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2:0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次湖广填四川的背景及移民来源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一、第一次湖广填四川与麻城孝感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指的是元末明初那次移民。切不可与清代的湖广填四川混淆。 由于明末战争的影响 “麻城孝感乡移民”已经被清代的新移民大大稀释了。
明代麻城县辖四乡:孝感、亭川、太平、仙居。孝感乡(与现在的孝感市无关)位于麻城县西部。


历史地理学者曹树基教授在《中国移民史》中认为麻城是一个中转站,明初入川的移民实际上包括麻城、黄州、信阳、江西等多个地方的人。 毫无疑问,所谓的麻城孝感乡移民不可能都来自麻城一个县,但麻城人在早期移民中所占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


据弘治《黄州府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麻城县人口有10多万,黄州府则有60多万(实际近80万),是当时湖广地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府。当时湖广布政司一共才400多万人口,其中湖北不到200万,黄州府就占了近40%。而与四川毗邻的荆州府人口密度只有8人/平方公里,是黄州府的1/4。所以黄州府具备对外移民的能力,而湖北其他地方则没有。


麻城孝感乡居民大举入川是元末明初的事情。此后,黄州和江西的居民继续迁入四川,都与麻城孝感乡挂钩 ,则带有攀附老移民的意味。清代的填川更加与麻城没多大关系,但是麻城孝感的流传度依然很广。


许多人都知道宋蒙战争对四川的重创,导致元代四川一直是人口稀薄的状态。实际上元末四川也遭受了巨大破坏。有红巾军的破坏,还有元军、明玉珍等军队的破坏,甚至朱元璋部下攻打四川也遭成了不小损失。


元代四川有156个县,到了明初由于人口减少裁减到98个县。


当然,人口减少的比例不能简单地以撤县比例来算,因为如果一个地方人口减少了一半,但是剩余量依然比较多,这个县也不会被撤掉。被撤掉只能说明人口剩余太少,而没被撤的县也不代表人口损失度不大,只是剩余量尚可组成一个县。


《明太祖实录》卷8记载,朱元璋答明玉珍:“然有李喜喜等兵侵扰,杀掠为虐亦甚,其生死不知,存者能几?”方孝孺则说:“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遭青军(李喜喜)侵掠,百无一二”。


李喜喜,元末北方红巾军将领之一。后入四川。


《明氏事迹》记载:“丁酉岁九月,青巾贼入成都,有韩氏女年十七,举家从军。” 天启《成都府志》记载:“费氏,灌县人。至正丁酉(1357年)青军入蜀,肆行剽掠。费乃泣曰:父母深恩,分毫未报,今不幸而罹此贼害,不如死,遂缢焉。” 其他记载也很多:“王继志,四川省郎中。以政最闻,迁本道廉访司副使。时李喜喜陷四川,继志帅兵与战,力屈被执,不食而死,众咸怜之。”“岳时中,成都人,为汉州太守。李喜入寇,率兵杀贼甚多,众寡不敌,死之。”占领天全县后,“焚毁土司官署、庙宇,天全土司地盘损失过半,直至明初才复原所控地域”。”


《明太祖实录》卷72记载:“(洪武五年)户部奏四川民总八万四千余户,其伪夏故宫占为庄户者凡二万三千余户”。


《明太祖实录》卷181记载:“二十年三月丙子,汉州阳县知县郭叔文言:四川所辖州县居民鲜少.....成都故田万亩皆荒芜不治,请以迁谪之人开垦。。从之” 民国《名山县志》说:“元代名山惨遭杀戮,或徙或逃,无复存者”


此后明玉珍率军入蜀。明玉珍原是陈友谅的部下,他的军人多来自湖北随州及附近。 朱元璋认为 明玉珍对陈友谅有意见,陈氏的三分之一军队都被他带入四川。 《明太祖实录》卷17:“陈友谅握其权纲,足下固有所见,以偏师入蜀,度其兵有三分之一。”陈友谅有60万大军,那么明玉珍大概就带了20万军入蜀,算上其他老乡和家属,人口可达40万人。


这些军人后来都被就地安置,成为洪武年间四川居民的一个重要部分。 《明太祖实录》记载:“各遣人招蕃汉及明氏溃卒,来归者众,因籍其丁壮,置各卫以分隶之。。。。”


朱元璋部下廖永忠攻打四川也带来了破坏。 《广安县志》载:“廖永忠入蜀大肆杀戮,复徙楚之麻黄人来实兹土”。这里说提到的就不仅仅是麻城了,还包括黄陂黄冈。 明玉珍的义弟万胜就是黄陂人。 同治《黄陂县志》记载:“至明初而土著者多迁四川”。表明明玉珍入川的时候,随、安、黄一带很多居民也跟随过去了。或者明氏的军队主要就来自这一带。 康熙《孝感县志》也记载:“玉珍率兵袭重庆,称夏主,孝感人多随之入蜀”


