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唐代固始两度军事移民入闽史实考释

[复制链接]

934

主题

2156

帖子

59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9 14:0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池氏义工 于 2017-5-19 14:07 编辑

唐代固始两度军事移民入闽史实考释

陈元光、王审知是福建妇孺皆知的开闽历史人物,他们同属河南固始人,同在唐代军事移民入闽。今天闽、台许多族谱皆称其祖籍来自中原固始。1953年台湾对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统计,有63姓记载先祖是从固始迁来的,占当时台湾总人口1800多万的80%以上。大陆漳州云霄县也在1946年做过一次人口统计,总人口113802人,81姓,族谱中写明从河南入闽有方、关、张、陈、柳、王、汤、蔡、林9姓,共约900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①。固始成为闽、台两省人民共有的祖籍地。为探讨其历史原因,笔者在前几年专程赴固始作了调查。


固始名称起自东汉初年,《后汉书·卷十五·李通传》记: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李通封固始侯,拜大司农。明嘉靖《固始县志》葛臣按“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即李通也是刘秀的开国元勋,刘秀勉励他欲善其终,先固其始之意。两千多年来县名沿袭至今。《隋书·地理志》记其间“梁(502年)置光州,统县六”,“固始,梁曰蓼县”,“北齐(550-577年)复名固始”。


固始地处豫、鄂、皖交界的河南省东南隅,南依大别山、东有安阳山、北枕淮河、西傍信阳。史河、灌河、黄水(白露河)流贯县境,属淮河上游的西南流域。今天的固始县面积有2946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河南最大的人口县。历史上版图曾包含今天淮滨县西南的期思镇一带以及商城东隅,面积达4000多平方公里。明嘉靖《固始县志·卷二·舆地志》“固始县、古潘国”,即夏朝的潘国,其土夯古城仍屹立于固始县西,全长13.5公里,护城池也依稀可辨,是全国最古老的城垣,2001年已列为全国重点保护的“番国故城遗址”。


春秋中叶,固始为楚国所据,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约在公元前600年以前的十几年间,楚令尹孙叔敖率民“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孙叔敖率百姓利用大别山流水,在固始东南的黎集镇引入,自南向北灌溉固始纵横一百多里的稻田,筑陂后沿河洼地引入许多池塘,形成“长藤结瓜”式的系列水利工程,使“山涧之湍波”成为“沃壤之美泽”,令固始人百里之内无旱涝之忧,两千多年来成为全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渠、陂配套水利工程。自此大别山北麓有独特的“百里不求天”的沃野,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1度45分19秒至32度34分间,与福建同属亚热带,夏季平均气温24.6度,冬季平均气温5.6度,年降水总量1066.3毫米,土质属黄棕壤土,所以不同于中原麦作区,而是宜种水稻。由于耕作方式和风俗习惯与南方相同,这也为固始南迁定向提供人文条件。一直到民国期间固始还留传民谚称:“愿往南迁一千,不愿往北挪一砖。”


固始处于“吴头楚尾”、“豫南扬北”,历来是南来北往、东西沟通的孔道,属兵家必争之地。郦道元《水经注》记“史水自雩娄县(即固始)县北迳鸡备亭,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年),吴败诸侯之师于鸡父者也” 。鸡备亭即今固始黎集镇,为历史有名的吴、楚鸡父之战的战场。《史记·楚世家》又记有“昭王十二年(前504年)吴伐楚取潘” 。固始一度为吴国所据。战国以后历代大的战乱兵燹无不祸及固始,如秦始皇二十一年(前226年)蒙恬攻寝(沈,即固始),楚汉间更成项、刘反复争夺之地。尤其是汉武帝期间,《史记·东越列传》记“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 ,这个“江淮之间”也包括了固始。《汉书·地理志》称:庐江郡领县十二,“舒、居巢、龙野、临湖、雩娄、襄安、枞阳、寻阳、潜、皖、胡陵邑、松兹”,其中的雩娄即为今天固始县东南部。到了三国西晋时,《宋书·州郡志》记:“三国时,江淮为战争之地,期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此诸县并在江北,淮南虚其地无复民户。吴平,民各还本,故复立焉。”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淮南民多南渡。”于是便有永嘉间衣冠八族入闽之举。总之,战乱把相隔二三千里外的固始与福建联系在一起,搭建了人口迁徙、南北融合的桥梁。而且固始有百里的沃壤,虽经战乱很多,但战争创伤的愈合力也特别强,虽然“每每徙其治,每每虚其地”,固始并不因人口外流而湮灭。比如,元代光州学士马祖常在嘉靖《固始县志·艺文志》中称:“昔赵氏(宋)完颜(金)失德,江淮之交风磷宵明,戍鬼昼悲,乃若斯邑,南穷山,北尽淮,陆可骑,水可航,田野之氏蹂躏者无虑十之八九。虎豹之所宫,狐狸之所号,故老遗人谈之者,尚可掩襟也。”但是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很快又聚居成邑,“不四十年,陈、蔡、曹、宋、吴、楚、瓯、越之民,杂耕于地,交居于郛,今称沃壤。”(同上)这就是固始所在能成为源源不断外迁移民发源地的环境因素。


