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标题: 谁能解读平昌县元山镇池家河四合院建筑特色? [打印本页]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0:28
标题: 谁能解读平昌县元山镇池家河四合院建筑特色?
本帖最后由 池家河 于 2017-5-7 01:01 编辑

谁能解读平昌县元山镇池家河四合院建筑特色?

搜落现有网络,所有的四合院解释都没有池家河这种四合院的规制。这种依山势逐级台阶上的衙门规制(类似皇宫格局)……

为什么这么修?当时政府为什么同意?

据老人讲,最低一级还有长长的石板通道,还有双桅杆,还有栓马石。

目前暂时缺失以下数据。


需要测绘数据
需要数石条数量
需要数台阶数
需要测量数院坝大小


这是祭祀堂,是整个建筑的最高点,在文革前都是供奉祖宗牌位。

从我记事起,凡是终老的池氏老人才能有资格在这里装棺入殓,举办长达几天的祭祀活动

个人认为中间不应该是“天地君亲师”牌位,应该改为:“池氏列祖列宗”灵位(有待商榷,因为看了各地祠堂中间供奉牌位所想)


这个匾额是2014年左右,是根据池氏老人的回忆,重新定做的匾额。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0:29
本帖最后由 池家河 于 2017-5-7 00:57 编辑

陆续上图片,本人不是学建筑出身,请学习建筑的宗亲共同考证。


这是站在祠堂匾额下往下照的图片

中间的条石都是竖起铺设,而不是横向铺设。

这里应该缺一张,站在对面门中间,照“祠堂”全景照片。


这里或许称“祠堂”有误,但是,正中间大门外至少有100-200平米的长方形空间,供家族大事聚合用。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0:47




透过中间的过道,上面院坝四四方方、左右两边原来是对称的双扇大门各一副。

这个是中间院落。现在右边水泥墙是与左边对称格局,漆红漆的房子部分是经过翻新维护。

据老人回忆,正对面的红色木板墙上有雕花窗。

打开门进去的房间,就是木地板,下面有一个架空的地下室。

注意,石基台阶五级,两边光滑的石条上都是有文字,这个光滑的石条,小时候是我们天然的滑滑板。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0:51
本帖最后由 池家河 于 2017-5-7 01:20 编辑






这是第三重院坝。

台阶仍然是五步

请大家注意,中间的与台阶对应石条方向和规制。


两个对称的红框中的石条,上面是有孔,这里应该有一个门楼垛。

箭头所指的,是二三层院落房间中间,有一个长长的通道。

夏天的时候,在这个通道里面,感觉凉风阵阵。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11


这是第三重院落,现在保存的右侧建筑

这个门是不是比第二重院落的门要小得多。

祠堂所在的门最为宽大厚重,门槛很高,小的时候,我们能走动的时候,经常看到高高(估计在60cm左右)的门槛,都是望而生畏,不敢迈入。

一二重院落之间的门槛也是很高,小的时候,经常翻不过,小朋友爱看热闹,大人一走,要跟到撵路,在后面,大声叫“快帮我,我要过去!”要大人帮忙,抱一抱才能进到下一层。

左右两侧的大门次之,

第二重院落的门,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推不动,大人开门都是“吱呀,吱呀”的声音发出来。

厚厚的大门后面,我们经常躲迷藏在后面。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24


这是二三重院坝全景图



第三层院落中间通道,这道门正对的是“影壁”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32


影壁从下往上照的图片

注意,梯步,照片中七级台阶,应该下面至少还有两级



这是从下往上近景照。

很明显看到一条一条的被凿过痕迹。

这都是文革“红卫兵”的功劳




这是从上往下照的,仍然是一个“福”字

落款:立于清代道光年间,上书“池升、池太”立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46
问题来了:

1、我们当地叫“四合院”(音),但遍查历史,没有这样的依山逐级而上的“四合院”,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

百度若干,看到的“四合院”解释,除了有身份、有地位才能有如此建筑外,所有的四合院的布局与图纸都与此不一样。特别是他们的大门都不能开在中轴线上。


2、我们这里是一条中轴线贯穿而上,连中间的条石都是竖向铺设。严格的对称建筑规制。中国除了皇家建筑由此规格,民间很少见。


3、影壁立于清道光年【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建筑于何年何月开始建造?到清道光年间才立碑?


4、当时池氏出过什么样显赫的人物?有如此财力物力来建造这样一个大型的祠堂?


5、因文革原因,原来的雕梁画栋和各种窗花墙壁,凡是有图案的地方都被铲除,凡是窗户的地方都是简单的用木条代替原来的。祠堂所有一切匾额、灵位拆除一空。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49
大家继续帮忙考证,提问?

先谢谢了。。。
作者: 池家河    时间: 2017-5-7 01:52
明日找些四合院的图文资料来比对比对,
作者: chixk    时间: 2017-5-18 10:29
不好解读。。。。
作者: chixk    时间: 2017-6-7 08:54
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和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有区别。

  封建王朝的房屋都有“规制”,就是居住者的身份等级决定了房屋的等级,比如门口的石狮子要有爵位的人家才可以用,商人再富也不可以用,违者从坐牢到抄家甚至灭族,法规极其严酷。

  明清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是对于规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四合院的规模、房屋形式等等都是可以根据最初的居住者的身份来查询的,不会有错。

  民国虽然离清朝不远,却因为推翻了帝制而格外自由,民国的四合院一定会“逾制”,越是商人家越要大规模、用飞檐、设石狮……而且西风东渐,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国建筑也掺入了西方元素,这在明清时期是极少见的。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一进院落;“日”字形的称为二进院落;“目”字形的称为三进院落。[1]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难怪古人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多种类型,其中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
作者: chixk    时间: 2017-6-7 08:56
封建王朝的房屋都有“规制”,就是居住者的身份等级决定了房屋的等级,比如门口的石狮子要有爵位的人家才可以用,商人再富也不可以用,违者从坐牢到抄家甚至灭族,法规极其严酷。

明清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是对于规制的要求更加严格,所以四合院的规模、房屋形式等等都是可以根据最初的居住者的身份来查询的,不会有错。

民国虽然离清朝不远,却因为推翻了帝制而格外自由,民国的四合院一定会“逾制”,越是商人家越要大规模、用飞檐、设石狮……而且西风东渐,四合院这种典型的中国建筑也掺入了西方元素,这在明清时期是极少见的。
作者: chixk    时间: 2017-6-7 08:59
韩国以前就是中国的附属国,差不多就是一个地方帮,就是听话中国叫他活着,不听话就出兵灭掉他。所以韩国以前有什么“迎恩门”之类的东西。边界意识也没有现在那样强。所以韩国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很大,如今韩国一直想甩掉它的“文化包袱”,把中医叫韩医,什么针灸啊都是他发明的,中国古代名人都是生在韩国。但是不要脸归咎不要脸,孙子就是孙子,爷爷就是爷爷,事实无法改变。




欢迎光临 池氏网 (http://chiw.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