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76|回复: 0

[资料]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复制链接]

352

主题

670

帖子

21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57
发表于 2017-7-15 07: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氏宗亲 于 2017-7-15 07:08 编辑

内部资料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活 页 文 选
——第346782期 <总第3467811期>——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编                2017年
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
翁  飞
~主讲人简介~
    翁张伟然王立新吴根友姜鹏飞,1954年4月出生。历史学博士、研究员。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9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戴逸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在导师指导下潜心从事《李鸿章全集》统编。毕业后回皖工作,历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淮系集团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学术界》杂志社编审。兼任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徽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安徽大学历史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特聘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和安徽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尤其精研李鸿章和淮军、淮系集团,先后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五十余篇。1997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999年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讲座内容~                                                                                                                                                                                                                                                                                                                  
我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正处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分化、大转型时代,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她被西方列强用鸦片贸易、洋枪大炮和不平等条约撬开了大门,传统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了无情的破坏。封建社会末世所淤积的各种矛盾,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式得到了总爆发。太平天国就是在我们贵州的邻省广西开始了金田起义。而代表相对先进生产力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运用极其野蛮的侵略方式,用洋枪、大炮、鸦片,企图使中国沦为世界资本市场的殖民地和附庸国。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这样一种局面,用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翁李鸿章自己的话来表述,就是:“三千年一大变局”。
为什么叫“三千年一大变局呢”,因为中华华夏文明实际上有上万年的历史,但是因为有文字记载的大概在五千年,现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七千年,即甲骨文字。在古代文明形成的时期,到了距今三千年前后,就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我们的文化体系开始形成,进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了孔孟、老庄,然后儒、道、墨、法交汇融合,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文明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没有进来以前,三千年来一直没有比它更高的文明,哪怕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来都是被我们同化,包括蒙元王朝、满清王朝进来,接受了以汉民族为主、多民族统一的文化方式,基本上是农耕文明。但是到了鸦片战争不一样了,工业文明进来了。李鸿章感觉得非常清楚,三千年一大变局。
正是在这样一个亘古未有的大变局当中,机遇和挑战并存,思潮纷呈,流派林立,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纷纷地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富国强民的理想的道路。应该可以讲,我们说的“早期睁眼看世界”,就是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要向西方学习,这是第一次浪潮。接着,太平天国领袖们,搬来了西方的基督教,自己搞了一个“拜上帝教”,但没有成功,从思潮看,算是第二次。
到第三次浪潮,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和国内太平天国捻军战争的内部社会动荡,这个时候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即洋务派起来了。他们从清王朝的统治集团高层产生出来,他们拿、举的是儒家传统的旗帜,即经世致用,他们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阳明先生是“三不朽”,到了曾国藩学阳明要经世致用,李鸿章紧跟着曾国藩走,又有左宗棠、张之洞,再加上中央的奕䜣和文祥,即满族贵族,这是五大集团。这五大集团(曾、左、李,后期的张之洞,满族贵族奕䜣和文祥),他们愿意跟西方人打交道,愿意在谈判的基础上,不是诉诸武力的基础上,使中国慢慢地进入国际大家庭,这就是洋务派,他们当时对局势的应对和判断。
