭如永、蔡蔭坪、王樹德、江蓮渚、毛仁圖、郭榮、林又盤、王日華、吳秋波、陳葵圃、池劍光、鄭端、李劍波、何秋如、高杰人、高平皋、陳上恭、郭元基、李翰侯、陳元經、何芑川、劉彬圖、吳古樵、李紱、許湘帆、陳仁、翁玉、陳祖烈、鄭次竹、李菊屏、黃功、陳贊虞、許松年、鄭鵬程、柯儀昌、李季韶、翁則賢、柯道甫、毛則森、鄭玉漢、李秋楂、陳江春、許雨滄、王慶雲、黃雁汀、毛貴、彭其仁、翁利、李有福、金玉聲、吳功賢、王極、周季札、李宗盛、陳源、吳德、馬上招、張槐三、江秋菊、王春香、蕭升、李榕垣、江聲、馬秋、翁吉升、陳仁心、王采、祝文治、吳日新、許大和、吳祥、何水利、鄭文、柯玉、周富貴、陳志、何保善、顧南山、邵海福、顧邦好、陳一善、王欽、李銘、高生義、林有利、王義、史貴和、翁奇謀、王獻、沈稅豐、沈祿、童有祿、陳劍溪、羅萬福、鄭溫和、毛學文、程文鳳、楊家源、章鎔鎔、陳子朝、吳用儀、王鐘藻、洪鼎、何金礽、洪璇樞、馮晉耀、吳政、高應午、陳桂報、區宗錫、梁汝謙、王際昌、陶殿康、何皆元、張則友、黎玉麟、黃邵獻、何兆苑、王同、江光發、廷杰、許祥禮、蔣曉、盧藻、毛猷、童淮、倪濤、金玉墀、丁仁、丁守宗、朱名、馬賢佐、史鴻、張申、余鋪張、尹耀常、何基、潘汝桐、高棟、來鴻晉、錢國寬、姚光前、紀桂、文道欽、鄧嗣祈、葉寅清、袁運鴻、費延瓚、陳任、周康祺、余鏞、倪海田、何榮生、謝啟芳、周濬、金湯固、孫怡、鐘聲、沈瑩英、顏何霖、阮守仁、陶振康、王鏡清、王沂、洪鈞、鍾翰良、吳炘炎、宋斌、蔣念晉、楊延俊、季邦楨、簡留青、呂澍和、許景春、麥喬嵩、沈均、秦大士、廖進發、杜受田、杜欽、喻且連、姜寶樹、管子俊、喻大亨、徐辰星、儲燧、王承露、陳兆文、路德、李須福、潘藻、瞿慶成、丁添、王振綱、易簡、雷斌、陳德安、高名遙、包祖同、施廷科、朱昌棋、趙光顯、洪鼎、王信、馮貞祜、何端揆、嚴武、鈕福保、陸紹宗、王同、丁午、辛世春、商家和、熊立中、葉端、曹信三、薛文、金甡、鄭耀、姚鐘、茅文通、賴開元、莊儀訓、齊德、魏大綱、侯洞、鮑芬、丁日昌、唐康、駱有福、康輝、龐大奎、伍培芬、宋正昌、汪仲興、傅國棟、阮國華、李立德、王有福、丁丙、池清、黃選士。

  張王氏:張鴻年之側室也。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張鴻年戰死。王氏聞兵敗,自經。

  孫陳氏:孫月印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孫月印被害。陳氏罵賊抗節,致被剜割劓鼻舌,罹禍尤為慘烈。

  劉金氏:劉維溎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劉維溎自刎。子殉業亦被害。妻投水池死之。

  黃王氏:黃文運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黃文運戰死。王氏因罵賊,致被剜割鼻舌,罹禍尤為慘烈。

  李張氏:李益良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李益良力戰陣亡。張氏聞報,不食數日,亦死。

  鄭劉氏:鄭雄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鄭雄戰死。劉氏聞兵敗,自刎。

  姜李氏:姜維城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姜維城死於難。李氏罵賊抗節,被遭殺害,罹禍尤為慘烈。

  金姜氏:金玉環之妻。乾隆五十二年,賊匪林爽文倡亂;金玉環戰死。子亦殉難。姜氏聞兵敗,投水自盡。

  謹將檢查歷年在臺文員、幕友、義民、烈女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送呈憲鑑。

  計開:

  傳方暄: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力戰陣亡。

  鄧云礽: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城陷自刎。

  胡焌藻: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咸豐五年,嘉義賊匪林房倡亂;殉難。

  譚嗣楓:官臺灣府知府,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往剿被害。

  余弼:幕友,館於鳳山縣知縣。乾隆五十一年,莊大田倡亂;在鳳山縣署被害。

  勝品三:幕友,籍貫未詳。館於南投縣丞署。道光十二年,賊匪張丙倡亂;在南投縣丞署殉難。

  鄒福臻:幕友,籍貫未詳。於咸豐五年,嘉義賊匪林房倡亂;同時死難。

  朱鴻儒:義民首,江西人,寄籍鳳山。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首先倡義捐資招募義民,分撥義勇,拒賊力戰;殺賊甚多。迨被擒,迫降不屈;罵賊,磔死。奉旨賞給知縣職銜。

  毛昶照:義民首,嘉義縣人。道光十二年,賊匪張炳等倡亂;招募義民拒賊,在嘉義大排竹被賊砲打死。奉旨賞給知縣職銜。

  范言清:義民首,彰化人。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招義民剿賊,擒獲賊目四名,深入賊莊被擒;罵賊不屈,為賊支解。奉旨優卹。

  李劉氏:李高雲之妻。康熙間,朱一貴之亂;李高雲城陷被殺。其妻罵賊,斷其舌死。李劉氏一門男女死者十二人。

  查鄭氏:查日瓚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查日瓚被賊砲打死。鄭氏亦殉難。

  江何氏:江玉綸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江玉綸戰死。何氏聞兵敗,自刎。

  顧郭氏:顧桂芬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顧桂芬陣亡。妻亦被害。

  孟顧氏:孟學文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孟學文死難。妻聞之,亦自盡。

  楊沈氏:楊春錦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楊春錦遇賊被害,妻亦殉難。

  沈王氏:沈文興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沈文興與賊對壘,戰死。妻亦死難。

  張周氏:張槐清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張槐清被擒,迫降不屈;磔死。妻亦死難。

  周蔡氏:周元祺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周元祺被戕。妻投水死。

  童陳氏:童諸紳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童諸紳為砲所擊,墜馬死。妻亦被害。

  陸薛氏:陸木香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陸木香剿賊被害;妻聞兵敗,自經。

  熊吳氏:熊兆慶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熊兆慶被害。妻同時殉難。

  官黃氏:官連升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官連升遇賊,追捕傷亡。妻罵賊被害。

  諸戴氏:諸明亮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諸明亮以仗義死。妻亦自盡。

  高王氏:高世輝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高世輝被執,賊脅降不屈;殺以祭旗。妻亦被殺。

  董胡氏:董正義之妻。康熙年間,朱一貴之亂,董正義因賊入縣被害。妻殺死。

  謝孔氏:謝庭楨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謝庭楨被執,伏劍死。妻殉難。

  嚴張氏:嚴子紹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嚴子紹戰死。妻聞兵敗,自經。

  朱沈氏:朱祿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朱祿陣亡。沈氏罵賊抗節,致被害。

  方周氏:方家謨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方家謨遇賊被害。周氏痛罵賊匪,被遭殺害。

  張方氏:張元吉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張元吉被賊戕害。方氏投水死。

  趙何氏:趙子金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趙子金力戰陣亡。何氏聞戰敗,憤極自盡。

  楊郭氏:楊斗南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楊斗南城陷殉難。郭氏自刎。

  馬張氏:馬海梅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馬海梅陣亡。張氏遇賊被害。

  施何氏:施香哥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施香哥戰死。何氏自盡。

  毛徐氏:毛爾漣之妻。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毛爾漣被害。徐氏殉難。

  陣亡熟番附錄:阿四、梅梅、阿三、吧利、福海、阿利。

  ·武職冊

  謹將檢查各書稿歷年在臺武員、兵丁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送呈憲鑑。計開:

  李長庚:官浙江提督,福建同安人。嘉慶十二年,追剿蔡牽賊船至黑水洋,中砲陣亡。奉旨追封伯爵,謚忠毅,在原籍立祠,春秋致祭(見嘉慶朝「東華錄」)。

  朱天貴:官平陽鎮總兵,籍貫未詳。於康熙二十二年,從施琅攻鄭克塽,在澎湖陣亡。奉旨贈太子少保,謚忠壯(見康熙朝「東華錄」及「輿地叢鈔」所輯「臺灣紀略」)。

  歐陽凱:官臺灣鎮總兵,福建漳浦縣人。於康熙六十年,剿捕逆匪朱一貴,在南路春牛埔力戰墜馬,為賊殺害。詔贈太子少保,入祀忠義祠(見康熙朝「東華錄」及「大清一統志」、「福建通志」)。

  陳大恩:官總兵,蔭襲雲騎尉,福建浦城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從征解諸羅縣圍。後陳周全竊發,率兵往剿,力竭自盡(見「福建通志」)。

  貴林:官總兵,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正音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胡振聲:官溫州鎮總兵,廈門懷德社人。於嘉慶九年,追捕海寇蔡牽至西洋海面陣亡。賜卹提督,謚武壯,入祀昭忠祠(見「福建通志」及「廈門廳志」)。

  李應貴:官汀州鎮總兵,籍貫未詳。嘉慶十一年,朱濆倡亂;在大擔洋面擊賊,中砲陣亡(見「廈門廳志」)。

  林向榮:官臺灣鎮總兵,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見「東瀛識略」)。

  --以上提督總兵官共八名。

  黃志祿:官副將,福建羅源人。於康熙二十年征剿臺灣陣亡(見「福建通志」)。

  許雲:官臺灣水師營副將,福建海澄縣人。於康熙六十年,進剿逆匪朱一貴,在春牛埔躍馬陷陣,手刃數十賊,為賊所執,磔死(見「大清一統志」、「東華錄」及「福建通志」)。

  楊起麟:官副將,福建閩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正音莊(「福建通志」作半天厝)。陣亡;為賊支解。奉旨入祀昭忠祠(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廈門廳志」)。

  赫生額(「福建通志」作升額):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大墩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張無咎: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賊黨陳周全亂;在彰化八卦山陣亡(見「福建通志」及「東瀛識略」)。

  王國忠:官副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見「東瀛識略」)。

  --以上副將官共六名。

  方英、趙邦試:右二名俱官參將,(「東華錄」:趙邦試作遊擊)福建人,府縣無考。康熙二十二年,從施琅征臺灣,攻澎湖陣亡(見「康熙朝東華錄」及「福建通志」)。

  苗景龍:官參將,陝西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在萬丹港為賊擒,不屈死(見「平臺紀略」及「福建通志」)。

  林政、王萬化,右二名俱官參將,籍貫未詳。於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從征歿於軍(見「平臺紀略」)。

  羅萬倉:官臺灣北路參將,陝西人。康熙六十元年,朱一貴反,陷臺灣府城;拒戰陣亡(見「大清一統志」、「雍正朝東華錄」及「福建通志」)。

  --以上參將官共六名。

  鄭宗煥:官遊擊,福建龍溪人。於康熙十四年,鄭經圍海澄,城陷被執。噴血罵賊;賊械送臺灣,赴海死(見「福建通志」)。

  楊熙重、鄭平忠、黃勝、林連得、楊春、黃瑞、林啟祥、陳成福、林衛、陳孟虎:右十名俱官遊擊,據「福建通志」載府縣無考。於康熙二十二年,從征臺灣,攻澎湖陣亡(見「福建通志方英傳」)。

  孫文元:官遊擊,雲南人。於康熙六十年,逆匪朱一貴之亂;力戰至鹿耳門,赴海死。賜卹典(見「大清一統志」、「平臺紀略」及「福建通志」)。

  遊崇功:官遊擊,漳浦人。康熙間,朱一貴倡亂;在春牛埔陣亡(見「雍正朝東華錄」、「大清一統志」及「福建通志」)。

  許華:官臺灣鎮標左營遊擊,陝西人。乾隆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從征歿於軍(見「平臺紀略」)。

  李中揚:官臺灣鎮標左營遊擊,陝西人。乾隆五十一年,逆匪林爽文倡亂;領兵援諸羅(即今嘉義縣),城破陣亡(見「福建通志」)。

  鄭嵩、延山:右二名俱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鳳山縣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乾隆朝東華錄」及「福建通志」。又見「福建通志林宗珍傳」。鄭嵩,福建南安縣人)。

  邱維揚: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小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乾隆朝東華錄」)。

  耿世文;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縣大墩被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邱能成: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大崙、竹仔腳、老官店陣亡(見「福建通志」)。

  陳大恩: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在彰化八卦山拒賊死之(見「東瀛識略」。按:此疑與上列總兵同一人)。

  曾紹龍: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彰化城陷;死之(見「福建通志」及「東瀛識略」)。

  武克勤:官鎮標左營遊擊,甘肅人。嘉慶九年,海賊蔡牽倡亂,在鹿耳門北線陣亡(見「福建通志」及「東瀛識略」)。

  蔡魁:官遊擊,籍貫未詳。嘉慶十一年,剿辦賊匪蔡牽,在古鎮陣亡(見「福建通志黃雲臺傳」)。

  周承恩:官遊擊(「東瀛識略」作副將),道光十二年,逆匪張丙倡亂,在嘉義突圍,殿後陣亡(見「道光朝東華錄」及「東瀛識略」)。

  王開俊:官溫州右營遊擊,籍貫未詳。於光緒元年,入剿獅頭社番,陣亡(見「沈文肅公政書」)。

  --以上游擊官共二十六名。

  王宗武:官彰化都司,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城陷,及其子皆死於難(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東瀛識略」、「福建通志」)。

  杭富:官都司,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正音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朱化英:官貴州古州鎮標都司,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調赴臺灣協,剿匪渡洋,被風碎船淹斃。奉旨照陣亡例議卹(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及「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焦光宗:官都司,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賊匪陳光愛等倡亂,在彰化被害(見「東瀛識略」)。

  涂鍾璽:官都司,籍貫未詳。嘉慶九年,賊匪朱濆等倡亂,在埤頭城力戰陣亡(見「東瀛識略」)。

  黃雲臺:官下淡水都司,福建建安人。嘉慶十年,剿辦賊匪蔡牽,中砲陣亡。賜給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圖中璽:官鳳山山豬毛都司,福建閩縣人。嘉慶間,逆匪蔡牽倡亂,禦敵中箭,死猶植立。賊醢之(見「福建通志」)。

  陳廷梅:官淡水營都司,福建海澄縣人。嘉慶十年,蔡牽倡亂,率所部在滬尾拒盜,力竭陣亡。奉旨入祀昭忠祠(見「廈門廳志」及「東瀛識略」)。

  以上都司官兵八名。

  馬定國:官守備,陝西人。康熙六十年,逆匪朱一貴之亂;戰敗自盡(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

  胡忠義:官守備,陝西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在春牛埔陣亡(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

  唐昌宗: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林世春: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楊彪: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陣亡。奉旨交部議給卹典(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胥獻珪:官澎湖守備,福建同安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半天厝莊被執,逼降不屈;賊支磔之。賜卹雲騎射世職(見「福建通志」)。

  藍志純: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在鹿仔港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鍾川暘: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在鹿仔港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葉榮:官守備,福建晉江縣人。乾隆間,剿賊林爽文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馬大雄: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大崙、竹仔腳、老官店地方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福建通志」)。

  吳剛:官守備,籍貫未詳。於乾隆間莊大田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林國升:官臺灣鎮標右營守備,福建晉江縣人。嘉慶元年,遇海寇圍劫,戰二晝夜,鉛盡陣亡。贈昭武都尉(見「福建通志」)。

  馬步衢:官守備,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亂,在嘉義斗六門陣亡。奉旨照遊擊例議卹,賜謚剛烈,賞騎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斗六門建立專祠,春秋致祭(見「宣宗成皇帝聖訓」、「東華錄」及「福建通志」、「東瀛識略」)。

  張榮森:官鹽水港守備(「福建通志」作噶瑪蘭營守備),籍貫未詳。道光十三年,張丙倡亂;在鹽水港陣亡(見「宣宗皇帝聖訓」及「福建通志」、「東瀛識略」)。

  王維光:官守備,據「福建通志」載府縣無考,年代事跡亦未詳。但在臺灣剿賊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周佔魁、楊舉秀。右二名俱官守備,籍貫未詳。光緒元年,隨同王開俊入剿獅頭社番陣亡(見「沈文肅公政書」)。

  以上守備官共一十七名。

  蔡老、王友、林鵬:右三名均官千總,據「通志」載府縣無考。康熙二十二年,從征臺灣,攻澎湖陣亡(見「福建通志方英傳」)。

  洪章:官千總,籍貫未詳。康熙四十六年,攻番夷死(見「福建通志」)。

  蔣子龍:官臺灣鎮標中營千總,福建閩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亂,在春牛埔陣亡(見「福建通志」及「平臺紀略」)。

  林文煌、趙奇奉:右二名俱官千總,福建侯官縣人。康照六十年,朱一貴之亂,戰歿春牛埔(見「大清一統志」、「平臺紀略」及「福建通志」)。

  陳元:官千總,福建侯官縣人。康熙間,剿賊朱一貴,在赤山陣亡。賜卹典(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林文煌傳」)。

  陳端:官鎮標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鹽埕陣亡(見「福建通志」)。

  蘇明耀:官千總,福建晉江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征剿林爽文,在大崙莊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邱安國:官千總,福建霞浦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征剿林爽文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陳桓璧:官千總,福建南平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剿林爽文在大崙莊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吳洪傳」)。

  楊國寶: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楊賢莊鋪心仔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謝元: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沈端: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大灣塘陣亡(見「福建通志」)。

  黃榮、吳聯貴:右二名俱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追大軍未及,中途陣亡(見「福建通志」)。

  麥連春:官千總,廣東澄海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率兵救諸羅(即今嘉義縣),在大崙莊陣亡(見「廣東通志」)。

  麟際隆: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陳汝志: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帶兵渡洋進剿,被風碎船淹斃。奉旨照陣亡例議卹(見「高宗純皇帝聖訓」及「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盧思聰: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在麻豆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及「福建通志」)。

  吳見龍: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郭雲秀:官千總,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陳周全倡亂;彰化城陷,陣亡(見「福建通志」)。

  何連升:官千總,福建晉江人。乾隆間,剿賊林爽文,在大牌地方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陳鴻猷:官千總,福建閩縣人。乾隆間,林爽文倡亂;扶疾磨刀,挺身追賊。至鹿仔港馬憊,賊淹至,猷抽矢射斃數人。賊以矛鉤殺之。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王奕魁:官千總,福建福鼎縣人。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硫磺溪陣亡。贈武略騎尉(見「福建通志」)。

  薛元勳:官千總,籍貫未詳。嘉慶十一年,蔡牽倡亂;拒賊陣亡(見「福建通志」)。

  陳藝:官千總,福建南平縣人;寄居臺灣。嘉慶十一年,領鄉勇剿賊蔡牽;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魏灼:官千總,福建建安縣人。嘉慶十一年,蔡牽倡亂;在古鎮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黃雲臺傳」)。

  邱俊:官千總,據「福建通志」載,府縣無考;年代事跡亦未詳。但在臺灣剿賊被溺(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楊占魁:官千總,籍貫未詳。光緒元年,隨剿獅頭社番陣亡(見「沈文肅公政書」)。

  --以上千總官共三十一名。

  張天成:官把總,福建莆田縣人。康熙三十一年、剿賊力戰陣亡(見「福建通志方英傳」)。

  蔡以藩:官把總,福建泉州人。康熙三十一年,剿賊力戰陣亡(見「福建通志方英傳」)。

  林彥:官把總,福建閩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在春牛埔陣亡。賜卹典(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

  石琳:官汀州鎮標把總,福建永定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帶兵來臺換班,在春牛埔陣亡(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

  江先達:官把總,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力戰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李茂吉:官把總,福建漳浦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被執不屈,罵賊而亡(見「大清一統志」及「平臺紀略」、「福建通志游崇功傳」)。

  林富:官鳳山南路營把總,福建長汀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在赤山陣亡。賜卹典(見「大清一統志」、「平臺紀略」及「福建通志」)。

  鄭光宏:官把總,籍貫未詳。雍正十年,賊匪吳福生倡亂;戰死(見「福建通志」)。

  張養:官水師後營把總,福建海澄縣人。雍正十年,征剿臺灣北路凶番,中流矢死。賜封忠義將軍,入祀忠義祠(見「廈門廳志」及「漳州府志」)。

  葉龍、劉祥:右二名俱官把總,籍貫無考。雍正十年,討逆番陣亡(見「福建通志」)。

  鄭日新:官把總,福建霞浦縣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力戰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邱安國傳」)。

  官廷梅:官把總,福建南平縣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鹿仔港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吳洪傳」)。

  吳洪:官臺灣城守把總,福建南平縣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竹塹樹林頭村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陳和: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斗六門被害(見「福建通志」)。

  曾超群: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從福康安至臺征剿,在楊賢莊舖心仔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郭拔萃:官安平中營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李松:官南澳鎮標左營把總,福建閩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嘉義三坎店陣亡。賜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麥逢春、武承烈:右二名俱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埔心大崙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羅洪燦: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吳淡: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淡水城陷,不屈死之(見「福建通志」)。

  劉茂貴: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劉斌全:官把總,廣東花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剿賊被執不屈死;入祀昭忠祠(見「廣東通志」)。

  余壽、王澤高:右二名俱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小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乾隆朝東華錄」)。

