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标题: 建文帝避难通江考证 [打印本页]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3
标题: 建文帝避难通江考证
建文帝避难通江考证【转载 原文载《巴中文史》】


史志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惠帝,太祖
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
各地,朱标遇刺身亡,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
建议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燕王朱棣装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
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的下落不明。明朝无谥,清乾隆元年追谥「恭愍惠皇帝」,
史籍称为建文帝。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訧外逃而言,也有几十个版本。
仅达州、巴中市就有建文帝避难邻水么滩说,达县龙滩说,平昌望京说,通江南寺
说。具笔者多年考证,建文帝逃出南京后,顺江而上,逃奔昔日重臣所居之地邻水
么滩是可信的。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朝庭钦犯,不可能长时间住在某地,而
先后逃住达县龙滩中山寺,平昌望京寺也是可能的。但最终逃至古壁州(今通江)
嘉祐寺(即南寺)避难,后逃至五佛崖(又称佛头山)五佛寺(在挂榜崖下)落发
为僧,最后死于通江五佛寺,证据较为有力。
考证得之,史载:乾隆《达州志》《卷四十一文.艺》(740页)中有《建文帝
在通江》:明初,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夺取帝位后,装成僧人逃来通江,隐匿
南寺,一住数年,常作诗自慰自勉,曾在寺壁题诗一首: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皇
屋寄昙瓢。南来瘴岭千层廻,北望天门万里遥。疑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时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3
清《汉中府志》载:“建文崖,在(西乡.原通江属地)县西南三百里,古名红
崖。明建文帝隐此。”
《清一统志》:“嘉祐寺 (建文帝在通江避难时住该寺)在通江县治南,唐
中和中建。初名龙兴寺,宋改名。”
清翰林李钟峨编修的《通江县志》云:“五佛崖(即建文崖)在县治北四百里
,明建文帝由蜀入秦,曾挂锡于此。”
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嘉祐寺,“在治南,俗名南寺,一名龙兴寺。后枕
公山,前襟诺水。为唐凤翔节度使郑畋故宅。”宋皮弼、明建文帝、向翀 、清李蕃
均先后作诗咏之。
据民间传说:建文帝在该寺避难时曾把嘉祐寺改称“避难寺”。建文帝和当地
百姓关系很好,受到老百姓的同情与爱戴,老百姓为了喊呌方便,就把“避难寺”
简称南寺。南寺所在的沟称南寺沟至今。嘉祐寺仅是官府和志书称呼、百姓并不认
可。原看守所旁就建有建文帝妃子坟(内安葬建文帝喜欢的何玉兰),文革中才被
毁坏。
《通江县志》又载:“西河(诺水河)因明建文帝居此,故名御河”。这些地
方都曾是建文帝梄身避难时住过的地方。民间传说,建文帝后隐居在御河(诺水河
)还有后人,离此不远的朱家坝全是朱性,据说就是他的后裔。关于与建文帝有关
的地名及轶亊,如五佛崖、五佛寺、挂榜崖、天子坟、天书、金花公主等等。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3
建文四年(1402年)建文帝叔父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旗号出兵“靖难”。
