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池氏鲤腾公族谱文萃

 前言(代序)

    我池氏始迁祖鲤腾公,入闽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后裔子孙遍布八闽大地。几经战乱和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原因,早期的族谱无从查考,从存世的旧谱序看,最早的在长乐,是在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编修的。尤为难得的是闽侯上街宗亲池积宽保存完好的《池氏族谱》,是在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编修的,至今已有580多年。谱里记载有鲤腾公及其家人随王审知南下入闽的过程。闽清下杭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的族谱,记载有鲤腾公后裔子孙的迁徙、分支情况。尤溪邹宦的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的族谱,记载有较早的一些族史资料。而许多族谱是在清代或民国时期编修的。虽然修谱时间不同,记载内容也十分有限,但却能从中看出我池氏入闽一千多年来的许多人和事,其中包含着历代先祖的丰富智慧,是先祖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珍贵的宝库,为我池氏家族在维系和传承过程中有过一定的影响,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为这次族谱大联修,提供了重要资料。

  过去修谱重在血缘传承,轻于史料价值。尤其是在那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的年代里,宗系与宗系之间缺少交流,各修各的谱,各写各的内容,难免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过去修的族谱,早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极需加以修订和改编;源流不清,是留给后人的一道难题,成为今天修谱考证的重点;有的认为族谱无用而随便丢弃,任其失散、损坏,以致残缺不全。十年“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想支配下,对族谱采取轻视和批判态度,把族谱当成“四旧”而烧毁。这些,都是现代修谱所遇到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沧海桑田,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尤其是在1979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际文化交流增多,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之风日盛,修谱之风也被时代所重视。池氏鲤腾公派系宗亲越来越认识到: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文化。族谱与正史、方志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巨厦的三大支柱。它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重此轻彼,三者都有继续存在和续修的必要。当然,族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姓氏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也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服务。因此,族谱作为一个宗族的发展史,它的撰修、作用和保护,往往被视为家族史上的一件大事。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池氏鲤腾公各宗系,在闽清县家福志开二位宗亲的倡议下,于1997年到2000年之间,开展了一次族谱大联修,有十几个宗系参加。这次族谱大联修的特点,是按现代修谱的原则和要求,站在时代高度,本着既继承、又创新的精神,体现时代特征。所谓继承,就是继承前人未竟之业;所谓创新,就是摒弃旧的,创立新的,在旧谱的传统基础上,采取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资料,去编纂新的族谱。具体表现为:在编纂体例上,根据族谱内容,统合古今,进行科学分类,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修谱原则上,坚持族人一样,男女平等,破除旧的宗法观念;在收编内容上,尽量收齐收全,宁繁勿缺,突出文化素质;在文字规范上,采用简体字,横排标点本,历史朝代加注公元年号;在谱书质量上,采用印刷精装本,使之成为便于阅读和保存,并且注重史料的使用价值的新型族谱。这是今修西平池氏鲤腾公族谱的宗旨,也是新旧族谱的根本区别。

  我出于对先祖的崇敬之心和敦宗睦族的想法,利用退休后的空余时间,以闽清、尤溪、长乐等地各宗系新修的《池氏族谱》内容为基础,又收集了许多《族谱》里没有记载而又十分珍贵的宗事活动材料,以及有关姓氏文化、宗法制度等方面的材料,综合编纂了《西平池氏鲤腾公族谱文萃》,以作为宗族家传史料。

  由于有的宗系没有参加这次族谱联修,我手头上缺少他们的资料,未能编入书中,是本书编纂工作的一大遗憾!同时,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编得不够好,甚至有错漏的地方,敬请原谅!

 

池传錞

2006年3月10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