唐初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以及开拓疆域的强盛国力,中华各民族迁徙极为频繁,中原人口内外迁移往往是数以万计,笔者在《闽西族群发展史》一书,据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举其著者统计:唐太宗时期“夷降附者再十万人”(《新唐书·卷51·食货志》)。高宗武周时期:①天授元年(690年)西突厥率众六七万内迁;②高宗开耀元年(681年),薛延陀达浑等立州四万余帐降唐,同时回鹘部者督及有功者自漠北移居甘州;③垂拱之年(685年)以后,铁勒系各族纷纷迁陇右,仅陈子昂于同城得到的移民数,便已过数万人;④吐谷浑约有十万移民入陇右和关中,党项部迁庆州,麟德年间(664-665年)和长寿元年(692年)间至少四万人自青藏高原迁陇右;⑤总章元年(668年)高丽近三万人迁中原。以上20多年五次移民达六七十万人,加上零散移民,总数至少可达100万人。形成了中华各民族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移大融合的历史时期。


在这样历史条件下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在统一天下之后,不会容忍福建“蛮獠啸乱”的,但在处理“靖边方”的策略上是与民休息,着力在“抚”。到了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李治皇朝以“抚”不成,则命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由粤入闽进剿。


唐代潘存实于咸通十一年(870年)为陈元光五世孙陈则黉家乘作序称:“霸汉,为太邱高帝霸先之族兄……事隋司徒尚书户部度支事……,炀帝不从,谏之以死,郡人立祠岁祀,咸服忠臣,封忠列。公生四子。犊(霸汉孙、果仁子,字克耕)事神宗(唐太宗),为左右令大将军。子政,奉戍闽,福、兴、泉、漳之望族。”陈霸汉之祖上世居光州固始浮光山。


陈克耕由于国仇家恨助唐反隋乃属情理之中,同时他又是唐朝开国元勋、陈朝皇族,在光州固始自有巨大号召力。唐初府兵制主要征召六品以下官员子弟,有产业富裕农民,其任务是宿卫京畿为主,屯边征戍则靠临时募兵。后来府兵“既惮劬劳,咸欲避匿”,要想在中原征召府兵远屯闽南更为困难。因此只能靠招募职业兵。本来将士出征,家属一律留居原籍,不得随军“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而唐总章时募戍泉潮的将士,大多是家属随军,而且全家落籍迁播,由此形成一次军事性的集体移民。据槟城刊印宋代《开漳世谱》记,随从陈政入闽有许、马、李、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戴、柳、陆、苏、欧阳、傅、司马、杨、詹、仲、萧、胡、赵、蔡、叶、颜、潘、钱、孙、魏、韩、王、梁、何、方、庄、唐、邹、丘、冯、江、石、郭、曹、高、钟、徐、汪、洪、章、宋、陈共58姓,并记有名字。还有妻眷姓氏:司空、种、宁、翟、甘、姚、邵、尹、尤、阴、狐、金12姓,合为70姓。后来不仅将士受封,陈克耕母亲叶氏以下女性受封为夫人以上者107名,将士之妻荫封孺人达380名。


