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苟德仪:南部县创建时间及有关诸说考辨

[复制链接]

441

主题

1568

帖子

44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4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29 08:57: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自唐宋以降,文献对南部县创建时间的记载多有分歧,至少有7种不同观点。通过对诸说进行考证后,我们认为该县创建于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最为可信。

关键词:南部县;创建时间;考辨


一、问题的缘起

南部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东接仪陇、蓬安、营山,南连西充、顺庆,西邻盐亭、剑阁,北界阆中。该县历史悠久,名流先贤,代不乏人。遗憾的是,自唐宋以来,相关文献对南部县创建时间之记载便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兹列举数例:

《隋书·地理志》为南部县作注云,“旧曰南充国,梁曰南部,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1]824最早提出了梁改为南部之说。

杜佑的《通典》记载阆中郡南部县时云,“汉充国县地。后周置县”。[2]4593由此提出了“后周置县”说。此处的“后周”即“北周”(公元557—581年,下同) 。

稍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称,“南部县,本汉南充县地,梁置南部郡,周闵帝天和初改为南部县,属盘龙郡”。①将南部县创建时间具体到“周闵帝天和初”。

北宋时期,欧阳忞在《舆地广记》曰:“南部县,汉充国县地。东汉初平四年分置南充国,属巴郡。晋、宋、齐属巴西郡。梁改曰南部,属北巴郡。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属盘龙郡。隋属巴西郡。唐属阆州。”②再次肯定了“梁代”说。

元、明、清诸朝的历史文献,或称梁代,或云隋朝,或曰北周,可谓诸说并存,莫衷一是。直到清末,由南部县士绅王道履编写的《南部县乡土志》在叙述该县历史时还如是称:

南部本境,梁天监二年置,以县居郡南而名,说见顾氏《方舆纪要》。《隋书·地理志注》亦云:“旧南充国,梁曰南部。”通志、府志、县志俱称改自梁代。独近人王鸣盛作《十七史商榷》云:“梁改为南充郡国。隋改为南部。”而又不详所本。岂以南部明文始见《隋书》,《梁志》无考,因遂断为隋改欤? 不知《隋书·地志》撰于唐初,距隋未远,情事必悉,果为隋改,注何必繋之以梁,更何必溯其旧置曰南充国? 据此则南部之置,始于梁代无疑。顾氏既定为天监二年置,更非泛无实据矣。[3]329

这段话透露出如下重要信息。第一,当时对南部县创建时间还有争论。普遍认为南部县创建于梁代,持此说者包括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四川通志》《保宁府志》《南部县志》。而王鸣盛却不以为然,断为隋朝。第二,王道履以顾氏《读史方舆纪要》为据,认为“南部之置,始于梁代无疑”。虽坦言顾氏等“非泛无实据”,但王氏并未举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至今许多论著在论及此问题时,基本依据县志而采用梁代天监二年说(公元 503)。③这看似“盖棺定论”,而实际上疑点重重。南部县创建于梁代天监二年说,依据何在? 此外尚有其他说法,是否也能够成立,若不能成立,原因何在? 诸如此类的问题,尚待解决。

这种诸说并存,莫衷一是的情形,既不利于县志编纂和对该县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也不利于对南部档案的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文拟依据相关文献对诸说进行梳理与辨析,以就教于方家。


二、南部县创建时间考

翻检相关史料,有关南部县创建时间的记载,自唐迄今,总结起来至少有7 种。

(一)梁代说

1.笼统称梁代

前引《隋书》之《地理志》最早提出“梁曰南部”说,继之北宋欧阳忞在《舆地广记》中再次提及。明朝时,李贤等撰的《明一统志》亦说,“梁置南部县,以县居巴西郡南,故名”。④郭子章在解释南部县时曰:“梁名,以县居巴西郡治之南也”。⑤南部县建于梁代说,在清代乃至今天的文献中也可找到证据。比如《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在记载南部县时云,“宋曰南国县,属北巴西郡。梁曰南部县”。⑥道光《保宁府志》和《南部县志》中皆称“梁改曰南部县”。⑦蒲孝荣在《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一书中认为,梁改南充国县置南部郡,而该郡的郡治为南部县,由梁改南国县置。[4]97但不知所本。由此可见,从唐宋迄今,持南部县创建于梁代说者,代不乏人。

此说是否成立,关键就在于《隋书》的记载是否可信。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在给《隋书·地理志》作注时,就提出过质疑:

