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 家 案 巧 得 好 姻 亲   

池城


 
   清光绪13年(1887),揭阳县梅岗都曲溪18乡出了二家很有名的绅士:一家是当时富极一方“缺四爷”(后来我的曾外祖父);一家是我的“老姑母”、曾祖父池光爱的大女儿,她家从事经营布料、屠宰业,也是当时有名的富豪人家。  
   当年,我的“老姑母”一家在曲溪寨内建造“四马拉车”住宅,在当年能建这样的豪宅是要有一定的家产和地位的人才能修建的。既将完工时,“老姑母”一家请“地理先生”为其筑建寨门,挖掘鱼池。在建设中,同村的“缺四爷”请族长来传话,说寨门不能建这么高、方向要偏点,不要对准他的正厅大门。“老姑母”一家听后就不悦耳,认为“缺四爷”的厝宅和“老姑母”的厝宅已经有鱼池相隔了,“地理先生”也说不会伤碍“缺四爷”的门前风水。于是,族长原话传还给“缺四爷”。“缺四爷”对族长说:“那好,你和他们说,我请‘先生’来看:如果‘先生’说不会,我‘四爷’是明理的;如果‘先生’说会伤碍,那他们就得改变方向。”“老姑母”一家听后也同意这一说法。于是,“缺四爷”就叫潮州的“绿爷”为他请来一名潮州府很有名气的“朱半仙”。“朱半仙”来后,族长就请双方到现场察看地理,“朱半仙”看后对双方说,“缺四爷”的住宅属猪地,我“老姑母”要建的寨门刚好是虎嘴,这万万建不得。而我“老姑母”的先生说:这地是莲花地,在此挖鱼池,建寨门,会旺丁添财。因此双方据理力争,没有结果。  
   我“老姑母”一家认为是“缺四爷”有意搞乱,并联想到:有我曾祖父做主,任你“缺四爷”有多大的本事也没奈我何,于是继续建设。而“缺四爷”认为,我吴克玉富甲一方,头上有“二品通奉大夫,赏戴花翎”,知县、知府见我还敬重三分,难道怕你不成?于是,召集家人、帮工和亲友怒气冲天来阻拦建设,并发生了斗殴,打伤我“老姑母”的人。在族长和乡人的劝解下,才幸免一场大型的流血冲突。事态发生后,“老姑母”即前往娘家搬救兵,其家翁和“老姑丈”即请人写状,前往揭阳县衙告状。隔天,揭阳县令王崧带着随从浩浩荡荡向曲溪寨内察看案情。县太爷王崧踏进“老姑母”家,发现门上的灯笼一支写着“广东提督衙门布政司”、另一支写着“惠潮嘉兵备道”时,王崧县令心中明白,这案情要慎重,理不妥会招来是非。于是立即传唤吴克玉到案。这时的吴克杰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身着所捐的“从二品通奉大夫”官服,头戴“花翎”。王县令一见急忙前来行礼。见礼毕,王县令向双方问话,但双方都各执己见。知县王太爷看到调解无望,只得细想良机寻解脱。并暗中着想:吴克术是捐官、地方的豪富,势力不可小看。“老姑母”那边是广东提督、虎门水师提督、潮州总镇方耀的红人,官职也不小。王知县不愧官场老手,立即投书曾祖父池光爱,请其前来调停,并亲到潮州请府太爷出面。“缺四爷”看到王知县这般模样,知道官司难打,立即派人往潮州请妻兄“绿爷”前来商议对策。  
   “绿爷”获悉后,立即往潮州府请吴知府做主。孰料“绿爷”到了府衙,王知县正好在向知府吴大人告知这宗麻烦的小官司。吴知府听后哈哈大笑,对王知县说,请知县大人宽心回衙理事,三天之后见分晓。并请王知县附耳过来,暗中告知王知县速回“老姑母”家,告知她不要动工建设,要等曾祖父为她做主。  
    “绿爷”在吴知府那里丈二金刚摸不至头,急得问吴知府:“妹夫的官司该怎么办?”吴知府要“绿爷”不要理这件事,叫“绿爷”要“缺四爷”准备好酒席请客。吴知府的这番话使“绿爷”百思不得其解,只能按计而行。“绿爷”离开后,吴知府备马前往汕头我曾祖父任所,亲面商讨如何了结此事。曾祖父对吴知府说,这事还请知府大人调处,而吴知府坚持要曾祖父亲自出面调解,并强调要在“姑娘”家调解。曾祖父深知知府大人的一番心意。于是两人达成共识,约定二天后揭阳见面。  