陈政当时从岭南首批入闽总共才3600名府兵,而且接诏后是“草创备极芳瘁”,面对“蛮獠出没无常,戍卒阻九龙江之险……与贼相持。”②畲军集结攻打,陈政军力支持不住,便退守九龙岭,即今漳平(明建县前为九龙乡)与华安交界处。以兵少请援,高宗“命二兄敏、敷领兵南下,太母魏氏见三子之闽,乃与俱往。至浙江江山县,敏敷病疽。至浦城,孙子亦疽。魏母提兵至镇,政得以进屯之宵营。政卒,孙元光将军代领其众”。③咸亨元年(670年)魏母率援兵沿浦城、永安到达九龙江上游的九龙山与陈政会师后,顺九龙江北溪而下,直捣九龙江下游,才能进屯云霄。④所以魏母后来受到闽南、固始两地人民的世代崇祀。至今固始安阳山主峰有大山奶奶庙,庙屋九十九间半,专祭魏母,一千多年来,每年十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光州、陈州、寿州等地信众都来参加盛大庙会。是元光孙陈酆于天宝六年(718年)返居固始时与陈将军祠同时倡立的。随魏母、陈元光从固始南下有三千多人,除陈政军中58姓外还有黄、曾、薛、蒋、瞿、翁、柯、余、姚、罗、施、卜、韦、弘、危、麦、耿、上官、谢19姓。这批人不仅是戍守闽南核心力量,而且是在泉、潮、漳创业开基的基本力量。他们及其子孙与当地土著大力开发沿海平原,而且向山区拓展,兴修水利,种植水稻、麦作,栽培果树、茶叶,开采矿冶、盐场,建立书院兴教,带来中土的方言与风俗,把中原农耕文明带到闽南。尤其是陈氏世守漳州,招抚流亡,鼓励将士与土著通婚,促进民族的大融合。让整个闽南地区逐渐接受中原河洛文化。初唐陈元光开漳之后,陆续有固始人迁居闽南,固始在隋大业有人口六万多,而至天宝年间反只有五万多,唐末也仍为五万多,此间固始并无大动乱,人口没有与全国人口同步增长,反而下降,减少主要原因当是南迁所致。所以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固始百姓一千多年来也崇祀着陈元光,据乾隆《光州志·仕贤列传》记:陈元光孙陈酆于唐天宝六年“举秀才⑤,授辰州宁远令,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权国,无意仕进,访弋阳(唐武德三年改光州置弋阳郡)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就在这时建了陈将军祠。笔者参观该千年古祠,至今仍保留800平方米,有房26间,分正堂、厢房、前房、祠基石雕兽形古朴,具有唐代风格,祠前一湾池水,名“月牙塘”,水面10多亩。月牙塘东南数里外是浮光陈氏祖茔,葬有陈克耕之墓。


唐僖宗时黄巢转战江淮,之后,公元881年安徽寿州“屠者”王绪与刘行全拥众万余,自号将军,占领河南光州,初附秦宗权。王潮与弟王审邽、王审知以才干闻名,乡人号曰“三龙”。系王晔后代,“王晔为固始令,王潮之五代祖,民爱其仁,因留家焉。”⑥所以王氏三兄弟为固始望族,很有号召力。王绪令三兄弟在光州招兵买马,并任用王潮为军正,负责筹集粮草。883年蔡州秦宗权降黄巢。黄巢起义失败后,885年秦宗权称帝,追讨税赋急迫,王绪逐与刘行全“拔众南走,略浔赣,取汀州,自称刺史,道险粮少,约军中无得以老幼自随,犯者斩。潮与弟审邽,审知扶母董氏以从,绪责之……绪怒,命斩其母……。”王潮本为王绪挟持,又令其斩母,在军中管粮又无粮可筹,才不得不抓了王绪,进兵攻下泉州,王潮被推为将军,审知为副。892年王潮攻下福州,汀、建二州降,“三王”便据有七闽之地。“三王”入闽后,《固始县志》记王潮“观农桑,定租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闽人安之”。记王审邽“为泉州刺史,善儒术,通春秋,明史治,流民还者,假以牛犁,与完庐舍。中原乱,公卿多来依之,如杨休、郑皍、韩偓、傅懿、杨赞图、郑戬等,赖以免祸。审邽遗子延彬,作招贤院以礼之”。记王审知“为威武州节度使,俭约自持,常着麻屦,府舍卑陋未尝营葺,宽利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梁封闽王,凡十八年。好礼下士,建学四门,以教闽士,招徕海夷商贾……”。


