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 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池庙村村志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03:31: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池庙村村志






(一)位置、(面积)


池庙村属孝南区陡岗镇管辖,地处陡岗埠偏东南两公里,北与里仁接壤,东与肖港镇农丰村隔河相望,南和白莲、新堤两村相连,西同沙畈村毗邻,版土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1亩,陡蔡公路穿村而过,约占30亩,村级公路约30亩,林地面积大约100亩,宅基地面积计380亩,水面面积400亩左右,其它占地200亩。地形属河谷平原,粮棉兼作,土地肥沃。


(二) 归属


清代、孝感县设乡、村、会。池庙属郭下乡古墓村康德会。


民国八年,孝感分设乡、里、区、联保、保、甲、池庙属陡岗第一保。


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设区、乡、保、池庙属金神乡,第一保,同属革命根据地云梦县同和中心乡管辖。


(三)村名来由


池庙村是池庙大队的简称。池庙实属一家。除“张,钟,叶,肖,赵,郑” 几户人家外,其余都是一个祖先的后裔。居住集中,自成一体。据池氏宗谱所记,池氏属于明代从温州迁入湖广的移民。第一世祖,昆泰府君,来自浙东永嘉县华盖山三板桥。寄藉湖广孝感(邑)县,落藉陡岗埠出南门二华里处,依澴水而往。


昆泰公:明初永乐年间进士,官拜湖广(湖北)布政使资政大夫(又称方百言行),移民时,子女随公带入湖广落藉,膝下三子,除三子志义公为官去山东外,其长子志仁,次子志善定住此地,后传九子,下分九大分。池家大屋、二屋、三屋、堤湾、竹林、新屋、西砦、东砦是五大分的后裔。居住八个自然湾,分为九组。其它几分外迁异地。堤湾是池庙村五组六组集中住处。


古代沿河多有杨柳。四世祖同华公定居此处,为杨柳池,后改为杨柳社,世袭管河,靠捞鱼为生。后洪水不断冲击,先祖沿河筑有支堤,保湾堵水,名曰“黄丝堤”。相传湾后有一棵数百年的古桲树,荫盖地有一斗有余。蚕吃桲叶年年岁岁,破茧生丝岁岁年年。微风轻吹,丝拈茧,茧托丝,似金丝吊葫芦,黄金丝儿落地,遍地皆是,又因在此筑堤,得名黄丝堤。


清末年间,澴西上下二十余里兴修统垸,改黄丝堤小院为黄丝垸。围田二千余石,年年旱涝保收,黄丝堤又名池家堤湾。湾后澴西大堤与农丰村隔河相望,湾前田地与六湾接壤,顺堤北行是


竹林湾,南行是殷家畈。
堤湾历尽沧桑,从一个四十四户,一百八十四人,田地一百零一亩的小湾发展到今天一百零五户,四百五十四人的大湾。现有楼房九十四栋,加在陡岗,孝感城区住房十二套,如今工农商各业兴旺。


民营企业:池永宗石硝砖厂有就业劳力二十余人,年生产沙、石、砖一千万块以上,产值二百五十万元,上缴国税五万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榨油厂:池连峰服务于村民,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手工业二百余人,走南闯北,年创收资金七百余万元。还有进城办超市的三户,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增强了本湾的经济实力。新农村建设成了池庙村的样板。水泥路从东穿湾而过,直达陡孝公路。港上边建有“堤湾桥”,三个大字金光闪闪。湾间有篮球场,娱乐场,乒乓球台,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


堤湾人爱国,国乱当头时,他们走出家门,与敌奋战。如烈士池高文抗战时期加入新五师,保卫大别山,中原突围北上,一九四九年春南下解放花园,不幸牺牲,时任连指导员,追认为烈士,颁发光荣牌。五师战士池运峰,中原突围谴散回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给予优抚。新四军队员池继三、池照文、池敦凤三人为前防战士筹粮筹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后来政府一一给予优抚。


堤湾人历来重视文化,国民时期就有池松樵先生施教于乡邻子弟。解放后从事公办小学教育的第一人池继三先生,其子池子义、池子涛,孙池运舟、池顺舟等三代人皆从事教育事业,以德树人、以文育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近年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有十一人,在校大学生四人,高中四人,初中十人,小学生十五人。村民送子上名校,母亲陪读已成风气。达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三屋位于陡岗埠南二公里处,属池庙九组。东邻二屋,西靠李家涝湾,北依小河,南有一片良田与三林湾接壤。现居四十九户,二百余人,土地一百四十亩,水旱各半,土地肥沃,旱涝保收,农业自给有余,常年在外打工六十余人,创收二百余万元。


