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46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筑] 民间木雕工艺博览馆——池氏大屋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22: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氏本当地望族,明代万历初年从福建迁到青街。其子孙发迹后,特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聘浙闽赣三省的18名能工巧匠营建宅邸,前后历时三年。池氏大屋布局气势恢宏,系二进低层四合院式建筑,内外红石甬道,环廊相接,造型美观,具有浙南民居的传统风格。大屋的面阔、进深及建筑面积俱与李氏大屋相同,前厅、正厅均为九间平房,两厢为二层重檐,二层设有美人靠,梁架均为抬梁穿斗混合,悬山顶,宅内木雕工艺相当精湛。
   青街,这名字听起来有多么的清新、韵味和古老。在温州看来青街好像有多么遥远,可它却和我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我们氏族的祠堂就在这里。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上次来祭祖后没来得及到街里走走,今天有空就好好地走走青街看看青街。


一,青街

    俗话说“青街竹、顺溪屋”指的是到青街看毛竹,去顺溪观老屋。青街的确是个竹乡,四面环山且竹海连片,并且这里的竹笋味道特别鲜美尤其出名,而一山之隔的顺溪以老屋古宅出名。其实青街的老屋也很值得观赏,实际上青街既有毛竹又有老屋。   


    平阳县青街乡,原名睦源。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清时称崇政乡。民国后期称睦源乡,1935年命名为青街乡,1992年再次改名为青街畲族乡。最早青街周家始祖周欲纳在唐天宝年间为避安史之乱而不远千里,从陕西经江西平乐迁居横阳睦源,即现在的青街垦荒安家繁衍。算起来有1250余年。此后,才陆续有了池氏、雷氏及李氏等姓氏族人迁居于此,于是开始了又一轮的垦荒、繁衍、发展。全乡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汉族池姓(占全乡人口40%)、李(占全乡人口35%)、还有施、马、杨、卢。畲族以兰、雷、钟为主。

在卫星上看到的廊桥和大屋(剪自谷歌地球)

三源门,指这里汇集了三条河流。即三溪汇合之口,一溪来自东南的南网山;一溪来自正南的腾垟山;一溪来自西北的睦源岭。三溪汇集桥下,向东北出青街溪,这是青街古迹指路牌,包括古廊桥、青石街、李氏大屋、池氏大屋(民俗馆),今天就一个个的走吧


青街桥跨青街溪,流向鳌江

青街大桥上休闲的老人

石拱桥上有便于推车的便道

从桥边的古树看它们估计都有些岁数了

旁边的新桥可通机动车

二,睦源桥、青石街

    据说,池氏、从福建泉州、漳州一带陆续迁徙而来。池氏住最早周氏旧地睦源,李氏与池氏隔溪而住。后来池氏建起了池氏大屋,李氏建起了李氏大屋,池氏又在三溪汇流处修起一座可遮风避雨的廊桥,沿着廊桥,李氏渐渐地兴建起一条一百多米长的以青石板铺路的街道,青街于是得名。
  

睦源桥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跨睦源溪而得名,在世界廊桥名录上占有一席之地。属典型的古廊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建。单孔石拱结构,建有抬梁式木结构廊屋,廊屋两侧有亭式栏杆长椅,是一座小巧的风雨桥。

可惜被涂鸦后没人清除

桥旁这棵是500年的古樟,当年曾经在杆上长出一株梅树,称“樟抱梅”,有称“桥架亭,坐亭乘凉;樟抱梅,望梅止渴。”可惜如今已经看不到梅了

下部石拱



桥廊五开间,覆瓦顶分为三段,中高两边低,中间一段为重檐。三段屋檐举折优美,呈现两端微微翘起之形态,飘逸洒脱。



压拱石上隐约可见道光十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1:25:38 | 只看该作者









从桥往下走就是古时的青街街道了
原来那些青石板已经被水泥所包围,真正的青石街只能靠寻思和遐想

古街已经不复存在,但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的观念和生活习惯似乎还没多大改变


这条石街不长,很快就到了李氏大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2:38:44 | 只看该作者
水尾池氏大屋


    这是从李氏大屋到第二份时路过偶尔看到的一座老屋,随便进去看了看。它的规模当然不能和前面的相比。但是它的历史比前面的老的多,建于1597年,是青街保存至今最老的大屋。它前后空地面积比较大。并且它的两厢还各套着一个四合院。它又称为池氏二房大屋。

大屋院子紧挨着街道,无围墙








老屋院子中的水缸是必须的,盛满水是必要的





院中套院,这是右厢开门后发现新天地

原来是又有一个封闭的小院儿,这是这座大屋独特的风格






和右厢一样,左厢出去也有小院儿




小院有通道到后院


这是后沿街(后院)


后院是所有住户沟通的地方,有统一的水沟供水洗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5-12 13:59:33 | 只看该作者
池氏大屋   

    从街上大概步行了20分钟,来到了池氏大屋池氏在明万历年间由福建徙居于此,从平民开始发展,直到第九世祖才发迹。据说当时叫了浙闽赣三省的能工巧匠共18人为他建造此宅,前后历时三代。这座建于1733年的老宅,二进低层四合院式建筑。宅内木雕工艺相当精湛。

和李氏大屋一样也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屋前很宽阔,还有两对巨大的幡杆石,甬道很有气势

这里是老屋兼民俗馆,屋内展出一些民俗风物,所以要买5元的参观门票


宋楚瑜提匾


连战题匾

这座大屋建筑上我觉得不如李氏大屋,主要看点是木雕,这里的窗棂、横梁、斗拱等都刻满了各种图案,工艺非常细致,水准甚高

















这里真不愧是一座木雕的展示厅。
由于天气特潮湿,民俗展示柜的玻璃全是水气,不能正常观看,只得遗憾地的等待下次再来。
    半天的青街游,的确长开了眼界长了知识,从过去对青街的无知到了初识,不过还是表皮的,因为这里既古老又是少数民族乡,有太多的风土人情需要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4 17:56 , Processed in 0.10345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