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姓氏介绍] 傅姓始祖及得姓情况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20 01:2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傅姓始祖及得姓情况
  
    据正史典籍记载,汉族傅氏的始祖为傅说。傅说,约生于3340年前的商代,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
    商王武丁是一位胸怀远大,有志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民间,比较了解社会底层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但贵族中找不到理想的得力助手,因此三年不发表政见,大政交由内大臣处理;其实,他希望傅说能辅助其成就大业。但他深深地感到:贵贱等级分明,是商代难以超越的“雷池”。要不拘一格选拨人才,必然会遭到王公权贵们的坚决反对。怎么办?商代的人十分相信鬼神,武丁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编个故事:上苍托梦引见,一个可以辅政的圣人,就在王国之境中。并叫人按其梦中所见圣人面貌神态画成了画像。先对照王朝里的官员寻找,没有一个人对得上号,便派郑达等大臣们到处去找。
  
    结果,在傅险(也叫做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以东的圣人涧。),找到一个相貌相像,叫做“说”的人。
  
    傅说从政之前,不知何因,曾在奴隶群体中,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古国交界之处,傅险这地方在殷商时期是虞、虢两个国交界处,是潞盐运销黃河以南的交通要道。这里两山高耸,涧水中流,每到夏季,洪水暴涨,沖毀道路,行旅受阻,奴隶们就在这里以传统的方式以土石阻拦,智者傅说在劳动中发明了版筑术,以此方式筑路路堤,效率极高,且坚不可摧。后人从此延用筑路造房,甚至仍可见实物的长城。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郑达带着“说”回到国城去见武丁。武丁一看就笑着说:“我在梦中见到的‘圣人’正是他”。
  
    武丁请教他治国平天下的办法,傅说便应对如流,条条切中要害,道理极其深刻,武丁听后赞赏不以,便举其以为相”。结果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而被誉为“中兴明主”,而“说”,并被赐姓为傅,其后人姓傅。称商朝名相傅说乃天下傅姓之本源正宗。
  
    傅说的重要文献,就是流传后世的“君臣对话录”三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君臣间的对话,记录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说命》里。
  
    武丁是我国至今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君王,傅说逝世后,地方在傅说曾经从事“版筑处” 建立了“傅说祠”,傅说当时藏身的洞穴被封为“圣人窟”,“圣人窟” 前那条小河被易名为“圣人涧”。
    我们都知道孔子被尊奉为“圣人”,流传至今。据史籍所载,我国历史上最早被尊奉为“圣人”的人,应当是比孔子大约早 800年的商朝武丁时期的傅说。
  
    关于是否正宗,已经请有关专家、学者及数学家帮助。以史学的证据讲,傅说时代尽管文字记载粗略,但同样可以认定史实;以人文学的态度说,傅说是个从政年数较长,大得民心的名相,其地位已经远远超出其职务《定限,其后裔在安定康乐的环境中绵延接代自然会很久很久很久,人口的增长速度必然很快,人口数量也必然会众多,这是证明姓氏远宗的关键;以数学高级推算的结论,傅说的历史依据到今天,不会出现新的异义证据了……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待文献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满族改姓:清代,有部分满洲贵族也改姓傅。如傅恒,满洲镶黄旗人,本姓富察氏;傅开,满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腊塔,满洲镶黄旗人,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尤其皇室,也有为数不少者改姓傅了。
    6、其它,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中原百姓中,有大量的外族血液渗入。傅氏家族也同样如此。主要事件有:东汉牂牁傅氏是夜郞族中的大姓,巴郡太守傅宝,也是夜郞人;东汉时蜀郡西羌族中也有傅氏。到了南北朝后期,这些夜郞族人都成了蜀中的汉人,今西南地区多傅姓就是这个缘故。此后,类似事件几乎没再发生。
  
    据有关史料所载,傅姓真正明确最早起源一支,称为妫姓。舜的部落居于山西永济蒲洲镇南的妫水旁,舜的氏族以河水之名为姓。而舜的后裔被封在傅,古傅国在山西平陆东。进入夏朝以后,其地被夏王封给了尧的后裔,古傅国远封傅阳(今山东枣庄南),其后以国为氏。妫姓傅氏的后裔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已溶于“傅说”的氏族历史之中。
  