   当晚,曾祖父就乘船离开汕头任所取道揭阳而来。到揭阳后,曾祖父先到曲溪寨内察看厝宅走向,并暗中请来“名师”察看地理。这位名师看后认为“老姑母”和“缺四爷”的先生都是江湖浪迹人士,纯属诈骗钱财。曾祖父获悉这一情况之后,即到揭阳县衙和知县了解积案和民情。王知县无心对答,只想知道曾祖父的心思,曾祖父却致而不言。至当晚,潮州吴知府到达揭阳,曾祖父才把实地看到、了解到的事情向府、县二位大人说,并协商如何调处这事,最后决定明天由王知县主断这案情。  
   当天一早,曾祖父在府、县两位大人的陪伴下,又一次前往曲溪寨内。这次曾祖父是以广东提督衙门的官员出现在“老姑母”家。在寨内宗祠内,很多村民都闻讯赶来看曾祖父断“亲女”官司案。开审后,王知县介绍两位上封大人的情况后就开堂审理此案。说是审案,其实是陈说“以和为贵”的一番大道理。接着由曾祖父带来的“名师”对着众人面前询问两位“先生”对这个寨门所处的地理方位、八卦易理的分说,真的“秀才无假”!在这位“名师”的询问下,这两位“先生”哑口无言,各自承认错误,并愿意接受处罚。就这样,这宗本来不该发生的事情,经曾祖父父和府县二位大人的调解下化干戈为玉帛。曾祖父当着众人的面严责“老姑母”一家不要凭借他的关系而任所欲为,要与邻里和睦相处,让地三尺有何妨?寨门大小又怎样?不要因小事而引发一场不该发生的官司。并当堂向王县令和寨内的父老乡亲大声说:今后如“老姑母”一家在当地有欺行霸市、欺压乡民,请父老乡亲、知县大人,按族规国法从严惩处。“缺四爷”见此,也向各位大人赔不是,向“老姑母”家受打的家人赔理道歉,并表示愿听各位大人的处罚。吴知府当堂宣布,请两家及族长到现场,由“名师指点,另行建造寨门。“缺四爷”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提出另建造的寨门和全寨的围墙同时进行建设,所需费用由他负责。话未说完,“老姑母”的家翁表示不同意,要建设就该两人平分。他们的这一举措,得到吴知府的赞成。“缺四爷”见此也很受感动,当着众人表示:老姑母进宅之际,他的戏班老玉春香在宅前演出三晚。王知县也当即表示赞许。至此,这场“官司”在县、府两位大人和曾祖父的调解下完满告终。 
    当天中午,“缺四爷”邀请众位大人到他家赶宴接风,知府吴大人极力赞成。宴席中,“缺四爷”问及曾祖父家中有几位少爷和小姐,曾祖父也不避嫌直说:三位儿子二位小姐,大儿子已结婚,二儿子和小儿子尚未婚配,二个女儿已出嫁。吴知府听后哈哈大笑,并大声说:“不打不相识,冤家成亲家”。原来吴知府和“缺四爷”关系甚深,得知曾祖父的二儿子尚未婚配,而“缺四爷”有一女儿十分贤淑,待字闺中,多次想玉成,但苦无机会。刚好遇到这“官司”,当王知县和“绿爷”到府邸报告这官司时,吴知府便知水到渠成了,所以才叫“绿爷”要“缺四爷”安排酒席。经吴大人点明,“绿爷”和“四爷”如想初配,在吴知府的撮合下,曾祖父和“缺四爷”互赠信物,为儿女订婚约(这就是我的祖父池新弟和大祖母——照片)。  
   据说,大祖母既美丽又贤惠,孝敬公婆,体贴丈夫。她单生一女,为给祖父传宗接代,亲自为祖父纳二房(我父亲就是我的二祖母所生)。老天不作美,红颜多薄命,大祖母很年轻就去世。临终时告诉二祖母:她在天要为祖父要回一个男孩。真的,几年后,二祖母真的生下我的父亲。可惜曾祖父池光爱已经去世,没能见到大祖母为他送来一个孙儿。  
   二祖母虽非“缺四爷”所生,但曾外祖父对待二祖母视同己出。十多年前,外老舅临终时未见到我祖母,总是心脏没停止跳动。他们的后人总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幸而我祖母虽年龄很高,但那几天她的心中好像有什么挂念一样,总是一闭上眼睛就见到大祖母,于是就叫我父亲用单车载她老人家到曲溪寨内。当到达戏楼时,刚好我表叔要到我家告知这件事。当祖母到家时叫一声细兄时,老舅爷吃力睁开眼睛看我祖母,微笑着,然后安祥去世了。  
   过后,我那半身不遂的老妗妈念念不忘这件事,老是嘱咐儿孙和细老姨母要多关心我祖母,说这种非血缘关系的亲情更重要、更要珍惜  
     (初稿、请网友多指教)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9日 23时56分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