孝感县和麻城孝感乡居民都大批入蜀,这无疑更推动了“孝感乡”这个根亲地的广泛流传。 四川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吾祖兄弟七人迁蜀”。表明麻城人入蜀在明玉珍时代就已经有了。


明初黄州府人继续入蜀,无疑也受到了前人(在川老乡、亲戚)的诱惑及朝廷的鼓励。


号称祖籍麻城孝感乡的移民不仅仅是来自麻城。 民国《名山县志》:洪武十四年,徙楚入蜀,名山号为乐郡,来者尤众。 民国《简阳县志》:洪武二年,湖广麻城居民迁至简州者众多。 康熙《四川总志》:“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 泸州《王氏族谱》:“原籍汴梁河南省信阳州罗山县崎岖乡木头关第五都人士,携家游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喜其风土。不二载,奉旨填籍四川,孝感人尽搬入四川。”这段话写于景泰年间,距离洪武也就几十年光景,不可能有编造的成分。 《杨少师石斋先生墓表》:“公先世庐陵人,以 元末欧祥乱,徙麻城,避红军贼入蜀。”这个家族也是元末入蜀而不是明初。


民国《宗氏族谱》: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




以上表明,无论元末入蜀的明玉珍军队及其老乡,还是洪武填川的移民,都以鄂东居多。 麻城移民迁入四川在元末已经发生,明代只不过是一种延续。 黄州府是湖北人口密度最高的府,有能力对外移民。


麻城孝感乡移民不仅仅来自麻城,而是包含整个鄂东乃至信阳和吉安的一部分。 麻城不是一个集散地,而是移民原籍最集中的一个县,且战乱的时候江西人也有暂时迁麻城避乱的,后来都迁入四川。


据《泸州王氏族谱》记载,先祖是由陕南进入四川,而不是长江。实际上长江根本难以逆流而上。


二、 清代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1、清初人口的骤减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又一次灭顶之灾。 万历年间四川大旱,“殍死无数”。同时又出现大疫。顺治年间大饥,自陕北农民军兴起后,本地也兴起了一支名为摇黄军的流寇,在川北川东肆意杀戮。 后来张献忠入蜀大肆杀戮平民,屠川西、川中各郡。


张献忠败亡以后,这里成为南明和清军争夺的战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 南明军队各将领在四川争夺地盘,“东南大扰,庐舍一空“,”彼此互相残杀”。杨展与王祥、马应试等在泸州混战,“屠泸卫而去”。


清军撤出成都,又将成都残余人口驱而北,到绵州的时候又都杀光。


进入康熙朝以后南明被灭。但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三藩之乱又发生,四川再次陷于战火。 一直到1680年以后才基本稳定。 在这动荡的几十年中,唯有嘉定府有杨展部队的屯田而损失稍小,此外长江以南的地区的损失也轻于其他。


各地损失程度:


欧阳直《蜀乱》记载:“惟遵义、黎州、武隆等处免于屠戮。上南(嘉定)一带稍有孑遗。余则连城带邑屠尽杀绝,并无人种,且天地荒废,余粮尽空。” 康熙《四川总志》:“臣初保宁,见民之凋耗,城郭倾颓....然不过数百家....此外州县,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诚有川之名,无川之实” 民国《广元县志》:苟全性命者十之一 光绪《西充县志》:土著民人十去六七 民国《双流县志》: 人民存十之一 乾隆《威远县志》:乔木故家无一存在 乾隆《屏山县志》:明季流贼屠戮后土著仅十之三 民国《江安县志》:明季兵燹后土著仅十之二 民国《郫县志》:占籍者几十之九 民国《达县志》:存者仅百中之三四.