意在谋夺侄子大明江山。皇城失陷,皇宫起火,御史程济帮助建文帝改扮僧人趁乱
从秘道出走。先避云贵高原,继奔邻水寻访天官杜景贤,(洪武进士,宫至天官、
叶希贤、监察御史)以图复国再起。后转至大巴山中的望京寺,中山寺,南寺(嘉
佑寺),诺水河(御河)隐居。
建文帝避难通江在民间还有很多故事传说,他和何氏女的爱情故事流传最广。
说的是建文帝避难南寺时,为了躲避朝庭追查,每日装成僧人念经拜佛。他在南寺
一住数年,穷愁潦倒,苦闷已极。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他大病初愈,散步来到通江
城东郊,见一小店,便进店去买酒吃,从此与这个小店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城
东郊这家小店是姓何的母女俩开的。何家母女,孤儿寡母,生活无着,在大路边开
了这家小酒店,卖些酒菜饭食。为了招来顾客,在门上写了一幅对子:店小能容八
方客 \酒香不解四时春。
开初进店吃酒的人很少,由于母女俩对人热情大方,来的客人才逐渐多起来。
一天晚上老妈妈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金龙绕屋三转,整个屋子金光闪耀,把她惊
醒了。她醒来才是一个梦,但不知是凶是吉,便叫醒姑娘问个明白。这姑娘名呌玉
兰,年方十八,不仅人才俊秀,而且天姿聪明,对各种事物有独特的见解。所以她
妈妈有事总是询问她的意见。姑娘醒来,听完妈妈讲完奇梦,便说:妈妈,这是个
喜梦,明天一定有贵人到家。”妈妈听了才不再惊恐。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3
第二天是一个阴冷的天气,半天过去,也不见人来店。午后下起了雪,雪纷纷
扬扬,妈妈打趣她:“今天天冷,把贵人冻住了,不能来了……”。
话音刚落,突然门外走进一个人来,看上去,衣裳褴褛,面容憔悴,但仪表端庄,
彬彬有礼,进屋便向老妈妈拱手问好,然后选一座位坐下来。老妈妈热情地征询了
来意,便端出炭火让客人烤。接着姑娘炒来了菜,老妈妈温来了酒,建文帝边饮酒
,边象熟人一样同妈妈叙谈起来。酒后,建文帝没有马上就走,他觉得自从逃离宫
庭以来,还没见看过这样热心肠的人,他一时兴起,便吟起诗来,诗曰:
巴山小径慢探寻,且把通邑作金陵。
眼前霰雪纷纷下,寄情南岭一枝春。
吟罢,到荷包里去掏钱,可是怎么也掏不出一文钱来,显得十分尴尬。老妈妈
见此窘态,忙说:“客人既然住此不远,改日再来付款不迟”。
建文帝离开小店,这天再没有人进店了。晚上母女俩闲谈,想来想去,觉得这
人虽然年龄大一点,但举止不俗,并非等闲之人。特别是他吟诵的“寄情南岭一枝
春”,更是气魄不凡,寓意深远,非同一般诗句。玉兰暗暗爱上了建文帝,何母便
托人前去提亲。由于他是朝庭要犯,不敢暴露帝王身份。所以,便以还要外出云游
予以推脱,随后便离开南寺。建文帝离开通江之后,何氏族长贪图何家母女日以兴
旺的小店,便借故何家母女与建文帝往来,诬陷何氏母女不守妇道,违背族规,而
进行处罚。何家母女蒙冤受曲,含恨自缢而死。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建文帝在五佛寺的史事,《华啇报》记者潘京的调査报道及汉中、南郑、西乡
等地志书对建文帝在五佛崖的史事作了有力的补正,为建文帝通江避难增添了新的
证据。
陕西省南郑县白玉乡(原属四川省通江县,1954年划归南郑县,1958年成立白
玉公社,1984年改乡)这个地方地处西乡、南郑、通江两省三县交界之处。有一悬
崖,名曰:建文崖(当地又称佛头山、挂榜崖),崖高海拔2200多米。
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汉中府部》载:“建文崖,在(西乡)县西
南三百里,古名红崖,崖广四十里,碧光映文水之波,晴霞泻松澜之瀑,明建文皇
帝潜修处。”“梅雪禅师塔,在左西峡,明建文帝入蜀,禅师相随,圆寂于此。”
康熙《西乡县志》也载有建文崖、梅雪禅师塔,均为“建文帝隐居处”,其省
志、府志皆如此说。
清西乡知县史左所写的《建文崖颂》一文,抒发对建文帝逊国隐居西乡县的感
慨,文中说到建文帝与其旧臣程济隐于西乡,二人俱圆寂于此。
明万历进士、后降清的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建文惠宗让皇帝》说:“帝逊
位后入蜀,往来滇、黔间。”
