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山“皇帝殿”

  在尤溪县十九都和二十都的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一个“渭洋府、池际县、下南山皇帝殿”的神奇故事。至今,渭洋村的群众仍得意地称他们自己居住的村子为“渭洋府”。而且,在渭洋、下南山、际下洋等地,仍留有许多传说中的形象逼真的遗迹。
  故事发生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采用刘伯温的计谋,驱逐了元朝皇帝,剿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各股势力,统一了全国,登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明王朝,定都金陵,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国师刘伯温(即刘基)系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出身。他不仅精通经史,而且善观天象,是一位通晓过去、预知未来,能未卜先知的神人。他为朱元璋夺取江山出谋划策,为建立明王朝近300年基业,立下卓著功勋,是明王朝的一位开国元勋。群臣都尊称他为国师。然而,到了功成之日,太祖皇帝对跟随他征战沙场的功臣有的封为国公,有的封侯,而对刘伯温仅封他一个三等爵位——诚意伯。赐给功臣的最高年俸禄为4000石,而赐给刘伯温年俸禄仅240石。虽然受到薄待,但刘伯温自己甘愿。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他生怕哪一天触犯龙颜,祸害降临,不得善终,仍是诚恐诚惶、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地供职朝廷。
  一个夏末的夜晚,天空晴朗,群星灿烂,刘伯温步出府院,仰观天象,发现有异,立即回府排演易数,推断出在东南方闽地东下壑,竟隐匿着一个“天子”。
  这可是危及江山社稷的大事,他不敢稍怠,第二天早朝,争先出班启奏皇上:“我主万岁!臣夜观天象,见有异常,后又占卦推断在东南方闽地东下壑有人要谋逆。臣不敢隐瞒,照实启奏,愿皇上早日派大臣查办。”
  太祖皇帝听了刘伯温的启奏,一时间坐立不安,立即降旨,派出两位大臣南下巡查。
  这两位钦差大臣乔装打扮后立即动身,按照刘伯温指定的方位,经过月余路程,来到了福建的东下壑地方。
  这东下壑在尤溪县十九都渭洋村水尾的金鸡山下。当时这里住着一户从本乡珠溪村迁来的陈家农户(现仍存有房屋旧址),主人名叫陈来旺,其妻林氏,膝下有一个男孩,取名陈嘉疏。
  两位钦差大臣来到这里,正值秋收季节。他们到了陈家门前的晒谷场上,看到有一个农妇身上背着一个出生才几个月的小男孩,手执竹条在驱赶麻雀,不让麻誉吃她晒的谷子,边赶边骂:“你们这该死的小鸟,吃了我这么多谷子,我要打死你!”
  这时,两位钦差大臣止住脚步,站在晒谷场边上看她赶鸟,心里在揣测着,从方位、地点看来,这个赶鸟的村妇就是刘国师说的“天子”母亲。那她身上背的就是“天子”了。两人小声议论:“这妇女真是小气,连小鸟吃一点谷子都受不了,她的儿子要是能做皇帝又怎能养兵!”
