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592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荔枝古道系列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03: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前,四川、重庆、陕西三省电视台《探秘荔枝古道》系列专题片联合拍摄正在进行中,万源秦河乡因荔枝古道地理路线所在,有保存完好的古旅站洞洞店而被选中为拍摄地之一。

洞洞店位于秦河乡三官场村荔枝古道旁,占地80余平米,客厅为全木结构青瓦屋顶建筑,厨房为厚土墙结构,属典型的川东古民居特色,客厅正门横梁上画有五只蝙蝠,颜色经久未退,五蝠寓意“五福”。作为重庆通往长安城(今西安)的官道必经之路,这里在古时候是一家旅店,来来往往的背二哥常在这里吃住,确实是福气之地;“晚上住的人多的时候,外面坝坝头都睡满了人”,住在这里的蒲大叔听他的爷爷讲。在改革开放前的解放初期,这里的生意都还非常红火,随着后来高速公路的另择路线,这一段古道无人行走,餐旅生意才停了下来。


洞洞店的建筑年代,蒲大叔只知道他上面已经住了七八辈人,具体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就无从知道了;而洞洞店“洞洞”这个名字的来历,更是无人能够讲清,“这土墙上不知哪个年代就有很多被土蜂钻的大洞,有的深达十公分,洞洞店的名字或许因此而来吧”,蒲大叔笑着说。


2015年7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06:26 | 只看该作者
五月下旬,在网络里与赵老先生约定了许久的庙垭、鹰背荔枝道考察终于成行,其间天公并不作美,连日阴雨绵绵,然我们途中的心情却一直保持着艳阳高照。

千年古刹嘉祐寺

达州汽车北站乘车,经210国道至石岸口,过魏(家)罗(文)路到新桥河,沿河(口)平(昌)路到达庙垭乡名扬村小学,会了赵校长,受王、张二师指引,一座千年寺庙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嘉祐寺,坐落于庙垭乡名扬村义庄坪,三开间悬山顶全木结构,占地百余平米,寺旁六块明朝碑刻载明,自大宋创鸿基,明弘治、万历年间重修。建筑整体呈锥形,前看后倾,后看前斜,左看右矗,右看左立,此种结构重心下移,五百多年屹立不倒,可谓匠心独运。似乎是受了魁星点化,寺庙周围布七尊巨石,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斗柄直指长安,而寺庙恰在斗勺之内,此等布局,浑然天成,平日里对佛无知无求的我,早已被感化得一塌糊涂。

千年驿路荔枝道
嘉祐寺位于千年荔枝古道上,是我们此次步行的起点,告别王、张二师,三人走一段土公路,过了龙王桥,到鹰背乡约5公里的山路上,宽约1.5米,厚约30厘米的大石板不下5000步,踩在上面,脚底下满满的厚重感,心思一下子回到大唐天宝,远古的马蹄声蹬蹬蹬直响。这可是飞马传送荔枝到长安的大道呀,然而,我们却没能感受到这条道的便捷,石板还是那么宽,路却越来越窄,两边丛林荆棘靠拢再靠拢,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一边开荒一边匍匐前进,后面竟然迷失了方向。汗流浃背之时,夜幕将至,想想唐代的贵妃可以通过这条古道吃到新鲜的涪陵荔枝,而现在的我们却不能及时赶到鹰背乡上吃可口的晚饭,不由得心生感慨。

千年传说紫马坎

路上我们经过了马坂滩和紫马坎这两个地方,坎壁上有个天然的马蹄痕。从小就听外公讲,很久很久以前,负责运送朝廷贡品的差使行至马坂滩前,正待过河,顿时疾风骤雨,齐头水像一堵墙一样涌来,差使连同所骑紫马受惊,一路后退至五公里外的紫马坎才缓过神来,但见山下马坂滩大桥已无踪影,去路已断,此时,差使着了急,贡品误期,朝廷怪罪下来,自己必死无疑,还不如滩头撞死。正当那差使绝望之际,紫马倏地腾空而起,伴一声嘶鸣划破长空,飞过马坂滩,对岸三官场落地,蹄痕深嵌于紫马坎绝壁之上,留存至今,紫马坎和马坂滩这两个地名也因此而来。

抚摸马蹄痕,回望马坂滩,那千年前贵妃的一笑与紫马的嘶鸣又在耳根前回响起来。

千年崖刻佛造像

在鹰背乡今世缘旅馆休整一晚,因为假期还没结束,又听闻红峰乡有千年摩崖造像,我们的旅程继续,一路上路窄道弯山水奇险,徒增我们的刺激感而已。长安车风驰电掣到达红峰场,在不远处的田边巨石上,一个开间1.5米,进深1米的佛龛映入眼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神兽像呈对称排列,色彩亮丽,形神兼具;佛龛内壁“大唐天宝五年”、“皇帝陛下”字迹娇小却引人注目。天宝五载正是杨玉环被册立为妃的第二年,不难想象,当年贵妃的上台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偏僻地域会有多么大的影响。
打着手电对大唐文字一番琢磨誊抄之后,遇见厅房村唐氏二兄弟,出于文化人对文化人的敬慕,我们得到了盛情款待,真是个意外的收获。

千年知音今世缘

话题回到鹰背场,在千年“迷道”上一番乱窜后,受苏老师接待,今世缘旅馆里歇下。此前与二赵一苏从未谋面,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却是相同的爱好,仿佛我们千年前就已经相识,已是知音,千年后为了重逢,特意将地点定在了今世缘。好酒好菜上桌,四人相谈甚欢,千年前的故事在觥筹交错里散发出浓浓的芳香气息。