湾容湾貌近年日新月异,高楼小车已入平常百姓家。


解放前三屋全湾二十五户,一百零七人,房屋十三栋。


三屋名人辈出::池立勋清代曾任河南南阳府府台,其弟立华,立堂在地方很有名气,简称“勋华堂”,名噪一时;池惇傲与二屋湾池文恒,1922年筹资修建小河桥一座,方便四乡八里,这一善举得到人们称赞;1944年,池耀三任黄丝垸垸长,组织全垸人打统修,在草庙村鬼头庙修横堤一条,挡南水,保丰收;抗日战士池金泉北上南下多次立功,解放后在孝感县看守所任所长,一九五三年调沙洋农场工作;抗美援朝志愿军复原军人池文志(共产党),在合作社,人民公社期间历任队长,带领群众走过了艰苦的岁月。


三屋近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有四人,在校大学生四人,高中生一人,初中生六人,小学生十人。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池勇涛,学有所成,著书《一路呻吟》,由中央文联批印,发行全国,堪称有为青年作家。


三屋现有楼房三十八栋,湾前水泥路连通二屋,生产路,排水沟,进水沟井然有序,水旱保收。经过土地流转种田大户已出现。养鱼专业户池望如、池少云改造鱼塘,养鱼致富。村干部池望如,有大型旋耕机一台, 2012年春耕,他为农户耕地服务,不幸负伤,用款数万元,现已康复,他不因此沉沦继续为群众耕地服务,可称得上楷模。


三屋外姓仅有郑姓,是郑爱华之父郑本六,一九五二年寄藉三屋。


(四)庙祠之说


庙——神之住所,又称佛堂。祠——祖先之位也。池庙实为祠庙一体,左为庙,右为祠。位于新屋与竹林之间,占地十余亩,祠堂正殿五大间,两侧是住房,正殿三大间,两条横梁,三间则为一体。上方墙壁挂有昭示后人之匾牌。四个金字显目:“爱存悫著”(道光十八年十六世学欧撰),正殿靠墙的正面,祖先牌位从东向西,从上到下,按辈份排列。地上有化钱纸香盘,下跪地毯。每年年关清明,各家上祠焚香化纸祭祀。升官中举更甚一筹,则杀猪宰羊,大香大蜡,锣鼓喧天,鸣炮拜祖,显得更庄严隆重。


出正殿是天池,两侧有耳房。左耳房教书先生之住所,右耳房是族长议事之处。再往前走又是五大间,中间三间相通,两边各一厢房,摆有课桌,是学生读书之所。


庙与祠相连,七大间,后三间为一整体,中有两根横梁,两根横梁中间又穿插两根平行的小檩,上面供有玉皇大帝。下方靠墙有十八罗汉神位,两侧还有各路神仙,左边厢房称为娘娘殿供有娘娘像,像前挂有信徒们巧绣的各式各样莲花叶。祈福娘娘保佑早生贵子,保家平安。娘娘殿的墙壁上有“会龙寺禅”。听说明朝某某皇帝在此住过,所以娘娘殿里有无蚊虫之说。右边厢房是和尚之住所。一进大门,一尊高大的如来佛像扑面而来,威严可惧。


祠庙合并于嘉庆四年,原祠在庙东百米处,被洪水冲垮,余料收拾后,在庙左侧修建池氏祠堂,统称池家大庙,方圆百里闻名。


解放前,祠庙设有祭田(九石九斗),发给农户耕种,收取稞金,以养祠庙。彭和尚管祠有功,终于此庙,族里集体予以安葬。后由竹林湾族人池惇田管理此庙(此人孤老)。土改时分庙里厢房一间为个人财产,并取得了两斗田的耕作权。


1950年,池家大庙定为县人民政府临时征粮仓库,因庙靠河,便于船舶运输,1955年在此成立了池家大庙高级生产农业合作社办公室,1958年在此设立人民公社大庙大队生产办公室,又是全大队集体粮仓,砺谷稻米,分发各生产队食堂用粮;庙里还有商店,副业队,铁木缝纫加工厂,还有民办小学,发挥了多功能作用。


