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人] 【旧闻新读】池必卿:住进公社木板房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1 17:18: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池必卿在农村调研。


池必卿夫妇。


池必卿


池必卿在贵州视察。

    ⊙“干部下乡记”之榜样篇

    “池必卿走到哪里,都严禁事先通知下面干部迎接。一次到黎平县尚重公社,临时找不到基层同志,便在场坝上一家小饭店用餐。条件极差,池与我们一道,坐小板凳,围矮圆桌吃饭,苍蝇飞来飞去,他若无其事,和我们有说有笑。那次下乡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次宴请,每走到一处,都由秘书为他付饭钱。”

    当记者问贵州日报原社长刘学洙先生随池必卿下乡采访的情况时,他说:“那已是30年前的旧闻了,我现在年事已高,不想再接受采访,但自己曾有旧著《人物笔记·旧月清辉》,里面有篇写池必卿的文章,可供你参考。”

    力戒空话套话3年内不许讲“形势大好”

    “池必卿在分析贵州省情的时候,富有感情地说,我们要咬紧牙关,3年之内不再讲‘形势大好’这样的话。作为新闻工作者,二三十年中我列席过无数次省内高层会议,几乎每会必谈形势大好。像池必卿这样坦率剀切地要求自己也要求干部3年内不要奢谈形势大好,在我的记忆中可能是绝无仅有。”

    贵州第9任省委书记池必卿,1978年6月从内蒙古调贵州省工作,先后担任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代理省委第一书记。1980年7月起,担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刘学洙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在他眼里,池必卿是一个很有个性特点的省委书记,他的处事风格、思维方式、为人准则,与一般人不同。

    一次全省地、县委书记会,池必卿有一个口头发言。他在分析贵州省情时,以浓厚的山西口音,富有感情地说,我们要咬紧牙关,3年之内不再讲“形势大好”这样的话。

    “作为新闻工作者,二三十年中我列席过无数次省内高层会议,几乎每会必谈形势大好。像池必卿这样,坦率地要求自己也要求干部3年内不要奢谈形势大好,在我的记忆中可能绝无仅有。”刘学洙在《人物笔记·旧月清辉》里记载。

    当时,池必卿刚参加中央会议回来,传达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本有一个省委起草好的讲话稿,另外他又做了一个口头发言。中心意思是强调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要从过去“左”的错误、包括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经济发展过急中吸取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自主发展计划。

    当时,池必卿要求全省上下不说空话套话,不图虚名。下决心咬紧牙关,在全省农民人均产粮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之前,不再讲形势大好。要扎实工作,埋头苦干,把贵州经济搞上去,让人民得到实惠。

    那时,池必卿才来贵州一年多,前任第一书记刚离去,池是代理第一书记,他没有那么多顾虑,四平八稳,看准了问题,出于公心,说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真心话,在贵州党内开了一个实事求是的新风。

    厉行勤俭节约严禁基层干部迎接

    “池的作风非常深入,下乡时大都住在公社简陋的木板房里,随行人员则住农家。走到哪里,严禁通知下面干部迎接。有一次到黎平县尚重公社,临时找不到基层同志,便在场坝上一家小饭店用餐。条件极差,池与我们一道,坐小板凳,围矮圆桌吃饭,苍蝇飞来飞去,他若无其事,和我们有说有笑。”

    池必卿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那年,已经63岁,按照领导干部任职年限,已时不我待。然而,贵州却是他政治生涯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站。池在贵州留下的一大历史功绩,是在全省较早推行包干到户的农村改革。他在中央会议上发出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著名话语,语惊四座,成为中国当代农村改革史上广为传颂的美谈。

    关于池必卿包干到户的见识和决心,刘学洙旧文中有这样的记述:

    1980年4月8日至5月9日,池必卿花了整整一个月时间,在黔东南州与铜仁地区做农村调查。在此之前,省委曾开过书记碰头会和常委会,议定对于当时出现的包产到户到组的现象,采取“承认现状,停止纠偏”的八字方针。

    池必卿分工去黔东一带,他不要省里和当地的领导干部同志陪同,也不带厅局级官员,只带了几个对农村工作有丰富经验的秘书参谋人员,统一乘一辆面包车,到黔东南州和铜仁的黄平县、施秉县、岑巩县、玉屏县、天柱县、黎平县和凯里市等7个县市,直接插到20多个村,亲自访问了许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并与沿途县委同志交换意见。