  劉聯升: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尹貴:官臺灣北路右營把總,福建漳平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篷山汛陣亡,入祀京都昭忠祠。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黃拱辰、郭得勝:右二名俱官把總,籍貫未詳。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在大崙莊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何連升傳」)。

  廖鴻飛:官把總,福建福鼎縣人。乾隆間,追剿林爽文;軍潰,以火藥自焚(見「福建通志王奕魁傳」)。

  馮光升:官把總,籍貫未詳。嘉慶九年,追捕海盜蔡牽至西洋海面,陣亡(見「福建通志」及「廈門廳志」)。

  吳高:官南路營把總,福建晉江縣人。嘉慶十年,剿辦海盜蔡牽,追至溪底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入祀鳳山昭忠祠(見「福建通志」)。

  余得恩:官把總,籍貫未詳。嘉慶十年,征剿蔡牽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入祀鳳山昭忠祠(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陳鳳:官把總,福建惠安縣人。嘉慶十年,蔡牽倡亂;在木柵地方陣亡。入祀臺南昭忠祠(見「福建通志」)。

  陳建勛:官水師營把總,福建廈門人。嘉慶十四年,蔡牽倡亂;押運來臺,舟遇風歿於海。奉旨議卹(見「廈門廳志」)。

  劉高山:官把總,籍貫未詳。道光元年,在瀛尾洋面擊賊傷斃。奉旨照陣亡例議卹。贈副將,世襲雲騎尉(見「宣宗成皇帝聖訓」)。

  陳玉威:官把總,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陣亡。奉旨照都司例議卹,賜謚勇烈。賞騎都尉世職,入祀京師昭忠祠,並於斗六門建立專祠,春秋致祭(見「宣宗成皇帝聖訓」、「道光朝東華錄」及「福建通志馬步衢傳」)。

  張必思:官把總,籍貫未詳。道光十三年,張丙倡亂案內陣亡(見「宣宗成皇帝聖訓」)。

  柯青山:官把總,籍貫未詳。道光十六年,沈知倡亂;在嘉義下加冬擊賊被害(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及「福建通志」)。

  羅于紅、鍾祥林:右二名俱官把總,籍貫無考;年代事跡亦未詳。但在臺灣剿賊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王顯、游嵩、李躍龍、吳麟、歐春:右五名俱官把總,籍貫無考。康熙二十二年,從征臺灣,攻澎湖陣亡(見「福建通志方英傳」)。

  --以上把總官共四十七名。

  劉魁材:官外委,原籍廣東;後家臺灣。雍正十年,隨同總兵呂端臨於大肚溪征番,陣亡(見「福建通志」)。

  陳烈:官外委,福建霞浦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征剿林爽文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邱安國傳」)。

  蘇安武:官外委,福建晉江縣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大崙莊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蘇明耀傳」)。

  鄭朝鳳:官外委,福建羅源縣人。乾隆五十一年,征剿林爽文陷於賊;賊脅降不屈,殺以祭旗。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沈揚芳:官外委,籍貫未詳。隆乾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楊賢莊舖心仔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陳邦材、陳洪猷:右二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段昭明、沈賢:右二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隨同大兵往諸羅(即今嘉義縣)。至老店莊,被賊戕害(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包定邦: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嘉義大崙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蕭富、許飛鳳:右二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縣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彭大猷:官水師提標營外委,福建廈門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隨剿陣亡(見「廈門廳志」)。

  甘瑞龍:官水師右營外委,福建海澄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隨剿被執;不屈罵賊,為賊臠割。奉旨入祀廈門昭忠祠(見「廈門廳志」)。

  盧鳳: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吉兆: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北門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潘健:官外委,福建建安縣人。乾隆五十二年,征剿林爽文,在彰化縣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福建通志」)。

  姚登: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倡亂;進剿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江海:官下淡水營外委,福建建安縣人。乾隆間,征剿林爽文陣亡。賜卹恩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潘健傳」)。

  湯貴:官外委,福建寧德縣人。乾隆間,隨剿林爽文在硫磺溪陣亡。賜卹雲騎尉世職(見「福建通志」)。

  王旺: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間,進剿林爽文陣亡(見「福建通志王奕魁傳」)。

  劉欽:官外委,籍貫未詳。於乾隆間,莊大田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王洪:官外委,福建南平縣人。乾隆間,陳周全倡亂,陣亡(見「福建通志」)。

  唐起龍:官外委,福建南平縣人。乾隆六十年,陳周全倡亂,陣亡(見「福建通志」)。

  任尚標: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陳周全倡亂,彰化城陷遇害(「福建通志」)。

  馮兆慶:官外委,籍貫未詳。於道光十三年,張丙之亂陣亡(見「宣宗成皇帝聖訓」)。

  吳紹玠:官外委,廣東羅定州人,從征臺匪陣亡。賜襲雲騎尉(見「廣東通志」)。

  張朝龍:官外委,籍貫無考,年代事業亦未詳;但在臺灣剿賊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以上外委官共二十八名。

  王奇生:鎮標右營領旗,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力戰陣亡(見「福建通志林富傳」)。

  朱得生、陳元鳳、林元龍:右三名兵丁,福建漳平縣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達山陣亡(見「福建通志李鎮國傳」)。

  林進:兵丁,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沈朝佐、周振綱:右二名俱兵丁,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城外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郭順生:兵丁,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麻豆莊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陳連:兵丁,籍貫未詳。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案內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林滔:兵丁,籍貫未詳。於乾隆五十二年,莊大田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林勇言:兵丁,籍貫未詳。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陣亡(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林得興:行伍,福建漳平縣人。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陣亡(見「福建通志」)。

  鄭阮:行伍,福建漳平縣人。於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之亂陣亡(見「福建通志」)。

  王振朝:兵丁,籍貫未詳。於乾隆間進剿林爽文陣亡(見「福建通志王奕魁傳」)。

  舒通阿:兵丁,籍貫未詳。於乾隆間林爽文之亂,奉調出征,船覆溺斃。奉旨照陣亡例議卹(見「欽定平定臺灣紀略」)。

  吳龍:兵目,福建龍溪縣人。乾隆間,黃教倡亂;出禦被執,不屈罵賊遇害(見「漳州府志」)。

  黃得連、許得章:右二名俱行伍,福建漳平縣人。嘉慶四年,戍臺期滿,回營在東碇外洋遇盜,追捕傷亡。入祀昭忠祠(見「福建通志」)。

  葛錦高:兵丁,籍貫未詳。嘉慶九年,蔡牽倡亂,隨軍征剿陣亡(見「福建通志」及「廈門廳志」)。

  陳成龍、鄭和福、鄭國用:有三名兵丁,籍貫未詳。道光十八年,匪徒胡布倡亂,在店仔口被戕(見「東溟奏稿」)。

  翁得林、廖英鋒、王捷升、蕭仲富、方夢登、魏意得、田全、鍾元高、趙維城、鄭得英、鄭永春、嚴朝封、張和生、蔡飛鳳、黃龍生:右十五名兵丁,籍貫未詳。道光十九年,押解賊匪遊碰生至臺灣瀨溪淹斃(見「東溟奏稿」)。

  詹得升、陳連升:兵丁,籍貫未詳。道光二十一年,剿辦賊匪江見、林旺等陣亡(見「東溟奏稿」)。

  --以上兵丁共三十九名。

  通共武員、兵丁二百一十六名。

  謹將檢查各書摘曆年在臺武員、兵丁殉難忠節事蹟,分條臚列,送呈憲鑑。計開:

  張世昌:官臺灣鎮總兵,浙江人。嘉慶十二年,追剿蔡牽賊船至黑水洋,中砲陣亡。奉旨追封伯爵,謚忠毅。

  馬俊才:官臺灣鎮總兵,籍貫未詳。於康熙六十年,剿捕逆匪朱一貴,在南路春牛埔力戰墜馬,為賊殺害。奉旨贈太子少保,謚忠壯。

  林友梅:官總兵,蔭襲雲騎尉,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從征解諸羅縣圍,後力竭自盡。

  黃兆祥:官副將,廣東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嘉義正音莊力戰陣亡。

  朱光輝: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大墩被害。

  陳懷春: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大墩為賊殺害。

  陳桂香: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大墩力竭自盡。

  高樹棠:官副將,湖南人。乾隆六十年,賊黨陳周全亂;在彰化八卦山陣亡。

  許雲祥:官副將,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賊黨陳周全亂;在彰化八卦山力戰陣亡。

  羅國泰:官副將,廣西人。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

  方家齊:官參將,福建人。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戰敗,為賊擒,不屈死。

  趙日新:官參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拒戰陣亡。

  吳起麟:官參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躍馬陷陣,手刃數十賊;為賊所執,磔死。

  鄭田龍:官參將,陝西人。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

  雷萬春:官參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

  楊景南:官參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

  歐志祿:官參將,雲南人。同治元年,賊匪戴萬生倡亂;在斗六門陣亡。

  馮升冠:官臺灣遊擊,康熙六十年,逆匪朱一貴作亂;力戰至鹿耳門,赴海死。

  廖鴻圖: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倡亂;領兵援諸羅(即今嘉義縣),城破陣亡。

  王志高、鄭孔鐸、祝文治:右三名俱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倡亂;在鳳山縣力戰陣亡。

  鄒海梅:官遊擊,陝西人。乾隆五十二年,逆匪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小南門外,力戰陷陣,殺賊數十人,被執逼降;不屈。賊支磔之。賜卹世職。

  耿與年: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縣大墩被害。

  李文成: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彰化縣大墩自盡。

  郭鴻恩: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在彰化八卦山被害。

  曾文章: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在彰化八卦山自盡。

  韓紹龍:官遊擊,籍貫未詳。乾隆六十年,逆匪陳周全倡亂;在彰化八卦山拒殺死之。

  焦錦華:官守備,貴州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調赴臺灣協剿,渡洋被風碎船淹斃。

  官文英:官守備,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調赴臺灣協剿,渡洋被風碎船淹斃。

  彭復生:官守備,山東人。嘉慶十年,剿辦賊匪蔡牽;中砲陣亡。

  譚裕祿:官守備,籍貫未詳。嘉慶十年,剿辦賊匪蔡牽;中砲陣亡。

  方向榮:官守備,籍貫未詳。嘉慶十年,剿辦賊匪蔡牽;力戰陣亡。

  龔吉士:官守備,漢口人。嘉慶年間,逆匪蔡牽倡亂;禦敵中箭死。

  許欽銘:官守備,籍貫未詳。嘉慶年間,逆匪蔡牽倡亂;力戰陷陣,被賊醢之。

  朱官登:官守備,雲南人。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帶兵拒賊,力竭陣亡。

  蘇德盛:官守備,籍貫未詳。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戰敗自盡。

  涂元貴:官守備,籍貫未詳。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城破陣亡。

  石有天;官千總,漳浦縣人。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倡亂;被執不屈,罵賊而亡。

  江南山:官千總,永春縣人。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倡亂;被害。

  蔡荔棻:官千總,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倡亂;陣亡。

  魏先達:官千總,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攻賊不勝被執;逼降不屈;賊支磔之。

  圖牡丹:官千總,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倡亂;陣亡。

  周步雲:官千總,南平縣人。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倡亂;力戰陣亡。

  柯玉枝:官千總,籍貫未詳。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倡亂;率兵禦賊,力竭自盡。

  唐瑞祥:官千總,籍貫未詳。雍正十年,討逆番被圍十日,糧盡而死。

  潘健立:官千總,籍貫無考。雍正十年,帶兵剿辦逆番,力戰陣亡。

  姚奇才:官千總,廣東人。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陣亡。

  盧火德:官千總,籍貫無考。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力戰陣亡。

  湯光邦:官千總,籍貫未詳。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在嘉義斗六門陷陣而死。

  陳福、王高升、馬為仁:右三名兵丁,福建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蓬山力戰死之。

  吳得生:兵丁,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陣亡。

  沈正順:兵丁,福建人。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倡亂;在今臺南府城外陣亡。

  嘉慶九年,蔡牽倡亂,隨軍征剿陣亡名數:葛有德、兵丁,福州人。王達三、兵丁,長樂人。李才、兵丁,澎湖人。李成龍、兵丁,廣東人。翁彪、兵丁,臺北人。田福得、兵丁,廈門人。張飛鳳、兵丁,福建人。趙維殷、兵丁,福建人。王賜福、兵丁,福建人。陳國用、兵丁,湖南人。鄭捷升、兵丁,湖南人。鐘金聲、兵丁,湖南人。廖鳴鐸、兵丁,湖南人。詹貴、兵丁,湖南人。嚴令、兵丁,湖南人。任標、兵丁,湖南人。馮兆奎、兵丁,湖南人。唐紹玠、兵丁,湖南人。李天生、兵丁,湖南人。梁得寶、兵丁,龍溪縣人。陳太和、兵丁,龍溪縣人。林玉潔、兵丁,龍溪縣人。吳得勝、兵丁,龍溪縣人。孔文魁、兵丁,龍溪縣人。陳壽山、兵丁,龍溪縣人。鄭雲林、兵丁,龍溪縣人。翁吉利、兵丁,龍溪縣人。官會元、兵丁,龍溪縣人。王青松、兵丁,龍溪縣人。舒錦江、兵丁,貴州人。黃元和、兵丁,貴州人。葛平安、兵丁,貴州人。田興發、兵丁,貴州人。詹福海、兵丁,貴州人。沈清心、兵丁,貴州人。朱古勝、兵丁,貴州人。馮攀桂、兵丁,貴州人。任得福、兵丁,貴州人。唐坤崑、兵丁,貴州人。湯永固、兵丁,貴州人。江斗南、兵丁,貴州人。姚上招、兵丁,貴州人。潘桃、兵丁,貴州人。吉慶、兵丁,貴州人。盧貴、兵丁,貴州人。甘田龍、兵丁,貴州人。彭志高、兵丁,貴州人。蕭強、兵丁,貴州人。包秋、兵丁,貴州人。段光明、兵丁,貴州人。陳光邦、兵丁,陝西人。沈芳草、兵丁,陝西人。鄭朝陽、兵丁,陝西人。蘇武夫、兵丁,陝西人。柯忠烈、兵丁,陝西人。劉三才、兵丁,陝西人。游顯允、兵丁,陝西人。羅千紅、兵丁,陝西人。柯阿玉、兵丁,陝西人。張思義、兵丁,陝西人。陳作威、兵丁,陝西人。劉才子、兵丁,陝西人。劉建勛、兵丁,陝西人。余恩澤、兵丁,陝西人。吳志、兵丁,陝西人。馮日升、兵丁,陝西人。廖志元、兵丁,陝西人。尹元貴、兵丁,陝西人。劉升堂、兵丁,陝西人。麥回春、兵丁,陝西人。李年松、兵丁,陝西人。郭必勝、兵丁,陝西人。曾群雄、兵丁,陝西人。陳和尚、兵丁,陝西人。洪俊傑、兵丁,陝西人。王升、兵丁,陝西人。林福、兵丁,陝西人。張貴、兵丁,陝西人。林廷梅、兵丁,陝西人。林友梅、兵丁,陝西人。吳茂生、兵丁,陝西人。

  ·各志文武冊

  謹將檢查各志在臺文武員弁、兵丁、幕友、義民、家丁殉難事跡,開列送呈憲鑑。計開(內有已入祀臺南昭忠祠者,特為聲明):

  鈕成標:官南投縣丞。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城破罵賊死之(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入祀臺南昭忠祠。

  --以上文官一員。

  盧植:官北路副將,山西人。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入滬尾港。艋舺都司陳廷梅被害,率兵往援,力戰中砲亡。於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見「淡水廳志」卷九第十葉)。

  王國忠:官安平副將。同治元年,戴萬生作亂,在斗六門血戰,力竭被執,不屈死。事聞賜卹(「澎湖廳志」卷六「列傳」)。

  林得成:官副將,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在大墩地方被執,伏劍死(見「澎湖廳志」卷十一紀兵)。入祀臺南昭忠祠。

  李天華:官艋舺遊擊,福建閩縣人。嘉慶二十五年,追捕洋匪盧添賜,受傷身死。奉旨給葬祭銀兩,世襲雲騎尉,入祀昭忠祠(見「志」卷九第十二葉)。

  王得俊:官北路協鎮標都司,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殉難(見「彰化縣志」卷七第十八葉)。入祀臺南昭忠祠。

  張玉:官南路營守備,山西人。雍正十年,臺匪吳福生作亂;力戰陣亡(見「鳳山縣志」卷七末葉。並見「臺灣府志」卷十九第十七葉)。

  戴椿:官澎湖左營守備,福建福清人。嘉慶五年,廣東艇匪在虎井洋面滋擾,椿攻擊被害(見「澎湖廳志」卷六「列傳」)。

  徐學聖:官千總,籍貫未詳。雍正十年,逆匪吳福生倡亂,在鳳山埤頭戰死(見「臺灣府志」卷十九第十七葉。又見「鳳山縣志」)。

  陳見龍:官千總,福州人。乾隆六十年,陳周全倡亂案內,城陷被執不屈(見「彰化縣志」卷七第五十三葉)。

  陳必升:官千總,籍貫未詳。嘉慶十年,逆匪蔡牽倡亂;入滬尾港,隨同北路副將盧植禦敵,戰死。於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見「淡水廳志」卷九第十葉)。

  尹仰舟:官中營把總,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港戰死。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見「淡水廳志」卷九第十葉)。

  陳國印:官北路中營把總。乾隆年間,林爽文倡亂,力戰死(見「彰化縣志」卷七第四十八葉)。入祀臺南昭忠祠。

  高茂:官北路右營把總,籍貫未詳。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力戰死(見「澎湖縣志」卷七第四十八葉)。入祀臺南昭忠祠。

  郭秉衡:官把總,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在大墩地方戰死(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入祀臺南昭忠祠。

  周允魁:官把總,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在枋埤被逼落水,全軍覆沒(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入祀臺南昭忠祠。

  虞文光:官沙墩汛外委,籍貫未詳。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倡亂,在塹城死難。道光十三年,奏准入祀昭忠祠(見「淡水廳志」卷六第九葉。又附見「尹仰舟傳」卷九第十葉)。

  王光明、李國安:右二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間,林爽文亂,城陷戰死(見「彰化縣志」卷七第四十八葉)。入祀臺南昭忠祠。

  毛進豐、陳清、蘇國珍:右三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力戰陣亡(見「彰化縣志」卷七第四十八葉)。入祀臺南昭忠祠。

  余添:官北路屯外委,籍貫未詳。嘉慶十年,蔡牽倡亂,在鹹水港陣亡(見「彰化縣志」卷八第十七葉)。

  李連升、周得榮:右二名俱官外委,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在枋埤被逼落水,全軍覆沒(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入祀臺南昭忠祠。

  吳忠發、黃得貴、孫廣才:右二名官昭武都尉,籍貫未詳。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案內死難。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以上武員共二十八名。

  林克成、吳志、陳捷勝、陳國慶、林得良、陳有才、胡德福、曾初發、黃吉彩、鄭文鳳、劉得春、羅生、呂太平、黃金山、邵光明、林玉水、洪玉員、吳金貴、許興春、黃有盛、黃文興、王壽生、陳青元、林得清、林大生、黃得奇、洪興旺、許發生、張平生、陳漢和、陳開恩、黃晉勝、陳興山、鍾以仁、林要成、陳連升、劉興國、林安國、趙廷華、蘇平喜、劉禍慶、徐紀雲、余良興、陳保福、傅永生、蘇雲良、陳裕得、陳正春、黃熙溥、黃金進、邱必明、林進國:右五十二名俱水提標兵勇。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魏得祿、陳文魁、林信發、韓永壽、林得樑、王昌茂、吳朝升、施崇美、薛家春、邱連福、梁得升、方得升、謝得生、許必春、葉安國、陳成耀、高孟德、嚴得升、林春金、陳玉明、洪國成、林飛鵬、林長發、許得明、林成興、林朝棟、詹得太、高成超、周有鼎、陳諸金、陳金爵、李聖成,俞康成、黃鵬香、王猷鼎、洪國富、張大元、遊光貴、陳文興、李子洛、薛孝長、顏有春、林能香、林子增、郭得升、林春高、陳逢恩、吳振聲、何成龍、魏有照、林自海、周天佑、林興進、李彥信、林祥高、鄭有成、林向春、洪爵慶、林章發、鄭宗典、盧宗純、丁新春、洪有清、陳君劍、王立暉、林國貞、林安瀾、李鴻祥、陳春良、陳得龍、王湍芳、林利寶、林定遠、周清福、李有貴、高孟登、潘得清、王慶義、王朝用、林本才、陳慶發、林得順、林殿發、林鳳升、陳孝德、陳榮華、楊仕得、葉錦室、洪得富、劉長發、黃世貴、陳增興:右九十二名俱海壇標兵勇。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賴黃科、陳郭福、蔡世哲、李明順、廖福高、林陳蛟、張朝玉、蔡成茂、張黃清、王有慶、劉轉生、黃其意、林江春、林朝科、洪進成、李振得、沈成章、陳高科、阮國章、沈逢科、王大全、詹得高、楊得光、藍揚順、柳國標、謝朝科、吳成家、柳國春、沈發興、曹李義、傅廷柱、蔡逢春、黃得成、吳陳貴、劉清鎔、林廷和、林福耀、林國全、劉成發、楊鄭生、張游科、丁吳成、楊廷傑、黃進順、蔡振太、李廷恩、童受福、陳梁高;右四十八名,俱南澳標兵勇。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施錦標、洪建功、陳立炎、李得盛:右四名,烽火營兵丁。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朱旗、邱得清、何漢忠、林得成、劉日、陳友得、洪再興、潘憲章、麥福星、鄞明輝、翁朝寶、林振美、林福太、陳邦燦、湯禎英、劉平英、劉為政、潘明良、曾登科、李淑明、曾邦惠、李得金、陳河、黃振聲、邱日生、林有德、劉承熾、顏炳泰、謝陳明、林茂春、林朝高、楊煥新、陳成安、賴有章、葉青標、陳國英、曾成玉、洪清龍、葉當泰、陳聲勇、盧進勝、李得成、陳國安、李泉、梁有科:右四十五名,俱銅山營兵丁。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鄭紹安:閩安標兵丁。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陳四、馮貴勝、蕭美、梁蘇、黃有德、何仁、梁安興、馮一、陳二、李義福、彭二、周榮昌、郭貢、廖召、譚玉章、李炳、黃有、余成昭、王三、梁九、保阿娣、方邦、莊巨元、文澤、陳定邦、李行、黃義、蘇七勝、梁志高、谷仁、馮就:右三十一名均義勇營兵丁。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調赴臺灣剿辦陣亡。入祀澎湖昭忠祠(見「澎湖廳志」卷二「祠廟」)。