告别红峰乡,告别今世缘,告别嘉祐寺,告别二赵,脑子里装的是一路上满满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07:23 | 只看该作者
“花石板上踩一踩,富贵荣华自然来。”朱红色的石板,天然纹饰如花成簇,毫无人工雕琢,竞相绽放。踩在石板上,一座全木结构寺庙呈现在眼前,门顶“佛法僧宝”匾额熠熠闪光,梁上斗拱构件层层累叠,殿内三尊大佛宝相庄严,殿旁明朝《重修义庄坪嘉祐寺功德记》碑刻记载“自大宋所创鸿基”凸显历史悠远。驻足寺外,青山夹绿水,农田阡陌;书声隐古刹,感慨良多。呵!嘉祐寺。即刻取来香烛,东西南北作了揖,出得殿外,花石板上又多踩了两脚。

锥形结构新颖

嘉祐寺,坐落于庙垭乡名扬村义庄坪,三开间悬山顶全木结构,面阔11.4米,进深11.2米,高约7米。建筑整体呈锥形,由下至上渐收,前看后倾,后看前斜,左看右矗,右看左立;相比一般建筑,此种结构下盘更稳,台风也难吹倒,而不知情者还以为寺庙因年代久远而面临坍塌呢。

文字内涵丰富

寺庙除了天然花石板、深浮雕香炉、壁绘菩萨像之外,其保留下来的数千文字令人开眼。有六块不同时期的碑刻及两个石柱础近两千文字,记载了寺庙的修建时间为大宋初创,明弘治和万历年间重修;地点巴县太平乡十甲义庄坪;修缮者张友爵、杨氏夫妇,不忍古庵荒废变丛林而顿发善念。有16柱12梁,每根直径达40公分,上面数百文字记录着“巴县知县王臣”等官员以及佛学院“僧会司”成员的名字,以示这些人都曾出资助力;有“为人民服务”、“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文革标语;寺庙在上个世纪还被当做教室,墙壁上保留着当时的课表。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让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在这座寺庙里汇聚一堂。

  七星布局奇特

嘉祐寺位于荔枝古道旁,在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另择路线之前,这里香火鼎盛而兴三合场市。寺庙周围布七尊巨石,各约两百吨,似乎是受了魁星点化,七尊巨石成北斗七星状排列,斗柄直指长安,而寺庙恰在斗勺之内。谁若到寺庙一求,定当功成名就,名扬村出了许多有功名的人而名扬在外,必然是托了千年古刹的福。
如此悠久传统的寺庙,在周围现代化洋修楼房的包围下,竟然得以完好保存,平日里对佛无知无求的我,早已被感化得一塌糊涂。在我们依依不舍离别之时,友人赵洪贤诗兴大发,随心一首:

                                     钟叩义庄坪,大宋嘉祐寺。
                                     前倾还后斜,左矗见右立。
                                     七星点北斗,三合兴繁市。
                                     注目望长安,依稀万马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09: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三 于 2017-7-20 17:11 编辑

悉数花山四条“最”状

(蒲永芳墓)

蒲永芳墓位于秦河乡三官场村花山组,清光绪甲午年建成,百余工匠耗时三年,占地120平米。墓系一夫三妇四人合葬土塚墓,土塚长5米,宽4米;塚前建四柱三开间三重檐石质仿木结构庑殿顶碑楼,通宽3.5米,高3.5米,主楼设龛,雕墓主生前形象,坊间深浮雕文官武将;碑楼彩绘以红色为主,蓝色为辅,主题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前有须弥座四角攒尖顶碑亭一座,高4.5米,正面檐柱刻二十四孝图,额坊雕双狮,亭内阴刻记载墓主生前品性德行及家谱渊源。
该墓因其彩绘光鲜,如花绽放,墓亦即“山”,当地人俗称“花山”。“荔枝古道”经此墓前,墓旁曾有驿店,来往商人吃住于此,见此古墓豪华霸气,争相谈论,“花山”作为一个明显标志渐而成为地名。万源境内“花山”很多,但作为地名的,此是唯一。

“花山”有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青瓦房以遮盖风雨,房屋四面为竹篾石灰粉壁,屋顶横梁上书“亘古不朽千秋永固造主蒲永芳 大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岁季春月下浣日 吉旦”。墓上建屋且现存者,这在达州独一无二。

此墓风水极好,墓前方土石隆起,为胎元结处,字库石塔高耸,可保族人文风蔚起,此是其一。其二,墓后竖着的三包寨与左右横斜的元顶寨和毛顶寨相衔接,犹如一只巨大蝙蝠朝古墓展翅腾飞;站在茅顶寨,眼观三包寨,地形如梅花鹿,头朝古墓;三包寨上三个土包突兀,好似三个仙桃,惟妙惟肖。蝠亦“福”,鹿为“禄”,仙桃即“寿”桃,墓主人“福、禄、寿”三星高照,生前活得滋润,死后亦能长眠也。再者,狮子梁、污池梁相连,真真是一条龙脉,在墓前与蝙蝠相汇,此时黑蝠为金凤,三寨二梁自然风景巧妙结合,寓意“龙凤呈祥”。此等风水宝地,浑然天成,遍地难寻。

“花山”瓦房石灰粉壁上有三首民国时期题词,如今都已字迹脱落,但老一辈都能记得,89版《万源县文物志》亦有记载。

其一:
今岁剿匪到此行,元毛二顶夹花坟;
五世同堂世间少,四老同穴到而今。
陆军二十一军三师七旅二十团三营()连  新生活

其二:

自我离家到此行,不觉日光到今春。
纵然此地风光好,也有思乡一片心。

陈昔山

其三:

