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瓮“腌菜”的故事
明朝年间,尤溪县小焦地方有一富翁名叫黄呐呢,他膝下有三男一女,三男在家务农,一女嫁与村南吴精西为儿媳。
黄呐呢一家人披星戴月,早起晚眠,省吃俭用,一文不使,两文不用,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不肯轻易花掉一个钱,辛辛苦苦赚下一笔家财。他把积下的钱,用于购置田产,计有二百四十担田租,成了当地出了名的富翁。他把全部田产契据用一个腌菜的瓷瓮装盛,瓮口用竹叶包紧,再用泥巴封密,对人说是一瓮“腌菜”,放在自己身边,小心保存。
黄呐呢为人吝啬,他不但自己舍不得吃穿用,对佃户和债户刻薄计较,斤两不让,而对官府却奉承拍马,趋附权势,舍得花钱。有一年,他还精心挑选当地的名贵特产和金银珠宝,亲自解送到京,进贡朝廷,表现出他对朝廷赤诚之心。皇帝见他如此至诚,便赐他一把黄凉遮伞,以旌表彰。
黄呐呢把皇上的赐物视为珍宝,收存家中,以此炫耀门庭,抬高自己。黄呐呢五十大寿这一天,三子为父亲置酒庆寿。黄呐呢端坐堂上,见三子三媳以及女儿女婿齐聚一堂,高兴地说:“我虽劳碌一生,但皇天庇佑,积下一份田产,又蒙皇恩普照,钦赐黄凉伞一把,也算不枉此生。你们都已长大成人,媳妇也都娶进门来,完成了我的心愿。趁今日大家相聚之时,我把田地、财产按三份均分,三兄弟各得一份,你们各自安排生活,我就可放心了。惟有皇上赐的黄凉伞只有一把,难以分平,使得我整日在发愁。”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计,按原样仿制两把,把皇上赐的真品分给长兄,仿制的两把分给二子和三子。这样,总算解决了他心中的难题,完成了最后一个心愿。
黄凉伞是皇帝御用之物,仿制黄凉伞就犯下杀头之罪,这个利害关系,黄呐呢也知道,但他原以为山高皇帝远,偷偷复制家存,不对外张扬,皇帝是不会知道的。想不到村里平日受黄呐呢刻薄过的人,探知他伪制黄凉伞,立即到官府告发,说:“黄呐呢自制黄凉伞,要谋反。”官府听到有人谋反,不敢怠慢,立刻派兵辑拿黄呐呢一家人,抄没他的家财,搜出伪制的黄凉伞,证据确凿,经奏明皇上,满门抄斩。
在官兵到来之时,黄呐呢见势不妙,机灵地抱起一瓮“腌菜”,偷偷从后门溜出,往山上逃走,侥幸逃脱。事件过后,他独自一人躲到他的女儿家里。
女儿亲家吴精西,是村南有名的精细鬼。他平日少不得晨朝早起,晚夕迟眠,白日里千想万想,见便宜就钻,节衣缩食,家中一切开动都是量入而出,手头上用来用去,精心安排,毫不含糊。若有几个铜钱,便存着不动,放在枕边,夜来摩弄一番,方才睡下。每年到年终结算时,都会剩下十万个铜钱(折银一百两),所以,当地人都叫他“剩十万”。
黄呐呢来到“剩十万”家里,除随身带的一瓮“腌菜”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他对带来的一瓮“腌菜”,放在自己的床头边,天天看护着,不让别人动它。农家人对“腌菜”并不看重,家家都有,习以为常,对黄呐呢带来的一瓮“腌菜”,也不足为奇,谁也不会把它放在心上,更没有人怀疑过瓮里的“腌菜”是真是假。
黄呐呢本想在他女儿家里,赖其照料,颐养天年,到了最后时刻把他存在瓮里的二百四十担田租契据以做答谢。想不到,他刚进门时,一家人对他以礼相待,几个月后,慢慢受到冷落,连小小的外孙也对他疏远了。一天早晨起床洗过脸后,在大厅外两个亲家对坐闲聊。外孙来到两老跟前叫:“爷爷吃饭了。”黄呐呢随口答应:“好!”外孙抢白说:“谁叫你!妈妈只说叫我自己的爸爸吃饭。”天真无邪的小孩一句话,却道出了吴精西一家人的心思,深深地刺痛了黄呐呢的心。这时,黄呐呢头脑发胀,心情沉重,步履蹒跚地跟在亲家后面上桌,三口两口地吃完早饭,走进房里抱起一瓮“腌菜”,向董山永和寺走去。
黄呐呢来到永和寺,拜见主持长老,说明他家遭不幸,孤单一人,要在寺里出家,请求接纳。长老见他有一把年纪的人,遭此不幸,十分同情,答应了他的请求,黄呐呢高兴地在寺里住下。
生活一段后,他深深感到,长老对自己关爱,与道友们也能友好相处,心里充满了温馨和满足,庆幸自己找到一个可以依托晚年的地方。这时,黄呐呢高兴地搬出“腌菜瓮”来到长老面前,打开瓮盖,取出他收存的二百四十担田租契据奉献给寺里,做为他进见礼物。全寺上下对黄呐呢的举动,既惊奇,又高兴,无不对他感恩戴德,敬重如宾,长老更是兴奋不已。从此,黄呐呢在永和寺度过他的余年。永和寺由一个穷寺变成富寺,重新修缮寺庙,扩大规模,再塑金身。不仅永和寺人对黄呐呢的贡献感激不尽,连周围乡村百姓也无不交口称赞,在他死后,为他在寺里立碑奉祀。
(根据《梅仙乡志》稿和当地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