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标题: 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 [打印本页]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6:57
标题: 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





1943年生,山西平鲁人。


1961年毕业于山西晋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


1963年入伍,在北京部队当过无线电兵、文书、放映员、报道员、新闻干事。


1979年转业到新华社,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政治文教室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


主要著作有:通讯特写集《春雨应时来》、长篇记实报告文学《唤醒沉睡的黄土地》(合作)、新闻业务专著《中青年记者经验谈》、长篇小说《跷跷板上的梦》(合作)、策划主编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央关注着山西》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代表作有:《江总书记三封信》、《小平家乡来电话》、《总书记,俺们喝上自来水》、《唐跃志父子七人同在并下建功立业》、《门楼的变迁》、《悄悄逝去的烧土场》、《医生忙着打麻将,孩子死在病床上》、《父亲代省长,儿子下矿井》、《文艺战线上的焦裕录──彭一》、《绿染三关》等。


还策划主编了《廉政建设大辞典》大型工具书,主编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还有:《山西人才》、《山西走向二十一世纪》、《山西商标大全》、《改革大潮中的山西工人阶级》、《祖太原》、《三晋古塔》等。


摄影作品曾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和展出数千幅。


代表作有:《小平画像到农家》、《总理与农民矿长》、《乔石与小学生》、《农场的早晨》、《牧歌》、《模特表演到田头》、《港弯》等。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6:57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07

范敬宜题词




池茂花题词落款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08


池茂花工作照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10


池茂花采访彭真



池茂花随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到乔家大院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14
平鲁区踢鼓秧歌亮相北京龙潭地坛庙会
2018-02-22




门神故里——山西朔州平鲁区两支踢鼓秧歌队(上称沟村,窝窝会村),春节期间,分别在北京龙潭庙会、地坛庙会上,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踢鼓秧歌,为首都人民送上一道别致文化大餐。 (池茂花摄)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16
2019-08-05

今年77岁的池茂花先生,从新华社高级记者岗位退下来后,仍在北京、太原和朔州三地跑来跑去忙活一些文化上的事。单位赠送他的一些报刊,就不能随他的活动及时快递到手。王汉平在朔州与池老相居甚近,自然他就将池老读报一事挂了在心上,尽量做好。池老过去在国家一些大型活动的文稿和图片,因当时没有电子版,不少宝贵资料已经丢失。写书稿的人都知道,找资料是很累人的苦差事。有时候,为查个日期,也要付出半天的辛劳。为帮池老找以往的报道和图片,王汉平多次到市图书馆翻阅各种报刊合订本,有时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这位文化小哥对文化老人的帮助真的是尽心尽力了。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42
拜读《池茂花摄影作品》



伟人身影显底片,

定格历史一瞬间;

时代风云聚快门,

三代核心各表现。

凡人表情亦风景,

世态百相雕画卷;

廿八梅花开三晋,

五老笔耕山药蛋。

和谐家园美如诗,

身临其境恍若仙;

如歌哈达献大地,

万里关山雪飘染。

古老戏台演春秋,

华夏文明尧舜源;

黄河铁牛见天日,

云冈石佛绽笑颜。

苍天不负有心人,

奇观异物争呈现;

心中留影处处影,

伟人凡人摄镜前。



    池茂花: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摄影作品集》由穆青题写书名,范敬宜题写扉页,新华出版社出版。

高涵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4 17:53
池茂花先生、王平主席看怀仁老照片



西口路

伫立黄河边
随便指指北方
——那就是西口路

谁也说不清路是怎样蜿蜒出去的
反正蜿蜒得如同塬上的山曲儿
昔日的脚印早被蒿草湮没
古船睡了又醒醒了又睡
望河女眼中足迹深深

小青马马回来不愿见到原路
塬上的花头巾就是唤归的旗旌
抓一把大青山的甜草苗贴在胸口
埋回那亲亲的黄沙梁梁上
苦苦菜啊?选苦苦菜别再生根

西口路凝固成道道古老的神话
传播神话的汉子不再回眸
不是毛眼眼白脸脸抱住双腿
笨大碗里糊糊变稠
脚丫子早已萎缩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5 09:43
北京知青重回朔城区喜看新变化

2017-05-10 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2017年5月5日至7日,由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带领的徐小宁等4位北京知青回到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寻访当年遗迹,喜看故里变化,漫话旧友往事。大家纷纷表示,朔城区作为第二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乡村环境干净整洁,天蓝水碧空气好,以后会常回来看看。

