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命长随太监陈显
元朝延祐年间,尤溪县洪牌村有位名叫陈显的青年,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自幼勤奋好学,为人刚直侠义,都二十出头了尚未娶妻,跟随父亲在家过着耕田、读书生活。
一天,有位名叫蒋世辉的大田县人,骑着马来到洪牌,正朝着陈氏祠堂门前直奔而来。陈显见来人如此无礼,冲上前去拦阻,并责问:“再大的官到我祠堂前都要下马步行,你敢不下马,分明是欺我陈家无人!”随手从地上拾起一根木棍,朝马脚打去,由此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轰动了周围的人。人们从不同方向走来。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帮着陈显责骂蒋世辉。蒋世辉见势不妙,拉着马低着头溜走了。
蒋世辉从人群中走出来后,心中愤愤不平,一路上越想越气,便来到县衙状告陈显。县太爷受理此案,传讯陈显到堂受审。陈显应传来到县衙公堂上,见蒋世辉先他立在堂上,他心里明白被传的原因。他在公堂之上照实回答了县太爷的问话,而蒋世辉却有意扩大事实。两人对簿公堂,各不相让,把县太爷弄得听谁的都不是,感到为难,无法决断,只好把案情转送到府衙审理。陈显、蒋世辉在府衙上又各陈其词各说各的道理,府衙也难断他们之间的事,又把案情呈报到省里。在省府公堂上,两人在陈述各自的道理之后,当堂判陈显无理。陈显受到四十大板责打后,又被关进狱中。
蒋世辉把陈显告进狱中,赢得了这场官司,仍不肯罢手,还要置陈显于死地。他花钱买通受理本案的官吏、狱卒,不要给陈显送饭,断其粮食,要把他活活饿死在狱中。十天过去,蒋世辉心想,这一下陈显一定饿死了,他高兴地来到狱前查看,见陈显在牢里不但没有死,而且面色红润,精神焕发,比进狱前不要好。他心想:一定是狱卒得了他钱财,却不为他办事,便找狱卒责问。狱卒冤枉地说:“我这十天里按你的吩咐,没有给他送过一次饭,连一滴水都没有给他喝。他为何饿不死,我也觉得奇怪。”
蒋世辉眼看用饿的办法不行,他又用钱买通吏卒,把陈显关进蛇笼里,想让毒蛇咬死他。第二天,他到蛇笼前一看,毒蛇像是怕陈显一样,蜷缩成一团,躲在一个角落一动不动,与陈显离得远远的。这一怪事,不仅出乎蒋世辉意料之外,连在场的人见到都惊讶不已。
蒋世辉两次要害死陈显都没有得手,心里很不甘愿,又用钱买通吏卒,把陈显送入虎笼,要他与老虎同住。他想:你陈显再有本事,也逃不出虎口。第二天,他来到虎笼外探看,更是令他大吃一惊。陈显睡在虎笼里,以虎体当枕头,与老虎同眠,睡得正香。
蒋世辉连下三次毒手,陈显都安然无恙,不仅自己心里不顺,更使得官吏、狱卒惊恐,都说陈显不是凡人,有神护着他,再对他下毒手,会引起神人共怒,不敢再审理此案。省府又把全案呈报朝廷。省府在呈报时,不仅把案情经过详细报送,同时,更将陈显在狱中连续三次遇害不死的怪事照实上报。
陈显的神奇事被英宗皇帝得知后,他出于好奇,要亲自查问明白。即下旨带陈显、蒋世辉上殿,英宗皇帝草草问了案情发生经过,他更关心的是陈显为何连续三次遇害不死的原因。问陈显:“你用何法术,能饥饿不死、毒蛇不伤、与虎同眠?”陈显答:“罪民自己没有任何法术,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我来时带了马仙来,是马仙保护着我。”英宗皇帝问:“马仙何许人?”陈显答:“马仙是我家乡里供奉的神祇,十分灵验。”英宗说:“你能把马仙叫来,让朕看看,朕就赐你无罪,并封你官职。否则,你就是谣言惑众,戏弄朕,罪不可赦。”陈显说:“皇上要见马仙,恐怕不妥,请神容易,送神难呀!”英宗问:“这是为何?”陈显说:“请来马仙,怕会惊恐皇上,罪民当担不起。”英宗说:“这个无妨,朕赐你无罪。”陈显说:“皇上一定要见马仙,罪民请来就是。请皇上在殿前搭一个神台,燃香点烛,供上茶酒果品,罪民才敢请马仙降临。”英宗下旨照办。
陈显来到神台前,合掌默念祈祷,叫声:“请马氏三仙姑显达台前。”瞬间,天空传来鼓乐声,由远到近,三位仙姑伴随着鼓乐声袅娜而至,停立在殿前屋椽上。英宗抬头见三位仙姑体态轻盈,雍容华贵,仪表万方,是人间少见的美女,有心留她在宫中陪伴与他,连声命陈显:“快把三位美人请下殿来陪朕。”三位仙姑见皇帝如此无礼,心中不悦,威严地开口责备英宗皇帝:“你身居皇位,成天沉于酒色,疏理朝政,导致灾害四起,殃及黎民百姓,至今仍执迷不悟,还敢羞辱仙界,难道不怕天道降罪吗?”这时,英宗皇帝见三仙发怒,惊恐不已。陈显见状跪奏说:“这是罪民的过错,害皇上受惊了。”英宗说:“是朕要见仙姑的,朕不怪你,你平身。”英宗即传旨,封马氏三位仙姑为公主,命陈显辞送马仙。马氏三仙得到封赏,如愿以偿,飘然退去。