  据《广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载:“傅姓先世系阿拉伯人,随万葛思应唐王之求来中国平定‘安史之乱’留居中国,进入广西,始祖宏烈于明末清初由江西来任广西提督军门,又于十六年至十九年(1677-1680年)任巡抚,殉职后葬于临桂旧村滚狮岭(俗称滚子岭),后裔定居旧村,成为傅姓一族。”
  
    关于傅姓始祖及后裔所属,汉姓傅氏为傅说之后裔。其它傅姓,在此不详述。
  
    傅说是否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没有确切证据,但是其得姓之则有正史所记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时期发详之傅姓为西汉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为官或封侯者众多,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山西平陆为傅氏始祖傅说生活劳作过且留下遗迹最多的地方,傅氏后裔非常向往这个位于中条山脉、黄河之滨并相邻黄土高坡尽头的山水共生之地,许多人于每年的四月初八庙会日前往朝拜傅说祠及其衣冠冢等。
  
    郡望:河北清河郡、山东临清郡、山东高唐郡、甘肃北地郡;
  北地郡 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治马陵(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相当于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甘肃环江及马莲河流域。
    清河郡 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北、枣强及南宫等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夏津、武城、高唐及平原等地]。
    堂号:清河堂、兴商堂 
    清河堂 由于傅姓居清河郡,也以"清河"位其堂号。
    兴商堂 商武丁是个有志明君,想兴国泽民,但缺乏圣人贤士。后来他启用了名说人的人为宰相,结果说真的是个兴邦定国的大圣人,从此,天下繁荣昌盛歌舞升平。说为国为民光荣劳碌了59个岁月,后人代代永世不忘,历史丰碑千秋铭刻……
  
  历史上傅姓的分布和迁移新考数据
  
    先秦时期,傅姓开始活动于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狭小的地区。到了秦汉之际,傅宽从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阳陵侯,历任齐丞相和汉丞相,其时,傅姓的足迹已经踏上了山东,加上蜀中夜郎族傅姓和西羌傅姓的汉化,傅姓在汉朝已经是甘肃、宁夏、四川的大姓,很快又向西南的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迁移。至西晋时,傅姓已经北上河北,南下江苏,渡长江进入浙江等地。唐朝末期傅姓随中原南下移民大潮进入了福建。明朝时傅姓已分布于江南各地了,清初傅姓进入了台湾地区及国外。
  
    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及奉国朝诏令而从清河迁往江南各地,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等地,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有傅咸一小支后裔入川。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大量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及四川(重庆)等省。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傅姓大约有2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8%,排在第57位。傅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20%,占江西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17.3%]、河北[16.9%]、福建[10.5%]、河南[10.5%],这5省,傅姓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西等地区。全国形成了南方赣闽、北部鲁冀豫两大傅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傅姓大约有4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列为第50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傅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傅姓人口总增加率为50 %,净增加了15万。明朝时期,江西为傅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34%,占省总人口的1.1%。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11%]两省,大约宋、占全国傅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福建、湖北、河南 及四省的傅姓达26%。
    元、明时代600余年,傅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闽、山东两块傅姓人口聚集地区,全国重心已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傅姓的人口已达614万,为全国第三十六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1%。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傅姓人口由44万增到614万,大约14倍。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傅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13%]、湖南[11.5%]两省区,大约占全国傅姓总人的24.5%;其次,分布于云南[9.1%]、安徽[8.1%]、浙江[6.3%]、福建[6.2%]、江西[6.1%]、四川[5.6%]、河北[5.1%]七省的傅姓又达46.5%。山东为傅姓第一大省,占全省总人口0.8%。全国形成了北山东、南湖南、西南云南三块傅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傅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西、西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民流。
    当代傅氏的分布频率傅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傅姓人口达到1.5人以上,中心地区最高达到3人以上。傅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1.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5%,傅姓人口约189.7万;0.5-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7.5%,傅姓人口大约337.5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傅姓人口大约86.8万。
    傅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傅姓在云南也是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傅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四川西南、贵州西北、湖南大部、江西、福建西部、浙江西部、江苏北部、山东中部、河北东部、黑龙江东部、陕甘川交汇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云南西南地区高达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需积的13%;四川大部、陕甘宁南部、湖北、湖南西部、广东东部、闽浙东部、皖苏、鲁东和鲁西、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东北大部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覆盖
  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4%;其他地区,傅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3.6%,其中比例不足0.2%的占国土需积的30%。
  