  两人走到这位村妇面前,以问路为由,与她搭上话后,同她谈了一些家庭情况及其背上的小孩姓名、出生时间等家常事。他们嘴里与村妇拉着家常,而两对眼睛却聚集在小男孩的脸上、身上。细细端详了小孩的相貌后,他们又把目光投向周围的环境和那里的山川地气。两人运用平生所学的阴阳术识暗中测算了一番,当即断定这位小孩“虽有皇帝身,但无皇帝福,成不了大事,于江山无妨”。
  他们立即回京照实奏明皇上。从此,太祖皇帝放下了心,不再查问这事了。
  再说这个陈嘉疏。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一手养大。他从小沉默寡言却倔强好胜,凡事由自己主张,从不受别人左右。到了读书年龄时,母亲把他送到附近的渭洋村私塾就读。他生性聪明,老师一教即会,而且过目不忘,一本书没有几天就读完了。
  刚进学堂时,他还能准时上学,用心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对读死书不屑一顾,于是变得不遵母命,不听师训,还经常辍学,而且每天放学后到了很晚才回到家里。每当母亲问他“为何天天这么迟才回家”时,他都是说“在学堂里读书”,其他的话不肯多说。这时候,母亲只是埋怨先生不该把孩子留得这么晚。
  后来看到天天如此,母亲心里便产生了怀疑。有一天,她赶到学堂责问先生:“你为何天天把我的孩子留在学堂那么晚才放回去?”先生听了这话觉得奇怪,用奇异的眼光看着她,说:“我每天都是按时放学,从来没有把你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先生这一解释,使她心里的疑团更加重了,但又不便马上去责问孩子,只好暂时把疑团压在心里。她为了弄清真相,暗地里观察孩子的行踪,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原来,陈嘉疏每天放学后很晚才回家以及经常留学是为了圆他的皇帝梦。他独自一人跑到下南山的一块坡地上,扎草人、骑石马,并以山上的一个石洞为基点,有模有样地钻研阵法,日复一日,毫不懈怠,雄心勃勃地为将来登基当皇帝做着各种准备。
  这一天,母亲偷偷跟在他的后面,来到山坡地上,这一天,母亲偷偷跟在他的后面,来到山坡地上,只见孩子把装束的草人当成武将,排列成队形吆喝操练;又见他把一块形似马匹的大石头当做马骑,来回驱动。这时,母亲再也忍耐不住了,立即冲出去大声喊叫:“那是一块石头,不能骑,当心摔下来!”
  母亲突如其来的一声喊叫,石马应声降止不动了,草人也不走了,陈嘉疏的几年心血全被破坏了。这时,陈嘉疏心中忿然,但对母亲的举动又无可奈何,只得用消极办法来对抗。从此他干脆不去学堂读书,在家闲玩。母亲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对付,只好顺着他的意。
  几年过去了,陈嘉疏也长大成人了,母亲就叫他去下南山开荒种粮,又给他娶了妻室。从此,陈嘉疏天天带午饭上山开荒。
  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打开母亲给他带去的饭菜包,看到菜里有几条用红糟煮熟的泥鳅,即用筷子把泥锹一条一条挟起放入水田里放生。红糟泥鳅一到水中,立即变成了活泥鳅钻进土里。至今,石马那一带田里的泥锹中,唯独在他放生的一丘田里的泥鳅是红色的。
  陈嘉疏答应母亲上山开荒,但他开出荒地却不种粮,而是种上绿豆、芝麻。收成后,绿豆、芝麻全数留存,不让母亲煮吃。连种三年,收成后装满了三个陶酒坛。原来,他只要把坛口密封七七四十九天后,坛里的绿豆就会变成武将,芝麻就会变成兵卒。