  --以上兵丁共二百七十三名。

  胡遠山:歲貢生,浙江人,主講白沙書院。乾隆間,林爽文倡亂;罵賊被害。附祀忠烈祠(見「彰化縣志」卷三第五十五葉。又見「福建通志」「壇廟」)。

  王先生、俞先生:右二名失名,均浙江人;為彰化縣俞峻幕友。乾隆間,林爽文倡亂;城陷殉難(見「彰化縣志」卷三第三十六葉)。

  --以上幕友共五名。

  涂文:義民首,臺灣南路人。康熙間,朱一貴倡亂,密謀起義,誓不從賊,統眾禦之;被賊殺死(見「臺灣府志」卷十一第十一葉)。

  黃仕遠、黃展期、陳世英、陳世亮、湯邦連、湯仕麟、李伯壽、李任淑、賴德旺、劉志瑞、吳伴雲、謝仕德、江運德、廖時尚、盧俊德、張啟寧、周潮德、林東伯:右十八名均彰化縣義民。雍正十年,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作亂,圍淡水。同知張宏章於河東社義民等赴救,血戰陣亡。鄉人葬諸城外題其塚曰十八義民之墓。奉旨立祠,春秋祭享。今祠已廢,而塚猶存(見「彰化縣志」卷八第六十八葉)。

  林生:臺灣縣寧南坊義民。乾隆間,林爽文倡亂;蹈義而死。附祀臺灣縣旌義祠(見「臺灣縣志」卷二第九葉)。

  林傑老:臺灣縣義民。於嘉慶十年,蔡牽倡亂案內蹈義而死。附祀臺灣旌義祠(見「臺灣縣志」卷三第九十一葉)。

  --以上義民共二十一名。

  曾大祥、邱新、許廚:右三名斗六門縣丞幕友沈志勇之家丁。於道光十二年,張丙倡亂案內在嘉義斗六門死難。奉旨從祀昭忠祠(此案同死難者四人,尚有江承惠一名,已見「宣宗成皇帝聖訓」,別為錄出。此從臺南昭忠祠補錄)。

  顏大漢:淡水同知秋曰覲僕。同治元年,戴萬生倡亂;從曰覲力戰死之(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

  小黃:姓氏籍貫未詳,淡水同知秋曰覲僕也。當曰覲被害時,小黃以身衛之曰:殺我勿傷主人。亦被害(見「澎湖廳志」卷十二「紀兵」)。

  --以上家丁共五名。

  通共文武員弁、兵丁、幕友、義民、家丁三百三十九名。

  謹將檢查各志在臺殉難員弁、兵丁、義民、番勇姓名無事蹟可考者,附錄於後。計開(臺南昭忠祠不載,錄之以補其缺)。

  莊錫舍:副將,林爽文案。

  王雲:都司,蔡牽案。

  黃志輝:守備,朱濆案。

  鄭嘉惠:千總,朱濆案。

  郭秀山、湯某:均千總,無案可考。

  許攀桂:把總,林爽文案。

  沈振元:把總,林爽文案。

  李捷高:把總,朱濆案。

  陳剛:外委,林爽文案。

  陳洵:外委,海盜案。

  劉光升:外委,艇匪案。

  余添:外委,無案可考。

  壽玉山、俞某、王某、陳某、夏某、王某:以上幕友。

  陳天宗(廩生)、黃義開、曾士風、張士捷(生員)、趙啟元、許萬仝(生員)、趙由治(生員)、鍾毓、吳天爵(監生)、陳鳳、陳三、洪啟榮:以上義民。

  伍士勝、林朝寶、張得全、辛得生、黃長生、李清亮、袁振生、王萬福、林江淮、曾連貴、劉長泰、盧鳳、翁有祺、郭第良、黃連標、鄭必升、李朝龍、林長枝、謝廷梅、黃清楷、謝得興、謝步發、謝元朗、謝得勝、沈得標、王良標、侯言、陳準、吳信、梁上興、歐日升、張士進、張耀閭、林大道、陳升高、魏飲、葉崇興、陳旺、蔡本、陳朝基、廖世忠、李福勝、黃海、陳烈、李法、湯兆旺、蘇得發、李漢傑、董成金、翁義成、蔡好、陳蓋、許得勝、劉良順、陳元春、蘇金寶、許連春、黃法生、許振輝:以上兵丁。文儀、大宇、換班、銜使:以上番勇(以上俱見「福建通志」「壇廟」卷二十八第十五葉起至二十五葉止)。

  張德、鄧常德、謝超彰、徐賡揚、賴啟亮、徐大義、薛察、吳決、陳阿賢、劉土、謝佳沐、鄭紅、吳抽成、劉昌盛、李漢生、謝大英、黃南、徐來伯、許雅、陳勝、廖齋公、徐觀泰、徐興隆、黃任速、李四:以上兵丁。

  加朥巴烏踏、六觀嘎務、加匏九骨:以上番勇。

  吳蘭、吳賽、蔡蘭、蔡川:以上水手。合共三十二名,均經奏卹。

  王學政、嚴得標、陳得華、林朝安、葉先榮、范朝龍、辜鵬飛、鄭天華:以上兵丁(以上俱見「淡水廳志」卷六第九葉)。

  吳國珍:兵丁,朱一貴案內殉難。凡六十五人,今失考。

  陳宗:兵丁,朱一貴案內因公墜海。凡五人,今失考,皆附祀臺灣縣五忠祠(以上俱見「臺灣縣志」卷二第八葉。又見「福建通志」「壇廟」)。

  朱魯氏:彰化縣知縣朱瀾媳。陳光愛案。

  群姑:朱瀾女。

  楊顏氏:民婦,楊聯盛妻(以上列女俱見「福建通志」「壇廟」)。

  通共員弁、兵丁、列女一百三十九名。

  ·戴萬生案

  同治元年三月學道憲曲阜孔公昭慈聞彰屬會匪滋事親往剿辦始末緣由

  三月十九日,彰化城陷,孔公盡節,關防遺失。秋署丞曰覲奉委拿辦。會匪亦於是夕在彰屬大墩地方遇害。

  三月二十四日,郡城設立籌防總局,請前臺灣府知府升任漢黃德道山東洪公毓琛暫護道篆。

  四月初六日,林鎮軍向榮出紮演武亭。

  四月十九日,飭北右千總龔朝俊管帶新港屯丁二百名,內四社屯勇三百名,防守郡城,並解餉。

  四月二十四日,林鎮軍統帶兵勇北征,由郡啟行。次嘉之茅港尾、鹽水港駐軍於坊埤。

  四月二十四日,林鎮軍統帶兵勇北征,屯丁四百名由海道赴鹿港援剿。又撥鎮標兵四百名,交徐遊擊管帶同往。

  五月初二日,貢生蔡廷元在郡募勇,由海道赴鹿援剿。

  五月初五日,郡城解餉至后壁寮尾厝地面,被匪截劫;陸委員晉在陣遇害。千總龔朝俊,額外柯必從走依枋埤大營報知。

  五月初五至初七,大營因霖雨颶風連日,溪水橫沖營地,軍裝兵勇多被漂沒;兼之糧空數日,各帶隨身器械冒雨奪命出營;鎮軍收合殘兵,退入鹽水港。

  五月十二日,曾提軍玉明奉調援臺,帶兵六百名,由泉州船抵鹿港,調集兵勇約二千人,營於鹿之水轉橋。

  五月二十七日,署遊擊徐步雲,管帶兵勇到林鎮軍鹽水港大營。

  六月初三、四兩日,林鎮軍派兵勇千餘名,令署守備沈登龍等管帶,馳往離嘉八里之柳仔林駐劄,以為前路先聲。初六日,林鎮軍進軍柳仔林,探得「該逆偽二元帥戴雲從股首嚴辦等偵知我軍連日進發,更索性攻圍嘉城」。初八早,鎮軍飭令舉人劉達元、總理吳志高、勇首黃知哥帶勇前導,鎮軍親率署遊擊徐步雲、署守備石必得等統帶屯番兵勇一千餘名,暨勇首林秉心等所帶林姓義首,分作中左右三隊,由柳仔林長驅直進,攻抵嘉城西門外,燬破賊壘五座。即於午刻收兵,進紮南門外之朱子祠。計嘉城被圍,至大軍解圍,將及兩月餘矣!

  六月初八日,鎮軍在嘉城接據防守斗六參將湯得升請兵救援之稟;派胞弟附生林向皋督帶新到親勇三百名,會同嵌頭莊勇首林義等,及沿途各處丁勇馳往救援。並一面派撥守備劉國標管帶兵勇六百餘名,會同剿捕。又飭顏常春帶兵往辦離嘉二十里之大崙莊著匪呂仔梓等。

  八月二十五、六等日,石榴班莊匪誘結彰匪數千,迫近斗六之社口等莊。王協戎督兵勇擊退。林鎮軍在嘉,聞報斗六石榴班匪氛大熾;督帶兵勇飛赴剿辦。該匪勾通戴逆,斷絕糧道;郡城解餉盡被搶去。

  九月十七日,斗六大營糧盡援絕,被匪攻破;林鎮軍向榮、王副將國忠、顏參將常春等死之。洪道憲飛移水提督廈門道先行調兵濟餉,渡臺援應,以保大局;一面赴省告急。

  附錄嘉城遞到探子報信一紙

  前日據探報稱:逆首戴萬生於八月二十九日往林杞埔;該地有林舉人預先密謀渡夫,賂銀七百元,欲俟戴萬生過濁水溪時,即將渡筏秉沉。事覺,戴萬生乃從枋仔寮渡經過;至林圮埔,遂派取各莊富戶銀米,以應費用。其伊自帶隨身只四、五百匪,沿途各莊股首接送至林圮埔時,共有萬餘。匪駐劄三夜,即欲辦林舉人;越閏八月初二日,聞報林鎮軍大兵至斗六,是以按下無辦。即刻起行,來至二八水駐劄,遂令派股首張順治、嚴辦、啞口弄等赴斗紮營,團圓圍住,為斷糧之計。俱皆戴戲帽,穿戲服。偽劉軍師年紀二十多歲,言:『彰化城外前造此八卦臺,形應水蛙仔;西門外大橋形如蜈蚣。其蜈蚣、水蛙、蛇,本來三不服;今將此等一概毀拆平地,民心乃能一齊歸向。前湯協臺在斗六所以不破者,斗藏湯無礙於事故也。林鎮軍乃是魚神,過打貓,魚既已遇貓,入斗則難以脫漏矣!今當開埔,然後打斗、開山(即諸羅城),然後打鹿』。戴萬生俱依其說,遂於九月初一日到林圮埔。初二日,股首陳明和往十舍娘竹圍內說出林有才,往見戴萬生。戴逆令有才前去攻打葫蘆墩羅阿察,察經巳退走矣。九月十三日早,戴萬生自赴斗六祭太平門。十三夜,林鎮軍移入營盤內,糧用斷絕。是夜,賊匪即將斗六街房屋焚燬平地。十七夜,賊匪攻陷軍營,林鎮軍經已餓死矣!據賊聲言,是吞金死。戴萬生即令將屍斬首。劉大老饑餓如病,喉中尚有微氣,戴逆遂令黃丕見將林鎮軍首級並將劉大老用竹米籃抬解至彰化城與林戇晟發落;到處經被斬首矣!義首林仔義走脫,不知去向。又義首林秉心逃至庵古坑,被賊首黃丕見拿解與戴萬生,被渠擬爬而亡。王協臺被渠擬割。其斗六溪邊厝林珠仔會七十餘莊,雜姓會與張姓要相鬥殺;今同粵人一概自送銀米,歸順逆黨,俱留長髮。二十一日,戴萬生移紮西螺,委偽劉軍師嚴辦等攻打嘉城。二十二日,賊匪偽白牌至大埔林。二十三日,至打貓;二十四日,至嘉義矣!

  十一月二十五日,嘉城復被圍,鹽水港被攻。佳里興巡檢黃拱辰,委員任華封帶勇馳抵鹽水港。該逆嚴辦正在圍攻北門;黃拱辰、任華封內外夾擊,殺斃賊匪無算;餘匪逃竄。我軍次日巡哨。嚴辦復率三千餘匪截路迎擊,我軍奮勇接仗,斬取首級數十顆,殺斃賊匪五、六十名。我兵勇義民亦受傷三十餘人。是時,嚴辦竄踞馬稠後等莊。我軍未能進解嘉圍;嘉城危在旦夕。賊在城外遍燒民房;雖兵民節次下城衝殺,因軍火不濟,糧餉不足,不敢戀戰,請大隊協剿。籌防總局派委署斗六縣丞姚潼、安平外委劉金雁,廣勇二百名接應。

  十二月十七日,撫憲徐派關都司鎮國帶粵勇四百名,隨同大軍渡臺援剿。二十三日,提軍吳鴻源統領水陸兵勇,由廈渡臺抵安平岸,紮北較場。調前到廈門精兵六百名,派原帶守備陳鷹飛管帶,諭沿途各莊義首以為嚮導。又調署中營游擊洪金升,隨軍進征;議由鹽水港進兵,先解嘉圍。

  二年正月初四日,守備陳鷹飛帶領三標弁兵,馳赴店仔口,會同勇首吳志高進剿。初五日起程,初六日並攻馬稠後,焚燬十餘莊,殺死賊匪無數,因孤軍獨力,請再添兵援應。先是,十二月初七日,提軍吳札飭都司徐榮生、縣丞陳策名統帶援臺,選募壯字泉勇三百名隨軍東渡。又以南路一帶地方外通海口、內達客莊,界連番社,最易藏奸;飭南路營將備鳳山縣並試用縣丞朱必昌督帶兵役練丁,加緊巡防,遇有敗竄逆匪;擒拿。又調臺協水師左營守備林國泰,幫帶師艇水勇,由海道馳赴五條港,登岸征剿;又札委臺灣鎮標中營遊擊洪金升,總帶鎮標中、左、右城守四營精兵四百名;並臺協水師各營精兵一百名為鄉導,往北協同剿匪。分左右哨八隊;同協帶鎮標左營遊擊葉得茂於正月初十日,隨同大軍起程。

  正月初八日,帶兵官吳邦機、張聯奎管帶海壇兵一千名抵鹽水港。初九日午刻,薛協戎帶廈門兵二百餘名、泉州勇五百名到鹽水港。十一日巳刻,吳提軍統領大隊兵勇抵鹽水港,駐節港之南門內。

  正月十三日,吳提軍札洪游擊,督帶兵勇兼轄舉人劉達元等所募鄉壯四百六十名,作為一軍;定於十四日馳赴鹿仔草駐劄,相機進剿。

  正月十六日卯刻,洪游擊同管帶精勇陳策名等,由鹿仔草莊出哨。師至梅影厝莊地面,突遇逆匪。我軍分隊向前攻擊,至午刻時候,突有埔心、大崙、後寮、南靖等處逆匪蜂擁而來。各兵勇心懼而潰;後隊先行移師。協帶之遊擊葉得茂,外委郭天錫、黃振飛,稿書葉長青及兵丁三千餘名,未知下落。槍砲、鉛藥及臺灣道令箭一枝,採買糧食銀,盡行遺失。洪游擊與陳策名退守鹿仔草莊,賊勢愈熾矣!

  正月二十日,吳提軍接嘉義縣白、參將湯小字印稟:嘉義被圍,萬分危急,糧藥將盡,恐難久待等語。早於十五日,派撥護海壇游擊吳邦機,護金門右營游擊李懋德管帶海壇、金門兩營精兵進紮後壁寮;並派已革水提中營參將薛師儀前往督戰。紳士李志揚等各帶自募鄉壯,隨同剿匪。其店仔口一路,飭派水提右營守備陳世英同水提中營守備陳鷹飛、紳士吳志高等,各帶兵勇與海壇等軍互相援應,相機進剿。又派遊擊洪金升、葉得茂,管帶鎮標精兵;州同銜施廷仁、保升知縣陳策名、守備徐榮生、把總吳騰起,管帶精銳壯健四營泉勇,並各紳士募帶鄉壯共二千餘名,由鹿仔草直抵嘉義。所有店仔口一路陳世英等兵勇鄉壯,於十六日分擊枋仔林、馬稠後、關帝廳等莊;生擒偽先鋒張春、柯振玉二名。薛師儀等聞枋仔林接仗,督率隊伍夾擊,銃斃股首賴葉、莊產藔二名。十八日,海壇、金門兩營官兵進紮店仔口,會同陳鷹飛等環攻枋仔林賊巢,擊斃匪黨一百餘名。

  正月二十六日,嘉義營縣又飛稟請救,計受圍已四個月矣!

  二月初二日,郡城撥屯丁三百名、廣勇七百名,委員管帶馳赴大營,等候調遣。

  二月初七日,吳鎮軍大營移紮下加冬至上加冬一帶;與捐資募勇之遊擊周逢時、通判湯興邦、職員李志鏞、沈芳林、張登三、沈炳焜、盧光華、吳振清等聯絡八營,又派遊擊洪金升移紮白沙墩,以壯聲勢。

  二月初九日,李懋德等與賊接戰,互有殺傷。

  二月十二日,會攻關帝廳、馬椆後、大埔、枋仔林、山仔腳等莊,大獲勝仗。馬椆後莊民,賊去投誠。各軍移營進紮,以防賊匪截我援嘉後路;且為吳志高前隊之援。此店仔口一路之情形也。

  二月十三日,下加冬大營各兵勇約會店仔口一路官軍鄉壯直達嘉義。南靖等匪莊見我移營,從腰截出,匪眾大敗而回。先是,初十、十一、十二等日,我軍攻南靖、後寮,該匪被擊斃甚多;並將附近助賊之上樹頭莊焚燬。此上加冬一路之情形也。

  其笨港之一路之遊擊吳邦機等,鼓舞各處鄉壯,助官殺賊。初六日,逆首嚴辦糾集十餘股首,各帶匪黨,俱到新港。吳游擊等約南北港義勇分為兩路,與賊大戰;自午至酉,連獲勝仗。初十日,兵勇義民進攻新港,自辰至申,大獲勝仗。新街蔡姓義勇,旁衝而出,截賊去路;賊匪死戰脫逃入莊內。十二日,各軍又分路往攻;至酉刻,方始收隊。此笨港一路之情形也。

  十三日,吳志高帶勇進紮竹刺埤莊。守備徐榮生會同湯興邦、周逢時等並各紳士,管帶壯銳兩營泉勇暨各義勇,抵水堀頭紮營。吳提軍派同知張啟煃、鹽大使秦曾培,管帶廣勇屯番,隨後接應。圍嘉之賊知大軍將至縱火逃去,城圍立解。吳志高等於四鼓到城,徐榮生等寅刻到城,俱分紮城外。

  二月十五日,吳提軍復令水提金門、銅山兵丁並泉勇環攻南靖、後寮等莊,將各逆莊全行燒燬。

  遊擊吳邦機稟報:逆首嚴辦於十二日四更聞嘉義解圍,率黨逃走。各兵勇分路截拿,獲偽元帥、軍師等十八名。

  二月十六日,吳提軍移至嘉義駐紮。各鄉綑送股首匪徒無數,俱交嘉義縣白鸞卿訊供,正法。

  三、四兩月,吳提軍駐劄嘉城,攻打南靖二重溝,累獲勝仗。湯參戎督帶勇丁,會攻新港踞逆,斃匪甚多。

  五月二十七日,圍攻南靖莊粵勇一千餘名,因積欠口糧,譁然潰散。賊匪乘機攻擾;各營兵丁傷亡逃逸甚多。

  五月三十日,道府憲洪、陳飛移曾協臺元福,酌帶得力兵勇五、六百名,由沿海一帶兼程赴嘉;會合吳提臺協大攻剿。

  九月二十一日,曾元福在嘉城接署福建水師提督印務;並接統吳前提所帶各軍。道員史翼久幫辦軍務。

  十月初八日,委王兆鴻在嘉義坐探曾提軍大營及嘉屬各莊軍情。

  十月初九日,接署水提憲曾通報,以數百人破賊數千,屢戰屢捷。一日攻破逆首嚴辦老巢,焚燬牛椆觸、管事厝著名兩逆莊等情。

  十月十二日,曾署提元福通報:本月初七日,續獲勝仗。關鎮國、史翼久等轟斃股首呂阿得;陣斬股首朱登第、賴知高等;攻破老店賊莊。外委李肇基中砲陣亡。初十日,隨營縣丞余辰、義首葉丹、生員葉乃賡等,收復後港、魚寮;攻破北厝共三莊,擒獲偽大元師呂寶山及偽印;偽軍師陳錦和,股首張新舟之偽軍師張腆,分別凌遲斬決。又報:九月二十三日,游擊白瑛、守備周夢渭,率領各義首等自大莆尾起,攻破雙廍崙、東宮莊、上坔仔莊、頂崙仔、溪洲等賊莊十餘處,轟擊斃賊百數十名;生擒偽先鋒許祥,焚燬瓦窖仔大股首林洪水賊巢,攻破菜公店,斬客籍大股首張新貢,焚其賊窩。