南部 今县治。旧曰南充国,《续汉志》南充国属巴郡。梁曰南部。《纪胜》引《元和志》:梁置南部郡,周闵帝天和初改为南部县,属盘龙郡。《寰宇记》《舆地广记》并同,志有脱误。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纪胜》引《隋志》:旧曰南充国,梁曰南充郡,西魏置巴西郡,后周郡废。与今本大异。⑧

由此可见,杨氏在引用《续汉志》《舆地纪胜》《寰宇记》后明确说“此志有脱误”,“与今本大异”。这就是说,不但《隋书》有脱误,而且《舆地纪胜》所引《隋书》的版本与清末时的版本已不相同。

我们核对了杨氏所引《隋书·地理志》,与前文所引中华书局点校本内容一致。据中华书局编辑部写的《隋书出版说明》可知,据两《唐书》之《经籍志》《艺文志》著录的隋朝历史专著不少,多已失传,仅《隋书》保留下来。《隋书》最早的版本是宋天圣二年的刻本,已失传。中华书局校勘所用的版本共9种,包括宋刻本(2种,简称宋小字本、宋中字本)、元刻本(2种,大德饶州路刻本、至顺瑞州路刻本)、明刻本(3种,即南京国子监本、北京国子监本、汲古阁本)、清刻本(2种,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1]1 - 4今天虽不知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引用的《隋书》的版本,但内容不同是肯定的。若据王象之所记,则无梁改南部县之说。因此,梁代创建南部县之说,值得怀疑。

2.梁天监二年(公元503)说

据笔者目力所及,此说的始作俑者是明末清初的顾祖禹(1631—1692年)。他在费尽毕生精力创作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叙述南部县时道,“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为南充国县地,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二年置南部县,以县居郡南而名”。[5]3207此说被雍正《四川通志》继承,该志在陈述南部县的沿革时云,“梁天监二年改曰南部县”。⑨光绪年间所修的《南部县乡土志》中,极力维持此说。至今,四川省南部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的《四川省南部县地名录》在介绍该县历史沿革时也持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改南国县为南部县之说。⑩新修《南部县志》亦然。[6]47

虽前引《南部县乡土志》以非常肯定的语气道,“顾氏既定为天监二年置,更非泛无实据矣”。但具体的依据并不清楚,且此说出现在清初,明显晚于其他说法,颇值得怀疑。无独有偶,嘉靖《保宁府志》曾云,“南部县,本汉巴郡充国县地。晋属巴西郡。梁置南隆郡,寻改为南隆县(即充国县地,天监二年立,以县居郡治南,故名)。西魏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罢郡置南部县,属巴西郡(开皇初即新安郡地析置南部、奉国二县)”。⑪此处明确说,南隆县才是梁天监二年设立,南部县乃隋所立。因《保宁府志》早于《读史方舆纪要》,更为可信。

因之,南部县创建于梁天监二年说,不可信。很可能,此说是将嘉靖《保宁府志》中“南隆县”误为“南部县”所致。


(二)北周说

持此说者又可分为下述几种情况。

1.笼统称“后周”

持此说者,最早是唐朝的杜佑,前已引证。南宋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转引了此条材料,在与其他材料进行对比时仅作了“小有不同”的评价,未作定论。[7]1255

清朝人罗士琳在《旧唐书校刊记》一书中,却作如下判断:

南部,后汉分阆中置充郡国县。按郡字衍。《通典》:南部,汉充国县地。又分置南充国郡。梁改为南充郡国。按此志脱误不可读。《隋志》:旧曰南充国,梁曰南部。《通典》:南部,后周置县。《寰宇记》:梁于此置南部郡,后周罢郡立南部县,属盘龙郡,以地居阆中之南,故曰南部。隋开皇罢郡,以县属阆州。据此诸文,南部县乃周所置,《隋志》所谓旧置南充国,亦未言何代所立,梁止置南部郡,未置南充郡也。此志:梁改南充郡国。当作梁改为南部郡。王氏鸣盛谓郡国二字当乙,非。隋改为南部也。按当作周改为南部县。⑫

由此可知,罗氏列举了《通典》《寰宇记》《隋书》的内容,对《旧唐书》进行了校误,以按语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后周改为南部县,实延续《通典》的记载。

2.“周闵帝天和初”说

此说最早出现在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中,从时间上比杜佑《通典》晚出。该志在传抄过程中,缺损严重,以致今本中已难见唐时原貌。有关南部县的信息,是清朝人缪荃孙等从南宋时的《舆地纪胜》中辑校而来。问题在于,据《周书》记载,周闵帝在位不足一年,亦无“天和”年号。而“天和”(566—572)乃周武帝年号。⑬因此“周闵帝天和初”之说,也不可信。很可能传抄过程中有误。