他们也可以称为封建末世的补天派,所以让曾国藩当皇帝他不干。王闿运劝他自立为王,他用手沾茶水写了两个字“狂妄”,不干。李鸿章和戈登打完了太平军,戈登说洋枪队可以辅佐你,我给你一把拐杖和军刀,你要想当皇帝,我陪你杀过去,如果你想辅佐,给你个拐杖,最后他拿了拐杖。李鸿章讲如果我们这些人出来称王称帝的话,就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那满汉不可能在一起。所以这批人很有头脑,不希望国家再出现内乱,情愿保持了这样一个封建皇朝的体制,有点像英国的女王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他们愿意这样做,而不是去造反,不是去夺取政权。在原有的封建体制下进行局部改革,这就是洋务派的思想“中体西用”。另外,说他们是封建末世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引进器物的层面上,没有想到在制度上、科学思想上能够改天换地。这是受时代发展所制约的。
在洋务派后面就不一样了,因为甲午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东邻日本的兴起。我们是1865年引进西方机器设备,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战也打得差不多,太平天国已经镇压掉了,开始引进西方的东西,最早的就是江南制造局,即今天的江南造船厂。日本是1868年明治维新,和我们只差三年。两个国家在发展,发展到最后,我们在跟日本这一场东亚的竞争当中败下阵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四万万人里出了康(康有为)、梁(梁启超)、严(严复)、谭(谭嗣同),他们起来要进行改良,要维新。但是百日维新很快又不行了,流产了。再接下来就是孙中山,他们要起来革命了,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样算起来一共五次,中国近代在共产党出现以前向西方学习的浪潮。
这五次浪潮里,应该讲洋务运动时间最长,做的事也最多。因为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前前后后酝酿,从公车上书到1898也就三年,孙中山接着大概有十多年,他是向李鸿章上书失败,然后从1895-1905年创立兴中会,再到1911年辛亥革命。当然辛亥革命成功不完全是因为他,但他是个领袖型的人物。中国近代化的最长的第一个阶段,在起步阶段是谁在应对这个世界呢?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三十多年。这个时段很清楚的摆在那里,大家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研究李鸿章就等于研究中国近代面对世界挑战的过程,因为他作为首当其冲的代表人物,处理了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的事情。
一、  李鸿章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渐甫,号少荃,谥文忠。李鸿章的老家在安徽合肥磨店。李氏先世本姓许,明代由江西湖口迁合肥。李家是做木匠的,许家是开酒坊的。他们家一直作为一个因为战争动乱以后外迁来的农户,一直就是世代耕读为家,过了七代,开酒坊的许家和磨店的李家就隔了一个少荃湖(当时叫老鸹冲),大概就五六里路,两家很好,当时李家没男孩子,许家有四个兄弟,就抱一个过继给李家,这个许家孩子就改姓李,就是李鸿章的七世祖。所以李鸿章本姓许,在合肥许李不通婚,因为他们是兄弟、血亲。
李鸿章当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以后,他以最高的规格修祠堂,合肥叫许家祠堂李家修,这个祠堂是用七开间。过去修祠堂是有规制的,九开间就是王侯、皇族、国王、皇帝,九五之尊;后面五进,前面九开间。当了一品大员才有七开间,一般就是五开间、三开间,小祠堂,这要讲规矩。当时他已经是一品大员,修好这个祠堂后他自己题名“报恩寺”,就是报祖宗的血亲之恩。现在许李两家走得很近。李家祠堂李家修,李鸿章自己的妈妈本姓李,同姓李可以结婚,跟姓许的不行。李鸿章妈妈的家是在东边,离他家也就一二十里路。李母也很有意思,嫁给他爸爸的时候是个大脚,脸上还有麻子,李家当时没什么钱,李鸿章当时还在读书,还没考上进士。春天她下稻田,被乌龟咬了一口,怀了李鸿章,怀了十个半月生下李鸿章,一般十月怀胎,不到十月应该就生了。李母怀了十个半月,正好是正月初五迎财神的日子,是凌晨子时生下来的,出生时个子就很高,说是屋外有仙鹤在飞翔,那是传说。李鸿章个子很高,有一米八六,他有六个兄弟、两个妹妹,其中他的个子最高,可能因为生他时李母奶水比较足。李母家的在合肥的祖先是谁呢?叫李实,他是四川合州人,后来因为跟着明朝忠臣于谦去跟瓦剌谈判,回来后于谦被奸人陷害而死,留下著名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实已经是二品官,看不惯朝廷的黑暗,他就回家。在路上到了合肥,宿在李家,李家招待他很投缘,再看风水环境也不错,就在附近安家了。他留下家训,让自己家的子孙不出来做官。他当时是二品大员回来,很有钱,就资助了李殿华、李文安,即李鸿章的爷爷和父亲。李鸿章成为一品大员大学士时,修了他妈妈家的祠堂,在今天肥东县的分路口;加上许家祠堂,另外他还修了太平天国时被毁掉的包公祠堂,因为他以包公为榜样。合肥的三个祠堂,包家祠堂李家修、许家祠堂李家修、李母娘家祠堂也是他修,他自己家的祠堂他不修,是他大哥李瀚章修,因为长子为大。
当时的安徽是从江南省分出来的,于康熙六年一分为二,即江苏省、安徽省,江苏省是江宁和苏州两个布政使,布政使就是全省民政总管,负责收钱粮赋税,还负责文教考试。安徽就是去安庆和徽州两个首府的名字而成,只有一个布政使。同样的一个省江南一分为二,这边有两个布政使,交的钱粮赋税多,给的科举名额就多,于是那个时候就有了高考移民。他没办法,因为安徽省名额少了,李鸿章虽然成绩好,但也没把握能中举,就跑到北京。他父亲中了进士后,就在在刑部当个郎中的官,大概也就相当于一个副厅级的官,在北京不算大。因为是京官,他儿子就可以在北京借籍。比如安徽的家长到青海去支边,他的孩子可以在青海考试,那里的录取分数就很低。李鸿章也是的,就跑到北京去了,没在江南省考(地点就在今天南京夫子庙旁边的江南贡院)。这个情况一直到淮军打下大片江山以后,天下平定了,而朝廷欠饷,一年12个月,朝廷一般只发淮军9个月饷,几十年打仗下来,那么多军队,每人欠三个月,李鸿章跟部下淮军大将们商量,说向朝廷上奏说:我也不要了这些欠饷了,他也知道朝廷也不会给,说把这个欠饷折成我的学额,即科举名额,多少万银两折合,给我多少个进士名额、多少个举人名额。这就是所谓“报效”,朝廷居然也准奏。为了庆祝这个事,就在巢湖姥山修了个文峰塔。安徽的科举考试名额才赶上了江苏。天下太平,淮军子弟偃武修文,后代里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比如淮军大将张树声的后代——张家四姐妹,李鸿章家族也有不少人才,这是后话了。
李鸿章到了北京以后,很幸运地正好碰到了和他父亲同一年考中进士的曾国藩,科举同年关系在当时是很亲密的关系。于是他父亲就带着他去见了曾国藩,并拜其为师。从此以后,在曾国藩的指导和培育下,治学为官。后来在太平天国内战时期,他加入曾国藩幕府,一路追随湘军、建立淮军。湘军和淮军,曾国藩和李鸿章,是水源木本,密不可分的。
李鸿章在湘军幕府经过了很多历练,于1844年就在顺天乡试考上了举人。后来考进士落榜两年,到1847年,他24岁时考上了进士,与他同一批的有郭嵩焘、陈鼐等,都在曾国藩的门下,他们之间非常默契。当时曾国藩患了肺病,躲在城南的报国寺静养。报国寺的旁边就是今天的湖广会馆,再往北边一点就是后来李鸿章修的安徽会馆,现在都修起来了。曾国藩养时,他已经是礼部侍郎了,即副部长,这帮师生议论国事,担心天下要大乱,要做预筹之策,开始编《经史百家杂钞》。要编的是什么呢?曾国藩自认是桐城派姚鼐的“私淑弟子”,他在姚鼐治学“义理、辞章、考据”之外,新提出一条“经济”,他认为前三条是科举八股,现在不管用,我要做经济之学,他这个“经济”不是今天讲的经济学学科,而是经邦济世之学,即我们要用的实用主义的学问来救世,他们在编兵书、辩论书、打仗书、农书、屯田书,就是为了经世致用。后来李鸿章也成了水利专家,他去修黄河、海河,都是那个时候积累的底子。有点像培根讲的“工具理性主义”,学的是实用之学。我们过去的科举考试就是平平仄仄、起承转合,那是没用的,他提倡学的是有用之学,所以曾国藩很看好他。
