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荔枝古道上的川东民居文化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8:4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荔枝古道上的川东民居文化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期愿,也是平民百姓幸福的归宿。带着寻找乡愁的初衷,来到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曾不为外人道。今年春天,一群来自全国的文化研究专家因为荔枝古道考古调查来到这里,她的美才被发现:荔枝古道穿境而过,农耕文化保存完好,川东特色民居古院落群别具一格,风水、墓葬文化传承耐人寻味……


1
一条古道通南北
南起涪陵北达西安,川东北要道


  荔枝古道南起重庆涪陵,经宣汉、万源、汉中东部地区,再经过子午道,进入长安(今西安)。荔枝古道在万源境内分为东支线和西支线。西支线经鹰背、庙垭至秦河三官场,后经石窝、玉带、魏家、虹口(通江)、澌波(通江)、竹峪,经虹桥出川。荔枝古道经庙垭乡义庄坪嘉佑寺,渡马板滩,进入秦河三官场,行花甲坡至库楼湾,再至花山设有驿站,在三官场境内达10余公里。当地老者讲,几十年前,他们都曾沿着此驿道前往陕西镇巴县卖茶叶、买回盐巴。一条荔枝古道也是老百姓的一条盐茶商道。而今,驿站旧址、路碑依稀可循,在一清代墓碑上见此两句诗“假寇山前传古道,元顶背后著风流。”为荔枝古道又添一份佐证。
2

一座花山记变迁
当地乡绅墓冢,见证古道兴衰


  花山是清光绪年间当地士绅蒲永芳(张必禄侄子)的墓冢,位于山中一个叫鹿啃土的地穴处,是一处宝地。蒲永芳的花山之所以出名一是因为它占据着风水宝地,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此墓外有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瓦房(此在四川少见,达州独一无二)。塚前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碑楼,主楼设龛,雕墓主生前形象,碑亭檐柱刻二十四孝图,碑楼彩绘栩栩如生,经百年而颜色依旧。当地人有生前造墓的传统,此花山为墓主人80岁时自建,83岁去世与三位夫人合葬于此。曾经花山旁是古道驿站,来往旅人曾见证它的风水景致。后来,花山又见证着古道兴衰,山不语、人长眠、道荒芜、遗百年。
3

一间古刹传千年
始建宋代古寺,如今文宣场所


  在与秦河三官场隔河相望的庙垭乡义庄坪村,有一座宋代古刹嘉佑寺(1056年—1063年),于明万历年间重修。现存的嘉佑寺属悬山式全木建筑,大门上悬挂有一块“佛法僧宝”的匾额(匾额上方有文革时期“为人民服务”五个墨书大字),粗大的柏树木柱和横梁等木构件上均彩绘(雕刻)有文字和图案,屋脊上有十二生肖的彩色砖雕装饰,建筑所用瓦片远远大于当代常见的瓦,古寺大门前镶嵌有一块锗红色的带纹饰的石板。整个木质建筑整体呈锥形,从前面和后面看,柱子都是倾斜的。最为可贵的是它参与见证历史的进程。嘉佑寺曾被用作当地村小的教室,课表依然在寺内墙上挂着,如今的嘉佑寺与名扬小学一同划在校园之内,学堂、佛堂并置,也算巧合。


4

一栋库楼绵恩泽
文星字库塔,开启人文之风


  “库楼湾后山环抱亘数里,邑人朱氏庐居越数百年矣…于前则有微凸,相者谓胎元结处,苟得突兀,则人文蔚起…”于是在清光绪三年朱氏族人修立文星字库塔。塔身有当地历代文人题字,塔尖为笔,旁有一池塘为砚,池水为墨,塔内供奉书纸,文房四宝具齐,当地六品州同朱椟明道“衣食丰亏未足多,全凭功德壮山河。文星高耸文人作,武库环生武将过。