1967年,祠庙一起拆除改建。祠堂一侧改成了大队服务企业,加米,磨粉,榨汕,轧花一条龙。庙堂改成了一所学校和大队办公室。


1990年将原小学改建成教学楼,2000年生源不足撤消。


1995年在三叉路兴建了村办公室,五间两层。


二十世纪末,池家大庙名存实亡。


三 行政


国乱时期,池家大庙以族代政。


一九五零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工作队下乡,帮助地方成立政权。工作队在减租减息,清匪反霸运动的基础上,在各湾挑选贫雇代表,成立农协会,组建乡政府。一九五一年,土改运动开始,乡政府成立,西砦、新屋、堤湾、竹林、大屋属中份乡管辖。贫雇农代表有西砦的池如涛、池惇为;新屋的池才苟,池文成;竹林的池文应,叶大全;堤湾的池惇武,池文法;大屋的池圣福,池正为。中份乡贫协主席池如涛,乡民兵中队长池才苟。随着农村信用社的建立,池如涛改任中份乡农村信用社主任,信用员有池惇谷。二屋三屋属段湖乡管辖,贫雇农代表有池文益、汪秋容、池国安、乡长池敦辉。东砦属里仁联乡管辖,贫协代表有汪玉珍,池文有,贫协主席周文普,村长付国胜。


一九五五年春,小乡撤消,黄丝垸四乡全并为朝阳乡人民政府,随后各地成立初级农业社转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池家大庙命名为黄丝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池家东砦从里仁划拨到黄丝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编为第一生产队。


黄丝第一高级农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主任池慎才,副主任池启文,会计池立德、池松清、池金平,信用员池敦顺,团支部书记兼民连长池文焕,妇联主任丁秀英。


中共黄丝一社党支部书记池敦谷,委员池如涛、池启文,党员池敦福、池银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名单:池異珊、林云枚、池凤如、池凤兰、丁秀英、池金平、钟金容、池腊梅,池凤如一九五七年在黄陂碾子岗当兵一年,转业后任池家大队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连长。


一九五八年十月至十二月,成立了朝阳人民公社,黄丝一社改名为池家大庙生产大队,公社是政权全一的组织,大队有行使政府的职能,池敦谷继任党支部书记。


一九五九年春,二屋三屋从三林大队划拨到池家大庙大队,增加了党员骨干池文志、池文礼、池文昭、池文益、程菊枚。团员池满容。


池庙生产大队管委会名单;大队长池慎才(一九五九年四月免职)池異珊接任(管财经)生产大队长池启文,委员池文焕、丁秀英。妇联主丁秀英,会计池金平,出纳池贵三。


一九六二年大队核算改为生产小队核算,食堂取消。


一九六四年,四清运动,大队贫协主席池文云。


五 农业


池庙村地处河谷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盛产小麦,水稻,棉花,蔬菜。一九五八年定为产棉区。因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历史上并不能满足人民的温饱。


(一)    农灾


1.水灾:


1932年(辛亥年)7月大水,倒口溃口,房屋倒塌,庄稼无收。
1935年(民国廿四年)7 月江水倒灌,黄丝垸,梦湖垸泡浸月余,池庙也在其里,绝收。
1937年6月,黄丝垸北堤西筑横堤溃口,造成天灾人祸。
1949年、1950年.北水频繁,池庙各湾连续两年欠收。
1954年7月,北水、南水一起来,形成了“南堵北不让”的概式,整个黄丝垸泡入水中一月有余,人们在堤上搭棚就住,垸里颗粒无收,政府从东北调来大豆、玉米、高粱救灾。群众没有外逃。秋播政府发种,冬季以工代赈,复堤修垸,为一九五五年恢复生产打下基础。
1971年7月,女儿港溃口,时逢早稻扬花,早稻无收。
1996年7月,河水瀑涨,在堤湾和殷家畈之间准备炸堤决口分洪,洪峰顺利过境,否则黄丝垸一片汪洋。
2008年9月28日——30日,百年未遇特大暴雨。池庙七百亩中稻绝收,六十亩鱼池被冲,倒塌房屋三十六间,政府部门捐资四万,给予资助。


2.旱灾


1960年7月21日——9月无雨,伏旱接秋旱。肖港区政府组织朝阳、陡岗、胜利公社在万安铺(王家垸)拦河(澴河)筑坝提升水位,从小河口闸(张桥后)引水入河,直流三公社,数十个生产大队,抗旱效果显著。
1961年初夏,再次在万安筑坝,上游断流。大庙组织大小水车四十余乘,在黄丝闸外河搬水,倒灌,因路线过长,效果甚微,干死水稻三百余亩。
1979继1978年特大旱灾,小河无水,大河断流。
1999——2000年,大河再次断流,渡船停渡,人们步行穿河。