但不巧的是,太平天国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就打到了安徽,安徽省会在安庆,一战而下,巡抚蒋文庆投水自尽。李鸿章正在京城琉璃厂看书,那时候他已经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他的房师叫孙锵鸣,是浙江瑞安人,当时也很年轻,三十多岁中了进士,丁未科考时看着他这房学生只中了两个,别的房中了很多,他就发牢骚。他的老师是谁呢?就是翁心存。翁同龢、翁同爵、翁同书三兄弟一母所生,父亲就是翁心存。听到孙锵鸣发牢骚,翁心存也是阅卷大臣,就说把这两个人找来我看看。当时的清朝大臣,很多人相信而且精通“风鉴”就是相面之术,第一个进来方面大耳,名叫沈葆桢,后来当了南洋大臣,他是林则徐未过门的女婿,但翁心存不知道,他看面相说此人将来一定是封疆大吏;第二个进来的就是李鸿章,个子高,长身鹤立,顾盼自若,他年轻也不怕人,回答提问声音宏亮。翁心存就说我要让位了。翁心存一辈子、包括后来翁同龢,做到最大的官就是协办大学士,就相当于候补大学士,但李鸿章当到了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当的是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是最高的,汉族人能当到文华殿大学士的非常少,可以说李鸿章位极人臣。翁心存看到他的面相,说他将来一定超过我)所以,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李鸿章的房师孙锵鸣,孙锵鸣的房师翁心存,因此李鸿章太老师就是翁心存,他对翁心存自称小门生。翁同龢年龄比李鸿章小7岁,但是李鸿章给他写信都称世叔老大人、师叔老大人,这就当时科考学问门派的规矩。
当时李鸿章已经在翰林院里供职,当个很清闲的编修,但是他的级别不能上奏,只有通过安徽籍的两个部级官员吕贤基、王茂荫上奏。王茂荫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上提到的,因为他反对咸丰皇帝铸大钱,搞通货膨胀筹备军费,被咸丰皇帝斥责了,马克思发现这个事情就说王茂荫有近代的资本金融管理的头脑。王阳明是在北京被一顿板子打到龙场以后打醒了,王茂荫有可能也是被一顿板子打完以后,变成一个马克思提到的近代经济学家,马克思《资本论》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就是王茂荫,当时的户部侍郎,即财政部副部长,他是安徽皖南歙县人。吕贤基是皖南旌德人,任工部侍郎,相当于建设部长。吕贤基当时很欣赏李鸿章,李鸿章连夜起草了奏折,说要回家乡办团练,怎么利用民间力量把长毛(即太平军)挡住,因为他老师曾国藩已经回湖南办团练了。奏稿洋洋洒洒,写得很好,通过吕贤基连夜送进宫,咸丰皇帝凌晨四点钟起来就看了,早上上朝就招了吕贤基说,对他说爱卿这点子太好了,现在就派你回去。吕贤基傻眼了,自己一个文官,无兵无钱,又缺乏军事经验,家里哭成一团。李鸿章睡了晚觉,上午过来看到,问为何哭成这样?吕贤基一把抓住他说,你小子害我,让我回去带兵,我哪有兵,你跟我一块回去,就把李鸿章拉回去了,一起办团练。为了表示皖籍京官共进退,王茂荫儿子也一起回去办团练。
李鸿章志大才高,24岁就中了进士,曾国藩虽然是他老师,但曾国藩是他的私淑老师,就是拜贴投师的老师,他科举正途的老师翁家是一个,翁心存、潘世恩等苏州籍巨绅是科举考官。曾国藩知道“少荃(就是李鸿章号)志大才高”,一般人不放在眼里。就磨炼李鸿章,李鸿章爱睡懒觉,经常不吃早饭。而曾国藩必等全体幕僚到齐,才一起吃饭,也方便商议一天工作安排。于是派士兵去喊,李鸿章披着衣服,睡意朦胧赶到时,曾国藩三角眼一瞪,说一个院子里七八十个幕僚就等着你,你不来吃饭我们大家都不吃饭,并且正色跟他说:少荃,我这里唯有一个“诚”字,做人要诚,你要讲话不诚,干事不认真,是不行的。经过几次教育,李鸿章后来都改了,每天清晨早起踱步、练字,都学曾国藩,跟着老师有很多磨炼和磨合的过程,最后从精神上的“神似”到外貌上的“形似”。
当时,在火烧圆明园以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他们觉得满族的这些八旗兵已经不行了,他们希望用汉族的兵。之前曾国藩在家守孝,太平军过来,他振臂一呼,湖南就有几万人跟着他,他一个在家守孝的副部长,抗击十几万太平军,他一鼓作气打下武汉的时候,声势非常盛。咸丰皇帝很开心,就要任命他当湖广总督。当了总督和巡抚就有地方的粮权,有粮食才能养军队。但有一位汉族大臣大概是彭蕴章、也有说是祁寯藻,对咸丰皇帝说,这不行,曾国藩是匹夫居闾里,一个退休官员在下面振臂一呼,群众都跟着来,以后势力一大,那不就是藩镇割据了吗,不就是安禄山、史思明了吗。所以没有授给他任何实职。曾国藩辗转九年,没有给曾国藩一个地方实权,他就带着兵到处化缘。到了火烧圆明园以后,英法联军退掉,八旗绿营不堪一战的弊病暴露无遗。朝廷痛定思痛,还是要依靠湘军这支力量,所以有了满汉合作。给曾国藩两江总督,让他赶紧打下一个省会,南京或安庆,再给他有节制江浙皖赣四省的实权。但是又怕他一支独大,希望再拉一支或几支别的部队起来,这样才有湘淮军的兴盛壮大。
那时候曾国藩一下子打不下天京(南京),怎么办?又不能不听圣旨诏令,就全军往东移,从江西出来移到了祁门。安徽祁门县是个锅底形状,四面都是山,李鸿章说不行,那里只有一条进路,是死路,兵家的绝地。李鸿章不同意,但曾国藩非要进去,又派他的幕僚李元度去担任去徽州府的前锋大将。以前湘军水军两次大败,在鄱阳湖曾国藩跳水都是被李元度救起,对他有恩。但李元度是个文人,不会打仗,又不懂安徽的地理,让他去打徽州府(府城歙县),从歙县再往南京打。他到了徽州城不到15天,曾国藩再三交代这个地方只能守不能攻,结果他还冒功轻进,自己带兵出战,一塌糊涂,三千兵马片甲不归。湘军总部都以为他死了,结果没死,他躲了十几天又回来了,曾国藩气得要李鸿章拟奏折、奏请朝廷杀他的头。李鸿章说不行,你应该用我不应该用他,是你用人不当,不能怪他,他就是个文人,帮你出出点子可以,让他打仗是不行的。
两人闹得很不愉快,然后他就离开曾国藩到了南昌大哥处,在路过宿松碰到了胡林翼、湘军第二号人物,胡林翼劝他要成名必须依靠老师曾国藩,说虽然你现在算很有本事,但你没有晋升的台阶,没有人脉关系,你不靠着老师靠谁。他在南昌待了一个多月,他的大哥和好朋友们都劝他,后来他又回到曾国藩那儿。曾国藩也悟到了,因为驻扎祁门以后,几次太平军都在他边上擦过,他都躲着,提心吊胆,连遗嘱都写好了,幸亏陈玉成、杨辅清都没找到他。事实让他领悟到李鸿章是对的。后来他转到安庆上游宿松以后,跟胡林翼会合,采纳了李鸿章的办法。由长江上游高屋建瓴、稳扎稳打,先取安庆,再克金陵。这时李鸿章的用兵谋略,已经超过曾国藩了,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太(平军)清(军)后期的战略,我们现在看《曾国藩全集》和《李鸿章全集》里他们两人往来通信,都可以对上,基本就是如此。
曾国藩当上两江总督不久,上海即受到第二次太平军四面围困的,上海的士绅,因为都是买办商人,愿意每个月拿六十万两请湘军派支部队去,曾国藩没有部队就派李鸿章另立一军。来安庆请兵的人叫钱鼎铭,钱宝琛的儿子,钱宝琛跟李文安、曾国藩都是进士同年,当过湖南巡抚,已经去世了。这个儿子是聪明人,跑来在曾国藩营帐外跪求了一天一夜,有点像申包胥秦廷请兵。他晚上又去拜访李鸿章,讲:如果兄长愿意带兵,我们照样给你那么多钱。这样李鸿章就向曾国藩自告奋勇,在安徽拉起了淮军。当时曾国藩自己湖南湘军也因多年征战,兵源枯竭;加上朝廷也不是太相信他,扶持李鸿章这支部队起来,可以减轻朝廷对他的怀疑。这样李鸿章就开始出来组建淮军,从此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始了他的有声有色的生涯。而且很快,他就实授江苏巡抚,到了这个位置以后,他就可以有筹饷扩军的地盘,并可以直接向朝廷上奏,可以参加朝廷的军政大权的决策和建议了,此后隆隆直上,历任两江、湖广、直隶总督,成为清末汉臣首辅。
