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6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元末明初“湖广填四川”

[复制链接]

32

主题

223

帖子

50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7 21:37: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大夏政权的移民

1、明氏大夏政权

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一场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在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是为红巾军。巴蜀之地,因李喜喜青巾军入掠,杀虐甚甚,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率红巾军西征,占据巴渝,始得稍安。明玉珍义军首定夔万,同年四月,攻下重庆,以此为中心四出扩张,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下成都。同年十月,在重庆称陇蜀王。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明玉珍称帝,都重庆,国号夏,改元天统,是为大夏政权。明洪武四年(1371),大夏政权为朱元璋派兵灭亡。

2、移民概况

明玉珍占领巴蜀后,广招移民,发展生产,稳定四川,巩固政权,除了入川时所带20万大军外,还从湖北招移民入川,发展经济。请看下表:

宋元之际,四川战争长达半个世纪,人口损失严重,待元朝统一,历90年左右,但因元统治残暴,人口增长极为缓慢。据李世平先生研究,元末人口约773,388人,估算为80万人。时四川辖9路3府。巴渝地区有重庆路、夔路,约20万人口。即元末巴渝地区(以今重庆市为主)有人口约20万。

明玉珍率兵入川到建立政权称帝,共约有军队20万。对此数,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曾作估算说:“(明玉珍)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当时,明玉珍归徐寿辉部西红巾军,其师为陈友谅掌握权纲。而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倾巢而出,“号六十万”。明玉珍也曾言“区区人马二十万,北下汉中,东下荆楚……”。可以确定,明玉珍有兵20万。这20万军队,基本上都是明玉珍从湖广带入四川的。由于在巴渝地区战事并不激烈,明玉珍军队很快占领了此地区,因此,此次战争对巴渝之地人口损伤并不很大。

明玉珍入川后,有割据一方之心,因此,很可能要求军队携家室入川。若按1:1比例计,20万军队,则有20万家属相随。这些家属,由政府统一安置,故合称这些兵士和家属为军事移民,不会少于40万人。这40万余人的分布,主要是在巴渝地区,按2/3计,则有27万左右。

史籍亦记有明玉珍家乡子弟兵家属入川的事:“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湖北孝感《董氏族谱》载:“元末刘福通之乱,孝邑人民从军入蜀,井里萧条。”黄州“红巾寇韩山童作乱,罗田徐寿辉,号朱城(今湖北新州),黄民倾市迁入蜀。”巴县汪氏,其祖先即是元至正十七年随明玉珍入重庆府。

明玉珍大夏政权,还曾招抚湖广百姓入川充实巴蜀之地。在元末和洪武四年前入川的移民,多是随明玉珍军队入川或大夏政权招抚入川者。

明氏大夏政权至少两次在湖北招民入川,一是在明玉珍占重庆之际即至正十七年(1357)之际;一是在其攻下成都和称帝之间,即1361年至1363年间。第一次征召以充实新占领的巴渝地区。第二次征召,是因攻下成都,占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需大量劳动力开发川西、川中一带。所谓洪武二年、四年入川者,而洪武二年、四年之际的湖北,早已是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大夏政权不可能到湖北征召,因此,这些人,应视为自发移民,即为躲避朱元璋追究的陈友谅军民。两次征召,估计有10多万人。若一半居于巴渝,有5万人左右,再加非征召的一些逃难移民和军事移民,则大夏政权移民巴渝者,保守估计,也在30—40万人之间。

3、移民特点及作用

其移民特点有:

第一,有军事移民和征召垦荒移民,以军事移民为主。移民大约30-40万人。

第二,移民中,以湖北籍为最。又主要以黄州、麻城为主。来自黄州、麻城地区者,在统计的214姓中就有112姓,占移民总数214姓的约52.3℅,超过半数。

第三,以有组织性移民为主。要么是军事组织,要么是政府征召。

其作用,大致有如下:

第一,奏响了“湖广填四川”的序曲。其大量移民中,虽有一部分军事移民后来被朱元璋明政权调到外地或四川卫所,但仍有许多留下。大量湖广移民为明清,特别是清代大移民奠定了地缘基础。

第二、大夏政权的相对稳定和一系列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的措施,鼓舞了相当数量的湖广避难移民涌入,不但有湖广人,还有江西人。大量移民有利于巴渝地区的开发。前述,巴渝地区,元时有人口20万人左右,经李喜喜青巾军掠杀,人口更少,而且大夏政权移民达30多万人。

第三、第三、大夏政权以巴渝为重点移入大量移民,对巴渝文化影响较大。大量移民,其比例远远超过元代土著居民,巴渝地区成为移民社会,这对当地的语言,文化习俗有很大影响。

二、明代移民

1、明代移民特点

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出兵伐夏,很快就占领了大夏政权控制区域,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开发巴蜀地区,在移民方面,有如下特征:

第一、有明一代,一直在不断地向巴蜀地区移民。表1就明显地反映出。但在不同时期,其移民主体是有差异的。洪武初年,以军事移民和强制移民为主,明中期以罪流充军移民为主。明末,以农民军和逃难移民为主。

洪武初年的军事移民,主要有两类,一是随汤和、廖永忠、邓愈等将领入川平夏的京卫,荆湘,湖广籍官兵。一是收编的原明玉珍夏政权的官兵。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二月,还“命四川都指挥使司收集明氏故将校为兵,凡六千五百余人”