    池必卿的作风非常深入,不少时间住到公社简陋的木板房里,随行人员住到农家。走到哪里,严禁事先通知下面干部迎接。

    有一次到黎平县尚重公社,临时找不到当地干部,便在场坝上一家小饭店用餐。条件极差,池与大家一道,坐小板凳,围矮圆桌吃饭,苍蝇飞来飞去,他若无其事,和大家有说有笑。那次下乡一个多月,没有吃过一次宴请,每走到一处,都由秘书为他付饭钱。

    这次调研,刘学洙全程参与,但未作片言只字的报道。一个月里,他记录了满满3个笔记本。如今翻开一看,时隔30年,池必卿当时的求实精神令他倍加钦佩。他认为,这是中国农村改革史一份第一手资料,也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认识现状与改革勇气的缩影。

    十分关心报纸工作运用报纸了解民情

    “池必卿不喜欢讲空话套话,也很少讲什么大道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非常实在。他批评起我们来,也毫不留情,很严格很尖锐,又让人不背思想包袱。最严厉的一次批评,是1984年贵州日报一版发了一条要闻———《我省财政经济去年爬上一级新台阶》,这条稿子,列举的若干数字自相矛盾。”

    池必卿很少泡在会议室里,他不愿拉着一班子人一道泡会而无法正常工作,而是把省委工作重点放在政治领导和重大决策上,至于一般建设项目、财政支出、物资动用等具体的财政经济事宜,都由省政府统一管理、审定,党政分开。

    这就使得池必卿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自己进行调查研究,独立思考主要问题。池拒绝参加那种热热闹闹而无实质意义的场面上的活动,宁可自己下乡下厂,或关在省委常委办公楼里干自己的事。

    “他特别注重亲自动手分析研究各种数据,不满足于别人提供的汇报材料。他对大局与数字了然于胸,让大家非常佩服。”刘学洙文中这样写道:“池必卿十分关心报纸工作,运用报纸了解民情,指导工作,是他的领导方法之一。他看报非常仔细,每有发现,或电话,或批示,或转告各地,该注意什么,该纠正什么,时有态度。对于宣传报道工作,他常指示,意见每每中肯。”

    最严厉的一次批评,是1984年1月3日贵州日报一版发了一条要闻———《我省财政经济去年爬上一级新台阶》。当天深夜,池必卿从花溪叫秘书给刘学洙打来电话说,《贵州日报》1月3日一版记者报道的消息,要组织全社进行一次新闻分析,这篇报道数字一片混乱,错误严重。要搞清楚——— 是什么人审定的稿子、是哪位编辑批发的,有关材料是哪位提供的,报道最后一段说有关领导机关指出……那段话,是哪个领导机关指出的,要写出报告。

    记录下这一串指责的言辞时,刘学洙想象得出池必卿当时冒火的模样。当晚,他就在上夜班时写了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了稿子的来龙去脉。

    次日一早,省委来了一辆面包车,接刘学洙去花溪随胡耀邦同志来黔视察采访。在会议休息期间,刘学洙对池必卿说:“我们那条新闻,准备按您的批评,要好好讨论。”但池必卿当时没有再说什么。后来,池找刘学洙谈宣传报道工作,坦率亲切,只字未提1月3日那条新闻的问题,此事就到此为止了。

    事后,刘学洙问省委副秘书长陈群林同志,池为什么那么生气。陈说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一是数字本身互相有矛盾,或者口径不对,“你知道,池老头(当时都这样称呼池必卿)对数字最精。”陈说。

    二是报道成绩,说得太高,池老头历来厌恶吹牛,更何况胡耀邦等中央同志在贵州,他希望中央了解贵州的困难。

    因此,刘学洙深感池必卿是一个决不让下面同志糊弄自己的明白人。一切官话、套话、空话,在他面前很难有藏身之地。开会,他根本不允许你念稿子,重要数据他往往盘根究底,问得汇报者语塞,而他却给你一五一十理得头头是道,这就是池必卿的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

    ⊙文/本报记者 黄桂花

    图/资料图片http://dsb.gzdsw.com/html/2013-01/29/content_165618.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10 13:46 , Processed in 0.08443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