3.冻灾


1957年,冻死蚕豆,下秧推迟七天。
1960年,开春低温阴雨,造成小麦油菜受损。
1976年3月——5月,七天一次寒潮大风,夏粮作物成熟期推迟,影响全年生产,收成减产。



(五)    农技


农业技术先进与落后,关系到粮棉油产量的增收与低下。解放前后,因种子低劣,肥料奇缺。治虫无药,阴雨草荒,措施全无,只能等老天恩赐。如发生虫灾,人们称之为发了“地火”。无药治,不会治,只用大粪提苗,等苗重长。小麦发了“黄锈病”人们只撒草木灰,水稻的蝗虫,二化螟危害,只有顺其自然自生自灭。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安排不科学,棉花只知套种,棉苗在麦田里生长缓慢,影响季节。晚稻复种,不知与早稻的叉口安排,出现了1958年的“农垦58”变成“牛啃58”的笑话。1960年随着农技站技术的推广,村办有农科所,推广农业技术,人们接受了新的技术,粮棉油产量年年攀升。近年来,农业技术更有新的发展,农作物播种打草药,草不生;出现草荒打草药,死草不伤苗;稻田杂草不用抓、推,用农药一撒草死苗壮,达到增产的效果。现今中稻亩产1200斤,棉花亩产籽棉400——500斤。小麦亩产600斤以上,油菜亩产350斤以上。
由于作物的品种先进,农技到位,肥料搭配适当,虫病草均给予根除。小麦产量是解放前的三倍。稻谷产量是解放前的三四倍。棉花产量是解放前的七倍。
现时的农民有文化,懂技术,农时季节把握时当。



②    季节与农业的关系。
立春——万物复苏
雨水——大地湿润
惊蛰——万物欲动
春分——麦到春分日夜忙
清明——青草盖地皮
谷雨¬——谷雨前好播棉
立夏——撒栽水田秧
小满——收割两头忙
芒种——芒种打鼓夜插秧
夏至——谷出来
小暑——早稻黄头防水灾
大暑——可把新棉摘
立秋——水冷三
处暑——萝
白露——菜
秋分——日夜平分
寒露——蚕豆、大麦
霜降——种小麦无须说
立冬——白菜上了市
小雪——起板晒白田
大雪——天气冷
冬至——短天转长天
小寒——腌鱼肉
大寒——一一年过完
年复一年是一样,古人留下万年春。
③    年景预测
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总结了丰富的的经验。根据雨水的多少,种什么庄稼,不种什么庄稼,绝大多数准确。现记录如下:
⑴一年的预测:
雷打惊蛰前,高高山上好种田。
一碗腊雪一碗饭,瑞雪兆丰年。
一碗春雪一碗漫,春雪应大水。
正月三个好日头(初一、初二、初三),年景报丰收。
雷打惊蛰后,湖田做大路(天旱)。
立夏不下无水洗耙,小满不满无水洗碗。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的北风干死鬼。
进暑露伏南扬(风),小雨一天有一仗。
上怕初三雨,下怕十七阴。
⑵当日风雨预测。
月亮长了毛(月晕),大水要淹桥。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雨落五更头,行路不用愁。
东虹日头,西虹雨。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火口(我地指西南)起乌云,大雨快来临。
东边雨不应,无雨顶上光。
先麻喷小雨不雨,后麻喷小雨不晴。
夏日东风连夜雨。
石板出汗,降雨很快。
蚂蚁堆山挡路,一场风雨无误。
⑶农谚:
四月八冻死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有沾无沾,八月十三。
八月进沾天,路上难行人。
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往江边走。


文化


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民间文化,底蕴丰厚,苦乐皆有歌。逢年过节有庆祝歌,红白喜事有喜庆歌,逃荒讨米有荒年歌,儿童有儿歌,男女青年有情歌,劳动中有鼓劲歌,做堤打硪(打夯)有