《帝王辞典?明惠帝》“传说滇黔巴蜀间有明惠帝为僧时往来旧迹。”
清吴秉权《纲鉴易知录》中对建文帝游汉中一事也有记载。
清西乡知县史左所写的《建文崖颂》一文,抒发对建文帝逊国隐居西乡县的感
慨,文中说到建文帝与其旧臣程济隐于西乡,二人俱圆寂于此。而这些史志所载之
《建文崖》正是原通江管属的上程家埧佛头山的挂榜崖(现南郑县白玉乡)。
2007年4月,福建电视台专程来南郑白玉乡寻访建文帝遗踪,攀登建文崖、挂榜
崖,拍成3集电视片《帝王梦断大巴山》,分别在在福建台和汉中台播放一个月,产
生了一定影响。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如今在佛头山挂榜崖(又称建文崖)发现百米高崖上的18字“天书” 疑是建文
帝墨宝。挂榜崖位于南郑县碑坝镇通往白玉乡的一条岔路上。从挂榜崖向南,翻过
高高的牛背梁,就到了通江的空山坝,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川陕间的一条秘道。
2007年3月初的一天,南郑碑坝一位农民在上山采药时,无意间发现远处挂榜崖
上有隐隐约约的字迹。经仔细辨认,才看清大概有十几个。下山后,他把“奇遇”
告诉给附近村民,村民惊讶地说不可能:那么高的崖怎会有人上去写字?斧削一般
的挂榜崖高约百米,数十年来,几乎没有人上去过。随着崖上有“字”的消息迅速
传开,各种猜测也多了起来。终于,汉中一位77岁的老人说话了——30年前,他不
仅看到了崖上的字,还临摹了下来。“是字,也可能是符箓或某种暗号!”白发苍
苍的冯忠骅老人说。1978年,当时已经快50岁的冯忠骅作为南郑文化馆工作人员,
参与了川陕文物普查组对米苍山文物古迹的考察活动。就是这次普查,找到了崖上
的“天书”。“从右到左一共18个字,长两米,每个字有书本那么大。”冯老回忆
,当时并不知道崖上有字,无意中听一位放牛老人讲祖上摆龙门阵说过崖上有字,
考察组便决定上去看一下。
由于崖太高,他们只能借助绳索顺溪流淌下的浅槽慢慢坠下,一直坠到半中腰
约50米的一处断面上,才有了下脚的地方。贴着崖壁,几人忽然感到这里虽长满青
苔,却明显比周围的要平整许多。虽对崖壁是否有字将信将疑,但大家都在心里隐
隐地期望着,希望能找到什么。果然,在用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掉青苔后,有人就
喊“发现字了”!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用手摸有凹进去的感觉,就又清理了一遍,这下字全出来了,一共18个!”事
隔近三十年后,冯老仍很兴奋地说道。崖壁石质很硬,每个字刻进去最深也就3毫米
左右。可是等把字摹下来一看,大家都愣住了——这些字似画符,形如草、篆,居
然没有一个是认识的。面对天书一般的“文字”,普查组最终把它归在了道家符箓
一类、暂时放下了,而这一放,便再也没人提起过。
挂榜崖“天书”究竟是不是道家符箓,冯忠骅一直心存疑惑。直到上世纪八十
年代末,当贵州安顺红崖天书被媒体报道后,他惊呆了:红崖“天书”19个字居然
有18个字与挂榜崖“天书”的字形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书写的排列次序也差别不
大!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贵州安顺距离陕西南郑至少有一千多公里,而且中间还隔了几个省市,为什么
两处“天书”居然会如此巧合?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建文皇帝在南郑考辨
来源:南郑县人民政府 作者:张昌文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死后,21岁的朱允炆继位改“洪武”为“建文”,史称建文帝。1402年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
翻阅《明史》,一句“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无人不想探个究竟,揭开自1402年以来,迄今600多年的建文皇帝逃亡归魂之谜。如果您对此也感兴趣,请您随我们到南郑县福成镇白玉去寻踪觅迹,史海钩沉,做一些探索发现的工作吧!