  他砍来山上的竹子,暗中做成了三支“神箭”,只要时辰一到,他就可用此箭射死当今皇帝,自己登基做皇帝。他怕到了成功之日,功劳会被人冒领,还在箭杆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籍贯。
  此外,他还踌躇满志地计划在下南山建造皇帝殿,在渭洋设府,在池际设县。他专门来到准备建造皇帝殿的地方,在前面小溪中的一块平面石头上,用脚拇趾写下了“龙溪”两个大字。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等着做皇帝时辰的到来。陈嘉疏在家里养了三只大公鸡,羽毛分别为红、白、黑三色。其中,白、黑两只公鸡并无特别,而红色羽毛的那只公鸡是后面山上的金鸡变化的,是一只神鸡。只要时辰一到,这只金鸡就会助他成功。
  时间一天天过去,陈嘉疏终于等到了他早已选定的时辰。
  这天的前一个晚上,他彻夜难眠,躺在床上等待着红羽公鸡报晓。因为这只红羽公鸡开始打鸣的时刻,正是皇帝坐早朝的时刻。他生怕误了时辰,刚过半夜,就不停地问母亲:“金鸡叫了没有?”母亲每次都回答:“没叫。”但没过一会儿,他又问母亲:“金鸡叫了没有?”反复不断。问得母亲心里十分烦躁,最后不耐烦地随便应一句:“叫了。”其实这时只是黑白两鸡开始叫,而金鸡尚未叫。
  陈嘉疏把母亲哄骗他的话当了真,立即起床,不及细察,就取来他自己精心制做的三支“神箭”,依次对准京都方向射出。这三支神箭中,如果哪一支射中皇帝,那支神箭会立刻返回,他就成功了。
  他第一支神箭射向皇帝坐朝的金墩,并无回;第二支神箭射向皇帝洗脸架,又无回;第三支神箭射向龙床,仍无回。三支神箭全部射出都无返回,说明没有射中皇帝。而到这时,金鸡开始叫了。其实,第一支神箭射向金墩时,皇帝还在龙床上;第二支神箭射向洗脸架时,皇帝正在起床,而第三支神箭射向龙床时,皇帝又已到洗脸架前。神箭总是差了些许时间。
  这下子,陈嘉疏慌了,他明白,不仅自己皇帝梦破灭了,还立刻会大祸临头。他强压住心里的慌张,赶紧交待母亲,到了大兵来临的危急关头,把装有绿豆、芝麻的那三个酒坛打破,而后急急忙忙带着老婆逃往龙潭躲藏。
  龙潭位于溪边村水尾,离他家有一段路程。陈嘉疏跑得快,先到了龙潭边,而他的老婆跟不上。他怕老婆找不到他,钻进龙洞前在龙潭边留下一只鞋为记。他的老婆赶到龙潭时,看到丈夫留下一只鞋,便学着丈夫也在潭边留下一只鞋,再钻进龙洞。夫妇二人就在龙洞潜藏起来。
  再说京城那边,这天早晨,皇帝照常按时起床早朝。当他走去洗脸时,发现洗脸架被一支竹箭射坏了;走到大殿,又看到上朝坐的金墩同样被一支竹箭射中了。这一来龙颜震怒,大骂近臣防卫不严,让刺客进入皇宫。
  这时,皇帝身边的一位太监又从龙床上取来了一支竹箭。经查验,发现这三支竹箭的箭杆上刻有同一人的姓名、籍贯。有了凶手的下落,皇帝立即下旨派兵进剿。
  朝廷派出的官兵经过一个多月的路程,来到了渭洋村东下壑,层层包围了陈嘉疏的房子。
  在这危急关头,陈嘉疏的母亲想起,儿子临走时吩咐她把装有绿豆、芝麻的三个酒坛打破。然而,当她拿起斧头走近酒坛边时,看到三个全新的酒坛又觉得舍不得,就改用手指在酒坛封口纸上各捅了一个洞。酒坛不打破,坛里的绿豆将、芝麻兵不能一下子出来,只能从洞口一个一个钻出来。官兵就守在酒坛边,看准了绿豆将、芝麻兵,从酒坛里钻出一个杀一个,整整杀了三天三夜,才把三酒坛的绿豆将、芝麻兵杀光。
  官兵继续寻找陈嘉疏,来到了下南山,看到了一头高大的石马立在山边吃草,那个为首的军官挥刀把石马斩成了三截。被斩下的马头飞到樟湖坂的一丘麦田里还要吃麦子,被一农民大喝一声,马头停住不动,至今在樟湖坂的一丘田中间仍留下一块形似马头的石头。马尾飞到闽江口的北岸,今福州马尾因此而得名。中间一截马身仍在原地不动,至今人们到那里还可看到一块形似马儿,但缺头少尾的大石头;此地也因此而得名叫“石马”。