英宗皇帝心想,陈显能有仙人随身保护,一定是一个非凡之人,也许是我元朝栋梁之材;蒋世辉能来到殿上,与朕见面对话,也是有缘之人,决定对他们二人封官赏赐。便叫当值太监领他们二人到衣帽库房里,各选一顶他自己最喜欢的官帽来。
陈显、蒋世辉都在山村里长大的,初次进京,许多东西都是他们从未见过和听说的。他们不知道官帽是表示官衔的道理,更不懂得哪个帽官大、哪个帽官小,只觉得自己喜欢,随手拿一顶就可以了。于是他们二人各选了一顶帽子拿在手里回到殿上,跪在皇上面前。
英宗皇帝见蒋世辉选到一顶将军帽,当即封他为将军,见陈显手里拿的是一顶太监帽,就赐他为太监。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封陈显为太监,经过对他净身后,留在宫里侍候皇上。
在尤溪,位于柳塘、真地、林源、绿柳之间,平地拔起的一座山峰名秀峰山,海拔八百七十米,为群山之巅,一柱冲天,四周旷野无垠。山顶上建有一亭,称秀峰亭,是一座供奉马仙的小庙。人们站在亭前极目远眺,群山遍布,高低起伏,周旋逶迤,尽在脚下;文笔山一峰突起,遥遥相对,犹如面前的一支插笔;近山有五龙朝聚,钟灵毓秀,拥抱一峰;柳塘水库,人造平湖,澈静如镜,镶嵌山间;朝纳晨曦清气,晚披夕阳红霞,堪称人间仙境,令人陶然若醉。后人为赞美秀峰山景作诗一首:
宋明古迹说秀峰,一枝文笔插天峰。
面对湖水清如镜,金殿三仙俨九重。
保护陈显的马氏三仙,就是他家乡秀峰亭所供奉的神祇。
传说宋代年间,录角村有一位懂地理的名叫翁洪生,他看到秀峰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携带妻子在秀峰山顶搭棚居住。一天傍晚,天下着蒙蒙细雨,门外突然出现一位讨饭吃的老妇,要求借宿。翁洪生夫妻见到老妇孤苦伶仃,有心接纳,但又怕老妇住下后不走,就对老妇说:“因天色已晚,又下着雨,留你住一夜无妨,但明天一定要离去。”老妇满口答应,并写下字据为凭。当晚翁洪生夫妻安排老妇吃住,以礼相待。
第二天,老妇仍住着不走,翁洪生问:“昨晚明说只住一夜,今天何故不走?”老妇说:“因字据写的日期未到。”翁洪生心想,字据里明写着只住一夜,你想赖不成,我取来字据看你又有何说。他取来字据一看,“一夜”变成了“十夜”。这里翁洪生好似哑巴吃黄连,有口难申辩,只好让老妇再住下。
十天期限已到,老妇仍不想走,问她时,又说字据时限未到,取来字据一看,“十夜”变成了“千夜”。翁洪生夫妻心里纳闷,字据没有离开自己手里,为何一夜变十夜,十夜又变千夜?其中原因不得而知,只好自己带着妻子离开秀峰山回到录角村,把草棚让给老妇居住。
半个月后翁洪生心想,老妇一人住在山顶上,缺衣少吃,生活不便,是否活了下来,上去看看。他来到山顶草棚,不见老妇,只见桌上留下一只香炉,还点着香火,旁留一纸条,写着“马氏”二字。这时,他才知道讨饭赖住的老妇是马仙变的。马仙留下的香炉,后人称它为“宋代飞炉”。
马仙,是湖南永邑铜盘村人,有姐妹三人。她来到永安桃源泉洞修炼成仙后,姐妹三人分别显灵于不同地方。大姐来到秀峰山顶,当地人奉她为附近各境的保护神。由鲁坑人出米,蛇坑人捐木,水坑人献水,共同在秀峰山顶建造一个亭供奉马仙。后来,当地人又把在外地的马氏二仙也请来,供奉在亭里。
元泰定帝即皇帝位后,又赐陈显家乡的马仙公主庙仿金銮殿建造,排公主銮驾,享民间烟火。陈显于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奉旨回乡,邀同十境民众改秀峰亭为“蕊珠宫”,按金銮殿格式建造,门立圣旨牌楼,供奉马氏三仙,傍列銮驾仪仗。故当地有“不识金銮看秀峰”之说。
陈显从家乡回到京都后,皇帝封他为常随太监。他尽心侍候皇上,得到皇上恩宠。在他告老返乡时,皇上赐他铜拳头、铁巴掌。他在返乡路上,途经闽清水口时,因下河洗澡得病而死,其棺柩运回尤溪县城,葬于利见桥后山上。由于他中途暴死,他随身带回皇上赏赐的铜拳头、铁巴掌被人偷换成木质的仿制品,供奉在蕊珠宫里。
秀峰山名闻遐迩,明进士邑人田项偕友王小平登秀峰山留诗一首:
绝顶喜逢王子晋, 相看一笑近亭秋。
琼枝瑶草春长满, 翠壑苍岩晚更幽。
锦石泠泠疏叶下, 碧窗淰淰暮云浮。
他时白日生毛羽, 迟尔蓬山十二丘。
(根据陈祖富来稿和《碑记》等综合整理)