号子歌,脱粒打场有“划船歌”。河下拉纤有船号歌,榨油也有榨油号子,玩花灯,舞狮子灯,划彩莲船,做屋上梁,都喝彩歌。
在文体活动中,有自发的,有相互邀请的,有组织举办的,自发相约的等丰富多彩,本志摘录如下:
1.    本地文体活动。
①“脚脚盘盘”——两人对坐,四脚并在一起,一人用手指点脚,并唱:“丁(点),丁(点),丁(点)大脚了,洋线葫芦花谷落。不落南,不落北,背面田的好荞麦。荞麦开花一片白,茄子开花紫红色。金箥箕,银箥箕,哪个小脚拿过气(去)。”唱完歌,手指落在谁的脚上,那只脚就缩回去。接着又点,两次若都点在一个人的脚上,那人就为输了。
②打掌掌(打铁歌)——两人对坐,四手相拍,并唱:一摸光,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割大麦。大麦还冇黄,我要回去扫稫场。稻场还冇干,我要回去做鞋穿。鞋冇破,我要回去摘菱角。菱角尖,拄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腌菜,腌菜苦,打豆腐,豆腐甜,换综绳……
③月月红——数人围上一圈,两个站在圈中间,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双眼蒙上,绕圈转动,并歌唱:“月月红,转鸡笼,东边起,西边落,皇儿面前哪一个”。随即让双眼被蒙的人猜,猜对了面对你的人是谁,就换那个人到圈内来蒙眼猜人,没猜着,你就接着转,接着猜,这样依次进行。
④    挡羊——一人在前,后面一人接一人,后面人拉着前面人的后衣,形成一条直队,在前的单独一人叫捉羊人,队前的一人叫挡羊人,他身后的一个个人为羊子。捉羊人捉羊,挡羊人阻挡,不让身后的人被捉。唱歌开始:“种大麦,种小麦,羊子吃了不晓得”。捉着的羊被淘汰。
⑤    打麻城——两队人马各自手拉手成两队列,两队相对相隔10米以外。甲队先派出一代表,向乙队冲去,若冲破防线,算赢了,并带回一人。输了,那人回不来。开始时并唱:“天上雾蒙蒙,地下打麻城,麻城打不开,捉个小儿来。”
⑥    触铁牯牛——两个大男孩跪爬在地上,头相对,用力触闯(如斗牛那样),其它的人助威呼唱:“触!触!黄牯触!触赢的,赶回去,触输的,杀肉吃”。
⑦    坐花轿——两人四手交叉成一个坐凳,把一个人放在上面坐着,并唱:“抬花轿,慢慢走,两个伢狗抬母狗,新姑娘,揭盖头,半个屁股在外头。”
还有“丢草把”、翻跟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触桩、摔跤、打连响、拍线球、堆雪人、射弹弓、抽百螺、放风筝、放风车……青年人抵棍更有趣,分手棍、肚棍、头眼棍、膝棍。还有立石滚,用腿夹石滚,踩石滚,随手捡瓦片打水上漂比赛。水上活动有打鼓泅(卧式)仰鼓泅,闷里鼓泅球,跳水,踩水等比赛活动。姑娘们的活动有,抓石子,翻筷子头(女孩们随手带有棉线一根,系上两头,套上圆圈,用手架起,对方用两手手指挑起线圈,变成另一图形,反复交挑交变成各种几何图形,直到还原为止)。老人们热天喜欢在大树底下划棋盘下棋,三角棋如图两


人对弈,每人三颗子,直至逼死对方为赢。成三棋如图两人对弈,分两方,每方九颗子,下子时一方三子成一线,为成三,吃掉对方一颗子,在走子中,三子成一线,又吃掉对方一子,在走子过程中采用堵,逼的方法,使对方成死棋本方获胜。
地方的文体活动多种有样,本志所录有限,选一漏百。


