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242|回复: 0

[案例赏析] 六旬华人骑行寻根 从新加坡出发到梅州故乡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发表于 2017-8-10 06: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时,广东人称往东南亚地区叫“下南洋”,出国则统称为“过番”。他们沿着一条现在被称作“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交通要道,或贸易、或谋生、或移民,由近及远,由区域而世界。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如今,每年都有不少华人华侨越过重洋,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向外开拓之路,也是回乡寻根之路。


今年60岁的罗润祥,是一位新加坡华人。他骑着自行车从新加坡出发,选择了自己的祖籍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横乾村作为最终目的地,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了寻根问祖之旅。

20161214092836_13823.jpg
20161214092848_47681.jpg
梅州市梅县松口古镇

六旬华人骑行回乡探亲


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的石碑就立在324国道旁。依着当地人的指引,记者在石碑以西找到了那条流淌向南的水道。水面不宽,10米不到。岸边,老旧的民居密集簇拥。古港地处韩江入海口的河海交汇处,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这里是当年广东红头船的出海基地。


明清时期广东人下南洋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木制帆船,因其船头都被漆成红色,故被称为红头船。如今,红头船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成为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每年,都有不少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搭乘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回到广东寻根问祖。


年过花甲的罗润祥选择特别“脚踏实地”的方式,游历故乡的风光。


罗润祥今年60岁,父亲是客家人。父亲1949年前就从梅州大埔跨洋到新加坡谋生,随后在新加坡成家立业。多年前为锻炼身体,罗润祥爱上了骑行。2010年退休后,罗润祥萌生了长途骑行的念头。19年前第一次回大埔时,这里的景色、美食让他倍感亲切。他最终选择了和新加坡相隔多个国家、距离4000多公里的故乡作为骑行目的地。


经过5年的准备,去年11月27日,罗润祥出发了。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泰国,罗润祥的骑行都很顺利,但是途经老挝时,自行车出现严重的故障,需要送回原厂修理。最后,他只能从老挝乘机飞往昆明再飞往深圳。“未能全程骑行,这成为了我此次骑行最大的遗憾。”


今年1月27日,罗润祥从深圳出发再次骑上了自行车。第一天,就遇到气温大幅下降。“那天最低气温5℃,更要命的是,下起了冰雨。”罗润祥回忆,当时又正值春运,多重因素叠加,给他的骑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最初的几天,每天都筋疲力尽,我第一次有了想要放弃的念头。”罗润祥说,但“尽快回到家乡见到家乡的亲人”的想法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沿途我遇到了从深圳骑自行车回梅州的年轻人,还遇到了从深圳到江西的摩托车返乡队伍。”罗润祥说,一路上他和同行的人们相互打气,感觉很亲切。


历经9天的广东省内骑行,罗润祥终于在春节前夕抵达横乾村。


再美风景不如回家的路


梅州侨联副主席邓锐在其著作《梅州华侨华人史》中总结过当地华侨移民的路径:“梅州华侨从梅江到达汕头后,再由汕头海港乘木船、舢板、帆船等交通工具,随风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上岸,定居谋生。”


梅州松口古镇,当年繁华而喧嚣的火船码头已少人问津,只是静静地注视着梅江。当地老人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印尼华侨廖访珠出资在此建起唯一能停泊“火船”的码头。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300多条火船停泊,有6000多人从此进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古镇建立了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


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落叶归根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也是千千万万海外华人华侨毕生的信念。


终于回到家乡大埔,罗润祥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尽管他在新加坡每年也会过春节,风俗习惯和家乡基本一样,但这次是他第一次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


在新加坡,春节时四马路观音堂人潮汹涌,那是一座香火特别旺盛的华人庙宇,故乡的风俗信仰在海外得到留存。而在庙里燃烧的神香,正来自新会小冈。起源于明代的小冈香,如今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小冈香”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罗润祥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地道的客家话,也谙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这与罗润祥的家庭教育有关,“我父亲平时在家和我们说客家话,并且坚持让我从小接受华人教育,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忘根。”罗润祥说。


与罗润祥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在最初策划长途骑行时,回广东老家只是他数个路线方案中的一个。“其实刚开始我比较倾向骑行欧洲那条路线,因为欧洲国家沿途风景很美。但比起欧洲的风景,家乡的风土人情于我而言更有深层次的吸引力。”罗润祥说,世上再美风景又怎能比得上回家的路?


