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647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根] 池姓——中文在线百科解读

[复制链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4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姓
拼音:chí xìng

池姓是,在《百家姓》中排第28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0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47:08 | 只看该作者
池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和公子悝同为秦昭襄王赢稷同母弟,即秦惠文王嬴驷之妃芈八子所生的儿子。
  在周郝王十年(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大弟弟公子池被秦昭襄王封为泾阳君(今陕西咸阳),并担任当时秦国的将军(相当于大司马);小弟弟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今陕西高陵);惠王妃芈八子的同父异母弟弟芈戎则被封为华阳君(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大夫魏冉则为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封于陶陶(今山东定陶),负责保卫都城咸阳。他们这四个人当时被称为“秦四贵”。
  公子池原居咸阳,周郝王十五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公子池被作人质放于齐国。魏冉从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升为将军,继而出任秦国宰相,封穰侯。
  周郝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由于秦军大将白起攻陷了韩国宛城(今河南南阳),公子池改封于该地。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记载,在魏冉五次任秦国宰相期间,公子池、公子悝和芈戎三人轮流担任将军之职。由于秦国宣太后的格外宠幸,“秦四贵”在改封时均得到了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富庶,宛城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秦四贵”凭借经济特权通过“遥领”方式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的局面。
  秦昭襄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是在周郝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废黜宣太后,次年宣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之相位而改用范雎,魏冉被迫出关时竟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今山东定陶)。
  周郝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剥夺了华阳君芈戎的“君”权而赴华阳,途中逝世。而泾阳君公子池、高陵君公子悝二人只被取消了封邑,未被逐出咸阳。
  在被取消封邑之时,公子池已有六十多岁了,但他已经富得流油,其子孙后代业已有了较好生存保障,因此公子池的家族人丁繁盛已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池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曾任秦过丞相的池子华,就是公子池的后裔。池子华为一时大儒,食禄汝南,封邑西平(今河南开封陈留,非今河南驻马店西平)。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池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池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
  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定居下来。在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魏国的曹操。后因战败,遂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国的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在西晋文帝司马昭执政时期,氐族人杨飞龙接受西晋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北氐族部众拥戴其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在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国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至此,前仇池国历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共九代君王而灭亡。
  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
  前秦政权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地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之民自立。四年后,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与西秦政权的乞伏乾归争战,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领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破,至此,后仇池国历武王杨定、孝昭王杨玄、惠文王杨盛、仇池王杨保宗、大秦王杨难当、仇池王杨建义、仇池王杨保炽共七代君王而灭亡。
  前、后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后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积极协助北周王朝的益州总管王谦反抗杨坚,在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后,即派大军灭了阴平国。此后,氐族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在仇池国灭亡之后,有氐族部众取故国名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仇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池氏、仇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池氏族人有两个源出:
  ⑴.公元六世纪,朝鲜半岛新罗国在古源六村(六个原始个部落即拳罗六部)的基础上建立,六村酋长之一叫池白浩,后皆改称郑氏,世为新罗国重臣。如今除韩国忠南道瑞山市的郑氏以外,南北朝鲜的郑氏族人皆以池白浩为始祖。直到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并建立高丽王朝后,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大辽天显十年,公元935年)灭亡新罗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池白浩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称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朝鲜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十一年(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有秦相池子华后裔池镜以太学士身份奉使高丽,受高丽光宗官封金紫禄大夫、太保、平章事。池镜至高丽国后受赐居于中和唐岳,即受邀留居今韩国忠州市,在月岳山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池氏一族,皆以忠州为本贯,世代相传至今。随池镜一同东至高丽王朝的,还有辛镜、郭镜、元镜、虞镜、张镜、李镜七学士,当时号称“东来八镜”,在朝鲜、韩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癸卯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池镜享一百零一岁而逝,葬于中和唐岳华山亭。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50:11 | 只看该作者
池氏始祖

公子池。

现在大多数池氏后人,认可殷商时期的殷,“民”为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51:15 | 只看该作者
迁徙分布

  池氏属于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池氏起源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氏。

  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氏。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史籍《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该家族。

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

  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姓氏。在中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人数不等的池氏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氏族人分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5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池三 于 2017-4-20 10:54 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金城郡分置为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依此为都城。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族人以其生地为堂号。
  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53:28 | 只看该作者
池姓家谱文献