可以这么说,作为淮军和北洋海军的最高军事统帅、淮系洋务集团的首领,李鸿章长期把持朝政,贯彻“中体西用”,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推进洋务运动,是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关键人物之一。
关于李鸿章,我总结了五点:(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实力最强的洋务政治集团——淮系集团唯一的首领。这是一个集团,下面有官僚系统、将领系统、幕僚系统。将领系统有北洋海军和淮军,下面有好多支军队,刘铭传一支、张树声一支、刘秉璋、潘鼎新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方面大员、封疆大吏,刘铭传台湾巡抚、张树声两广总督、潘鼎新广西巡抚,包括李鸿章的侄儿李经羲还当过云贵总督。(二)他是两支近代化军队:淮军、北洋海军的最高统帅。(三)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他创办了前三个,并插手福州船政局的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左宗棠创办了第四个,但左宗棠到新疆后他又接过来办,船政局派出留学生归国都进入北洋海军系统;他麾下的淮系集团拥有将领(军事系统)、幕僚(实业系统,包括洋员和汉员等顾问和外交人才)、官僚(由他保荐,从中央到地方)三个子系统,人才和实力在晚清同时期各派系集团中首屈一指。(四)他是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元老重臣;从1862年出任江苏巡抚至1901年逝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整整四十年;他还直接指挥了四场战争:两场内战——“平吴”、“剿捻”共八年,两场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中法战争(我方全胜)、中日甲午战争。(五)他的作为,在中国近代的五大领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此,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关键人物之一,是伴随着近代化第一次浪潮——洋务运动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是最典型的。虽然曾国藩办了很多事,但他相对比较守传统,到江南制造局办完,没有真正在近代化当中做什么事就去世了。李鸿章不一样,整整四十年,一直到1901年。
二、军事统帅李鸿章  
作为军事统帅,李鸿章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组建淮军;二是创办北洋海军。他少年拜师曾国藩,回乡办团练,回去以后就利用合肥的团练,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名将,最有名的是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此人农民出身,18岁杀土豪起家,然后办了这支团练,在西乡三山(大潜山、周公山、紫蓬山)数十家团练中他最强。最后这批人在李鸿章接到曾国藩的命令要到上海去支援,招兵买马,大都跟着他去了,是最早的淮军元老、骨干军队的统帅。
当时安徽社会矛盾也非常重,时间关系这我就不多讲了,跟贵阳当时的情况差不多。因为鸦片战争以后民不聊生,当时水旱灾害很严重,因为有淮河、一条害河。安徽也是历来的兵家之地,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我们的渡江战役、淝水之战,它就是个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太平军和清军决战的主战场基本上在安徽。当时安徽的团练和圩寨也是很特殊的。这个地方叫兵(清兵)、匪(土匪)、发(长毛太平军)、捻(淮北寿县的捻军),他们到这儿抢粮食,因为巢湖旁边是鱼米之乡,当地团练就利用河湖岗哨,结寨自保。外来军队少,他们一起把你干掉;大部队来他们就躲进寨子里面,依山傍水,你打不到他。所以最善战的英王陈玉成都不敢犯他们。
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以后,到了1862年,清朝开始对外妥协,建立了总理衙门。这个总理衙门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国务院,它就是个外交部门,总理各国事务,就是主管各国外交的外交部。以恭亲王奕䜣为首,主张对外妥协。对外推行“中外相安”,对内主张“重用汉臣”,重用曾国藩,希望利用湘军来平内乱。
于是,曾国藩密保李鸿章堪任江苏巡抚,称他“劲气内敛,才大心细”,因为经过考验以后,觉得李鸿章实可统带一军,“驰赴下游,保卫一方”,清廷准奏,就把他派去了。当时的曾国藩是两江总督,节制四省。他肚量很大,左宗棠一直跟他闹意见,浙江省巡抚他第一个推荐的左宗棠,没有推荐自己的弟弟。第二个江西省,他推荐的是李鸿章的同学沈葆桢。第三个安徽省,他推荐的是湘军大将李续宜。李鸿章是安徽人,按照清代官员回避制度,他不能在安徽当巡抚,所以最后一个巡抚职位——江苏巡抚就让李鸿章干了。淮军就是在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时期,通过“平吴”、“剿捻”进一步壮大,内战结束后,他没有像曾国藩因为怕朝廷猜忌,主动裁撤湘军,而是保留了一大部分淮军,驻防在沿海各省,实际充当了国防军主力。
到了1874年,发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就是日本经过六年的明治维新开始强大了。日本的侵略有两派主张:一派是北上,就是从丰臣秀吉一直到后来的东条英机,他们是要从朝鲜到满蒙,以此为跳板到中国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一派是南下南京到台湾,然后到新加坡、印度支那。西乡隆盛、西乡从道两兄弟是南下派的领袖,在1874年,西乡从道作为日本海军少将,带了3600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借口琉球的船民漂到了台湾岛被台湾当地的原住民杀害而出兵。因为琉球并不是日本的保护国,而他认为琉球是其保护国,琉球事变一直纠结到现在,琉球紧挨着钓鱼岛,他就过来了。过来以后要割让土地,要问罪,这时候朝廷就派南洋大臣沈葆桢去谈判。沈葆桢没有兵,就急拍电报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就派最近的一支部队,驻在徐州的刘铭传手下大将唐定奎,于1874年火速派6500人到了台南琅峤。双方对质十个月,打仗没死人,但因为瘴气、水土不服,这6500人死了1918人。后来我们在奏折里找到这1918人的名字,有河南兵、山东兵,最多的是安徽兵,因为他们是从徐州过去的。为了这件事,在台南凤山专门建了一座淮军昭忠祠,“昭忠”的意思就是“昭彰忠烈”,昭忠祠也就是烈士纪念堂,纪念为了守卫祖国埋骨他乡1918位淮军将士。沈葆桢后来还在台南修了个城池叫“亿载金城”给留防的淮军将士驻扎,现在变成台湾的一个旅游点,这就是当时的淮军将士为了守卫祖国埋骨他乡1918人。到了甲午战争,刘铭传在台北打得又死掉300多人,在台北又修建了一座昭忠祠,后来改名大汉英烈祠,抗日战争牺牲的国共双方高级将领的牌位照片也供奉在那里。应该讲,我们大陆不止是淮军,还有湘军、刘永福黑旗军等等,在近代,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宝岛台湾,作出了很多牺牲。
