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找回密码
 回家
查看: 2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 广东深圳宝安区塘头:石岩街道的一颗璀璨明珠 (池氏)

[复制链接]

38

主题

135

帖子

32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2 13:2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昔日因修建水库搬迁,今日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塘头:石岩街道的一颗璀璨明珠   

  深圳侨报记者 谢青芸
  通讯员 蔡小聪文/图
  在宝安区石岩街道,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移民村”——塘头社区(旧称“塘头村”)。与深圳移民城市的得名不同,塘头的得名并非因为有着庞大的流动人口,而是因为十几年前村庄曾集体搬迁。近日,记者来到塘头,探访这里的前世今生。
  村民先祖从福建迁徙而来
  从机荷高速石岩出口转向松白路,没走几步就能在路旁看到一块写着“塘头”的石碑,这就意味着来到了有着宝安区石岩街道“南大门”之称的塘头。塘头于1698年建村,旧称“塘子头”“塘头下墟”,至今已有319年历史。明清时期,邓、陈氏先祖最早在此居住,清朝康熙年间(1698年),72岁的池氏先祖池维祥从福建省汀洲上杭县迁徙而来,此后人丁渐旺,成为塘头最大的姓氏。
  传说,池氏的迁徙因明末客家人抵抗满清入侵而起。1644年明朝灭亡后,郑成功率领的水师一直在南方抵抗至1661年退守台湾。清兵进军至福建时,郑成功号召当地群众起义反清,无数客家忠义之士纷纷加入,池氏先祖就是其中一员。起义失败后,池氏先祖被迫散居各地。
  其中,池维祥四兄弟带领家眷从福建翻山越岭,每人肩挑着两个箩筐的行李一路徒步而来。路过塘头时,大哥维祥的箩筐绳索突然断裂,于是他便遵循家训在此安家。他的两个弟弟则继续走到西乡附近定居。池维祥的后人、塘头社区本地居民池月文告诉记者,池氏四兄弟中的一人途经东莞时因病身亡,为纪念这位先辈,至今,塘头村的池氏后人依然保留着每年重阳节赴东莞大众山祭拜的习俗。
  村庄因水库修建整体搬迁
  走进塘头村,只见一栋栋别墅排列整齐,巷道整洁干净,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池月文告诉记者,原塘头村旧址位于铁岗水库上游,因1994年铁岗水库扩容,被纳入移民村。2000年,老村整体搬迁至距离其西北两公里的山丘上,仍称为“塘头”。
  在塘头本地居民、石岩街道摄影爱好者池满福的工作室,至今仍保留着几张塘头老村的照片。记者在照片上看到,塘头老村紧挨着铁岗水库,分为老围和背仔两个部分,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村内,客家民居建筑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池满福告诉记者,塘头村历来崇文重教、文武双修。池太公当年曾专门安排了“读书田”,供家族中读书上进的子弟上学和参加科考之用。在清朝该村曾出过两个武状元和数位文官官员,建有御赐的状元牌坊、祠堂和府邸,可惜因为修筑水库,这些老建筑都被淹没了。
  今成知名企业聚集地
  “以前的塘头老村紧靠水库,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离石岩街道中心远,交通不是很便利,发展比较落后。”池月文告诉记者,塘头老村整体搬迁后,不仅大家的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前来投资建厂的企业越来越多。塘头已成为石岩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从塘头社区工作站往外看,现代化的塘头新村和塘头又一村尽收眼底。据介绍,搬迁后,富裕起来的塘头居民不仅住上了别墅,还在别墅区附近盖了大量新房。由于新建房屋的占地规模相当于一个村庄的规模,附近的居民都感叹“塘头又多一个村”,“塘头又一村”因此得名。
  现在的塘头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汇聚了多家国际知名上市企业和高新企业。据悉,进驻社区的大小企业约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创维集团、亿和控股、一电科技、领亚集团、恩斯迈电子、华为分部等国际知名企业,社区内各类公用设施配套齐全,成为石岩街道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回家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池氏网|池氏宗亲网 ( 备案号:蜀ICP备09019917号-2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 WX:xuyuanchiw

GMT+8, 2024-6-15 01:11 , Processed in 0.09968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