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瞿塘守御千户所为瞿塘卫,下辖梁山、大竹、忠州、达县四守御千户所。明政权早于洪武六年置重庆卫,下设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这样就有重庆、瞿塘两卫,下有9所,再加洪武十一年置的黔江守御千户所,巴渝地区共有2卫10所。按明代卫所编制,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巴渝10所,共计有11200人。按明制,军人妻子同住,则以1:1比例,洪武十二年时,巴渝至少有军籍移民2万多人。

除了移入外,还有大量明氏夏政权官兵被征召调往外地。如洪武六年(1373年)五月,“指挥万亿招集四川旧将士四千七百五十六人至京师”;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遣神策卫镇扶余忠往四川招集明氏故将丁氏校卒”。总计招了多少,不得而知,但数量不会少。

明中期,大量军民户逃亡、充军,巴渝许多县人口减少。大昌县(今巫溪)即为典型。据大昌县知县徐子善于宣德五年(1430)五月奏:

洪武四年开设县治,补有民四百户,后因充军、死、徙,

此余百余户,并入大宁县。永乐初,仍复大昌县。重选籍册,不满一百户,遂析丁多之家补之。此年止有五十五户,内多单丁,而生员、吏典、驿夫之役,无人可充。田多荒芜。税粮失额。乞如陕西汉中府沔县事例,发徙流人连家属补凑为民,以供徭税。

朝庭议后,决定“以四川、湖广二布政司,按察司见问徙流人补”。仅在洪武时期,一县民众因充军、死、徙就减少了300户,其数量是很大的,同样因人口稀少,要求以罪徙移民的县,还有武隆、南川二县。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四川布政司奏:“重庆府武隆县民逃移徙死亡,乡落空虚。乞补编民,以承租税。”户部批复以四川、湖广所问罪囚应徙流迁徙者,连家室迁往为民。同年十一月,重庆府又奏:“所属南川县人民稀少,田地一百五十八顷有奇。乞将累年负欠粮税除豁。仍请命布政使司,今后犯徒罪者,连家属迁发南川县,附籍拨田,耕种纳税。”朝延批准了其请求。这种因罪移民,人口不少,全国普同,故《明史》卷93《刑法志》言:“明初法严,县又千数,数传之后,以万计矣。”一县有因罪移民达千人之数,衍至万人,数量不少。

明中后期,因土司杨应龙叛乱(1593-1600年)。20年后,奢崇明,安邦彦叛乱(1621---1629年),巴蜀地区,特别是原川东川南地区,人口损失非常大。据《明史》载,杨应龙攻陷綦江后“尽杀城中人,投尸敝江,水为赤”。因战乱,人口被杀、逃亡很多。逃亡者多是至山区。此是人口减损。

至崇桢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爆发,川东北本有摇黄农民军,后特别是张献忠农民军入川,巴蜀之地成厮杀战场,人口锐减。然同时也随农民军一起涌入了大量流移入川。从表中,就反映出明末有相当多的流移涌入了巴蜀之地,但这些人口后来绝大多数在战乱中损伤。

第二、洪武初有大量避难移民入川。

据家谱记载,在洪武初年有大量以避难为名移民入巴蜀的,这些避难移民,有的已明确告知为避难倪文俊兵变(红巾军将领,图谋杀害徐寿辉,事败而逃,被陈友谅所杀),有的是避陈友谅,有的是避红巾军。这些人中,有富户,有贫民,也有农民军人员,还有可能是官军逃兵。洪武初年避难移民者,更多的是避朱元璋对陈友谅余部的追究。所谓洪武二年、三年入川者多是如此。因在洪武年间,陈友谅部被打败,湖北早已是朱元璋的天下,明氏大夏政权不可能到这些地区去招募民众,因此说这些移民是避难入川者。移民,多在洪武初期。

明初逃难和奉旨移民,因缺资料,无法估算,但可能与夏政权组织的移民数量差不多。

第三、以湖广、江西移民为主,湖广移民为最。湖广移民中,又以黄州、麻城地区为多。

第四、有明一代的移民,强制移民多,志愿移民少。强制移民主要包括军籍移民,罪徒移民。志愿移民中,主要指从洪武四年始到洪武中期的奉旨移民。避乱移民因有落居地的选择性,也可归入志愿移民范畴。

2、移民影响。

第一、明代的大量移民,巩固了大夏政权的移民成果,促进了巴渝地区的开发。

川西成都一带,平蜀战争中人口大量损失,造成农业经济极度衰退,直到洪武六年,所需粮食还靠重庆、夔州转运调集。说明重庆,夔州二地或巴渝地区,存留人口和移民皆超川西。

明万历六年(1578年,)四川全省有耕地13.4万余顷,人口310余万。而重庆府的耕地和人口就分别占全省的1/3左右。万历年间,四川田赋粮额为1 028 545石,重庆府粮食额占全川的1/3。

明代中期,大宁盐场“有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以供大宁盐井之用。”

第二、大量汉族移民入巴渝少数民族地区,加速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进程。前述,大量移民入武隆、南川、綦江、黔江等地,即为例证。边远山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明末战乱大量人口逃往这些地区提供了人文和物质条件。

第三、大量湖广、江西移民涌入,虽经明末战乱,残存不多,但对清代“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清统治者决策提供了历史的依据。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3 08:12 , Processed in 0.0516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