  血 型 分 布 特 征
  
    傅姓人群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99万,占32..4%;A型178万,占29%;B型180万,占29.3%;AB型57万,占9.3%。傅姓总人口614万。
    鲁苏皖赣四省大部、闽西、湘东、滇西南、辽西、黑龙江东部地区是傅姓人口最密的地区,约占国土需积的10.5%,傅姓189.7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30.9%。O型61.8万,A型55.5万,B型54.9万,AB型17.5万。
  四川、贵州、湖北、云南中部、广东中部、陕甘宁南部、河南大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吉黑中部地区,国土面积的37.5%,傅姓337.5万,约占傅姓总人口的55%。O型109.9万,A型98万,B型98.5万,AB型31.1万。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52%,傅姓86.8万,约占傅姓总人口听14.1%。O型27.3万,A型24.5万,B型 26.6万,AB型8.4万。
  
  傅氏家族历代名人
  
    历史上傅姓的其它重要人物有:
    傅宽:北地(治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汉高祖时开国功臣,被封阳陵侯,曾任汉丞相,显赫非常。在楚汉战争时随韩信、曹参平定齐地。汉高祖得天下后曾定元功18人,傅宽列第9位。
  
    傅介子 :西汉北地(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人,北地傅氏开基始祖,汉昭帝时,用计斩杀楼兰王,因功被封义阳(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西北)侯。
  
    傅毅:字武仲(约47-92),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东汉文学家。朝廷求贤不诚,士多隐居,遂作《七激》、《迪志》诗,讽世明志,后被召为兰台今史,以文显于朝廷。著有《舞赋》等作品。
  
    傅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傅咸:字长虞(239-294),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傅玄之子。西晋初,任冀州刺史,后转御史中丞、尚书左丞。曾上疏议以载并冗官,静事息役,发展农桑,并指斥当时统治集团奢华靡费之风,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兼任司隶校尉时,狠狠打击恣行京都一带的门阀士族。终卒于官。明人辑有《傅中丞集》。
  
    傅亮:字季友,南朝宋国人,佐刘裕篡位,被封城建县公,后废少帝,迎立宋文帝,官至散骑侍郎、尚书令。编著有《光世音应验记》等。
  
    傅琰:字季珪,北地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自其先祖南下以后,世代侨居南方。从其父开始,傅氏祖孙四代都曾担任过南朝的县令,并著声名。傅琰历任县令、广威军将郡丞、尚书右丞、督军、建威将军、刺史职。为官明察事理,处事果断,特别是办案重视实物证据,廉正有才,勤于职守,其父子成为廉吏世家。
  
    傅隆:字伯祚,北地灵州人也。高祖咸,晋司隶校尉。曾祖晞,司徒属。父祖早亡。隆少孤,又无近属,单贫有学行,不好交游。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历佐三军,首尾八年。除给事中。尚书仆射、丹阳尹徐羡之置建威府,以为录事参军,寻转尚书祠部郎、丹阳丞,入为尚书左丞。以族弟亮为仆射,缌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庐陵王义真车骑咨议参军,出补山阴令。太祖元嘉初,除司徒右长史,迁御史中丞。当官而行,甚得司直之体。转司徒左长史。
  
    傅縡,字宜事,北地灵州人也。父彝,梁临沂令。縡幼聪敏,七岁诵古诗赋至十馀万言。长好学,能属文。梁太清末,携母南奔避难,俄丁母忧,在兵乱之中,居丧尽礼,哀毁骨立,士友以此称之。后依湘州刺史萧循,循颇好士,广集坟籍,縡肆志寻阅,因博通群书。王琳闻其名,引为府记室。琳败,随琳将孙瑒还都。时世祖使颜晃赐瑒杂物,瑒托縡启谢,词理优洽,文无加点,晃还言之世祖,寻召为撰史学士。除司空府记室参军,迁骠骑安成王中记室,撰史如故。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人,晋司隶校尉咸七世孙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宗党咸异之。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抃客,抃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抃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世名流,通之赠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齐永明中,累迁员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参军、尚书仪曹郎。
  