充满皇家气息的地名
白玉位于南郑县东南边缘,米仓山中,现属福成镇辖区,是两省(陕西省、四川省)三县(南郑县、西乡县、通江县)的交汇处,是汉(汉中)白(白玉)公路的终点站。
当您站到这块位于半山的古镇上,目睹那苍翠起伏的山峦,无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感叹,时而变幻莫测的云雾中传来几声鸡鸣狗吠的声音,随那吹拂的山风飘来腊肉的香味,便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怎样的怡然自乐。
当我们见到乡长王宏、副书记石述学,热爱教育事业和地域文化的小学老校长朱学枝,曾任村主任的张海泉,寻问起为什么这里叫白玉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讲到这与建文帝有关系。因为建文帝避难在此,人们怀念这位逃亡皇帝,用了隐语的技巧方法,将皇帝的“皇”拆开,故此叫“白玉”,当地老百姓直白地说这就是“皇乡”,真让人恍然大悟。
过“皇乡”九公里便到元坪村。临近村部的两座山峰,左面的叫将军寨,右面的叫大臣寨,据村支书彭文忠,村主任蒙永国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4
在情理之中。
对此,2007年4月,《华商报》记者潘京作了考察,并在《华商报》、《华商视线》上发了专文《南郑挂榜崖18字天书之谜》。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组记者陈华伟、江强于2007年6月24日至7月2日来汉中,邀时任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和笔者,深入到白玉乡进行了实地考察、采访、制作了三集专题片(每集15分钟)《帝王梦断大巴山》在福建电视台播出,引起了人们对建文帝逃亡南郑的关注。遗憾的是,笔者一行未能找到崖上文字的原迹。
遗址之四住持法印之塔。该塔位于白玉的山梁上,当地人称“建文坟”,也有人说是建文帝的“臣子墓”。
该墓座北朝南,正对挂榜崖,石条建构。正中石棺,长2.3米,宽1.2米,棺内遗有仰身直藏男尸胲骨,后壁刻有“住持法印和尚之塔。”棺外有环绕通道,宽1.1米,高1.7米,通道外有石穴,左右各8个,正中5个,刻有“卷草纹”饰。墓头盖有莲花石顶并雕有石兽。墓前梯次水田,人们称塔子田,实是原墓冢。白玉河从墓前流过。据当地老人讲,墓前曾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松树,周围葬有向家先人许多坟墓。文革时将墓丘抬成梯田两块,约3亩的水田。90年代墓葬多次被盗,墓前有石帷杆四根,现存一个底座垒在田边的石坎中,高55厘米,中有方孔,直径70余厘米。据文管会同志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曾作过考察,还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让文管员带回存在龙岗寺文管所。从冯忠骅存的拓片看,由于蜡封,依稀可辩“大明”字样。2012年底,笔者随政府办胡振华、文管会主任余忠平、文化馆馆长王庆和县志办副主任何耘等一行再度考察时,住在白玉街上的石先生拿出了从墓地拾到的明青花瓷碗,又领着大家在卫生院石沿上看了许多从墓地搬来的石条。从墓地的种种发现可以明确断定是明代墓,且规格很高。法印是不是建文帝,有待进一步考证。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5
上山捡柴、挖药、学唱山歌。向华温柔多情,聪慧大方,常请书生教她念书、写字。久而久之,两人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向家俩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久,就给女儿招为女婿。从此男耕女织,一家四口和睦相处,女儿女婿孝顺膝前,老俩口乐得逢人就说“晚年有靠了。”
后来听说,这个女婿还当过大明朝皇帝,名叫朱允炆。因他当皇帝不久,就被他叔父朱棣夺了皇位,他混在乱兵中逃出金陵,在逃往途中被向家父女所救,并当了“上门汉。”这皇帝上门汉和向老汉招婿享福的消息,象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大巴山。人们由羡慕、仿效,逐渐便形成了嫁女招婿的独特风俗。
