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227|回复: 0

[姓氏介绍] 神农、炎帝、姜姓、 蚩尤时期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555
发表于 2017-8-23 14: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考证的)神农、炎帝、姜姓、 蚩尤时期(公元前五千年——四五一三年) (转载)
    
      公元前五千四百年左右,黄河下游发生海浸,海平面上升十米左右,向西直达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被淹,山东半岛成为海中孤岛,太湖、高邮湖、洪泽湖等地沦为海洋。
      这次海浸带来空前灾难。华北地区面临大海的伏羲——太昊——少昊东夷民族被迫南迁,西迁,北迁至山地。伏羲大氏族整体渐渐衰落。留居山东、河南丘陵地带的东夷土著,在多水地区分割成东九夷:人夷、鸟夷、风夷、阳夷、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岛夷等。后又逐渐发展为三苗,九黎族团,以人方的风姓攸族为核心以蚩尤为最高君长,以泰山、九山、苗山为聚居区,发明了文字、冶金术、营建城寨等。最先在东夷地区建立国家,创造了上古时代亚洲东部最辉煌的金玉并用文明。
      燧人—赫胥—伏羲氏仍然留在古昆仑山、祁连山、赤水、不周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带的裔民少典氏、有硚氏等氏族,在公元前五千年前后,由于同样原因(西部山地洪水泛滥大地湾变为大湖),也离开了大地湾—老官台地区,而南迁徙到秦岭常羊山(常阳山)重新建立了观天祭祀中心。并在这一地区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创造了继大地湾文化之后的仰韶文化,与彤鱼氏、方雷氏、西陵氏、天鼋氏、嫫母氏、鹿氏、雷氏等氏族共同创造了陕、甘、青、阴山黄河河套,泾渭平原西羌戎狄文化,同样发明了文字、彩陶、营建居邑城池、天文观测中心、制历授时,农耕,弘扬八封太阳历天文学,率先进入彩陶礼器时代,创造了亚洲中部,中国西部最辉煌的上古文明。
      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天鼋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太昊——少昊氏、蚩尤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是燧人——华胥——伏羲女娲氏。是同宗共祖的双胞族,各自继承了燧人——伏羲族团的文明成就,创造了上古时期自燧——伏羲之后的东西方第二次文化颠峰。伏羲女娲造人烟的传说,在这里找到了它的历史真实。
      伏羲时代创造了天文观测系统,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掌握、传播这个系统的人群——巫觋集团。女为巫,男为觋(音西)。巫觋的任务是观测、记录、历算天人交通,她(他)们是柱下史,记录观测演算的结果,形成文献,就有了典藉,他们是专门的典籍史官,是脱离生产的氏族法老,贵族,世代相袭。故把男觋集团叫有典氏,女巫叫有硚氏。
      典,未有布帛纸张以前,书于竹筒,刻于龟甲或牛羊骨,凿于石、刻于木……然后置几架上,以示其为经、为法、为则、为教律。所以商代甲骨文典字从册从丌(音基),册,表示一条条竹简用绳索连缀。古文典,或又作但是最早的典,是立在方坛上方的主表——工。
      巫、觋柱下史官始于共工。
      太昊生咸鸟(氏),咸鸟(氏)即巫咸。巫觋从太昊时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专职的观天,测天的氏族群体。
      有硚氏为蛇虎图徽氏族。是甘、陕、川地区的伏羲太昊裔民的女巫集团。