台湾发生这场冲突抵抗以后,朝廷震惊,一个小小的日本,过去叫蕞尔小国,从汉唐开始就在学我们文化的,怎么现在这么厉害了?!所以上层就像洗脑一样的开始讨论,形成了第一次海防大讨论。怎么办?李鸿章讲,过去历代的侵犯,我们以汉民族为主体守御,都是从北方游牧民族过来的,从汉朝一直到清朝。现在不行了,海禁大开,我们面临的威胁是从海上来的,东洋、西洋都是我们的大患,所以要主张加重海防。但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新疆那边又出现了阿古柏叛乱,阿古柏应该就是今天东突的前身,勾结沙俄势力侵略进来,趁机占领了伊犁周边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就去谈判,要求收回。左宗棠率领湘军坚挺,抬着棺材出征。
当时西北边疆塞防危机,东南危机,怎么办?所以海防大讨论争论,各派观点很多。李鸿章把海防看得特别重,左宗棠是海防也要、塞防也要,这场讨论下来,因为是学术问题,不多讲了。结果清王朝采取折衷办法,海防、塞防并重,朝廷每年国库盈余是八百万两银子,一半给左宗棠去抵抗沙俄打阿古柏,争回伊犁;一半交给李鸿章、沈葆桢,你们南北洋“分洋分任”,来办海军。为什么叫北洋、南洋?因为海洋很大,长江以北海疆是北洋,长江以南是南洋。沈葆桢因为感谢李鸿章,在他那么困难的时候还派淮军去支援他。如果分开,一年一边只有两百万两银子,能干什么事呢?所以沈葆桢说我五年不要钱,南款北让,保证你李鸿章北洋每年四百万两,共两千万两全部给你。用这两千万两,李鸿章开始组建北洋舰队。因为这样,他当时买了两艘最大的号称远东铁甲舰,就是7400吨排水量的定远、镇远号,就是我们在甲午战争中看到的。海防、塞防的东西买的时候要事先向英国、德国订制,订制好了准备用了,中法战争打起来了,欧洲国家要保持“中立”,所以这两艘舰战争的时候没有回国,战争打完了,1886年才回来,回来以后,经过两年,1888年就把旅顺港也修好了,北洋海军才正式成军。
当时李鸿章讨论,“欧洲诸国百数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他们不是要我的土地,是要跟我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要通商、贸易,要进行资本输出,我们虽然跟他们谈了,但是我们很吃亏,这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来未有之变局。”我们过去一直是被游牧民族侵犯,现在来的都是东南海上,所以要重视海防。都是千年大变局,这是李鸿章提出来的,确实振聋发聩。
我们这个变局到现在,按照唐德刚先生讲,就是从葡萄牙等欧洲国各国地理大发现过来,到今天实现现代化,需要三百年历程,这是一个历史三峡,我们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还有几十年吧,应该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百年,应该真正的成为世界强国,雄踞在世界民族之林,但现在我们还受到那么多的重压。这个“变局观”对我们今天还是有指导意义。
李鸿章这个时候因为他干海军,海陆相依。这是在大连、威海的炮台,守卫者渤海湾的门户,形成拱卫京畿的环渤海保卫圈。李鸿章一生买了2700多门克虏伯大炮,是克虏伯最大的买主,不容易啊!他哪有什么钱,朝廷分文不给,他要自己挣钱交给朝廷,每年春秋两季要祭陵(东陵、西陵),他是直隶总督要负责;黄河是害河,直隶总督也要负责修河,朝廷不给你钱,要自己筹。然后再剩下来的钱,才能来办他的海军海防和淮军陆军。到他死后,淮军陆军还有八百万两银子,给了袁世凯作为建陆军新军的本钱。所以说李鸿章受贿,我们现在也不好说,也没有什么证据。应该说,他是很不容易的!淮军从1870年开始,总兵(师长)、提督(军长)四十年来一共有1300多人,安徽籍的就有一半700多人。北洋海军总部就在刘公岛,丁汝昌就在那自杀的。当时派的这批留英学生实际上是左宗棠从福州船政局派的,结果左宗棠去打新疆了,他们商量以后,这批学生回来,李鸿章全部收下,就变成北洋水师最初的一批将领,有刘步蟾、邓世昌等。当中有一个特殊,严复没有到军舰上服役,他当了北洋水师学堂的汉文总教习。这位严复后来就开始翻译《天演论》,从制度上找中国落后的原因,开始了政治改良。
我在《李鸿章全集》2800万字里面,查到李鸿章打仗的奏折里有附录“请求抚恤的清单”,就是这些将士在哪打仗死了,需要什么,都有职务、编目、正勇多少,按照他原来的饷金是多少两银子,需要抚恤金多少,非常清楚。我们在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的时候,把淮军在巢湖边上的昭忠祠(即淮军忠烈祠)修起来了,我们把内战名单去掉了,把外战名单,就是在这三次外战中抵抗而牺牲的将领,李鸿章请求抚恤的名单全部录入电脑,共9000多人。
我们怎么看待淮军?三个走向:从内地走向沿海;从安徽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近代化。淮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包括北洋海军。两点定位:淮军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晚清国防军的主力;淮军是一支有文化(近代文化含量较高)的军队。过去说湘军有文化,湘军是传统文化,淮军是真正的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淮军的大将周盛波、周盛传,他们长期驻在天津的小站,他们种小站稻,开垦了六十万亩盐碱地、海滩地,然后他们修筑了天津城,里面有周公祠。现在小站每年到中稻的夏至时,还有祭祀活动。而且他们的后代在那儿,就相当于建设兵团在那儿,他们回来寻根问祖,把南方的文化和农业文明也传过去。
三、洋务领袖李鸿章
(一)兴办军事工业  
李鸿章建军队是为了内战,后来是为了国防,但是他知道这些都是无本之事,国家强盛要有本。“本”是什么?“本”就是办工业、办实业。所以他先从军事工业办起,先办的是上海炸炮三局:丁日昌、韩殿甲、马格里。他到了上海,办这三个局以后,因为他是淮军的兵工厂,接着打到苏州后就搬到了苏州办了苏州洋炮局;接着打下了金陵就搬到金陵办了金陵机器局。1864年太平军失败,1865年金陵机器局正式挂牌成立,挂牌以后它就变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在金陵机器局的同时,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受曾国藩委派到美国往返奔波,买了很多美国机器,在上海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有一个故事,应该说最早的系统工业就开始于金陵机器局。现在南京有个晨光机械厂,现在晨光机械厂也不生产了。南京有个很好的街区叫“南京1912”,这个名是因为中华民国而得,还有条更老的街就叫“南京1865”,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1865”很漂亮,就是金陵机器局的原址,它建立于1865年,是仿古的建筑。
到了我们回收香港的时候,你们知道香港会展中心的金紫荆花是哪个厂做的吗?就是南京金陵机器局、今天的晨光机器厂制作的。因为是李鸿章创办的第一个近代工业,又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割让了香港,当时要做这个金紫荆花,金陵机器局的后身晨光机器厂来做,象征百年耻辱一扫而空。另外还有奏的那首歌,李鸿章割让香港的时候没有国歌,英国人只有大不列颠的歌,我们没有,李鸿章奏的是《好一朵茉莉花》。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时,你们可以去看录像,在6月30日晚23:50不到零点的时候就开始奏《好一朵茉莉花》,奏到最后一两秒停下来,我们的国旗升起、国歌唱响。为什么?当时我们是奏着这个歌当国歌割让了香港,现在我们又用这首歌把百年耻辱一扫而空。我听得眼泪都下来了,九十九年啊!