如果说这是传说还不足为信,那么生活在大坪的向家后人,更是拿出手写的向氏家谱,指着向明贤说,当年建文皇帝落难,娶的就是向明贤的独生女儿,算起来到现在已32代了。说来也奇了,建文崖的庙柱上真有“地主向明贤”字样,据说早年也有向明贤的塑像牌位,在庙里受人供奉。

西乡的发现西乡是南郑的邻县,也是通向佛头山的又一要道,也留下了建文帝逃亡的遗址和文章。
县政府办胡振华带队,考察组一行对建文帝遗址进行了西乡的考察。在原西乡人大李副主任的介绍下,我们登上了北庵。
北庵庙与午子观隔峡相望。其地旧称仙人坪。该庙房金俨然,香火燎绕,有宗教人士守护。据光绪七年二月二十日立的《重修北庵庙序》碑可知,自虞舜避居于此,与善为友。舜与卷以天下。卷辞而终归田里。舜禅位后即改为善卷庵,自此之为间之地丁,从此而社矣。至大明经弘治又改而为北庵,迄今世远,年湮数难考稽,嘉庆、道光又重修,光绪七年重修。就在这薪火相传的大清道光二十二年岁次壬寅仲春月谷旦,在《重修北庵记》中,赫然刻有“……大明建文皇帝楼息之地也……”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5
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疑顾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时知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今南寺遗址犹存。
民间还传说着建文帝与何氏女玉兰的爱情故事。何玉兰与母亲开着小酒店,一天突然门外走进一个人来,看上去衣裳褴褛,面容憔悴,但仪表端正,彬彬有礼,母女二人热情招待。酒后留下诗句:“巴山小经慢探寻,且把通邑作金陵,眼着霰雪纷纷下,寄情南岭一枝春。”得知建文帝住南寺,何母便托人提亲。由于身份特殊,建文帝以外出云游予以推脱,随后便离开南寺。然而,何氏族长贪图何家母女日益兴旺的小店,便借故何家母女与建文帝往来,诬陷何氏母女不守妇道,违背族规,而进行处罚,何家母女蒙冤受曲,含恨自缢而死。建文帝返回南寺后,得知何氏母女被族长因他逼死,便毅然将族长告到官府。官府判处何氏宗族厚葬母女。何氏宗族在玉兰姑娘的墓地修了一座观音阁,常住数名僧人为姑娘诵经守墓,直到解放前为止,毁于文革中。
《通江县志》又载,经碑坝流入通江的西河,也叫诺水河,因明建文帝居此,故名御河。离此不远的朱家坝全是朱姓,据说就是建文帝的后裔。
通江的发现,无疑为建文帝逃亡白玉提供了又一旁证。

诗文印证据冯忠骅先生编撰的《南郑名胜吟》,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建文崖、五佛寺等收集的朱允炆诗词,也可窥知建文帝逃亡南郑的史实。
在五佛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阅罢楞严磬懒敲”、“袈裟新换衮龙袍”的僧人形象,更有“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这种在大巴山隐姓埋名的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建文崖,更有《遥望金陵》的诗句,编者注释朱允炆由楚入蜀,癸未(1403年)正月题壁:“风尘一夕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5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个皇帝,为人忠厚、纯孝。史载,祖父朱元璋病重时
,他曾数十日侍立在侧,以致形削骨立。在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反叛后,建文帝军队
本有多次斩杀朱棣的机会,但都因他不忍伤害叔父而放过。
朱棣很快抓住建文帝的“软肋”,突袭攻入金陵。城破后,建文帝想自杀,忽
有太监称太祖朱元璋曾留下一红箧,嘱咐可在危急时启开。找到后,发现箧内藏着
度牒、袈裟及白银等物。于是含泪剃度,从暗道逃出了京城。
冯老分析,建文帝君臣在出逃中,颠沛流离,有时不得不分散开来。在信息不
发达的情况下,无论为联系臣子起见还是号召群属考虑,建文帝在路上留下标记应
在情理之中。
按常理,南郑通往通江的米仓道是最宽坦的川陕故道,而西乡罗家寨的茶马古
道,也是商旅往来的川陕通途。联系到建文帝君臣防避追杀的实际情况,他们一定
不会选择大路,而只能选择一条崎岖、隐秘但却安全的小道。