  十月二十日,曾署提元福通報:連日戰勝,掃穴犁巢等情。時嚴辦被剿勢蹙,乘夜潛逃至正音厝莊,該莊周圍約二、三里為賊大營,四面多有銃櫃、蓬卡、望樓、竹圍四重,釘籤密佈,河寬水深,莊內挖有坑坎,多囤糧米。嚴辦之妻窩頓在瓦窰仔;鉛藥則藏於加走莊,與各匪莊相犄角。本月十一日,各軍迫近賊營,關鎮國移駕大砲,督率兵勇;自十二日起,逐日分投往攻各匪莊。遊擊岱齡等分隊包抄。十三日,把總王得生等焚燬正音厝莊賊卡銃櫃十餘座。十四日,把總曾廷貴等以火具擲燒圍內屋宇,斃賊甚多。各匪莊見火光沖起,五路來救;我軍伏發,左右包抄,斬馘無數;餘匪竄伏內圍,堅壁不動。關鎮國等連夜開放大砲不息,砲及圍中,遇樹輒拔,遇竹則柔滑落空。賊從隙處放槍,輒多中,故我軍不能窺內,賊則一目了然。總由竹密溝深,所以確不易拔。十五日,各軍以全力攻正音厝、加走、瓦窯各匪莊;援賊齊至,我軍分投接仗。守備徐榮生探得莊後有一斜徑,賊困澗據守。千總林文光奪卡殺入,火焚銃樓,繞出賊後,兩面夾攻。十六日,賊守如故。十七日寅刻,曾登貴等會合敢死之士直搏圍邊,噴筒火箭一齊攻入,兵勇擲草填濠躍上;賊勢不支,外逃不及,立將正音厝莊糧食毀滅罄淨。同日,據報余辰等奮力攻破瓦窯仔莊。陳熙年與傅廷玉等合力攻破加走莊。同時曾登洲、葉丹等攻破水合仔、黃厝港、白鴿厝。是役也,以一日而掃蕩六莊,戰馘大股首廖豬仔、偽先鋒張金水等。由是嘉義東、南、西三路並北路三十里,一律肅清。遊擊白瑛、守備周夢渭等稟稱斗六附近地方攻破黃林仔、番仔溝等處;移營菜公莊,進迫斗六。

  十一月二十日,籌防總局道、府憲陳、葉接准曾署提軍捷報:「斗六大圍已於十八日戌刻收復」。並據嘉義縣稟同前情各到局;分移南路鎮中各營,並札澎湖、鳳山各廳縣。先是,關鎮國等率領頭隊兵勇先發,酌留隨營知縣馬慶釗等帶軍六百名駐嘉協防,搜捕逃逸。適署陸路提軍林文察到嘉,與曾署提面商由沿海直趨彰化。二十六日,曾署提移師石龜溪,旋派員弁帶領隊伍同義首周瑞祺、舉人陳肇興等分股馳往東、西螺等三十餘莊;下虎尾溪一帶五十三莊,會同該處紳耆,聯絡團丁,緊接北斗。並將嘉、彰交界之鯉魚尾等莊收復。連日擒獲偽征南、征北大將軍林山知、周松,偽大都督游色、沈來知,偽先鋒大都尉周添丁,偽大元帥邱在等。白瑛等續經攻克溪邊十五莊;時曾署提紮大潭莊。白瑛已繞至菜公莊,色過斗六,與賊對壘,累獲大勝。十一月初一日,力戰林圯埔;先後收撫內林頂新十三莊。初七日,曾署提督飭各軍直撲,紮營四面環攻。自初一日起,逐日派隊鵰剿保長廍、二十五峰、小溪洲、新舊社口三十餘莊。初十日,將斗六街外媽祖廟踞匪攻破,奪守險要,生擒偽先鋒林福等。十一日,守備徐榮生率奮勇各隊潛伏媽祖廟;俟賊出巢,攔頭截殺。連日攻燬各莊,斃賊六百餘名。番仔溝上虎尾溪各莊匪來援;我軍斃賊五六十名,拿獲奸細二名,供從地道出往竹圍仔、牛挑灣、萬莊仔招黨救應。徐榮生等途遇偽先鋒都督吳燕,獲之。分隊從該三莊攻破。十五日,各軍進紮觀音亭、媽祖廟等處,緊迫斗六城下;適署陸路林提督至他裏霧。十六日,派隊合剿。十七日,各督大隊分三路進兵,遂將虎尾溪一帶溪底、溪洲、下加冬、腳頂、大坡尾、西瓜寮大小四十餘莊蕩平;斬首一百餘級。翌日,兩軍仍會同進剿。史道翼久率領小隊親身督戰。派游擊白瑛等由東面蓮花埤斜上,知縣馬慶釗率民團由溪洲抄左接應為一路。參將關鎮國等由西面保長廍橫衝,縣丞費藎臣等率民團由埤仔抄右接應為一路。遊擊林鵬程由正南新厝仔直趨,知府曾登洲等率民團由老社口過小溪接應為一路。縣丞余辰等各帶奇兵遊兵,往來各路助戰。千總李鴻高等率水勇開放大砲,從辰至申,平沿斗城外賊壘;生擒偽大元帥蔡四正、張大目、大股首張老庚、偽將軍陳常。我軍乘勝連夜奮攻;初更時,城內難民偷開水竇逸出。陳朝忠、曾登貴等首先奪門,噴筒火箭一齊攻入。曾署提、史道等率領兵勇分股越濠,相繼而入,生擒偽征南大將軍何德旺、何戇皆,偽內大臣何加草、偽大元帥何忠厚、偽副相林景雲、偽大先鋒許阿箱、巫名,偽先鋒裴天送、鄭查某、陳戇、黃紅嬰,偽總管六部大軍師兼工刑兩部魏敬德,偽國師兼戶部魏秦等。合計先後攻得復二百餘莊;嘉、斗一律肅清。

  斗六大營失陷力戰陣亡及彰化梅仔厝莊等先後陣亡員弁兵丁銜名事略

  安平水師營千總鄭添祿、千總趙基英、把總李朝華、把總林朝來、外委孫朝榮、額外外委許祥光七員,隨同殉難之安平協副將王國忠、游擊顏常春等往斗六剿匪;於同治元年九月間斗六大營失陷,力戰陣亡。

  澎湖水師左營守備蔡安邦、把總周允魁、右營外委李連生、外委周德榮四員,均於同治元年四月間,在彰化白沙墩等處打仗陣亡。

  臺鎮城守營陣亡馬兵:陳壽生、林連標、陳福隆。戰兵:許捷報、楊金龍、吳升階、朱捷高、余捷魁、楊朝昌、沈玉麟、鍾蘊玉、劉國榮、李玉鑾、邱榮金、蘇升標、李朝龍、高朝陽、高朝陽、陳麒昌、邱雄英、林標雲、林茂春、傅安國、郭振鳳、王高輝、柯得元、鄭芳勳、丁大珠、王連金、吳經魁、王捷升、吳高升、謝得魁、林路、張金安、林光璉、楊得高、蔡運高、柯捷魁、顏清鳳、康得成。守兵:楊開恩、陳熙元、曾士榮、林萬升、江金鳳、王卜捷、蔡大恩、吳朝高、周得春、林仁貴、葉廷邦、何林玉、林得全、黃玉進、莊得慶、翁捷標、徐朝慶、楊連升、田錦玉、劉金生、陳連升、康進標、陳有郡、謝大雄、吳得福、葉得輝、顏振輝、伍鳳飛、裘連高、王繼成、許日升、陳春保、蔡進寶、鄭清貴、陳福春、尤元升、徐允升、林得貴、黃茂魁、蔡朝竇、林國安、蕭長太、倪國成、張飛龍、陳朝熊、李廷震、周旺、陳國勝、郭林合、沈元吉、雷廷升、連元吉、楊得寶九十三名,於同治元年在嘉義縣斗六等處打仗陣亡。

  臺鎮中營陣亡戰兵:林松茂、褚飛鳳、吳捷成、蔡陳生、郭安邦、高生發、楊錦章、邱鴻標、林大標、陳登榜、林連光、王上升、張連高、黃金城、吳連元、李國成、柯克敏、柯章興、陸鼎成、康施興、陳國榮、謝青龍、蔡世璋、周益生、廖天高、翁得龍、卓應立、黃祥雲、黃立功、張文鳳、朱吉友、曾捷標、曾文章、林一池、方廷坊、朱克明、王維斌、賴鶯遷、詹國榮、吳成國、梁玉榮、黃光祿、葉德龍、王歡樂、方新禧、守兵:王金標、陳國英、李福生、陳雲鳳、蔡青發、游得紹、王朝賢、余泰、邵玉生、葉長青、林捷升、林成興、高振升、孔廷芳、蕭定興、謝泰、方得山、黃德隆、顏飛鳳、王得虎、方得勝、施得寶、洪國璋、陳宏傑、陳捷升、陳清美、林廷茂、余朝賢、張成功、林得生、徐得意、王名卿、洪莊生、沈茂龍、黃得升、吳進春、許英雄、丁財貴、方揚清、方永春、方得意、曾春生、羅得光、吳經佐、張莫成、蔡林生、陳瑞隆、莊捷升九十三名,於同治元、二兩年在嘉義縣南靖、邦碑及埔心、無影厝莊等處,先後打仗陣亡。

  臺鎮左營陣亡馬兵:林飛虎、葉芬生、周爵祿、張金元。戰兵:薛邦光、陳一春、王以成、黃成春、陳彰、陳上春、余德修、陳瑞芝、陳得標、陳輝、黃貴、林士貴、郭得旺、董進、王連春、黃永泉、黃本金、陳得興、林龍標、蔣青諒、蘇慶元、楊得升、陳得名、莫長春、蔡得元、朱正春、張大鳳、許振隆、盧聯科、林振興、葉陳林、歐永居、劉春輝、陳鳳閣、朱勇進、葉席珍、陳振標、葉邦英、陳得詩、陳樹勳、賴景唐、黃奠魁、陳廷溫、陳朝鳳。守兵:王廷貴、顏有在、黃連介、廖得折、莊朝貴、陳春光、吳得升、潘青輝、朱志貴、蔡得安、楊得標、紀茗芳、葉春中、李志義、吳清華、周得春、張春輝、林升祿、紀正元、鄭得勝、王再生、陳連貴、曾捷龍、劉光輝、魏輕龍、錢得清、辛驥德、姜錦升、林國青、謝青龍、陳升龍、曾大春、黃大鵬、洪得生、洪江生龍、戴日升、吳萬成八十五名,於同治元、二兩年,在嘉義縣邦碑、碑斗、湖仔內並斗六及彰化縣梅仔厝莊等處,先後打仗陣亡。

  臺鎮右營陣亡戰兵:沈振武、何得章、李錦康、石得標、劉化龍、許飛雄、黃得進、劉正標、陳廉登、蕭青龍、江有山、方得標、王士貴、王桂、陳如標、陳捷升、張得喜、洪泉中、林青得、陳士升、蔡長湖、何捷興、沈國平、林禧光、傅友法、沈清吉、許文雅。守兵:陳捷成、楊本源、蘇得寶、王得標、黃國標、周龍山、顏得勝、呂得生、郭振成、黃瑞光、李清江、傳振輝、何煥春、吳得艮、吳捷福、林恩福、洪得高、劉成福、施大玉、周新建、陳錦川、楊捷升、楊傳音、陳振標、范浩然、沈安邦、林福安、林成龍、沈玉明、沈捷芳、黃復坤、王得賢五十九名,於同治元、二兩年在嘉義縣碑斗湖仔內及斗六、小埔心等處,打仗陣亡。

  臺協安平水師營陣亡戰兵:穆光輝、林大得、吳國標、歐陽法、許允成、洪保、葉日升、李近、王金盛、翁一成、阮得法、陳捷魁、倪高輝、張思新、吳古老、曾玉成、鄭國成、周光彩、吳彩鳳、翁德法、林國生、許得顯、王再興、鄭廖福、戴榮春、樊奇、蔡文基、魏成法、李安生、許求生、陳得三、邱浩源、辛朝春、陳春發、許清玉、胡必章、翁青吉、余金鑾、王金標、鄭錦貴、林國良、劉文升、李清瑞、余連泰、洪順興、鄭廷泰、林興祥、陳有斗、洪紹科、陳茂朝、林向華、陳基、張登龍、陳起才、陳進汪、李炳文、游高發、施建勳、盧鳳飛、紀騰飛、何廣春、邱升龍、曾金成、陳錦銓、丁明耀、蔡國祥、陳隆福、顧得龍、高當引、吳得高、徐施興、姚瑞義、薛尊然、薛高升、黃必安、陳得發、廖中桂、蔡三福、施得貴、鄭寶魁、林連清、陳得壽、黃禎祥、陳清高、林必鳳、張得春、林一桂、林得信、張步升、林朝海、守兵:楊盛興、張建生、薛得金、劉順發、李青芳、李彪、盧金法、宋坤、李鴻貴、鄭振安、龔日生、蔡傳生、許揚友、高進祥、張得生、吳友生、黃國材、歐得生、李定國、李得全、李維成、邱建邦、周鵬僯、許志保、孫得生、徐高爵、李得恩、楊均達、曾志成、洪成法、鄭神祐、錢友生、劉得勝、吳友吉、許吳成、李高泰、陳清江、李進順、蔡永成、張朝安、李榮福、謝福、蔡仕生、周逢春、龔正春、張信標、陳元福、林西興、王青隆、陳得英、張福生、林建成、歐陽卿、吳鵬飛、王成元、林得明、許得春、黃萬金、陳成發、林清吉、王明山、劉得生、李元義、曾振生、洪振元、葉彩雲、陳瑞元、陳高升、洪士發、何發生、曾國安、王窯、徐得標、周建平、賴佔魁、李新彩、任金藩、廖學清、江得春、楊建春、李安邦、溫昌榮、薛榮波、林國安、劉得良一百七十五名,於同治元年在嘉義縣斗六並彰化縣大墩等處,先後打仗陣亡。

  澎湖水師營陣亡戰兵:林進國、吳一志、陳捷勝、梁德升、陳國慶、吳成家、邱得清、劉日、朱旗、陳友、陳文魁、林得樑、謝得升、鄭有成、韓永壽、吳朝升、王昌茂、方得升、嚴得生、陳郭福、張朝玉、李明順、洪再興。守兵:胡得福、曾初發、林克成、蔡世哲、劉轉生、蔡成茂、黃其意、何漢忠、林得成、黃安國、麥福星、王有三十五名,同治元年在彰化縣白沙墩地方打仗陣亡。

  戰兵:林得良、潘憲章、魏得祿、施榮美、張黃清、林朝科、薛家春、高孟德、陳盛燿、廖福高、林江清、賴黃科、李振得、林陳蛟。守兵:陳有才、林信發、邱連福、許必春十八名,於同治元年隨同前鎮臣林向榮在嘉義邦碑大營被溪水淹斃。

  嘉義縣陣亡戰兵:陳朝寶、蕭文林、曾國忠、陳振升、潘朝彪、李奪魁、嚴朝營、李成輝、黃高輝、林俊顏、李元龍、黃鎮標、張進成、趙夢龍、黃耀金、陳開得、呂金福、朱清高、楊掄元、楊春生、張元隆、林得鳳、游克忠、蔡捷元、王國標、洪春元、甘銘高、吳振江、范日升、周元亮、呂金標、陳長興、蔡承封、梁振蛟、張雲彪、呂得龍、劉元成、張春彪、劉殿高、衷元高、鄒佔標、羅得春、林玉繹、方進標、林朝魁、彭照魁、孫世龍、陳建標、陳振標、周德興、林宗泰、張士興、章士顏、李忠魁、陳金養、盧玉章、林得勝、王和照、黃佔魁、范初榮、楊日高、黃新傅、林得春、陳大魁、張得勝、黃夢魁、黃克生、連高、徐賜標、魏希侯、陳得全、吳金川。守兵:林捷升、葉得安、林成捷、陳時春、吳得標、沈聰明、許捷春、黃秀端、賴得勝、鄭漢良、戴國棟、黃祥斌、沈廷節、陳鸚飛、曾佔元、蔡慶雲、彭瑞桂、連捷魁、余登標、陳金勝、顧得標、劉元高、吳玉輝、吳蔡生、蘇錫金、張一海、張振芳、王振興、曾泰得、王瑞珍、張國選、盧得福、方瑞標、劉文平、鍾明福、吳雲生、鄭安成、葉其福、盧耀南、羅明德、余永清、張日升、鄭國成、黃定邦、劉金彪、賴鴻元、何殿元、衷佔魁、張仁德、江朝福、紀瑞芳、蕭興鳳、余連英、陳吉祥、吳得勝、謝金章、邱得升、彭得清、史得春、張定邦、陳大聘、林長春、康捷元、李芝芳、吳成彪、李廷桂、陳明貴、林德升、陳其祥、葉志雲、張金升、林成標、蔡朝安、洪捷福、馮聖春、吳志升、阮明升、陳步諧、陳登鳳、陳桂升、葉捷高、莊永清、蔡東平、宋清輝、江養生、謝會東、張元盛、楊建標、蔣國興、洪成基、張捷魁、陳本輝、林勝飛、莊維新、許芳生、呂國璠、張長貴、連級升、楊掄春、莊振生、林良朋、陳捷魁、江忠清、張步雲、李春生、楊武、黃秀標、林達賢、林紀生一百八十二名,於同治元、二兩年,在嘉義斗六營盤,及石榴班莊、溪底、大堀尾、鹿仔草、新港、二重等溝處,先後打仗陣亡。

  臺鎮北協陣亡戰兵:林義路、蕭登高、陳添福、陳大貴、吳魁元、林兆元、鄭作福、袁復興。守兵:陳躍龍、李升魁、許化龍、葉春恩、謝順高十三名,同治三年,攻剿北勢湳等處,打仗陣亡。

  南北路陣亡屯丁:潘恭義、連乞生、張貴淑、邱仁貴、潘天愿、潘得成、王水仔、張阮良、邱建華、張阿乾、潘細苟、鍾細九、曾傳淑、邱阿傳、張天河、涂喜爹、廖阿生、徐阿郎、林阿靈、潘福才、陳知母、林阿三、曾新桃、潘昂苟、潘阿苟、潘阿哮、張阿四、潘開和、潘仙桃、潘山牛、潘成仔、陳丙郎、潘阿掽、潘正宗、潘卻生、潘阿苟、楊辭三、曾阿鼎、潘添仔、潘春仔、潘莪仔、王兩榜、潘媽生、潘福壽、陳老、蘇定仔、賴漏、潘添、陳才、楊水生、潘升枝、潘升枝、潘景生、潘山來、潘貴仔、潘新丁、劉阿新、潘祥、潘仙助、潘有呈、潘阿的、張阿見、潘仁仔、潘文、溫天生、潘紅生、盧阿水、潘時、謝長、陳其才、楊教化、潘金聲、潘涼仔、吳一壽、邱英生、林華妹、潘為仔、潘生有、林添福、林頭仔、潘登、龍桂仔、潘慶仔、潘佃仔、潘傳來、劉阿全、潘守、潘美仔、潘天來、潘阿載、潘眉仔、潘列仔、吳阿番、潘阿來、潘添河、潘新旺、潘春仔、潘牛仔、潘有生、潘治仔、潘忠仔、潘東僯、潘阿先、潘王仔、潘克山、潘阿僯、潘清水、潘阿治、潘進、潘雁、潘萬成、潘莫、潘萬掌、潘定、潘阿支、潘清河、潘春池、潘春水、潘廷全、潘廷瑞、潘金、潘福、潘錦春、潘大吉、潘金法、潘得勝、潘平治、潘有成、潘喜、潘文賢、潘心正、潘金寶、潘敬、潘天福、侯天錦、王有得、潘元壽、潘方仔、潘金生、潘茂生、潘能春、潘望阿、潘英、潘吀卓、潘元生、潘阿生、潘金元、潘小阮、潘阿朋、潘順、王振榮、林老守、李連、潘阿科、潘雹、潘內、潘田、陳老順、邱掽獅、黃阿雲、鄧開元、張侯、魏春風、潘烏、潘慶、張阿雹、陳阿五、潘惡、鍾得二、吳春進、黎阿番、潘有仔、潘生仔、潘添生、潘求傳、潘忠來、潘長成、潘友春、潘旺生、潘保生、潘全仔、潘連仔、潘阿保、潘機仔、王雹、潘發、潘乞來、潘文章、潘成力、潘天元、鍾捷三、劉賢盛、潘九生、潘紅哦、劉德元、王登仔、潘圭仔、潘阿清、潘清仔、潘升仔、潘海生、潘振成、潘清雲、潘添壽、潘能元、潘通櫃、潘復勝賢、潘牲仔、潘清春、潘金順、潘能仔、潘老生、潘路生、劉阿福、潘金來、潘添丁、潘世英、潘諒仔、潘望仔、李謝桃、潘阿是、潘再生、潘永成、潘傳仔、潘太和、潘能江、潘光列、潘興仔、潘斗生、潘溪、潘雙仔、潘卻市、潘蕊、潘得、潘阿成、王飛龍、潘國、潘福貴、潘烏柳、潘卻、潘登、潘紅、潘阿順、潘傳、徐盡、陳竣、王港陣、徐超、胡阿烏、潘添升、潘得升、潘驚生、潘福春、潘媽力、潘九、王劉林、敦機朥密、戴添付、羅嚇哦、戴文為、莊頭、歐貴、羅戇、知機雅老、戴皆武禮港、海司奪龜、劉武荖龜、乳抵不仔老翁、比蘭那眉客人、八寶仔、流鎚仔、大篐、小荖二百七十五名,於同治元、二兩年,在嘉義縣斗六彰化縣水里港等處,先後打仗陣亡。