当时李鸿章不愿意割让,那完全是做替罪羊。我们看到这些军工企业,对我国两支近代化军队奠定了很大的基础。这些东西一直都在,最可惜的是到了2010年,因为开上海世博会而把这些都搬走了,都变成了世博会的展址。当时李鸿章讲“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即八股),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中国欲自强,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他要建立近代的工科、农科、医科专业学校,这些人要有同样的功名。这份给总理衙门的公函写于1865年,刚刚打完太平天国,他已经看到中国应该怎么去自强,先造机器。造机器不能用他人来管我们,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技师。怎么培养?要设立学校。设立学校以后,待遇要跟上。跟八股考试一样,他这一套很系统的。对这番话,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这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大的改革家的一篇最有价值的振聋发聩的文章。
(二)创办民用工业
民用工业:从求强到求富。中国军用工业是国家投资,不计成本的,民用工业要自己做。
中国最早的民用工业就是轮船招商局,它是招商集股,发起人有广东商人唐廷枢、朱其昂,上海商人徐润,还有又官又商的盛宣怀,李鸿章委派他们去做。1872年李鸿章上奏清廷准许。到了1992年,我们在编《李鸿章全集》刚起步时,深圳的蛇口、上海的招商局,还有香港的,三家都来找我们,又把李鸿章申请开办招商局的奏折要去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招商局的正统后裔。现在总部现在到香港去了,现在是个正部级的央企,分三个地方:上海、深圳、香港。
1872年刚开始创办,当时一百两原始股,一年以后两百两,飞涨。到十年以后1882年时,已经涨到非常高。当时四个人,朱其昂病故了,唐廷枢去办开滦煤矿了,盛宣怀到湖北武穴采矿去了。徐润一个人留下作为总监,他也买了顶戴官品,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在这个股份里,他是商人,持股30%,官股70%,他又是这个局的总监理,又是股东,有了余钱他就拿去到上海南京路的跑马场,过去人民公园那个地方,他去买地。1882年买地飞涨,上海大大小小一千多个股份公司,有的是找个县太爷批个条子,他也办,就像我们搞开发区,有县级的、有市级的,就这样办。到1883年中法事态紧张,要打仗了,老佛爷讲你招商局那么有钱(因为垄断长江航运,英美两国退出来),拿七千万银子给我去买军火,但拿不出来了,套牢了,钱都投到房地产了。因为法国在闹,英国、美国、德国都表示中立,银行冻结,拿不出来。所以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资金没有保障,加上房地产泡沫,这是中国最严重的一次房地产泡沫,连带着做丝绸生意的胡雪岩,当地民俗不能杀生,做不了缫丝厂,英国人的缫丝厂“中立”,不进他的蚕茧,结果蚕茧破蛹而出,一夜之间就垮掉了。还因为他的钱庄、股本都是五万两到十万两,西方银行是上千万两的,我们的资金根本对不过人家。这就是中国近代第一次金融危机,你们看看,材料里都有。所以我们讲,“官督商办”,千万不能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李鸿章讲,我朝必先富而后能强,其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这就是藏富于民。为什么西方讲“纳税阶层多是中产阶层”,就是我的财产你给我保障,我依法纳税,依法保护我的财产权,国家一朝为难,我就有义务。但是我们没有这种做法。李鸿章已经明白了,就开始想仿效着做,当然做起来也不容易。
唐廷枢、徐润、胡雪岩、盛宣怀、马建忠、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马建忠的弟弟)、郑观应(《盛世危言》的作者),他们都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洋务实干家,都很有建树
办洋务的指导原则:官督商办,官家扶一点,给你点启动资金、起步资金、扶持资金,现在不也这样做吗,给你点扶持,然后你就到外面去招商、去集股。给你资金,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结果我们这个招商局在近代中国创下了这么多第一:第一家股份公司、第一次远航南洋、建立第一条远洋航线、产生第一位远洋轮船船长马家骏、成立第一家船舶保险公司——仁和保险公司、投资第一家大型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建设第一条铁路专线——唐胥铁路、建设第一家机器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建设第一条专用电话线——津沪线、投资建设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建设第一家大型钢铁煤炭企业:汉冶萍厂矿公司、第一次实行国内水路联运。
然后李鸿章又投资别的产业,去投资保险公司、矿务局、铁路、电报等很多,他就不断地升,成立子公司。中国近代第一位远洋船长马家骏,很厉害,他都航行到南美(图略)。开平矿务局,就是我们讲的开滦煤矿(图略)。上海机器织布局(图略),中国通商银行(图略),他又还是办银行,因为没有资本不行。中法战争看来钱庄票号是不行了,又开始办银行。中国最早的通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都是李鸿章、孙家鼐、刘秉璋这些淮系的几大家族把持的。中国交通银行的第一任总办是李经楚是李鸿章的侄儿,李瀚章的二儿子。通商银行是孙家鼐,中国银行是刘秉璋。这是1876年运抵上海的先锋号机车(图略)。造铁路,英国人火车在1876年压死一个人,被停掉了,沈葆桢就把这个火车拉到台湾基隆的打狗湖里,结果刘铭传到1884年用这些铁轨重新开始修了台湾铁路的一段。吴淞铁路通车场景(图略)。
李鸿章到1872年认识到,若中土竟改驿递为电信,土车为铁路,庶足相持。但是没有人敢讲,因为郭嵩焘到英国出使,第一任公使四封信劝他上奏皇帝修铁路,他说不行,同治皇帝死了,大祭时我送葬,那个地方不能修,因为修铁路要把东陵、西陵的龙脉震动。这个事情一直到1880年,刘铭传为了收复伊犁、作为第二梯队出山去支援左宗棠,北上进京陛见路上,刘铭传在天津李鸿章家待了几天,开始策划,老佛爷接见了他,他就上了省部级大员里第一个《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这个折上,他是从国防来讲意义,到新疆用兵那么远,海上容易出事,如果有铁路,首先我们运兵迅速,有利巩固国防,对民生也有帮助,就这样,还是不行,马上引起了一批保守派的反对,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最后刘铭传很气的回乡了。等他到了台湾,打完仗以后,他自己在台湾修铁路。这个时候,开滦煤矿也修。修了后,为了让老佛爷高兴,就在中南海里面修了个小铁路,让太监拉着,老佛爷坐。开始有个小机车,还坐得跟开心,后来有大臣说,老佛爷是老大,怎么前面还有个人给你开车,小机车不行,然后太监就下来拉车。太监这样拉着车的历史照片都有。而且到东陵西陵是绝对不能开的,轰隆轰隆一响,把老祖宗的魂灵都震动了,就成了这么一个玩笑话。一直到甲午战争以后,知道铁路的重要性了,开始大规模的修铁路。
这是留学生里的詹天佑(图略),老家是安徽婺源,但他是从广东过去的。他是京张铁路的奠基人,中国的铁路之父,也是李鸿章保送出去的第一批留美学生。
   四、外交家李鸿章
先来看洋务总纲:“外须和戎、内须变法”。李鸿章所做的这一切,是要让国家迅速地富强,就是力求保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他一直不愿意打仗,他认为我们现在弱,弱国打仗我们肯定吃大亏,内须变法,他的变法就是加快我们的建设。
作为一个外交家,他一生签订了很多的条约,从1870年当了直隶总督到1901年,一共大概24-27个条约(含副约)。这些条约里,有不少是还是平等的。但是在中国重大的转折关头,一些重要的条约由于“弱国无外交”,都是很吃亏的。为什么要以他为主要代表,因为他领导的洋务运动和他作为两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在国际上名气很大,声望很高。所以当日本节节进逼的时候,我们派出的密使,第一次请德璀琳作为特使,外国人去日本转圜,不行;第二次派邵友濂、张荫桓去,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伊藤博文说因为你的代表全权不够,就指明了要么恭亲王来,要么就李鸿章来,你们手里有军队、有外交权,我跟你谈,那些人不行。最后没办法,李鸿章去了。他要拉着户部尚书翁同龢一同去,翁同龢说我不懂外交,在家里帮你筹款,要赔款我们多赔款,尽量不要割地。就这样他就去了。而且在日本谈判,所有的电报,每天都是要打回来请示的,不是李鸿章一个人说了算。但遗憾的是,从前面他的儿子李经方一直到汪凤藻,三任公使,大概早在1892年,日本人就用各种手段把我们的电报破译了,所以我们的船在海上被伏击,就是因为我们的电报被破译了。我们的电报怎么被破译的呢?就是科技落后。当时的摩尔斯电报,嘀嘀嗒嘀嘀嗒的,嘀哒嘀就是1,嘀嘀嗒嗒就是2。他每次给你一个通牒,旁边的日本公使馆给你一个通牒,今天请李鸿章几月几日回复,“李鸿章”三个字在第二行,下次把“李鸿章”三个字放哪儿。他只听“李鸿章”这三个字打的节奏,就能听出来,就用这样的办法,把我们电报破译了。我们的运兵船高升号起航,他知道打的旗是我们租来的英国旗,所以敢于伏击高升号,挑起甲午海战。