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1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揭秘湖广填四川:通过三条路入川 重庆是重要驿站

[复制链接]

1114

主题

3072

帖子

1万

积分

信息监察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1:0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标题: 蜀道难难不住湖广人填四川

湖广会馆是湖广填四川历史的产物。
  王雨(右)与导演陆涛重庆晨报记者甘侠义摄。 王雨,本名王志刚。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电视艺术家、电影家协会会员,市政协文史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长篇小说《填四川》、《水龙》、《血缘》、《飞越太平洋》、《车神》、《长河魂》等。
  随着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填四川》一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在重庆开机拍摄,“湖广填四川”再度成为重庆人关注的热门话题。上周晨报专访重庆三峡博物馆专家揭秘了“湖广填四川”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沉寂在专家学术研究中的谜底,引发了读者们的关注。昨天,重庆晨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填四川》一书的作者、重庆市作协荣誉副主席王雨,继续为读者们追寻“湖广填四川”为这座城市所带来的变化。
  3条入川路
  最易 湖北、湖南人,部分广东、福建的客家人由长江进入
  最近 陕西、甘肃等北方人由陕西古驿道南下进入巴蜀大地
  最险 贵州、云南和部分广东、湖南(接近贵州)人由川黔古道进入
  湖广填四川的百万移民,是如何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进入巴蜀大地的?他们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落脚点?随着这些谜团的一一解开,王雨说,移民们不仅影响了巴蜀大地的人口数量,还影响了我们天天爱吃的川菜,并从家乡带来了先进技术。
  湖广填四川·路径
  通过三条路入川 重庆是重要驿站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进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条艰险曲折之路。那么,从清代初开始,绵延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从家乡远涉千里,克服道路艰辛进入巴蜀大地的呢?
  在王雨的小说《填四川》中,女主角宁徙一家人“数千里跋涉,吃干粮、舔盐蛋、住岩洞、越崇山峻岭、走蚕虫鸟道,万般艰辛。”但王雨说,这仅仅是移民们入巴蜀的一条路线而已,在清代,数百万的移民们从多条水、陆古道进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绵延后代。
  自古就与水亲近的古人们,一定不会放过相对陆路较为好走的水路进入巴蜀地区。王雨说,由长江水路入蜀,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跋山涉水,进入重庆,分流到川西平原。从这条道路进入的移民,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落业的最多。这条水路从湖北进入最为方便,湖南次之。
  广东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到四川,不少是经过湖南,加入到两湖入川的移民人流中,沿着长江水路入蜀,或由周边旱路入蜀,所以由长江入蜀的移民为数最多。这些移民进入四川后,有的一次就选择了满意的落业安家之地,有的经过两次、三次甚至是四次的再迁居才安居下来。
  除了水路之外,移民们还通过几条古驿道进入巴蜀地区。王雨说,因为移民们所在家乡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对陕西、甘肃、贵州等地的移民来说,陆路是他们最近的选择。
  东乡县(今宣汉县)是陕西进入川东北的一个门户,东乡与达县相邻,移民迁来后“占地报亩,成为花甲(亦称飞地)”。这些“花甲”,都是当时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业较多的安身之处。有的移民进入川北后,再迁移进入四川盆地,因此,从陕西旱路南下进入四川的移民人数居第二位。
  移民进入巴蜀最险要的一条道路,要数川黔古道了,广东、湖南(接近贵州的地区)和贵州本省的移民,从黔省旱路入川。这里道路甚为艰险,跋山涉水,十分辛苦。有移民高峰时期的部分统计: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十三年(公元1748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口”,五年中经过黔赴川移民人数平均每年近五万人,他们从这条路进入四川东南部和川南。
  湖广填四川·落户
  官府悬挂招民旗请移民留下治川
  面对广袤的巴蜀大地,移民们以什么条件作为自己落户生根的依据呢?难道仅仅是代代相传的传说中,那些神怪离奇的故事吗?
  在自己的小说中,王雨经过多方查阅史料,将官府悬挂“招民旗”的历史实证,搬入了文学作品之中。
  在小说中,王雨写道,“如同前面所经过府县一样,老远就可以看见城头高悬的招民旗,内容大同小异。这荣昌县的城门上挂的是:‘插起招民旗,自有垦荒人’、‘奉旨招民填四川治川’、‘荣昌县乃进川必经之地,恳请移民留下治业’、‘荣昌水肥土沃,任由诸君开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等等旗幡。”
  王雨说,这样的“招民旗”多出自《荣昌县志》,反映了当地官府为了留下移民所花费的心思,“它们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广告,从各个方面吸引着从此经过的移民们留下安居乐业。”