    傅琰,字季圭,北地灵州人也。祖邵,员外郎。父僧佑,安东录事参军。琰美姿仪,解褐宁蛮参军,本州主簿,宁蛮功曹。宋永光元年,补诸暨武康令,广威将军,除尚书左民郎,又为武康令,将军如故。除吴兴郡丞。泰始六年,迁山阴令。山阴,东土大县,难为长官,僧祐在县有称,琰尤明察,又著能名。其年爵新亭侯。元徽初,迁尚书右丞。
  
    傅岐,字景平,北地灵州人也。高祖弘仁,宋太常。祖琰,齐世为山阴令,有治能,自县擢为益州刺史。父翙,天监中,历山阴、建康令,亦有能名,官至骠骑谘议。
  
    傅奕:相州邺(今河北省临漳)人,唐代学者、自然科学家和无神论者。曾做过隋朝礼部的属官。唐初任太使丞,又升太史令。在自然科学方面,精天文历数,极力反对佛教对民众的危害,建议皇帝把十万僧尼配成夫妇,繁育后代,益国足兵。后来,他又上书十二论,揭露寺院“剥削民财,割截国贮”,“寺多僧众,损费为甚”,“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流弊。他还指使儿子用羚羊角击碎婆罗门僧的假佛牙,当众揭穿佛徒的骗局,表现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反佛教神学的斗争精神。其著作有《老子注》,又集魏晋以来反对佛教思想的言行为《高识传》共十卷。
  
    傅寅:字同叔,唐朝大学问家。从唐仲友学,对天文、地理、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类研究精深,号曰群书百考,所著《禹贡说断》,有独到见解。
  傅游艺:唐朝人,曾任武周宰相,是傅姓为相者第一人,为武则天宠臣,一年中四次提升,时人号为“四时任宦”。
  
    傅霖: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二卷。(与下明代同名者有别)
  
    傅友德:明朝开国名将。今安徽省宿县人,少骁勇,善骑射,元末参加农民起义,先从刘福通部李喜喜入蜀,后归明玉珍,再从陈友谅,均无所成就。元至正二十一年(130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傅友德率众降。朱元璋奇其才,因功封颍国公,曾为明朝一统天下,尤其是明对西南地区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傅霖:明代太原人,十三岁做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的傅霖傅霖宦海沉浮十七载,官至山东布政司参议,但是,就在他三次击败后金军队的侵扰之后,却以“拥兵拒调”的罪名被弹劾,解甲归田。几年之后,明廷让他官复原职,早已厌倦官场倾轧的傅霖以一身傲骨拒不受命,他那个高山仰止的孙子傅山在这一点上与他是何其相似。傅霖回乡后,以急公好义的善举而受到太原士民的推崇。万历十四年,太原大荒,甚至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傅霖慷慨解囊,施粥赈灾。傅霖去世前的万历二十九年,太原发生饥荒,他再次赈济灾民,直到第二年粮食收获。
  
    傅山:山西省阳曲(今太原)人,明末清初反清义士、大学问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别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朱衣道人等。他不但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并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其思想破儒家正统之见,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其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书。
  
    傅以渐:(1609-1655)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字于磐,号星严。今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顺治三年,中进士,夺状元,任宏文院修撰。顺治八年,任国史院侍讲。后为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奉旨陈时务,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顺治十五年,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十月以葬亲请假还乡,自此卧病不复出。顺治十八年,闻顺治帝崩,直京奔丧后,又以病告归。顺治帝对傅以渐甚为器重,凡机务大政均与其磋商。傅以渐对帝竭诚尽忠。史料记载:公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与寒素无异。他书奏议,草诏书,拟御制,颇得皇帝赏识。傅以渐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他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丰。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其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义渐于康熙二年在家养病期间,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康熙四年病故,葬于聊城傅家坟。
  