知青们一行先后参观了西山、恢河、朔州老城,并回到当年插队的南榆林、神头、滋润、张蔡庄,寻找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青春岁月里留下的难忘记忆。在朔州老城,当看到修复了文昌阁、文庙、南城门时,感慨当地政府重视文脉传承、发展文化旅游做出的行动举措。

知青徐小宁说,一别40多年,发生了这么大变化,那时候,一年四季风沙不断,现在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以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感受朔城区方方面面的变化与进步。(文/边云芳)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5 09:48
池茂花为孙谦、马烽等“五战友”拍照

  新华社高级记者池茂花说,有一件事在他做记者、拍照片的一生中,印象非常深刻,很有历史意义。

    1981年,山药蛋派五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聚在一起,马烽拿着一张在1944年晋绥边区他们五个人照的照片对池茂花讲述了照片的来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便于携带保存,马烽将照片的上半部分裁剪下来,装在贴身口袋里。文革期间,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掉到书柜后面才得以保存下来。马烽对池茂花说,还按当年的顺序,你给我们五人再照一张像。

    于是,池茂花1981年的新“五人照”,让我们看到了两张不同年代里五位作家的风采。

    池茂花为孙谦、马烽等“五战友”拍照

       1944年的五人照

    池茂花为孙谦、马烽等“五战友”拍照

    1981年池茂花拍摄的五人照
作者: 池氏义工    时间: 2019-10-25 09:50
山西出土唐代地下石佛群 堪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

2001年10月30日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2001年10月30日电 山西考古工作者近日在曲回寺村对一批唐代石佛冢进行了发掘整理,出土了数十尊石雕佛像。

  有关专家考证后认为,曲回寺石像冢堪与陕西兵马俑媲美。这些佛像艺术对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美学史、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山西北部灵丘县的石佛冢,高三四米,围二三十米,从外观看与坟墓无异。每座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金刚、供养人等雕像。史料中将这些石佛冢称为“石塔”。

  山西省考古所日前发掘了三座石佛冢,发掘出的石像最大的高一点二米,面目已经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另有一尊坐姿菩萨造像,高三十公分,宽为二十一公分,厚度十六公分,白色花岗岩质地。整个造像雕琢精美,头梳球形小髻,面部丰满,眉清目秀,身着交领佛衣,衣褶垂悬流畅。这充分反映出中晚唐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纯熟,是曲回寺众多石像中的代表作。

  曲回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一年。从唐天宝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至天宝十一年,众多僧人工匠在此雕刻佛像。据史料记载,曲回寺方圆二十平方公里大约有三百多座这样的“石塔”。现已查明四十三座,其中一座的门头石上浮雕着七尊佛像,并有“天宝十载”的铭记。(记者 池茂花 孟晖)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12-10 19:22
1943年生,山西平鲁人。1961年毕业于山西晋北农业合作干部学校。1963年入伍,在北京部队当过无线电兵、文书、放映员、报道员、新闻干事。

1979年转业到新华社,现任新华社山西分社政治文教室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

主要著作有:
通讯特写集《春雨应时来》、长篇记实报告文学《唤醒沉睡的黄土地》(合作)、新闻业务专著《中青年记者经验谈》、长篇小说《跷跷板上的梦》(合作)、策划主编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央关注着山西》在社会上引起反响。

代表作有:
《江总书记三封信》、《小平家乡来电话》、《总书记,俺们喝上自来水》、《唐跃志父子七人同在并下建功立业》、《门楼的变迁》、《悄悄逝去的烧土场》、《医生忙着打麻将,孩子死在病床上》、《父亲代省长,儿子下矿井》、《文艺战线上的焦裕录──彭一》、《绿染三关》等。

还策划主编了《廉政建设大辞典》大型工具书;主编出版的大型工具书还有:《山西人才》、《山西走向二十一世纪》、《山西商标大全》、《改革大潮中的山西工人阶级》、《祖太原》、《三晋古塔》等。

摄影作品曾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和展出数千幅。
代表作有:《小平画像到农家》、《总理与农民矿长》、《乔石与小学生》、《农场的早晨》、《牧歌》、《模特表演到田头》、《港弯》等。
作者: chiw.org    时间: 2021-12-10 20:01






欢迎光临 池氏网 (http://chiw.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