挂榜崖下,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小河名叫东玉河,从米苍山南麓发源,流
经南郑的挂榜崖、红崖,然后与西面过来的白玉河交汇,最终注入汉江。谁能想到
,这些看似平凡的地名会与建文帝有着紧密的联系?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5
据考证,东玉河的玉,以前是“御”。解放后为了方便书写,才改成了现在的
名字。同样,白玉河原叫北御河,白玉完全是取其谐音(陕西方言中“北”读音为
“白”)。《南郑县地名志》载:“传建文帝逃居此地,曾在东、西两条河岸设防
,故有东御河、北御河之称”。
两条河在红崖交汇,一左一右环抱红崖,而红崖到挂榜崖相距不到10里,几乎
浑然一体。莫非,建文帝就住在红崖上?红崖,文革时叫红岩,以前属西乡管辖。
查阅《西乡县志》发现,红崖系沿用的古地名。清南郑知县戴其员诗云:日照暮天
色,盘盘绕翠微。曛黄千石立,平楚一僧归。……农蓑晴处湿,疑是钓鱼矶。(《
红崖返照》)
清康熙西乡知县史左题红崖诗:峭壁多奇洞,凭虚嵌梵宫。……树外明双绿,
云中隐大雄。到来心自寂,幽谷会谈空。
从两首诗来看,红崖以前不仅有洞,而且还住着人。不过人不多,只有一僧。
把“钓鱼矶”、“一僧归”以及“云中隐大雄”等语联系起来,无疑会使人脑海中
浮现出夕阳西下,一个僧人山道上孑孑而行的画面。而这个僧人,是否是落发为僧
的建文帝?
村民证实,红崖上是有一个大洞。洞内深黯,有桌椅等物。由于种种推测无法
证实,建文帝是否当年真的住在红崖,就成了一个谜。
据了解,碑坝镇、白玉乡有两个地方是朱姓聚集地:朱家坝、朱家河。其中,
朱家坝的朱姓是从四川迁来的。而朱家河的朱姓,是自明万历时期形成聚集地,是
否与建文帝有渊源?不过,在朱家河采访时,一位叫朱海东的人告诉记者,大坪还
有姓朱的,那个朱很特别,以前一直姓诸,到了后来才改姓朱。可是大坪朱姓早已
散落深山,无从查找。到底这个后来改的“诸”姓,是否为建文帝后裔,便成了一
个难解的疑问。
佛头山西30里,还有一座山称五佛崖。潘京先生在这里发现了众多建文帝的遗
迹。尤其是断壁残垣上的几首诗作(已残缺不全,经冯忠骅老人资料补正),无论
在风格、题材上,都与以往发现的建文诗作十分相近。

《秦蜀吟》
杖锡东游岁月深,山云水月傍闲吟。
……
登高不耐东翘首,但见云从故国流。
天愁烟惨雨溟蒙,野老吞声谈故国。
《五佛崖题诗》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6
从两首诗的内容看,与县内流传的基本一致,应该是建文帝所作。这时,年华
老去,外出逃亡40年的建文帝除了一怀愁绪,更多体验到的是不外乎人世的苍凉、
岁月的无情。所谓“野老吞声”,也许正是他栖守山崖,回首人生的痛苦写照吧!
汉中市原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人也写文说:五佛崖上有建文崖,史左写的一
篇建文崖颂可以说明建文帝不仅来过汉中,还长居于此。建文崖颂中指出,建文帝
出逃“路越五千”于五佛崖“桌锡有年,得上上乘”,最后“隐于此老焉”。
位于白玉乡政府脚下的一座大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具白玉乡乡长王弘介绍,
这个墓当地人叫“建文坟”,但里面究竟埋着谁,还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这
一发现与《西乡胜迹录》载:“明建文帝入蜀,禅师御史程济柤随,园寂于此”似
乎吻合)
大墓背山面水。据当地人讲,原先墓前各有两尊石狮、石人,周围还有白玉栏
杆围绕一圈。如今栏杆、石像、石狮等物都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个长满荒草的坟包
和断裂的护墓兽石刻。
汉中考古队队长左汤泉说,墓里当时还有块正方形的小石碑,被文管所带回来
,碑上涂有复杂的颜料,一直无法认清上面写着什么。冯忠骅也知道这块碑。他说
,虽然石碑看不清楚,但隐约能看清“大明”两字。但到底法印和尚是谁,他也弄
不清。
在佛头山上,还有一首清代向某的题壁诗,似乎与建文坟有着某种特别的联系
。诗说:
龙角葬当致天子,此处唯许法皇居。
燕飞竟来琢王孙,后嗣休随和尚误。
龙角意指皇坟,燕指燕王朱棣,那么后嗣句无疑是在提醒后人,建文帝是以和
尚终老的,不要误以为墓里埋着的只是个和尚。那么,法皇是不是就是法印和尚与
建文皇帝合称的暗指呢?