峩字去了山,西女一线牵。
大口包小口,却字留半边。

1934年4月中旬,万源保卫战反敌“六路围攻”第三期总攻打响,川军曾将红军包围在与秦河乡接壤的镇龙、石窝一带,徐向前亲自督战,利用元顶寨、毛顶寨及三包寨地形,节节防御,红军在大蝙蝠上居高临下,犹如天兵天将,川军久攻不下,在荔枝古道上元气大伤。川军“剿匪”失败,二十一军部下某兵士不敢违背“撤退者死”的命令,看到地上活人“五世同堂”,地下死者“四老同穴”,自己却生死两难,遂题诗粉墙不敢留名,在绝望中充满着“新生活”。相比第一首诗的“含蓄”,第二首诗作者陈昔山则直抒胸臆,点明思乡之情,表达对上级的极度不满。第三首为字谜诗,每句暗含一字,连起来则是“我要回去”,感情比第二首更进一步,干脆利落。这三首诗成为川军兵士急切盼望战争结束的真实写照。

达州各地墓碑上红军石刻标语数不胜数,大都表达对四川军阀的挖苦憎恨及对红军思想的宣传。但像“花山”瓦房墙壁上川军自叙“败绩”的文字恐怕为数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5#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13:43 | 只看该作者
万源石桅杆初探

在万源境内,一些房屋、古墓前可以见到一对高高竖立的石柱,上挂石斗或立石狮,下有石座支撑。这是民间常叫的“桅杆”,竖立于古代科举考试废止之前,在研究古代科举功名方面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在中国,知道桅杆的人本就不多,有所了解的则更少,有所研究者少之又少,研究比较系统的则几乎为零。然而,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世人还没有“桅杆”这个概念时,大部分桅杆已经因为时间的久远、风雨的侵蚀而变得残缺不全;再不对它们进行修复保护与研究传承,只怕在不久的将来,桅杆这个东西如同从未在世界上存在过,还未被熟知,便已被忘却。

一、构件及寓意

常见的桅杆为石质材料做成,两根形制相同,并排树于屋前和墓前,方块石座固定石柱,石柱上部各挂一个石方斗或顶端各立一个石狮。桅杆作为科举功名的象征物,其每个部件都有着非凡的寓意,无不表达着功成名就的美好愿望。

石座:一个标准的石座如同官印,六级组成,寓意“生老病死苦生”,下面第一、二级为四方空心体,形如印盒的盒盖、盒身。第三级为四方实体,第五、六级为相互错落的八面矮体,第六级为圆面矮体;这四级形如一块印章,第三级正方体为印身,第六级圆柱矮体则是印的抓手。圆柱矮体下边刻卷边荷叶,形如石锣,圆体似鼓,置于锣上,石锣、石鼓寓意捷报传来,官印寓意桅杆主人功成名就。秦河乡三官场库楼湾苏现良屋前桅杆的石座与人肩高,有如一张大桌子,上刻“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案,实为经典。

石柱:石柱5至10米不等,分为两种,立狮的石柱为四方高柱,挂斗的石柱为八棱八面高柱,由下至上渐次收细,形如笔杆;柳黄乡寨坝村“王七爷”桅杆越过房顶,通高近10米,有耸入云天之势,即便现代逃课的学生走在下面,也会被感化而奋发读书。

石斗:石斗穿插于石柱上端约三分之二处,有四个石撑顶住予以固定,四个侧面呈梯形,上下二面为正方形。石斗形似魁星手中的砚台,又如量米的斗具,既像北斗七星的勺子,也像官员的帽子。万源市河口镇陈家桅杆的两个方斗四边分别刻着“直霄云上”、“文光射斗”几个大字,可见,斗在桅杆的各部件中最具内涵意义了。

石狮:石狮立于四方石柱顶端,两个石狮侧着相向,均朝吼天状,既有辟邪之功效,也寓意主人求得功名时朝天大喊以感谢文星照顾。
柱顶:柱顶为挂斗石柱顶面上的构件,有的如毛笔尖,有的为圆球型如官帽的顶珠,有的桅杆则没有顶子。
二、石斗的连接作用
一般认为,斗之所以挂在桅杆上面而不落下,是因为桅杆石柱上细下粗,加之斗下有四个石撑顶住,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万源市秦河乡半边街村倒向坟秦彦玉桅杆、金刚坝村向家坝秦达清桅杆以及另一处秦氏桅杆,因为年代久远而存在不同损坏,此三处桅杆石柱方斗处均“断裂”,且每根石柱的两个断裂面均平整光滑。再细看保存较好的桅杆,许多石柱由下至上逐渐变细,以斗连接处为界,上部明显比下部细了许多而没有呈现出渐进过程;有些桅杆石柱上部棱线与下部棱线明显没有相应对齐,甚至有些桅杆的石柱下截为八棱八面,上截却是没有棱线的圆柱。因而,大多桅杆石柱并不是完整的一根,而是两截合二为一,挂斗主要靠的是石柱连接处下部被凿开的支撑面,石柱下粗上细及石撑对石斗的稳固只是起辅助作用。由此可见,石斗除了用来体现桅杆主人身份,它还起到一个连接作用。

三、石柱的构造力学

石柱下粗上细,越往上,柱体越圆,接触气流越小,能够有效缓解风的侵蚀使抗压力强;材料相同,重心下移,使得底座更稳固;石柱由两截用石斗连接组成,安装之前有利于运输,分截安装也让桅杆的竖立变得更加容易。石柱随着漫长时间的风雨侵蚀,断裂时很可能会先从石斗处“断裂”,这样就极大地减小了石柱整体倒塌而击到房屋或行人的危险性。现代的电线杆的构造原理就与桅杆构造极为相似,其材料性质、空心结构、通体圆柱更具现代先进性,我们可以认为,现代电线杆的构造是对古代桅杆构造方式的传承和发展。