      少典为有熊国君,所谓熊、实为熊(音难)之讹误,熊是鼋、鳖龟类,又称三足鳖。鲧死之后化为熊证实了这一点。龟氏为“帝”,则为“帝”龟。二字合文作“竜”(音龙)。于是“熊”“龙”便相混淆。
      少典的主图腾是龟、鼋类,是长于观天象的氏族。“帝”实为观天之立竿,只有掌天竿(帝)的氏族或首领,才能称为“帝”。因此龟氏少典又称为竜”,竜字上下分开就是黄帝”或帝龟。因此,少典氏是鼋—熊,与龙(鳄)两氏族联姻所生。少典有熊氏后由黄帝继承。
      大典、少典有硚氏裔族主要有炎帝族,神农族、天鼋族(轩辕族)、黄帝族。
      《国语.晋语四.文公》说:昔少典娶有硚氏,名附宝,生黄帝、炎帝,成而异德。故黄帝姬姓,炎帝姜姓。二帝用师以相济(挤),异德之故也。
      实际是炎帝、黄帝非同父同母兄弟,而是同父异母兄弟,黄帝是少典与附宝所生,炎帝是少典与任姒所生。附宝、任姒均为有硚氏女。
      少典与任姒生炎帝地在陕西南部华阳常阳(羊)山,此时的炎帝属魁隗氏,仍处于半农半牧时期。畜马,故名大隗、畜羊而姜姓,所居之地名郯、所居之水为姜水、洋水、所种之谷物仍是菜。
      少典与女登所生之炎帝烈山氏,地在河南伊川大莘九龙沟,炎帝烈山氏时期已能植五谷粟稷。
      魁隗氏与烈山氏也是同父异母兄弟,炎帝魁隗氏或是连山氏时期与考古学的陕、甘、青地区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相对应。连山氏聚居在甘、青祁连山不周山一带;魁隗氏聚居在贺兰山、渭水、泾水流域。至大隗氏时已迁徙到华山,河南新郑地区,后迁山东曲阜为大庭氏(大葟氏),于泰山封祥。磁山——斐李岗——大河村文化是其文化,先后建都常羊山、陈仓、陈留、曲阜(穹桑)。
      炎帝氏族烈山氏(釐山氏)时代,已进入以华北为中心的南洛水、伊水、共水、汝水、太行山南麓,豫北地区。
      今河南伊川县大莘店(平等村)西有九龙沟,各有泉水成九淖,汇于潬渚,渚在原上,方十里,饶鱼蟹。
      九龙沟状如九条火蛇,自潬堵上腾,如烈焰之势,中央一沟名龙头沟,名长水(常水)。
      九龙沟壁上有石龙全长七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符其实的“神龙首”。
      石龙以东有山,铁红色基岩裸露,若烈火烧过,宛如“烈山”。此山为厘山山尾。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硚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
      女登、登者、龙之谓也,金文中有“女登氏”徽铭,以女、禾、壴九(虫、蛇)复合而成。其九环绕禾,壴而组合,显然是表示女登为有壴氏之苗裔。“九”表示蛇系下传。“登”为双后奉壴—鼓形,鼓在上古是龙图腾——鼍图腾的置变互假方式,表示为鼍皮所蒙上之鼓,所示为龙。鼓的本字为壴,金文中有大量的壴字,又有头戴壴的侧立式人形,为有登氏的图腾像,就是有登氏壴,壴首人身像。
      女登本是龙氏族之女,被尊为烈山氏先妣,以女(登)与羊(常羊)复合而为姜,复有姜水、羊水、与伏羲时代,魁隗时代的羊与人复合为姜,羌不同,姜为羊与女祖的复合像,带有神圣性,为氏族称;羌为族团人员像,带有世俗性。
      女登氏族徽中的禾,是指这个氏族长于种禾谷,稼穑。炎帝继承女登氏植谷术,在今灵宝三百里桃林塞的“夸父”以东的共谷,共水之东有名谷山(山上多谷,山下多桑)推广植谷技术。
      以后,炎帝氏族在华山、王屋山、太行山南麓又分出神农氏族,这一支在鲁西,豫北发展起来,又东迁曲阜,封禅泰山。
      炎帝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心宿二),夏官为鹑火(萤惑),秋官为西火(参觜)冬官为北火(辰),中官为中火(太一极星)为五正。有连山建木之典,有扶莱之乐,有丰年之咏,以荐釐莱,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塬坝,名柱。置危屋(高屋)华盖,封坛设环,勾股历算,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至烈山氏畲耕,植禾植谷,植粟稷而有农正。之后,烈山氏,神农氏两氏并存,俱在中州,各有代系,炎帝自炎帝,神农自神农。