  福建长乐东湖西平池氏族谱,(明)吴航、王子正撰修,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木刻活字印本,2000年重修。现收藏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旧池村纂修池氏族谱常务理事会。

  广东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著者待考,明末清初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梅县明杨池氏四修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赣闽粤湘池氏联修族谱,谱首目录一卷,(现代)池氏族谱联修组纂修,1995年计算机排印本十二册。注:包括江西会昌、江西瑞金、福建武平、广东南雄、广东梅县、广东平远、湖南安仁等县市。

  贵州丹寨池氏潮裔宗谱,(清)池金鳞始修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民国)池如清修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民国)池斯净修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现代)池家甦修于1981年,(现代)池家祥等再修于2002年。

  韩国忠州池氏族谱,(高丽)池德海序,朝鲜光海君时期(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木刻活字印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0:58:14 | 只看该作者
池姓字辈排行

  福建长乐新池池氏字辈:“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可大兆建懋绩洪熙永世用昌善聚长储祚胤恩光久锡天祥教子须成高伟擢徵作国瑞璋”。

  福建长乐小池池氏字辈:“希宗景克明德以存仁孝忠良浥大兆建珠芝懋绩洪熙永世用”。

  江西赣州、台湾池氏字辈:“宣仕日永龙兴存有应盈祯宝国凤生元现万福兰春庆先祥贵子友”。

  江西瑞安池氏字辈:“万广清吉成秀”。

  广东梅县、平远池氏字辈:“应天戴尚开能德孟万福兰兴庆千祥桂子孙清和成玉汝宝善正传贤富贵垂光大荣华应运全发隆长有跃承肇本坤乾”。

  贵州丹寨池氏字辈:“潮熬龙德莲国珠文凤毓起有如斯家继明经学延开泰远征宗邦传进化永世庆鸿恩”。本书按:该支池氏引在周边县市分播,因此同辈字派有所不同,对照分列为:“潮熬(鳌)龙德莲(联)国珠文(兰月云濬光)凤(之世鳌)毓(鲤璧体若凤泽)起(在澜兰大应起)有(鳞川洪)如(星春德石)斯(有焕泉永)家(承如运)继(前斯)明(荣家明)经学延开泰远征宗邦传进化永世庆鸿恩”。

  湖北孝感池氏字辈:“登文慎贤曾祖敬宗”。

  山东临朐、莱芜池氏字辈:“廷天尚贵建古竹信凤文增玉法洪振”。

  重庆池氏一支字辈:“嘉朝印邦国登现泮应腾水之发大贵荣华福寿增天子永远兴文明光耀生祖宗德泽长仁义裕候昆诗书传世代忠孝振家声清贞名扬显道学维乾坤”。

     四川巴中池氏字辈:毓汝修先和、春元长有昌、永培玉宗益、建成开发祥

  资料有待补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1:00:03 | 只看该作者
池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源自秦国;望出西河:全联典指池氏的源流和郡望。

  西平世泽,中牟家声:广东平远明杨池氏家族堂联。

  生春仪法;显方诗文: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楚雄人池生春,字籥庭,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举止有仪法(讲礼仪,有法度),以诚实为本,工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同安人池显方,字直夫,天启年间举人。工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诗书启后;仪礼传家: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同安人池显方,字直夫,天启年间举人。工诗文,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楚雄人池生春,字庭,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举止有仪法(讲礼仪,有法度),以诚实为本,工书法,著有《入秦日记》、《直庐记》等。

  中牟循吏;咸淳大魁: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池瑗,池氏(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汉献帝末年、汉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状元池梦鲤(公元1224~1279年),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知平江(今江苏吴县)府。

  五言通用联
  宋朝状元裔;秦朝宰相家。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秦朝时期的宰相池子华。

  北宋家声远;西平世泽长。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状元池梦鲤。下联典指池氏望族居西平郡。

  莆田家声远;池渡泽流长。据原《揭阳县地名志·玉镇·池渡村》记:“始祖(名字失传)于宋朝从福建省莆田县迁徙到原大□创村,命名为池渡村。距原县城(今榕城区)约十六公里。”池渡村有的公厅或祠堂,陈列“中牟循(池瑗)、咸阳大魁(池梦鲤)”及这副楹联。全村包括池家渡村、东后村、寮头村等村,现今有八九千人口。自明清两朝以来,池渡村中药商行(店)鳞次栉比,治病救人兼经营中草药材,成为一道璀璨亮丽的风景线。及至民国时期,潮汕各县市,都有池渡村人驻足务医兼经营中草药材商店;或移居江西、福建等省,及省内梅州市、兴宁、老隆、和平、连平、翁源、韶关等市县,以至全国各城市,都有池渡村人务医兼经营中药材生意,其总人数比池渡村人口还要多。因而有“无池不成市”的美誉。