    傅维鳞:(?- 1666) 灵寿(今属河北)人。原名维祯,字掌雷,号歉斋。明末清初历史学家。明崇祯举人,清顺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东昌兵备道、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以翰林院编修,得分修明史,在广搜各种遗书基础上,纂成《明书》。明书为一百七十一卷,纪传体明代史。内容于泰昌、天启、崇祯三朝,有意从略, 以避忌讳,体例也较为凌乱。但其叙事有《明史》所未见,表志所占篇幅很大。除《食货志》以外,还有《士田志》、《赋役志》等。除著《明书》外,还著有《四思堂文集》。
    傅维鳞一支前有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承训;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傅铤;兵部尚书前都
  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傅永淳等。永淳之父傅铤,字用砺,明万历二十八年考中举人,授陕西歧山县知县。铤以德教化民众,不轻施刑扑,均赋役,清驿递,严保伍,疏壅渠,时号称“小西周”。士民感其德,建祠立碑,春秋歌而祀之,记载入《歧山县名宦》。后因其子永淳受封,皇上赐封其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
  
    傅振邦:字维屏,号梅村,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昌邑县虫埠村人。嘉庆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戌时生。道光十四年中武举,道光十六年中进士,历任江苏徐州镇总兵、总兵衔提督、河南巡抚、云南提督、直隶提督、直隶总督(同治11年曾国藩病重及去世前后,台湾故宫清国史有记载)、晚年图安静而请调湖北任提督。封建威将军、荣禄大夫等。
  
    傅善祥:金陵(今南京市)人,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女试状元。亦为癸好(丑)东试状元,仕至丞相。她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状元,为东王杨秀清政务上的得力助手。
  
    傅增湘:(1872—1950) 著名藏书大家。四川江安人。字淑和,号沅叔。清末进土,翰林院编修。曾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办、直隶提学使、宪政编查馆谘议官。1911年任北方议和总代表唐绍仪的顾问,参加南北议和。1914年任袁世凯御用机构约法会议议员。1915年后任肃政厅肃政史。1917年后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后致力于版本目录学研究。著有《藏园群书题记初集》、《清代典试考略》等。
  
    傅连暲:(1894-1968)原名傅日新。福建省长汀县人。一九一六年毕业于福建汀州亚盛医专。一九二五年任汀州福音医院院长。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红色医务学校校长,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北中央苏维埃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傅作义:(1895年—1974年),字宜生,山西荣河(今临猗)人。宣统 二年(1910年)人太原陆军小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太原起义,任学 生军排长。 1912年保送至北京清河陆军中学, 1915年毕业后入保定 陆军军官学校。 1918年毕业后回山西,在阎锡山部队历任营长、团 长、旅长、师长。 1927年 6月,阎锡山改挂青天白日旗,宣布服从 蒋介石,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 10月,兵分三路攻打奉军。傅作义 率第四师出太行山,于 11日攻入琢州。 15日被张学良以优势兵力所 包围。傅坚守孤城三个月,挫败奉军七次总攻,至年底,城中绝粮, 出现饿死者。次年 1月,为百姓着想,亲赴保定同张学良议和。部队 被奉军改编。他被软禁在保定。 4月,经友人协助,骑自行车出城, 脱险至天津,集结旧部。 6月,奉军被击败,退出山海关。傅作义任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十军军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30年 5月, 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率部南下,占领济南。 8月在曲阜遭蒋军主力 袭击,败退至黄河北。 31日,奉阎锡山命至沈阳,要求张学良出兵 援助,遭拒绝。 9月,宣布拥护蒋介石的张学良,率东北军进关,接 管平津。傅作义率部移驻绥远。 1931年 1月,傅作义被任命为第三 十五军军长。随后任绥远省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与晋绥将领徐 永昌等 15人通电坚决抗日。 1933年 2月兼任华北军第七军团总指挥, 4月率部东进,参加长城抗战, 5月在怀柔、颇义(今均属北京)之间 的牛栏山一带阻击日军,毙伤日军七百余人。国民党政府同日军签订 《塘沽协定》后,他率部返回绥远。 1936年 11月,击溃在日军指挥 下进犯红格尔图的伪蒙军,毙俘官兵数百人。随后乘胜围歼百灵庙的 日伪军,毙三百余人,伤六百余人,俘四百余人,收复百灵庙。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任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绥远省政府主席,积极指挥 部队参加平绥线作战、忻口战役和太原保卫战。太原失守后,任第二 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驻防山西河曲,同共产党、八路军联合抗日。11 月,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在绥远河套地区设副司令长官部,从此 脱离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1940年 3月,率部收复五原,毙日军水川 中将以下三百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奉蒋介石之命,向解放区进攻, 先后攻占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集宁、丰镇。1946年11月,攻占 晋察冀首府张家口。 1947年 3月,任张垣(今河北张家口)绥靖公署 主任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1948年,任国民党政府华北“剿总”总司 令,驻北平(今北京),统率60万军队,追随蒋介石打内战。11月,解 放军发起平津战役,在攻克新保安,歼灭其主力三十五军并解放天津 后,他逐渐接受解放军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主张,于1949年 1月 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对实现北平和平解放和推动绥远国民党军的起义 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绥远军政委员会主席、 绥远省军区司令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 利部长等职,为祖国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1974年 4月在 北京逝世。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生于山东省聊城县北门里祖宅(俗称相府,七世祖傅以渐)。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学界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1909年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国文门,曾著《文学革新申义》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1918年组织新潮社,编辑《新潮》月刊。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为学生领袖之一。1919年底赴欧洲留学,研究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1923年入柏林大学哲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等。1926年冬回国后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 、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学和史学两系主任,同年在中山大学创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任所长。1928年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其间先后兼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等职。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日因脑溢血病逝,时年55岁。傅斯年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著作70余种。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傅斯年在历史学研究方面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摆脱故纸堆的束缚,提倡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取得较高的学术成就,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稿本)、《古代文学史》(稿本);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一生著述丰厚,对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有卓越的贡献。不以政治歧见来评判像傅斯年这样的历史人物,把应该属于傅斯年的还给傅斯年,客观、公正地评定其在历史中的地位,这理应是治史者的原则和本分。 
  