2.    文艺活动:池庙各湾过去有玩龙灯、玩狮子、玩彩莲船的习俗。战乱时期一度停止,抗日战争胜利的第一个春节,人们生活并不富裕,但青年们一过正月初一,就在祠堂搬出存放的锣鼓敲打不停,叫闹花灯。群众动了心,头人只好领头扎灯。大屋二屋组织安排了一条龙灯(二十四节)狮子灯一对。东西砦二十四节龙灯一条,堤湾龙灯二十四节一条,竹林湾狮子灯一对,加上大河东大龙灯一条(四十八节)。玩灯势头喜人,观灯人如海如潮。玩灯先烧香出行。本应分批上庙,但互不相让,闹了个不欢而散。这一闹(只有堤湾53年玩了一次龙灯),其他湾份从此不谈玩灯。
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工作队组织各湾群众,手举红旗列队高呼口号到陡岗欢庆游行,有秧歌队,连响队,动作优美,铜钱声悦耳动听,大屋湾还唱了花鼓戏……
1955年到1958年,从农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池庙生产大队组织了文艺宣传大队,负责人池敦福(党员)演员有池敦知、池敦信、丁秀英、池凤兰、池腊梅、鼓司池敦福、琴师池文密,节目是《夺佃》,《闹瓜园》……还有自编的新节目。
1963至1965年,四清运动中,各小队有文艺宣传队,节目形式有渔鼓、快板、大鼓、歌唱、学毛选、逛新城,还有自编的好人好事节目。
1966年,池庙生产大队再次组织文艺宣传队。领导人池敦信,成员有艾新田、池敦顺、池秋田、池淑珍、池凤兰、池福三、池艳芳、张汉容、钟亚桥等,琴师池金安。演出节目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三世仇》、《风雷渡》、《三月三》等大型剧目,还有自编的好人新事节目。逢年过节在大队集中演出,平时或晚上到生产队演出,大队开群众大会,到会上演出。
1968年池庙生产大队文艺宣传队到卧龙区参加文艺汇演七天,在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在肖港农丰村演客戏三天,加深了邻村的友谊。
1969年,大队高音喇叭在放声歌唱,自办文艺队告一段落,“阳春白雪”占领了农村文艺阵地。
1982年,责任制初期,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一时没有找到转移的渠道。池庙人逢年过节,背上大鼓,走湖南,穿江西,展才献艺,生财有道。在本地了有唱道琴,唱渔鼓,为佳节和红白喜事贺福添彩助乐。
3.    民间工艺:池庙解放前后,有一位剪纸花老人高氏,闻名乡里,大姑小姐,新娘新嫂,绣枕头,做花鞋,绣荷叶莲花。就到高氏老人那里取花样,花朵各异,线条分明,绣出的花,光彩夺目,称之为堤湾剪花一奇。
西砦有一名雕刻艺人池敦丰,闻名四方。上雕庙宇神像,下雕包龙绣柱,雕出的花床花朵新奇,鸳鸯成对,栩栩如生,也称一奇。
以上“两奇”未有传人,是一憾事。
1.    本地文体活动。
①“脚脚盘盘”——两人对坐,四脚并在一起,一人用手指点脚,并唱:“丁(点),丁(点),丁(点)大脚了,洋线葫芦花谷落。不落南,不落北,背面田的好荞麦。荞麦开花一片白,茄子开花紫红色。金箥箕,银箥箕,哪个小脚拿过气(去)。”唱完歌,手指落在谁的脚上,那只脚就缩回去。接着又点,两次若都点在一个人的脚上,那人就为输了。
②打掌掌(打铁歌)——两人对坐,四手相拍,并唱:一摸光,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割大麦。大麦还冇黄,我要回去扫稫场。稻场还冇干,我要回去做鞋穿。鞋冇破,我要回去摘菱角。菱角尖,拄上天,天又高,万把刀,刀又快,切腌菜,腌菜苦,打豆腐,豆腐甜,换综绳……
③月月红——数人围上一圈,两个站在圈中间,一个人把另一个人的双眼蒙上,绕圈转动,并歌唱:“月月红,转鸡笼,东边起,西边落,皇儿面前哪一个”。随即让双眼被蒙的人猜,猜对了面对你的人是谁,就换那个人到圈内来蒙眼猜人,没猜着,你就接着转,接着猜,这样依次进行。
④    挡羊——一人在前,后面一人接一人,后面人拉着前面人的后衣,形成一条直队,在前的单独一人叫捉羊人,队前的一人叫挡羊人,他身后的一个个人为羊子。捉羊人捉羊,挡羊人阻挡,不让身后的人被捉。唱歌开始:“种大麦,种小麦,羊子吃了不晓得”。捉着的羊被淘汰。
⑤    打麻城——两队人马各自手拉手成两队列,两队相对相隔10米以外。甲队先派出一代表,向乙队冲去,若冲破防线,算赢了,并带回一人。输了,那人回不来。开始时并唱:“天上雾蒙蒙,地下打麻城,麻城打不开,捉个小儿来。”
⑥    触铁牯牛——两个大男孩跪爬在地上,头相对,用力触闯(如斗牛那样),其它的人助威呼唱:“触!触!黄牯触!触赢的,赶回去,触输的,杀肉吃”。
⑦    坐花轿——两人四手交叉成一个坐凳,把一个人放在上面坐着,并唱:“抬花轿,慢慢走,两个伢狗抬母狗,新姑娘,揭盖头,半个屁股在外头。”
还有“丢草把”、翻跟头、跳绳、踢毽子、滚铁环、触桩、摔跤、打连响、拍线球、堆雪人、射弹弓、抽百螺、放风筝、放风车……青年人抵棍更有趣,分手棍、肚棍、头眼棍、膝棍。还有立石滚,用腿夹石滚,踩石滚,随手捡瓦片打水上漂比赛。水上活动有打鼓泅(卧式)仰鼓泅,闷里鼓泅球,跳水,踩水等比赛活动。姑娘们的活动有,抓石子,翻筷子头(女孩们随手带有棉线一根,系上两头,套上圆圈,用手架起,对方用两手手指挑起线圈,变成另一图形,反复交挑交变成各种几何图形,直到还原为止)。老人们热天喜欢在大树底下划棋盘下棋,三角棋如图两人对弈,每人三颗子,直至逼死对方为赢。成三棋如图两人对弈,分两方,每方九颗子,下子时一方三子成一线,为成三,吃掉对方一颗子,在走子中,三子成一线,又吃掉对方一子,在走子过程中采用堵,逼的方法,使对方成死棋本方获胜。


