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应天公·邹宦池氏


池氏联修谱序言


  族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有史,可述盛衰、鉴古今;族有谱,可溯根源。故修纂族谱为历代贤达所重视。

    当今社会,是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一个高节奏的时代。这科学的发达,已使人类摆脱落后贫困的状况;但万变不离其宗,远涉未敢忘祖。后辈虽丰衣足食,终不敢忘祖辈创业之不易、开基之艰辛。

    唐昭宗景福三年(公元886年),入闽始祖鲤腾公从河南光州固始县举家随王审知入闽。公是位福建留后王一部将。开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审知为闽王,鲤腾公为长史参谋。同光四年(公元925年),王审知病卒,王延翰继入闽王,王又鲤腾公为福州刺史参谋,任职始终。

  鲤腾公传三子:长子名晋献,居厦门,子孙繁衍在厦门、泉州、广东一带;次子名晋超,居延平,子孙昌盛在南平、龙岩一带;三子名晋益,居福州、候官,后约在后唐长兴(公元930年)转迁闽清白鹤汀。

    公传公传兴业公传孝锡,讳天降,故又名雨钱(白鹤汀到今尚有流钱山遗迹)。孝锡公传四子,迁居白鹤汀后,历居数代,后因洪荒为患,基宇被毁,兄弟散居,各赴一方:长子文托(拟乐天),仍居白鹤汀,到明成化八年,子孙转迁闽清六都下杭;次子文弼,南平支(待考);三子文霭,字应天,在北宋约淳化年间(公元990-1000年)之间迁尤溪二十都邹宦,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奠定邹宦祖基。“巍巍荡荡,上格苍穹;开基邹宦,荫后无穷”。又作诗而赞曰:“鹤群雁阵散分飞,翔集高岗带日晖,瑞霭古枝生万叶,祥麟彩凤恋崔巍”(诗中鹤大概是指白鹤汀,瑞霭是指文霭);四子文季(拟顺天),约在公元990-1010之间迁长乐县十三都官列。

    我祖文霭公,字应天,传到第十一世:长子日升公,登进士阶,官至光禄大夫,宋景定三年(公元1258年)七月十八日加升太傅右丞相,敕封鲁国公,御封其里,名“邹宦”。次子高叟,开基二十都渔洋,故祠堂指为渔洋厅。有诗“巍巍乎祖孙之重赖也;荡荡乎功业之难名也。”传至第三世孙国禄公,转迁二十二都中仙,得地阴阳二宅称美,发成大族,人文彪炳,甲第蝉联,数十人游庠百余两粮册,皆属公之德泽昌后也。三子得叟,传到第三世后失传。四子力叟,居住邹宦北坑,传第三世八公,长子志其,传二子:长子名贵德,迁闽清十都际峰,传至第十世仁宇公,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迁尤溪十九都香林村,创立“龙水堂”,开基立祖。志其公次子贵顺,仍住北坑,至今只剩二户:美邦一户于公元一九七九年迁回邹宦居住;美细一户,其子增长于公元一九九四年也迁回邹宦居住。八公次子志成公,于明洪武五年迁闽清十二都丰洋,今人文兴旺,贤人迭出。五子渊叟,开基十九都岳溪,今犹成一族。只庚叟公,存心至孝,久守祖基,子孙发达。

    公元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二年甲子年),时局动乱,盗匪蜂起,外籍恶匪窜入我村,烧杀抢掠,我上下祖祠及下厝仔被付之一炬。祖宗罹难,子孙祭奠无由。迨至公元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戊辰年),由中仙裔孙波光珠光,岳溪裔孙浩茂钱英,上宅裔孙金水,本村裔孙春仁元武为述日章等,召集四方族亲,捐款献力,选定地点,卜筑新基,建祖祠一座,十月廿三日巳时上梁,十二月十五日巳时立炉,至此才祖宗神灵有位、子孙行孝有所。

    公元一九八四年由本乡裔孙宗佳义清天清明清新模,中仙裔孙英仙英坤,岳溪裔孙昌鉴友金亦钦等,合众协议,在原始祖祠基址,重建祖祠一座,各方踊跃捐资,征得人民币伍仟元。紧接着破土动工,周密计划,于同年七月份竣工。经择定七月十四日立炉请祖,从中仙、岳溪来了一百多位裔孙代表,热烈庆祝祭奠,热闹非凡。从此宗祠巍然,神灵有庇,荫及子孙万代,祈人文发达、科甲联登。