据固始县史志研究室编《历史姓氏》,许伙努、杨清江的《随“三王”入闽诸姓考》一文中对五千多将佐兵士、缙绅平民考订有50姓: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吕、孟、连、湛、虞、庚、戴、蔡、庄、邓、柯、沈、萧、卓、何、缪、赵、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阮、释等。这些姓氏多是举族入闽的。王氏除“三王”外还有族兄王彦英、从弟王彦复、族人王廷简。陈氏有古灵陈檄(福州)、南阳陈夔(分派闽县、长乐)、先锋陈师先、陈豹、陈勇。林氏有濂江林氏,控鹤林氏,肇基闽侯,陶江林穆(林森、林祥谦皆其后裔),林揆(闽王时期顺昌县令),林嵩等。刘氏除刘行全外,还有凤岗刘存、刘昌祖父子、刘山甫(王审知判官)、刘琼(部将)、刘恕。郭氏有郭显忠(部将,后为西镛州刺史,即今将乐一带)、郭嵩(居长乐后裔入龙岩、上杭、福州、福清、仙游、大田等地)、郭熔(居同安)、郭珏。谢氏有谢文乐携家入闽(为王审知王府长史,居邵武,再徙建州黄连镇),谢彦时(居柘荣),东皋谢氏(居泉州),石壁谢氏。吴氏有吴祭兄弟六人(分居福州、泉州),吴英(枢密使),渤海吴氏,吴询举家入闽,后与先期入闽同族吴旷、吴玲、吴佩、吴融等人团聚(居延平),吴文贤。张氏有张睦受封梁国公(居古田梅溪),张延齐(居宁化、上杭、南靖、广东蕉岭为其后裔),张清溪(部将,居漳州)。黄氏有黄敦,奉父黄霸,弟黄膺入闽(居清流徙闽清),黄绍颇(泉州刺史)、黄梧。周氏有周启文(任城丞),周某(王审知友,其子过继审知),周生。许氏有许十一(授武骑尉,居永泰、闽清),许弘钦(以军功历汀州刺史),许文缜(以军功历汀州刺史)。杨氏有杨安(随军郎中,居南安)、杨猛。苏氏有苏益(隰州刺史随王入闽,居泉州,后裔有苏颂),苏某(泉州押衙都统)。邹氏有邹勇夫(部将镇归化)、邹罄(镇雁石,龙岩县有邹公庙祀之)。詹氏有詹缵(隐于仙游)、詹环。薛氏有薛薛文杰、薛从仁。姚氏有姚建(盐铁副使居福安)、姚源。朱氏有朱文进(部将,后被杀)、朱贸。李氏有李仁遇(泉州刺史)、李寿。郑氏有郑湘(以军功历建州刺史)、郑韶。程氏有程斌(部将,以军功历建州刺史)、程贵。严氏有严怀英(以军功历朝散大夫,严复为其27世孙)。董氏有董思安,随父董章扈入闽(居晋江)。吕氏有吕占(佐“三王”居福州后迁晋江、南安)。孟氏有孟威(部将,建州刺史)。连氏有连重遇(部将,被杀)。湛氏有湛温(国子祭酒)。虞雄(牙将,战殁)。庚某(名失考,戍守永春)。戴九郎(卜居南安诗山)。明处士蔡祚的先祖蔡氏(入闽居兴化迁泉州)。庄氏(名失考,居泉州永春桃园里)。邓璩(居光泽乌佩)。柯裕(居闽侯)。沈避“审”音讳,改姓(尤)氏(名失考,居汀州)。此外有姓名者还有萧宝、卓禄、何现、孙叔、缪济、赵杰、高贤、施文化。宋,郑樵在其《家谱后序》说:“夫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贵固始也,其实滥谬。”郑樵作为史学家是十分严谨的,他指出王绪万余之众,除固始一批骨干外,还有来自光州固始附近的古寿州、陈州、蔡州,这是不争的史实。


王氏家族入闽后,王潮第三代族人王彬返居固始,修缮了王氏“三龙”故居王家寨。据《宋史·王彬传》记“王彬,河南固始人也,祖彦英,父仁品,从族人潮入闽。”清《光州志》记他“淳化三年(992年)进士及第”。后在雍丘、抚州、荆湖、汴京等地为官,返居固始建安乡临泉村。建安乡今名分水亭乡,紧挨陈元光故居陈集乡西南边,处豫皖交界边。该村东临泉河,是个有一百多口池塘的水村,王家寨在大塘之中,四面环水,中通小道,唐代留下的砖石断垣,至今犹存,寨内有两口井水,可供村民饮用,传为王潮所挖,现全村有110多户。是个典型的水寨风光。今称王堂(王家祠堂)村,王姓居近半。乡民口头流传:元代泉河东出了个庞总兵,他修建庞家寨,便派兵毁王家寨,民谣:“扒了王家寨,修了庞家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岩公重修王家堂碑记》记:“距城五十里之东乡,吾先人所建,招僧以奉香火者。庙之外为泉河故道。”


唐代陈、王二氏高举南徙入闽旗帜,越过大别山,南渡江淮,扶老携幼,披荆斩棘,来到人烟稀少动乱不安荒蛮之地,安家落户,开启了福建文明史的崭新一页,体现了炎黄子孙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精神,是一部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



注:

①欧潭生《探台闽豫祖根渊源——方言、民俗探微》转引自固始县史志研究室《历史姓氏》
②《陈氏族谱》陈祥桢民国五年槟城刊刻石印
③《白石丁氏古谱·开国元勋陈克耕夫人魏氏墓志铭》
④郭启熹《关于陈元光与龙岩开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究会论文
⑤唐代秀才概念不同于后代,是由地方推荐去应试的寒门子弟,中选者地位与进士、明经科一样,未中选者推荐所在州官要受处分
⑥嘉靖《固始县志·卷5·官师志》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8 17:41 , Processed in 0.10946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