  傷亡屯丁蘇雹、劉如玉、蘇樹、吳杏仁、李清、王穆文、元標密、潘來八名,於同治元年在嘉義縣斗六等處打仗,受傷身死。

  嘉義縣防剿打仗陣亡義首:林秉心、林聿成、王金元即王庵、許國輝、林永成、李秉忠、黃騰茂、林西輝、史忠九名,該義首等或招集民團,來縣解圍;或解運糧米,進城接濟;或隨軍進剿,往救斗六途次,遇賊接仗陣亡。

  壯勇:王吾報、徐二、劉精、黃贊、張淵、王添、潘黨、黃祿、王漢水、余壬辰、潘締、羅木、施薯、陳水池、蘇七、吳戇虎、林得友、張九、陳英、吳生、劉龍、李翔、陳音、羅加、駱榮、陳當、蔡乞、張標、王忠、洪泰、陳阿尾、張真、江獅、謝昔、吳查某、黃甫、黃萍、柳厥、柳闊嘴、王氆、林伙、卓枋、林容、王燦、林知母、黃知高、楊吽洊、金和、廖分、林義、洪在、林雪、廖心登、謝力、吳春、羅五音、黃小萍、李決、郭瑞慶、劉泉、劉阿燦、許江、許哮、許琛、許尚、許眼、薛辛勞、蘇升、蔡烏棕、洪趖、邵文、楊守、王厚、許賦、蔡才、許王印、許憨、陳運、陳秋、蘇蘇貞、蔡烏獅、許會貴、鄭蔭、周撓、許好、邵習、王赤、向■〈月翁〉、蔡般、王友朋、蔡棕、蔡錢、洪厚、許軍、蔡彤、蔡念、王得成、楊埔、蔡套、鄭比、白響、許升、蔡貓、許知、蔡臭頭、賴老深、許約、李方、黃水深、郭永貴、郭茶集、郭文理、鄭乞、葉篐、施乞食、洪戇騷、洪玉串、李順利、張赤、林田、吳添子、黃海、黃經、黃歸、黃歹、陳士、顏福、鍾萬、江生、葉恩、何添定、陳芋、林武、劉惡、黃華、沈化龍、趙尤、顏察、陳查畝、涂丁、賴曰、賴草、吳愛、林塗、陳明智、林如、林群、廖屋、謝寬、黃卯、許大目、張欽、方皆、陳新力、張海、林鑑、黃豬哥、劉■〈忄興〉、張大鼻、黃善、蘇宇、李武、吳老回、楊質、張噲、張朮、楊天來、邱猛、劉崁、黃牛、姚劉、林降、盧為、林斷、林直、馬無牙、蔡目黎、陳臨、陳華、王炎、羅網、陳彭、黃進、陳宜、陳光坪、馬德元、陳螺、林天樓、陳擄、黃正、陳老營、許擄、陳漢、羅累、周乙、王串、陳老隨、陳庵戇、蔡建、陳振、吳鮭、馬尚泰、李允、陳選、許利、翁芋、翁木、宋月、林進、周印、陳武、郭謹、郭水連二百十三名,於同治元、二、三、四等年,先後守城攻莊以及剿辦逆首嚴辦、二重溝呂梓逆巢,打仗陣亡。

  彰化縣城陷被害家丁:黃彬、林義、張緩、沈榮、程萃、鄭貴、馬義、侯福、陳定、許榮、陳喜、游盛十二名,因城破被執,罵賊不屈遇害。

  義首:陳傳成、陳傳平、陳傳祥、陳傳砂、林嬰、吳清白、吳清興、林朝禮、林金禮、劉德輝、李嘉禾、李保軍、吳澄波、洪三統、洪火蔭、洪火剪、葉涵、楊鳳儀十八名。義首陳傳成等十三名率團助戰,打仗陣亡。洪三統等五名,因幫官殺賊,挾恨被擄遇害。

  壯勇:張文古、何三、張必用、張高、賴玉麟、賴清河、賴傳、賴三順、黃老瓔、賴火、賴金水、黃琳、黃為、徐英、吳委、張益、張炎、胡尾、柯為殿、陳生、黃豹、黃順、鄭鹽、黃戇、施添旺、施口、章酷、李亨、柯孝道、鄭別、許肇基、楊爐、陳城、楊灶、林庚寅、蔡天來、謝德、謝扶、黃同、王溜、鄭獅、林豬、陳樹、陳南、楊科、楊秋、楊尊、李歹、黃烏九、林筆、張烏思、廖必、吳九、林思、王意、王沛、黃種、邵未、李義、李塗、辛程、陳遞、李滿、李性、周傳、謝憾、黃勝、章正定、梁佔梅、梁咸、吳友、顧善、盧俞、蔡品、施瞻、蔡■〈忄間〉、蔡鐸、王玉、楊璠婆、楊務、林風、陳成、馮平、張清道、李金盤、蕭俊、高生、李盤、張道、陳諒、陳利、李查畝、陳佛、蘇笑、陳永、陳金城、李桃、許開謨、楊寶、楊茄東、徐由、陳助、劉顏、劉會、賴順德、李文燦、李業、李郡、李石、李兜、李山、許郡、江和尚、杜灶、吳猴、黃諭、李慈、李惰、許王、李坎、吳雖、賴岳、李敏、唐必、柯吉、蔡塗、李仕、陳春、趙端明、林東、洪侯、張記、柯度、鄭別、花白秋、林戇長、花旺、李有用、周戇■〈騣,亻代馬〉、呂秀、林田、黃雹、吳成、吳擾、張由、王賓、鄭戇田、謝花、陳郊、陳祥、黃天賜、張來、王淡、林論、劉遁、陳暗光、陳福來、莊祥、黃芳、黃矮、遊豔、陳扁、謝升、謝居、蕭旺、謝汪、陳老七、陳廷季、劉進興、莊秋水、莊清、王精、莊抅、簡降麟、黃車、施添、鄭璋慈、陳蔡丁通、高山、林承發、呂恭、彭田、卓蚶、莊筭、邱令、林潤、許戇、顏詩、陳萬金、黃老能、黃龜精、顧來、謝烏面、蔡柔、廖華、黃正察、許化龍、黃邁、翁智、黃舟、洪田、賴天俊、王尚、游■〈木益〉、黃棟、徐格、楊奴、楊看、楊別、楊然、蔡丙、柯廣、胡訓、曾魁、高基、戴泉、洪虧、楊旺、何班、楊喜、張顯、吳梓、林爽、楊連、廖丙、蔡網、楊籃、楊響、洪盛、楊國治、楊其如、楊慶、鄭蛋、胡買、徐錫、洪弱、楊港、楊華、楊開、楊清池、楊轍、陳遷、楊梅、楊天晟、顏添、許戇雲、葉牛、張定、張順、洪壇、孫談、陳勇元、顏鑾、王添、周海、蘇天機、林居、王睦、陳蘇獻、林壽、卓恭、許智、黃遠、鄭玉、潘知、楊取、李求、李昌、李改、李周、楊恭、阮子、陳雨、柯平、洪詔、蔡約、高法、李海、李治、王鰍、林知、林庇、林熊、施弼、吳批、謝長音、徐受、徐九、謝景、楊坎、楊英、楊頂、康石盤、洪惟、楊約、戴英、張正、楊阿晟、楊廣、楊番、楊秉、楊吻、楊茄苳、楊晟、廖馬、蔡寶、林照、徐淺、楊飽、何葵、洪成、李在、蔡瓊、陳武陸、吳煙、蔡淵、莊炳、邱長、陳扶、唐元、陳塗、陳吟、方田、謝從、陳賣油、蔡雨、鄭團、張文生、陳富、吳枋、陳貓義、周島、張妹、林潛、林老、陳泉、楊乞食、利阿三、林賜福、王賽、阮超、黃論、李敏省、王開然、黃崙、黃狗精、顧雷、翁見智、蘇阿三、劉螺、黃周、黃莊仙、陳印川、吳明、李兜、林實留、曾志言、卓棟、黃布、楊麟、周■〈穴上友下〉、劉俊、王眠、王泉、卓受、王林、柯保、柯獅、柯成、蘇行、蘇盈、卓路、陳興、江德生、蕭俊、謝祐、李有、李地、許成、許發、王頭水、黃尚、陳喜、陳鵠、施頭、王清、林著、楊案、楊金、蔡石頭、楊勝、江文、陳亮、劉顏紹、莊實、李興、邱仔、陳務、蕭條、張春和、羅福澤、詹阿才、黃惡古、詹天生、謝運古、郭阿才、巫進吉、黃阿房、羅石秀、陳統生、涂汎、管阿古、楊番婆、陳永華四百十七名,於同治元、二、三、四等年,在寶斗海峰崙及番婆莊、大埔心、北勢湳等處,先後打仗陣亡。

  臺郡籌防局陣亡壯勇:黃振元、黃五賽、唐恐、唐振、顏富、黃香、黃大、黃論、許天來、林烈、王位、劉武、曾清順、林圭成、許番、陳璋、林發、林矮、顏文生、黃古人、陳韜、連祿、蘇知、張后、馬鳳、林吉、黃招、鄭歹九、潘吉、林崑、林鳳、王沅、呂頭、劉令、盧桂、施和、吳得然、江琴、蔡條智、蔡印、曹天、張奈、彭李二、李合、戴石器、曾來春、范祥、陸德裕、鄭矮、王黃建、余至、黃色、蘇慶、蘇順友、郭猛、陳立、邱容、文矮、胡戇、陳襲、余識、張傑、余抱弟、余經、余面、林會、余忠、林雙玉、潘意、余色、鄭紅、余撥、周拋、余猛、許照、張田、林強、郭子厚七十九名,於同治元、二兩年,派往臺南嘉鳳各莊巡哨,及護解兵餉中途遇賊,打仗陣亡。

  酌留緝匪陣亡親勇:林篇、李淵、鄭土、洪志、陳志、徐阿申、曾海、曾石、徐豬、徐友、張山、林大鼻、尤其生、陳制勝、林毯、李順、王乞食、洪梅、林金生、吳景、王基、柯目獅、張華、黃勉、朱詹、謝益、林大、陳國、曾圖二十九名,於同治三年十月間攻剿北勢湳逆首洪欉賊巢,先後打仗陣亡。

  受傷身亡親勇施凌、楊榮、郭紅、林發、蔡江、施軒、林富、陳皮、林外、林藏、李根、蔡炎、蔡信、曾松、簡雄飛、何合、洪咱、陳遣十八名,於同治三年十月間,攻剿北勢湳洪欉賊巢,打仗受傷身死,理合登明。

  陳國印、武成烈,俱由行伍拔補北路中營把總。林逆之亂,彰化縣城陷,國印、成烈皆力戰死(「彰化縣志」)。

  劉聯升、由行伍拔補北路中營把總;林逆之亂,聯升隨軍力戰死(「彰化縣志」)。

  高茂、由行伍拔補北路右營把總;林逆之亂,茂隨軍力戰死(「彰化縣志」)。

  毛進豐、陳清、蘇國珍,俱由行伍拔補北路協額外外委。林逆之亂,隨軍陣亡(「彰化縣志」)。

  ·施九緞案

  光緒十四年,彰化土匪施九緞滋事,將武毅右軍陣亡各員弁兵勇姓名開後;

  中哨官盡先千總張國楨(保劄已帶陣前失落),差官五品軍功黃開第,五品軍功季世鐄,外委王禧崑,中哨親兵外委宋得明、王得勝、楊洪順、王興富、林德謨、前一趙鳳相、五正林正起、四正方有升、三正許亭茂、三正朱明勝、三正尹聚雲、三正吳得林、四什趙得勝、六什孔玉發、六什曹仁楠、八什楊建都、七正夏榮南、七正曾玉清、後哨哨兵千總唐先正、二正丁昭發、三正秦福壽、一什侯金源、二正高興有、五正高春山、七什伍鳳山、三正彭起才、八什外委謝清泉、三正鄧郡華、六正吳佔魁、八正丁文彪、一正楊義德、三正秦福周、八正蔣漢丞、右二劉驥龍(撥送)、右護尹元德、後三正勇孫德祥。統共陣亡員弁兵勇四十名(光緒十四年案卷)。施全義、王清雲、錢如潮(以上三名營勇,均於九月初二日力戰陣亡)。董尚仁、王佔魁(以上二名什長,均於九月初三日探匪傷亡)。選用衛守備書識鄒德聰、正勇謝家起、張維懷(以上三名均於九月初五日探路剿匪傷亡)。銘軍營什長王義升(九月二十三日陣亡)(撫署抄案改字同)。

  光緒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臺灣巡撫劉會同督部堂卞奏,為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派兵剿平。謹將辦理情形,恭摺仰祈聖鑑事:竊本年六月間,後山番變,臺南北各軍分調赴剿。臺灣人情浮動;適有嘉義鄉民械鬥,謠言紛起。臣飛飭統帶武毅軍提督朱煥明,由彰化帶勇三百名前往督同所部駐防;嘉義武毅右軍右營守備朱家齊巡緝彈壓,拿辦著名積匪數名,地方賴以安靜。惟嘉、彰沿海一帶,民貧而悍;一夫倡率,群相蟻附。八月二十九日,據彰化縣電報『鹿港鹽館被劫,盜匪多至數百人,聲言克期攻城』。中路只有提督朱煥明一營,調往駐嘉義;留彰防勇無多。其道員林朝棟三營,分佈內山,經臣飛檄飭調五百名,出紮彰化。九月初一日,續據彰化縣電報『土匪愈聚愈多,不下數千,圍攻縣城,南北電線俱為毀斷』。臣當檄令林朝棟由葫蘆墩星夜赴援;並飭駐防基隆總兵竇如田率帶銘軍三營六成隊伍,都司鄭有勤抽帶隘勇五百名;均由後壟至大甲會援。該兩軍因癘疫之後,病勇過多;而臺南各軍遠在埤南,臺灣道唐景崧稟請添募士勇一營。臣復電商閩、浙督臣楊昌濬、卞寶第,由閩派撥福寧鎮總兵曹志忠所部四營,乘輪來臺助剿。一面飛調澎湖鎮總兵吳宏洛、臺灣鎮總兵萬國本,分回臺南、北。初五日,據竇如田等稟報『新竹、彰化交界地方,俱有土匪乘機搶劫;文報梗塞』。署彰化縣知縣李嘉棠專差間道告急;據稱『賊匪佔踞東門外八卦山頂,分路攻城,勢極洶湧』。當即招勇粵勇二百名會同棟字正營幫帶林超拔、北路中營署都司葉永輝協力守禦。並飭已革前署都司洪磐安招集義勇二百名,登埤助守。朱煥明於初一日由嘉義得信,立即督隊回援。所帶僅三百人,距城三十里許,被賊圍困,身受重傷,裹創奮擊。鏖戰一日,離城數里,槍彈告罄,弁勇傷亡百餘名,其餘奔入城中;該提督至白沙坑口血戰陣亡。十一日,接據林朝棟初八日稟報。初六日添募土勇一千名,暫案從九林福濬、縣丞林文榮分帶;並由該縣招集練勇八百名,偃旂息鼓、步步為營,紮至距北門里許之市仔尾。是夜賊眾圍攻四城,各帶竹梯扒牆,經城頭槍砲抵禦退卻。林朝棟乘其無備,親督林福濬於五鼓張號,分路突出。管帶棟字副營副將余保元,管帶衛隊把總林青雲兩面接應;城內林超拔聞號開城,出隊夾擊,賊盡狂奔西門。生擒賊匪六名,陣斬賊首一十七級;立解城圍。乘勢奪回八卦山要隘,並由李嘉棠飭令洪磐安等督率義勇粵勇,分投奪回馬祖廟番社口各莊。抵暮收隊,查明彰化匪首施九緞、王煥;嘉義匪首李達、楊中城等糾合餘黨三千餘人,屯聚西南角,離城不足十里。林朝棟等分兵扼紮要隘,整飭隊伍,會商進剿。十一日,李嘉棠、葉永輝駐守城內,林朝棟督帶各營出城攻剿。先派洪磐安及練首李定邦、陳志曾等各率練勇分剿南路浦尾、大岸、頭尾等莊之賊。知縣龍贊綱等率帶粵勇分剿中路頂崙平等莊之賊。北路磚仔窖及中路平和厝兩莊,尤為賊勢注重之地。匪悍槍多,匪首俱聚於此。林文榮帶領棟字後營,攻取磚仔窖;已革甘肅知縣張紀南隨同林青雲帶隊策應。林福濬帶領棟字前營攻取中路由三塊厝等莊而至平和厝;文童林朝瑞隨同林超拔帶隊策應。賊首王煥屯駐平和厝,出圍接仗,槍彈如雨。林朝棟督催林超拔向北包抄;並令余保元由後掩襲。環戰兩時之久,陣斬先鋒鄭心丁一名,賊匪三名,奪獲偽旂偽令。哨官鄭以金異常奮勇,首先衝殺;該匪力始不支,棄莊奔潰。磚仔窖亦經林文榮、林青雲等同時攻破;並由各營乘勝連破竹圍二十一處,陣斬賊首四十一級,生擒八賊,隨時梟示。奪獲竹梯數具,洋鐵藤牌及各項器械無算。我軍受傷十七名。餘賊奔潰西去。此彰化解圍及攻剿大獲全勝之情形也。竇如田、鄭有勤兩軍初七日至大甲,初八日聞報城圍已解,遂會同牛馬頭紳士解散鹿港以東脅從三十六莊。十三日帶隊到彰。吳宏洛一軍,亦於十五日會同開復藩司沈應奎,馳抵彭城。曹志忠一軍於十四日乘輪抵後壟,風大未能登岸。十七日,復由基隆起早前進,現駐大甲溪、牛馬頭兩處。萬國本一軍,據報十二日由臺南府率隊啟行,進駐嘉義。臣令沈應奎會商吳宏洛乘勢剿辦,務獲首逆,解散脅從,以安良善。據電稱:『現探賊首施九緞、王煥等,屯聚該匪所居鏡水莊,黨羽只數百人』。二十二日黎明,吳宏洛督帶所部並銘軍土勇,分三路往攻;及至該莊,匪已逃遁。現經沈應奎出賞購拿,所有脅從全行解散,地方安謐如常。惟據鹿港紳士進士蔡得芳並各堡紳士來彰訴稱:『彰化縣知縣李嘉棠性情剛愎,不洽輿情;且丈田不公,任聽委員需索,因失民心。初一日賊匪圍城,不足千人;兩、三日間,煽惑沿海百餘莊,叛民竟至五六千人。若非援救迅速,地方不堪設想,請速更換』等情。臣查署彰化縣知縣李嘉棠辦事草率,紳民嘖有煩言,藩司邵友廉屢請調委更換,因地方煩劇,一時擇人未定;現在業經撤委。雖該署令此次守城尚能堅定,其在任有無實在劣跡?功過能否相抵?已由臣檄飭沈應奎詳細查辦。既系丈田不公,任聽委員需索;臣不敢因原保在先,稍在回護。應請旨飭部先將署彰化縣知縣李嘉棠撤銷清賦保案,聽候查辦。至彰化城垣低薄,素稱難守;道員林朝棟未及旬日,一力解圍破賊,大局即定;實屬忠勇血性,不顧嫌怨,仗義急公。擬懇天恩將二品頂戴候選道林朝棟賞穿黃馬褂,以示優異。其餘尤為出力戰守官紳將弁,可否准由臣彙入攻克呂家望番社案內擇尤一並請獎之處,出自逾格鴻施。統帶武毅軍記名提督朱煥明,急於赴援,力戰陣亡,麟傷遍體,異常慘烈。擬懇天恩俯准,於彰化縣城建立專祠。飭部照陣亡例,從優議卹,以慰忠魂。除傷亡弁勇,由臣查明另行奏咨請卹外,所有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派兵剿平各緣由,謹會同閩浙總督臣卞寶第恭摺由驛四百里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光緒十四年九月二十四日,臺灣營務處記名道陳為移會事。本年九月二十三日奉爵撫憲劉札開:據署彰化縣李令稟稱:『竊查統領武毅右軍朱提督煥明,前因嘉義匪徒滋事,奉飭抽帶部伍往援。該匪首李達、李盤、吳教等,一經懲創即潛蹤來彰,勾結在逃著匪楊中成,糾約逆首王煥、郎慶章、施九緞及邀鳳山案匪陳蕃薯等,偽稱順天會主;嘯聚匪徒,謀為不軌;不數日,而遍地皆匪。朱提督初一日捧檄回彰應援。該匪跟跡而來,初二日行抵離彰三十里許,賊出大隊迎戰。維時朱提督前後被圍,身受重傷;猶復裏創揮令弁勇,用連珠陣法,且戰且進,奮勇衝擊。鏖戰二十餘里,彈子告罄,匪黨蜂擁愈多;傷亡弁勇不少。移時眾寡不敵,血戰至離城五、六里許之白沙坑口捐軀。關防餉械,均被搶奪。雖忠骸現已尋獲,查看遍體鱗傷;惟頭顱為逆首所存,尚須細查下落。被害情形,實屬傷心慘目。同時力戰陣亡哨弁千總張國楨、唐先正,外委王禧昆、宋得明、謝清泉五員;勇丁黃開弟等三十五名。受傷勇丁王小泉等三十六名,飭令分別醫治。並有管帶大甲練兵盡先遊擊丁廣齡,護解餉銀回防,與朱提督偕行,同一奮擊衝殺,力竭為賊所執。查詢屍骸,被賊支解無遺,情形尤為慘傷。應請將朱提督煥明、丁遊擊廣齡及傷亡弁勇等,分別奏請從優予謚、建祠賜卹,以慰忠魂。伏查該逆等自外生成,偽稱順天會主,搶鹽館、攻城池,毀電線、戕官軍謀為不軌,誠屬罪大惡極;亟應殲渠魁、殺主謀,誅助軍火。按鄉痛剿,必誅人稽地而後已。其助惡各莊,果能悔罪輸誠,縛逆首要;亦當仰體憲德,寬其脅從。倘頑梗如前,斷不敢畏難苟安,留遺孽以貽民患。謹將查明朱提督等血戰被害慘傷情形,並傷亡弁勇銜名,開具清摺,稟請詧核示遵』。等情到本爵部院。據此,除批朱提督丁遊擊陣亡慘烈,深堪敬憫,仰候奏請分別從優予謚、建祠議卹;其傷亡弁勇一並請卹,以彰忠烈而慰泉下。此繳摺存印發並札善後局核明詳辦外,合行飭處,即便移會臺灣道知照毋延等因。計粘抄單奉此,相應抄單移會。為此備移貴道,請煩查照施行。須至移者(光緒十四年「道署案卷」)。

