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2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案例赏析] 韶关始兴曾氏祠堂:客家文化建筑代表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06:32:3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韶关的始兴县,不仅是唐朝贤相张九龄的故乡,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尤其是当地的东湖坪民俗文化村内保存下来的传统客家建筑群落,是岭南建筑文明的代表。


东湖坪民居建筑由栋十八厅、曾氏宗祠、上窑背围楼、银库和民居房屋组成。其中,曾氏祠堂内陈列着的古旧木椅、内容丰富的壁画、精致巧究嫁娶礼品等,这些记录了数百载沧桑的客家人生活用品如今陈立于古老的祠堂内,展示着当年客家富人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


而文化村内最巨大的建筑便是永成堂围楼,堪称客家文化建筑代表。围楼建于大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114年。围楼的一楼没有窗户,光线不好又很潮湿,就专门用来关牲口;二楼有细细的射箭孔,也用于储存粮食;三楼窗户就比较大,以居住为主;四楼四周就布满了很多射击孔、瞭望孔,用于防御攻击。楼顶还突出四个角楼,以便可以观察四周的情况。它对研究清代民间建筑艺术、客家民风格俗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的古朴农耕,独特的客家风情,韶关在历史变迁中沉淀下来的客家建筑艺术和民风格俗,凸显其深厚的人文底蕴。



韶关始兴县东湖坪民俗文化村。

曾氏宗祠的内堂。

曾氏宗祠内陈列的旧时嫁娶礼品。

围楼上下六处楼梯,全围有4层,共48间,取意为六六大顺、四平八稳。

永成堂围楼门前。

永成堂围楼天窗,天上下雨水为财,取四水归堂,财源广进之意。

永成堂围楼正门,门上镶嵌着由晚清军机大臣张之洞亲笔题写"永成保障"牌匾。


来源:新华网


链接:

始兴曾氏宗祠:赏祠堂秀色 话民俗风情


在封建社会,宗祠是人们商讨全族大事、制定乡规民约、祭拜祖先等民俗活动的地方。用始兴县政协副主席廖文的话说,宗祠是古代一个家族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宗祠规模的大小,不但反映出该宗族经济实力的强与弱,而且也显示出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高低。从建筑角度而言,不论是总体结构还是细部雕饰,宗祠处处体现着封建的伦理和法度。


近日,本报寻找粤北古建筑报道小组走进位于始兴县城西北3公里东湖坪村的曾氏宗祠,尝试从一砖一瓦中读懂这座古建筑。


看门道


小小抱鼓石蕴含大学问


曾氏宗祠主要由前厅、中厅、后厅等构成。大门又叫平安门,是进入宗祠的主要通道。门楣向前一块石匾额,内有正楷浮雕“曾氏宗祠”四个大字,正面和左右两面浮雕缠绕的枝叶,意为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门前两旁的须弥座上有两个抱鼓石。廖文告诉记者,在始兴民居建筑中,只有宗祠大门才能设置抱鼓石,它是功名的标志。而且,唯有族中有人被朝廷正式封过官爵的,其宗祠大门才可设置抱鼓石。曾氏宗祠的抱鼓石上,仍清晰可见“封官赐爵”的图案。


只见圆形石鼓的鼓环为凸出的“瑞兽头衔环”,瑞兽守在门口,张大嘴巴,仿佛要将一切邪恶一口吞掉,取辟邪挡煞之意。左边的抱鼓石正面雕刻有四方形的花瓶,瓶中插有三把戟,由莲花绑着,寓意四季平安,连升三级;外侧面雕刻有圣旨卷轴,内有状元郎,意为“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内侧面有大鸟、祥云,意为“大鹏展翅,前途无量”。右边抱鼓石的正面雕刻有圆形花瓶,瓶中桂花盛开,树枝上串着一顶乌纱帽,寓意“花开富贵,步步高升”,左侧面有麒麟、蝙蝠、祥云,意为“吉祥如意,洪福齐天”,右侧面有圣旨卷轴,内有状元郎、梅花鹿,意为“状元及第,加官进禄”。