日本早已破译了我们的电报,就这样我们还不知道,到李鸿章去谈判的时候,每天向国内发的电报日本都知道,而且他知道我们的赔款底线是两万万两。李鸿章去了后,一共谈了七次。原来的《李文忠公全集》里面,吴汝纶编的,记载只有五次,还有两次没有印出来。谈到第三次,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不是日本政府故意的,当时日本已经很强势,李鸿章在回驿馆路上被一个日本浪人小山丰之助一颗子弹打在脸上,满脸是血,国际舆论大哗,一个首席谈判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已经是弱国来求和了,你还打。认为日本太强势了,其他几个国家都不服,俄国首先不服,因为阻碍了它在东亚的利益,德国也不服,国际舆论就开始炒。日本天皇皇后就派御医过来,伊藤博文青衣小帽来看望他。第四次谈判是李经方出面,谈的是具体条约,答应让步。本来日方开价三万万两,后来谈,让到两万万两。这就是合肥民间讲的李鸿章“挨了一子弹,省了一万万”。实际上他们开价三万万,我们底价是两万万,但他也不会再让了。到了第五次谈判,李鸿章就裹着伤出来了,对白非常精彩。因为1884年在朝鲜甲申政变时,伊藤博文到我们天津来谈判,那时李鸿章觉得中法战争已经打完了,我们胜了。吴长庆知道朝鲜大院君搞内乱,吴长庆带着袁世凯、张謇,一文一武两个幕僚去平定的。当时李鸿章回家守孝,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就把吴长庆从山东调来,商量后,吴长庆的六个营三千多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正好接了“扬威”和“超勇”两条军舰回国,就登陆釜山,冲到王宫,把亲日的大院君抓回来。日本公使的率领部队晚了我们两个小时,我们迅雷不及掩耳把事态扑灭了,让日本发兵侵略朝鲜延误了十年,从1884年延到1894年。大院君是朝鲜国王李熙的生父,当时朝鲜其实是李熙的王妃闵妃在当家,就是明成公主,她开始亲华。我们抓了大院君以后在保定关了三年,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奕譞(七王爷),觉得自己也是皇帝的亲生父亲,跟大院君差不多,就要求李鸿章放了大院君,放回去他就又开始闹事,导致了后面的甲午战争。
第五次谈判,伊藤博文先跟李鸿章寒暄,问李中堂怎么样了,身体好吗,李鸿章说是。伊藤博文说,中堂大人,十年前你跟我讲时我四十多岁,你六十刚过,那时你的气势很高,你说不行我们就动武。十年以后怎么样呢?你们没有抓住时间励精图治。伊藤博文年轻,跟李经方差不多大,等于是年轻人在教训长辈了。李鸿章无可奈何,只有苦笑一下说,是啊,要向贵国学习,自然有你们的长处,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你们是君臣一心,我们是政杂言庞,我一个人当不了家。你们是天皇支持你明治维新。问伊藤博文总理大臣,日本的改革得益于两个邦:长州藩(伊藤博文)、萨摩藩(西乡从道),就相当于两个省。我们是安徽(淮军)和湖南(湘军)。李鸿章说,现在看来是长门打败了安徽,我是安徽人,你是长门人。伊藤博文说,不是,是日本战胜了中国。说明他的近代国家意思非常强烈。
所以李鸿章写奏折总结战败教训说“我以北洋一隅之力,抗倭人倾国之师”。我这个北洋大臣就管个淮军和北洋海军,其他部队我都调动不了,而且政杂言庞,而日本是君臣一心,皇后都省出了自己的脂粉钱,明治天皇一天就吃两顿饭。想到这里,李鸿章只有苦笑说,你想想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样?如果我是你,你会怎么样?伊藤博文说,如果你是我,你在日本,你经验老到,一定干得比我好;如果我是你,我想我如果有机会,我会来试试。李鸿章说,那好,我回去马上就向我们太后和皇帝汇报,将来一定要请你来当客卿。这是李鸿章讨好他。伊藤博文说,行,我现在是任期制。谁知道这个话讲完以后三年,1898年伊藤博文已经下台,他第一次到中国来是为了朝鲜事件来谈判,第二次是甲午战争与李鸿章谈判,第三次1898年他来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向皇帝谏言,要像春秋战国一样请西方人来辅政,东洋、西洋各请一个客卿,共请两个总理,一是西洋人李提摩太,一个就是东洋人是伊藤博文。光绪皇帝居然也同意了,就准备召见伊藤博文。他就来,到了贤良寺,李鸿章那时已经在贤良寺待着没什么事,对伊藤博文说,你不知道厉害,你真要去了,不能先见皇帝,现在翁师傅(翁同龢)跟我有意见,你去见孙家鼐(也是光绪帝师傅,戊戌变法中保下了京师大学堂)。于是伊藤博文去见了孙家鼐,孙家鼐又带他见了翁同龢,说光绪皇帝正在颐和园陪老佛爷,明天或早朝见你。哪知道被人告密了,老佛爷听了很生气,光绪皇帝那时已经坐车回到了中南海瀛台,老佛爷连夜赶来说,你黄口小儿想害死老娘,伊藤博文搅了我六十大寿,赶紧通辑他。伊藤博文想起来李鸿章的劝告,就连夜地跑到了天津,上了轮船,带着康有为、梁启超,流亡到了日本。这是历史真实的故事。三年以后请他来当总理,不是李鸿章请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的主意,结果被老佛爷搅了。这是另话。
马关谈判到最后,李鸿章说,能不能再让让?看在我带了这么多随从,而且又受伤的份上,不要两万万两,能不能再让五千两,作为我回国的路费吧?伊藤博文说,中堂大人,如果你缺这点钱,我个人可以给你,但是国家的面子底线不让,就两万万两。所以政治家哪有什么情义,国家利益是第一的。原话都在这儿,读起来真是很痛苦。所以,从保护国家利益的底线来讲,我们也一定要建设一个强大的海军,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到了中俄战争、八国联军,这时李鸿章已经没有本钱了,所以他在广东只能发起“东南互保”讲京城那些人在盲目排外,叫“二五矫诏,粤断不奉”,说5月25日清廷下的宣战书的是伪诏。李鸿章就联合了张之洞、刘坤一搞东南互保,没有发生战争。后来他听到北边,老部将聂士成战死了,老泪纵横。当时孙中山请他一起成立共和国,让他当总统,孙中山当总理,这是在《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六页就是这篇文章,第二次“上李鸿章书”。甲午战争,他就上书给李鸿章,李鸿章没时间看也没接见他,他就出了国,1895年成立了兴中会。这一次,两个人要在广东见面谈合作。李鸿章幕僚刘学询、曾广铨两人牵的线,曾广铨是曾纪泽的儿子,曾国藩的孙子,是李鸿章手下一个非常好的英文翻译,叫李鸿章“叔爷”,这两个人促成李鸿章去见孙中山。他们都谈好了,地点就在广东的黄埔滩上,日本黑龙会浪人宫崎滔天陪着孙中山,离岸上还有20多米,忽然一个谋士跟孙中山讲了句话:“李鸿章太残忍,苏州时太平军八个王投降,结果他派人下手把八个王都杀掉了(苏州杀降),如果中山先生上去,他要这么干怎么办?”孙中山想了半天,走掉了。就看着在岸上准备接孙中山的冯自由这帮革命义士捶胸顿足,当时谈判方案,李鸿章和孙中山双方各出三人,叫李鸿章当总统,他下面三人,分别负责几个部。这些内容在《孙中山全集》上都有。但李鸿章觉得搞共和国不靠谱,他还是东南互保,最后还是回到北京,帮老佛爷收拾残局吧。这样他就没跟孙中山谈,从香港绕到了上海,在上海待了一个多月。
一个多月时间中,孙中山又去了,他们一帮人就跟到了李鸿章住的丁香花园。丁香花园里的喷水池是一排龙,当中是一只喷水的凤,龙朝凤。圆明园政变以后,当时的热河避暑山庄里面,还有后面的慈宁宫,原来是龙在上凤在下,都改成了凤在上龙在下,龙朝凤,她是女主。慈禧太后就在西安待着,因为李鸿章老不来,她就问下面的人:“李鸿章住在那个丁香花园,你看看那个凤头可掉了、可喷水?它每天还喷水,说明他还忠于我。”结果他后来还是奉太后懿旨到了天津,再去北京谈判。那是俄国人把他护送去的,因为聂士成已经战死了,他手里没有兵了。有人写诗说他“老来失计亲豺虎”,就是倒向沙俄,但俄国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又逼着他在中东铁路上签条约,他坚决不签。签完《辛丑条约》,他没有办法。这次条约他不是让李经方跟他签了,父子两代不能像甲午战争那样再受骂名,他让庆亲王奕劻跟他一起签,他把“李鸿章”这三个字画成一个“肃”,因为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李肃毅伯”,看李鸿章签的这个“肃”字,他解释说我是为皇家去签的合约,不是我李鸿章个人的事。   
临终前,是一位从26岁就一直跟随李鸿章的一个亲信幕僚,后来也是总督的周馥,把他的眼合上。因为他死不瞑目。李鸿章临终吟了一首诗,就是他一生的写照: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
我们今天还是说,当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是很好的国际环境,而是列强环伺。过去讲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现在我们独立强大了,当时周边的国际环境还是不好。我们国内虽然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方针,但还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习大大说的“撸起袖子干!”。
我们尊重历史、熟悉历史,我们理解先人们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国势颓危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天珍惜我们国家,因为她毕竟强大了,我们毕竟在经济总量上上去了,毕竟我们现在保持着相对的安定和繁荣,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好好地努力,为民族的强盛,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努力。
    谢谢!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简介


