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外祖父  
                                与他的曲溪寨内戏楼  

池城



     童年时 我的祖母常常对我们说,曲溪寨内的大戏楼和揭阳潮剧团的玉春香前身就是我们的曾外祖父创办的。儿时不懂得她老人家这么说有何价值,因此不把它放在心中;随著年龄的增多,凭借对文化风俗的执着,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得以证实:我祖母对我们所讲的故事是很真实的,并且有文化参考价值。于是撰文于此,缅怀她老人家和我曾外祖父等先祖在发家致富后对地方戏剧艺术的执着,对乡亲父老的厚爱而换来“特殊时期”保后人的先天义举。也谨此告慰他们在天之灵。  
   曾外祖父吴克玉,字式如,谥怀璞。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排行第四。孩提时因跌裂嘴唇留下伤痕,故乡人背称他为“缺四爷”。高祖公吴纯声,在家乡开“源合铺”,经营糖业(今糖房尚在),生意兴隆,故发家致富,家业有成。曾外祖父(吴克玉)少时读书不多,但活动能力却很强,18岁时便成为曲溪18乡和当时梅岗都赫赫有名的绅士。清光绪年间以一千两元捐了一个“从二品通奉大夫”,后又以八百两元捐“赏戴花翎”。  
    曾外祖父自幼跟随高外祖公外出经商,奔走津、沪、湘、闽等地,闲暇时常自娱自乐,到戏馆欣赏演唱艺术,因而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屡有创办戏班之念。清光绪十一年(1885)他刚而立之年,欣然斥出部分家资,聘请名师,招买童伶,购置戏具,先后创办了“老玉春香”、“中玉春香”、“三玉春香”等三个戏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揭阳县潮剧团还重新启用“玉春香”潮剧团名称),从此,曾祖父“缺四爷”的号称在潮汕远近更为闻名。  
   为使戏班能发挥更高的演艺水平和练艺空间,曾外祖父腾出了颇具建筑规模的“亦联别墅”为办戏之场所,因此当地人称“亦联别墅”为戏楼(见上图昔年的黑白照片)。在那个年代把自己心爱的居住场所办成戏班的活动场所,其执爱程度可想而知。  
   戏楼为“四点金”两层建筑格局,三合土墙体,杉木楼板,杉木瓦双泻水屋顶。大门门额书“亦联别墅”四个大字。戏楼后面有花园,园内有鱼池,池塘边垂柳依依。(儿时我曾到过那里游玩。曾外祖父的后人解放后被划地主成分,好在曾外祖父他们当时对待乡人如亲人,故只有土地和部分房产被没收,很多的房产还归曾外祖父的后人所有。)  
   据介绍;曾外祖父斥资办戏班是很慷慨的。三班戏均交由各班班主管理。如果经济亏空或购置戏具、招买童伶需要银两,他都是如数付给。而对戏班的艺术要求是很高的。他嘱咐要多演重唱功和做功的戏,不演只追求热棚而粗俗的戏。由于他的严格要求,所以他的三个戏班,特别是“老玉春香”和“中玉春香”在当时的潮汕各班戏班中演艺水平是一流的,被人们公认为“大戏班”,盛极一时,出了很多名角和名剧目。(据祖母说,清朝到民国期间,曾外祖父的戏班每年春节都要到我村为“姑爷,姑娘”拜年贺新春,还要即席分红包给看戏的小孩子,年年如此!)  
   曾外祖父的三班戏,历经两个年代,风风雨雨几十个春秋。到了晚年,便把“老玉春香”交给我的五老舅吴杰,把“中玉春香”交给二老舅吴育,把“三玉春香”交给其妻兄潮州人“绿爷”,由三人各自管理。  
   三戏班早已改体,曾外祖父也早已作古,唯戏楼依然屹立于揭东县城区北部的寨内居委会。戏楼见证了曾外祖父戏班的盛衰更替历史,记载了曾外祖父吴克玉发展潮剧艺术事业的不朽功绩。曲溪寨内戏楼是不可多得的戏剧建筑遗产,它与遗存的揭阳市北门的关爷宫戏台一样,都有予以保护的价值。  
  〖本人将在今后的日子详实编写祖宗为家国所做的几件值得怀念的故事〗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8日 17时4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