  接着,官兵又寻找到龙谭,在潭边发现了男女鞋各一只,于是终于找到了陈嘉疏夫妇的藏身处。
  这龙潭地势险要、奇特,被称为“龙潭”的大深谭有十几米宽。溪水从上游的几米高处直冲而下,形成一股瀑布。瀑布遮盖着后面的一个深洞,名为“龙洞”,传说龙洞直通山上的石洞。瀑布下有一个圆井,名为“龙井”,深不可测。龙潭与龙井之间相隔着一条薄石条,由于水浪搏击,石条被掩盖着,人们可隐约见到水下的石条但不能走过去。在龙井瀑布下的水中有一个小石钉,被水浸没着,可供人踏一只脚。若要进洞,只能一只脚站在井边,一只脚慢慢摸索水下的石钉踩住;然后,双手抓住井壁石头,一步顺势翻身上洞。这样进洞十分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摔进龙井,送掉性命,所以龙洞不是一般人能进得去的。龙潭两岸山高林密,光照不足,寒气袭人,瀑布冲下龙井,水声隆隆,浪花飞溅,人们初到那里都会觉得胆寒。
  现在,龙潭的左岸上已通了公路,龙井、龙谭都受到破坏,但其原形仍在,只是过去的那种奇观和恐怖感已不复存在了。
  再说,朝廷的官兵来到龙潭,虽然找到了陈嘉疏夫妇藏身处,但面对着这种险境,一时难以下手。经查看地形,反复商讨后定出方案:在龙潭上游凿出两条渠道把水引开,让瀑布断流,露出龙洞后,再进到洞里。这样,官兵才把陈嘉疏夫妇抓住。
  至今在龙潭上游不远的地方;仍留有两条水圳旧痕,虽经长期来泥沙淤塞,树木、杂草丛生,但其沟痕仍十分明显。当地群众把上一条水圳叫做郑一圳,下一条水圳叫做郑二圳。
  陈嘉疏被抓出洞来,心里很不服气,他怨气冲天,对天发誓:“我生不能为人王,死后也要做大王。”他被就地砍头后,仍然是身死心不死。他的灵魂附着那颗头随溪水的流动不停地向前漂去。漂到了溪口,遇到一位妇女在溪边洗菜,便化做人形,向这位洗菜妇女发问想讨个口彩:“阿嫂,菜没有心还能不能发芽?”洗菜的妇女不加思索地回答:“菜没有心就枯死了,怎能发芽。”陈嘉疏的灵魂听了洗菜妇女的答话后,才猛然觉醒,意识到自己太痴心妄想了,这时他才死了心,他的头也立即停止漂动。
  从这以后,由于陈嘉琉的灵魂留在乡间庇佑乡民,当地由龙潭开始,沿着陈嘉疏的头漂流过的小溪两岸的阳星、洋中、际口、潭边直到溪口一带,各村群众都供奉陈嘉疏为“大王公”,尊称他为“陈相公”。山上的那个石洞也被人们称为“陈相公洞”,奉为陈相公的发祥地、归宿处。
  官兵杀了陈嘉疏之后,又察看了下南山一带的山脉地势,得出结论:之所以会出陈嘉疏这个土皇帝,正是下南山的一块风水宝地在作怪。它由南山的山脉俯冲直下,结穴在际下阳溪头的山脚,来龙气势宏伟有力;前有双溪顺两边流过,在穴前汇合,形似“人”字,前面溪流又有两座木桥横跨,看去好像“天”字;对面山峰高而尖削,挺拔俊秀,重重叠叠。
  钦差大臣把这里的山川绘制成图样带回京都,面呈皇上。太祖皇帝把图样展示在龙案上,细细审视后,提起御笔对着图样上作绘际下阳对面的左砂山脉,拦腰一笔勾下。于是,这座山脉即时随图样上御笔勾划的地方崩塌下一条深沟,一座完整的山脉被这条深沟隔成前后两个部分。从此,那里的风水被破坏,不会再有第二个土皇帝出现了。至今,那个山脉崩塌的沟痕尚存。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陈嘉疏,就在他选定准备建造皇帝殿的下南山的那块风水宝地上建造了“陈相公庙”,庙中供奉着陈相公夫妇塑像,还配有四大金刚。香火一度十分兴旺。
  解放后,庙里的菩萨被破除,庙堂先改做仓库,后又改为生产大队的办公地点。再后来,信奉陈相公的一些百姓又把陈相公庙恢复起来了。

            (综合当地传说和吴世活、陈家朗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