  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臺灣巡撫劉會同督部堂卞奏為查明知縣功過,並官紳庇匪情形,分別參辦。恭摺仰祈聖鑑事:竊臣奏報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派兵剿平一案,匪首施九緞、王煥等在逃未獲;經臣嚴飭購拿。並以該縣署知縣李嘉棠有丈田不公,任聽委員需索情事;請旨撤銷清賦保案;一面撤任並飭開復布政使沈應奎確查去後。旋據沈應奎復稱:李嘉棠自到彰化,因該縣民氣強悍,欲以嚴刑峻法,遏抑其風。一切詞訟,多已己意斷結,未能悉得其平,輿情因而不洽。承辦清丈事務,委員各帶書役赴鄉,查無需索實據。惟於八月二十日,內外逆匪張匿名揭帖,勢成岌岌;李嘉棠壅不上聞,未免貽誤。並擊另稟匪犯施九緞等輾轉潛逃,經鹿港營遊擊鄭榮、紳士訓導施家珍、廩生施藻修等,具限拿交。該官紳等於撤兵之後,託詞軟抗,顯系有心庇護,請即一體參革;各等語。又據李嘉棠來轅具稟:奉飭丈田清賦,各保業戶人等,俱皆踴躍輸將,均願自封投櫃,完納新糧。惟鹿港一保紳士,疊催疊抗。施九緞等謀為不軌,先經訪聞飭拿;因鄭榮、施家珍等力保其為善人,斷無不法情事。八月十九日,因公繞道施九緞所居之鏡水莊,觀其動靜;該官紳猶為包庇。九月初一日,匪眾圍城;施家珍等函約在城紳士廩生吳景韓、教官周長庚會於馬興莊,請將丈田圖冊送去賊營燒燬,所有搶劫鹽館圍城各犯從輕辦理,城圍可解;李嘉棠堅不允許。解圍後,沈應奎、吳宏洛等到彰諭令該紳等交出首犯,免查通匪情事。該紳等先行通告鏡水莊賊匪令其遠揚,然後請兵進剿,至則僅存空屋數椽。施九緞、王煥平日均非匪人,素在鹿港生理,何故圍城挾官、焚燬丈田圖冊?顯系施家珍等主使。李家棠不能先為防範,咎實難辭等情前來。臣查鹿港施姓族大丁多;訓導施家珍、廩生施藻修及前廣東新興縣知縣蔡德芳等,向來把持公事。先因案留署同知蔡嘉彀經臣屢次痛加批斥,心懷怨忿。上年全臺開辦百貨釐金,南北各屬商民,一律遵辦;惟鹿港軟抗一年。此次清丈完糧,各縣皆一律遵辦;獨鹿港一保復敢違抗。查施九緞、王煥等平日俱非匪類,素受施家珍等驅使;竟敢謀逆圍城,狀害提督大員,肆為悖逆。李嘉棠疏於防範;雖據查無任聽委員需索及別項劣跡實據,但於該匪謀逆,先已探知情形,並不據實稟報。及搶劫鹽館圍城之後,仍不稟明匪首名目暨起事緣由;直至臣以是否該署縣激變根查,始據瀝陳施家珍等主使謀逆情形。是其於此事未發之先,一味徇隱,希圖粉飾,貽誤非淺。僅予撤銷保案,尚未足以蔽辜。撤署彰化縣知縣補用同知候補通判李嘉棠,應請即行革職,以示懲儆。鹿港營遊擊鄭榮附和施家珍等,庇護逆匪;且予稟請軍火到防被劫,事前既不妨範,事後亦不追查,並不稟報搶匪名姓;應請一並革職。仍俟匪犯施九緞等拿獲到案,訊明該遊擊有無勾通情事,再行核辦。訓導施家珍、廩生施藻修主使施九緞等抗官謀逆,圍城戕官,應請分別斥革,嚴拿訊辦。前廣東新興縣知縣蔡德芳本應一並參革,姑念年老迂腐,不通世務,事由施家珍等指使;應請暫免置議,勒令具限完糧。如仍延抗,再行參辦,以示區別。所有查明知縣功過並官紳庇匪情形,理合會同閩浙督臣卞,恭摺具奏。是否有當,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謹奏。

  光緒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閩浙督卞會同署福州將軍楊附片。再據臺灣撫臣劉電稱:彰化土匪滋事,聚眾圍城,臺南北空虛,雖派兵往援,恐兵力單薄。請派長門曹鎮挑帶精壯勇丁千名,刻日來臺助剿。嗣得電音,道員林朝棟督帶練勇已解城圍;匪聚海邊,等因。查長門金牌為閩省海口門戶,防務極關緊要。惟臺灣為海疆七省屏蔽,尤當先其所急。臣商之前督臣楊昌濬,當即會委福寧鎮總兵曹志忠,統帶壯勇四營,渡臺協助。已據報,九月十四日船抵滬尾;該鎮馳赴臺北府城,面請劉銘傳指示。奉令仍由後籠登岸,赴大甲溪牛馬頭駐劄,遵即前往等語。所有派兵赴臺協助緣由,謹會同調補陝甘總督署福州將軍臣楊附片具陳;伏乞聖鑑。謹奏(光緒十四年「道署案卷」)。

  內閣抄出光緒十四年十月七日奉上諭:劉銘傳奏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剿平一摺。本年八月,鹿港鹽館被土匪搶劫;並圍攻彰化縣城。經劉銘傳派令朱煥明、林朝棟等分路進剿,立解城圍;並連破竹圍二十一處,斬獲多名;脅從全行解散,地方安謐如常,辦理尚為迅速。候補道林朝棟著實穿黃馬褂,其餘出力官紳將弁,著彙入呂家旺番社案內,擇尤請獎。陣亡之記名提督失煥明,力戰捐軀,深堪憫惻;著照陣亡例從優議卹,並加恩準於彰化縣城建立專祠,以彰忠藎。署彰化縣知縣李嘉棠辦事草率,不協輿情;請著撤消清賦保案,仍交劉銘傳認真查辦。逸匪施九緞、王煥等,仍著派出各軍嚴拿務護,毋任漏網,以靖地方。餘著照所議辦理,該部知道,欽此。欽遵到部;除記名提督朱煥明議卹之處另行辦理外,相應恭錄諭旨,由驛行文該撫遵照可也(光緒十四年「道署案卷」)。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臺灣善後局為咨知事:本年十二月十八日奉爵撫憲案行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准兵部火票遞到禮部咨祠祭司案呈內閣抄出光緒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諭:劉銘傳奏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剿平一摺;陣亡之記名提督朱煥明,力戰捐軀,深堪憫惻;著照陣亡例從優議卹並加恩准於彰化縣城建立專祠,以昭忠藎等因欽此。欽遵到部;相應移咨福建臺灣巡撫,查照辦理可也。等因,到本爵部院。准此行局,移行遵照;並移臺灣藩司營務處查照,暨飭該故員家屬知照等因;奉此,除分別咨行諭知外,合就咨知。為此備咨貴道,請煩查照。須至咨者。

  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六日,臺灣藩司為恭錄硃批移知事:本年正月十五日,奉爵撫憲劉案行為照本爵部院於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六日,在臺北府城會同閩浙總督部堂卞恭摺具奏彰化土匪搶劫鹽館、圍攻城池,先後派兵剿平;查明知縣功過並官紳比匪情形分別參辦一摺。今於十五年正月初一日,准到兵部火票遞回:前摺於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奉硃批李嘉棠、鄭榮均著即行革職;施家珍、施藻修。著分別斥革拿辦;餘依議。該部知道,欽此。除摺稿先經抄發,毋庸重錄外;合就恭錄行知。為此,仰該司即便移行,欽遵查照。並移行福藩司知照毋違等因到司。奉此;查此案先奉抄摺行知,即經移行知照在案。茲奉前因,除移行欽遵辦理外;合就恭錄移知。為此備移貴道,請煩欽遵查照,辦理施行。須至移者(「道署案卷」)。

  光緒十五年二月初五日,臺灣善後總局為移知事。本年正月二十二日,奉爵撫憲札開:照得彰匪滋事之時,曾有周南義所部哨官王向貴之子王佔魁並護勇董良,鹿港海中被匪殺害。據周南義面稱;船家認識匪棍名姓,亟應查拿凶犯,解轅訊辦。除札彰化縣管帶武毅右軍左營周參將南義,會同查明殺害王佔魁、董良之凶犯,上緊嚴拿解送來轅訊辦,毋稍刻延切切外;行局查照。並移臺藩司鎮道知照,等因。奉此,除分移外,合就移知。為此,備移貴道,請煩查照。須至移者。

  ·剿番陣亡員弁

  十五年剿蘇澳番社陣亡各員:副將劉朝帶、參將黃德昌、都司曾友成、都司李勝鍾、都司孫得勝、守備滕國順、千總陳嗣錦、千總劉如意、千總曾民立、千總張雲祥、把總任承恩、把總劉學疆、把總王維誠、把總許海龍、把總陳新華、把總林漢卿、把總丁元泰、把總張言誠、外委黃品芳、外委張德坤、外委王佔魁。

  十六年剿蘇澳番社陣亡各員:副將傅德柯(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參將李晴峰(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參將劉秀顏(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守備熊文標(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

  十八年剿大嵙崁番社陣亡各員:遊擊楊春海、都司賴李春、守備李桂林、千總劉新發、把總簡玉發、把總陳高、五品軍功魏清榮、五品軍功蔣宏標、五品軍功張拱福、五品軍功游世款、六品軍功林秀川。

  另參將陳錫常(十四年在蘇澳番社陣亡。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

  又病故各員:把總張吉祥(十四年在鎮海後圃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入祀埤南昭忠祠)、都司銜守備劉志高(十五年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候選直隸州趙豫培(十五年在基隆砲臺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浙江候補從九品王樹聲(十六年在營病故)、河南候補道黃策勳(十三年剿蘇澳番社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又入祀大嵙崁昭忠祠)、副將張廣居(十二年在澎湖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副將鍾玉鏞(十二年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代理臺東直隸州王維敘(十六年在任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候補知府袁懷忠(十六年在差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代理臺東州高垚(十六年閏二月在任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總兵孫高卷(十一年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副將孫福燦(十一年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都司滕知仁(十一年在營病故。入祀淡水昭忠祠)、都司張振聲(十一年在營病故,六安州人。入祀淡水昭忠祠)。以上善後局移送粘單。

  ·埤南剿番案(光緒十四年)

  鎮守福建臺澎等處地方水陸總鎮壯勇巴圖魯萬、二品銜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按察使銜霍伽春巴圖魯唐謹稟大人閣下:敬稟者,本年七月初一日戌刻,據臺灣府程守起鶚面稱:接代理埤南同知陳燦來稟:『卑轄設局抽收單費,已將開辦日期通報在案;旋因雨多溪漲,有礙徒涉,未能旺收。惟前查大莊、里籠、新開園一帶,男女丁口不下三四千人,均系向來前山招安土匪。近年雖屢思蠢動,而形跡未露,故未便稟請剿辦。至其所以不敢起事者,因知各社撫番,效順有年,勢難挾制。前經傳集通事總理督同高委員丞垚、雷從九福海,隨帶司單戶冊,切實開導;似尚安分,並無異言。嗣接雷從九來信,以各該莊向無銀錢積蓄,請以米谷公平折價,完繳單費。卑職即經出示準如所請,各番社亦欣然樂從;遂一面函覆雷從九查照辦理。乃於二十六日早辰,據埤南寮什長帶同新開園做料民人到署面稟:因被里籠莊匪徒謝寄生、吳天福及新開園潘觀、趙文良,大莊杜興、潘水生等煽惑墾民,意圖抗拒,暗糾愍不畏死之匪徒七百餘名,於二十五日辰刻,到大莊局聲稱換單,假意較量單費後,遂硬請減等以致滋事,竟將雷從九及司事翁源、局書何茂、王升並局差、局勇一並殺害。迨新開園防營邱哨官楨聞信,即帶營勇前往救護,不特倉猝不及,而且邱楨等至今尚無下落。後又探聞新開園所留營勇,亦即於是日午刻傷斃甚多等語。卑職即經會商張統領,因究無確信,又恐激變;遂於二十七日黎明,派何哨官朝隆同詹差官督帶槍隊精勇四十名,手持告示,前往勸諭彈壓;一面查探確音。不意甫出埤南約十里之利基里吉地方,突遇匪徒七百餘人,不遵勸諭,開槍圍打;寡難敵眾,現在受傷退回精勇數名,據稱被殺者幾半;見機且戰且退者亦半。所幸各社撫番,素明順逆,未被脅從。查該匪徒等現僅離埤七、八里沿溪駐劄,其勢甚凶。現在卑職會同張統領在營防守,萬分危急;請轉向鎮道電稟爵撫憲速撥營勇,迅乘官輪飛駛埤南,以解倒懸』等情。並接張鎮兆連於六月二十八日寅刻發信,大致相同。適南北電線中斷,不克轉電。本職等查匪徒謝寄生等輒敢藉爭較單費為名,戕殺員勇,勢甚猖獗,亟應迅調營勇馳往剿辦,以期早日撲滅。當即電致澎湖吳鎮,飭派海鏡來郡裝勇。嗣接覆電,已赴閩廠修理。本職等會商,即先派鎮海中軍副營劉思盛帶五成隊伍,會同鎮海前軍右營萬國標帶六成隊伍,配足軍火器械,克日拔隊由鳳山縣三條崙進發。一面移請陶鎮茂森酌撥勁旅二、三百名,派弁管帶,一並馳往埤南,會同辦理。並請爵撫憲迅派官輪來南,一俟駛到,本職即率帶正營隊伍,裝儎開花砲洋火箭砲子軍械等件,取水路馳赴埤南登岸,相機商辦。職道並派員馳往沿途偵探,一面酌帶經費採買軍糧。旋於初三日辰刻,接管帶埤南屯軍畢寶印申報:『六月二十七日戌刻,奉張鎮兆連函調赴援,遵於二十八日拔隊進兵,行至界近埤南,聞見呂家望社生番,勾連近社合夥數千人,將張鎮坐營圍困水息不通,軍火糧絕。並將在地民房燒燬大半,沿途埋伏,勢如蜂擁。標下立擬衝圍,無奈兵寡,量力不足,故不敢輕敵,祗得停紮求救,申請發兵救援』等情。本職等查該匪勾結番社,麇聚漸多,若非厚集大兵,恐難克期殄滅。當經先後稟請爵撫憲迅撥官輪,並酌調數營裝載來南,俾便相機辦理在案。嗣於初七日,連奉爵撫憲函札:『據駐防花蓮港鎮海後軍左營管帶李得勝報同前情,飛飭本職及陶鎮茂森馳剿』。等因。並接張鎮兆連六月三十日戌刻來信云:土匪千餘,日夜交攻;『調鄰近防勇被阻,營中水米告罄,勢甚危急。囑為轉稟馳援』。臺灣府程守接陳代倅燦所報相同。適連日風雨交作,溪水漲發;派出各軍,不能克日前進。茲接澎湖來電,派送臺南鄉試伏波官輪已到,因風雨不克來郡。本職等現已電稟爵撫憲,鄉試官輪另行派撥,或雇商輪載送,一俟伏波進口,本職即率正營隊伍,隨帶軍火駛赴埤南,相機進剿。除將辦理情形隨時馳報外,理合先行會稟大人察核,俯賜訓示祗遵。肅此具稟,恭請勛安。伏乞垂鑑。本職、職道謹稟。

  光緒十四年七月初三日,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為札飭事:『據管帶鎮海後軍左營都司李得勝呈稱:竊於本年六月二十七日,據水尾撫墾局總巡查陳金隆報稱:『因埤南撫墾局委員雷福海到大莊地方征收錢糧,詎料該莊各處平埔番民人等,不遵國法,夥同造反。於本月二十五日卯時,將該委員雷福海及隨帶官兵人等,盡行殺斃。是日夜深,夥黨反至水尾,將該處撫墾局委員高丞垚及防營哨官劉得有並營房兵勇人等,一概燒殺殆盡。復又揚言不日齊來攻劫花蓮港各防營一帶地方,急如星火。並風聞該莊匪黨,邀同埤南地方各番民,亦已會集造反。業將埤南廳署及張統領營房一概圍困,現在吉凶未卜。其匪黨猖獗已極,所有軍民人等除廣東人不殺外,其餘難以安身。懇即具文詳請上憲,速發救兵』等情。又據花蓮港街暨各莊社總理通事商民人等,稟同前由到營。各據此,殊深駭異。標下即飭分防各哨弁督率兵勇,竭力堵防;並傳高山平埔各社總理、通事、社長等,認真約束,共同防禦,晝夜毋稍疏忽。查後山一帶地方遼闊,山陬海澨,僻壤窮鄉,兵力尚形單薄。番情殊屬頑梗,惟卑營兵勇分駐七處,勢難抵敵;加以路徑梗塞,來往不通,所有應用軍裝、軍火、軍餉一切維艱,實系無從求救,徒喚奈何!是以不揣冒昧,膽敢據情縷陳,懇乞速發大兵,即由火輪至埤南、花蓮港等處登岸,以救燃眉』等情;到本爵部院。據此,除批已派萬鎮、陶鎮帶隊由埤南剿辦;叛番烏合,不久自散。該營努力堅守,以待援兵;仍將現在情形,隨時飛報,切切。繳印發並分札統領鎮海中軍萬鎮,統領鎮海前軍陶鎮遵照;迅速帶隊,即由埤南前往剿辦。仍將進剿情形隨時飛稟馳報,毋稍稽延切切外;合併札行。札到該道,即便查照。此札。右札仰臺灣道准此。

  光緒十四年七月十四日,福建臺澎兵備道兼按察使銜唐為稟報事:本年七月十三日,據偵探委員候補巡檢吳炳輝稟稱:『奉委後遵於七月初五日由郡起程,至初八日馳抵三條崙藍都司營中。在沿途東港一帶,探聞埤南同知衙署及該處街市店屋,被匪燒燬;張統領營盤四面圍住,日夜相攻,幸而堅守。聞該匪被砲火死傷者亦屬不少。現在內山大雨,水深數尺,不能前進。視此情形,必須水勢稍退,方能進軍。藍都司七月初六日所發之信,已於初二日抵大麻里,同畢外委相商進軍;不意當夜傾盆大雨,溪水漲有七、八尺之深。一俟水退,即行設法前進。至採辦軍米一節,已會同臺灣鎮委員譚文魁及藍都司差弁向鄰近各莊採買。現已辦有白米三十石餘,候辦齊再行稟報』等情。同日並據管帶南番屯軍代理恆春營遊擊談炳南稟稱:『奉臺灣鎮札調速帶練兵一、二百名,會同劉管帶等由陸路進赴埤南助剿。遵即挑選精壯兵勇二百名,配齊洋槍、軍械、軍火,於七月初八日午刻,自恆春縣城親行帶同拔隊起程。由八瑤灣山後進兵,擬於巴塱衛地方會同劉管帶等飛馳前進,相機剿辦』等情。各據此,除飭令偵探委員查探實情隨時馳報外,理合稟請憲臺察核。再,萬鎮已於十二日,帶隊乘坐伏波駛赴埤南,昨經電稟,合併聲明。須至正(副)稟者。

  光緒十四年七月十一日,管帶埤南屯軍外委畢寶印為申覆事。本月初九日,恭奉憲臺札飭內開:照得埤爾土匪滋事,現經本道會同臺灣鎮調派大兵水陸並進,馳往剿辦,該員駐防地方逼近,見聞較確,刻下埤南情形如何?應即飭令偵探確情飛速馳報,合行札飭!為此札仰該管帶立即遵照,務將偵探情形逐日稟報,毋稍違誤!等因。奉此;標下遵照辦理。其埤南實在情形,經先於初七日會同管帶南路屯兵營都司藍鳳春合即備文將情一一申明請救在案。現在埤南張統領被匪圍困日久,軍火糧絕。兼之該匪和呂家旺社番眾逼順近埤鄰社,合火日夜夾攻,周圍遠近埋伏,截住進兵要路。並將知本防勇棚燒燬,覓殺商庶,肆行無忌,橫逆不堪;而統憲待救之至。惟查地勢,自大麻裏至知本,適埤南去水尾一帶地方,乃是蛇腸線道,山徑崎嶇,橫溪數渡;該匪兩頭卡伏,匪糧從地接濟,所以統憲遭困如斯。此系確探實在情形也。蒙飭採買兵糧等因,標下遵即照辦。惟查卑防轄地,土匪僅祗有地瓜粟芋等雜糧,難足兵食;而卑營所食者,皆在埤南採運接濟。復思天兵將臨,糧不可絕,須當節食,堪為陣用。標下業已派人竭力各處覓採運屯,多寡未定,暫為接濟兵食,庶不致誤大公。此系辦糧之景況也。合併先為告聞,以便預備。為此具文申覆,伏乞憲臺察核定奪施行。須至申者。