    今有闽侯县鸿尾乡西乾村旅居马来西亚华侨裔孙家善宗长,身居海外,发愤勤勉,家道中兴,人文发达。虽远隔重洋,不忘宗祖。公元一九八五年,趁回国省亲之机,拜竭祖籍西乾村,祭祀祖先,足迹踏遍闽清、永泰、长乐等地,来函尤溪汤川溪滨满坑自然村,查询寻觅散居各地应天公家族。不仅如此,还慷慨解囊,乐捐人民币叁仟元修宗祠。在他的这种宗族宗的真情鼓舞下,为把新盖宗祠整修好,本村裔孙宗根守诚震清永清四人为首,发动本村群众捐款伍仟多元,中仙裔孙也捐款人民币壹仟伍佰元,香林裔孙也捐款贰佰多元,满坑裔孙也捐壹佰元,在榕工作裔孙泽清也捐人民币壹仟元。在各地裔孙资助下,初步把新盖宗祠整修一番,祈族衍房兴,卜人文而蔚起,地灵人杰,祈科甲而联登。

    开基邹宦始祖应天公夫妇合葬墓在中仙乡二十一都华阳西坑宫。解放后,因多年失祭,荒芜被毁。在公元一九九二年宗根守诚永清三人倡导下,本村裔孙捐款贰仟多元,中仙裔孙也捐款贰仟多元,旅马华侨家善宗长也捐款壹仟元。坟墓经过整修后,旧貌换新颜。同年八月初一日,邹宦、中仙、岳溪各派代表,在墓地整修落成之日举行热烈祭奠,还合影留念。

    族谱,维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血缘与精神联系,也寄托外迁族人寻祖追根的慎终情怀。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探源寻根、尊宗敬祖的风气日盛,修谱也时髦起来。一地、数地乃至大范围地同宗联谱,不泛其族。谱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许多联修族谱不惜耗资,用排版印刷,并附有彩照,这是当前谱志的一大特色。

    本次修谱另有时代特色,男女同列谱册,文分派别,知之原委,明其世系,增强远近宗亲联系。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伦理的一种形式。重修族谱是对先祖的缅怀,是对生命之根的回眸,也是留给子孙的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打开陈年族谱,你会惊讶发现:五百年前一家人,怎么从合到分,从少到多,繁衍成今天各地这么不同的家族群体。他们的繁衍过程,并非都是一帆风顺,有的连续几代人丁兴旺,到了某一代象征传宗续代的连线末端被用红笔加了一个圈,就象一个人在阳光大道上,走到悬崖绝壁,无路可走。有的数代单丁相传,忽地某一代生了五个孩子,每个儿子又有三到五个不等的儿子,就象一条小河流着流着,不知不觉汇成一片汪洋大海。家谱就是以这种兴衰的历史记载,留给后人,余不解供后人剥析。

    我们村里的老人说:我们池姓出了一个日升公以三品官后,从古到今再没出过头脸的人物,来为桑梓造福。每每提及,村里无不吧惋,以为小地方没有大风水,小间小河养不了大鱼,以这种逻辑来慰籍自己。

    一九九七年,家福志开两位宗长,以期祖业,万载流传,不辞辛苦,自费跑遍全省各地,寻根问祖,溯本追源,寻觅散居各地本氏族亲,搜集池姓谱序和残编遗稿,查阅池氏有关历史资料,订正谬误。经过他俩多年努力,多方考证,基本把先祖渊源、枝系理清,为我们这次族谱大联修提供了方便,十分感谢。他俩还积极倡议并带头在池姓族谱大联修中,不惜重金,排版铅印,为我们修出好的谱样本。他俩其孝至诚,用心良苦,堪称吾族楷模,亦是吾祖之荣耀也。

    为谱写序,我才疏学浅,蒙族亲厚爱,无以推诿,故欣然撮笔,竭尽诚心,以慰众望。奈因历史变更,沧海桑田,史料匮泛。今考明万历戊子年养龙公序,依公元一九九八年家福志开调查池氏有关历史资料,敢竭鄙诚,茶疏短引,草以为序。定有谬误,愿来日后人,少长成集,群贤毕至,世代补续,万载珍存。

 

应天公三十一世孙 守诚 敬撰

公元二○○○年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