从挂榜崖“天书”到白玉乡政府下的建文坟;从建文崖的颂文到佛头山的题诗
,一系列的建文帝遗迹,都隐约能让人感受到600多年前一个逊国皇帝所走过的艰难
旅程……
或许,挂榜崖上的天书就是号召部众东山再起的一纸号令,或许,是某一天他
给失散属下的“留言”……关于这位逊国皇帝的各种猜测几百年来不绝于耳,却从
无定论。但无论怎样,这个留存于米苍山深处的岩壁天书,都堪称奇迹。
所以,《华商报》记者潘京认为,六百多年前的明代逊国皇帝朱允炆,应是在逃
出南京后,“溯江、汉而上”,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的南郑(白玉)、西乡等县生
活、驻留了较长的时间。目前,在南郑县白玉乡的东玉河、白玉河、红崖、挂榜崖
以及佛头山(幞头山)、五佛崖(建文崖),大坪村等地(这些地方,1954年前都是通
江辖地)也均留有建文帝居留过的痕迹,尤其位于白玉乡乡政府附近的一处明
代墓葬——“住持法印和尚之墓”是否为建文帝之墓,亟待有关专家再次加以认真
的考证。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6
近日,达县学者邓高通过对明史的研究和川东地区关于建文帝的民间传说等资
料的系统分析,又提出了建文帝魂归达县中山寺的观点,并搜集整理出重要线索。
《中国电视报》2009年8月6日在《走遍中国》栏目中报道《建文帝与中山寺》一文
中,也引《通江县志》记载:“建文帝在通江南寺隐居过”。
但是,无论是邻水么滩,还是达县龙滩,平昌望京,其实离通江南寺都很近。
建文帝作为一个逊位皇帝,是为了避难,保密和安全是第一位的,不可能长住一个
地方,到邻水、达县、平昌作短暂游住也是可信的,至于说死在望京寺,中山寺,
其物证就没有死在通江五佛山挂榜崖(白玉乡)有力了。至于还有“宁德说,云南
说,两广说.....”更缺乏足够的证据。建文帝在通江的传说故事生动真实,而且有
许多具体的物证。根据现有史事资料,可以基夲证实,建文帝在通江避难的事并死
在通江应该是真实是可信的。
(引用《华商报》记者潘京“南郑挂榜崖18字天书之谜”内容,致谢!)