四、对一些民间流传的否定

关于桅杆不同形制所代表主人的不同身份,考证较少而民间流传颇多。

一是民间很多认为,桅杆因等级不同,秀才底座为四角,举人为六角,进士和四品官以上为八角形状。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是有逻辑,很让人愿意去相信,但显然经不起实际考证。柳黄乡寨坝村楼房湾徐三元为秀才身份、秦河乡三官场村库楼湾组朱椟明从六品衔等诸多不同身份的主人,其桅杆底座均是四角、八角的混合结构,并无分别,有些地方的桅杆甚至没有底座,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石夹子。

二是关于桅杆代表文功名还是武功名的普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石桅杆代表武功名,木桅杆代表文功名。由于木桅杆几乎无存,单从个例无法去证明它究竟是不是代表文功名。当然,木制桅杆柔弱温和、石制桅杆坚硬刚强,分别代表文、武功名,听起来也很让人愿意从心理上去接受。柳黄乡恩进士张建成、国学张钟儒,秦河乡国学秦新恬等,取得的均是文功名,且均无武功名,但其桅杆都是石桅杆,这使得第一种说法不攻自破。
第二种说法则是,顶端有石狮子的代表取得文功名,挂斗的代表取得武功名。狮子代表勇猛,用它来代表文功名;挂斗桅杆的石柱顶端形似收拢的毛笔,用它来代表武功名,这二者都让人在心理上是不愿意去接受的。不过,确实有现存的桅杆中,顶端是狮子的,其主人生前取得的是文功名,秦河乡三官场村州同朱椟明、明经郎朱光奎,庙垭乡明经进士苏含啓等。但是,从可以确切考证的桅杆当中,笔者还没有发现代表武功名的挂斗桅杆,倒是同样代表文功名的挂斗桅杆却也很多,如秦河乡国学秦振清桅杆、国学张玉壹桅杆等。

五、笔者考证

经过几年考察,笔者取得27对桅杆资料如下:

地名          主人    身份     区别  顶子  处地  年代          备注
万源市秦河乡  姓王    不清     挂斗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姓张    不清     挂斗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姓秦    不清     挂斗  笔顶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待考    待考     挂斗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秦九寅   京元    不清  不清  屋前  待考
万源市秦河乡  姓蒲    不清     不清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姓秦    不清     不清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姓秦    不清     不清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姓王    不清     不清  不清  屋前  不清
万源市秦河乡  秦振清  国学     挂斗  不清  墓前  嘉庆19年
万源市秦河乡  张玉壹  国学     挂斗  不清  墓前  宣统辛亥年
万源市秦河乡  秦谷仁  监生     挂斗  球顶  墓前  待考
万源市秦河乡  秦达清  无       挂斗  笔顶  墓前  道光          子国学
万源市秦河乡  秦彦玉  不清     挂斗  不清  墓前  嘉庆24年
万源市秦河乡  朱青钱  处士     挂斗  笔顶  墓前  同治5年       子京元
万源市秦河乡  朱光奎  明经郎   立狮        墓前  光绪16年
万源市秦河乡  朱椟明明经进士  立狮        墓前  光绪
万源市柳黄乡  姓王    不清    挂斗  笔顶  屋前  不清
万源市柳黄乡  姓陈    待考    挂斗  球顶  屋前  不清
万源市柳黄乡  徐三元  生员     挂斗  笔顶  墓前  乾隆54年
万源市柳黄乡  王代有  不清     挂斗  笔顶  墓前  咸丰7年
万源市柳黄乡  张钟儒  不清     挂斗  不清  墓前  嘉庆10年      子国学
万源市柳黄乡  张建成  恩进士   立狮        墓前  民国二年
万源市庙垭乡  苏含啓明经进士  立狮        墓前  光绪
万源市庙垭乡  张玉恩  恩进士   立狮        墓前  光绪
万源市河口镇  姓陈    待考    挂斗  平顶  墓前  待考
万源市曾家乡  潘月桂  国学     挂斗  笔顶  墓前  同治5年

    从上可以总结出如下推论:

一、墓前桅杆兴于乾隆后期。由于大多桅杆上没有刻录文字,屋前桅杆兴于何时无法确定。秦汉到明末清初的古墓均为土丘或地宫,乾隆后期则风格大变,出现了地面建筑如碑亭、石狮以及石刻人物、牛、羊等,而这种风格之外的古墓均不曾立过桅杆,那么,墓前竖立桅杆应该始于乾隆之后。万源市柳黄乡寨坝村楼房湾徐三元桅杆,立于乾隆五十四年,是笔者已知年代最早的一对。

二、屋前桅杆均是挂斗桅杆。27对桅杆中有11对立于屋前,其中有6对能确认是挂斗桅杆,其余5对由于保存不善无法辨认。

三、桅杆是文功名的象征。由于屋前桅杆没有文字佐证,所以无法真实推论主人身份。16对墓前桅杆中能够通过文字确认主人身份的有13对,均是取得文功名的人,目前还没有发现取得武功名而立桅杆的人。
四、墓前桅杆监生挂斗,贡生立狮。13对主人身份确切的墓前桅杆中,挂斗的8对,立狮的5对。8对挂斗桅杆中有7对的主人均是监生或者其奉祀人为监生,仅有1对桅杆的主人只写明生员,奉祀人身份待考。5对立狮桅杆主人身份均是贡生。监生是在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最高学校)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贡生即挑选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可以见得,立狮桅杆的主人比挂斗桅杆的主人身份要普遍高一级。