记东砦农家宴


池庙村两委今春进入东砦进行环境治理,抓样板工程。以挖塘促三化(硬化、绿化、亮化)此举深得民心,得到东砦湾内外人士的支持配合。大户为主,农户配合共集资13万余元。硬化进湾道路360米,建娱乐广场一个,湾间便道直通各家各户门前,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党支部书记池树怀经常过问,村副主任池金安督阵,整个工程顺畅有序,并于6月竣工。
7月2日,池庙村党支部在东砦湾举办农家宴,由东砦湾承办。以家常豆腐,茄子、豇豆、黄瓜、白花酸菜、炸气克马、锅巴粥这些农家风味的饭菜,宴请了陡岗镇新老领导;党委李国平、黄增光、徐继芳以及相关领导一行十人。原陡岗镇党委副书记池新年、副镇长池云增等退休干部。还有本村在孝感工作的池度安,特邀大屋湾从部队回家探亲的上校池永波,东砦湾在武汉孝感工作的池柏安、池曙光、池建安、池新国、赵行斌等。村两委成员出席并接待。
下午四时,近十辆小汽车驶入东砦湾,两委成员给来宾分发了环境整治的资料,带领入会嘉宾参观了道路,广场、改造的池塘,新配的垃圾箱,并合影留念。
这次宴请活动,是池庙村半年工作的总结,展示了村两委的工作成绩,也展示了东砦湾在新农村建设中内外人士的精神风貌。在城乡一体化及新农村建设中,反哺农村离不开本地在城市工作的成功人士和经营大户的鼎力支持,美化乡村不是等来的,而是齐心聚力干出来的。这次宴请活动,乡情乡味浓,在外工作的人员找到了家乡的味道,加深了他们的恋乡情结。他们进城不忘农村,致富不忘农民,以改变家乡面貌为己任。这次宴请活动,也是向领导汇报工作,看得见听得着,拉近了干群距离,响应了党的群众路线,共筑中国梦,上下齐心。这次宴请活动是一道桥梁,联通了干群,联通了城乡,联通了游子与故土,联通了新农村的美好未来。


2013年7月2日深夜文征有感而作


龙灯再现
――2013年端午(五月十五日)池庙会龙寺(禅院)龙灯盛会。
一、    盛况
端阳上午八时,锣鼓宣天,鞭炮齐鸣。烟花五颜六色似仙女散花洒满池庙村中心腹地天空;地面上火花闪闪烟雾铺地似波浪滚滚。一、二、三、黄、赤、青、三条绣花巨龙从池庙会龙寺缓缓出现。穿红戴绿的人们,一片欢呼!龙灯来了!龙灯来了!。。。。。。头龙大黄灯气冲牛斗,在令旗龙珠的引导下,忽上忽下龙飞龙舞似风起云涌;忽左忽右,风平浪静向人们致敬。看:


第二灯,赤龙腾跃,直指云天。舞灯人在喊彩,祝人们幸福祥和,接彩人们,应声一个“有”字,有、有、有。。。。。。接连不断,显示出国富民强。国有、家有、户户有。有财、有福。