本文原载《巴中文史》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6
建文帝隐居汉中的传说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逝世后,将皇位传给他二十一岁的长孙朱允火文。朱允火文即位后,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其叔父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出兵“靖难”,意在谋夺侄子的大明皇位。燕王攻陷皇城金陵(今南京),皇宫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在皇宫大火中烧死,或说建文帝改扮成僧人,从秘道逃走。“朔江汉而上”,几十年间,先后避难云贵、四川等地,以图复国再起。迄今,全国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江苏、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青海等有多处所谓建文帝遗迹,均被人们指为建文帝隐居之处。
在这多处传说的“建文帝隐居处”中,今汉中市境内就有2处。一处是南郑县白玉乡(20世纪50年代前隶属四川省通江县)建文崖(当地又称佛头山)。此处地当南郑、西乡和四川通江县两省三县交界之处,崖高海拔2200多米。清康熙《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汉中府部》载:“建文崖,在(西乡)县西南三百里,崖广四十里,碧光映文水之波,晴霞泻松澜之瀑,明建文皇帝氵此。”“梅雪禅师塔,在左西峡,明建文帝入蜀,禅师相随,圆寂于此。”康熙《西乡县志》也载有建文崖、梅雪禅师塔,均指为“建文帝隐居处”,还有知县史左所写的《建文崖》文,抒发对建文帝逊国隐居西乡县的感慨。四川《通江县志》上也有类似记载。笔者2007年4月,应福建电视台之约,前往该处考察,披荆斩棘,攀登上建文崖峰顶,有古建遗存,虽不能完全肯定是建文遗迹,但毕竟与史志记载吻合。在白玉乡,至今妇孺能详建文帝隐居在此的故事,并说建文帝在此入赘何家为上门女婿,后出家为和尚,今白玉乡政府附近有法印和尚墓,原规模宏大,传说为建文帝墓。
汉中还有一处建文帝传说遗迹:在城固县洞阳宫北不远处,地名建基崖。上有光绪三十四年《碑文》,说:“其北古峡以内,有明岩一所,崭然削成。岩穴塑有神像,披发跣足,身着黄袍,相传为有明建基皇帝。”建文帝出逃后,“帝复自京师游巴蜀,凡深山穷谷,多留遗迹。汉郡与蜀接壤,帝又由蜀至汉,遍游清静之所。故西乡县西南三百里,其在西峡有建文岩,相传帝尝隐居于此。又有梅雪禅师塔,系从古之人。由此推之,则知吾乡建基岩未必非帝隐姓埋名以敛其迹之地也。不然,深山奇峰多矣,何以独于此处名之曰建基岩?”作者虽未完全肯定,但推理此处可能是建文帝隐居处。
建文帝是否真的在汉中山区隐居,还缺乏确切依据。我们也只能根据点滴史料寻找蛛丝蚂迹。清代的《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记载:“宣德六年,(建)文帝由延安到西安,入蜀。”由西安入蜀,必经过汉中境内。明万历进士、后降清的钱谦益撰《列朝诗集小传·建文惠宗让皇帝》说:“帝逊位后入蜀,往来滇、黔间。”清吴乘《纲鉴易知录》和邵远平《建文帝后纪·出亡始末》均云:“戊申(宣德三年),游汉中。”《帝王辞典·明惠帝》“传说滇黔巴蜀间有明惠帝为僧时往来旧迹。”清《汉中府志》载:“建文崖,在 (西乡)县西南三百里,古名红崖。明建文帝隐此。”可见,建文帝在流亡云游过程中,到过汉中,或常隐居汉中山区,是有可能的。2007年4月,我协助福建电视台专程到南郑白玉乡寻访建文帝遗踪,攀登建文崖、挂榜崖。该台拍成3集电视片《帝王梦断大巴山》,分别在福建台和汉中台播放一个月,产生了一定影响。
当然,无论建文帝是否隐居汉中,并不能给汉中增添多少荣耀,我们无意对此事刻意炫耀,只是对600年来的悬案提供又一种可能的线索。(郭鹏)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6
谒长陵



苍茫一粟已难收,

成祖庙前山依旧。

百年人皆斥逆子,

功迈汉唐建文羞。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3-2 10:06
陪同建文帝逃亡22人名单

综合明·史仲彬《致身录》,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记载:陪同建文帝逃亡的共二十二人:名单如下
兵部侍郎廖平,襄阳人;刑部侍郎金焦,贵池人;翰林院编修赵天泰,三原人;翰林院检讨程亨,泽州人;浙江按察使王良,祥符人;四川参政蔡运,南康人;刑部郎中梁田玉,定海人;监察御史叶希贤,松阳人;翰林院编修程济,绩溪人;中书舍人梁良玉、梁中节,俱定海人;宋和,临川人;郭节,连州人;刑部司务冯学漼,黄岩人;镇抚牛景先,沅人;王资、杨应能、刘仲,俱杞县人;翰林待诏郑洽,浦江人;钦天监正王之臣,襄阳人;太监周恕,和州海洲人;徐王府宾辅史仲彬,吴江人。





欢迎光临 池氏网 (http://chiw.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