  宋代状元裔;秦朝宰相家: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名匾侧楹]。

  固始宗功显;坡兜祖德承:撰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七言通用联
  生春宏文直庐记;显方力作晃岩集。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清道光进士池生春,楚雄人。举止文雅,以不欺为根本。工书法。著有《直庐记》等。下联典指明朝天启年间的举人池显方,字直夫。工诗文,著有《晃岩集》等。

  八言以上通用联:
  城门武侯,伟绩巍巍共仰;中牟良吏,贤声处处相传。上联典指三国时期的名人池仲鱼,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北魏孝文帝朝(公元220~265年)城门侯。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名人池琼,是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唐商宗朝时封宁海节度使。
  永慕宗功业绩,光辉垂后代;怀恩祖荫房兴,族旺并长隆: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祠门侧楹]。
  坐丁向癸水朝堂,永发千年不替;砂抱山环峰耸秀,长徵万代繁荣: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前堂楹]。
  固始宗功盘福荫,贤生贵出姓名扬;坡兜祖德永流芳,族衍房兴世泽长: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偏房柱楹]。
  西平祖德永昭彰,贻厥孙谋,唯耕唯读;坡兜宗功垂福泽,承先启后,在俭在勤: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大拱住楹]。
  守国法,重教育,亦文亦武,建设四化美景;遵祖训,讲道德,克勤克俭,创造五好家园: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四扇立柱新楹]。
  自池州赐姓以来,汉唐宋代兴固始,宗功昭日月;由邹宦开基于此,元明清世守坡兜,祖德巩山河: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钟英毓哲,万载昌隆创业,垂统克振家声,其在子孙维光邦国;开后守先,许多拔萃诵诗,学礼能承祖德,如君忠厚福有祯祥:福建省尤溪县中仙乡池氏祖祠联[正殿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8

帖子

146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63
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0 11:01:18 | 只看该作者
池姓历史名人
  池子华:(生卒年待考),嬴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大儒、宰相。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国相位,秦惠文王以一代名儒池子华为宰相。后张仪归,子华任相一年,还其相位。

  池瑗:(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著名汉朝官吏。汉献帝末年、汉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

  池仲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汉朝名人。传说,北魏孝文帝(公元220~265年)时的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留下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

  池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汉朝名人。唐商宗朝时被封为宁海节度使。

  池圣夫:(生卒年待考),浙江平阳人。著名宋朝大臣。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文科进士。宋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宋端平年间知建昌军,宋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梦鲤(公元1224~1279年),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著名南宋大臣。南宋朝时期状元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江西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知府(今江苏吴县)。

  池仲容:(公元?~1518年),浰头人(今广东和平)。著名明朝广东农民起义首领。
  公元1516~1518年明朝中叶,农民纷纷起义。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浰头起义军以池仲容为首,自称“金龙霸王”,举旗起义,与横水、溪、桶冈三寨及大帽山起义军相呼应,并与大庾、乐昌等地起义军联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南赣巡抚王守仁编练地主武装,收买叛徒,使用招降与武力镇压相结合的手段,进攻义军。池仲容畏惧求降,亲至赣州,仍被捕杀。起义亦随之失败。

  池浴德:(生卒年待考),字士爵,号明洲;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大臣。
  明嘉靖(公元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他是嘉靖四十三~四十四年(公元1564~1565年)联捷进士,最初授为浙江遂昌县令,以后历任南吏部考功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郎中及太常寺少卿。

  池显京:(生卒年待考),字致夫,号念苍,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官吏。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举人,授和州知州,革除繁重的牛税。后因触犯巡抚崔呈秀被罢官。后补湖州通判,转任怀庆同知,因督运耽误期限被追究责任,解职还乡。家居三年后,卒。他精通书法,尤工绘画。晚年颇喜禅学。

  池显方:(生卒年待考),字直夫,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诗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举人,后参加应天府考试,以母老不任官。一生工诗文,喜游山川,结庐于玉屏端山,与董其昌何乔远黄道周等名士交谊甚深,时在一起唱和。著有《晃岩集》、《玉屏集》等。其赠与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的诗作,收录于《帝京景物略》一书中。