由于桅杆现存数量不多,又少文字记载,需要我们继续探究的谜底还有很多,笔者考证出的结论也太过局限。保护桅杆,研究与传承桅杆文化还需要更多有心人士一起,继续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6#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14:49 | 只看该作者
“一品当朝”大屋基

蒲氏家族聚居地,明代蒲一桐所建,大院建筑均为木质结构老宅,其中十余间房屋排成“一”字,几步大石梯下去,朝门口及两个并列四合院(三个“口”字)组成一个“品”字。所以,其格局就成为“一品”,寓意一品当朝;院内议事厅、上马台一应俱全;因蒲一桐任上贪污被朝廷知晓而吞金自杀,所建“别墅”毁于大火,族人后又重建,当年格局沿袭至今。大院内有一棵核桃树,高大无比,每年可产核桃几百斤,大院旁有七棵珍奇檬子树,檬子寓意“萌芽生子”,因蒲氏先祖蒲恩所生七子而栽种,如今这七棵檬子绿树成荫。

据蒲氏碑刻家谱可以推断,蒲一桐、蒲恩均是明朝人物,蒲一桐时代在大火中留存下来的排马梯以及蒲恩亲手栽植的檬子树当属明代成果,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时代变迁,底蕴长存,还请今人铭记、保护与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16:24 | 只看该作者
“五世同堂”蒲延芳宅

该院系穿斗式歇山顶木结构四合院,两百年左右历史,保存完好。院前六步排马梯,寓意“生老病死苦生”,朝门口上方挂有一巨匾,宽3米,高1米,上书“五世同堂”,贴金粉,牌匾上中间有一金印,饰金粉,刻满文。金印下方书小字:右给  蒲永芳  准此;匾右边书:特授绥定府太平县儒学正堂加五级纪録十次  赵(为);左边书:光绪三十八年壬寅岁季春月望日。蒲延芳九十大寿时,蒲家五世都存,一百余人且未分家,因而有官员送了他这块匾。踏入院子,踩在印盒石上,光绪年间“寿比南山”牌匾挂堂屋门楣上,两边刻文革时期对联“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太阳千秋永照”,左右墙壁上分别刻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几个大字。窗花及柱头下的磉礅雕刻精致,生动灵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8#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17:43 | 只看该作者
文星字库塔

文星字库位于万源市秦河乡三官场村南1公里,保存完好。为密檐攒尖式塔,四方座,5级;座高0.75米;塔身5檐:第1檐塔身为为四方体,第2檐后塔身为六方体;通高8米。塔身1、2级刻有诗文和塔题,其塔题如下:
皇清光绪三年岁在丁丑孟夏日吉旦
库楼湾后山环抱亘数里,邑人朱氏庐居越数百年矣,逰庠食饩代不乏人,亦山气之钟灵者也。扵前则有微凸,相者谓胎元结处,苟得突兀,则人文蔚起,当于青云而直上,扵是议建塔培文峰,屡杀(左边光右边文,念sha,同“杀”,可会意理解为失败于。。。或发起;左边分右边文,念ban,同颁,发布)鸠工,未获鸿举。今春岁在丁丑,族内领袖耀宗等,同心募化,协力经营,寝茔材以出工费,令轮食以备口粮,不日而聿观厥成焉。上镌魁像,耸接云排,层接石台,尖同笔插。高矣!美矣!巍乎!焕乎!向前,烟火千家,辉生落照。隔岸,青山十里,势讶飞来。觉銮楼凤阁、月榭云亭不足夸其盛也。夫太邑自张军门建塔而外,未有继起者,兹忽成此,更为名山生秀色。然而,文峰培则文星聚,文星聚则文名显,军门顾足多乎哉!异日者雁塔题名,头画点朱,我於是乎卜矣,非由此建塔有以致之哉。
本邑明经进士、候选儒学正堂  戟门苏含棨撰

塔之四檐下,有字为“文星字库”,正楷明刻。
洞口处有“敬惜字纸”四字

库楼宝塔逈非常,信表琉璃映学堂;
隔岸金龙堆锦绣,向前火凤耀辉煌;
珠光赋就蓝田水,玉润文题粉壁墙;
帽合衣冠传世代,名垂高石震他乡。
               朱璧山题

衣食无亏未足多,全凭功德状山河。
文星高耸文人作,武库环生武将过。
远映五湖同岱岳,高齐云汉赛岷峩。
崇儒重道从今起,雁塔题名每笑歌。
本境州同候补直隶分州朱椟明题

    蜀中教化肇文(),石室留功普()司;
    井里桑麻()素业,(赏)庠术()()皇(凤);
    千年(道)脉凭传统,一代英豪赖发蒙;
    一路烟云昇接(),圣贤精气达苍穹。
本邑业儒王士必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9#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1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三 于 2017-7-20 17:20 编辑

文化库楼,朱氏院落

——寻访荔枝道纪(五)


沿荔枝古道斜下止马坎,走过龙王桥,轻行义庄寺,越渡马板滩,便进入今万源西南102公里的秦河乡三官场村境。走过几根田坎,躬行花甲坡百余石级,举目前望,一座典型的川东宅院矗立眼前,这就是远近闻名、深蕴文化的库楼,近代朱氏聚族院落,被周遭名士及民众习称为的库楼湾。
库楼之名,各地皆有,名之缘由,多有说道。库楼亦称库庐,楼也好,庐也罢,关键是库。何为库?物质在循环中暂时固定、贮存之场所是也。历史时期的库楼建立,一般是实物税制和财政储备的产物,地方为暂贮“皇粮”或收储社、义仓粮而筹资建立。及至现代粮食商业制度代行财政粮油储备职能后,自宋建社仓及至人民公社化后生产队设立储备粮而建保管室到1983年农村联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始,官家和集体的库楼或社仓或保管室方于村间彻底消失,然以此而得来的地名却以独特的文化现象依然长存。据笔者所知,库楼湾的库楼则另有缘由。