      其先炎帝氏族子裔,分封立氏,别为二部:红蛇部祝融,居钟山;黑蛇部共工,居不周山。二部司天司地。炎帝以赤松子为勾股,以宁封为陶正,以共工为木正,水正,工正,以祝融为火正,在北为祝阴,在南为祝融。祝融取摇山之榇(衬)作琴,能导致五色凤凰舞于庭中,因名宝琴。后来生太子长琴居摇山,始作乐风。一曰《皇来》,二曰《鸾来》,三曰《凤来》。以后祝融与共工争为帝,祝融夺江水共工之地,共工子术器又败祝融,收复失地。炎帝族内乱,烈山氏之子柱其后裔临隗代炎帝号,七传至榆罔,史称神农氏。后来神农衰,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诸炎帝族皆在华山、太行、王屋承袭炎帝魁隗氏,大葟氏之号,却不能行天子之实,及至东夷少昊蚩尤兵起,天鼋氏南下,战败。少昊白虎部西迁,黄帝任少昊清统领东夷九黎三苗旧部;夸父西退,祝融,榆罔南下,越秦岭,过淮汉入云梦,处长江,而有祝融八姓,世代繁衍;后土为轩辕司徙,共工在中原治水,皆功垂青史,代不绝人。
      炎帝氏族文献谱系,以《山海径》记载最详备:“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天)天)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洱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深饮,饮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自炎帝至夸父共传九世,承袭关系明确。但这种“承袭”和“世”,不是父亲子相传的世系关系,而是母系时代的代系关系。就是说这“九世”,是各自作为一个民族群体,与炎帝系统中作为领袖氏族的时代标志。例如:少典氏与有硚氏女登生炎帝;炎帝与听(讠天)生炎居,但炎居生节并而下,不再明确父母亦未指明性别。由是可知炎帝、听(讠天)、炎居、节并、戏器,祝融……都是氏族名。
      炎帝得名,应是嫁于赤水之子听(讠天)的缘故。是嫁到赤水氏而后又被推举为氏族首领的。这个“炎帝”义为赤水之帝,不是他原来的名字。
      炎居除继承炎帝,听、判断日咎阴阳气息变化的德政外,又在丘墟上立石圭“古”,因名居。其居地为“居炎海”,后来讹作“居延海”。其他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的名字均有明确的解释。
      炎帝有少女、名女娃、居发鸠山上,其上多柘木,浊漳水出,东流注入黄河。山中有鸟,文首、白喙、赤足、自名为“精卫”,传说是女娃精魂所化。是时太行东麓是海岸,女娃游而溺水,不返。精卫常御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故有精卫填海之传说,“精卫”又名“冤雀”、“帝女雀”“志鸟”。
      炎帝之孙,名曰灵恝(价)灵恝生互(氐)人。氐人国在建木西,能上下于天、人面鱼身,无足(《山海经、大荒西经、海内南经》)。氐人氏(鱼图腾)继承炎帝氏以建木为表,通天达地。制历,是彤鱼氏之后。
      炎帝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生鼓、延始为钟,为乐风。(《山海经?海内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有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烛龙是炎帝氏红蛇部祝融。祝融与重,合称重黎。司重,章,童建木、立建木之地名“章尾山”。“钟山之神,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意为氏族分布有千里之广)。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山海经、海外北经》),是司昼夜冬夏历法的氏族。”炎帝氏族徽铭见于仰韶文化图为踆鸟太阳纹之形状。