  池逢功:(生卒年待考),字玄三;黄岩人。著名清朝将领。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清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清咸丰三年四年春、夏之间,民多饥死。他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民众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逝世于官任上。

  池生春:(公元1798~1836年),字籥庭,又字剑芝,号直庐;楚雄人(今云南楚雄)。著名清朝学者。
  清道光三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清道光八年为陕甘乡试正考官,入直南书房。
  清道光十二年,充会试同考官。累迁至国子监司业。尝为广西学政,敬慕布政使陈弘谋,沈毅清惠,以不欺为本。
  他工于词章,少有“奇童”之称。刘大绅主五华书院,池生春与戴淳、杨国翰、李于阳、戴絅孙为高材生,尝合刻其诗,号“五华五子”。所为文纯明平易,不喜作奇僻语,然会文切理,亦时以新藻发其挚思。亦善书法,方严峭劲,与古人同趣。
著有《入秦日记》一卷、《直庐记》一卷、《诗文剩稿》四卷。

池姓近现代名人
  池峰城:(公元1903~1955年),原名迟凤臣;河北景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英雄。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池峰城在西北军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军职。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旅第三营营长。
  中原大战后,池峰城任第二十六军路军第三十一师师长。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月,晋升陆军少将军衔,10月晋升陆军中将军衔。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池峰城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为了收复战场失地,池峰城决定组成敢死队,当师里官兵们知道这个消息后,报名请战者上百名。池峰城对我官兵的英勇壮举、牺牲精神深为感动,当即选定了五十七位。
  入夜,在炮火的掩护下,五十七名敢死队员,均穿戴日寇军服、钢盔,腰间挂满手榴弹,手持短枪。他们分数路爬墙入城,插入敌背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敌阵。一时间敌阵内喊杀声四起,爆炸声轰鸣。中国敢死队员在日寇的掩蔽部内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拼杀。敢死队员受伤倒下了,便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日寇同归于尽。激战至午夜,收复掩蔽所五个、房舍数幢。西北城角之寇明显受到削弱。
  战斗结束后,英勇的敢死队仅剩下十三人。池峰城亲自接见他们,对他们的勇敢献身壮举表示赞赏,并决定每人奖银元三十元,以资鼓励。勇士们对池峰城表示道:“感谢师长的奖赏和鼓励,然而钱我们不能收。我们以必死的决心去战斗的目的,是要确保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是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比起死去的弟兄,我们是幸运的。如果收下了钱,我们将对不起死难的弟兄们。”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3月,池峰城任第三十军军长,后任豫鄂边区的游击总指挥,长江上游江防军副总司令,第十三军长兼宜巴要塞区守备司令。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11月起,池峰城先后任保定警备司令、华北“剿匪”总司令部中将参议等。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池峰城率部参加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55年3月16日,池峰城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池华琼(1975~):青年女演员。曾在《杨贵妃秘史》饰梅妃,现在签约北京的金英马影视公司。

  池莉(1957~):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各种文学奖50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25