然而,并非每个漂泊的人都能飞鸟返乡。


在江门新会,记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金牛山华侨义冢。往年荒草覆盖的义冢经过2013年的一次修缮已经换了面貌,成为一座整洁的墓园。这里埋葬了1508位上世纪40年代从海外运回的华侨骸骨。大多数从海外运回的遗骸都会被家属领走落葬,没有被领走的只能由慈善机构择地集中安葬。


从旅游中寻找文化认同感


罗润祥的老家横乾村现有500多户1800多人,早年为了生计,村子里不少人纷纷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国家打工,“以前逢年过节,会有很多华人华侨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返乡。”横乾村委书记罗善清说,像罗润祥这般千里迢迢回来探亲的很少,尤其是骑自行车回来,很难得。事情传出了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们都希望这些华人华侨的后裔能多回来家乡走走”。


越来越多的海外年轻华人华侨想要回到广东看一看。


有着“广东第一巷”之称的南雄珠玑古巷是中国三大著名寻根地之一,被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视为发祥地和祖居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等字样。南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肖兴麟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海外的广府人后裔则对珠玑巷一往情深,把这里作为故土的象征。


作为新加坡拥有157年历史的宗乡组织之一,茶阳大埔会馆是连接新加坡和大埔的纽带。在它组织下,每年假期都会有新加坡的教师带着中小学生,30到40人一队,回乡进行“田野体验”,和大埔的中小学生们交流,走访李光耀祖居等地,让这些出生在新加坡的客家青年“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寻找自己的根”。


今年11月14日,35名马来西亚年轻华人驾驶着越野车来到深圳,他们要用自驾的方式,从深圳出发,一路经广东梅州、中山,云南腾冲以及缅甸、泰国,最后回到马来西亚吉隆坡,重走先辈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启文化寻根之旅。马来西亚雪隆嘉应会馆会长邹寿汉告诉记者,此行是为了响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领马来西亚华人青年企业家走进中国,同时增进中马两国的民间交流。


为谋生,他们下南洋,闯世界。他们中有人衣锦还乡,也有人再无归期。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华侨华人向外开拓之路,也是回乡寻根之路。而散落在广东全省各处的宗祠、庙宇、纪念地,也在百年历程中,从光鲜到斑驳,见证着他们从出走到归来的奋斗史、回家路。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认为,东盟国家跟广东有悠久的历史联系,彼此在文化上有认同感。要从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高度,将景点的文化内涵挖掘和梳理出来,尤其是不少景点有海外的历史和人缘关系,可以将其整合成旅游线路,推动海丝文化走出国门,共建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


攻略


广东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遍布世界各地的广东籍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英勇拼搏,成家立业。他们还作为中华民族的和平使者,积极推动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


据统计,目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约有3000万,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举奠定全国侨务大省之地位。广东籍海外华人华侨又可分为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各民系经由不同的港口出海。


历史学家黄启臣说过:“一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史,首先和主要是写在广东和广州港口的记录上。”要寻根问祖,探访那些散落在广东各地的古港以及纪念地必不可少。


台山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位于广东省台山市端芬镇大同河畔,于1931年由当地华侨以及侨眷侨属创建。大院占地面积80亩,108幢二至三层带骑楼的楼房,呈长方形排列,中间有40亩专供商贩摆卖商品的市场空地,俨如一座小方城。由于始建之初,华侨业主们将各自旅居国的风情和建筑特色融于中华建筑艺术之中,故有中西合璧之感。整个大院的每幢建筑物经过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但原貌保留较为完整。国内建筑界的专家学者考察后都认为:梅家大院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华侨建筑的典型代表。