史载,战国时期,地属巴国。周集云认为,巴国之一都今巴州,地当隶属。秦灭巴实现统一,设巴郡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统束斯地。秦殁汉兴,高祖封汉王统巴蜀。相传刘邦为汉王后巡走间道筹集粮草、募集兵士以“暗渡陈仓”、争霸天下,夜宿今龙歇沟头之是时小镇,次日来到库楼湾,见此地地处半坡,三面环水,北靠山势壁立,如黛如粉,壁下坝如校场,随赞曰:粉壁题诗,校场练兵,库楼集粮,三关宿地也。遂定下在此建库楼,广积粮,同时募士练兵。汉王南寻巴蜀则就此而返,因汉王所言留下的粉壁、教场、库楼、三关(后讹关为官)相继成为寨、坡、湾、场的地名,虽历经兵燹,换代战乱,但这些地名代代相传,生辉至今。

沧海桑田,悠乎千载。越去两汉晋隋,岁月到达唐天宝年间,开(元)天(宝)盛世的开创者唐明皇李隆基父占子“巢”,为投昔日儿媳寿王妃、是时巧取为己有的杨贵妃的嗜好,自涪州乐温(今重庆市长寿区乐温镇)专门高速运鲜荔枝至骊山华清池,将昔日之间道,进行了规模性整治,形成被后世称为的荔枝道。库楼湾以其地理所在,依然特立于荔枝道旁。

至湖广填川,朱氏迁来库楼湾聚族而居。迭经农民起义、流民侵扰、官军清剿、近代革命战争数十次洗礼,库楼湾的朱氏院落遇燹难免,现存院落是晚清时期重新在库楼湾建立的。不过,随着市场经济的浪潮,农村人口的大幅转移,古院落已经显现出颓败迹象。

朱氏院落由9个四合院相连,60余户朱姓人家、400多人齐居于此,晨赏勃发朝阳,添薪袅袅炊烟,同享落霞满天,共建库楼文化。院落旁边的粉壁寨、教场坡折射出汉高祖那雄才大略,院落周遭的石桅杆、字库塔凸显出朱氏家族谱写库楼文化的不懈努力。院落间的宽窄巷子,铺满青苔的石梯,门壁上色彩光鲜的壁画,院门上悬挂的福寿牌匾,院后雕刻细腻精致的朱氏墓堂,皆是天然保存下来、毫无修饰痕迹的名胜遗迹,以其文化与自然浑为一体的独特风格深锁今之大山深闺里。新中国建立20年后,随汽车运输发展,古道的繁华,熙攘的行商,富绅与官家,“背二哥”歇气的吆喝,年轻才俊的马蹄声声不复于道,库楼及朱氏院落全然超脱于外界,反然更显古老而质朴。

木质四合院成群聚集,堂屋、吊脚楼、小天井、磉礅布局独到;堂屋门板上的人物壁画采用浮刻、矿物质颜料与粳米汤调和着色,迄今透着几分鲜艳;窗户采镂空雕手法镌刻的花鸟祥云,不仅携带和煦清风和光亮为房主人增进健康,而且留下自身精美为游人带来美的触享。

朱氏是明洪武初年自湖广来川为业的。据族老讲,他们的入川始祖由水路经夔州(治今奉节)至梁山(今梁平),再沿古间道(荔枝道)寻走于此,见此地有汉武遗迹而落脚生息,至今已繁衍至二十八代。朱氏耕读为本,文武两重,才俊不乏,名留乡梓。见诸史籍者有:嘉庆军功恩赐武举朱一元,咸丰戊午科武举朱中山,赐修职郎、准授六品衔、候补分州朱椟明,明经郎朱光奎,封君朱青钱,宣统三年选县议员朱元甫,民国时期朱隆礼、朱智隆等一批志士仁人。新中国建立以来,一批批建设人才从四合院楼群里走向华夏四面八方,为民族复兴事业添砖加瓦。这些都为库楼文化进一步添彩增色。大院堂屋门上方挂有“节寿荣封”、“节寿双高”两块牌匾,对张宜人(朱如玉妻)节操和高寿着尽褒扬之势。朝门上悬挂着“旨抚民府”的官牌,昭示以孝母而未能就任的抚民同知朱椟明的官勋。院落各经柱、门柱及各门枋上尚存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海洋”运动所刻写的“红色标语、语录”:“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等,不一而足,见证着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铭刻着“十年动乱”的出奇缩影。

步出朱氏院落,立于朝门两边的一对华表,已然仅剩下两个约一人高的表座依然彰显着武举人朱中山给朱氏带来的荣耀,那标识举人武功的桅杆,早随破除封建迷信的大跃进时代而匿迹。

绕行院落之后,朱氏家族墓地群前的桅杆矗立相关墓前,宣扬着墓主人的尊贵和名望。如今保存完整的尚有3对,分立于明经郎朱光奎、修职郎准授六品朱椟明、封君朱青钱墓前,桓表皆为晚清时期依制所立。朱光奎、朱椟明墓前桅杆顶端石犼蹲立,朱青钱墓前桓表则各挂一斗。

与桓表一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朱椟明墓前的赑屃座神主碑,碑之两侧镂空雕有祥云腾龙,神主碑帽镂空龙头神威无敌,神主位端庄镌刻主人之官爵功名,凸显自豪。漫漫岁月,尘封昨昔。两丛七里香藤蔓悄然爬经赑屃背,沿着神主碑边沿直上碑顶,继而四散开来,张如大伞,庇护着赑屃,春季到来将七里香花洒向库楼,满载春天的情义香及数里。

