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 应天公·际峰香林池氏 |
香林池氏重修谱序
修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伦理的一种形式。“治天下以史为鉴,治郡国以志为鉴”。谱志虽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但它同官方撰写的史志相同,只不过记述面狭窄些而已。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变迁,起到补充史志之不足。
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家谱,无论经过多少自然灾害和人为祸害,家族始终是社会的基础。家族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是因为它受到传统血缘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同时,也与维系家族制度的具体措施密切相关,族谱就是维护家族制度的产物。
修谱起源于周代,兴于明清,直到今天仍盛传不衰。许多世家望族汲汲作为炫耀之资,庶家寒族期期作为传示后人之作。民国以后,谱志内容及其作用又有新的突破,它除了尊宗敬祖、传示后人以外,许多中国社会的研究者,利用谱志来研究一个家族的发展情况和人口、优生、民族、家庭妇女以及风俗问题,成了研究中国社会家族制度不可缺少的素材。
古代谱志,主要记载姓氏源流、世系关系,以及恩荣、宅里、祠宇、冢墓、家传著述等条目。近代的谱志,大多承袭了这个传统,但又有新的突破,增添了凡例、谱论、考论、题辞、派语、节孝、族规、传记、杂记、文献等等,并加以分门别类,其条目由来七条,发展到三十多条,其内容大大超出原来谱志的范围。这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差异,更重要的反映了人们观念上的飞跃。
族谱,维系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血缘与精神联系,也寄托着外迁族人寻祖追根的慎终情怀。近十几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探源寻根,尊宗敬祖的风气日盛,修谱也时髦起来。一地、数地乃至大范围地同宗联谱,不泛其族。谱书的档次也越来越高,许多族系不惜耗资,用排版印刷,并附有彩照,这是当前谱志的一大特色。
本人多年从事《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组织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谱”。由于多年接触历史,了解历史,从而萌发了我对修谱的兴趣。同时,也看到本族过去的族谱记述不全,渊源失考,编写粗糙,误差较多,深感痛惜!为此,决心在我有生之年,把本族的谱志修好。庆幸的是,闽清县本姓家福、志开二位宗兄,积极倡议池姓族谱联修,并经他多年努力,多方考证,基本把先祖渊源、枝系理清,为我修谱提供了方便,十分感谢!
九世孙 传錞 敬撰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