  維卿仁兄大人閣下:敬啟者,弟自十二日親帶隊伍、砲火、竹排等項,即於是夜展輪飛馳。十四日黎明,輪船抵埤南,遙見張統領坐營被叛番團團圍困,水泄不通。弟隨即發令該正營幫帶許長富帶領哨隊齊上竹排;並飭輪船管駕林文和親自協力相助;將小洋划放下載送隊伍登岸。弟即親自督飭砲臺幫帶曾喜照,用開花砲連聲齊出,趁該叛番經開花砲擊中散亂之際,適許長富槍隊猛沖齊進,連環攻剿。仰仗我兄洪福,立解張鎮重圍。其時張統領陳署丞燦並在圍內接應,內外夾攻,該叛番勢力不敵,即時退至山根地方。弟即晤張統領陳署丞;同稱平埔及呂家望之番,勾引各番社約有三、四千人,已圍困十餘日。今輪船之開花砲暨洋槍隊,接連擊斃叛番百餘名;此猛攻解圍之情形也。並聞劉思盛、萬國標所帶旱隊,將次抵埤,於經過番社大溪,尚須一、二日可到。該叛番亦探知陸路救援將至,是以力攻大挫。此次解圍之捷,實賴伏波官輪之力。誠如爵帥所論:烏合之眾,諒不難攻擊。聞該叛番敗回,截我旱路之隊。經弟與張統領會商,擬即設法接應旱路之劉思盛、萬國標之隊,前後夾攻;及藍鳳春、畢寶印之隊,以作聲援。弟自臺南起程,未接陶統領回信,及調派恆春代理遊擊談炳南練兵一、二百名由後接應;想因水阻未到。茲請將伏波官輪暫留,以作沿海水陸聲援。除將相機剿撫情形再行啟知外,並將輪船到時攻擊叛番,立解重圍緣由,先行肅函奉抒廑念。祈即酌照情形,摘錄電達爵帥,以慰遠懷。手肅啟請臺安,唯希朗照不具。愚弟萬國本頓首(光緒十四年□月十四日)。

  敬密稟者:竊沐恩等頃據前經埤南廳委查義塾委員陳宗獻並前水尾總理張兆輝等到營;均系廣東人。面稱大莊、平埔叛番,猖獗已極各情形並開各莊匪首名目一單;隨據水尾防營之鎮海後軍中營右哨勇丁王佔彪、孫家春、王玉林等三名面稟:前次水尾防營被圍,當經劉哨官督飭,用連環槍抵敵,打斃匪首三名,叛番三十餘名。詎該匪黨高聲大喊:『凡屬廣東土人,概行不殺,趕緊出來』!營內亦有是處人勇,故此跳牆而去。又不料陳宗獻暨張兆輝兩家,系挨營牆居住,藏有匪黨二百餘名;扒開蘆壁,暗槍打斃勇丁頭目人等三十餘名;加之放火燒營,所以攻破等情。據此,沐恩等覆查本地民人,亦有所聞。並稱:陳宗獻前於六月中旬,有到花蓮港各處,不知何幹?亦未進營。今來非有別意,必是聞得王協臺帶兵到蓮,特此探聽消息,顯然無疑。又據此,沐恩等再三籌思:水尾一帶防營被破日久,何以早不前來?似此情有可疑,祗得曉諭軍民人等嚴加防範,恐其釀成不測之局。是以不揣冒昧縷晰,據情稟陳憲聰,或押解憲轅,或就地研訊究辦。是否有當?仰候迅賜批示祗遵。合肅密稟,恭叩福安。伏乞垂鑑。沐恩王廷楷、李得勝謹密稟。

  呈開各處匪首名目:

  水尾匪首:陳宗獻、張兆輝(均系廣東人)。

  牛臺沅、雙牛溪匪首:劉天昭。

  觀音山匪首:阿連。

  璞石閣匪首:羅阿炎、張生、鄧社林、溫四妹、杜條宜。

  客人城匪首:陳沈。

  大莊匪首:總理甲首杜興房、劉榮、馬老連、萬人埔、潘蓬西、水武丁。

  平底船匪首:潘仕蓮、潘烏生、潘天財、潘天闕。

  加早宛匪首:潘阿興。

  (光緒十四年七月□日)

  敬稟者:竊卑職將賊勢蔓延、孤營甚危,稟請速賜救援情形,業於六月二十七日、三十及七月初六等日,迭請臺灣府程守轉稟憲鑑。又於初十、十一、十四、十七等日,將水陸各路援勇先後到埤援剿並附近各社番均已就撫,迭經稟明在案。本月二十二日卯刻,由萬鎮臺商同李、張兩統領,督帶各勇會剿呂家望番社;業經打開竹圍七層,已抵社門。詎料該社埋伏甚多,槍砲並放;雖已砲斃凶番百名左右,而各營哨官勇陣亡及受傷者亦不下四十餘人。現在仍退回埤,俟澎湖吳鎮軍督勇到來,再行會同剿辦。今日知此案業經爵撫憲於本月初二日,電致李傅相,因水線中斷,始於初八日接到,當經電奏在案。即派丁軍門管帶快船兩只,轉由基隆於今日午刻來埤,探聽軍情,並無援勇帶來。合併聲明。知關憲廑,理合將剿辦情形飛稟大人察核旅行。肅此飛稟,恭請鈞安;伏乞垂鑑。卑職燦謹稟(光緒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

  光緒十四年七月二十三日,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奏為埤南叛番圍攻廳治,先後派兵解圍並籌剿辦情形,恭摺仰祈聖鑑事:竊臣於光緒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接據後山鎮海後軍統帶總兵張兆連、署埤南同知陳燦會稟:埤南附近呂家望社,素恃凶蠻,不服教化;時常潛出滋事殺人。上年知本、射馬干兩社番民被殺兩命,抗不交凶。本年五月,哈水社番民閔長仔、閔彼馬負米回社,突為呂家望番丁銃斃。據哈水社長稟經張兆連並地方官,查明正凶康冷押、卞汶物二名;飭令該社長拿獲交凶,訊明稟請就地正法在案。旋於七月初四日,據花蓮港營官李得勝稟報;埤南所轄大莊一帶化番,突與呂家望社勾結,於六月二十五日糾合番匪七百餘人,在大莊地方焚燒房舍,除寄居粵人外,概行殺戮。就近分防營弁暨委員雷福海等彈壓被戕。率黨逕趨埤南,沿途焚殺,進逼張兆連坐營。張兆連所部三營分防六百餘里,埤南僅存兩哨並親兵六棚。倉猝聞警,即會同署同知陳燦馳報臺灣鎮道告急,一面預備戰守。該叛番黨眾約有三、四千人,於二十八日黎明,四面圍撲,全鎮被焚,殺斃男婦百餘人等情。初六日,接張兆連二十七、八等日來稟,情形相同。其時臺北輪船或出差未回或赴廠修理,馳援無術,焦灼萬分。初七日,威定輪船始回,適值初八、九日風臺暴作,大雨不止,海道被阻。十一日,風勢稍息即派威定輪船裝儎提督李定明所部定字前營並砲隊百名,先行開駛;續派商務局新購快船並飛捷輪船,分裝中、後兩營,隨後進發。臺灣鎮總兵萬國本於初二日接報,即先派兩營;並由臺灣道唐景崧商調鎮海前軍統帶總兵陶茂森派隊二百人,於初五日先由陸路往援。十二日,伏波輪船駛到安平海口,萬國本遂率帶中營下船開行。十四日卯刻,馳抵埤南,遙見張兆連坐營被叛番重重圍困,四面環攻,即飭幫帶曾喜照速放開花砲,一面率勇登岸。張兆連見有援兵,亦率隊出擊。適威定等船陸續駛到,內外夾攻,砲轟槍擊,殲斃無算。該番勢力不支,紛紛奔逃回社;立解重圍。據萬國本、李定明、張兆連同時具稟前來,臣查呂家望社,從前號為後山番王;人眾丁強,名雖歸化,而陽奉陰違向來不受約束。臣因前山生番甫經就撫,未盡馴伏,屢飭張兆連暫行羈糜,與民休息。此次殺斃哈水社番丁,該社社長遽肯交凶懲辦,殊出意料之外。忽然勾結大莊化番,圍攻廳治,戕殺委員防勇;其交凶顯系嘗試,蓄謀叛亂,已非一日。事起倉猝,張兆連所部不及三百人,幸伏聖主威福,會同署埤南同知陳燦苦守十七晝夜,水米俱乏,力支危局。萬國本身先率勇登岸,李定明一軍續至,即日解圍。臣現添派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率帶所部四營六成隊伍,前往會同萬國本、李定明、張兆連,嚴行剿辦,以儆凶頑。一面檄飭臺灣道唐景崧派員攜帶銀兩,會同張兆連、陳燦撫卹難民。除將各軍剿辦詳細情形再行續奏外,謹將埤南叛番滋事暨籌辦大略情形,恭摺由驛六百里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謹奏。

  光緒十四年八月初二日,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為札飭事:據統領鎮海後軍張鎮、代理南路同知陳丞稟稱:據花蓮港鎮海左營管帶李得勝稟稱,現奉爵撫院劉札開,將大莊各處平埔匪首陳宗獻、張兆輝等飭交張統領行營,嚴加研訊究辦等因。奉此,茲因該匪首等私自逃走,即經派隊拿獲。該匪首陳宗獻、張兆輝二名,捆交管駕伏波輪船林押解埤南,妥交行轅查辦等由。准此;當由職鎮兆連即邀卑職燦會同研訊。據陳宗獻供稱廣東英德縣人,年四十四歲,向在吳統領光亮於後山剿撫社番時充當清書,蒙保候選典史。在歐陽前分府任內,委查義學差使,寄居水尾營盤對面,娶有番婦。兩人於六月二十二日,前往璞石閣、大莊一帶,販賣五谷。適平埔番民因雷委員抽收單費,即欲糾同各莊社,意圖反叛。因勸之不從,誤入其黨,該叛番遂均來駐劄家中。二十六日,當經打破營盤,焚燬臺東撫墾總局兩處所存軍裝、番衣褲,及領存高委員未發各社長、通事口糧銀一千六百餘兩;均被反叛番民分散,並無分得。嗣知花蓮港北路一帶撫番,未願脅從;於本月十二日,潛往花蓮港營內查探情形,即被街民稟準李營官解來大營。自知咎無可辭,伏求恩典等供。又擴張兆輝供稱:廣東清遠縣人,年四十六歲,向在吳統領光亮於光緒初年來後山撫番時,充當哨官,保舉千總,娶有番婦,在水尾開張雜貨店為業。於去年歐陽分府任內,舉充大莊、璞石閣一帶都總理。於六月二十二日,同陳宗獻赴大莊等處討賬,適逢土匪杜興旺(即杜興)及謝寄生等,因為單費,即欲反叛。雷委員並無訛詐拿押男女小孩等事。該莊業經完納單費十二戶,即經千總再三勸戒,因有同鄉首惡劉天王督率叛番多名,即將委員及司事、書差、局勇人等,綑至溪邊,一概戕殺。千總被脅,誤入叛逆,所有臺東撫墾局及水尾營盤搶劫軍裝、火藥、口糧、銀項,均系杜興、謝寄生等搬入千總家中照股均分,千總並無分得。於本月十二日,同陳宗獻至花蓮港查探情形,即被李營官綑送來營,罪該萬死,求格外開恩等供。查匪首陳宗獻、張兆輝流落後山多年,熟悉番音土語,此次平埔番民勾結各社撫番,若無該匪首等從中煽惑,尚不至突然叛逆。先經沐恩等明查暗訪,所有軍裝銀兩等項,該匪首等實在瓜分;且查該匪首等此次潛往花蓮港,意圖勾結撫番,圍攻營盤,殊屬罪不容誅。現在分別研訊,不加刑嚇,取有確供。當經即照軍令,將該匪首陳宗獻、張兆輝就地正法,梟首示眾。合將會訊該匪首確供,及梟首示眾緣由,據實飛稟察核批示祗遵等情到本爵部院。據此,除批:據稟李都司獲能匪首陳宗獻、張兆輝二名,業經訊明正法梟示,已悉。仰仍遵照前檄,迅將單開有名各匪犯,查拿訊辦;並移飭各營,一體嚴拿,毋任漏網,切切。繳印發外,合行札飭;札到該道,即便知照。此札。右札仰臺灣道準此。

  ·宜蘭防勇開山中伏陣亡優卹案

  太子少保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於光緒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在臺北府城會同閩浙督部堂恭摺具奏統帶宜蘭防勇營副將劉朝帶等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以慰忠魂摺稿

  奏為副將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以慰忠魂;恭摺仰祈聖鑑事。竊據統帶宜蘭防勇營副將劉朝帶稟稱:蘇澳、花蓮港一路,前經提督羅大春於光緒初年開闢,由海邊節節築卡前進。後因兵力不足,遂復荒廢。現在該處番社撫定,稟請改由內山逐漸開修,直通花蓮港,以免迂繞。當經臣批飭酌度情形,相機辦理。九月初五日,據該軍管帶臺勇營遊擊王廷楷稟報:劉朝帶於九月初一日督率弁勇五百名進山開行,抵距蘇澳五十餘里之光立嶺,將隊伍分紮兩處:一在嶺東,一在嶺西。該處離老狗番社尚有二十餘里,蔓草荒山,四無人煙。初二日,劉朝帶分派隊伍兩路,合修上嶺;另派差員黃德昌,帶同通事番婦人等二十餘人,往前探路。營官曾友成率領勇夫一百五十名,正在嶺西開路;不虞黃德昌等甫過山嶺,草地忽有伏番無數,槍如雨發;黃德昌登時殞命。其隨帶二十餘人,均未逃脫。該凶番乘勢圍殺曾友成開路勇夫。劉朝帶身隨弁勇五十餘人,由嶺頭踵至。猝見凶番,開槍接戰;奈寡不勝眾,同營官曾友成及所帶弁勇一並陣亡。僅逃回勇夫二十餘人,馳報嶺東營官顧金魁及王廷楷;相離較遠,得信已遲,救援不及,等情前來。臣查番性嗜殺,每至秋際八、九月間,名曰做享;專於殺人。該處相近只有老狗社與加九岸等社毗連;加九岸本有尋仇殺人之案,正在勒緝凶番,尚未報獲,宜蘭各社,竟敢伏路戕害官弁至二百餘人。豺狼之性,怙惡不悛,實屬異常悖玩。臣於得報後,另委總兵滕國春接統,嚴飭該處各營,如意防禦,以衛墾民;碓查出草凶番,的系何社?派軍嚴行剿辦,以儆凶頑。伏查副將劉朝帶,賦性忠勇,敢於任事。連年入山剿番,奪隘殲渠,戰功卓著。自統帶該軍駐防宜蘭,該處向有匪類分結黨羽:一曰西皮,一曰福祿;不時械鬥,擾害閭閻。劉朝帶到防以後,疊次拿獲匪首多名,兩黨歛跡,深為地方愛戴。茲以督軍開路,恃勇深入,中伏陣亡,該縣人民同聲慨惜。合無仰懇天恩俯準照總兵陣亡例從優議卹,其餘陣亡之副將銜參將黃德昌、都司曾友成、李勝鍾、孫得勝、守備滕國順、守備銜千總陳嗣錦、千總劉如意、曾民立、張雲祥,把總任承恩、劉學疆、王維誠、許海龍、陳新華、林漢卿、丁元泰、張言誠,外委黃品芳、張德坤、王佔魁及勇丁通事共二百七十三名,並懇飭部,分別從優議卹,以慰忠魂。出自逾格鴻施。其救援不及之營官副將銜遊擊王廷楷,副將顧金魁,雖據稱得信已遲,究屬救應不力;應請旨一並革職,留營效力,以觀後效。所有副將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各緣由,理合會同閩浙總督臣卞,恭摺具陳。伏乞皇上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十三日,奉宮保爵撫憲劉恭錄上諭行知事:為照本爵部院於光緒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在臺北府城會同閩浙督部堂卞恭摺具奏:統帶宜蘭防營副將劉朝帶等,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以慰忠魂一摺。茲於光緒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在宜蘭營次,承准軍機處咨,前摺於十五年十月二十日奉硃批,另有旨,欽此。又承准軍機大臣字寄光緒十五年十月二十日奉上諭:劉奏副將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一摺;據稱九月初間,副將劉朝帶因番社撫定,進山開路,猝遇凶番伏路戕害等語。全臺生番,前據該撫奏稱,一律歸化,何以宜蘭各社輒復逞其凶狡,設伏戕害?當時辦撫,未能盡善,已可概見。此次戕害官弁至二百餘人之多,若不大加懲創,恐受撫各社聞風效尤,後患更不勝言!著劉督飭現派之員,查明叛番確系何社?嚴行剿辦,以儆凶頑。所有已撫未叛各社,應如何通路鎮撫之處?尤應妥慎籌辦,切勿輕率從事,是為至要。副將劉朝帶著照總兵陣亡例從優議卹,參將黃德昌、都司曾友成、李勝鍾、孫得勝、守備藤國順、千總陳嗣錦、劉如意、曾民立、張雲祥、把總任承恩、劉學疆、王維誠、許海龍、陳新華、林漢卿、丁元泰、張言誠,外委黃品芳、張德坤、王佔魁,暨勇丁通事等二百七十三名,均著分別從優議卹。遊擊王廷楷,副將顧金魁救應不力,著一並革職,留營效力;該部知道。將此由五百里諭令知之,欽此。遵旨,接信前來等因;承準此,除摺稿先經抄發,毋庸重錄外,合就恭錄行知。為此,仰該局即便轉飭各該故員弁家屬欽遵知照;造具履歷,送由該局彙冊詳咨,毋延須案。

  府宮保爵撫憲劉於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初七日在臺北城附片具奏副將劉朝帶傅德柯先後陣亡並員弁勇丁情形慘烈仰懇天恩準在宜蘭死事地方合建專祠由官春秋致祭以彰忠烈片稿

  再查宜蘭防軍統帶副將劉朝帶,上年進山開路,中伏陣亡。當派傅德柯接統該軍;此次會同各軍剿辦南澳番社,又復力戰陣亡。業將該副將等死事情形;經臣先後具奏,請照總兵例從優議卹在案。茲據宜蘭縣紳民前甘肅河州知州李望洋等稟稱:劉朝帶督軍開路,傅德柯帶隊剿番,並屬忠勇性成,不避艱險,為民捍患有功。地方該紳民等感戴遺烈,懇請奏建專祠,用伸報享等情。稟由宜蘭縣詳請具奏前來,合無仰懇天恩俯念副將劉朝帶、傅德柯先後陣亡並員弁勇丁不下三百名,情形慘烈,準在宜蘭縣死事地方,合建專祠,由官春秋致祭,以彰忠烈,而順輿情。理合附片具陳,伏乞聖鑑,訓示施行。謹奏。

  光緒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奉宮保爵撫憲劉,恭錄硃批行知事:為照本爵部院於光緒十六年閏二月初七日在臺北府城附片具奏:副將劉朝帶、傅德柯先後陣亡並員弁勇丁情形慘烈。仰懇天恩準在宜蘭死事地方合建專祠,由官春秋致祭,以彰忠烈一件。今於本年四月十六日,準到兵部火票遞回,前件於三月十七日奉硃批:著照所謂,禮部知道,欽此。除片稿先經抄發毋庸重錄外,合就恭錄行知。為此,仰該局即便轉行欽遵查照,並移營務處知照。毋遲須案。

  頭品頂戴臺灣布政使司為移會事:奉官保爵撫憲劉批,宜蘭縣紳士李望洋等,以民情困苦,無力捐建專祠,懇請轉詳等情。奉批:據詳已悉。仰布政司移會善後局查核,能否籌款興建?如該局無款可籌,即稍遲時日再議;仍先具覆飭遵繳等因。並據該縣詳同前由各到司。奉據此,除詳批示並札飭知照外,合就移會;為此備移貴局,請煩查照。刻下如實無款可籌,希即呈覆官保爵撫憲,稍遲再議;一面轉飭遵照,望速施行。須至移者。