      炎帝氏族谱系“红崖丹书”,早在明清时期就在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西崖山被发现,并由王大有先生破译。“丹书”是由四川邛崃,珙县进入贵州的共工氏后裔书写的共工氏族谱。“丹书”使用的文字,系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一千年间的上古字,属于古陶纹,青铜器图腾徽铭铭文(与公元前七千年的贾湖甲骨文同)。布衣族又称“仲家”。苗族布依族常共居,祖先原是一个,皆为炎帝共工之裔。“红崖丹书”,记载了炎帝系族谱和各时代的主要社会发明,证实《山海经》所载炎帝世系可靠无误,证实《易》载炎帝世世代代为天文科学家,历法学家、是信史。
      炎帝氏族以火德王,主要成就有:1.发展燧人氏人工取火文明;2.火种传天下;3.制太阳历;4.发现太阳黑子;名日鸟、三足踆鸟。作日载鸟飞行之状。或日在鸟上,或鸟在日中……,5.制荧惑火星历;6.发明火耕,烈山而耕,放火烧荒,火耕点种,以草木灰为肥料,烧而种,种而休,以休耕养地,故名烈山;烧陶制器创造彩陶礼器文明;作陶冶金斧,百工是生。以陶为范,冶铜铸犁,融石为琉璃,因有陶工(宁封时为炎帝陶正),画工,火工、铸工,矿工、司天司地之工,故百工始于共工;9.火俗、炎帝氏族贵红,尚黑,行火葬、炎帝又名赤帝,其佐为祝融,死托祀于南方炎火之地,为火德之帝,号天帝赤熛怒,岁名过奋若。
      炎帝魁隗氏时代就已经进入依柱而居的柱居时代。在居民区的中心广场和城堡王宫均立有观天的天竿叫柱,住在木柱下的居民叫住又名驻。当时居民住的房屋是在圆形地坑上建盖起的圆形尖顶屋,中间有主柱,四周竖许多小柱,覆草为顶棚,编草或树枝为围墙,中柱下设火塘,中柱直伸出顶棚的叫“仙人柱”又名“天梯”“通天柱”。顶端或立相凤鸟,或饰氏族标志,火塘永不熄灭,氏族成员围中柱火塘而食而居。中心广场设有氏族会堂或总社将记事结绳逐日悬挂中柱上,到了有契刻策典时,便陈放在中柱旁供桌或几案上,由氏族长老,祭司、柱下史掌管,氏族祭祀会掌,是氏族的天主,祖先神主、图腾柱、刻柱之集中地。这种蒙古包样式的住屋与蒙古包不同的地方是一半建在圆坑上。不是直接建盖在地面上的(见仰韶文化半坡、临潼姜寨居民遗址)。氏族首领往往在中心广场设立大木柱标志氏族会议召集地,表柱是权力的象征。以后各氏族、胞族、部落联盟,在自己的生产活动区皆有这样的祭祀和观天测地中心,从而形成权力的等级制度。
      内蒙阿拉善右旗曼德拉山岩画中的帐篷村落,和云南沦源岩画中的干拦式村落,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居类型。
      到炎帝烈山时期,已知种植多种谷物和果蔬,为选择新的食物品种,故有尝百草之传说。经过选择,定新种谷物为粟、黍,稷;可食之菜为疏,能治病的为药。
      炎帝族又名华夏族。“华夏”之“华”即莱,源自华胥氏引种“莱”麦,又依华山华县而居,在华山立中天表木,以此地为天地之中,故又名“中华”。炎帝九世夸父,以狙猴——“夔”为图腾“夔”又名夏,故又称华夏。
      神农时期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有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柱为后稷,自夏以上祀,草实日蔬)”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稷?田正也,有烈山氏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
      《礼记?祭法》说:“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为稷”。
