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帝尤溪游
明正德皇帝十五岁接替皇位。他在朝期间,没有像前朝那样充满朝廷争位,没有尔虞我诈的情况发生。他当上皇帝后,仍然竟日无忧,心猿意马,放鹰纵犬,泛舟逐流,玩个不停。随着年岁增长,逐渐感到朝廷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在品质恶劣的身边太监引诱下,他不听群臣劝谏,秘密出宫,北上南下微服巡游,所到之处,都以物色美女,寻找刺激为目标,无拘无束,纵情淫乐。每一次出游,都被民间美色和秀丽的山水所迷恋,不想回朝理政。
有一次,他微服南巡,带领身边随从,一路上游山玩水进入福建,来到了尤溪。他白天走在路上,边走边欣赏沿途的青山绿水,猎奇览胜;太阳西斜了,就进村住宿,随遇而安。虽然一路劳累,却也逍遥自得,在当地留下许多生动有趣的传说。
一天,正德皇帝住进一个乡村客店的当晚,遇到邻居结婚,男欢女爱,洞房花烛,牵扯动了他的情绪,彻夜难眠。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有感而发,在墙上留诗一首:
昨夜新婚隔一墙,他嫌夜短我嫌长。
红罗帐里鸾和凤,锦绣被中鸳与鸯。
鸾凤亲昵相依偎,鸳鸯嬉戏任交欢。
人上盖人天盖地,肉中包肉阴包阳。
他一路来到十八都长华村,住进杨厝岗客店,当晚差点丢了性命。
长华村后坑山西麓有一座山岗,名杨厝岗。山形西向走势,缓慢起伏,穿过一片平洋逶迤而去,形如长蛇过江。岗下有一住户姓杨名有意。他在那里开了一个黑客店,专做谋财害命生意。他家中豢养有一只能吐烟伤人、毁尸灭迹的怪物名叫“金蝉”。只要见到来投宿的商客,身上带有钱物的,等到半夜商客熟睡时,他就放出“金蝉”怪物,往商客房中吐烟雾,一个时辰左右,房内客人就会被呛死,并且连尸体也化成灰烬。杨有意藉此怪物,不知伤害了多少过往投宿的商客,夺得无数不义之财。
这天,正德帝一行化装成商人和伙计来到杨厝岗时近傍晚,住进杨有意黑客店。杨见他是个商人,而且服饰华丽,出手大方,一定是大款富商,便殷勤接待,把他和伙计安排在一个清静的房间,想在他们入睡夜静时,放出“金蝉”怪物往他们房里吐烟雾,要害他的命,谋他的财。
杨有意家中有一个女儿,她的性格与父亲完全相反,虽然年纪小,她心地善良,待人热情,对父亲的行为十分不满,曾多次劝说父亲,都遭到拒绝。她见到今夜来投宿的商客年纪轻轻,相貌不凡,却要惨遭父亲毒手,于心不忍,决心出手相救。她瞒着父亲,在商客睡前,当着客人面,端进一盆清水,置于客房之中。正德帝见到一少女一声不吭端进一盆清水放下就走,疑惑不解。但又看她不像有恶意,便不去查问,由它搁置一边,就上床入睡。
当正德帝和他的随从睡到半夜时,忽被门外响动声惊醒,继之听到呼呼的风吹声,接着一阵浓烟扑鼻而来,呛着咽喉难受。他们立即起床想开门逃出,不料门被反锁。这时,他们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遇到了贼人,如不赶快逃出,必被熏死。正当他们在房中来回踱步焦急之时,忽然想起少女置于房中的一盆清水,立即伏地把脸部贴近水面,顿觉一阵神清气爽,尽管烟雾笼罩房内,他们却不受任何伤害。原来水能解烟,离水三寸之内,其怪物烟雾不能伤人。一个时辰过去后,烟消雾散,正德帝及随从安然无恙。这时,他才知道少女在他房中放一盆水的用意,是她救了性命。
正德帝回京后,立即下旨,查抄了杨有意黑店。杨有意一家人除少女外,一律斩首。对救皇上一命的少女,勅命为“淑女”,赐挂匾额,后世仿之。
经查明,杨有意能养出“金蝉”怪物,是因为那座杨厝岗山形的风水所养成,命人绘画下杨厝岗地形图呈上。正德皇帝把地形图展示在龙案之上,提起御笔在山岗中部画个“×”。一条完整的杨厝岗忽然断裂成两道相互交叉深十余米、宽六米的深沟,当地人称它为“判洗沟”。从此,“判洗沟”的地名,一直流传至今。
正德帝离开长华,听说有一地名七矿场,地下埋有七种矿物,引起他的兴趣。他顾名思义,那里一定是宝藏丰富、矿业发达、地广民丰、繁华热闹的好地方。他带领随从前往七矿场,为了纪念他到过的地方,命随从在他走过的路边撒下蒲姜种子。至今七官场一带的路边山边,仍生长着蒲姜草,传说那就是正德帝撒下的种子。