同治《高县志》:户口凋残十之八九 移民来源:


湖南的移民大部分来自宝庆、衡阳、永州、郴州四府,少部分来自长沙府的湘潭湘乡等县,湘北移民比较少,原因是明末湘北损失较大。 湖北的移民来自全省各府。


广东的移民主要来自嘉应州、惠州府、韶州府等,即所谓的客家人。 福建移民来自汀州。


江西移民主要来自赣州府,其中不少是广东移民的二次迁移。 陕西移民来自关中和陇西各地,主要分布于川北。


云南移民在川西南有一定分布,贵州移民主要在川东南。 还有少量的其他省的移民:广西、河南、陕西、江浙


2、填川居民的来源



《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记载:“查楚南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以迄今日,即就零陵(永州)一县而论,已不下十万众。” 广东龙川县《往川人民告贴》:“我们今朝移家去四川,都是几年前经营停留,田土房屋件件都齐,才敢前去落业。若要阻绝我们,是绝了我们归家生路,万万不可。。。总之,我等众人都是一样心肠,进得退不得” 乾隆《广元县志》:”四方侨寓,率皆秦、楚、吴、粤之人“ 道光《德阳县志》:”民建五土,聚族而居,楚语越吟,数代弗改。“ 民国《什邡县志》:占籍惟楚人最多,粤人次之,江西、山西、福建之人又次之 民国《郫县志》:当清始垦殖,如湖广,如两湖,如陕西,如陕西,如江西,如福建,占籍十之九。


《金堂县志》记载:“楚省籍约占37%,粤籍占28%,闽占15%,余各省占20%”。如陈、沈、许等姓由福建迁入。唐、张、何、彭、贺等由湖广迁入,曾、杨、黄、钟等由广东迁入。 新都县:各氏族多数为康熙、雍正年间迁入,以粤籍为主,湖广次之。廖、叶、刘、范、陈、黄、冯、钟、赖、罗、张、严、薛诸姓均由广东迁入,廖姓,雍正年间由广东兴宁迁入石板滩一带定居,至民国初年,族人繁衍至万人。 乾隆《雅州府志》:雅州自献贼蹂躏之后,土著者少,四方侨寓,大率秦、楚、吴、粤、滇之人为多。


咸丰《阆中县志》:明末之乱,全川靡有孑遗,阆之所为土著者,大半客籍,以其毗连陕西,故陕西人为多,此外,江西、湖南北又次之。 同治《仪陇县志》: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年间入籍焉。 道光《安岳县志》:四方侨寓,复多秦、粤、吴、楚之人 光绪《铜梁县志》:土著者百之一,楚、黔两省人最多,亦有自闽、粤、江右来者 同治《璧山县志》:明末献贼几变,土著几空,国初招徕复业者十分之一二,余皆楚、粤、黔、闽人。


民国《江安县志》:自明季兵燹之后,土著仅十一二,余皆五方杂处。 同治《仪陇县志》:邑中湖南北人最多,江西广东次之,率皆康熙雍正间入籍。 道光《巴州志》:国朝康熙雍正间,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 同治《成都县志》:多粤东湖广两省人。


3、四川姓氏构成与湖南的相似性



由于清代四川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南(湘南)、湖北、广东北部(客家)、江西南部(客家)、福建西部(客家)、陕西、甘肃、云贵,四川的姓氏构成也与湖南、贵州等地比较接近。


说明:填川的湖南移民主要来自湘南的邵阳、永州等地,,上述地区唐姓一般位居前三名。


由上表可见,四川的姓氏构成与湖南相似度最高,在某些姓上与广东(主要是粤北)也有很大相似性,而与华北差异甚大。由于填川移民还有湖北、客家、陕甘、云贵等地的,而且湖南移民主要是湘南,加之四川也有一定比例的明代或更早的土著,所以某些姓氏的构成不可能与湖南绝对相同。


由于明初的第一次填川移民已经被清代第二次填川移民大大稀释,而第二次填川移民以湖南南部、湖北(江汉)、粤赣闽的客家、陕甘、云贵人为主,所以如今四川的姓氏构成与鄂东的相似度不高。鄂东较多的汪、程(皆来自徽州和周边)在四川不多。


三、清代的填陕南



陕南和四川一样,宋元以来一直人口稀少,明末清初遭遇了重大破坏。 填陕南发生在填四川以后,主要是乾隆后期和道光年间。


那个时候四川已经有较多人口,具备向外移民的条件。所以陕南移民有小部分来自四川。 陕南的移民以两湖人居多,湖南人主要是宝庆府人,还有来自安徽安庆、河南等地的移民。 民国《镇安县志》:客籍中湖北、安徽两省人占大多数,查均系乾隆二十七八年以后迁来者。 民国《商南县志》:乾隆二十年后,江南安庆数县人襁负迁商,此商南有小太湖之名也。 民国《镇平县新编简要县志》:嘉庆间川鄂之人迁入约八千余户。 光绪《孝义厅志》:土著者十之一,楚皖吴三省十之五, 嘉庆《汉中府志》:安徽两湖四川无业贫民转徙垦荒,依亲傍友日聚日多 道光《褒城县志》:乾隆初年楚籍流寓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3 10:31 , Processed in 0.1169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