帖子

24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3
10#
发表于 2017-4-20 16:00:05 | 只看该作者
池姓出源有五:
(一)池氏出自殷姓。
西周时,黄帝之胄第四十一世、殷商后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讳民,因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遂以地为姓,其后转居西河。据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载: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于池(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渑池,原属北虢。因此,《姓考》载:“池,曾为古侯国,其后人有以国为氏。”公元前665年(即春秋周惠王阆十二年),北虢为晋所灭,吾池氏先祖居于渑池约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在西河繁衍昌盛,其后裔繁衍在闽、粤、湘、赣等地。
(二)池氏出自嬴姓,为秦司马公子池的后裔。
据平阳池云亮先生在《池姓源流考》中载:平阳池姓始祖公子池系嬴秦公子。上古五帝之一少暤之女名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在舜帝朝中任大理之职,创制有“五刑律法”,为社会做出贡献,舜帝封他于皋,叫皋陶。皋陶长子名伯益,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为羸姓,授他为羸姓部落首领,少暤应是羸姓始祖。战国时,公子池在朝为大司马。他家族昌盛。秦、汉之际天下大乱,池姓自咸阳京兆迁往河南陈留。公子池的裔孙公子华,在秦为丞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公。《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丞相池子华是,望出西平。”因此,《百家姓考略》琅琊王相晋升笺注:“池”,徵音,西河郡,系出赢姓,秦司马公子池之后。汉有池仲鱼。
 (三)以住地为姓。
据王大良编著的《当代百家姓》称:池姓是一个由居住地所在位置而来的姓氏。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有世居于护城河畔的人,便以池为姓。因此,《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元和姓篡》载:“池,以所居为姓,汉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侯池仲渔。”
(四)少数民族中有池姓。
如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有池姓氏族。
(五)其他姓氏改为池姓。
据春秋左传载: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
西周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前782年),程伯休父率军征伐“徐夷”(古族名,在今江苏西北和安徽东北部),“因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福建尤溪县邹宦和中仙两地的《池氏族谱》均载:池姓肇自周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环公官池州望中牟循吏,奉命忠征,凯还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今名珠峰村)的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名源澄。
池姓最早发源于河南渑池。这一支池氏后迁徙至西河。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5年),渑池池氏转居西河(今山西省西南部离石县以南,临汾河以西,临汾市以内);其一支后裔从西河迁徙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东汉建安年间分置西平郡)。因此,《元和姓篡》载:“池,以所居为姓,汉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侯池仲渔。汉延康元年(220年),池瑗为中牟令。他有2个儿子,长子居西平,次子迁西河。迁居西平的长子池世昌的一支后裔移居河南光州;迁居西河的池瑗次子的后裔历晋而唐,后裔南迁。西平、西河二郡池氏本是一脉相承,所以,后代池姓族人有联谱之举。
战国时,另一支池氏的始祖公子池在秦为官,世居河南咸阳京兆。秦汉之际,公子池的裔孙公子华在秦为相,食禄汝南,封西平郡(今河南开封市辖范围)池姓族人开始从咸阳京兆迁徙至河南陈留。因此,又有池姓出于陈留的说法。
西晋“永嘉之乱”后,西河池氏族人随中原各氏族人一起渡江南迁,辗转吴楚,流徙皖赣,后定居于福建宁化的石壁村,形成池姓客家一族。后来,石壁池氏族人又不断从石壁向福建的闽西和广东、江西、四川、广西、香港、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迁徙。
唐乾符二年(875年),河南光州固始池可祖随军入闽平叛“黄巢之乱”。 陈岩为福建观察使时授池可祖为泉州刺使;后来,池可祖又在王潮军中任都统使。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时,池可祖公随军进入福州。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池可祖见闽王王延翰昏庸无道,遂告老隐退,全家迁居同安县永安乡覆竹山下安居。池可祖有4个儿子:孝、悌、忠、信,分四大房派。池孝的子孙有移居泉州、永春、汀州、漳州等地;池悌的子孙有移居兴化、莆田、仙游等地;池忠的子孙有一支后移延平府尤溪等县;池信一支的后裔池兴,于宋真宗成平年间移居长溪(今霞浦县)赤岸桥地方。池可祖的后裔遍及福州、闽侯、长乐、连江、莆田、仙游、泉州、闽清、尤溪、古田、南平、宁德等县市。