      以上记载,明确指出柱是烈山氏之子,能植百谷,百蔬而教民为农,是炎帝的稷官,田正。
      柱农传一百二十年或一百四十年不在帝位。到柱的后裔羭(口菕)(读于哥)或临魁时始称帝。天下咸归,号农或神农,是时,炎帝帝号虽有,却名存实亡。从此炎帝氏族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为炎帝本部以华山为中心,华山为冢,祭炎帝诸祖。至于在宝鸡,扶凤故都陈仓之地,尚有羌姜氏族后裔留住。再西还有诸氏、槐氏、磈氏、隗氏等。东部为神农本部,在太行山南麓与共工,祝融氏相邻,后在博山、历山发展,先都陈留,后迁曲阜(大庭氏共工故居),称霸于三苗、九黎。以后,又被蚩尤驱逐出境。灭其八个“假太阳”“假月亮”蔑称神农氏为黑乌鸦,战败的神农又退回陈留。至神农榆罔,又值天灾,不得不从陈留再西退,复又与共工,夸父诸炎帝裔族冲突,榆罔取胜,占据伊川常羊山共工领地,都空桑,共工、夸父后又联合蚩尤收复失地。榆罔北上求天鼋氏(轩辕氏)挥师南下,经过涿鹿、阪泉之战,失败蚩尤再败夸父,最后黄帝代神农氏,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失帝位,降封在洛水上游祁村湾卢氏城,神农氏亡。
      从神农羭(口菕)称帝至榆罔(读忙)传七世,共二百一十年左右。如果从柱为炎帝农正、田正算起则神农氏前后共三百四下多年,实际是柱为盘瓠氏有硚氏之后的大典氏之次子名农,为炎帝农正,稷官。从柱的图腾像中可以看柱的祖先是盘瓠,图左为柱,右为盘瓠葫芦。
      被贬封的神农,不受,率众离开中原南迁淮河,汉水之间,在湖北随县厉乡也出现了神农氏的遗迹,神农深入到鄂西大山中架梯采药,并折向湖南,神农架由此得名。
      因为共工氏子句龙助黄帝有功,共工氏仍留在太行山地区共水(辉县)一带。夸父和三苗一部分主力则离开华山西退至渭水。三苗一支南下四川、云、贵;夸父一支又北上入河套,至于贝尔湖地区。大部分蚩尤民向南迁徙,路线与神农氏南迁路线大体相同,但在时间上总是蚩尤有前,神农在后,两族成为世仇。从而不断发生争夺生存空间,领地和财富资源的战争。蚩尤氏最后退到湘西武陵、黔东南、云南时,才基本上摆脱神农氏的困扰。神农氏的南支到茶陵不再南下,稳定在湖南,南睛支的神农因尝百草中毒死葬茶陵白鹿原。炎帝氏支祝融氏和共工氏支在中原矛盾上升,祝融支不断南下,在湖北与神农氏联合起来,创造了后世的屈家岭文化,楚文化;蚩尤氏创造了大溪文化,良渚文化。
      神农氏的文化成就:1.承离火德授时太阳历。2.龙星龙侯农历不误农时。神农氏从天上青龙星座的变化和地上鳄鱼的生活规律来设置物候历法以定农时。冬眠的鳄鱼,叫“潜龙勿用”,春天鳄鱼苏醒爬出洞穴叫“见龙在田”,二月二,龙抬头这个农谚就是指的鳄鱼出洞的季节。夏天雨季到来为“或跃在渊”,盛夏时为“飞龙在天”,“龙战于野、其血去黄”为龙的交配季节,“亢龙有悔”为交配后的鳄鱼又进入穴居,冬天到来再次进入“潜龙勿用、群龙无首”的蜇伏季节。农字的辰是见龙在田之象。3.耒耜(音饲)稼蔷植谷教天下。4.始置腊八祭确立祭典规则。5.鞭草和药济人。神农时,依山地河谷草甸而居,多虫蛇,于是用种红色鞭子鞭打草莽,惊走蛇虫,在草莽中寻觅可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品尝它们各自的味道如酸、甜、苦、辣、辛以及寒、凉、温、热、平、毒之性,体会在自己身上的反映,确定百草的性状和作用,结果发现有的可作粮食,采其种子引种为五谷,有的可以为菜,采之引种为百蔬,有的可以治疗疾病,内病外伤以百草相施,病患自除,由是始有医药,外炙,作巫方,始有医。
      炎帝神农时期前后延续四百多年(公元前四千六百年至五千年),神农称帝时期二百余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7:47 , Processed in 0.07578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