站在赑屃碑前,环目朱氏墓地,墓堂上精雕的戏剧折子、人物战场、莲花石狮、祥云石犼、或龙或凤,栩栩生奇。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墓堂仍然色彩鲜艳,墓雕依然保存完好。逐图拜读,寓意深刻,受于启迪,无不为墓堂工雕及布局的独到匠心而啧啧称叹。

走出朱氏墓园,一座高高的字库塔映入眼帘。这座建造于光绪三年(1876)的文星字库,相距朱氏院落500米,保存完好。为密檐攒尖式塔,四方座,5级;座高0.75米;塔身5檐:第1檐塔身为为四方体,第2檐后塔身为六方体;通高8米。塔之四檐下,正楷明刻“文星字库”。塔身1、2级刻有诗文和塔题,其塔题文曰:

库楼湾后山环抱亘数里,邑人朱氏庐居越数百年矣,游庠食饩代不乏人,亦山气之钟灵者也。于前则有微凸,相者谓胎元结处,苟得突兀,则人文蔚起,当于青云而直上,于是议建塔培文峰,屡殺[原字为左光右文,字解同殺]鸠工,未获鸿举。今春岁在丁丑,族内领袖耀宗等,同心募化,协力经营,寝茔材以出工费,令轮食以备口粮,不日而聿观厥成焉。上镌魁像,耸接云排,层接石台,尖同笔插。高矣!美矣!巍乎!焕乎!向前,烟火千家,辉生落照。隔岸,青山十里,势讶飞来。觉銮楼凤阁、月榭云亭不足夸其盛也。夫太邑自张军门建塔(注:指太子少保、谥武壮公、云贵提督张必禄建文峰塔培植万源西南文峰)而外,未有继起者,兹忽成此,更为名山生秀色。然而,文峰培则文星聚,文星聚则文名显,军门顾足多乎哉!异日者雁塔题名,头画点朱,我于是乎卜矣,非由此建塔有以致之哉。

这篇洋洋洒洒的题记出自本邑明经进士、候选儒学正堂  苏含棨之手,叙事抒怀并于一体,颂扬宣张融于一文,耳目一新,激情澎湃。文星塔座镌刻的朱氏士子诗句引人入胜。朱壁山的八景诗将周遭胜景镶嵌有序,如生栩栩:

  库楼宝塔逈非常,信表琉璃映学堂。
  隔岸金龙堆锦绣,向前火凤耀辉煌。
  珠光赋就蓝田水,玉润文题粉壁墙。
  帽合衣冠传世代,名垂高石震他乡。

州同、候补直隶分州朱椟明的题句更显豪气:

   衣食无亏未足多,全凭功德状山河。
   文星高耸文人作,武库环生武将过。
   远映五湖同岱岳,高斋云汉赛岷峨。
   崇儒重道从今起,雁塔题名每笑歌。

诗文随字库一起被列入文物,成为万源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文物局收录于《中国文物地图集(四川卷)》。

    伫立塔边,西瞰铁炉坝,梯田层层,拾级通天;回眸火烽山,青翠欲滴,纯青如火;东望金龟山,雄踞右侧,驮起蓝天;举目玉皇观,水帘飘逸,北去幽远。驻足塔前,无尽遐萦,校场嘶鸣汉武,荔枝飞奔长安,思也悠悠,念也及远,只听得见的是叹之气息。(赵洪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7-20 17:22:50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库楼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年荔枝古道在万源两进两出,秦河乡境内长达十余公里,库楼湾就位于万源西南100公里处,秦河乡三官场村古道之旁。
库楼湾为朱氏家族聚居地,四合院九个相连,计六十来户,四百多人,院落建于满清时期,历百余年至今完好。“粉壁题诗,教场练兵”, 院落旁仍然沿用的古地名粉壁寨、教场坡,留存下来的清代功名石桅杆、字库塔,足可见朱氏家族历来文武之风并盛,才人辈出。院落间的宽窄巷子、铺满青苔的石梯,院内淳朴的朱氏百姓、色彩光鲜的壁画,院门上悬挂的古牌匾,院后雕刻细腻豪华的朱氏古墓群,皆是天然保存下来,毫无名胜风景之修饰打造与宣传,朱家大院掩映在大山深闺里曾经繁华已久的古道旁边,全然超脱了外面社会飞速发展的日新月异,依然古老而质朴。
四合院落:朱家大院主选木料,配以篾条、片石、泥巴等修建,四合院结构成群聚集,堂屋、吊脚楼、小天井、磉礅等古代标志,与现代建筑完全两样。堂屋门板上的人物壁