唐中和年间(881~885年)王绪、王潮率农民起义军入闽时,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池鲤腾(渑池肇姓第六十二世,有谱称可祖)举家随王绪、王潮入闽,后被闽王王审知封为长史参谋,后又任福州刺史参谋。所以,《通志·民族略以封地为氏》载,池氏,所居为氏也,望出西平。”“鲤腾公,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中和年间其家人随王潮、王审知,经江西、广东,进入福建。”池鲤腾一支的池氏为入闽池氏的一大衍派;其后裔蕃衍在闽清、尤溪、长乐、连江、福州、闽侯、永泰、莆田、仙游等县市以及在海外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约有三万多人。池鲤腾的后裔以闽清六都下杭池氏宗祠——旗峰堂为在闽的鲤腾公总祠。与池鲤腾同时随王绪、王潮军入闽的还有同为河南光州固始人的池涌源。池涌源系中牟令池瑗公的第二十三世孙,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在王潮军中任招讨使,居南安。其子池然公于梁贞明元年(915年)被闽王授予上书郎和泉州司兵曹参等职。其后裔蕃衍在省内的南安、莆田等地和广东省潮州、揭阳、大埔、梅州以及浙江等地,总人口约在4万人左右。
唐末五代期间,又有河南光州固始的池朝奉(系渑池肇姓的殷民池氏后裔),因避乱,迁徙入闽,居于闽东的白鹤盐埕;其后裔繁衍于福建省的宁德、霞浦、厦门等地。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池镜作为太学士到高丽,后定居于高丽,官至金字光禄大夫,为池氏入高丽始祖。他的第五代裔孙池宗海任门下侍郎平藏史;其子孙以忠州为本籍。韩国忠州池氏的后裔分衍为韩国的丹阳池氏、光州池氏。韩国池氏在韩国、朝鲜姓氏人口排序中列第48位。(见1993年延边出版社出版的《朝鲜民族的姓氏和根》一书)。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原居广东的嬴姓西平池氏后裔池溥出任广州连州司户。他在任满解职归乡途中,经江西赣州而定居,为江西赣州池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子孙繁衍在粤、赣、湘、闽4省21个县市。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池溥的孙子池梦鲤为特赐恩科状元。因此,这一支的池氏祠堂有一楹联:“宋代状元裔,秦朝宰相家”。
明代初,安徽凤阳府城外毛斗山的池姓族人“调北征南”在贵州省都匀任指挥吏,后定居于山西怀仁,开基为山西怀仁池氏一族。
明宣德年间(1427~1435年),原居福建泉州的池鲤腾后裔到广东揭阳为官,任满后定居揭阳,在揭阳榕江河畔开基立业。因为,揭阳榕江河畔地处渡口要冲,便居地称为池厝乡,渡口称为池厝渡。
明清之际,中原池姓族人大批南迁,进入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清初,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大批湖广池氏族人进入四川。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广东石镇的池生忠迁居台湾。民国末,又有池鲤腾的后裔随溃败的国民党军退入台湾。
如今,池姓在中国姓氏人口中列第211名,主要分布在闽、浙、粤、赣、皖、鲁、冀、滇、陕、豫,及湖北、台湾等省和朝鲜、东南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池姓郡望地有西平、陈留、西河;主要堂号有同安等。
二、入明与定居
北宋初,入闽林氏始祖林禄的后裔林伯仙从福州府天虹巷迁到沙邑之清水池(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清水村)定居;他的儿子改姓池,为永安池氏的开基始祖。据永安槐南《池氏宗谱》载,林禄之裔林伯仙世居福州,因遭火灾于宋初由福州府天虹巷迁到沙邑之清水池(今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清水村)定居,其子易林指池为姓,郡望西平。明景泰三年(1452年),其后裔从青水迁居尤溪万足里(今槐南乡洋头村)。
北宋开禧元年(1205年),池裕郎从江西宁都鹅鸭塘迁居宁化县治平。据宁化方田、治平《池氏族谱》与江西《石城县志》载:“始祖裕郎公,生于宋之柴桑虞梅州,迁居宁都鹅鸭塘。宋开禧元年,自赣转徙宁都(宁化)之东龙上里,地名遂曰池家陂。至淳祐二年(1242年),又卜居治平高地。明万历间(1573~1620年),有裔孙迁往石城小姑等处。”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今名珠峰村)的陈代澄因避乱,随母改池姓,名源澄。翌年,尤溪知县牛义表赐尤溪县珠峰村的池源澄衍派,郡望为西平。其后裔分衍至尤溪十九都的马头山、闽清县后佳的洋头、街中,南平市樟湖的前庄、西塘等地。
三、迁移
南宋贞元年间(1154~1161年), 尤溪邹宦的池韦健从尤溪邹宦迁居闽清的汤川。据《闽清联谱》载: 入闽始祖鲤腾公之第六世孙应天公派系韦健公,约在南宋贞元年间,由尤溪邹宦迁汤川上满坑,又辗转下满坑。……到应天公第十七世、入闽第二十二世新居公、佛居公、贤居公(旧厝满坑)三公,其新、佛两公于明万历丁亥年(1578年)迁侯官二十都,新居公在安樟半山,佛居公在湖山隔(即西乾本支系)。
宋末元初,宁化石壁的池小三在莆田为官,后为了避乱移居潮州揭阳,开基揭阳池氏一族。据梅县《池氏宗谱·续修序》载:“即以粤论,有居于广之番禺、南海者,有居于潮之揭阳、大埔、饶平、程乡者,皆自闽之宁化石壁来也。”

老家不能卖,老谱不能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5 21:24 , Processed in 0.10758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