正德帝来到七矿场一看,竟是一处山高林深的穷乡僻壤。他所看到的尽是重重叠叠的山峦、弯弯曲曲的溪流、星罗棋布的稻田和星星点点被开采过的矿洞、矿渣,与他原来的美好想像截然两样,使得他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吩咐随从,不要在此多留,随便弄点吃的找一个清静地方小憩就走。
要在村上找一处可午睡的清静地方很不容易,他们找来找去找到了林氏祠堂。祠堂虽然清静,但无人居住,灰尘遍地,堂内除了一个香炉、一尊土地公神像、一张供桌外,空无一物。随从们扫去供桌上的灰尘,勉强当床让皇上午睡,却找不到枕头。他们找遍了祠堂内外,惟有堂上的一尊不大的土地公神像可勉强借用。一名随从上前拱手施礼默念:“因皇上午睡无枕,欲借你躯体一用。”接着伸手搬来放倒在供桌上为枕头,让皇上午睡。正德帝由于一路疲劳,也不讲究什么条件、尊严,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太阳已经西斜。这时,他怕耽误赶路,匆忙离开,却忘了把放倒的土地公神像扶起来放回原处。
村里有人来到祠堂里,看到土地公神像无缘无故地躺在供桌上,一边骂着:“谁敢如此不恭,把土地公搬下来放倒在桌上。”一边伸手想把它扶起来放回堂上。谁知扶起来的土地公神像,一放手就倒下,再扶起来,一放手又倒下,扶来扶去,总是不能使它像原来那样威严地坐起来。这种怪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有人说:“那天看见有几个人走进祠堂,到了半下午才离去。”有人说:“堂中的供桌像有人睡过,一定是把土地公神像放倒做枕头。”不久,人们从外面听说:正德皇帝南巡到过尤溪。大家才知道那天来到村里的是正德皇帝,是皇帝把土地公神像放倒的。土地公倒在桌上是皇帝的赏赐,没有皇帝赐他坐起来,他不敢违抗圣意,永远躺着。后来,大家感到让四脚朝天的土地公躺在堂上,有损神像威严,也会影响村上的声誉,决定做一个箱柜,把四脚朝天的土地公神像锁在箱柜里,供在堂上。
正德帝从七矿场出来后,又一路走去。一天他借宿的一家邻居,夜间生了一男孩,正德帝第二天早早起床前去道喜。他来到这家门前,向见面的老婆婆拱手说:“恭喜你家添丁,这孩子好福气呀!将来一定能做一千品大官。”老婆婆高兴地说:“谢谢你的金口玉言!我们农家人,那敢想一千品大官!托你的福,只要一品就够了。”她却不知一品官是极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老婆婆的一句话,把正德帝的嘴封得严严实实,只好默默地离开。
正德帝来到“漈头”。由于他对当地方言听得不清楚,把“漈头”地名误听为“割头”,他怕头被割去,不敢停留,立即赶路,来到龙上村的马仙庙。庙祝好客,临时找不到菜,只好把煮熟的芋头剥皮沾糖招待。正德帝一路劳累,肚子正饥,觉得这东西特别好吃,问庙祝:“这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庙祝对客人说的话听不懂,只是说:“临时紧,没得吃,请趁热吃。”正德帝对庙祝讲的方言,也听得不清楚,误听为他吃的菜名叫“临时紧”,他牢牢记住这道难得好吃的“临时紧”菜名。回京后,仍回味无穷,派人到尤溪要“临时紧”这道菜,但费了很大力气,都一无所得。
正德帝来到录角、柳塘,他问过当地人后,又把“录角”、“柳塘”的地名,误听成“拉骨”、“流肠”,以为有人要把他“拉骨,流肠”,心里十分害怕,战战兢兢,即时离开。
他一路惊魂不定,日夜不停地在路上游转,最后,来到九阜山“天宝庵”。他看到“天宝庵”三字,非常高兴,“天宝庵”与“天保安”同音。他顾名思义,有天保佑他平安,到此,他才惊魂始定,放心住下休息。几天后,他离尤溪,出沙县,过仙霞岭,返回京城。
(根据《溪尾乡志》稿、《台溪乡志》稿和肖世淮、池存等讲述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