单单是大门前的抱石鼓便有诸多讲究,这不禁让人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溯源头


放木排发家的曾氏家族


古代对于宗祠的建立有着严格规定。一般情况,士庶不得立家庙(即宗祠),到了明代,才开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宗的宗祠。


曾氏宗祠建于清朝道光年至同治年间,由当时曾氏家族集资而建,占地面积达2489.83平方米。该建筑坐西向东,是为了纪念本宗族由粤东地区迁徙而来。


明代正德年间,曾仲清、曾仲仁两兄弟带着侄子曾法海、曾法雄,从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梅州蕉岭县)迁到始兴东湖坪。


那时的东湖坪是一处杂草丛生的沙坝地,叔侄4人不畏艰难,开荒种地,搭建草房定居下来。经过500多年的繁衍生息,当初的4人已发展至今天在村里常住人口13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90%多,另有早年搬迁到外地的无法计算。


那么,曾氏是如何发家的?“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时,始兴大部分有大房子的人都是靠放木排发家致富的。”廖文一语道破。


东湖坪紧邻墨江,村民们从山上伐木后,将木头运至墨江,顺流而下,经由墨江、浈江、北江、珠江,三天两晚后,东湖坪的木头便能到达广州。


放木排能够发家,但并不足以推动曾氏家族社会地位的崛起。


清朝时期,当地一名曾氏族人名叫曾履和,他正是以放木排为生,为人爽直善良,勤奋厚道。经商发财后,曾履和在佛山开店做生意。那时候,佛山、肇庆一带旱灾水灾连年不断,清朝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身处当地的曾履和变卖了所有家产,扶危济困。几年下来,自己却一贫如洗。当地的老百姓、官员甚是感动,并将情况上奏朝廷。不久,放木排的曾履和被封正五品官——奉政大夫。始兴的曾氏家族也由此显赫起来。


讲规矩


从“高抬贵脚”到“靠边站”


记者刚跨进曾氏宗祠大门,廖文便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入对了门。”


他解释说,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人特别讲究规矩。一个人,不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不懂规矩可混不下去。特别是在宗祠,步步讲规矩,走错了可是要挨打的。以入门为例,按照“男左女右”的传统,男性抬左脚,女性抬右脚,不能踩到门槛,而是要“高抬贵脚”一迈而过。


跨过又高又厚的门槛便进入前厅,两个木金柱与两根石质檐柱代表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平安柱”。中厅、后厅以及左右跨院走廊的立柱共有22根,代表十天干、十二地支,蕴含天地人和、兴旺发达之意。


中厅面阔10.6米,进深8.9米,为议事厅。但凡族中大事,均在此商议决定和宣布。


“科举考试中高中的人要在中厅穿官服、戴官帽,此时锣鼓喧天,全族人都会到宗祠见证这光宗耀祖的时刻。”廖文说,“这仪式看似向祖宗汇报,其实是要给活着的人看。族人会纷纷教育自家孩子,向高中者学习。”


后厅也叫神厅,供奉着曾氏祖先。厅内设有八仙桌,每逢重大节庆吃饭时,族中最有身份的8人便被安排在此用膳。官场上的“靠边站”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何解?吃饭时,后厅的8人分别有3人伺候,天热时一人负责扇扇子、一人负责抹汗、一人负责盛饭。中厅安排两桌,在此吃饭的人地位稍差,没有负责扇扇子的仆人,每人分别有两人服侍。前厅安排三桌,在此吃饭的人没有人伺候。其余人等则不设座位,吃大锅饭,各自盛好饭后走到边上站着吃。这正是“靠边站”。


随着时间流逝,古老的祠堂文化正逐渐被遗忘,曾氏宗祠则作为东湖坪名俗文化村内的重要景点,迎接着八方游客。廖文说,希望借旅游之名发挥宗祠的教育功能,让传统孝文化、儒家文化在此得到传承和发扬。


来源:南方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0 02:42 , Processed in 0.06699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