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的传说
明朝年间,尤溪县高山村有一位小孩名李道登,他从小得到异人点化,潜心修炼,小小年纪就法力非凡。在他十几岁时,父母双亡,独身一人来到井底村吴尚行家帮活。由于他年小懂事,为人机灵,干活勤快,能吃苦耐劳,吴尚行对他既同情又关爱,把他留在身边,并收他做谊子。李道登也高兴地称吴尚行为契爸(谊父)。从此,李道登成了吴家的主要帮手,耕田、种菜、砍柴,样样活都离不开他,一家人都把他当成亲生儿子对待。
有一年,吴尚行叫李道登去种茄子,李道登到菜园种下三株就不种了。吴问他:“种三株茄子,怎么够一家人吃菜呢?”李说:“种三株足够了,种多了吃不完。”到摘茄子时,他每一次都提回满满一篮茄子。吴尚行见到后心想:原来不想多种,是要偷别人的,颇有些生气地对李说:“做人要本份,叫你种茄子不肯多种,现在又去偷别人的,不能这样呀!”李解释说:“茄子不是偷来的,是从自己菜园里摘来的。”吴尚行见说不是偷的,不再多说。下一次摘茄子,李道登又提一大篮子回来,吴尚行很是纳闷,心想:菜园里明明只有三株茄子,每次都摘回满满的一篮茄子,如果不是偷的,又是从哪里来的?他为了探个究竟,便尾随李道登躲在菜园外面偷看。只见李道登在茄子株上,翻过来摘一个,翻过去又摘一个,这株摘了再摘另一株,不多工夫,就摘满一篮子。这时,吴尚行心里明白,原来李道登是一个非凡的奇人。他不去点破,只埋在心里,对李道登更加关心和爱护。
一年,秧苗插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雨,吴尚行种的水田缺水,其中有一丘田已经干裂,田下有一泓泉水,但田在上, 水在下,想用它来浇灌,要用桶把水挑上去。这天早饭后,吴尚行叫李道登去挑水浇田,李空手来到田间,在田头摘下一片芦苇叶子,把芦苇叶的下头靠在泉水池边,上头靠在田埂上,泉水就源源不断地顺着芦笕倒流到田里。第二天,吴尚行到田里巡看,见到泉水倒流灌田,心里高兴。但他看到芦笕放得有点偏,水流不畅,便顺手将它扶正,但经他的手一动,水流即停止。
又有一年夏天,李道登随吴尚行在岭头田里耙草。由于天气炎热,午饭后吴尚行想在田头睡一会,找来找去找不到一处荫凉干净地方。李道登说:“契爸,你等等,我去找两块石板来,睡得凉爽。”他说着就去,转眼间到了百里之外的德化县一个财主家里,把这家大院中的两块石板撬起。主人见有人擅自撬他家的石板,立即上前阻止,并责问:“你为何偷我家的石板?”李道登说:“我要挑它到尤溪给我契爸午睡。”财主见说心想:两块石板条,长有丈许,重达千斤,远隔百里,要挑到尤溪,这明明是疯话,谁会相信,便说:“你若能挑得走,就让你挑去吧!”李道登见主人答应了,走到门外拔来一根芦苇,用芦苇的两片叶子把两块石板捆扎住,用芦秆当扁担,轻松地挑在肩上,飘然而去,这家财主只好睁大眼睛,看着他把石板挑走。
李道登挑着两块石板,瞬间回到田头上。这时吴尚行刚坐下休息,连屁股还未坐热,李道登挑着两块石板就到了,丝毫没有耽误他午睡时间。
李道登挑来的两块石板的其中一块,至今仍完好地留在原处,另一块,后来有人在建寨时,抬去做寨门上的横楣,刚放上去不久,被一声巨雷劈成两段,其中的一段飞出丈许,倒插在田中,另一段掉在门下地上。建寨者以此为不祥之兆,而停止建寨。
李道登在井底时,白天在他契爸家里干活,晚上精心修炼,到他二十五岁那年,课满功成,坐化成佛,后人称他为“李公”。
(根据《溪尾乡志》稿和当地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