看:第三灯,青灯,以极大地热情,超前意识,欲飞、欲停,也有人说是乌龙,称之为乌龙摆尾。舞尾者,不甘落后,摆出兴奋之花,让人们意识到后来居上,幸福更大,生活更美满。
头灯、二灯、尾灯紧紧相连在寺院东路、北堤、前场(沙场),飞跃盘旋,时而交吻齐身,二龙绣珠之势。三龙时而并行,形成三龙治水兆丰年,时而腾空向上,引人奋起,时而临地遨游展示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腰鼓队一路助威;锣鼓声,节奏分明,舞灯者随声而舞,花样翻新,鞭炮声跟随不断。三灯过后,有观世音留下的采莲船,随龙畅流,彩声悦耳,夫唱妻和(合),显示出天地神人共唱美满幸福歌,祝福人们太平安乐。
这一天,天阴无雨,凉爽。可称为天遂人意,让节日喜庆气氛空前。前来观灯的人群来自四乡八里达数千人。从上午八时至中午十二点,观灯兴趣不减,直至龙灯于河洲举行灿灯仪式,人闭渐渐离去。笔者认为再玩两天,才能满足人们的传统文化需求。
舞灯盛况,有摄影师杨永胜录有实况,请看DVD片,再观其详,以饱眼福。
二、    龙灯再现之说
池庙村以庙得名。庙址原称为池家大庙,大庙是佛堂、祠堂的总称,庙祠连体,左是佛堂,右是祠堂,历史上属池姓所管辖。解放后,合作社时期属集体使用。办公、粮棉加工厂、学校、卫生所等单位。古庙七大间加天池,祠堂十大间加天池(井),左首是场地,有百年古树数株,百凤朝阳,筑巢于树上,庙祠藏于花香鸟语之中。
一九六七年改进后,庙祠变形。上世纪九十年代,它完成了历史史命,成了一遍空屋垮房,野草树林。竹林湾国华母子借住此处代管,空房也有人无偿借用,祠庙基地3000平方米尚存。
历史上称池家大庙为会龙寺禅院(就是很大一个吃斋念佛的大院),传说明朝朱家某皇帝在佛堂下过塌,就是娘娘殿,这以前是马陈公佛堂,皇帝住后称之为会龙寺。又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南下私访也住过会龙寺娘娘殿,说娘娘殿里无蚊虫,睡了个好觉。姓钟的和尚做一道素菜叫“红咀绿恩哥”给皇帝吃了,后来得了个封号“好大和尚”。所以说池庙会龙寺禅院很有名气,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改成现代房楼,但庙祠的木料砖瓦还在屋上,两块石碑文尚存,史历记载清楚,有根有据。
舞龙灯,也叫玩龙灯,做庙会是池氏人们的习俗。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春节(1946年春)人们非常高兴,池姓族长牵头,分扎灯,组织玩龙灯,四五条大龙灯上庙,玩了个不欢而散(无政府主义时期),一度不谈玩灯。五三年堤湾不信邪玩了一次灯,因无人助兴,结果玩了一年无下文。今年(2013年,端午玩灯与堤湾单独玩灯时间相距六十年又四个月,失去的龙灯,今天在池庙地面上现身,人们是那样的热情高兴,是老者们没有想到的。。。。。。)
三、    舞灯人群
主持者、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予以记载,作以经验总结,让这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
2013年五月初五(端阳),佛教人士张丛芳(池家堤湾,55岁)和其师池惠德(58岁,池家楼子人)在周围佛教信徒(斋公)的强烈要求下,两人主持,在池庙会龙寺禅院旧址垮屋中开出了山门(亦称开了庙门),设了佛像,香火旺盛。从小端阳节起牵头组织玩太平灯(龙灯),以池庙村为基础,请来了;
分湾头人:大屋池小乔、二屋池暑生、三屋池泉官,堤湾池先如,竹林池小泉、新屋池全山、东砦池云安、西砦池度清。
老年协助组人员;池惇斌、丁秀英、池汉林、艾先田、池才苟、池文征、池金海  池二姑等。
鼓乐师;肖双清(肖港镇人,67岁)肖先田、肖柏青、肖继田、肖柏山
陡岗埠腰鼓队;邹梅红、方晓云等十二人
采莲船;白莲村黄协清。女士陈三姑
龙灯;皇庙支持借来
舞灯人员
黄灯舞头者---池先如
红灯舞头者-----池小乔        
青灯舞头者----池暑生
舞尾灯者------四黑(云梦王桥人,原住竹林湾)
令旗手-------艾先田
龙珠导游----池度清
因组织得力,措施到位,龙灯玩出了花样,舞出了水平。六十年第一次,实可称玩了一个太平灯,幸福灯。人人拍手称赞,随灯欢呼。也可说人出力,天帮忙,可喜可贺,历史文化的延伸,耐人寻味。作者速撰其搞留念。
池文征2013年6月22日下午随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23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868
沙发
发表于 2019-3-8 13:33:1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一个事物一个人,
让你觉得眼花缭乱,
那么大概率是错的、假的、低劣的。
最了不起的人和事,
都简洁而优雅,朴素到一剑封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3 22:01 , Processed in 0.1670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