    傅钟:(1900-1989)四川省叙永县人。一九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一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一九二五年任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书记。一九二六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任中山大学学生会总支部副书记,翌年转入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一九三○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第十二师政治委员,随营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彭(湃)杨(殷)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兼第十师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康边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兼民运部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部和蒹新华日报社社长,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四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彭真:(1902—1997),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县人。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参加进步组织青年学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山西省共产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员、书记,共青团太原地委书记,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中共天津地委第一、第二、第三部委(区委)书记,地委职工委员会书记、组织部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顺直省委常委、工人部部长、代理书记,唐山市委书记,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天津市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晋察冀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长、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城工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1945年8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历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常务理事、任北京市市长、中央政法干部学校校长、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等。
    1962年5月2日,在朝鲜接受朝鲜最高人民会议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1964年10月5日,被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授予一级沙瓦德拉王家勋章。1983年6月28日,被秘鲁议会授予秘鲁议会大十字荣誉勋章。
    1997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傅秋涛:(1907-1981)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二五年参加工人纠察队。一九二七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中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傅雷:(1908-1966),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衣凌(1911—1988) 中国历史学家,明清经济史专家。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191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5岁入私塾发蒙。1924年进私立左海中学读初中,次年转入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曾进马江海军艺术学校,旋退学。1927年进福州第一高级中学,开始接触新文艺,与同学邓拓等组织“野草社”,油印出版《野草》刊物,并开始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文章。1929年入私立福建学院经济系,由于对历史学产生兴趣,1930年转入厦门
  大学历史系,与同学陈啸江等组织历史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史学专刊》。并代理《厦门民国日报》副刊编辑,适逢“9·18”事变,积极发表宣传抗日文章。1933年在《现代史学》发表《秦汉的家族》等文章,开始步入史坛。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州市中学短期任教。1935年到日本,进法政大学研究院,师从松本润一郎学习社会学。拟研究日本史,因中日关系恶化,提前回国未果。1937年夏回国,在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工作。抗日战争爆发,投入救亡运动,任福建省抗敌后援会编辑股股长,主编《战地通讯》,在地下党帮助下,宣传抗日救国,抨击投降卖国活动。福州沦陷后,移居永安。1939年任福建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课
  主任。1941年应聘到协和大学任教,讲授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和史学方法等。1942年编成出版《福建省农村社会经济参考资料》一书。1944年,以在永安发现的农村契约文书为中心,出版专著《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是年往闽福建学院任副教授,开设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课。不久又到南平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6年1月回到福州,任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文史组组长。除研究福建经济史外,渐致力于商人及商业资本研究。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与组织省立四院校教工的罢教罢研斗争。1950年回厦门大学,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厦门大学主办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名誉主编,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古籍整理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还兼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傅衣凌还担任过第5、6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顾问,福建省历史学会会
  长。并受聘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1979年至1983年,曾先后三度到美国、日本、加拿大许多大学讲学,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弘扬中华文化,在国际汉学界赢得很高声誉,先后被英国剑桥出版社和美国传记学会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5000名人录》、《世界杰出领导者指南》。傅衣凌学识渊博,主要学术贡献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尤其是明清经济史。他在研究工作中把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吸取传统学术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注重民间记录的搜集,以民间文献证史,首先利用前人很少注意过的契约文书、族谱、地方志来研究经济史,既扩大了史料来源,而且能发前人所未发,对明清经济史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形成他治史的特有方法和独特风格。他1944年出版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体现区域研究和以民间文献等证史的鲜明特色,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开拓时期的力作之一。他对我国商人和商业资本的研究,尤其是对徽州、洞庭、陕西、福建海商等地区性商业集团的细致研究,对揭示我国封建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1947年写成的《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一文,在我国首次
  提出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他是解放后我国最早从事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的学者之一,所著《明代江南地主经济新发展的初步研究》等论作,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1960年,他在厦门大学建立全国大学历史系第一个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1982年,又倡办全国第一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业杂志,对推动全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傅衣凌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
  (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1957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年)、《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与杨国桢共同主编,1987年)、《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7册(主编,1988年)。遗著尚有《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傅衣凌治史50年文编》等。
  