一、讲座背景介绍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委党校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面向全省领导干部举办的高端讲座。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源于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该讲座自2002年创立至今,已持续举办13年,共226讲,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出席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累计达两万余人次,受到热烈欢迎。
2015年8月,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关心下,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多次磋商,达成合作,使之通过孔学堂的平台在贵州落地,参照其模式,以“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内容和专家团队为基础,结合贵州实际,通过国家图书馆邀请专家,贵阳孔学堂提供服务,为贵州省领导干部打造一个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于2016年3月4日正式开讲。讲座的选题融会古今中外,多学科纵横贯通,集历史与现实、思想与智慧、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于一体,主要包含中国传统文化、阳明学、中外历史、哲学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通过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的学习,帮助领导干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人文视野,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以史资政,提高执政能力;以文养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以新拓宽,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以身作则,引领学习风范的目的。
二、讲座时间、地点和内容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于每年每月定期举办,时间安排在每月其中一个周五的下午。讲座于2016年3月4日正式开讲,2016年已举办9场讲座,2017年计划举办10场讲座。
讲座地点设在贵阳孔学堂。
讲座内容和主讲嘉宾由国家图书馆与孔学堂共同邀请,每期提前通知。
三、讲座参加及报名办法
目前讲座的参加办法有两个:
一是由贵州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组织学员参加;
二是由贵州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各地各单位厅级领导干部报名参加。报名联系电话(传真):0851-836096920851-87989137
邮箱:lswhjz@126.com;报名时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职务。




一、讲座背景介绍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下,由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委党校主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承办,以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面向全省领导干部举办的高端讲座。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源于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该讲座自2002年创立至今,已持续举办13年,共226讲,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出席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累计达两万余人次,受到热烈欢迎。
2015年8月,在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关心下,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与国家图书馆多次磋商,达成合作,使之通过孔学堂的平台在贵州落地,参照其模式,以“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的内容和专家团队为基础,结合贵州实际,通过国家图书馆邀请专家,贵阳孔学堂提供服务,为贵州省领导干部打造一个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也得到了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孙永春同志的支持。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已于2016年3月4日正式开讲。讲座的选题将融会古今中外,多学科纵横贯通,集历史与现实、思想与智慧、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于一体,主要包含中国传统文化、阳明学、中外历史、哲学思想、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内容。通过历史文化系列讲座的学习,帮助领导干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人文视野,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以史资政,提高执政能力;以文养心,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以新拓宽,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以身作则,引领学习风范的目的。
二、讲座时间、地点和内容
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今后将每年每月定期举办,时间安排在每月其中一个周五的下午。讲座已于2016年3月4日正式开讲,2016年共有9场讲座。
讲座地点设在贵阳孔学堂。
讲座内容和主讲嘉宾由国家图书馆与孔学堂共同邀请,每期提前通知。

三、讲座参加及报名办法
目前讲座的参加办法有两个:
一是由贵州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组织学员参加;
二是由贵州省委组织部下发通知,各地各单位厅级领导干部报名参加。报名联系电话(传真):0851-83609692;0851-87989137
邮箱:lswhjz@126.com;报名时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职务。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设“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专用微信号,这个微信号是专为各位领导参加“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服务的。为了信息的安全,实行封闭式管理,通过外界搜索是不能找到这个微信号的,申请加入此微信号也要通过审核。该微信号将实现四大功能,一是通知中心,及时公布讲座时间、内容和主讲专家情况;二是建立报名系统,可以通过微信报名;三是反馈中心,接受您对讲座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等;四是新闻中心,发布讲座相关报道,并对孔学堂最新信息进行推送;五是微社区,用于学员之间发表心得文章和交流讨论。
讲座专用微信号拟于六月正式启用建成后,届时将我们将正式通知各位领导。今后各位领导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了解讲座的内容和相关情况,并通过微信平台自愿报名参加。
希望此项工作得到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参与,把“贵州省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这个高端学习平台办得更好。

主    办:贵州省委组织部   贵州省委党校
承    办: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8.png特别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家图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3-29 02:58 , Processed in 0.09809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