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等电影与反映华侨之乡情况的电视剧也以此为外景拍摄,致使梅家大院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汕头樟林古港


红头船故乡樟林古港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境内,于明天启三年(1523年)创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巡检司。乾隆、嘉庆年间港口达到全盛,规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兴盛时可停泊红头船百余艘。古港遗址东起新兴街,西至蛡墩脚,南起叶厝园,北至天后宫,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粤东乃至赣南、闽南地区出海的一个主要港口,既是对外贸易口岸,也是移民的口岸。


樟林古港的新兴街至今已有200多岁高龄,历史上潮人祖先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必经此地,曾经商贾云集货栈成行繁华一时。世事变迁,新兴街依然保存完整,独具特色的清代建设群古韵犹存。


梅州松口古镇


拥有千年历史的松口古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在梅江下游,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是历史上商业贸易繁荣之地,属商贸重镇,最兴盛的时候,每天有300多条火船停泊,6000多人由此进出。这也是著名的华侨之乡。明末以后,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便是松口,这里深深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街道属于中西结合的风格。


松口古镇的名胜古迹有元魁塔(九层高的砖石建筑,始建于1619年)、文昌阁、四百岁的世德堂(明末皇帝崇祯之子逃难到松口而建立的皇太子宫,始建于1645年)、孙中山曾住过的爱春楼、始建于康熙年间的五龙桥、崇庆第、承德楼、勤诒庄等。


南雄珠玑古巷珠玑古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位于南雄市区北9公里处的梅关古驿道上,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其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由鹅卵石铺砌而成。珠玑巷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宋代沙角巡检司就设在古巷北面出口处的沙角。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


这里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数千万广府人视为发祥地。在珠玑巷的第二座古门楼上,就有石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等字样。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


手记


挖掘历史整合资源讲好侨乡文化故事


旅游业是典型的绿色朝阳产业,也是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的增长极的重要突破口。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旅游,在今天的广东有着从未有过的热度。


“根”是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各种机缘巧合下,怀着对未知憧憬的人们经过长途跋涉,离开了充满乡音的故土,踏入了风俗迥异的异国。但在内心深处,故乡的记忆从未忘却。海外华侨华人们对故乡的执着,让他们及后代选择回乡寻根。


侨文化是广东旅游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但由于开发、整合和修复不足,这些瑰宝仍没有被充分唤醒,难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磁石”,不少侨乡人文景观还亟待完善和配套。樟林古港的新兴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过去潮汕人祖先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必经此地,但如今新兴街却是繁华不再,少人问津。又如名扬海外的泰国国王郑信故里,也仅存一亭和石碑,车辆到此不便,和该景区应具备的名气不符。许多旅游景点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历史,夯实基础设施。


从粤东西北,到珠三角,各地市发展旅游各有奇思妙想,各有优势资源。然而记者观察到,广东全域却很难找到一条寻根问祖旅游专线,很多景点依然各说各话,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纸面。唯有握指成拳,利益共享,联合营销,广东侨乡风景画廊才能真正光彩夺目。


开发侨文化资源亦要讲人文故事。没有文化作为符号,纯粹的景色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广东旅游业应当用更接地气的方法,以及海外华侨华人乐于接受的语言来表现侨乡的故事,将故事与旅游产品有机结合。侨胞回到家乡,不能只侧重吃住方面,应当让华侨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在内容和行程安排上花点心思,找到真正吸引年轻人的东西。


广东海外侨胞众多,每一代华侨都有自己的故事,或可在华侨中寻找一些成功案例,写成小说或拍电影,当下文化的传播不一定寄托于有形载体,很多故事可通过互联网传播,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财富。此外,文化的概念可以更广,还可以推及华侨华人坚定地走出去,引进西方的思想、建筑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碰撞、交融。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好地讲述具有广东特色的侨乡故事。


南方日报海丝采访组/本版主笔:李科诚策划统筹:卢 轶 蔡华锋 黄扬华 罗彦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19:16 , Processed in 0.10406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