    傅抱石:(1904-1964)江西新喻生人,中国画大师。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傅振伦:(1906~1999),字维本,直隶(今河北)新河县城召村人。192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助教、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职。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中国方志学通论》、《傅振伦方志文存》、《中国史学概要》、《博物馆学概论》、《刘知几之史学》、《中国古陶瓷论丛》等著作20部,论文不包括未发表的数量达400多种,约370万言,涉及方志、史学、科技史、瓷器、考古、博物馆、图书馆等诸方面。他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著名学者之一。
    在中国方志史上,傅振伦先生无疑是一位对现代方志学的创立颇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他秉承章学诚“志属信史”、“文人不可修志”,应“创办志科”的指导思想,第一个在学校开设并讲授方志课程,也是最早撰述方志学理论专著的作者之一。傅振伦一生中,曾先后主修了《新河县志》、《北平志》、《河北通志》和《北碚志》四部志书。其中《新河县志》是他早期方志思想的结晶,体现了他在志书体例与撰修手法上的创新,被公认为近代新型方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傅懋勣:(1911—1988) 中国当代语言学家。山东聊城县人。193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任华中大学、华西协合大学讲师、副教授,华中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后赴英国留学,1950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他还任《民族语文》杂志主编,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顾问等职。傅懋勣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文的研究工作,并在组织、领导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以及民族文字的创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代表作有《维西麽些语研究》、《丽江麽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对纳西族东巴文经书中的两部名著进行了详细的译解和研究,从而对纳西族语言、文化、历史、民间文学的研究、纳西族古文字的解读和一般文字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傅懋勣还对羌语、傣语、维吾尔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汉语、文字改革、社会语言学方面做过探讨,发表了一系列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傅氏历代人物在此并未一一列示,古代人和现代人物只选了部分,1921年官方确认的傅氏名人近两百,至今,经过不断发现和查证,实际已经数百人不止。
  
  关于“傅”与“付”在姓氏中关系
  
     “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这是历史的动荡及文化的不济所至。而被认定是姓,只不过是建国后文化落后及文字改革未成熟阶段,人们滥用,使得许多家庭的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因而成了惯用字。目前,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晓原来自己本来就是“傅”。当然,由于应用量太大,进入户籍已经成了事实,法律已经认可,修订字典中已经将其解释为姓。所以建议,写法归写法,祖先不会变即可,不提倡改户口。《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叫“付吉”就姓“付”?那么证据呢?有多少错当名或号等为姓之笑话,现在也是不鲜见。它的曾经存在是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论证,也无法考证。目前为止,至少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付”姓更早的存在,更不用说“付氏”家谱了。请使用“付”字的宗亲们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17:20 , Processed in 0.10024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