远映五湖同岱岳,高齐云汉赛岷峩。崇儒重道从今起,雁塔题名每笑歌。”或许真的是字库楼保佑着这里的山民,这里走出了许多名人志士、儒商巨贾,他们或回乡修路、或捐资助学,或不遗余力宣传,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家乡的文明,眷顾着自己的乡恋。
5

一排古树话忠孝
七株檬子树,寓意“萌芽生子”


  位于大屋基的“一品当朝”四合院落群由明代蒲一桐(曾任荆州布政司)所建,十余间房屋排成“一”字,几步大石台阶下去,三个四合院品字排开,形成“一品”格局,寓意“一品当朝”。但蒲一桐因贪污被查而自杀火烧别院,现存房屋为蒲氏后人沿袭当年格局重建。走进大屋基“一品当朝”院落的百姓中间,便会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七檬分支”。蒲氏家族自明代聚居此地,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至明朝蒲氏第八代蒲恩生七子,一日,他领七子于大院旁种下七株檬子树,寓意“萌芽生子”。后七兄弟有的远离家乡,有的留在当地,各自分散;而数百年来,这七株檬子树互荫成林,姿态万千,“七檬分支”成为一段佳话传播开来。
6
一片民居载乡愁
古院落相映衬,道尽古道沧桑


  川东古民居建筑特点是全木结构2层吊脚楼,屋顶两面斜坡盖瓦,标准建筑为四合院,入门正前方为堂屋,修得最辉煌,是一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堂屋内供奉“天地君亲师”和家神,家有红白喜事举行仪式都在堂屋。


  秦河乡三官场古民居群,由三大聚居院落构成,核心区域达4平方公里,完整保存四十余座四合院;民居群原生态环境保存完整,地势地貌改动小,受现代影响痕迹小,传统农耕习惯、民俗等保存完整,是目前四川省境内保护最好的古民居群,甚至全国罕见。大屋基、库楼湾、李家河三大院落群相隔不远,互相映衬。其中最具代表性大院子是“一品当朝”大屋基、库楼弯“旨抚民府”朱椟明府、“五世同堂”蒲延芳宅和李家河王化成老宅。


  “一品当朝”大屋基前面已经介绍。朱椟明府是位于库楼弯民居群中心位置的一座200年以上历史的木质结构四合院,院门口上方有一块“旨抚民府”的火焰竖匾,院内有四块牌匾,因文革藏于猪圈30年才得见天日。建筑雕刻彩绘保存完整,院前上马台旁一株古柏为清光绪年间“准授六品衔候补直隶分州”朱椟明亲手所栽。蒲延芳宅为距今200年左右的一处四合院,门口上方悬挂《五世同堂》金匾,落款时间为光绪28年。蒲宅内每一根木柱和每一面墙壁上都刻画(墨书)文革时期标语,文革中,此宅或许就是因此而躲过一劫。三官场民居古院落最大气、最辉煌的当属李家河王化成地主老宅,一座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建筑明显比周围其它民居高大,正门堂屋为三开六扇大门,堂屋内外墙壁皆为彩绘壁画装饰,八根木柱构成三边穿廊宽阔平整,建筑内所有磉礅、印盒石皆为人工錾花,当地住户讲,“这样一个磉礅师傅需做三年”,现场有六座这样的大磉礅,其难度可见一斑。所用梁木、窗花、神龛、一应家具皆为人工木雕艺术品,件件精品,难以复制。


  记忆中的故乡不仅仅有房子,还要有房前的河,屋后的山。如果三官场川东民居群只有这几十栋房子,是算不得特别的。恰好是在这里,有纵惯南北的荔枝道、神秘的风水字库塔和参天古树木为她增色,望得见笔架山如大鹏展翅,看得见澌滩河似玉带环绕,随处可见的桅杆碑牌记录的是先人的德行,田间荷锄的农人,山道赶路的学童,耕读文化在这里延续…………(2015年4月10日,华西都市报;文/邱燕秦超中摄影/常荣陈天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19 23:20 , Processed in 0.07109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