3.“后周闵帝元年”说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的著名的地理总志。据该志记载,“南部县,东南七十里。旧十四乡,今十二乡。亦充国县地,梁于此置南部郡。后周闵帝元年罢郡,立南部县,属盘龙郡,以地居阆中之南,故曰南部”。[8]1717乐史撰写此志的动因乃鉴于“贾耽有《十道述》,元和有《郡国志》,不独编修太简,抑且朝代不同”,[8]1加以经历唐宋、五代藩镇割据,政区变化较大,旧著已不适用,于是编纂了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由作者自序可知,他参考了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无疑。因此,对照《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的记载,基本内容一致,都主张是梁设立南部郡,后周方建南部县,只不过具体时间上有细微差别,可能对前者作了修正,亦未可知。若依乐氏之说,则南部县建于后周闵帝元年,即公元557年。

4.“后周天和初”说

持此说者,仅明初由刘基撰写的《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该书对南部县的介绍如下:汉南充县地,梁置南部郡,西魏置巴西郡,后周天和初改为南部县。⑭此说与周闵帝天和初说略同,当是延续《元和郡县志》的说法,也很难令人信服。


(三)隋朝说

持隋朝创建南部县说者,前有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后有杨思震等修的《保宁府志》、曹学佺的《蜀中广记》。

《旧唐书》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开始编修,至开运二年(公元945)修成。是书介绍阆州之南部县时曰,“后汉分阆中置充国县,属巴郡。又分置南充国郡。梁改为南充郡,隋改为南部也”。[9]1673而明朝嘉靖《保宁府志》不仅称“隋罢郡置南部县”,还明确说“南部(隋唐名)”。⑮明末,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释“南部县”时称,“梁之南隆县也。今县亦隋改,以部分在郡之南”。⑯

值得辩驳的是,前引《南部县乡土志》中提到的“独近人王鸣盛作《十七史商榷》云:‘梁改为南充郡国。隋改为南部。’而又不详所本。”实际是对王鸣盛原著的误读。经核实王氏原文,在“新旧地理杂校误”条中,他针对《旧唐书·地理志》中所谓“南部,后汉分阆中置充郡国县,属巴郡。又分置南充国郡。梁改为南充郡国,隋改为南部”一条,认为“上二‘郡’字并衍,下‘郡国’二字当乙”。[10]699按:“衍”为校勘学俗语,指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乙”也是校勘学俗语,指倒文,即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按照王氏意见,改正后的文字应该是“南部,后汉分阆中置充国县,属巴郡。又分置南充国。梁改为南充国郡,隋改为南部。”(这与中华书局标点本的《旧唐书》原文相差不大)可见,王氏仅是对《旧唐书》进行校误而已,并未明言南部县建于隋朝。

实际上,对《旧唐书》进行校误的还有罗士琳,与王鸣盛观点略异,不过罗氏并不支持隋朝说,姑毋庸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南部县创建时间的说法计有7种。为了叙述方便,兹总结如下:

由此表可知,自唐以降,迄于今日,至少有7种关于南部县创建时间的说法,之所以出现诸说并存、不分伯仲的情况,其原因无非是古籍在流传过程过,常出现脱、漏、衍、倒等情况,而各家所本不同,遂使该问题成为一个自古迄今悬而未决的疑案。

这7种说法,从大的方面可概括为3类,即梁代说、北周说、隋朝说。依据形式逻辑之“矛盾律”,这些说法中只能有1真,其余皆假。

从诸说出现的时间看,梁代说最早,北周说次之,隋朝说最后。按理说,梁代说最可信,隋朝说最不可信。但是我们据今本《隋书》,仅能获悉唐朝初年已有“南部县之名”,而所谓“梁曰南部”,尚难断定到底是“南部县”还是“南部郡”。若据《舆地纪胜》引《元和郡县志》则称“梁置南部郡”,该书所引《隋书》则无梁改南部之说。况且,如果《隋书》所言为真,何以自唐以来,有后周说、隋朝说出炉? 而《读史方舆纪要》所谓“梁天监二年”说,不仅晚出,且不知所本,疑是误读嘉靖《保宁府志》所致,故笼统称梁代说和“梁天监二年”说,皆不可信。

比较而言,北周说最可信。理由如下:

第一,北周说最早见于杜佑的《通典》,比梁代说稍晚。此书不仅征引资料繁多,且出于一人之手,花费精力颇多,可信度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之“杜佑作通典”条中,考证出杜佑在大历元年(公元766)始纂斯典,时杜佑 32 岁,贞元十七年(公元801)进书,杜已67岁。[10]816可谓花了半生工夫在此书上。后人在有关南部县创建问题上征引此书,未提出质疑。

第二,自唐代以来,关于北周的说法便有4种,可证认同此说者众,可见此说的影响比较大。

第三,清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如罗士琳、杨守敬等,皆主此说。之所以选此二人之说为据,是因为二人专门校勘过《旧唐书》和《隋书》之地理志,这两志恰是隋朝说与梁代说之代表者。罗士琳之《旧唐书校刊记》中,明确支持后周说。杨守敬在《隋书地理志考证》中,引《续汉志》《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旧唐书》等有关“南部县”的论述为据,虽未明言南部县建于何时。但他最后说“是则《纪胜》所引不为无因”一语,答案已呼之欲出了。因为不管《舆地纪胜》所引的《元和郡县志》,还是《隋书地理志》,皆无梁代说,仅有“后周”说。

后周也只是笼统的说法,具体是后周哪一年?由于《元和郡县志》的记载有误,而《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中的说法出现于明朝,相对来讲《太平寰宇记》的说法较可信。因此,我们以为南部县创建的时间当在后(北)周闵帝元年,即公元557年,是较为可信的。


注释:

①参见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066 页。笔者按:阆州、果州等并不见载于今本《元和郡县志》卷22《山南道三》中,而是存在于经清朝人缪荃孙等从《舆地纪胜》中辑出的《元和郡县图志阕卷逸文》中,附于原书之后,本文所引便是此逸文中卷一的内容。

②参见欧阳忞撰,李勇先等点校《舆地广记》卷32《利州路》,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54页。笔者按:对于该书的成书年代,争论很多,李勇先等在《舆地广记》之《前言》中考证为:“从上可知,《舆地广记》最后沿革述至政和四年,个别内容记载已至政和八年。政和五年至政和八年之间该书已基本编撰完毕,而最后定稿当在宋徽宗宣和年间。”

③龙显昭教授较早对南部县的创建时间提出质疑,在《南充史地建制沿革考》一文中,他先后依据《元和郡县志》和《太平寰宇记》提出了两种说法,“南部县的建置当在公元566—571年之间”或“乃在公元557年”。参见龙显昭著《龙显昭学术论文集》,巴蜀书社,2015年,第792页。

④李贤等《明一统志》卷6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郭子章《四川郡县释名》卷上,见《郡县释名》,明万历乙卯刻本。

⑥洪亮吉《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35,嘉庆八年刻本。

⑦黎学锦等《保宁府志》卷2《舆地·沿革》,道光元年刻本;另见王瑞庆等《南部县志》卷2《舆地》,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⑧ 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2,收入谢承仁《杨守敬集》第2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笔者按:加下划线者为《隋书地理志》原文,其余为杨守敬的注释。

⑨黄廷桂等《四川通志》卷2《建置沿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四川省南部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南部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第 1 页。

⑪杨思震等《重修保宁府志》卷1《舆地纪》,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⑫罗士琳《旧唐书校刊记》卷23,清道光惧盈斋刻本。笔者按:此段文字的标点和下划线为引者所加,下划线标示的内容为《旧唐书》之原文,与下文所引中华书局点校本同。

⑬详见令狐德棻等《周书》卷3《帝纪第三·孝闵帝》;卷 5《帝纪第五·武帝上》,中华书局,1971 年。

⑭刘基《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4,明洪武刻本。

⑮杨思震等《重修保宁府志》卷1《舆地纪》,嘉靖二十二年刻本。

⑯曹学佺《蜀中广记》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参考文献:

[1]魏征,等.隋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3.

[2]杜佑. 通典[M].北京: 中华书局,1992.

[3]王道履.南部县乡土志[M]/ /姚乐野,等.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第3 册) .成都: 巴蜀书社,2009: 209.

[4]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贺次君,等,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05.

[6]四川省南部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部县志[Z].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7]王象之.舆地纪胜[M].扬州: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8]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2007.

[9]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10]王鸣盛.十七史商榷[M].黄曙辉,点校.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作者及文章信息

作者:苟德仪,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原文发表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6 04:35 , Processed in 0.132222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