  計粘抄詳一紙

  臺北府宜蘭縣為據情詳請事。光緒十六年十月十五日,蒙本府札開:本年九月二十七日,蒙憲臺札開,奉官保爵撫部院劉案開:光緒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臺灣巡撫劉奏,總帶防軍副將劉朝帶、傅德柯先後軍亡,請在蘭縣死事地方合建專祠,由官春秋致祭等因。附片一件。光緒十六年三月十七日奉硃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欽遵。準祠祭司抄送前來,相應恭錄硃批,移咨臺灣巡撫遵照。至建造專祠所需款項,是否該紳民自行捐辦?原奏未據詳敘,應令查明聲覆;並俟專祠落成後,將動支祭品銀兩,即行專咨報部覈辦可也,等因;到本爵部院。準此,行司即便轉行遵照,查明聲覆,詳辦毋遲等因。奉此,合行札飭。為此,札仰該府即便轉飭遵照,查明聲覆,以憑詳咨,毋稍違延!切切此札;等因。蒙此合行札飭。為此,札仰該縣即便遵照查明聲覆,以憑詳咨,毋延,此札;等因。蒙此,卑職查此案,請建專祠本系紳士李望洋等稟請,卑職據情轉詳;至建造專祠應需款項,是否由紳民自行捐辦?該紳等原稟本未聲敘,是以卑職前詳亦未敘及。奉札前因,當以此時庫款支絀,縣中無款可籌,而專祠已奉旨允準,自應購地建造,春秋致祭,方符曠典,未便日久延宕。該紳等既有追慕之忱,定有急公之念,隨諭飭原稟紳士李望洋等妥為勸諭,集捐以興祠工,去後;茲據紳士李望洋等稟稱:本年十月二十八日,蒙諭飭案奉本府憲雷、蒙臺藩憲沈札開,奉宮保爵撫部院劉案開,光緒十六年八月十八日,準戶部咨福建司案呈內閣抄出臺灣巡撫劉奏:總帶防軍副將劉朝帶、傅德柯先後陣亡,請在宜蘭縣死事地方合建專祠,由官春秋致祭,等因;奉部覆準在案。茲蒙諭飭洋等迅即妥議劉故副將等□祠,究應如何籌款建造之處,克日妥議明白,稟覆赴縣,以憑詳辦各等因奉此;洋等遵即邀集公所,悉心籌議。僉謂此系美舉,固應由本地紳民題捐辦理;奈因去歲晚季雨水連綿,田稻收成減半;本年早季又復歉獲,兼之夏秋間陰雨過多,城鄉百姓十分憔悴。若欲就地捐建,實在萬難;況宜邑僻處海隅,地方瘠苦,再無別款可籌。心想無計,惟有懇準轉詳,體卹民情難苦,實在難於集捐;可否由上憲發款建造?出自恩便等情到縣。據此,卑職復查該紳等所稟,均屬實在情形;自未便強其所難,勉令籌捐。但專祠為崇德報功而建,不宜久懸,應否請款建造?抑或緩俟歲豐仍由紳民捐辦之處,卑職未敢擅便。理合詳請憲臺察核,俯賜批示飭遵,實為公便。除詳爵撫憲外,為此備由,呈乞照詳施行。須至正詳者。

  統領鎮海中軍前營並南字海防臺勇等營盡先補用副將協鎮傅德柯,為造送清冊事:茲將前統帶劉故副將朝帶奉開山路於光緒十五年九月初二日,在外老狗社中伏陣亡。所有該故員生前出身履歷,相應造具清冊,移送察核施行。須至冊者,計開:

  陣亡副將前統帶鎮海中軍前營南字臺勇等營奮勇巴圖魯劉朝帶,歿年四十五歲;安徽廬州府合肥縣人。由武童於同治元年投效銘字左軍正營,救援無為州;二年五月,力解巢縣城園,並截剿竄匪,迭次出力,蒙前兩江總督部堂曾賞給五品頂戴功牌,祗遵承領;三年,隨隊克復宜興、荊溪、溧陽等縣,並截剿竄賊殲除大股各案,在事出力;四年十二月內,蒙前江蘇巡撫部院李匯案咨部:五品軍功劉朝帶著以把總盡先拔補,並準戴藍翎,接奉行知在案。五年,隨營攻克湖北黃陂等處五案。蒙前兩江爵閣督部堂曾匯案奏保。是年四月初二日內閣奉上諭:藍翎守備劉朝帶著免補守備,以都司盡先補用,賞加遊擊銜,並賞換花翎,欽此;欽遵在案。十二年,蒙總統銘字馬步等軍遇缺,題奏按察使司劉委帶先鋒馬小隊。光緒二年,蒙總統銘字馬步等軍遇缺,題奏提督軍門劉,札委採辦後路糧臺。十二年,請假回籍。十三年五月,渡臺投效。蒙欽差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部院劉委辦臺北內山撫番伐木事宜。十四年二月內,蒙臺灣爵撫部院劉委帶臺北隘勇左營駐防內山。四月間,叛番滋事,帶隊進剿,首先將樹木繞等社攻破,其餘食納、竹加山、白牙歪等一十八社,一律乞撫。十月內,復將叛番木樹、仁京、孩兒及內馬、里旺等社,剿撫歸化;並援剿彰化埤南,土匪肅清。各案在事,尤為出力。蒙臺灣爵撫部院劉、閩浙總督部堂卞會摺幫辦全臺撫墾事務林奏保。十五年三月初五日,內閣奉上諭:花翎遊擊銜盡先補用都司劉朝帶著免補參將遊擊,以副將盡先補用,並賞給奮勇巴圖魯,欽此;欽遵在案。十五年正月內,蒙臺灣爵撫部院劉札委統帶鎮海中軍前營南字臺勇等營,駐防宜蘭縣境。該處向有土匪,一曰西皮、一曰福祿;分黨仇殺,擾害地方。到防後,派隊訪拿,先後將首惡巨匪陳萬福、林大高、陳高雲三名拿獲,訊明就地正法;地方始安。茲於本年八月內,由小埤南塘開路進山;九月初二日黎明,在外老狗社中伏陣亡。須至履歷者。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

  難裔曾永茂為造送事:謹將故父曾友成在宜營遇難,造具出身履歷清冊,呈請察核施行。須至冊者。計開:

  花翎留閩盡先補用都司曾友成,現年四十八歲,系湖南長沙府寧鄉人。由勇目於同治三年投效楚軍克勇右路一旗,隨同防剿出力;蒙湖南巡撫部院惲賞給軍功六品頂戴。同治三年,隨軍入江,攻克崇仁、東鄉、宜黃等縣城池出力;蒙閩浙總督部堂左匯案會同保獎。同治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內閣奉上諭:軍功曾友成,著以外委盡先拔補,並賞戴藍翎,欽此。同治六年,隨營克復綏德、鄜州等城池及馬欄、雲岩等鎮;攻克橋扶峪、三不通各處賊巢;收復石雞城,擊退悍賊,截剿竄匪,肅清腹地,扼守邊疆,迭次在事出力。蒙欽差大臣陝甘爵督部堂左匯案會同保獎。同治七年八月十四日,內閣奉上諭:藍翎盡先外委曾友成著免補把總,以千總盡先拔補,欽此。同治十三年,投效福建臺灣軍營,充當福銳新右營右哨正哨長。先後攻克阿棉納納等社暨加禮宛、巾老耶、前山之率芒等社,在事出力;蒙閩浙總督部堂何匯案會同保獎。光緒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內閣奉上諭:藍翎盡先千總曾友成,著以守備留閩,盡先補用,欽此。光緒六年五月內,剿辦彰化匪徒劉參根,在事出力。蒙閩浙總督部堂何匯案會同保獎。光緒七年四月十二日,內閣奉上諭:藍翎盡先守備曾友成,著以都司仍留閩盡先補用,並賞換花翎,欽此。均奉行知在案。光緒十年二月十二日,蒙統帶綏靖前營協鎮都督府陳札委綏靖營前哨正哨長。是年六月二十二日,又蒙札委兼帶親兵哨。八月奉統帶委幫綏靖副中營事務。光緒十三年,投效統帶鎮海中軍前營記名簡放提督陳;於五月十九日蒙札委總查兼總藍旗事務。八月,蒙調委巡捕。十四年,蒙札委南字營幫帶。十二月二十一日,蒙札委代理南字營管帶。光緒十五年九月初一日,隨統帶劉進山開路中伏,一同陣亡。謹將先後出身履歷合併聲明。須至履歷者。

  ·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獎卹案

  兵部謹奏為遵旨議卹匯奏事:內閣抄出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三日奉上諭:邵友濂奏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請將在事員弁分別獎卹一摺。所有陣亡之遊擊楊春海、都司賴李春、把總簡玉發、五品軍功林秀川、張拱福、蔣宏標,均著交部從優議卹等因欽此;欽遵到部。臣等謹按定例章程,議給卹銀襲蔭,繕具清單,恭呈御覽。應得賴書、祭葬銀兩,移咨吏、禮、工三部辦理。應請將欽奉諭旨,交部從優議卹之陣亡遊擊楊春海從優照參將陣亡例給卹銀五百兩,並加贈參將銜。都司賴李春,從優照遊擊陣亡例,給卹銀四百兩,並加贈遊擊銜。把總簡玉發從優照千總陣亡例,給銀一百五十兩,並加贈千總銜。均各給雲騎尉世職,襲次完時,俱各給予恩騎尉,世襲罔替。該員等所得遊擊、都司、把總官階,均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于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應令該撫查明報部。查核相符,方準請襲。至陣亡五品軍功林秀川、張拱福、蔣宏標等三名,所得軍功系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于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抑或外獎?應令該撫查明報部,再行核議。等因。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福建臺灣巡撫部院邵為札飭事:案於光緒十九年三月十一日,準兵部咨議功所案呈所前事等因,相應抄單行文該撫可也。計抄單內開:內閣抄出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三日奉上諭:邵奏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請將在事員弁分別獎卹一摺。所有陣亡之遊擊楊春海、都司賴李春、把總簡玉發、五品軍功林秀川、張拱福、蔡宏標,均著交部從優議卹等因,欽此。欽遵到部。臣等謹按定例章程,議給卹銀襲蔭;繕具清單,恭呈御覽。應得敕書、祭葬銀兩,移咨吏、禮、工三部辦理。應請將欽奉諭旨交部,從優議卹之陣亡遊擊楊春海,從優照參將陣亡例,給卹銀五百兩,並加贈參將銜;都司賴李春,從優照遊擊陣亡例給卹銀四百兩,並加贈遊擊銜;把總簡玉發,從優照千總陣亡例給卹銀一百五十兩,並加千總銜。均各給雲騎尉世職,襲次完時,俱各給予恩騎尉,世襲罔替。該員等所得遊擊、都司、把總官階,均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於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應令該撫查明報部。查核相符,方準請襲。至陣亡五品軍功林秀川、張拱福、蔣宏標等三名,所得軍功系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於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抑或外獎?應令查明報部,再行核議等因。光緒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議;欽此等因到院。當經轉行遵辦去後;茲據難裔簡祥麟、林潤章具稟:祥麟故父簡玉發系由武童在臺投效,於基滬獲勝及剿辦叛番土匪案內,蒙前撫部院劉兩次咨保五品藍翎盡先外委。潤章故父林秀川,由軍功在臺辦理墾務;於臺灣剿辦叛番土匪案內,蒙前撫部院劉咨保六品藍翎。均因進剿大嵙崁內山番社陣亡。茲奉飭查前因,遵造故父生前履歷,送乞分咨辦理。聲明簡玉發實系五品藍翎,盡先外委;陣亡案內,敘作把總官階。林秀川實系六品藍翎,敘作五品。軍功均屬錯誤,並請隨咨更正等情到本部院。據此,查核保案,尚屬相符。所有簡玉發前報陣亡案內,誤作把總官階;林秀川誤作五品軍功,應請更正。除將履歷咨送兵部核復並分咨外,合行札飭,札到該局,即便查照;並移藩司營務處知照,仍飭催未復各員趕緊查復,以憑咨部。切切!此札。

  內閣抄出福建臺灣巡撫邵片奏: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陣亡遊擊楊春海等六員,當經奏請優卹在案。茲查此外尚有陣亡守備李桂林、千總劉新發、把總陳高、五品軍功魏清榮、遊世款等五名,當時未經請卹。各該員弁入山剿辦,攻堅奪壘,奮勇陣亡,情屬可憫。自應並予請卹,懇飭部歸案,昭陣亡之例,從優分別議卹,以免向隅;等因。光緒十八年八月初六日,奉硃批:李桂林等,均著交部照陣亡之例從優議卹,欽此;欽遵到部。除守備李桂林等議卹之處,本部另行辦理外,相應恭錄硃批,由驛行文該撫遵照可也。

  臺撫部院邵案行,為照本部院於光緒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在臺北府城,會同閩浙督部堂譚、欽差幫辦全臺撫懇事務太僕寺鄉林專差附片具奏: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案內,陣亡之守備李桂林、千總劉新發、把總陳高、五品軍功魏清榮、遊世款等五名,懇恩飭部歸案,照陣亡例從優議卹一片。茲於本年九月初五日,差弁賫回原片,奉硃批:李桂林等均著交部照陣亡例從優議卹。欽此。

  兵部謹奏,為遵旨議卹匯奏事:內閣抄出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片奏,剿平大嵙崁內山番社,尚有陣亡守備李桂林、千總劉新發、把總陳高、五品軍功魏清榮、游世款等五名,當時未經請卹。各該員弁入山剿辦,攻堅守壘,奮勇陣亡;情殊可憫。自應並予請卹,懇準照陣亡之例,從優分別議卹,等因。光緒十八年八月初六日,奉硃批:李桂林等均著交部照陣亡之例從優議卹;欽此。欽遵到部。臣等謹按定例章程議給卹銀世職,繕具清單,恭呈御覽。應得敕書、祭葬銀兩,移咨吏、禮、工三部辦理。查守備李桂林、千總劉新發、把總陳高、五品軍功魏清榮、游世款等五員,均剿辦大嵙崁內番社陣亡,經該撫奏請照陣亡例從優分別議卹,欽奉硃批,均著交部照陣亡之例從優議卹。臣部自應欽遵辦理。應請將守備李桂林從優照都司陣亡例給卹銀三百五十兩,加贈都司銜。千總劉新發從優照守禦所千總陣亡例,給卹銀二百兩,加贈守禦所千總銜。把總陳高從優照千總陣亡例,給卹銀一百五十兩,加贈千總銜,俱給雲騎尉世職;襲次完時,均給與恩騎尉,世襲罔替。該員等所得守備千總把總各官階,均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於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應令該撫查明報部,查核相符,方準請襲。至五品軍功魏清榮、游世款等二名,所得軍功系由何案,經何大臣保奏?於何年月日奉旨賞給?應令該撫查明報部,再行核辦;等因。光緒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議。

  花翎遊擊楊春海,故年四十五歲,系安徽廬州府舒城縣人。咸豐九年六月,投效六安州練軍,打仗出力。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蒙欽差幫辦軍務安徽巡撫部院兼提督軍門翁賞給六品頂戴。是年十二月,蒙太子少保江蘇巡撫部院李於常昭固守解圍並克復大倉、鎮洋、昆山縣、新陽、吳江、震澤等州縣案內,隨剿出力,給予千總盡先拔補;並賞戴藍翎,咨部注冊。同治三年九月間,蒙太子少保江蘇巡撫部院一等伯李,於克復蘇州省城及江陰、無錫、金匱等縣,並楓涇、西塘、平望等鎮及浙省之平湖、乍浦、海鹽各城,匯案保獎。於三年九月十一日,奉上諭:藍翎千總楊春海著以守備盡先補用;並賞加都司銜,賞換花翎。十六年四月,蒙太子少保山東巡撫部院張,札調赴濟河二郎廟堵築黃河、合龍在事出力,匯案保獎,免補都司,以遊擊用。是年十一月間,蒙太子少保臺灣巡撫部院劉電調來臺,委帶定海中營營務。是年十二月初十日,到營接管視事。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奉福建臺灣巡撫部院邵,札調前赴大嵙崁剿辦叛番。是月三十日,帶兵入山進剿內加輝番社,力戰陣亡。嫡長子之廉現年八歲,合併聲明。須至履歷者。

  藍翎遊擊銜盡先補用都司賴李春,故年三十九歲。係廣東潮州府普寧縣人。由軍功於同治四年八月內投效安武軍隨營差遣,赴粵助剿。是年十二月內,克復嘉應州城池,跟蹤追剿髮逆,全股蕩平出力案內,蒙宮保閩浙總督部堂左匯獎,盡先拔補把總。同治五年三月初五日,內閣奉上諭,允準行知在案。十一年,馳赴甘肅創設製造軍火器械局,隨軍助剿。十二年九月內,克復肅州城池,關內一律肅清出力案內,蒙欽差大臣陝甘爵閣督部堂左匯獎。光緒二年二月初四日,內閣奉上諭:把總賴李春,著以守備盡先補用,欽此。三年,克復烏魯木齊等城,關外一律肅清出力案內,蒙欽差大臣陝甘爵閣督部堂左匯獎。光緒六年正月三十日,內閣奉上諭:守備賴李春著以都司盡先即補,並賞戴藍翎,加遊擊,欽此。十五年渡臺投效,歷在撫標定字臺北隘勇各營充當隨員。十七年十一月,蒙統領臺北隘勇等營鄭札委幫帶土勇巡防營事務;先於十月二十六日,督勇援救前營,將白牙歪前敵各碉次第救出。十一月初六日,前營解圍。是月十四日,又奉文督勇進攻吶哮,旋被凶番圍困,請援不至。十六日,衝鋒突圍而出。是月三十日,奉飭督率隊勇進援內加輝隘勇營被圍各碉;攻至水井仔,遇伏接仗,槍傷頭腦等處,登時陣亡。須至履歷者。

  五品藍翎盡先拔補外委簡玉發,故年三十五歲,系福建臺灣省臺北府淡水縣人。充當健勇營勇丁,於滬尾與法國陸戰獲勝,陣斬法兵首級案內,蒙前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賞給五品頂戴。光緒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奉到功牌執憑。嗣於福建臺灣基滬獲勝案內,又蒙前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咨保請獎軍功簡玉發以外委盡先拔補等因。光緒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奉準兵部咨復。又於臺灣剿辦叛番土匪並歷年剿撫各路番社並案請獎案內,蒙前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咨保外委簡玉發準戴五品藍翎。光緒十七年六月初五日,奉準兵部咨復各在案。光緒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統帶臺北隘軍勁勇等營鄭札委充當勁勇營左哨哨弁。十一月十四日,隨同大軍攻剿哈吻;督軍行抵吶哮被番圍困;是日十六早,督軍衝出重圍,殿後陣亡。須至履歷者。

  都司銜補用守備李桂林,故年四十三歲,系湖南省岳州府巴陵縣人。於同治六年投入楚軍仁勝中營。七年,攻克湖北安陸府天門縣等處,蒙統領仁勝營馬步全軍譚賞給六品軍功。九年,調赴陝西,隨同進剿,克復慶陽府甘川縣等處案內,蒙欽差大臣前陝甘爵督部堂左咨保。是年十月二十日,奉部覆準:六品軍功李桂林著以外委盡先拔補,並戴藍翎。十年改投恪靖楚軍宗岳禮營,隨同克復鞏昌等處回逆案內蒙欽差大臣前陝甘爵督部堂左匯案咨保。十一年八月十八日奉部覆準藍翎外委李桂林著以把總盡先拔補。十三年,克復巴燕戎城,擒獲叛逆暨肅清河州案內蒙欽差大臣前陝甘爵督部堂左匯案咨保。是年八月初三日,奉部覆:準藍翎盡先把總李桂林著免補把總,以千總盡先拔補。光緒十二年四月,渡臺投效棟營,奉統領棟字等營選用道林,札委棟字正營左哨哨長哨官,征剿內山、蘇魯馬那邦、五指山、白毛里冷、大小南勢、北勢等社叛番。復奉札委棟字正營幫帶;旋以歷年剿撫各路番社,並克復彰化縣土匪案內蒙前臺灣巡撫院劉匯保。於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奉部覆:準藍翎千總李桂林著免補千總,以守備盡先,並加都司銜。是年十月,隨同總統前敵各軍統領棟字等營選用道林,進剿大嵙崁叛番;於十二月十一日,在夾板山接仗陣亡。須至履歷者。

  盡先拔補千總劉新發,故年四十五歲,系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人。於同治年間,由武童投入銘軍,充當勇目,從事出力;蒙銘軍統劉賞給六品軍功。光緒九年,隨軍航海渡臺;時法夷擾亂,於基、滬獲勝案內,在事出力;蒙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部院劉,匯案咨部注冊。軍功劉新發,請給予外委,盡先拔補。十四年充當銘軍副營右哨哨官。十六年九月,隨定海營調防中路彰化。歷年剿撫各路叛番土匪,在事出力;蒙臺灣巡撫部院劉匯案咨部,外委劉新發請免把總,以千總盡先拔補在案。十年七月,充當定海左營中哨哨長。是年十二月,隨營赴大嵙崁攻剿內山番社,接仗陣亡。須至履歷。

  藍翎盡先拔補把總陳高,故年三十八歲,系廣東潮州府饒平縣人,寄籍福建臺灣彰化縣。光緒十年,法寇犯臺,投效棟字營充當勇目。十一年夏,開臺灣肅清案內,蒙欽差督辦臺灣防務劉、幫辦臺灣軍務孫會銜擬保以把總盡先拔補,並戴藍翎。十四年二月,奉部駁改以外委盡先拔補,遵領獎札。嗣因連年隨剿叛番、土匪,在事出力;於歷年剿撫各路番匪案內,蒙前福建臺灣巡撫劉並案請獎。外委陳高,請免補外委,以把總盡先拔補,並戴藍翎。十七年六月初五日,奉兵部覆準;接奉行知在案。是年十一月,委充棟軍衛隊左哨哨長。於十二月十二日,在夾板山與叛番接仗陣亡。須至履歷者。

  五品軍功魏清榮,故年三十八歲,系福建臺灣府臺灣縣人。於光緒十二年,投入棟字正營左哨充當什長。十五年四月,蒙中路營務處選用道林委升該營前哨哨長。先於十四年九月,彰化土匪圍攻縣城並歷年剿撫各路番社案內,十六年三月,蒙前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劉,賞給五品軍功遵領在案。十七年,隨同總統前敵各軍統領棟字等營選用道林,進剿大嵙崁內山叛番。於十二月十一日,在夾板山打仗陣亡。須至履歷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3:55 , Processed in 0.16149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