画采用浮刻,矿物质颜料与粳米调和上色,经久不褪;窗户镂空雕刻成花鸟祥云图状,透风进光而又美观大方;文革期间刻在各柱头、墙壁上的标语不计其数,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等,这些标语就好比文革的缩影。族人们夏天聚集在小天井内纳风乘凉,冬天围着火儿坑摆龙门阵,有大喜事在院内设坝坝宴,族中有人去世在堂屋里做上几天几夜的道场,平时各自依据节气在田园里农忙,节奏很慢,人心闲适,一切都是那么地不同。朱氏自明初湖广填川而来,繁衍二十几代六百余年,有朱氏老人牵着六七岁的小叔叔玩耍嬉戏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字库塔:距库楼湾朱家大院500米处有一字库塔耸立在水塘边,建于光绪三年,高约8米,六层,底层四面四角,上面各层八面八角,里面中空;底层四面阴刻记载了修建该塔的相关内容,第二层则列录了族人中取得功名的名字。
字库塔又叫惜字塔、敬字塔、字库楼,“库楼湾”这个地名也因此塔而来,该塔为朱氏家族共建,为了鼓励后代用功读书,求取功名。塔如笔,塘如砚,水如墨,塔内供奉着书纸,文房四宝可谓样样俱全。字库塔第二层有个U型洞口,里面底部有个雕花状漏孔,古人读书用过的废书旧纸不会像现代人一样随处丢弃,而是存放着,到了一定数量,就拿到塔内烧掉,希望自己惜字如金的举动能够打动神灵,保佑自己能够取得功名。字纸焚烧后的灰烬经此沉到塔底,而烟雾则从各层顶部孔中一直飘出塔顶尖到天上,老人说,焚烧过后的灰烬上看不到字,因为字是圣物随火化而升天了,随意丢弃字纸是对字的践踏,对文神的不敬。
据朱氏老人介绍,此塔高度远不止八米,因为塔底并不在地面,而是通到底下与水塘底面相平,塔底存放着大量各种经书,文革时期反四旧,许多文物书籍遭到破坏,朱家有人为了避免被人为毁弃,只得悄悄把书背到字库塔,从里部洞口丢下塔底,希望那场风波平息之后再取出来。后来的人试图捞取,才发现塔底太深太阴暗,而且里部洞口又小,行动无法实施。
      字库塔还有着另一层奇怪的风水,那就是“敬惜字纸”下面的洞口,此洞口有“吞口”之效,即吞掉一切灾祸和妖魔鬼怪,起“吞并”之意。吞口必须背对房屋,面向开阔处,当年设计字库塔的石匠为王姓,王姓朱姓都乃大姓,而字库塔恰恰就在这两个大家族之间,若吞口背对朱姓,朝向王姓,整个王家大院就会被“吞噬”。王姓石匠便借“库楼”谐音“箍龙”,建议将洞口朝向龙头(粉笔寨山形似龙身),因为龙喜欢水,若在塔前挖一个水塘,龙必然前来,塔口吸入水气也就等于吸入龙的灵气,把龙“箍”在塔里,能够保佑朱家一年四季风调雨顺。这个阴险的想法被朱家采用,风雨顺了,习文演武的风气却被吞并了。修建字库塔之前朱家出了许多文人武士,尤其是朱椟明官至州同,准授六品候补分州,但祈求考取功名之用的字库塔建好之后,朱家后人并无什么考取功名之例。

石桅杆:桅杆也叫华表,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产物,古代某人考取了秀才、举人、进士或做官,往往会在家门前或死后在墓前树立桅杆,以示个人功名及家族荣耀,鼓励后代宗亲努力进取。朱家大院现存有四对桅杆,有三对立于墓前,保存完好,其主人身份分别为“明经郎朱光奎”、“修职郎准授六品朱椟明”、“封君朱青钱”,其中朱光奎桅杆和朱椟明桅杆顶端立石狮,朱青钱桅杆各挂一石斗。另一对立于朝门口前,挂石斗,但已经损坏,只剩下两个一人之高的桅杆座,主人身份待考。朱光奎和朱椟明皆为文职,其桅杆顶端均是立石狮,朱青钱桅杆和朝门口前的桅杆顶端均是笔尖状。
据老人讲,桅杆挂斗表示主人取得了武功名,顶端为笔尖表示取得了文功名,朝门口前的桅杆主人是文武举人,力大无比,饭量更是惊人。古时建房安装最后一根横梁时,会请亲朋参加“上梁”仪式,有外姓老爷举行仪式时为显风光,特意请这位举人表演上梁,等到正式仪式举行那天,举人却严重感冒,老爷所办“十大碗”(当地宴席俗称“十大碗”)各色菜品美味至极,举人却无胃口。老爷担心举人不吃饭没力气上梁,问怎么办,举人说饭菜都太干,麻烦老爷差人弄上“一螺旋子”(量米用的斗,一斗十二斤)米熬一锅稀饭,等一锅稀饭被举人喝光,老爷之前的疑虑一扫而光。仪式开始,四个壮汉抬来一根横梁,交与武举,武举单手撑起,一步一步爬到梁上,将横梁稳稳一放,宾客无不拍手叫好。感冒了还能单手举横梁,身体正常时会怎样?
牌匾:朱家大院存有三块古牌匾,有两块横匾挂在堂屋门口,分别为“节寿荣封”、“节寿双高”;另一块为“旨抚民府”的竖匾挂在朝门口上中央,据老人讲,族内曾出过一位大人物,朝廷颁旨授匾请他做抚民府知县,因其母亲年老体弱,需要侍奉,为尽孝心而没有上任。

古牌匾:朱家大院后面为朱氏家族墓地所在,人物战场、石莲花、石狮子等镂空雕刻应有尽有的豪华古墓一个连着一个,当代人看到这里的石雕艺术那么精美,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还能色彩鲜艳,保存完好,无不为古代匠人的手艺啧啧称奇,而朱氏族人在为外人介绍时脸上随时都显露着骄傲与自豪。其中修职郎朱椟明的墓十分有特色,该墓墓碑被乌龟所托,两根刺玫瑰从地底下爬上乌龟背,刺藤沿着墓碑边沿生长至碑顶,然后四散生长开来,常年生机勃勃,形似大伞,龟在下面遮风避雨,实为奇观。

时过境迁,朱家大院已然成为秦河乡三官场荔枝古道旁继蒲家“一品当朝”衙门遗迹、“五世同堂”老宅、“花山”古道驿站、王化成旧居之后的另一个集观光旅游、考古研究与寻求身心宁静的又一胜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4-25 16:10 , Processed in 0.115483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