  时隔数百年,招民旗已不见踪影,但各种移民落地生根的美丽传说,却代代相传留了下来,“我在荣昌路孔镇时,就时常听到当地的居民们说起自己先辈选择荣昌作为家乡的传说故事。”王雨说,他将这些美丽的传说,搬入了小说中,因此小说里的宁徙选择路孔镇落户的最终原因,就是因为自己随身携带的青花瓷碗,落在了古镇旁蜿蜒而过的濑溪河里。
  湖广填四川·饮食
  打造经典回锅肉将川菜发扬光大
  大量移民的进入,带来的不仅是人丁的兴旺,还有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现在川渝两地人们爱吃的回锅肉,有人说,就是清初之时的湖广填四川移民们发明的。清初之际,湖广填四川而来的背井离乡之民,每逢年节要煮大块肉祭祖。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就成了一道美食。
  回锅肉取材颇为讲究:四川本地土猪的“二刀肉”,配以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和香蒜苗,才算是名门正派。
  虽然“回锅肉”的诞生是不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带来的已经无从可考,但说起另一道巴蜀人都非常熟悉的调料———郫县豆瓣,它的诞生就与移民们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王雨说,清初时,有一位福建省汀州永定县的陈氏小伙子,在入蜀途中,他赖以充饥的胡豆因进川后受到盆地潮气的侵蚀,发霉腐烂,不能食用。如果把生了霉的胡豆扔了,长途跋涉的途中将断绝口粮。陈氏便把生了霉的胡豆置于田埂晾晒,又以鲜海椒拌而食之,竟无意间发现它色鲜味美。后来陈氏家族最终落户于郫县。而郫县及周边地区盛产胡豆和海椒。陈氏家族便年年如法炮制,产生了郫县豆瓣,也为回锅肉提供了鲜美的调料。
  王雨说,川菜自古有之,但真正被重新振兴直至发扬光大,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川菜的形成,得益于川地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式,也毁于战乱。它的重新振兴是清初施行的移民政策。“湖广填四川”使得人口汇集,经济恢复,各种口味杂糅,至清末达到鼎盛,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川菜系。
  湖广填四川·语言
  盘龙镇讲客家话荣昌夏布享誉全球
  数年的采风和走访,除了让王雨看到了散落巴蜀大地之上的美丽明珠———荣昌路孔古镇的独特移民文化外,还让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荣昌的盘龙古镇,我发现,这里的人们居然60%以上都能说一口夹杂着重庆言子风韵的客家话。”
  这是为什么呢?当地的老人们给了王雨答案。原来,盘龙古镇聚居而生的居民们,大多都是客家移民的后人,由于聚族而居,所以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王雨说,中国的民居有四合院、围龙居、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民居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但在盘龙古镇中,不少民居屋内还保存着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
  “长途迁徙的客家人得靠相互关照渡过难关,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的人总要聚居一起,客家移民们就在重庆修建了又有土楼影子又有四川农家民居样式的房子。”王雨说,因为聚居在一起,人们极少与外界交流,所以,客家话语也在代代传承中被极好地保留了下来。
  此外,重庆现在很多方言如说绳子为“索索”、路边小铺为“幺店子”、连襟为“老挑”也是湖广一带方言传来的。
  不仅是建筑风格,很多生产工艺,也随着移民的迁入,在巴蜀大地上得以发扬光大。王雨说,盘龙古镇出产的全国知名的荣昌夏布就是其一。
  清初,湖广移民带来种麻(苎麻)、织布技术,与当地织造相融合。至康熙后期荣昌夏布才形成商品生产。道光时期经山西客商的贩运,夏布又远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民国时期,全县拥有夏布织布机5000多台,全国产销70万匹,大都出口韩日、欧美、南洋等国家。 本版文/重庆晨报记者李晟

荣昌夏布和郫县豆瓣都是湖广填四川的产物。
  湖广填四川·规模
  重庆从近3万人
  猛增至56万人
  王雨说,据考证,从清初到民国初年,四川(包括重庆)85%以上的人,都是这次“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仅在重庆一地,清代本土姓氏的居民还不足10%,其他姓氏都是湖广填四川的“新民”。这些新民的姓氏,目前在湖广会馆里就陈列了200多个,可见当时重庆移民数量之巨。
  那么在湖广填四川之前,重庆究竟有多少人呢?王雨说,根据他查阅的资料显示,“重庆人口在湖广填四川之前只有29833人,340年后的今天,重庆人口增加了1000多倍,重庆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移民城市,重庆的人文精神与移民精神密不可分!”
  另一组数据,更加清晰地说明了湖广填四川移民们为重庆城市居民人数所带来的变化。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庆府下辖13县的人口由不足3万人猛增至11万户56万人,占当时四川全省人口的五分之一。到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庆人口增加到230余万,成为全川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来源: 重庆晨报  转自:新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5-3 00:02 , Processed in 0.0941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